教育研究方法滚明智整理
教学计划中的教育研究方法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计划中的教育研究方法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教育研究是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能够帮助教师深入探讨教育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将介绍教学计划中的教育研究方法,并提供一些基本的研究技巧,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方法。
一、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 文献综述法文献综述法是一种通过阅读、分析和综合已有的研究文献来探讨教育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计划中,教师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教育期刊、书籍和学术论文,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从而对教育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
2. 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一种以实证数据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问卷调查等手段来研究教育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计划中,教师可以设计实验或者调查问卷,收集学生的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解读,从而得出一些客观的结论和发现。
3. 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是一种通过参与和观察教育实践活动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在教学计划中,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行为和反应,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案。
二、教育研究的基本技巧1. 定题明目在进行教育研究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明确研究的问题和假设,以及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只有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实施研究工作。
2. 收集资料教育研究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数据来支持研究的论证和分析。
教师可以利用图书馆、学术期刊、互联网等渠道收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
3. 合理设计研究方案在进行教育研究时,要设计一个合理的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的步骤、方法和工具的选择,样本的选择和实施,以及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
一个良好的研究方案可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 细致观察和记录在进行教育研究时,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教师可以利用笔记、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学生的行为和反应,并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同时,要注意记录的客观性和一致性,避免主观偏见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教育研究方法提纲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学习方法一、《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教育研究活动(基础)及其方法(主体)二、《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一)教育研究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考察事物的两种基本方法: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一)教育研究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二)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三个层次:1、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3、教育研究的辅助技术1、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哲学方法论◆横断科学方法论“三论”系统科学与复杂科学1、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哲学方法论◆横断科学方法论◆学科群方法论2、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理论研究法◆教育历史研究法◆教育比较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问卷与访谈)◆教育实验法3、教育研究的辅助技术◆选题的方法与技术◆教育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技术◆抽样方法与技术◆教育测量技术◆教育统计技术◆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方法与技术若干新术语◆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行动研究与书斋式研究◆田野研究◆草根研究◆实地研究◆生活体验研究四个层次:1、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3、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4、教育研究的辅助技术《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项)(1)教育研究的一般原理(分为4条)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2)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分为4条)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的辅助技术三、教育研究活动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一)从教育实践发展来看(二)从教育理论发展来看(三)从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来看(一)从教育实践发展来看:重要动力1、通过教育研究,构建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如:教育的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一)从教育实践发展来看:重要动力1、通过教育研究,构建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一、教育研究概述〔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开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限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那么的开展;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开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开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水平,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根底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根底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 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根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根底;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 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局部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根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镀,各自的开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开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着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开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开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开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增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开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洁划一、整体直观;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增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一一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五〕教育研究的根本原那么1.客观性原那么:要从客观的教育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教育问题;2.创新性原那么:表达在选题、研究方法和角度和研究结论等方面;3.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表达在注意选题的生活根底及研究对象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4.伦理原那么:教育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必须符合当前的道德伦理,不能够违反法律法规,损坏他人身心健康等;这是教育研究的根本原那么,由于教育研究对象是人;①评估研究的伦理可接受性;②充分熟悉并尊重研究对象的权利;③研究者应承当对研究者应负的责任;〔六〕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一一1.选题2.研究设计3.搜集资料4.整理与分析资料5.撰写研究报告6.总结与评价阶段;〔七〕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类型1.含义:教育研究方法是根据某种途径,有组织、有方案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2.特点:除了一般研究方法的特点之外,独特之处在于①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② 研究的周期很长;③针对性、实践性很强;④研究参与主体广泛;3.功能:是实现教育学科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必要条件;能够提升教育研究人员的素养和研究水平;4.教育研究方法的根本类型:〔1〕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拟、分析、综合、概括〕;〔2〕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3〕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真实验、准实验〕;〔4〕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一〕选题的主要来源一一1.社会变革与开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二〕选题的根本要求一一1.问题本身要新奇、有研究价值;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时机问题〕;〔三〕教育研究假设1.假设的含义: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推测性论断或假设性解释科学研究,是在进行研究之前就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2.作用:假设是理论的先导,起着核心作用;①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目的,限定研究数据的收集范围;②根据假设的内容,涉及具体的方案收集数据,进一步验证假设;③有利于研究者对变量进行有效限制,防止研究的盲目性,保证研究结果的质量;3.假设的主要类型:①归纳假设、演绎假设和研究假设②描述假设、解释假设和预测假设;4.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①自变量即实验变量,它是由实验者设计安排的,人为操纵限制的,有方案地变化的实验情境或条件因素;②因变量即反响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实验者需观察、测量、计算的变化因素;③无关变量即干扰变量或限制变量;5.假设表述的标准性要求:假设表述应简单明了具体明确;另外研究假设中的变量应是可以操纵和测量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是有意义的、可检测的;〔四〕教育研究方案的制定1.选择研究对象〔1〕总体、样本和抽样:总体,是特定研究对象的总和;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局部个体,也称为样组,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根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抽样,是遵循一定的规那么, 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2〕选择样本的根本要求:①明确规定总体〔取决于研究目的和研究的外部效度及可行性〕;②取样的随机性;③取样的代表性;④合理的样本容量:样本大小取决于研究目的、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所采取的抽样方法和统计方法;研究对象总体的同质性;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诸方面;⑤ 取样的可行性;〔3〕样本大小的参考值:①对于描述研究和调查研究,大小为总体的10% 除少数情况外不少于100;②相关研究和比拟研究,满意样本每组不少于30;③实验研究, 条件限制严格的为每组15人,条件不严格的为一个自然教学班;〔4〕取样的根本方法:① 简单随机取样〔抽签、随机数目表〕,适用条件是样本总体个数有限且数量不大;优点是方便易行,缺点是不适合大样本;②系统随机取样〔等距取样〕,适用条件是大样本,但不适用于样本分布有周期性的特点的情况;③分层随机,适用条件是总体成分复杂且各成分之间差异较大的情况,优点是可有效地减少误差,缺点是必须对总体中的各层有一定的了解;④整群随机取样,适用条件是总体大、数量多且各层之间同质性较高的情况,优点是抽样方法简单,缺点是误差较大;2.确定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被试特点、研究的主客观条件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等选择方法,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联系;3.制定研究方案:包括①研究题目②对研究课题目的及意义的简单说明③课题研究的根本内容④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制定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方案⑤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⑥研究成果的预计取向及使用范围;⑦经费概算以及需购置的仪器设备;〔五〕课题论证的根本内容一一1.选题价值论证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3.课题研究的根本思路论证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三、教育文献检索〔一〕教育文献概述1.含义:教育科学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2.作用:①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方向②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③防止重复劳动、提升科学研究的效益;〔二〕教育文献的及主要分布1.种类:①一次文献,包括专着、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②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献等.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熟悉,是检索工具的重要组成局部;③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根底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陈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等特点;2.分布: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电子信息检索系统;〔三〕教育文献检索的根本过程及主要方法1.根本过程:①分析和准备阶段;②搜索阶段;③加工阶段;2.主要方法:①顺查法②逆查法③引文查找法〔跟踪法〕④综合查找法;3.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文献检索中的应用:①脱机检索②联机检索,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由中央计算机、数据库、检索终端和卫星通信系统组成,其中美国的最大的;DIALOG阻目前世界上〔四〕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1.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2.确认文献的真实性:①内审法,旨在区分资料的真伪或完整性;②外审法,旨在确定资料本身的意义;3.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①根本内容,包括已有研究的历史开展和现状和综述者的评价、建议和预测;②格式和内容安排,包括绪论、历史开展状况与评价、当前研究状况和评价、趋势展望、研究改良建议和参考文献;四、教育观察研究〔一〕教育观察研究概述1.含义:教育观察是教育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设备,有目的有方案地考察学生或教育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2.根本特点:①有明确的观察目的②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限制③有翔实的观察记录;3..教育观察研究的根本原那么:①目的性②客观性③自觉性;〔二〕教育观察研究的根本类型一一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观察;2.直接观察与问接观察;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三〕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1.教育观察的实施程序:①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②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③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④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2.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1〕描述记录:①日记描述法〔裴斯泰洛齐首先使用〕;②轶事记录法;③连续记录法;〔2〕取样记录:以行为样本;①时间取样②事件取样;〔3〕行为核对表;五、教育调查研究〔一〕教育调查研究概述1.含义: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熟悉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2.类型:①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②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开展调查、预测调查③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3.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①确定调查课题②选择调查对象③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④制定调查方案⑤实施调查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二〕问卷调查1.优点:①调查过程的标准化②调查形式的匿名性③调查的范围广④适用于大样本,效率高⑤结果较少地受主、被试交互作用的影响;⑥结果较易量化;2.局限:①灵活性问题②主试无法直接观察每个被试,无法记录其做题时的反响;③问卷的效度问题也应予以关注;3.问卷的结构:①指导语②问题③结束语;4.问题的设计:〔1〕问题设计的根本要求①关于问题的内容与表述;②关于问题的数量〔时间为20-30m〕;③关于题目的排列;〔2〕问题的形式:①结构型〔封闭式问卷〕②非结构型〔开放式问卷〕③综合型;〔3〕问题答案的格式:是否式;选择式〔菜单式〕、评判式〔排列式、编序式〕、等级式、等距式、划记式;〔三〕访谈调查1.优点:①灵活性强②能够使用比拟复杂的访谈提纲③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④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⑤容易进行深入调查;2.缺点:①样本容量有限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②无法限制主试对被试的影响③干扰性因素、不可控因素较多④访谈结果不易量化;3.类型:①结构性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②一次性和重复性访谈调查③个别和集体访谈调查;4.过程:①选择访谈对象②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方案③正式访谈〔包括初步接触、进行提问、注意记录和结束访谈四个步骤〕〔四〕测量调查1.含义: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方法;特点是根据一定的法那么,以测试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并且进行量化分析;2.类型:①定名测量,数字仅代表事物,无绝对零点,无相等单位,不能进行量化和四那么运算,其适用的统计方法有次数和百分数;②定序测量,数字仅代表等级或顺序位置,无绝对零点,无相等单位不能进行四那么运算,其适用的统计方法有中位数、百分数等;③定距测量,无绝对零点,但有相对单位,能进行加减运算,其适用的统计方法有平均数、标准差等;④比率测量,最高级别的量表,有绝对零点和相对单位,可进行任何形式的运算; ⑤学业成就测量,也称教育测量,最后以学习成绩来表现;⑥智力测量,也称一般水平测量;常用的有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量表、瑞文推理测验等;⑦能力倾向测量,测被试潜在的某种水平,以了解其开展的可能性,预测个人水平开展倾向;⑧人格测量,也称个性测量,较为着名的有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等;3.测量工具的评价指标:①效度,是测量的有效性的度量,它是评价测量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测量效度就是指测量的结果是否能真正反映测量的目标和意图;②信度,测量可靠性的度量,它是鉴定测量的结果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注意低信度的测试效度一定低,但低效度的测试信度不一定低;③难度,即受测团体中被试者在答案范围内答复题目的程度;④区分度,即题目对受测者作答反响的鉴别程度;六、教育实验研究〔一〕教育实验研究概述1.含义: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合理地限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2.根本要素:①自变量和因变量〔操纵自变量,限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②实验组和限制组③前测和后测;3.特点及优缺点:〔1〕教育实验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科学实验活动的根本特点,包括①因果关系的探讨;②自变量的操作〔进行实验处理〕;③合理限制无关变量;〔2〕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活动,表达在试验研究对象、实验物质手段、研究方法和教育实验结果上;4.教育实验研究历史开展的两条根本线索:①借鉴、模仿自然科学实验〔分析模式〕,即物理学-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实验心理学-实验教育学;②从一般教育活动分化开展而形成〔人文科学的方法〕;5.功能:①检验、修改和完善教育理论;②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开展;③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教育实践寻求操作顺序;6.教育实验研究的根本顺序:〔1〕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①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②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指导;③确定实验的自变量;④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及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⑤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限制无关因素的举措;〔2〕教育实验的实施阶段.根据实施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举措〔实验处理〕,观测由此而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③教育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要对实验中取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科学结论,最后进行重复实验或扩大实验;〔二〕教育实验的根本类型一一1.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2.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3.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4.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①前实验,可以进行观察和比拟,但对无关因素的干扰和混淆因素那么缺乏应有的限制,因而无法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很难将实验结果推论到实验以外的其他情形,内外效度均低;②准实验,不能随机分派实验对象,无法像真实验那样完全限制误差来源,只尽可能予以条件限制;准实验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具有推广到其他教育实际中去的可行性;教育实验大多属于准实验,是由于教育实验的情境和教育实验的对象的特殊性, 教育实验难以满足一般科学实验的标准要求,在许多教育实验中,实验对象是处于正常的自然状态接受实验的;③真实验;〔三〕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1.含义:在确定研究课题的根底上,研究者必须科学确实定和描述教育实验进行过程的一系列活动,论述它的内容和方法;2.步骤:①陈述研究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②确定实验处理;③列举群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④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⑤判定实验需要限制的无关因素,选择限制方法,设计限制过程和预测限制程度;⑥选择适合的实验设计,并提出伴随这个设计的统计假设;3.根本类型:坎贝尔和斯坦利的分类为〔1〕单因素设计,包括①前实验设计〔单组后测、单组前后测和固定组比拟设计〕②准试验设计〔不等限制组和时间序列设计〕③真实验设计〔实验组限制组前后测、实验组限制组后测和所罗门四组设计〕;〔2〕多因素设计;〔四〕教育实验研究设计的效度1.含义:教育实验研究效度是指一个教育实验研究的有效性,是衡量教育实验成败优劣的关键性质量指标;2.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内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①历史②成熟③测验④工具⑤统计回归⑥被试选择⑦被试的缺失⑧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3.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说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外在效度分为总体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特定的研究样本推广到更大的被试群体中去的适用范围〕和生态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研究设计的实验情境推广到其他教育情境中去的范围〕两类;外在效度的影响因素①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②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③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应〔霍桑效应〕④多重处理的干扰;〔五〕教育实验的变量限制1.内涵:①研究对于外部因素和实验情境的限制水平,包括各种无关因素的限制;②研究对于实验所操作的自变量的限制程度;③研究实验设计过程中的限制成分,即研究如何通过实验的设计限制无关变量;2.主要方法:对无关变量的限制是教育实验研究的重点,研究者要用平衡、消除、抵消、恒定和随机等方法来限制或减少其干扰作用;〔六〕教育实验涉及的主要格式及优缺点1.单组前后测:①优点是有前测,可以在实验处理前提供被试的某些信息;通过前后测,可以提供实验处理前后两次观测条件下行为变化的直接数据, 能明显验证实验处理的效果;被试兼作限制组,便于估计被试个体态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②局限是没有限制组,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及统计回归;可能产生练习效应;2.非随机分派限制组前后测:①优点是使用了限制组,成熟等因素受到一定限制;其它与实验处理同时发生的变量影响,那么对两组产生的影响是一致的,可以得到抵消,可以限制历史因素;②局限是被试不是随机分配,没有前测数据,判断被试的同质性是困难的,无法限制被试的差异;3.随机分派限制组后测:①优点是消除前测与后测、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以控制历史、成熟、练习与统计回归的影响②局限是不能对被试缺失加以限制;4.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①优点是随机分配,可以限制选择、被试缺失等因素;有限制组,可以限制成熟、练习、统计回归等因素;局限是前测与实验处理产生交互影响;5.所罗门四组设计:优点是将前测反复效应别离出来;可以做四组比拟;运用2X2方差分析处理结果;局限是同质的四组被试很难做到;七.教育行动研究〔一〕教育行动研究概述1.产生与开展:①柯立尔进行了最早的行动研究尝试;②勒温把行动研究描述成一个螺旋状逐步行进的过程〔方案-行动-观察-反思-方案〕,将它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③考瑞在1953年出版的?改良学校实践的行动研究?中,第一个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研究之中;2.含义:就是教育实践工作的参与者和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共同合作,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特点:有学者把行动研究归纳为三项主要特征:为行动而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目的〕;在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由行动者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总之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主;研究主题使教育实践工作者;研究应用者是行动研究者;研究过程注重协同合作;问题的解决具有及时性和立即应用性;4.优点:克服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弊端;有利于突破科学实验的种种限制,比拟简单易行,容易为广阔中小学教师所接受;有利于改良学校工作,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开展;有利于学校和社会的沟通;5.缺点:适用于小规模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利于宏观的理论的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不能对研究的外部。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合集五篇]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合集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40175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6.png)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合集五篇]第一篇:教育研究方法整理1、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是什么?基本特点各是什么?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实证主义范式”和“自然主义范式”。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学者也将这两种范式称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1、实证主义范式的出发点:教育研究中实证主义范式的兴起,得益于教育研究向自然科学学习,以实现“科学化”的不懈努力。
这种范式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典范,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运用数学工具、推究因果关系,对研究对象加以说明或解释2.实证主义范式关注的主要方面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可检验性;所获认识的确定性;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3.实证主义范式评价研究质量的主要指标有代表性的抽样技术;确立研究变量的规范;(每一个变量是否有清晰的操作性定义,否则在实施研究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控制和考察这些变量;还要看变量之间及变量内部是否具有逻辑关系:同一变量的不同指标之间是否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不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标准化的研究工具;控制干扰变量的手段;符合线性因果观的论证过程;检验假设时精确的统计处理(二)自然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自然主义范式的出发点自然主义范式是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形成的本体论,它认为教育活动是由人在意识和情感支配下完成的,必然带有参与者的主观价值因素,因而不存在纯粹客观的现实,而只有被人赋予意义的现实认识论,它认为研究主体和客体不可能分离,也不可能存在精致地等待被人发现的纯粹客观的规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通过与客体的接触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有意义的、可沟通的见解。
认识的结果不是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确证,而是理解人的特征、活动和教育情境方法论,它特别强调研究者深入现场,在尽可能自然的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对自己所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刻的反省,注意自己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移情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和思想,获得对研究对象的真切认识。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教育研究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而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它涉及到对教育体系、教育实施和教育目标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教育决策者提供有效的指导。
本文将对教育研究方法进行整理,包括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等。
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观察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对教育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教育理论、推断教育政策、评估教育实践的效果。
实证研究通常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客观的数据,帮助研究者从事实中发现规律和因果关系。
理论研究是一种基于理论框架和概念构建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对教育理论和研究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或进行理论解释。
理论研究通常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如文献综述、理论分析等。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深入的理论思考和洞察,帮助研究者提出新的研究假设和研究方向。
实验研究是一种基于实验控制和对照组比较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设计和实施教育实验来评估教育政策和创新方法的效果。
实验研究通常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如随机对照试验、前后测设计等。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明确的因果关系和效果评估,帮助研究者确定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有效性。
调查研究是一种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进行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收集和分析人们的观点、看法和经验来了解和描述教育现象和问题。
调查研究通常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广泛的参与和深入的理解,帮助研究者发现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教育研究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如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和应用。
总之,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问题的性质、研究者的能力和资源来考虑,同时需要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通过合理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教育领域的发展和改进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持。
教育研究方法课堂笔记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课堂笔记整理专题一绪论科学,是由一系列概念、判断构成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包含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
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向导,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教育研究的构成要素:客观事实基础,仅有事实是新闻报道,不是教育研究。
科学理论目标,仅有理论是空中楼阁,不能接地气。
方法技术途径,仅有方法是无的之矢,不能解决问题。
教育研究的功能:解释预测控制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是指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它既是一种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规则(行为方式)。
教育研究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思维与行动的统一,是思想与技术的统一。
教育研究方法的特点:1、作为一般方法的特点(1)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导向。
(2)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
(3)有科学的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数据。
(4)强调方法的科学性。
(研究结果的可检验性)(5)创造性。
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东西是证明自我价值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2、自身的独特特点(1)综合性和整体性,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与人性(2)周期较长(3)相对于哲学研究,针对性和实践性较强(4)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密切联系教育研究的困难:1、人的特殊性(对象的主体意识)2、研究的干扰性(研究者的干扰)3、教育现象的复杂性(社会、心理、历史、文化和其他)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伦理、政治)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研究者也是研究对象的一部分,情感影响)教育研究中的伦理问题:1、匿名性原则,因为匿名性原则不彻底给被研究者带来的伤害。
2、互惠性原则,“不要因为接受了你的研究而永远不想再当被研究者。
就自己如何整理教育研究资料,写出一份完整详实的计划书。

就自己如何整理教育研究资料,写出一份完整详实的计划书。
以下是如何整理教育研究资料的完整详实计划书:
一、明确目标和范围
1. 确定整理资料的目标,例如:分类、归档、分析等。
2. 明确资料的范围,例如:特定时间段、特定主题、特定研究项目等。
二、收集资料
1. 确定资料来源,例如:图书馆、数据库、网络资源等。
2. 收集相关的文献、报告、数据等资料。
三、整理资料
1. 对资料进行分类,可以按照主题、时间、类型等进行分类。
2. 为每个分类建立文件夹或标签,便于查找和管理。
3. 对每份资料进行编号或标注,以便于引用和检索。
四、分析资料
1. 阅读和理解收集到的资料。
2. 对资料进行概括和总结,提取关键信息和观点。
3. 分析资料之间的关系,寻找模式、趋势和关联性。
五、记录和归档
1. 使用电子表格、笔记软件或纸质笔记本记录分析结果和笔记。
2. 将资料和分析结果进行归档,建立索引或目录。
六、定期回顾和更新
1. 定期回顾整理的资料,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根据需要更新资料,添加新的研究成果或信息。
七、安全和备份
1. 确保资料的安全性,设置合适的访问权限。
2. 定期备份资料,防止数据丢失。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资料

教育研究⽅法笔记整理资料各章节重点难点4个要点)1、教育研究的类型(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事物的本来⾯⽬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论断。
她是科研⼯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或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新的认识,⽂⼈们提供新的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运⽤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
(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伤害。
3、教育研究的⼀般过程(6个)(1)选题阶段(2)研究设计阶段(3)搜集资料阶段(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6)总结与评价阶段4、教育研究⽅法的基本类型(4个)理论⽅法(归纳、演绎、类⽐、分类、⽐较、分析、综合、概括)实证⽅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实验研究⽅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历史研究⽅法(⽂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选题的主要来源1、社会变⾰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的问题3、研究者个⼈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的问题(⼆)选题的基本要求1、问题本⾝要新颖、有研究价值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的(2)课题研究⾓度不同与以往研究(3)研究⽅法上有创新之处2、问题提出有⼀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研究要有可⾏性(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种或⼏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2)⾃变量=刺激变量=输⼊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变化的因素。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资料

☆1、教育研究方法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2、教育科学研究的独特性:第一、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第二、研究的周期较长;第三、针对性、实践性强;第四、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教育研究效度是指所进行的研究是基于事实或证据的,是能够被证实的,是有效。
教育研究效度包括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1)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2)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和其他条件的程度。
4、教育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即研究的的可靠性。
(1)内在信度:是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2)外在信度:是指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似的结论,指的是重复性5、教育科学研究的四种研究水平:(1)直觉观察水平:回答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如小学一年级学生一节课能识多少字?男女学生识字方面有什么不同持点?直觉观察水平属于描述性研究。
观察法、调查法。
(2)探索性水平: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识字能力的增强是因为采用了新的识字方法,还是由于学生从小在日常生活中,从父母那里学习了部分词汇。
属于解释性研究:实验研究。
(3)迁移推广研究:回答的问题是“在不同环境下将发生同样现象吗?”如,新的识字教学方法在城市重点小学可行,在农村小学也可以来用吗? 在正常儿童中可行,在特殊儿童中也可行吗?属于预测推广性研究。
(4)理论研究水平: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新教学法之所以有效,是由于它符合汉字结构特点,符合儿童识字的认识特点以及强化的日程安排,并通过对集中识字与传统识字法的特点与不足的对比分析,找到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广西师大教育学孙杰远《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笔记2

广西师大教育学孙杰远《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笔记2《教育研究方法》孙杰远第三节教育调查研究一、教育调查研究概述◆教育调查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系统地设计一套研究方案,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某一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相关资料,经过数据处理、分析和综合等阶段获得特定研究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是教师深入了解和研究教育和教学问题,深入认识学生心理及其发展,形成正确、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提高个人教育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教育调查研究的要素:1、教育调查目标和内容。
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调查规则。
调查规则指调查研究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规范和要求。
这些要求包括调查时间、抽样方式、样本特征、调查环境、干扰控制、数据记录方法等。
3、有效数据。
指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核心特征、内在联系的可操作性的数据。
有效数据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应该是个别调查对象的特别反应或特殊意见。
有效数据还应尽量实现数量化的转换,以利于数据统计和分析。
二、教育调查研究的特征一个好的教育调查研究通常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有所取有所舍。
(二)数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有利于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数据。
三、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根据每一次调查活动过程中被试的数量,可以分为单独调查和集体调查。
1、单独调查:每一次调查活动只需要一位被调查者参加,被调查者单独表达自己,不受其他被调查者影响。
2、集体调查:在一次调查过程中让多名被调查者参与调查。
◆根据调查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调查方式,可以分为教育访谈研究、问卷调查研究、量表测验研究。
(一)教育访谈研究1、教育访谈研究的概念◆教育访谈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以问答的方式与访谈对象进行交谈,记录被访谈对象对各访谈项目的回答情况,最后通过记录、编码、数据分析等进行分析和综合,形成研究结论的研究方法。
◆根据访谈提纲的限定程度,可以分为:(1)结构化访谈:指访谈提纲中每一个访谈项目都有具体明确的反应选择项,访谈对象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项,而不能做出其他的选择反应,研究者在访谈对象进行选择后,进一步了解选择该选项的原因或理由。
教育研究方法[第八章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教育研究方法[第八章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bd76882d0d233d4b14e694b.png)
第八章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一)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1.资料整理的意义资料整理是对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过程,是从资料收集阶段到资料分析阶段的过渡环节。
科研中的材料整理的意义在于。
首先,它能使研究人员在研究全过程中抓住科研的主导方向。
其次,整理材料能提高材料的可靠度。
最后,材料整理的过程还可以帮助我们通过比较法形成最有典型性的材料。
2.资料整理的步骤(1)审核。
资料审核是对资料进行审查和核实,消除原始资料中虚假、短缺、冗余等现象,保证资料的真实、完整、简洁,为进一步加工整理奠定基础。
(2)分类。
分类是研究者运用比较法鉴别出资料内容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共同点将资料归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资料划为较小的类,从而将各种资料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系统。
分类原则主要包括:①分类要体现研究目的。
②分类后的各子项互斥。
③分类对象外延等于各子项外延之和。
④每次分类只根据一个标准。
(3)汇总。
汇总就是在分类以后对资料按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编排。
汇总和编辑资料有两个基本要求。
①完整系统。
资料大小类目要井井有条、层次分明,能系统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面貌。
②简明集中。
使用尽可能简洁、清晰的语言,集中说明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并注明资料的来源和出处。
(二)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1.定量分析的概念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调查搜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计算、统计检验、分析解释,并以此为依据,做出科学推断,揭示教育现象中所蕴涵的规律的一种方法。
2.定量分析的方法(1)数据描述数据描述主要是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简化,描述数据的全貌以表明研究对象的某些特性。
数据描述包括数据的初步整理,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以及相关系数的度量等方面。
描述统计中的一些常用统计量数有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地位量数以及相关系数。
①集中量数,是用一个一般水平代表值来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所谓的分布,就是由一种变量的全部分数或观察值组成的一组或一批数据。
教育研究方法南瓜整理

名词解释1.难度是题目难易程度的指标,对于一个好的测验来说,适当的难度是非常重要的。
2.区分度是指一个题目区分所有受试者的能力。
3.信度是反映测验结果在不同条件下的一致性程度的指标,是真分数方差与实测所得分数方差的比例。
4.重测信度(稳定性信度)在不同时间使用同一份试卷,对同一个体或群体进行重复测验,所得到的两组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关系。
5.复本信度(等值性信度)是指同一受测者在几乎同时进行的、采用等值型测验进行测试所得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
6.分半信度(同质性信度)是指一份测验的内部一致性的指标。
反映了一份测验中不同题目之间的一致性,反应组成测验的题目之间是否呈正相关,反映测验所测的是否同一品质或特征。
7.评分者信度从测验卷中抽取一些样本,单独由两位评分者在每份测验上评分,然后求出他们所评分数的相关系数。
8.效度是衡量一个测验达到测量目的程度的指标,反映的是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9.内容效度又称表面效度、逻辑效度,是用来衡量一个测验的各个部分是否真实而全面地测量了研究对象的相关特征。
10.准则效度又称效标效度,是指测验所测查到的结果与被选定的标准一致的程度。
11.结构效度又称理论效度,是指测验测查到的结果与设计该工具依据的理论基础一致的程度。
12.定量观察法是按照事先设计的一套明晰而严密的“计量系统”实施的观察13.问卷调查法是研究者用严格设计的统一试卷,通过书面语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来收集研究对象关于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
14.教育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有计划的控制教育活动中的某些因素,以引起其他因素朝着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的方向转变,然后检验假设,并由此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综合性研究活动。
15.研究假设它是根据事实和已有材料、针对研究问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存在的答案或结论。
16.描述性假设在同一课题的不同研究阶段,或者在不同水平的研究中,对事物现状、特征的反应,在深刻性和准确性等方面有着程度上的区分。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2.教育研究的意义(背诵)(1)改善教育实践(2)推进理论建设(3)提高教师素质3.教育研究的类型(选择)(1)按照教育目的:基础研究/纯研究/理论研究(为什么)和应用研究(事实材料,是什么);(4)按照研究对象及其任务/研究内容:价值研究和事实研究;(2)按照分析方法:定量研究/量的研究和定性研究/质的研究定性研究VS 定量研究二、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2.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背诵)●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研究脱节;●思维方式整体直观,整齐划一。
(2)现状(背诵)●教育研究主体不断扩大;●教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教育研究问题意识增强,研究价值取向更切合实际需求;●研究视角和方法多元化。
(3)问题(了解)●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元化,跨学科研究方法未得到应有重视;●定性与定量综合研究不够;●重思辨分析,轻实践与实验;●不善于吸收、利用其它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
3.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了解)(1)教育科学研究的自然化、生态化;(2)教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3)教育科学研究的跨文化趋势;(4)教育科学研究的现代化。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选择,简答)1.客观性原则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则(1)研究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2)坚持教育方法使用中的严格的操作程序。
2.创新性原则(1)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2)具体问题时,适时调节教育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科学研究保持鲜活生命力的关键教育科学理论呈现两种形态(1)反映经验层次认识水平的经验性原理;(2)反映事物普遍本质的理论性原理。
4.伦理原则(1)尊重被研究者和参与研究着的权利,如知情权、保密权等;(2)避免给对方不适当的压力和负担;(3)避免或消除不良后果。
5.操作性和适切性原则6.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四、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背诵)1.选题阶段2.研究设计阶段3.搜集资料阶段4.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6.总结和评论阶段五、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类型●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选择)(1)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2)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3)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4)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一.教育研究的选题1.选题的主要来源(背诵)(1)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和反思产生的问题。
教学研究有效的学习资料整理技巧

教学研究有效的学习资料整理技巧学习资料的整理对于教学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学习资料整理技巧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研究。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学习资料整理技巧,帮助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更好地整理学习资料。
一、建立系统的分类标准学习资料的整理需要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分类标准,以便更好地整理和查找。
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或不同类型来进行分类。
例如,对于语文学习资料,可以按照诗词、作文、阅读等进行分类;对于数学学习资料,可以按照代数、几何、概率等进行分类。
建立分类标准有助于将学习资料整理得有条不紊。
二、采用数字化工具进行整理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学习资料的整理是非常方便和高效的方法。
可以使用电子文档管理软件或学习资料整理软件,将学习资料进行扫描、存储和分类整理。
此外,还可以使用云存储服务,将学习资料存储在云端,随时随地查阅和整理。
数字化工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和空间。
三、制作索引和目录为了更好地整理学习资料,可以制作索引和目录。
索引和目录可以帮助教师在需要查找学习资料时快速定位到相关内容。
在制作索引和目录时,可以按照学科、内容或关键词进行分类。
通过索引和目录的使用,可以更好地管理学习资料,提高查找效率。
四、定期清理和更新学习资料的整理不仅仅是一次性的任务,还需要定期清理和更新。
定期清理可以帮助教师摆脱杂乱的学习资料,保持整洁有序。
同时,也可以及时删除过时的学习资料,更新新的内容。
定期清理和更新可以使学习资料整理工作保持高效和及时。
五、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教学研究的学习资料整理工作可以通过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来得到更好的效果。
可以与其他教师或同事分享学习资料整理技巧和方法,互相借鉴和学习。
此外,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或研究机构的资源,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整理技巧。
合作分享可以拓宽视野,提高学习资料整理的质量和效率。
六、反思和总结经验在教学研究的学习资料整理工作中,教师还需要定期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育研究方法规范

教育研究方法规范教育研究是推动教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则是保证研究质量和可靠性的关键。
在教育领域,研究者们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方法规范,以确保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首先,明确研究问题是教育研究的起点。
一个清晰、具体且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能够为整个研究指明方向。
研究问题应当具有针对性,能够反映教育实践中的真实困惑和需求。
比如,是探讨某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还是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在确定研究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可行性,包括研究资源、时间、研究对象的可获取性等因素。
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的核心环节之一。
常见的教育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问卷调查法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收集大量的数据,但可能存在回答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问题;实验研究法能够较为精确地控制变量,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但在教育情境中实施实验可能会面临诸多实际困难;观察法能够直接获取研究对象的自然表现,但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可能会影响观察结果;访谈法则能够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想法和感受,但访谈过程中的引导和追问也需要技巧。
在研究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例如,在进行实验研究时,需要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合理的分组,确保两组在除了实验变量之外的其他因素上尽可能保持一致。
同时,要明确实验的变量、测量工具和实验流程。
如果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的设计要科学合理,问题的表述要清晰准确,避免模糊、歧义或引导性的问题。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也是教育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收集数据时,要严格按照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对于收集到的数据,要进行认真的整理和筛选,去除无效数据。
在数据分析阶段,要根据研究问题和数据类型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定量数据可以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差异性检验等;定性数据则可以通过内容分析、编码等方法进行处理。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依据笔记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本课程考试由两位任课教师共同出题,一人一半)题型:单选、简答与论述、设计与分析文献综述作业需在寒假考试之前发给各学科负责人(文件统一命名为学号+姓名),由学科负责人打包统一发至邮箱:xiaochengwa@(注意:寒假考试之前)【内容提要】✓第一章导论:《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学习方法✓第二章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第三章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第四章教育课题的选定与设计(前四章由曾继耘教授讲授)✓【专题一】文献的检索与综述✓【专题二】调查研究✓【专题三】观察法✓【专题四】研究报告的撰写(后四个专题由王晓诚老师讲授)《教育研究方法》8.6—7日曾继耘教授授课内容整理第一章导论:《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学习方法一、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教育研究活动及其方法。
二、《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研究的一般原理(1)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考察事物的两种基本方法: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
(2)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规范,道德规范)(3)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4)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二)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四个层次)1、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哲学方法论,横断科学方法论,学科群方法论)2、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理论研究方法,教育历史研究方法,教育比较研究方法,教育经验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研究法(问卷与访谈),教育实验法3、教育研究的辅助技术:选题的方法与技术,教育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技术,抽样方法与技术,教育测量技术,教育统计技术,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方法与技术。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范式。
(只讲一种行动研究)若干新术语:·行动研究与书斋式研究·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田野研究·草根研究·实地研究·生活体验研究三、教育研究活动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一)从教育实践发展来看:重要动力1、通过教育研究,构建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研究方法教程汪基德口诀

教育研究方法教程汪基德口诀【实用版4篇】篇1 目录一、教育研究方法的意义和作用1.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2.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3.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适用性原则4.可重复性原则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案例研究法5.行动研究法篇1正文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以及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研究中,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创新性、适用性以及可重复性。
篇2 目录一、教育研究方法综述1.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2.研究方法的分类及特点3.研究方法的选用原则二、教育研究方法应用1.行动研究法2.案例研究法3.调查研究法4.经验总结法5.文献研究法三、教育研究方法实践1.实践案例一:教育行动研究2.实践案例二:教育案例研究3.实践案例三:教育调查研究4.实践案例四:教育经验总结5.实践案例五:教育文献研究篇2正文教育研究方法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的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现象,发现教育规律,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篇3 目录一、教育研究方法概述1.教育研究方法定义2.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3.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二、教育研究方法分类1.实验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3.行动研究法4.案例研究法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1.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2.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3.研究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篇3正文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研究者为了获取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改进教育实践而采用的科学方法和工具。
通过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可以保证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实验研究法是一种基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陈时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滚明智整理)一.选择题:1.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强调的是教育研究的(B)A. 目的B. 情景 C .对象 D. 主体2.题录、数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属于(B)A. 一次文献B. 两次文献C. 三次文献D. 四次文献3.选择课题研究的首要原则是(B)A.创新性原则B. 价值性原则C. 可行性原则D. 科学性原则4 在研究中,研究方法及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指的是(A)A. 信度B. 区分度 C.难度 D. 效度5.测验对应试者的辨别能力,指的是测量工具的( D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6.作品分析法最重要的指标是(A)?A内容B时间C能力D形式7.1990年(B)首次在教育研究领域使用“叙事研究”的术语?A杰克逊 B康纳利与克莱迪宁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奇8.下列不是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过程的是(C)A.经验--描述B.哲学--思辨C.创新--思维D.科学--实证9.需要事先确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通过使用检测工具进行测量和分析的研究方法是(B)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文献研究 D现场研究10.我国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A ) A 日记描述法 B 描述记录法 C 轶事记录法 D 连续记录法11.在设计问卷时,问题最多不超过(D)个。
教育研究方法P130A.30B.45C.35D.4012.首次在教育研究领域使用“叙事研究”术语的是()。
答案:C 课件A.伯克B.库恩C.康纳利D.温勒13.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什么?(B)A 建构主义B 实证主义哲学C 后实证主义D 解释学14.下列不属于实验研究特点的是( D)A.控制性B.因果性C.重复性D.自然性出处:P66,实验研究的15.(A)康纳利首次在教育研究领域使用“叙事研究”术语。
答案:A 课件A.1990年B.1980年C.1968年D.1983年16.下列不属于教育科学研究原则的是()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实践性原则(P50 笔记)(答案:D)17.在自然环境中,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对事物的看法,从中提取出研究假设,并对假设进行检验的调查方法是()A、定量研究B、叙事研究C、比较研究D、定性研究(P11 第2段)(答案:D)18.以下哪种研究不属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量的研究。
( C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P6)A.观察研究B.实验研究C.叙事研究D.调查研究19.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D )A:建构主义 B:解释学 C:现象学 D:实证主义源于——教材第一章第二节之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P1120.最早运用叙事方法研究学校现场活动的是(ppt课件):CA、康纳利B、克莱迪宁C、杰克逊D、丁刚21.教育实验特点中能体现教育实验研究精髓的是(教材65页):DA、因果性B、教育性C、综合性D、控制性22.引用文献的正确、规范著录是实现引用文献功能的重要途径,下列关于期刊文章的引用标志正确的(B)A、OB、JC、MD、N(源自教材第277页)23.根据教育研究的性质及使用的手段,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D)A、宏观研究、中观研究与微观研究B、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C、文献研究与现场研究D、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源自教材第8页)24.教育研究的范式包括哪些?(A)(1)科学主义研究范式(2)人文主义研究范式(3)社会批判研究范式(4)复杂系统研究范式(5)教育研究范式A.(1)(2)(3)(4)B.(1)(2)(4)(5)C.(2)(3)(4)(5)D.(1)(3)(4)(5)25.实验研究是一种()(A)A.定量研究B.定性研究C.基础研究D.应用研究26.下列哪项不属于个案研究的特点:(C)。
A.典型性B.深入性C.客观性D.单一性27.实验研究的精髓在于:(A)。
A.对实验条件的控制B.探求事物之间或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C.具有教育性D.实验可以重复验证出自《教育研究方法》第三章第一节《实验研究》,P65。
28.以下哪个不属于教育研究应当遵循的的基本规范?( D )A、价值性原则B、诚实性原则C、保密性原则D、客观性原则29.教育研究人员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是( A)A 教育观察B 个别访谈C 教育叙述D 行动研究30.下面不属于调查研究的特点的是( C )A 自然性B 灵活C 直接性 D广泛性31.教育研究的根本任务( A )A 教育研究问题B 教育研究目的C 教育研究主体D 教育研究客体32.教育实验效度分为( C )A 信度和难度B 区分度和效度C 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D 信度和外在效度33.根据调查研究的()可以将调查研究的类型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答案为C ,参考课本第78页)A 内容 B目的 C对象 D方式34根据观察的方式可以将教育观察的类型分为()。
(答案为A,参考课本第181页)A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C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D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35.被誉为教育实验创始人的教育家是(A )A裴斯泰洛齐 B梅依曼 C拉依 D 蒙台梭利 E杜威“教育者的教学研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的实验研究”是一个(D )A多因子实验研究 B前实验研究 C验证性实验研究 D单因子实验研究36.下列不属于调查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A)p79A.广泛性原则B.目的性原则C.价值性原则D.量力性原则37.下列不属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的是( D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P15)A. 客观性B.系统性C. 伦理性D.实践性38.定性研究的研究范式( B )——出自ppt课件A.科学范式B.自然范式C.教育范式D.人文范式39.定性研究的研究范式(B) ppt课件A、科学范式B、自然范式C、教育范式D、人文范式40.教育研究历史演变中,19世纪下半叶提出了什么方法?(C)A归类法 B演绎法 C实验法 D解释法41.实验和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称为(A )A 外在效度B 内在效度C 效度系数D 依存效度42.教育科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A )A.教育观察法B.教育比较法C.教育实验法D.教育统计法43.下列哪些属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因变量?( A教材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P53A、教学效果B、教学方法C、教师教学水平D、教材44.从事教育研究需要用到多种研究方法,其中,研究人员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手段,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研究对象的有关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从而了解教育对象,发现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认识教育规律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C)A.叙事研究B.实验研究C.调查研究D.实验研究45.文献综述的编写结构不包括:(D)A.标题、前言B.正文、结束语C.附录D.本论46.对于任何一种教育测量来说,最重要的指标是测量的 (B)A.信度 B.效度 C.难易度 D.区分度47.由教育情景的参加者,为提高对所从事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依赖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属于(C)P104 A比较研究 B.叙事研究 C.行动研究 D.个案研究48.测验对应试者的辨别能力,指的是测量工具的 ( D)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被试者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也就是测验对应试者的辨别能力。
答案出处:老师上课课件及学生抄的笔记49.根据调查研究的( B )划分,可将调查研究分为现状调查、发展调查、关系调查、比较调查和原因调查。
A 性质B 目的C 对象D 范围50.归纳法和演绎法是由(A )提出的。
A亚里士多德 B夸美纽斯 C柏拉图 D 康德51.“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B )A 一次文献 B二次文献 C三次文献 D 四次文献52.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 C )A访谈调查 B 测量调查 C问卷调查 D调查表法53.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由回答者本人自由回答的问题是( D )A 封闭式问题B 事实性问题C 态度性问题D 开放式问题52.下面体现定性研究的方法是( B )P11A、实验研究B、个案研究C、比较研究D、行动研究53.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属于科学主义的特点( D )P33A.自然科学是唯一绝对可靠的知识和方法B.其他科学只有引入或借鉴科学的语言和方法才能获得一定程度的科学性C.自然科学成了知识之王,精神科学或社会科学则变成了仆人,对自然科学只能顶礼膜拜D.科学主义是把自然科学中的因果性原则和价值中立原则强加于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研究54.“论文”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A)(P121倒数第二段)A 一次文献B 二次文献C 三次文献D 四次文献55.最早运用叙事方法研究学校现场活动的是(C)(ppt课件)A、康纳利B、克莱迪宁C、杰克逊D、丁刚56.下面哪种研究方法不仅使研究者获得第一手资料,并且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经验教训。
(B)(P76)A、实验研究B、调查研究 C田野研究 D行动研究57.(A)是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用以收集信息的主要工具,它以具有目的性、针对性问题表格的形式呈现,通过答题者呈现的答案来实现信息的收集。
(一百二十六页)A问卷B网络 C描述D推断二.名词解释。
1.教育研究: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采用严格而科学的方法,认识教育现象,发现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以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教育理论的创造性活动。
2.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前阶段的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研究。
P13.定性研究:通常是从质的方面进行分析,主要运用综合、比较和归类、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研究所获取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提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P104.定量研究:是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的预定假设,它通常是从量的方面分析,主要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技术和方法,对所收集的量化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检验和解释。
5.教育观察:指研究人员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辅助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6.教育实验研究:通过对某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加以控制,有系统地操纵某些实验条件,然后观测与这些实验条件相伴随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