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公开课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运用自主学习法、朗读品味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②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体会古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情感与价值目标:运用名家配乐朗诵、吟唱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难点]1.运用自主学习法、朗读品味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2.运用情境朗读法、借助微课示范引领等方式,初步了解体会古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运用名家配乐朗诵、吟唱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朗诵配乐、吟唱视频[教学过程]课前播放《山居秋暝》古诗吟唱视频,初步感知古诗意境美。
导入:如果古诗词是千百年前的一道光,那老师希望它可以落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在我们人生顺利时它可以为我们照见更广阔的世界,在我们人生遇到坎坷时,它可以帮助我们照见内心,让我们知道我们还有抬头仰望星空的权利。
经典咏流传,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经典《山居秋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活动一、穿越时空会诗人知作者师:学习这首诗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分享几句我特别喜欢的诗句,请三位同学来帮我读一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树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些熟悉的古诗是哪位诗人写的吗(王维)【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回顾旧知,导入新课:首先复习以前学过的王维的三首古诗,引出诗人王维。
通过复习提问的互动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对王维并不陌生,接下来,老师即将带领同学们乘坐时光隧道,穿越到1000多年前的大唐盛世长安城。
《山居秋暝》(公开课)
1.初步熟悉王维的生平及诗歌的主要特
征。 2.赏析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理解诗作主旨,品味诗作意境。
走进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 (今山西永济)人,官至尚书右丞,世 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合称 “王 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 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 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 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 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 《王右丞集》。
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 美的意境。都是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写,表 现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 的满足心情。 ⑵、请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相同点? 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背诵全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朗诵诗歌
把握节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再读诗歌
疏通文意
《山居秋暝》 暝
[首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新 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喧 浣
(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颔联]
1.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 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 幽的环境是否和谐?
是。这是一种以动衬静的表 现手法。 因为明月、清泉、浣女、渔 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 环境的寂静、清幽。 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 更幽”一样。
2.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 怎下笔说是“空山”?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 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二字,更显山的幽静。 而正因为山之幽静,才有了这么一 幅幅浣女渔舟图。
山居秋暝教学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金奖课件
品读与探讨
《山居秋暝》诗人怎样从视和听、动 和静旳角度体现“空 ”、“静”之美
旳?
❖ 诗人为了体现其对山居“空”、“静”之美旳喜爱 之情,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 有显空旳艺术手法。作者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 合起来写,唤起人们新鲜生动旳视听感受,使自然 界旳漂亮景色和神奇音响有机配合、水乳交融;我 们不但能够见到松枝疏影间泻下旳如水月光,还能 听到从竹林里传来浣女旳喧笑和清泉在石上淙淙流 淌旳音韵。山中明明有人旳活动,但诗人偏偏说是 “空山”,将视觉不能感受得到旳形象经过听觉体 现出来。明月照、清泉流、浣女喧、渔舟动等,都 是移动旳景物,作者正是选用了这些山中特有旳动 景来体现山居旳沉寂旳.
首联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不是有浣女和渔舟吗,诗人为何 还说是“空山”呢?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旳痕 迹,又因为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 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 犹如世外桃源。 “空”实为“静”,人 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 种静中透出心旳空明与纯净,所以空山不 是空荡荡旳山,而是宁静旳山,纯明旳山。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有动有静:
颔联主要写景,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诗中有 画﹔颈联主要写人,喧笑旳浣女,渔舟之动也 暗示人旳活动,主要为动态描写,画中见诗。
诗人为何要选用“松”、“清泉”、 “竹”
这些物象来写?有什么尤其旳含义?
分析:这些物象象征诗人高洁旳人格, 体现了诗人追求高洁理想旳境界。是诗 歌中常见旳意象。
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 么意思?
“山居”:山中旳居所。点明了地 点 “秋暝”:秋天旳傍晚。点明了时 间
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单元以“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古诗三首》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
本课中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文中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
借助书中注释和学生自学诗词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读好诗词,联系身边生活展开想象走进诗词意境,体会诗中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山居秋暝》。
2.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对比,感受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感受古诗意境,解词义句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PPT【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想出去玩吗?那我们今天就出去玩!单元导读页上说,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个单元中的一首首诗,一篇篇文,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致。
(二)那我们先来看这第一首诗,《山居秋暝》。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山居: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是在一座山上;秋:秋天,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时间),那题目连起来描绘的就是在秋天傍晚在山中居住的景。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游山去,一起看看这山中之景,感悟景中之情。
(三)本诗的作者是王维,谁来说说你对他的了解?一人说一条,其他人补充,不要重复。
(学生交流)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诗格外有禅意,那他笔下的景色肯定别有一番味道,王维知道你们要去他住的山上游览,特别高兴,但是他先给你们设置了一个小考验,我们要先把这首诗读好。
二、任务一:读诗文获诗人认可。
(一)那怎么才叫把这首诗读好了呢?你来说说(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你们现在都能自己制定评价标准了。
我们来看,请你来读。
大家来看第二三条,这首诗是五言律诗,五个字为一句,一般都是把这五个字分成两个字和三个字,这就叫二三的节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押韵严格,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诗收录于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旨在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词。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他们可能还难以深刻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出发,逐步挖掘诗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在感受美景的同时,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学会从自然景观中感悟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难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美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效等多媒体的课件。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诗词卡片等。
3.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这首诗,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日的美景,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激发对诗文的兴趣。
教师简介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随后,逐句解析诗文,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山居秋暝(公开课)ppt.
第四幅画面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
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 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 来了,她们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 着,笑闹声传出竹林外。
第五幅画面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
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 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 穿过荷花丛,弄乱了荷塘月 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倒 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竹喧归浣女
音 画
欣 赏
莲动下渔舟
第一幅画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秋天的傍晚,山雨过后,万物
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 万籁寂静,宛如世外桃园。
第二幅画面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
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 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 第三幅画面
•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 之上,叮叮咚咚作响。 在月光 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 布闪闪发光。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 崎岖见王侯。 ——王维
思想情感:
①热爱自然,热爱田园,
②厌倦官场,向往隐逸, ③(隐居的)恬淡宁静、闲适 自得
④ 孤独寂寞,彷徨苦闷(假隐士)
诗 歌 鉴 赏
山居秋暝
王 维
执教:吉雪芳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朗读
朗读节奏
朗诵指导
五律一般节奏:
221 / 212
音 画 欣 赏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pptx
在我们学习的旅程中,已领略到了那皎洁的明月、挺拔的青松、清澈的清泉和和谐的人声。然而,诗人王维以“ 空山新雨后”开篇,赋予了这座山以“空山”的雅称。细细体会,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山水、人事皆饱满而生动,那么, 究竟何为“空”之所在呢?
原来,此处所缺少的乃是公务的繁忙和尘世的喧嚣。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言:“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陶渊明亦在《归园田居》中描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在这幽静的环境中,“空”实际上是一种深 邃的静谧一一心灵的宁静、树木的静默、水流的平深情地背诵《山居秋暝》,体验其中的明月、松树、竹子以及浣女的清新雅致;2.积极搜集王维的其他诗 篇,以进一步探索这位唐代大师深邃的思想和诗意的境界。
(二)画面呈现,诗意体验
.学生细致地描绘了眼前所见的美景:皎洁的明月悬挂在夜空,挺拔的青松矗立在山间,潺潺的清泉流淌在草丛 ,静谧的石头散落满地,翠绿的竹林摇曳生姿,勤劳的浣女歌声悠扬,盛开的莲花娇艳欲滴,悠然的渔舟随波逐流 。
1)这些景物,如同画家细腻的笔触,在我心中描绘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场景。为了更好地展现这画面,我们可 以从光与影、色彩、形态、静态与动态等多个维度来展开联想。让我们共同沉浸在这美妙的画面中:皎洁的明月如 一轮玉盘般悄然升上夜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清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淌,宛如一条 洁白的绸带在月光下闪闪发光,随风轻轻飘动。此情此景,美得如诗如画。隐约间,从翠绿的竹林中传来阵阵银铃 般的笑声,那是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们在月光下洗衣归来,她们或许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欢声笑语传遍了整个山林 。碧绿的荷叶在两旁摇曳,莲花随风轻舞,水波荡漾。原来是一叶渔舟顺流而下,轻盈地穿过荷花丛。这幅画面静 谧而生动,雨后的山林清新洁净,皎洁的月光与翠绿的竹林相映成趣,远处传来的笑声与近处的渔舟穿行构成了一 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生活图景。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宛如一幅清新秀丽的画卷。让我们带着这份美景, 轻轻诵读这几句诗,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优秀诗文,描绘了山居秋天黄昏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热爱。
此诗文的意境清新、文字优美,富有诗意,是小学阶段接触古诗词的良好开端。
同时,本诗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古诗词。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语言特点,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读。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感受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了解和感受。
三. 说教学目标1.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和崇敬。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感受,增强文化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文内容,领悟诗人的情感。
2.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意境。
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述的情境中,体验诗人的感受。
2.采用欣赏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诵、解读等手段,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意境。
3.采用文化教学法,通过诗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山居秋暝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文朗读:学生跟读,教师指导,让学生熟悉诗文内容,领悟诗人的情感。
3.诗文解读:学生自读,教师引导,解读诗文的语言特点和意境,理解诗人的热爱和崇敬。
4.文化拓展:通过诗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感受,增强文化意识。
5.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该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诗文内容、语言特点、文化拓展等内容展示出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诗歌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知识点 ,对诗歌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展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学习收获
诗人其他作品欣赏
王维的山水诗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山 水诗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可 以选取王维的其他山水诗作品进行欣 赏,如《鹿柴》、《竹里馆》等。
王维的禅意诗
王维的诗中常透露出禅意,表达了他 对佛教的领悟和体验。可以选取王维 的具有禅意的诗进行欣赏,如《终南 别业》、《过香积寺》等。
类似题材诗词对比鉴赏
《山居秋暝》与《鹿柴》
两首诗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但《山居秋暝》更注重人物活动和情感表达,通过 对比来鉴赏两者在描绘自然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山居秋暝》与《秋晚登城北门》
两首诗都以秋天为背景,但《山居秋暝》写的是山间的秋天,而《秋晚登城北门 》写的是城市之秋。通过对比,可以鉴赏两者在描绘秋天景色和抒发情感上的不 同。
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23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诗词鉴赏与拓展 • 创作实践与分享 • 课堂总结与回顾
01
CHAPTER
课程介绍与目标
山居秋暝背景及作者简介
唐代诗人王维
介绍王维的生平、成就及代表作品,阐述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点,还提高了 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古典诗歌有了更深入的认 识和理解。
统编五年级山居秋暝 公开课优质课件
首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当空照,清泉石上流
颈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可留。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楚辞·招隐士》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 )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pō hào
chuí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
山居秋暝
【唐】王维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唐】王维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1.借助语法知识,读懂诗歌内容。
2.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题解1、初步感知: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再读诗歌,划分节奏,五律一般节奏:221 / 212三、通大意,定类型。
1、自主学习要求:复述诗歌大意。
是否有难翻译的句子,如何来解决难翻译的句子。
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2、如何翻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歌语言的语序倒装: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主谓倒装)②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
(宾语前置)③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主宾互换)诗歌语言的省略: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省主语)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省谓语)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山居秋暝》公开课课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山居 秋暝》(重点)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意境。(难点)
一读诗意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1.山居秋暝
王维
课前导入:看句子,猜人物
他是唐朝的诗人、画家。 他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有“诗佛”之称。
苏轼曾评价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他是谁?
一起解诗题 点明季节。
山居秋暝 点明具体时间。
点明地点。
你能说说诗题的意思 吗?
秋天傍晚在山上居住时(所见的景物)
提问展示: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你能说说这 联诗的意思 么?
诗意: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 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提问展示: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你能说说这联 诗的意思么?
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 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提问展示: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你能说说这联 诗的意思么?
再读诗境
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 静,清新,幽雅的意境是否和谐?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 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 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 静结合,以动衬静。
拓展延伸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难点)教学安排:一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
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
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
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
(出示课题)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
(节奏停顿,语气语调)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
(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
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
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
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
“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
故诗人并不孤寂。
“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山居秋暝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山居秋暝》这首古文的作者和背景;2. 理解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山居秋暝》这首古文的作者及其背景知识;2. 分析诗中的诗境、意境和艺术手法;3. 探讨诗中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个人理解。
三、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一句诗句或者相关的背景知识来引起学生对《山居秋暝》这首古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导入(10分钟):教师介绍古代文学名家陶渊明的背景,包括他的生平、身世以及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等等。
让学生对陶渊明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分析诗境和意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山居秋暝》的诗境和意境。
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中描写的山居景色、秋暝时分带来的感受和意象。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感受诗中的景色和意境。
4. 分析艺术手法(2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山居秋暝》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例如,采用对仗和押韵手法,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感受,营造出出色的视觉效果等等。
学生可以尝试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并集体讨论。
5. 探讨主题和意义(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山居秋暝》的主题和意义。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如自然与人的和谐、人的生活态度等等,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感受,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思考和表达。
6. 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山居秋暝》这首古文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加深对古文的学习和探究。
同时,可以提出一些学习建议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和研究。
四、课堂延伸:1. 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相关的古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2.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和学习其他陶渊明的作品,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3.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展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完美版
《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授课:班级:高一(9)班时间:06年3月29日(星期三)第一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诗歌“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达技巧,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中表露的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蕴含的诗人的情怀,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这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
而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认识王维的创作风格,这是教学重点。
教法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带着问题去学,有的放矢。
朗读教学法:古典诗歌的诵读与鉴赏是合二为一的。
反复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探究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法指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色彩。
指导学生如何透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感知诗歌的意境,体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达技巧及王维的创作风格。
指导学生积累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1、导入:先播放歌曲《相思》,然后问:这首歌里面的歌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是谁写的诗句?对,唐代诗人王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山水诗的代表作——《山居秋暝》。
2、交代学习目标○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4、掌握“分析意象,品味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1、旧体诗歌分“古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曲” 三类,近体诗又有“律诗” 、“绝句”之分,本诗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
○2、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3、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诗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想象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三、诗词导入提问学生: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田园诗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进而引出古诗《山居秋暝》。
四、初读1.题目:《山居秋暝》怎么理解?(诗人在山中居住时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2.知作者: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3.点名读,指导朗读节奏。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画面?(一)雨后秋山图1.你从哪句诗体会到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呢?(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3.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4.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淡雅。
(二)明月清泉图1.颔联都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清泉、石)2.这两句诗你怎么理解?(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3.试着想象,诗人在这样的优美景色中会听到什么?(听到淙淙的流水声,晚归的鸟鸣声)4.配乐朗读,读出幽静。
(三)浣女渔舟图1.这里具体写了哪些景?(竹、莲、浣女、渔舟)2.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相矛盾?(不矛盾)3.你能试着说明原因吗?(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六、品读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七、小结作业作业:将诗中描绘的景色用手中的笔画出来。
山居秋暝公开课获奖教案
山居秋暝公开课获奖教案《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诗与画是密不可分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很多诗人本身就是画家,也有很多画家爱好写诗。
在绘画题材中,最受诗人和画家们青睐的莫过于山川明月。
自然美景最能唤起人们的情感,于是就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
也便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画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夜安居图。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三、解题山居:山里的房子。
秋暝(míng):秋天的傍晚。
暝,日落而黑暗之意。
四、整体感知1. 配乐朗读(生自由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有节奏,会停顿,读出语气和味道。
2. 师范读(生再听)要求:边听边想象诗中情景,感受诗的意境美。
3. 尝试背诵(生自选方式背)五、鉴赏诗歌1. 山居秋暝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为什么?(景色美、人美)2. 诗歌第二句中“空山新雨后”交代了什么?“空”字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林?(新雨过后,山里的特别清爽寂静,这是一个环境氛围的整体刻画。
)3. 颔联是写景名句,请用一二分钟时间尝试背诵。
你认为颔联写景妙在哪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抓住了新雨之后山中景色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通过静态与动态,明亮与澄澈的完美结合表现了月照松林、清泉流溢、青松如盖、月影婆娑、清泉似练的美景。
)小结:诗人通过对山间傍晚秋色的生动描写,勾勒出了一幅绝妙的写意画。
在寂静的山林中,天色入暮,又刚刚下了一场秋雨,一切都像经过洗礼似的清新自然。
明亮的月光照在苍松之上,一片清凉,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之上淙淙作响,好似在诉说着山中生活的幽趣。
这不仅突出了山间傍晚秋色的生动景象,还让人感到此时此地的环境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的这首诗有何艺术特点?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王维山水诗的主要艺 术特色:清新、明丽、蕴蓄,饶有情致,富 有生气。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予以刻画, 构成优美的意境。同时,作者又善于赋予静 态的画面以动态和音响,把画面、声响、动 作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使画中 有诗,诗中有画,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 果。
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
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 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 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
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
林外。
返回
发挥想象,再创意境
“莲动下渔舟”
——密密的荷叶
纷纷倒向两旁, 莲花摇动,水波 荡漾,原来是顺 流而下的渔舟正 轻盈地穿过荷花 丛,弄乱的荷塘 月色,划破了大 山的宁静。
小结:
(叙述)首:空山(地) 晚 秋(时) 新雨(环境) 颔:山居之景 明月 松林 清泉 碧石 (轻快) 颈:山居之人 浣女 渔人 (肯定)尾:王孙自可留(主旨句)
欣赏练习
1.对课文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题目中“山居”二字点明居住环境,“暝” 是傍晚的意思。 B.首句中 “空山” 写出山中树林繁茂,掩 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此处有如世外桃 源。 C.“竹喧”“莲动”两句是说浣女摇动竹枝, 竹枝发出沙沙声;晚风吹来,莲叶摇曳 多姿。 D.“随意”“王孙”两句是说春草任其凋枯, 如此秋景,“王孙”亦可自留。
参考答案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
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 之声,照在青松上。近的日色,由于山林幽 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 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 象。
请背诵《山居秋暝》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Fra bibliotek★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随意春芳歇, 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发挥想象,再创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
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 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 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 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 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 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 的倒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 崎岖见王侯。 ——王维
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了这一个 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或这一个句子,全诗境界 尽出。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为什么?
联系高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3年全国高考)
过香积寺 唐 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 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 “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欣赏练习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 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 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摄取月、松、泉、石、竹、莲及 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 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诗人的高洁 情趣。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 山中不可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 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沉情绪。
对颔 仗联 对颈 仗联
尾 联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1、旧体诗歌分“古诗”(古体诗)、 “近体诗”、“词曲” 三类,近体诗 又有 “律诗” 、“绝句”之分,本诗 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 2、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 联”、“颔联”、“颈联”、“尾 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 叫“对句”。 3、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4、凡双数句都必须压韵(首句可压 可不压)一般压平声韵,一韵到底, 不可换韵。如本诗的“秋”、“流”、 “舟”、“留”。 5、每句各字的平仄有严格要求,特 别是2、4、6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欣赏书法
★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朗读
★初步感知:
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 “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 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 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 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 之旨”。
解剖本诗形式 学习近体诗形式特点
首 联
是“王孙自可留”一句。因为前面三联描写空山、 新雨的大环境和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 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 中有画,这些描写都是渲染,都是寄寓,是间接表现 诗人的高洁情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联 化用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 义而为“可留”,便把诗人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 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发挥想象,再创意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 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 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明月松间照”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 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 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 点地洒落下来。
发挥想象,再创意境
“清泉石上流”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 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
★走近王维——诗佛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 (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 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 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 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 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 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 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浣女 平和安乐
归隐
渔人
主题:表现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返回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问题: 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 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
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 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 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诗人愿意在此归隐。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 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 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 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 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 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 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 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返回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 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 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 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 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 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 空山新雨后, 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 天气晚来秋 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莲动下渔舟
明月松间照
清 泉 石 上 流
“竹喧归浣女”。
返回
小
结
山雨月松 景: 清新宁静 泉石竹莲 人: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上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 特点:幽清、明净。
上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3、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渔 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 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又不露痕迹,使 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 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 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 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 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