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第十一周周测(文学常识学生版)
文言文-耿九畴
• 整首诗将怀古伤今与个人的身世之感自然地联结 在一起,既有历史的深远感,又有现实的寂寥感 ,首联和颈联皆写景,但景中寓情,颔联和尾联 抒情,前者抒国家民族之情,故含蓄幽远;后者 写个人身世之情,故淋漓酣畅。而国家民族与个 人身世,又有因果内在联系,很好地烘托了诗人 的内心世界。刘因诗学唐,诗句凝炼,颇有杜诗 的沉郁苍劲之风。这首诗颇能体现这一特征,给 人一种悲壮之美。
照下孤零零的城堡和南飞的孤雁。 • 与自己相知及交游的朋友多已离去,我孑然一身,书剑
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无处倾诉。
• 整体赏析:
• 开头两句点明了季节、地点和旅途路线。诗人由蓟门返 乡,只身单骑渡过白沟,正值寒冷的落霜季节。蓟门即 蓟丘,在当时大都,古代不少诗人,如陈子昂、高适等 都曾在此慷慨悲歌,怀古吊今。刘因由蓟门返家。由于 白沟所包含的特殊历史问题,自然很容易触发起诗人对 历史和现实的无边遐想:兴衰、治乱、荣辱、兴亡、华 夷之别……使诗人怀古伤今,心潮滚滚,悲愤难平。寥 廓萧瑟的霜天,寒碧呜咽的河水,仿佛也带着历史耻辱
• 3.【答案:B 】(文本是说耿九畴和江渊商议贬 去章瑾的官职,受到章瑾女婿王汝霖的衔恨,因 而王汝霖与叶盛等人认为刑部不公平,耿九畴和 江渊也弹劾叶盛等人。)
•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 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 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工部,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隋代开皇二 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 利。
• 4.(1)耿九畴因事被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 吏审讯,不久(后来,过了一些时间)洗清罪名, 就留他为刑部右侍郎。
• (强调关键词,一个 1分,“以”“见”“下 吏”“已”“白”。)
十一周周测答案
1.解析:选C。
此题材料为陶回给庾亮的建议和庾亮的态度,断句时可依据“曰”以及人名,并结合前后文来判断;另可观察选项,比较不同之处,采用排除法逐个排除错误选项。
比如联系前后文。
句末的“亮”指的是庾亮,这里是陶回给出建议,而庾亮没有听从,所以“亮不从”中间不可断开。
2.解析:选B。
根据古代储藏知识,储藏谷物的叫仓,储藏米的叫廪。
3.解析:选A。
“王导没有采纳”错,原文说的是“亮不从”,是说庾亮没有听从陶回等人的意见,并非王导。
4.(1)苏峻果然从小丹杨经由秣陵,迷失道路,碰见当地人,抓住他让他当向导。
(2)当今天下不是普遍饥荒歉收,只有东方谷价偏贵,就让百姓卖儿卖女,消息势必远远传开。
陶回,是丹杨人。
祖父陶基,是吴国交州刺史。
父亲陶抗,是太子中庶子。
陶回被征召为司空府中军、主簿,都不就任。
大将军王敦任命他为参军,转任州别驾。
王敦死后,司徒王导引荐他为从事中郎,迁任司马。
苏峻之战时,陶回和孔坦向王导进言,请求早出兵防守长江渡口,事情记载在《孔坦传》中。
苏峻将要到时,陶回又对庾亮说:“苏峻知道石头有重兵守卫,不敢直下,必定朝小丹杨南路步行而来,应当埋伏兵士截击他,可以一战而擒拿他。
”庾亮不听他的。
苏峻果然从小丹杨经由秣陵,迷失道路,碰见当地人,抓住他让他当向导。
当时苏峻在夜里行军,队形很不整齐。
庾亮听说后,很后悔没有听从陶回等人的计策。
不久朝廷的军队大败,陶回回到本县,聚集义军,得到千余人,都是步兵,与陶侃、温峤等人合力攻击苏峻,又另击败韩晃,因为功劳被封为康乐伯。
当时刚刚平定了大贼,法纪松弛,司徒王导因陶回有才干,提拔为他补北军中候,不久转任中护军。
过了很久,升任征虏将军、吴兴太守。
当时饥荒导致粮贵,三吴地区特别严重。
诏令想听任百姓卖儿卖女,以救一时之急。
陶回上书说:“当今天下不是普遍饥荒歉收,只有东方谷价偏贵,就让百姓卖儿卖女,消息势必远远传开,北贼听说后,将会窥伺边境。
依愚臣之见,不如打开仓廪救济百姓。
2020届高三语文第11周晚测训练学生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民通过微博、跟帖等介入公共事务、关注政府决策、跟踪名人举动,显示了网络舆论的力量,也使公权部门和名人感到无处不在的约束和监督。
但是也要看到,网络也是谣言、谎言、辱骂等不良话语和负面情绪蔓延的地方。
网民在讨论社会热点时,往往会过度解释、宣泄情绪,这无益于自由讨论的氛围和理性平和心境的构建。
网络传播者动辄刻意追求集中火力的哄骂效应。
一些社会现象在获得真相之前便迅即在网络上引起一片讨伐之声,落井之石铺天盖地。
在炮轰与起哄之后,还原话语真相和语境真实的努力已经变得脆弱无力。
事情缘何发生,在怎样的条件下进展的,矛盾是如何升级的;这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是怎么说的,是怎样传播和扭曲的,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实质上关系到批判的意义和价值。
媒体和网络的兴师问罪,放大了负面效应,激化了矛盾冲突。
网络媒体对各种怪现象、各种雷人事件有一种潜在的需求。
苍蝇总是要叮有缝的蛋。
即使稀松平常的事件,媒体也会想办法用哗众取宠的雷人标题吸引眼球。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些急于出名(包括出恶名)的人瞅准了这一点,故意制造雷人话语,以此来吸引公众注意力。
对惊人之语的过度消费是当下媒体和网络之病,也是舆论让乌合之众为之疯狂的圈套和陷阱。
事实上,一些雷人话语确实出自一些素质不高的人之口,但也确实有一些雷人话语有其特定的语境和情绪背景,也有一些雷人话语则是网络推手空穴来风凭空炮制的。
我们如果整日周旋在这些雷人话语之中,势必会影响思想的深刻和社会的宽容,也会白白消耗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资源和情感资源。
有人认为,虽然一些网络事件是人为推动的,但所体现的社会心理却是真实的,譬如对腐败愤怒、对教育现状不满、对贫富差距拉大担忧等等。
问题是,真实的社会问题要想得到真正解决,必须建立在全面的调查、确凿的数字、具体的解决方案之中,决不会在商业目的的掺杂下亦真亦假的话语事件中得到解决。
由若干无名的网民所表达的“民愤”,其建设性毕竟是有限的。
2020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第十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南阳一中2020年春期高三第11次考试语文试题(2020年3月7日)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幻热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思维发生巨大变化的产物。
从上个世纪后半叶开始,具有世界范围的思维模式变化开始显现。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融通已经势在必行,也促使科幻的勃兴。
无论是何种科幻小说,它的指针总是对着作家生活的时代。
中国科幻具有立足于现实,促使人们对现实更深入思考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和世界科幻大师们的思考相通的。
他们的神思尽管驰骋宇宙,飞向遥远的未来,但是作为地球人的思维之根仍然是脚下这片土。
凡尔纳的科幻虽然让后来的科学家当作科学发明的启示录,但是他后期的作品已经流露出对于工业革命带给人类负面影响的忧虑。
科幻不只是一种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的思维的更新。
科幻文学既融合了人类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也融汇了不同的多种艺术创造形式,它富有幻想又直接地反映了人的矛盾、困惑、希望和理想。
纯文学里当然不乏书写人类理想之作,但是如今它更要向科幻等新产品学习,因为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是很难表现人类变化的。
科幻文学在科学的背景下反思人类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整体机制在未来的演化趋向,它是前卫的文学,也是宏大深远的文学。
面对AI深入生活各个层面,或者用尽地球人的智慧寻找外星文明,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科幻作品以一种奇幻推理的形式作出富有哲理的思考。
中国科幻不是简单重复人类和对立面的矛盾这一俗套,而是凸显了中国社会在开拓进取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只有和谐发展、保护生态、以人为本,人才能成为科技的主人,世界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未来的美好成果才能为全人类共享。
中国科幻的中国元素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在当代优秀科幻作品中,中国文化的精髓如珠玉镶嵌其中,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人类开始从“人”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层反思。
2020届高三语文第11周晚测训练教师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民通过微博、跟帖等介入公共事务、关注政府决策、跟踪名人举动,显示了网络舆论的力量,也使公权部门和名人感到无处不在的约束和监督。
但是也要看到,网络也是谣言、谎言、辱骂等不良话语和负面情绪蔓延的地方。
网民在讨论社会热点时,往往会过度解释、宣泄情绪,这无益于自由讨论的氛围和理性平和心境的构建。
网络传播者动辄刻意追求集中火力的哄骂效应。
一些社会现象在获得真相之前便迅即在网络上引起一片讨伐之声,落井之石铺天盖地。
在炮轰与起哄之后,还原话语真相和语境真实的努力已经变得脆弱无力。
事情缘何发生,在怎样的条件下进展的,矛盾是如何升级的;这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是怎么说的,是怎样传播和扭曲的,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实质上关系到批判的意义和价值。
媒体和网络的兴师问罪,放大了负面效应,激化了矛盾冲突。
网络媒体对各种怪现象、各种雷人事件有一种潜在的需求。
苍蝇总是要叮有缝的蛋。
即使稀松平常的事件,媒体也会想办法用哗众取宠的雷人标题吸引眼球。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些急于出名(包括出恶名)的人瞅准了这一点,故意制造雷人话语,以此来吸引公众注意力。
对惊人之语的过度消费是当下媒体和网络之病,也是舆论让乌合之众为之疯狂的圈套和陷阱。
事实上,一些雷人话语确实出自一些素质不高的人之口,但也确实有一些雷人话语有其特定的语境和情绪背景,也有一些雷人话语则是网络推手空穴来风凭空炮制的。
我们如果整日周旋在这些雷人话语之中,势必会影响思想的深刻和社会的宽容,也会白白消耗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资源和情感资源。
有人认为,虽然一些网络事件是人为推动的,但所体现的社会心理却是真实的,譬如对腐败愤怒、对教育现状不满、对贫富差距拉大担忧等等。
问题是,真实的社会问题要想得到真正解决,必须建立在全面的调查、确凿的数字、具体的解决方案之中,决不会在商业目的的掺杂下亦真亦假的话语事件中得到解决。
由若干无名的网民所表达的“民愤”,其建设性毕竟是有限的。
(完整版)高三语文周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年级语文周测一、现代文的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题, 9 分)阅读下边文字,达成1—3 题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
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分而有光芒”,虽经苦心雕琢,倒是十全十美,自然熨贴,不现牵强作为印迹。
一件完满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惹人注视而却不招邀人注视,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尊贵的身份。
艺术和人同样,有它的品行,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诚然能够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
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心口如一的高华完满。
品低的是内不充分而外求光芒,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
文艺的卖弄有各种方式。
最广泛的是卖弄词采,只顾堆砌美丽的字眼,显得如花似锦,灿烂醒目,不论它对于思想感情能否有绝对的必需。
以前骈俪文犯这缺点的最多,此刻新进作家也有时难免。
其次是卖弄学问。
文艺作者不可以没有学问,但是他的学问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指不出形状。
有时饱学的作者没心中在作品中表露学问,我们尚难免有“学问汩没性灵”之感,至于存心要卖弄学问,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平常人这样已足见兴趣劣质,在文艺作品中这样更难免令人作呕了。
过去中国文人犯这病的最多,在诗顶用僻典,谈真理,写古字,都是最明显的例。
新文学作家常爱把自己知道比较清楚的资料不分皂白地全盘托出,不论它能否对于表现情调、描绘人物或是点明故事为绝对必需,写乡村就把乡村所有的东西都摆进去,写政界也就把政界所有的奇形怪状都摆进去,犹如杂货店,乱七八糟的货物乱堆在一同,没有一点整一性,连比较有名的作品如赛珍珠的《大地》,吴趼人的《二十年来目击之怪现状》之类均难免此病,这也还是卖弄学问。
第三是卖弄才华。
文艺作者固不可以没有才华,但是逞才负气,存心夸耀,还是兴趣劣质。
像英国哲学家休谟和法国诗人魏尔兰所再三指示的,文学不该只有“雄辩”( eloquence ),并且带不得雄辩的色彩。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11月学情周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桥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学期学情周检测语文试题第12周命题:李冬芹校对:韩勇 2019.11.23一、语言知识运用(24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历来有自已的审美趣味:屋室亭庐,贵在清爽自然,古朴沉静;花木水石,讲究秀美悠远,生动和谐;几榻器具,重视合规有度,朴朴质实用;衣饰有魏晋名士的▲,舟车有武陵蜀道的意境,这些审美趣味化为文化基因;▲到历交长河里,孕育了辉煌独特、▲的中华文明史。
A.风格汇聚山高水长B.风格会聚源远流长C.风度汇聚源远流长D.风度会聚山高水长2、下列各项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谷雨惊蛰白露大雪小雪B.上元清明寒食七夕重阳C.鸡鸣平旦日出日中黄昏D.志学弱冠而立花甲不惑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里,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我无意感叹老之将至,而只想说,岁月无情,我们应当加倍地珍惜人生,珍惜友情。
C.许多暴走者,是自认为体重超标者,他们抱着坚定的减肥信念,走上漫漫长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日复一日地坚持着。
D.在奋斗过程中,我们必定会经历许多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分别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雨声,蕴含一种淡淡忧愁的诗意;听雨,▲。
“帘外雨潺潺”。
闭帘细听窗外雨声,犹能得雨之真味。
细雨斜飞,无论飞落何处,隔窗听来,▲。
雨声渺渺而带哀色,似最能震颤心灵深处暗藏的忧伤心弦,并与之一起律动,一起摇撼着灵魂。
人生的苦闷遂纷至沓来,心灵饱受淋漓之苦。
此种雨声带来的感受虽不得意,▲。
似乎天地荒芜,▲。
2020届高三语文第十一周周测
2020届高三语文第十一周周测要求:1.试卷下发,请把两张试卷一并装订。
2.请将答案写在相关答题区域3.认真作答,快速作答,独立完成。
1.判断下列相关官职制度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请选出不正确的选项()。
A.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B.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C.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D.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答案D[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2.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B.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拓展] “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2020届高三年级语文周测试卷
2020届高三年级语文周测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1. 填空(5分)(1),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3)在《沁园春长沙》中,表明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2.按要求选择(5分)(1)下列选项中,各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寒地冻,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喝酒聊心事的人,这双重的寒冷让人不禁悲从中来。
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灾难过后,满目疮痍,但人们擦干眼泪,忍住痛苦,带着对未来美好的希望,重建家园。
C.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为人父母者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如绵绵春雨,是一种示范,行动的力量远大于语言的力量。
D.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来不及欣赏阳春三月的青草初绽,樱花飞扬的盛春四月又要与我们擦肩而过。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①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②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③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④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⑤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⑥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A. ⑤①④⑥③②B. ③④⑤②①⑥C. ⑤②①⑥④③D. ③①⑥④②⑤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
(15分)①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已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学科建构。
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在时间上是现代文学的两倍多,但却是一个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年轻学科,有关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对象还有许多学术争议,研究者之间也缺乏有关研究方法的共识。
在当前我国大力倡扬“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直面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问题与困惑,并寻求学科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应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不容回避的议题。
长安高三语文第十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第十一次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4.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在答题纸上所规定区域内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语文第十一周周测要求:1.试卷下发,请把两张试卷一并有序装订,考试结束,两张试卷一同上交。
2.请将答案写在相关答题区域3.认真作答,快速作答,独立完成并留下思考痕迹。
1.判断下列相关官职制度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请选出不正确的选项()。
A.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B.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C.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D.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2.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B.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3.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
B.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
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C.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唐宋沿用此称。
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
D.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E.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F.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
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G.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
汉时,主管教化。
H.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4.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B.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
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
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C.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的还有府、军、监。
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
路设经略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
D.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长官是刺史或太守。
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
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监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
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
E.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
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
汉承秦制,把郡守改称“太守”。
和郡平行的还有“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全仿中央。
5.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B.“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
C.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试守的制度。
“摄”是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或“平”。
D.提辖,主管军队武装、训练、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等。
宋代州郡多设提辖兵马一官。
6 .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名只用来自称。
B.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C.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D.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一般敬称。
E.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F.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G.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H.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I.“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J.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
如“家父”,又作“家严”“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
7 .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令”“尊”“贤”等敬辞。
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尊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对方的儿子)、“贤弟”等。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三四岁的男子。
D .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他们认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一直延续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
8.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
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
B.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C.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D.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
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
9.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古人称已嫁出的女子回娘家省父母为“归宁”,也指男子归省父母。
B.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C.元日又称上元节,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D.清明节,据传为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仿效。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10.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流火,流,下行;火,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B. 东曦,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
东曦指中午的太阳。
C.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
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D. 二月二习俗是龙头节,又称青龙节,是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二月初二,龙抬头,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
说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E. 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汉族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
F. 五月五为端午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G.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
H. 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I.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
“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几天,这时候,月亮看起来很圆。
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
11. 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科举”即分科考试以取仕。
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实行分级考试,有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B. 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
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
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C. 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D. 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
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E.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F.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G.“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为秀才。
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14.(2017·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