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学——殡葬服饰
寿衣有哪七件

寿衣有哪七件葬礼上常提起的寿衣七件套。
寿衣七件是指衾、寿衣、寿帽、寿鞋、寿袜、寿枕、寿被。
1、衾:裹尸的包被,形似斗篷,以绸、缎面料织成,绣以花卉、虫鱼、寿星等吉祥图案,穿在逝者的最外层。
2、寿衣:寿衣包括衣、裤、裙。
衣有长衫、短袄、马褂、旗袍等,并有内衣、中衣、外衣之分,裤和裙皆有长、短及各类中西不同款式。
3、寿帽:寿帽又称寿冠。
男的一般用礼帽、便帽,也有戴传统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特别是我国南方的老年妇女,常戴蚌壳式绒帽,有”老夫人”相,但不适合中青年女性。
4、寿鞋:寿鞋一般是中式布鞋或西式皮鞋。
5、寿袜:一般为棉布袜。
6、寿枕:以纸、布做成。
按传统习俗,头枕饰有云彩,脚枕为两朵莲花,谚曰:”脚踩莲花上西天”。
7、寿被:寿被是一种盖在逝者身上的狭长小被,处于最外层,以布、缎作为面料,上绣星、月、龙、凤等图案。
意义:寿衣的质地和样式,是中国古代财主等有钱人才能穿起的衣服。
人死后穿寿衣,是希望死去的人在阴间或投胎转世做个有福人(鬼)。
寿衣是棉衣,是因为民间相传死后为鬼,鬼生活在阴间地府,暗无天日,阴风阵阵,为亡者穿上棉衣,再供食品,是希望亡者在阴间能吃饱穿暖之意。
人死了要将身体洗净,然后穿上新的干净的衣服,也就是穿上寿衣。
在闽南一带,在给死人穿寿衣时,老人的亲属要先来个象征性的试穿。
试穿之后用一根没有秤锤的秤来秤一下,并在人面前说一句:“这是子孙用钱买来的。
”表示子孙的孝心。
死人穿的寿衣通常都是奇数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条裤子(女的可用裙子代裤)。
夭寿者,亦即不到五十多岁而死的人,一般只能穿三件。
死者的年龄愈大,愈可多穿,表示有福有寿。
中国传统寿衣设计与明朝日常服饰相同。
历史相传这是因为明末吴三桂向清军投降时,特别要求满清南下后允许汉人在生时穿清服,在去世时穿明服。
追悼会着装要求

追悼会着装要求
1、禁止穿红色衣服
参加葬礼多数要穿黑色或者灰色,比较暗沉一点的颜色,以示庄重和严肃,千万不能够穿红色的衣服,红色代表喜庆,会给人一种不尊重故去的人的感觉。
而且穿红色的衣服参加葬礼,会招来不利的磁场,容易发生各种倒霉的事情,得不偿失。
2、禁止穿黄色衣服
黄色衣服比较活泼明亮,看起来轻松愉快,而参加葬礼是非常沉重的,很不适合穿。
即使外面穿了黑色或者灰色的衣服,里面的衣服也尽量不要是黄色的,否则也会容易招来各种灾祸,而且很容易生病,对于健康运不利,一定要禁止穿。
3、禁止穿花色衣服
花色衣服过于鲜艳招摇,在参加葬礼的时候是不能够穿的,无论是中式葬礼,还是西式葬礼,花色衣服都会被列为禁忌颜色。
穿花色衣服参加葬礼,还容易招来各种是非,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发生口角纷争,工作或者生活当中纠纷矛盾不断,难以解决。
参加葬礼要注意穿着打扮,宜穿黑色或者灰色的衣服,衣服款式不要过于花俏,以简单大方为主,此外,还要禁止穿运动服,休闲服等,这也是对故去的人不尊重的表现。
古代“五服”丧服礼制

古代“五服”丧服礼制丧葬礼,是人生最后的一段人生礼节。
只不过,和出生礼、冠礼、昏礼等人生礼仪不同的是,死者已经不能亲身体验或履行礼仪了,只能由他(她)的家人亲友来履行。
自原始社会时起,人们或许就逐渐萌生了人死后有魂灵的观念。
在此观念的支配下,人们不再像以往那样,草草地处理亲友们的后事,而是在“事死如事生”观念支配下,构建了日渐繁缛的丧葬礼仪。
在繁缛的丧葬礼仪中,丧服是亲友们对死者的去世表示悲伤和悼念的体现。
周代丧礼中,亲友们要依据与死者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穿戴不同等级的丧服。
因丧服共有五种等级,故谓之“五服”。
这种丧服礼仪,自周代至清代,传承不改。
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丧服等级差异上,也体现在守丧时间(丧期)的长短,及守丧期间,守丧者在饮食、居住、言语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等方面。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的丧葬礼仪,往往采取简单的处理方式,仅用“披麻戴孝”来加以体现,“五服”的形式与内容,基本丧失殆尽。
今天,咱们就来仔细地介绍一下,到底什么是五服。
斩衰(cuī),不是斩哀。
这是亲人们为死者穿戴的最重的一种丧服。
穿戴此丧服者,与死者血缘关系最亲近:包括儿子、未出嫁的女儿为父亲;承重(将来接任家/族长身份)的嫡孙为祖父;父亲为嫡长子;妻、妾为丈夫;臣为君穿戴斩衰。
穿戴这种丧服的人,持丧杖,服丧时间为三年(实为27个月)。
斩衰服用极粗糙稀疏的生麻布制成。
这种丧服的密度是三升(一升为八十缕),即在幅宽二尺二寸的布面上,用二百四十根经纱。
制作时,将麻布斩断,不缉边,故意让断处的线头外露,故称之为“斩”。
以此来表明穿戴这种丧服的人内心极度悲痛,无意于服装的修饰。
另外,还要在上衣胸前加一块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这片麻布被称为“衰”。
除服(衣裳)外,还有与之相配的冠、履。
历代的斩衰冠有所不同:除斩衰服外,服丧者还要在头上、腰上绑扎用麻制成的麻绳带,分别谓之首绖、腰绖。
历代也多有差异:穿用粗劣的草编织的草鞋,不修剪、修饰缘边,谓之“菅(jiān)履”。
披麻戴孝的规则

披麻戴孝的规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披麻戴孝是丧葬礼仪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也有着一系列的规则和讲究。
披麻戴孝的含义,首先在于表达对逝者的悲痛之情。
通过穿上特定的服饰,以一种外在的形式展现内心的哀伤。
孝服的材质和样式有着严格的规定。
通常,孝服主要以麻布为主。
麻布质地粗糙,颜色素淡,更能体现出丧葬的肃穆和悲痛。
孝服的样式也因与逝者的亲疏关系而有所不同。
直系亲属,如子女、配偶等,所穿的孝服最为隆重。
他们通常会身披长长的麻布,头戴孝帽。
孝帽的样式也有讲究,有的地方是简单的白色布帽,有的地方则会有更复杂的装饰。
在衣服上,可能会缝上粗麻布条,并且长度较长。
旁系亲属,如兄弟姐妹、叔伯姑婶等,他们的孝服相对简单一些。
孝服的麻布可能会短一些,孝帽的样式也相对简洁。
晚辈,如孙辈、侄辈等,孝服的规格又会有所不同。
他们可能会在手臂上缠上麻布条,或者在衣服的某个部位佩戴象征孝意的标志。
在颜色方面,白色是孝服的主色调。
白色象征着纯洁和无暇,也代表着对逝者的敬重。
但在一些地区,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比如会有淡蓝色或者淡黄色的孝服出现,但这通常是基于当地特殊的风俗。
披麻戴孝的时间也有一定的规则。
在逝者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亲属需要一直穿着孝服。
这个时间的长短,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可能会有所差异。
有的地方是三天,有的则可能是七天,甚至更长。
在守孝期间,穿戴孝服的人在行为上也有诸多限制。
比如,不能参加娱乐活动,不能穿鲜艳的衣服,不能化妆打扮等。
这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持续哀思,也是对传统礼仪的尊重。
在葬礼的过程中,披麻戴孝的亲属有着特定的职责和位置。
比如,子女通常要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列,手持哭丧棒,以悲痛的姿态引领整个葬礼的进行。
当有宾客前来吊唁时,披麻戴孝的亲属需要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答谢。
这不仅是对宾客的尊重,也是展示家族团结和对逝者敬意的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披麻戴孝规则在现代社会中可能有所变化。
但无论如何变化,其核心的意义——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始终没有改变。
当代著名易学泰斗白志永—丧葬文化之披麻戴孝

当代著名易学泰斗白志永—丧葬文化之披麻戴孝何为丧葬“丧”指人去世后相关的治丧仪式,“葬”指对死者的埋葬方法。
在丧事中为什么要披麻戴孝?披麻戴孝的习俗由来已久,就是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人去世后,亲属为了表达内心的悲痛和弥补生前未能尽孝的遗憾,在传统的风俗中,亲属为逝者办丧事时,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头上披着麻布或戴着白色的帽子或布条,鞋子上也要缠上白布,腰上系着麻绳,俗称“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是丧葬仪式上不可缺少的部分。
据说披麻戴孝是由孔子所创,父母死后,孝子要披麻戴孝,手拄柳木哭丧棍一路号啕大哭,送至坟茔,后来人们纷纷效仿这一做法,并越传越远,久而久之,都固定为不可更改的殡葬仪礼,这风俗是孔子留下的,一直延续至今。
这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是在教育后代子孙要懂得孝顺、懂得感恩。
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身上披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要知道这个并不难,特别是在农村参加过葬礼的朋友肯定都见过。
简单来说,麻指的就是麻绳和丧服,亲人去世后,子孙要穿白鞋、白袍,在肩上披白麻服重孝以示哀悼。
其实,披麻戴孝来自于西晋时就形成的“五服”制度,所谓“五服”就是按照亲疏关系在葬礼上所穿的五种服装。
我们这里所说的“披麻戴孝”是儿女为父母所穿的孝服,是用最粗的麻布缝成的孝服,不但要穿着带有毛边的衣服,还要用粗麻作为腰带系在腰间,穿起来十分粗糙。
按严格的古礼规定,不只在葬礼这天,在葬礼之后的三年都必须穿这种孝服。
古代有在父母墓边守孝三年的习俗,所以子女必须为父母穿三年这样粗糙的孝服,这样才算尽孝。
,葬礼上用的麻绳呢,大多是用苘麻制作的长绳,亲属将丧服以斗篷的形式穿戴在身上,然后再用麻绳捆扎紧防止掉落。
当然,丧服和麻绳只有逝者的直系亲属才会有,而且他们还要穿白鞋。
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披麻戴孝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传统孝道文化的继承,也是丧葬习俗的一部分。
儒家文化中倡导“孝”,百善孝为先,把孝顺的思想贯穿于人一生的教育之中。
丧葬服饰礼仪

丧葬服饰礼仪丧葬服饰礼仪中国历史上传统丧服也用白色。
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
白色,往往使人联想起冰雪、白云,给人以明亮干净、畅快、朴素、雅致与贞洁之感。
在欧洲,白色总是象征着友谊与爱情的纯洁无瑕。
西方人举行婚礼,新娘的婚纱必须是白色的。
在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就常以素衣寄寓自己的清高,有身份的人通常着白色——《管子·幼官》:“九和时节,君服白色。
”奇怪的是,中国传统丧服也用白色。
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
而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丧服颜色通常为黑色,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悦和快乐。
民族间的差异如此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中国丧服使用白色(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是从周代开始的。
周代产生了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在丧礼中要求丧服是白色,禁止穿黑色的衣服,戴黑色的帽子,称“羔裘玄冠不以吊”(《论语·乡党》)。
“羔裘”,就是黑羊皮,毛皮向外。
丧服颜色以白色为主,已成为定制。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一、原始禁忌色彩的象征和寓意,反映的是民族文化心态。
中国文化的颜色象征,建立在中国早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状况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
我们的祖先因为弱小,无法抗拒猛兽的攻击,白昼下他们的心理仍暴露无遗。
面对成为猛兽牺牲品的危险,对白色有一种本能的恐惧。
于是,白色在中国文化里就成了一种颜色禁忌。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载:“乃阅阴太后旧时器服,怆然动容,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
”“五时衣”,是将服饰定为五色,天子在一年中的不同时节,分别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
其颜色为: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
“五时衣”中的白色,对应的是秋季。
秋季,是大自然的杀气时节。
丧服之白色,既是一种复古、忆祖的祭服服色,同时也是吊丧死者的凶煞服色。
古代举办丧礼为啥要披麻戴孝依据为什么会是五服

古代举办丧礼为啥要披麻戴孝依据为什么会是五服古代的丧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礼仪,披麻戴孝、五服四带是它的标志。
古代披麻戴孝是礼仪规范,也是一种形式。
披麻戴孝主要是为了礼仪表达孝道,表达了主人向死者表示哀思之心。
自古以来,男性冠披孝、布衣,女性缠头麻衣,都是出席丧礼的重要礼节。
传统的披麻戴孝,主要有五件,即冠、衣、裳、带、褂。
冠帽是表示惋惜之意,特别作为一种标志性的装饰,所以古人叫它“披孝”。
它的材料有荔枝纹绣、芍药绣、茅叶绣等等,是由家里为死者特制的,是摆在死者头上的偶像品,而且并不昂贵刺激。
衣服可以以白裳、绿裳、蓝裳等来穿着。
白色寓意对死者的悲伤,表示自己很懊悔,澄清心灵,以显示对死者的尊重。
裳子有绿色的和紫色的,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谦让之意,表示心中的恭敬。
而且裳子还有缝纫花样,分别代表了一种信仰。
带子则是一种古典的装置,起到缠衣令衣服穿着更谨慎有序,它刚性整齐,直立而不曲折,象征着对死去者的忠诚和痛心。
褂子主要是以紫色、红色、青色等其他色彩作为穿着,紫褂传统包括一件长褂和一件短褂,一般由薄褂布制成,它代表了高贵一种尊重。
除了披麻戴孝,五服四带对于古代的丧礼也有很大的意义。
五服指的是冠、衣、带、裳、褂,古代习俗要求家中必须自制披麻戴孝,是表示尊重和祭奠的一种文化礼仪。
而四带就是四种带子:《周易》中记载的“玉带”、“金带”、“草带”、“麻带”,穿着不但有利于凸显服装的美观,也表明了古人关于丧礼的历史文化特色。
古代的丧礼是体现中国传统礼仪的一个重要活动,披麻戴孝、五服四带是它的标志之一,不仅体现了人们追思死者的哀痛之情,也给古人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把行为表达起来的礼仪,可以帮助家庭在丧事中保持深厚道义的继承,表达哀思之情,示范克尽孝道,令参加礼仪的人共同拥有一种深厚正气。
传统丧葬文化:丧服的等级区分

传统丧葬文化:丧服的等级区分丧服是当场缝制的。
灵棚一搭,哀乐一放,村子里的男男女女都闻讯来帮忙。
男的负责操办出殡用具,报丧信,买白布。
女的带着剪刀,尺子,针线,准备迅速缝制丧服。
首先要缝制的是逝者子女的丧服,也就是孝子披麻戴孝的服装:肥大的白布袍子穿上遮住全身,丧服要反着穿,里子朝外露着缝制的毛糙边,意思是说痛苦得厉害,已经分不清楚衣服的正反了。
头上,男的戴孝帽,女的顶白布,然后用宽大的长条幅勒在头上,打结后白条布垂在后背,如果父母双方去世,后背的白条布是齐的,如果父母去世,一个,白天布是一个长一个短。
两鬓的白布上粘上棉花朵,腰间系着白色苘麻当腰带,鞋也得封上白布,并且趿拉着鞋穿,这样披麻戴孝,跪守在棺材两边哭天抢地,开启守丧哭丧的模式。
接下来的丧服要根据逝者亲眷的多少和等级分别进行缝制。
五服以内的女眷是有白大褂子,也叫孝褂子,头上白布盖顶,白条幅勒头,男的戴上缝制的有角的孝帽子,再系上白布条幅。
孝褂子没有纽扣,两边缝有布条,穿在身上用布条系在一起当纽扣。
这布条也有讲究,一般人的都是白布条,如果是没有出嫁的孙女辈,白布条不能用白色的,应该缝蓝布条,如果是重孙辈,孝帽子的两个角上的得缝上红布条,让人知道逝者年纪大了,是高寿之人,丧事已是半喜半忧了。
女婿,孙女婿,侄女婿,这样的姻亲是头上戴孝帽子,腰上系白布从后面围到前面,开口在前,标志着是外亲。
把主要亲眷的丧服缝制完毕以后,还需要很多的白布,准备破孝。
所谓破孝,就是凡是来吊唁的人都有白孝布,男的有孝帽子,孝箍子,女的白布条幅。
再远一点的关系就是白布条系在胳膊上就行了。
来吊孝的人到灵棚下丧屋里哭上几声,就去发丧服的那里领孝布,发孝布的人问是什么亲戚关系,来了多少人,分别发给多少不同的孝布。
去世当天,接到报丧信就来吊孝的一般都是近亲,把大型的孝衣孝帽都领走了。
等到出殡这一天,各亲戚还会带很多人来吊孝,再一次分发孝布,不过这个时候大都是白布条了。
因为这些都是陪同着吊丧人来撑场面的,跟着到灵棚下哭几声,系上孝布就等着吃丧席了。
寿衣忌纯黑,丧服尚白,丧礼中你不得不知的颜色讲究!

寿衣忌纯黑,丧服尚白,丧礼中你不得不知的颜色讲究!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非常注重自己的身后事。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无论是对逝者本人寿衣,还是对于亲属所穿戴的丧服,都有着严格的讲究与要求。
寿衣忌纯黑
寿衣在颜色讲究中,并无严格的标准要求,区别多体现在地区以及年龄差异中。
在市面上,寿衣颜色多为蓝、褐色等,年轻女士可为红、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寿衣颜色也趋于多样化,但多是忌讳纯黑色,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黑色被认为与阴世同色,如若是纯黑色会看不到,会有不好的寓意,因此寿衣是黑色时,一般会有其他颜色的点缀,比如图案等细节处。
丧服尚白
丧服,也就是丧礼中亲属们穿着的服饰统称。
生老病死作为自然规律,但对中国人来说,丧葬之事尤为重要,不仅是丧服颜色选择,更体现在丧服颜色与辈分之间的对应关系。
丧服尚白:丧服颜色根据不同国家以及信仰有着不同的体现,多数国家多是黑色,但在中国习俗中,自周朝后丧服一直是白色,并有着严格的五服制度。
其一,尚白原因:
首先,是与中国“五色”观念有关,秋白,具有肃杀,凄冷的意象;
其次,中国人先祖最早的服装原料取材于麻,白色一定程度上也是祖先发明颜色,采用白色可以说是对祖先的敬崇之心;
最后丧服崇尚自然、质朴,此时面料越粗糙越能体现丧服的厚重与等级,因此采用麻,以其白色为丧服颜色,体现了为礼之本的“著
诚去伪”精神。
其二,丧服颜色与辈分对应关系:
若与逝者同辈分,那就需要带白布,若是子女儿媳等需带麻布等。
辈分不同,佩戴的颜色不同都是为了体现自己对逝去人的尊重,所以,我们一定要辈分进行佩戴。
葬礼服装礼仪和如何增强葬礼仪式感

葬礼服装礼仪和如何增强葬礼仪式感在我们生命的某个时刻,我们离世离去成为了先人。
这个过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
在我们的文化中,葬礼是一种尊重、纪念和哀悼逝者的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葬礼礼仪和如何增强葬礼仪式感的问题。
一、葬礼服装礼仪葬礼是一个悲伤的时刻,参加葬礼的人们应该穿着得体。
对于穿衣服的要求取决于葬礼的类型和地点。
在一些正式的葬礼中,男性应穿黑色或深色衬衫,领带,黑色或深色的鞋子。
女性也应该穿黑色或深色的服装,不要穿太花哨或太暴露的衣服。
如果葬礼在教堂或其他宗教场所,应遵守该地点的法规。
如果参加的是家庭葬礼,穿着可以根据主人的要求或场合而定。
无论如何,应该避免穿着过于花哨或打扮过于靓丽。
在葬礼期间,我们还需要遵守一些礼仪规则。
在进入葬礼殡仪馆和教堂时,应安静地走进,不要大声喧哗。
在教堂中,人们应该安静地坐着,不要走动和交谈。
在遵守这些规定时,应该表现出尊重和理解,这是一种尊重逝者的方式。
二、增强葬礼仪式感葬礼是一种哀悼逝者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承诺。
在葬礼中,我们让自己铭记逝者的生命和对生命的尊重。
为了增强葬礼的仪式感,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发悼词或安慰的话语。
葬礼不仅仅是逝者的告别,也是亲朋好友的告别。
在葬礼期间,逝者的亲朋好友可以发表悼词或安慰的话语,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思。
2. 音乐表演。
音乐可以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同时也可以为逝者增添强烈的情感。
我们可以选择逝者喜欢的音乐或乐曲来向逝者致敬。
3. 传统文化表演。
在传统宗教和文化中,有很多表演形式,如舞蹈、音乐、唱诗班和歌唱比赛。
这些表演可以增强葬礼的仪式感和深度。
4. 节目计划和各种成就奖章。
有很多人的生命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成就,我们可以制定节目计划和各种成就奖章来纪念逝者的生命。
总之,在葬礼中,我们要表现出逝者和逝者家人的尊重和关爱。
尊重和关爱可以以许多方式表现出来,如穿着得体,遵守礼仪规则,发表悼词,表演音乐,传统的表演形式等等。
葬礼三件套

葬礼三件套一、背景介绍葬礼三件套指的是在进行葬礼仪式时,需要准备的三种物件,分别是遗体装“殓衣”、遗体盛“棺材”、外观整齐的“柩车”。
这三件物品在传统的葬礼仪式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不同的特点。
二、殓衣殓衣作为“葬礼三件套”中的首要物件,用于给逝者穿上一套整洁的衣物。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殓衣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和仪式。
一般来说,男性逝者会穿上黑色的衣服,象征着丧家之痛;而女性逝者则会穿上白色的衣服,表示洁净和尊贵。
此外,殓衣还会根据逝者的身份和地位进行调整。
例如,贵族或有特殊职业背景的逝者可能会穿上更加庄重和特殊的服饰。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的多元和个性需求的增加,殓衣也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不仅有传统的黑色和白色选项,还出现了其他颜色和款式的殓衣,允许家属根据逝者的个人喜好和家族传统进行选择。
三、棺材棺材作为葬礼仪式的核心物件,承载着逝者的遗体。
传统的棺材一般由实木或者竹木制成,具备坚固和耐久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棺材的形状通常是长方形,象征着逝者的安详和祥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现代社会中也出现了各种新型的棺材。
为了减少木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一些棺材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材料,如竹制棺材、纸质棺材等。
同时,一些设计师还尝试了更加个性化的棺材设计,让逝者的个性和爱好能够得到体现。
四、柩车柩车是用来运送棺材和遗体的交通工具,是葬礼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柩车一般是由木材制成的长方形车厢,车厢内部会铺上软垫和装饰物,以保证逝者的遗体得到适当的保护和舒适。
现代社会中,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使用汽车作为柩车。
这些汽车通常会进行专门的改装,以适应葬礼仪式的需要。
柩车的外观通常会进行特殊的装饰,例如挂上纪念物,或者用鲜花来点缀,这些都可以根据逝者的喜好和家族的传统进行选择。
五、结语葬礼三件套在传统的葬礼仪式中具备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仅是对逝者的敬意表达,也是对家人和社会的一种参与和告别的方式。
古代丧葬用的服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丧葬用的服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古代丧葬用的服饰在不同文化和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
在本文中,将探讨古代丧葬服饰的种类、象征意义以及演变历史,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对逝者的追忆和悼念之情。
通过对丧葬服饰的探讨,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古代人们对生死、灵魂和来世的思考,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本文旨在揭示古代丧葬服饰对人类文明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影响,对当代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古代丧葬用的服饰。
首先,将在第二部分介绍古代丧葬服饰的种类,包括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使用的丧葬服饰,以及其特点和功能。
接着,将在第三部分探讨丧葬服饰的象征意义,解释古代人们对服饰的寄托和信仰,以及在丧葬仪式中所扮演的角色。
最后,将在第四部分讨论丧葬服饰的演变历史,描绘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以及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旨在揭示古代丧葬服饰在社会、文化和宗教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代的启示和反思。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古代丧葬用的服饰,揭示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和象征意义。
通过分析不同种类的丧葬服饰、其演变历史以及其在丧仪中的作用,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丧葬礼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同时,本文也将探讨丧葬服饰在当代的影响和启示,以期引起读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珍惜。
通过对古代丧葬服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信仰观念和社会结构,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正文2.1 古代丧葬服饰的种类古代丧葬服饰的种类非常丰富多样,通常根据地域、时代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士服:士服是指在古代丧葬仪式中穿着的服装,通常是由丧家族人员穿着。
士服的特点是布料华丽、色彩深沉,常常融入了黑色、白色、青色等寓意沉痛和哀悼的色彩。
殡葬事业单位的殡葬仪容与发丧服饰

殡葬事业单位的殡葬仪容与发丧服饰殡葬事业单位在为逝者提供殡葬服务的同时,也要对其仪容和服饰进行悉心的安排与准备。
殡葬仪容和发丧服饰不仅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本文将探讨殡葬事业单位如何合理安排仪容和服饰,以提供尊严而庄重的殡葬仪式。
一、殡葬仪容的重要性与规范1. 仪容的重要性殡葬仪容是指逝者的容貌和装扮,直接影响到家属及参加葬礼的人的情绪和体验。
一个端庄肃穆、整洁雅致的仪容,能够给人以尊严和庄重的感觉,更能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
2. 仪容的规范为了保持仪容的庄重与整洁,殡葬事业单位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
例如,男性逝者应穿着整齐的西服或礼服,女性逝者则穿着得体的礼服或白纱。
对于逝者的妆容,应以淡雅为主,突出逝者的气质和亲切感。
二、发丧服饰的选择与搭配1. 发丧服饰的选择发丧服饰是指家属和亲友在葬礼期间穿着的服饰。
在选择发丧服饰时,要尽量避免过于华丽或夸张的款式,以免过于引人注目或给人以不适感。
一般来说,黑色系列的服装较为常见和合适。
2. 发丧服饰的搭配发丧服饰的搭配应以庄重为主,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对于家属来说,可选择合身、得体的黑色西服或礼服;对于其他参加葬礼的亲友,也应遵循类似的穿着原则,确保整体形象的统一和庄重。
三、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1. 发丧服饰的细节在选择发丧服饰时,要注意细节的处理。
服饰的款式、颜色、搭配、面料等都应尽量符合传统习俗和殡葬礼仪的要求。
同时,家属和亲友的发饰、配饰等也要慎选,以避免过于花哨或夸张的装饰。
2. 仪容和服饰的整洁无论是逝者的仪容还是家属及参与葬礼的人的服饰,都应保持整洁。
殡葬事业单位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保逝者的仪容整洁,以及提供家属和亲友充分的整理时间,使他们能够以合适的状态参加葬礼。
四、殡葬事业单位的管理责任1. 培训与指导殡葬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指导,让他们充分了解和尊重传统殡葬文化,学会合理安排逝者的仪容和家属的服饰,并与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提供专业的建议与服务。
葬礼服装礼仪和如何增强葬礼仪式感

葬礼服装礼仪和如何增强葬礼仪式感葬礼是一种社会仪式,正式标志一个人的死亡,也是一种处理尸体的礼仪。
葬礼是比较严肃的场合,因此穿着得体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葬礼服装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葬礼服装礼仪穿黑色西装,白衬衫,用长而中性的领带装饰。
不要戴太多首饰或使用护发产品。
不过,总会有一些例外。
一件蓝色的西装配黑色高领毛衣,黑色礼服衬衫配长红色领带,黑色礼服衬衫或黑色T恤都可能被接受,这取决于家庭。
如果你是护柩者,你就应该穿西装或者深色运动外套,领带是一定要戴的。
2:女人在葬礼上,女人应该选择经典的黑色装束。
一件带袖的黑色礼服,或深色西装和夹克。
不太鲜艳的裙子外加一件黑色外套也是可以的。
一些深色的衣服也是可以接受的,首饰要简洁。
3:小孩小孩也应穿着得体。
小男孩应该穿着一件黑色的西装,类似于爸爸那样的。
小女孩应该穿裙子,像“箱形的”从肩膀直接垂下,不要有任何卷边或亮片。
女孩可以穿平底鞋或纯黑色运动鞋,男孩应该穿与礼服搭配的黑色皮鞋或者休闲鞋。
4:适用于每个人的规则①穿那些雅致和保守的服装。
如果还有在教堂、殡仪馆或墓地的宗教服务,这一点就会特别重要。
黑色、深蓝、灰色或其他深色的颜色都会显得更加保守,暴露的衣服是不恰当的。
②不要忘了鞋子。
把你的人字拖、休闲鞋、运动鞋都扔在家里,你需要更明智地选择适当的鞋子。
注意:鞋子应擦光亮,不要穿破旧的鞋子参加葬礼。
③一般来说,避免穿太阳裙,也要避免有庆祝图案的衬衫,或者其他太浮华的东西。
有教养的人应该穿上外套或者西装。
葬礼的禁忌1、忌参加丧礼的人,与亡者生辰八字相克因「子午相冲,金木相克」的道理,如果亡者是子年出生的,那么不论亡者的亲朋或好友,凡是午年出生的人,都不能参加送葬仪式。
此外,孕妇、婴儿,也禁忌送葬,恐怕沾染到不祥之气。
2、忌参加丧礼的人,与亡者生肖相克在丧礼上,通常会贴有一张告示牌,说明有那些生肖是与死者的生肖相冲克,必须回避。
有的还会在灵堂里放一盆水,给来参加丧礼的来宾洗涤,以除不祥之气。
丧葬服饰礼仪

丧葬服饰礼仪百善孝为先,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的国家,而在这些礼仪当中,孝道是最为重视的。
提到孝道就不得不说守孝。
我们都知道守孝要穿丧服,那丧服是从何时起开始是白色的呢?关于丧葬服饰的礼仪是什么呢?下面店铺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丧葬服饰的礼仪。
丧葬服饰礼仪中国历史上传统丧服也用白色。
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
白色,往往使人联想起冰雪、白云,给人以明亮干净、畅快、朴素、雅致与贞洁之感。
在欧洲,白色总是象征着友谊与爱情的纯洁无瑕。
西方人举行婚礼,新娘的婚纱必须是白色的。
在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就常以素衣寄寓自己的清高,有身份的人通常着白色——《管子·幼官》:“九和时节,君服白色。
”奇怪的是,中国传统丧服也用白色。
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
而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丧服颜色通常为黑色,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悦和快乐。
民族间的差异如此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中国丧服使用白色(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是从周代开始的。
周代产生了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在丧礼中要求丧服是白色,禁止穿黑色的衣服,戴黑色的帽子,称“羔裘玄冠不以吊”(《论语·乡党》)。
“羔裘”,就是黑羊皮,毛皮向外。
丧服颜色以白色为主,已成为定制。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一、原始禁忌色彩的象征和寓意,反映的是民族文化心态。
中国文化的颜色象征,建立在中国早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状况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
我们的祖先因为弱小,无法抗拒猛兽的攻击,白昼下他们的心理仍暴露无遗。
面对成为猛兽牺牲品的危险,对白色有一种本能的恐惧。
于是,白色在中国文化里就成了一种颜色禁忌。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载:“乃阅阴太后旧时器服,怆然动容,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
丧服·丧葬

丧服·丧葬丧服,又称孝服。
指古代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着的各种服饰,主要包括冠、服、鞋及麻衫等。
宋·高承《事物纪原·丧服》曰:“三王乃制丧服。
则衰经之起,自三代始也。
”至周代则成为一套制度。
《仪礼·丧服》载:“三日,成服”即在死者大殓的次日开始穿戴。
丧礼结束后,“虞、卒、小祥、大祥、禫,著丧服。
”唐·杜佑《通典》。
直到礼制规定允许解除的期限为止。
据《仪礼》和《礼记》等书中载,丧服是:男子去冠把头发挽起来成髻形,然后上面系以麻绳,手中持竹杖和桐杖,也叫哭丧棒。
女把头发挽束起来成髽形,然后上面系以麻绳。
男女衣裳均不缉边,上衣襟插进腰中,系以麻绳,脚穿草鞋。
丧服以其制作样式和材料的粗细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俗称“五服”。
通常说来,服制越重,其丧服形式也就越粗糙,以示不同程度的悲痛之情。
斩衰服是以最粗的生麻布制做,齐衰以粗麻布制做,大功服用细麻布制做,小功服用更细的麻布,而缌麻服则用的是精细的熟布。
自周代以来,丧服习俗一直沿袭下来,只不过服制形式(包括:用料、样式)随着衣服用料、社会风尚的变更而有所变化。
如宋·司马光《书仪》载:宋时。
大功、小功、缌麻皆用生白绢为襕衫,系黑鞓角带,大功以生绢为四脚。
妇人以生白白绢为背子及裙,大功露髻以生白绢为头髟巾(原文为)盖头,小功、缌麻勿著华采之服而已”,明显带有宋代服饰的特点。
《清通礼》中,对丧服的规定与古制无异,但也允许有所变通。
“行礼者惟考之经传,参以先儒之说,而酌乎时世之宜,庶不致泥古违今,亦不致弃礼从俗,斯得之矣。
”(清·吴荣光《吾学录初编》)丧服作为一种风俗,古代小说、诗歌、戏曲中经常述及。
《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写武大郎被害后的第三日,抬到城外火化,为遮人耳目,潘金莲“带上孝,一路上假哭养家人。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天子看见怀玉等一身孝衣,天子便问:‘怀玉,你父亲死了?’怀玉两重泪,痛哭一场。
什么是五服

什么是五服所谓五服,是指《仪礼·丧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丧服,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每一等都对应有一定的居丧时间。
死者的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而穿用不同规格的丧服,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斩衰,最重的一等丧服,以最粗的生麻布做成,衣缘袖口皆不缝边,简陋粗恶,犹如刀割斧斩,故称斩衰。
服斩衰者还须手握一根苴杖,俗称哭丧棒,竹制,高与胸齐,其意义有两重:一则是身份的象征,在传统丧礼中,只有孝子才用哭丧棒;二则是情绪的外化,痛失至亲,身心俱催,唯能以杖扶病。
斩衰服丧三年(实为二十五个月),适用于臣为君,子为父,未嫁之女为父,已嫁复归之女为父,妻为夫,承重孙为祖父。
齐衰,次于斩衰一等丧服,亦以粗生麻布做成,但衣缘袖口皆缝边,稍显齐整,故称齐衰。
齐衰按居丧期的长短和用杖与否又分为四等:齐衰三年,即服丧三年,用杖。
适用于父已先卒,子为母,未嫁之女为母。
齐衰杖期,即服丧一年,用杖。
适用于父尚在世,子为母,未嫁之女为母,夫为妻。
齐衰不杖期,即服丧一年,不用杖。
适用于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未嫁之姐妹,已嫁之女为父母。
齐衰三月,即服丧三月,不用杖。
适用于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
大功,次于齐衰一等丧服,以熟麻布做成,较生麻布细密。
服丧九月,不用杖。
适用于为已嫁之姑母、堂兄弟、未嫁之堂姐妹。
小功,次于大功一等丧服,以熟麻布做成,较大功所用更为细密。
服丧五月,不用杖。
适用于从祖父母(祖父的兄弟及其妻)、堂伯叔父母(父亲的堂兄弟及其妻)、从祖兄弟(父亲的堂兄弟之子)、已嫁之堂姐妹,以及为外祖父母。
缌麻,最轻的一等丧服,以最细的熟麻布做成。
服丧三月,不用杖。
适用于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以及为外姓的舅父、姨母、表兄弟、岳父母等。
五服明显是父权制下的产物,一切规制皆以男子为中心,表现出三大特点:一、父母有别:父亲方面的父党为宗亲,母亲方面的母党为外亲。
在父权社会中,只重宗亲而不重外亲。
哀悼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哀悼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年轻的时候参加的葬礼比较少,再加上少不更事,平时穿啥,葬礼也穿的啥。
岁数大了,知道从礼仪上讲,亲友举办丧事,最好穿着整套黑色、深蓝色或白色素服前往,表示悲痛与哀悼。
忌穿红色或其他鲜艳颜色的服饰参加葬礼。
因红色表示喜庆欢乐,与丧事是水火不相容的禁忌。
葬礼是一个非常肃穆庄重的场合,在这样的场合穿鲜艳的衣服会被认为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中国古代的葬礼一般都是一片缟素的,白色在中国代表着不祥,黑色同时也是灾难的象征。
而在西方,白色象征着纯洁无瑕,这和中国有些不一样,但是黑色在西方同样不是什么积极的颜色,西方的葬礼也都是着黑衣的。
西方人在葬礼上着黑衣还有一个原因,西方人认为死者的灵魂会出现在葬礼上,如果身着亮色衣服的话,鬼魂就会发现这些人,然后把他们作为自己的目标,会在将来的某一天伺机加害他们。
所以,在西方的葬礼上着黑衣还有躲避死者鬼
魂的说法。
葬礼上身着黑衣是一种道德上的潜规则,出席这样气氛沉重、庄严肃穆的场合的时候,穿着一定不能高调,越低调越好,这既是出于对死者及其家属的尊重,更是个人素养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殡葬服饰目的要求:掌握五服、五服制的文化意义、五服制的起源教学重点:五服及五服制的文化意义教学难点:五等丧服制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殡葬服饰,指丧葬活动中的服装、饰物总和。
广义上包括丧服、铭旌,以及今天的白花、黑臂纱,乃至死者所用的装殓服饰等。
不过,这里更多地只从狭义上讨论生者丧期所使用的服饰。
它们历来是有含义的,遵循着一定的文化观念产生和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
第一节殡葬服饰的起源和意义殡葬服饰首先是丧服,其次是一些饰物。
丧服的意义应追溯到原始时代,它首先源于原始人对死者鬼魂的恐惧。
当然,丧服中无疑还有巫术的含义。
再则,原始丧服还可能在表达原始人某种悲痛的感情,并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
文明社会的产生,尘世因素愈来愈多,丧葬服饰也就愈益被赋予了社会意义,中国尤其如此。
周礼的殡葬服饰制度给中国后世三千年的殡葬服饰奠定了一个基调。
它们除了上述回避、吓唬鬼神、表悲痛等原始的文化意义外,还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尊重死者。
第二,明亲疏、显贵贱、别等级,如五服、铭旌。
第二节五服(五等丧服制)西周丧礼中,最重要并影响最深远的恐怕莫过于五等丧服制(简称“五服”)了。
它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并旨在巩固这一制度。
所谓五服,就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穿不同的丧服、服长短各异的丧期的一类规定。
因而,五服既是一类丧服,又是一种居丧制度。
中国古代宗法血缘关系一般只上溯(或下延)五代,由此产生五类血缘亲属关系,并为每一类亲属关系设计一种丧服,故为五等丧服。
中国最早记载五服规定的是儒家经典《仪礼·丧服》, •以及《礼记》四十九篇中的《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上》、《杂记下》、《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闲传》、《三年问》、《丧服四则》等十一篇也集中地讨论了这一丧服制度。
现简略地介绍之。
一、斩衰服斩衰服(衰亦作纟梺衰, cuī),五服中最重的一种,它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
衰,是披于胸前的麻质布条,左右和下边都不缝边,故曰斩(斩即不缝缉之意),服三年丧者用。
斩衰服的对象是:儿为父,诸侯、臣为天子,妻妾为夫,未嫁女为父(母),为人后者(即继嗣)为嗣父,妇女被休归家后为生父(母)等。
第十五章“居丧守制”所讨论的“三年之丧”即此。
斩衰服的全套服饰装束非常复杂,规定繁多,这里略述。
二、齐衰服齐衰( zī cuī)服用熟麻布制成,因为缝衣边整齐,故曰齐衰。
《礼记·丧服》载,齐衰分四等:甲、齐衰三年;乙、齐衰杖期一年;丙、齐衰不杖期一年;丁、齐衰五月或三月。
这里,杖与不杖表示悲哀的程度不同,表示居丧者须倚杖方能站立。
三年齐衰:用于“父卒为母,继母如母,慈母如母,母为长子”。
这里“慈母”即养母,“母卒,父命她妾养己者。
”一年齐衰杖期:用于“父在为母”,包括继母、慈母;夫为妻;为嫁母、出母(为父亲离异而出)等。
一年齐衰不杖期:用于孙为祖父母;为兄弟;嫁母、出母为其子;妾为嫡妻;出嫁女为亲生父母等。
齐衰五月:为曾祖父母。
齐衰三月:为高祖父母。
三、大功服大功服是九个月的丧服,因其服用大功布所制,故名。
功,本指织布的工作。
麻布经草木灰椎洗,比较细白,曰功布。
因而,大功服就是用较粗一类的细麻布制成。
大功服的对象是:男子为堂兄弟,已嫁的姊妹、姑母等;出嫁女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为自己的亲兄弟也是大功。
《仪礼·丧服》中还将大功分为两类:对成年人的大功服, •对未成年者的殇大功服(未成年而死曰“殇”)。
四、小功服小功服是五个月的丧服,其服之缕较大功布更精细,故称小功。
小功服的对象是:男子为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从祖父(堂伯、堂叔)、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从祖兄弟(再从兄弟,即共曾祖父的兄弟)、从父姊妹(堂姊妹,未嫁时)、外祖父母及舅姨等都是小功;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姊妹,为娣妇、姒妇也是小功。
娣姒即妯娌,兄妻曰姒,弟妻曰娣。
小功服亦分为成人小功服和殇小功服。
五、缌麻服缌麻服为五服中最轻者。
因为其细如丝,正适宜用来做最轻一等的丧服。
缌麻服的对象:男子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外孙(女之子)、曾孙、玄孙、外甥、婿等;妻为夫之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从祖父母、从父兄弟之妻等都是缌麻。
唐朝国家将居丧法制化以来,后世各朝的丧制略有变化,但孝文化和宗法血缘关系的基本精神未变。
上述只择其主要,且以明、清五服制为准。
可参阅《明会典》卷一0二。
五服制中,父母、亲兄弟姊妹的丧服是最基本的,三年斩衰为父母、一年齐衰为亲兄弟姊妹;其它的丧服制度依此推演而来。
第三节九族血缘关系图解不清楚宗法血缘关系及其伦理政治理论,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及其文化史,其中包括死亡文化。
下面请见书“本宗九族五服内血缘关系图”。
第四节五服制的文化意义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原则有二:一是“亲亲”,二是“尊尊”。
所谓“亲亲”,即亲爱自己亲人。
亲亲是最大的问题。
所谓“尊尊”,即尊重尊贵的人,如子对父、妻对夫、弟对兄、庶对嫡、臣对君、下对上等。
服丧有六个原则。
《礼记 .大传》:“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
”名,即名份,即社会身份。
上述六个原则,其实就是“亲亲”和“尊尊”二个原则,后四者只是“亲亲”和“尊尊”原则的延伸。
于是,五服的文化意义大体如下:“亲亲”在于“收族”,即增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尊尊”在于建立等级制度。
五服综合地体现了二者,旨在强化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造成社会对尊者的服从意识,以长统幼、以上统下、以尊统卑,使人们明白自己的社会地位(即“名份”),安份守己,勿犯上作乱,从而有助于社会治理。
通过纵向的本宗九族服丧制,将同一宗族的人联系起来;通过横向的外亲服丧制,将姻亲的人联系起来。
五服就是本宗和姻亲之间在死亡问题上相互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一类具体形式,它以本宗九族及其姻亲家族为一个庞大的服丧单位。
其中,本宗是主干,姻亲是旁枝。
血缘关系每隔一层,服丧的权利和义务就依次减一等。
如果没有一个形式将权利和义务固定下来,久之,人们就会淡忘他们之间还存在着亲戚关系,如俗语云“亲戚越走越亲”。
这就是五等服丧制的社会意义所在。
通过下述说明,我们将更能理解五服制中的“亲亲”和“尊尊”原则。
请见书 391页。
第五节五服制的起源我们应当区别:一般意义上的丧服和五等丧服制。
前者起源于原始时代,后者则是某一时代的具体丧服。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周承殷制,西周的丧服制度可能是继承了殷人的某些遗制但有所改动,特别在别亲疏、分嫡庶、显等级等方面作了诸多的完善工作,使之与严密的宗法制度相配合。
进而,孔子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具有忧患意识的儒者又对五服制作了整理归纳工作,并予以理想化,严密化,它们都以尧、舜、西周文武王、周公的名义被写进了《仪礼》、《礼记》、《周礼》等先秦儒家经典中。
对于五服丧制,唐.孔颖达在《仪礼·丧服疏》中作了一番溯源。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各国影响很深,尤其是日本。
其中的“亲亲”、“尊尊”原则与中国古代完全相同。
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日本是古代文化和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得比较成功的国家。
第六节铭旌铭旌,又称“明旌”、“旌铭”,有时简称“铭”。
•旧时办丧事时,大敛后,在堂前西阶(即面对灵枢的左侧)用竹杆挑起的细长的旗幡,用绛(深红色)帛制成,上书死者的姓名、官衔,其长短视死者的官职品位而不同。
殷商时,丧礼便已用铭旌。
周礼承袭,尔后历代相沿。
唐朝制礼,铭旌也列入其中,不同等级者的铭旌长短各异,其杠装饰也不同。
这就为丧事炫耀又提供了一个机会。
后世铭旌与唐制基本相同,只尺寸稍有异。
这说明,唐以后历朝用铭旌无大变化,只是百姓也开始用了。
后世请有身份者题铭旌,以此增加死者的荣耀。
大敛后,立铭旌。
出殡时,以铭旌于前开路。
葬时,去旌杠及题者姓名,以旌加于柩上,随棺入土。
后世用祭幛、横挽及花圈,上书死者的姓名和身份,即古铭旌之遗制。
不同的是,古代的铭旌只有一面,而现在的祭幛、花圈则是多多益善。
第七节殡葬服饰的颜色各民族各时代的死亡文化中,都赋予了殡葬服饰以某一固定的颜色,如中国传统地使用白色,欧洲基督教传统地使用黑色。
丧事用白(或黑)在心理上无疑可以造成悲哀和神秘的气氛。
白色是冷色,素雅,表示淡泊、悲痛,与鲜艳的红、黄等暖色相比,更适用于肃穆的场合。
丧礼上,只见一片白茫茫的丧服、祭幛,人来人往,人们表情严肃,很容易造成并加剧悲痛和神秘的气氛。
不过,要指出,中国古代的殡葬服饰的白色是织出后不经漂染的麻白色(在一些乡下还可以看到这类手工织布),粗糙而质朴,它表示生者的用物不经任何加工和雕琢,自然就没有现在的白布那么白亮,那么入目了。
丧事用白,文化史家们认为与先民们对生命的认识相关。
至于丧事用黑大约与昏天黑地、光明的丧失、鬼魂在夜晚出来活动等认知相关。
中国古代丧事用白,文献记载至少可追溯到周代。
须注意:中国传统殡葬服饰用白色,但铭旌用绛色。
自周礼以来,绛色乃庄重威严之色,古代帝王和军队常用之,如“绛引幡”(帝王仪仗队中的紫红色引路旗)、绛衣(武官服)、绛衣大冠(武官帽)等。
此外,棺材通常被漆成黑色并以大红色修饰边缘和两头,再写一个“福”或“寿”字,民间称“寿器”或“千年屋”。
棺材用紫红色和大红色可视为山顶洞人在死者全身及周围撒赤色铁矿石粉用意之延续。
就是说,生者是在办丧事;但对死者却成了吉事,所谓“寿终正寝”,以吉庆方式处理之。
此即民间称丧事为“白喜事”之文化根源。
同时,丧事若遇战争,在颜色上有“变服”处理。
殡葬服饰一经定型,它在人们的世俗生活中也会成为禁忌,如吉庆节日就不能穿戴它。
思考题:1、什么叫殡葬服饰?它的文化意义何在?并谈谈你所见过的殡葬服饰。
2、简述“五服制”及其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