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讲义 2010 这是课件不错的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学课件PPT(共 63张)

环境生态学课件PPT(共 63张)

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1马斯河谷2多诺拉3光
3.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60年代)
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当时环 境问题突出。自产业革命-1984年臭氧层空洞,“八大公害” 事件,是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

八大公害事件 :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
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
二.环境构成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
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出现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自然 资源的总称。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 自然现象的总体。
人工环境:
从狭义上: 来讲是指人类根据生产,生活,科研,文化,医疗等需要而创造的环
境空间,如人工气候室,无尘车间,温室,密封舱,各种建筑,人工园 林等。 从广义上:
2008。 5.尚玉昌 著《生态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 6.同济大学 编《城市环境保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毛文永 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 1998-5。 8.周曦 编《生态设计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6。 9.《环境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8。 其他与生态学相关书目,特别须关注关于生态景观的书目。
三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生物资源的破坏,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丰 富度的下降,大量物种灭绝或处于濒危境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必然会导致人类的生存危机,人类对于这个问题严重性的认识还 远远不够。
二、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 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加剧的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以前,人类活动以生活活动为主,以生理代谢过程

环境生态学精选 课件

环境生态学精选 课件
汞的循环
汞在生物体内易于神经系统的某种酶相结合,引起神经错乱 甚至死亡。有机形式的汞毒性比无机汞高出50~100倍。有机汞也 是脂溶性物质,易于吸收,但难以排泄。
汞有两种方式进入生态系统:自然界的地址活动;人类活动。
汞可以存在于土壤和水中,通过植物吸收和饮水进入生物体 内,在生物活动过程中它可以被排出体外。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 术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环境生态学研究内容
环境与生态系统基本关系 环境中污染物在生态系统内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
的过程及规律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生态系统的环境评价准则 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用 环境的生态学规划 环境的生态学恢复 环境的生态学管理
2.)高空臭氧的高速耗竭
平流层内由于甲烷、氮氧化物、硫化物、 溴化物的存在,它们作为催化剂加速了 臭氧的分解,以氯为例
1.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吸收:经消化道吸收;经呼吸道吸收;皮肤吸收; 分布:分布广泛,但各种污染物分布具有一定选择性。 排泄:肾脏、肝脏和肺是重要的排泄污染物的器官。
2.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化
生物增毒作用和生物降毒作用 降解作用和结合反应
3. 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和放大
1.)高空臭氧的形成和消耗: 在没有其它物质干扰是,臭氧的形成由
太阳光辐射形成:
O2+hv->2O O+O2->O3 净反应:3O2->2O3
消耗反应: O3+O->2O2 同时水汽存在对这种消耗反应起到了催化作用: H2O+O->2OH OH+O3->HO2+O2 HO2+O2->OH+2O2 净反应:2O3->3O2

环境生态学绪论ppt课件

环境生态学绪论ppt课件

2023/12/30
26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 这一时期是生态学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 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形成几个著名 的生态学派(四大学派)。
➢ 北欧学派:由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大学的R. Sernauder创建。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
➢ 法瑞学派:代表人为J. Braun-Blanquet. 把植物群落生态 学称为“植物社会学”,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 建立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常被称为植被区系学派。 1953年后,与北欧学派合流,被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 。
生态学是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相互作用的科学-加拿大克雷 伯斯(Krebs,1972,1978,1985)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美国-奥德姆(Odum, E., 1959,1971)(生态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Ecology,1971)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马世骏 )
➢ 英美学派:代表人为F.E.Clements 和A.G.Transley,以研 究植物群落演替和创建顶极群落著名。
202➢3/12/前30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和优势种,重视植被生态、植2被7
现代生态学时期
➢ 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生态学的研究层次已囊 括了分子、基因、个体直到整个生物圈。
➢ 景观生态学: 研究景观结构及其过程 (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processes) 的科学。
生物圈(biosphere)和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
➢ 生物圈: 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它包括岩圈(lithosphere)的上层、全部水圈 (hydrosphere)和大气圈(atmosphere)的下层。

环境生态学培训讲义(PPT 45页)

环境生态学培训讲义(PPT 45页)
13
16.4.3 草地生态学
• 草地分类
– 天然草地
• 草原 • 草甸 • 稀树草原
– 半人工草地 – 人工草地
• 人工栽培草本植被 • 草场 • 草坪
14
16.4.3 草地生态学(续)
• 草地的功能
– 经济功能 – 生态与社会功能
• 草地生态系统
– 组成和结构 – 系统功能 – 生态平衡
15
16.4.3 草地生态学(续)
4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保护自然资源 • 倡导无污染工业 • 大力开发可再生资源 • 提倡持续农业 • 保护生物多样性
45
23
16.4.6 全球变化生态学
• 全球变化:是关于区域及全球变化趋势、原 因、机制和效应的研究
• 全球变暖: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 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
• 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 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 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24
全球变化的主要现象
• 温室气体浓度增加 • 全球气温升高
• 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理论、
食物链(网)理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理论、系统 功能最优理论、系统(环境)承载力理论、生态平衡 理论、生产力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理论
• 景观生态学:景观斑块格局理论、景观异质性理
论、景观配置理论
6
16.3 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 科学实验方法 • 调查统计分析方法 • 系统分析方法 • 资料分析方法
•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物理、化学、营养、行为
10
16.4.1 农业生态学(续)

环 境 生 态 学(电子讲义)

环 境 生 态 学(电子讲义)

环境生态学李中宝主讲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三章种群生态学第四章群落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第六章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第七章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Haeckel,1866)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实则上包含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4个理论主体。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

(埃尔顿,1927)●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E.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Odum,1997)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971,Odum,《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一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

(2)该地区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

(3)各种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环境对生物的调节(如光周期现象)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如固氮作用)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1、生态学发展简史(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 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 年《尔雅》一书,草、木;公元前200 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 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 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环境生态学课件

环境生态学课件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加强废水处理
建设和完善废水处理设施,提 高废水处理率,保护水体环境。
加强生态保护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自然 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功能区, 维护生物多样性。
05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生物在环境 中的适应、进化和保护等问题。
任务
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预测 和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 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生态学的关系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 个重要分支,它继承了生 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同时更加关注人类活动对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经济 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理念。
生态文明理念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维护生态安全
提高生活质量
生态文明理念要求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 安全,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及其实现途径
绿色发展理念
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 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发展理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
强化环境执法和监督,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

环境生态学课件

环境生态学课件

环境生态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小学科学教材第六册第四章《环境与生态》中的第二节《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生态环境的概念、生态环境的类型、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法以及生态环境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类型,知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3. 让学生学会简单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方法,将环保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法及其运用。

2. 教学重点:生态环境的概念、类型和保护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生态环境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和后果,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 保护方法讲解:讲解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法,如植树造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理念,并分享各自的成果。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作业,如调查周边环境的污染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环境的概念2. 生态环境的类型3. 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法4. 生态环境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调查周边环境的污染源,并提出解决措施。

2. 作业答案:例如,调查发现周边环境的污染源有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垃圾堆放等。

解决措施:提倡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减少垃圾堆放;提倡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法掌握得较好,但在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环保理念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将继续深入讲解生态环境的保护,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环保知识。

《环境生态学》PPT课件

《环境生态学》PPT课件


寄生 (Parasite)~活的生物從別的生物體取得食物
2. 競爭性排斥 (Competition Exclusion)~
– 當生活/生存必需品/因素 (如食物、水、光線及礦物質)成為 限制因子時,兩個或多個生物體對此會互相產生競爭現象。 當兩種物種在同一生活區 (niche)之下無法長久共存,而會 產生競爭性的互相排斥現象,此乃生態學上的原則 (principle)。
族群的生態學
• 族群的成長率(Growth rate):族群的成長
率(Growth rate)是由出生率(Birth rate)、死亡 率(Death rate)及遷入和遷出率(Rate of Immigration and Emigration)所決定。 • 假如資源受到限制,正在成長中的族群會受環 境負荷量 (Carrying Capacity of Environment) 的關係而減緩。
族群的生態學
• 生物時時都得對生活環境種種挑戰,諸如溫度 的據變、陽光、水和食物的短缺或者它種生物 的獵殺,一個生物體乃至於一個物種能否成功 地生存下去,完全決定於他們能不能在這些挑 戰下存活與繁衍。 • 因此,生物和環境之間的作用便決定了某一物 種的數量與分佈範圍;而研究這種交互作用的 便是生態學 (Ecology)。 • 生態學的生物組織範圍,小到一個物種的單 位—族群 (Population),大到生物圈 (Biosphere)。
細菌、真菌、黴菌 蚯蚓、線蟲、螃蟹
動物屍體、植物的有機廢物…等 有機物粒子為食
生態系內的能量流動
所有生態系的活動是能量推動 的,而能量的最終來源就是
太陽
• 生態系內的生物組成一個或多個食物鏈, 每一食物鏈包括一系列的營生階層。 • 植物從環境﹝如土壤、水及空氣﹞獲得 無機養分,並轉成有機質。 • 有機養分可輾轉被初級消費者 (草食性動 物 )及次級消費者 (肉食動物) 所取用。 • 植物或動物之屍體或廢物所包含的養分 可被分解者 (如細菌、真菌) 分解成無機 營養而回環境。

《环境生态学论》课件

《环境生态学论》课件
了解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和环境 污染。
城市化
讨论城市化对资源消耗和生态系统破坏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
介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践,以减少环境影 响。
环境政策
探索环境政策的重要性,如环境保护法律和国 际协议。
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介绍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
环境影响评估
全球视角
了解环境生态学如何与全球变化 和可持续发展相关。
环境问题
探讨当前环境面临的一些重要问 题和挑战。
环境与生态
深入探讨环境和生态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
介绍环境的定义,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
生态系统
讨论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生物相互关系
探索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
环境问题分析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结构
介绍生态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 如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生态系统功能
探索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功能, 如水循环和土壤保持。
生态系统相互关系
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 中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
介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服务。
分析当前面临的一些重要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1
气候变化
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应对
资源枯竭
2
气候变化的策略。
讨论资源枯竭的原因和后果,以及可持
续利用资源的方法。
3
生物多样性丧失
探索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和对生态系 统的影响,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策略。

环境生态学ppt

环境生态学ppt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ature (Odum, 1963)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organisms (Krebs, 1994)
生态学(Ecology)定义
科学的自然史-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Charles Elton, 1927)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性的科学—
前苏联-克什卡洛夫(Кашкаров ,1945)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澳大利亚-安德
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 生态学是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传统的生态学要在有机体(Organism)、 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 和生态系统(Ecosystem)水平上探索生命 系统的奥秘。因此,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甚至是生物圈 (Biosphere)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层次
分细组器个种群生生 子胞织官体群落态物
生态学的发展史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朴 素的整体观为特点。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科学探索活动再度 兴起,崇尚科学调查与科学实验。一些生态学的 理论开始形成。生态学达到一呼即出的境地。 1866年Heackel 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明确 生态学的定义。

环境生态学讲义这是课件不错的

环境生态学讲义这是课件不错的

一、环境生态学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映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金岚盛连喜等,1991)二、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1、产生:20世纪60年代—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反思2、理论发展、完善阶段:20世纪70年代—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3、实际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挑战三、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体系1、研究内容1)经典生态学基本理论2)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机制变化和规律研究3)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4)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5)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2、发展趋势1)人为干扰的方式和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四、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1、生态学1)定义2)研究对象:3)分支学科2、环境科学1)研究对象:2)特点:3)分支学科3、其他相关学科: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个体生态学)一、物种与个体生物学1、物种:指一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其中的个体之间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正常个体。

3、生态适应: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上作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

3、个体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地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

即研究生物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分支。

4、适者生存二、环境及生态因子1、环境(Environment)广义环境,某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生物是环境的主体。

2、环境的类型按主体分类:人为主体、生物为主体按性质分类:按范围分类:3、生态因子的概念1)环境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s) :构成环境的各要素。

环境生态学全套课件

环境生态学全套课件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导致许多资源面 临枯竭,威胁到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破坏与生物多样性丧 失
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造成严重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挑战
物种灭绝与濒危
人类活动是导致物种灭绝和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珍稀濒危物 种面临生存威胁。
保护措施
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推广生态教育、促进公众参与 等。
03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推动全球
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
04
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
环境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01
02
03
04
工业污染
包括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 物的排放,对大气、水体和土
生物多样性减少
01
气候变化导致生物栖息地减少,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农业生产受影响
02
气候变化导致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对农业生产造
成不利影响。
水资源短缺
03
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问题。
全球生态响应的策略与行动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输入、能量传递、能 量转化与散失。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 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调控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式: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 为信息。
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负 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

环境生态学课件PPT(共 63张)

环境生态学课件PPT(共 63张)

环境是个系统,而这个系统又因分析的角度不同而又不同的划分方法。从 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由小到大可分为:
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也是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最直接的环境, 他们是人工环境占优势的生存环境。它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 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的总体。它具备人类生存的三大条件: 有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当今的地理 环境概念,不仅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还包括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 类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地域组合,包括人口,民族,聚落,政 治,经济、交通、军事、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他们构成的圈层,称为人 文圈。
则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包括由于人工形成的物质, 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由人类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 者也称之为社会环境。(包含了物质,精神以及社会关系3个层面)我们 现在研究的环境是围绕着人类活动而展开的,在时间上随人类社会的发 展而发展,在空间上随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张而扩张。
第三节 环境的功能与特性
一.环境的功能 环境的功能指以相对稳定的有序结构构成的环境系统为人类和其他生命
体的生存发展所提供的有益用途和相应价值。
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而言,环境最基本的功能包括:
1.空间功能
环境能提供供人类和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场所,且这种场所 是适合他们生存发展的 2.营养功能
这是广义的营养,包括环境提供的人类和其他生物生长,繁衍所必须 的各类的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后者主要针对人类而言) 3.调节功能 主要指环境要素的自我恢复调节功能及对于其他要素的调节功能。
第一章 环境概论
一.环境的概念
第一节

环境生态学02教学课件

环境生态学02教学课件

物种多样性
森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 生物多样性丰富,食物链 复杂。
生态功能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 水土、调节气候等生态功 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 要组成部分。
草原生态系统
结构简单
草原生态系统主要由草本 植物构成,层次结构相对 简单。
物种多样性
草原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但仍具有一定的生物多 样性。
生态功能
THANKS
感谢观看
海洋生态系统
广阔水域
海洋生态系统占据地球表面的71%, 拥有广阔的水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物种多样性
生态功能
海洋具有调节全球气候、提供海洋生 物栖息地、净化海水等生态功能,对 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海洋中生物种类繁多,从浮游生物到 大型鲸类,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03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剖析
土壤污染现状及危害
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当前,我国土壤 污染问题突出,耕地土壤质量堪忧。
危害
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 同时,土壤污染可导致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丧失原因分析
生境丧失和破碎化
人类活动导致大面积自然生境被占用或破坏,使 生物失去原有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同 时,生境破碎化使得生物种群被隔离成小块,影 响物种交流和基因流动。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的引入可能会排挤本地物种,改变原有 生态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过度开发和利用
过度捕捞、过度狩猎和过度采集等人类活动直接 对生物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导致许多物种数量 锐减甚至灭绝。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学课件(共45张PPT)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学课件(共45张PPT)

第十八页,共45页。
themegallery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 (wùzhì)循环
〔1〕水循环
第十九页,共45页。
themegallery
〔2〕碳循环
第二十页,共45页。
themegallery
〔3〕氮循环(xúnhuán)
第二十一页,共45页。
themegallery
〔4〕磷循环(xúnhuán)
〔a〕形态结构:生物的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分布、垂 直分布〕、种的时间变化。 〔b〕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各组成局部之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是生态 系统能量流动(liúdòng)和物质循环的根底。
第九页,共45页。
themegallery
生产者 〔绿色植物 (lǜsè zhíwù)〕
环境 〔土壤、空气、水〕
❖按此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形式的多样性 〔从类病毒、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到动物 界与植物界〕,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 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 统及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了多个层次,主要是遗传多样性、 物种(wùzhǒng)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 样性。
10,只是针对湖泊
等水域生态系统的
经验性法那么;
2. 不同生态系统的
1.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依次是第二、第三、 第四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七级。低位营养级 的能量仅有10%〔水生系统〕被上一个营养 级利用。
2.在数量上,第一营养级就必须大大超过第 二营养级,逐渐递减,就造成(zào chénɡ)了 生物数目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生产率金
第二页,共45页。
themegallery
2、生态学的开展(kāizhǎn)

环境生态学——环保专题辅导讲稿(24页)

环境生态学——环保专题辅导讲稿(24页)

环境生态学(党课讲稿)前言今天我们来讲述一下《环境生态学》。

那么生态《环境生态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环境生态学》的定义是如何的。

那么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寻求受损的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以及保护的这么一门学科。

那么主要是通过生态学的原理阐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的途径。

那么《环境生态学》经过很多年的发展,那么它最早是在1962年的时候由美国的海洋生态学家卡尔逊提出的,她在《寂静的春天》里边提出,以杀虫剂大量使用造成的污染危害为基本素材,以大量事实阐明了环境问题产品的根源,那么这是最早对人类行为和观念的反思。

那么到了1972年,沃德出版了《只有一个地球》这么一本书,那么从世界人口增长过快、滥用资源、工业技术影响、发展不平衡、城市化等等,这些方面探讨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么由此揭示了环境问题主要的产生原因。

那么到了1987年,福尔德曼出版了第一本《环境生态学》的这么一本书,那么主要内容包括了大气污染、有毒元素、酸化,然后森林的减少、水体富营养化,还有杀虫剂等各种的环境压力,对我们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造成哪些影响,那么这也就是《环境生态学》的诞生。

那么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来《环境生态学》是经历了一个逐步的一个过程,那么接下来呢,咱们就来看一下《环境生态学》到底说了一个什么事情。

一、生物生存环境——生物圈首先说到这儿那我们就知道,首先《环境生态学》离不开生物,那我们来看一下生物圈是个什么意思。

那么生物圈这个概念呢,是由奥地利的地址学家休斯在1875年首次提出的,那么20世纪20年代前呢,苏联的生物地球化学家维尔纳斯基,发现生物活动对地表化学物质的迁移和富集有着重大的影响,提出了生物圈的学说。

那么现在呢,我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生物赖以生存的这个部分统称为生物圈。

那么具体来说,生物圈有哪些组成部分呢?生物圈通常就是由我们所说的大气圈、水圈和岩土圈等等这些组成的,那么其中岩土圈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岩石土壤圈。

《生态学基础讲义》课件

《生态学基础讲义》课件

外来入侵物种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种群数量,使一些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而面临灭绝的风险。
气候变化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栖息地,防止生境丧失和破碎化。
建立自然保护区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提高公众意识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限制过度开发和利用,以及禁止非法捕猎、采矿等活动。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过程之一,它驱动着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作用等过程,生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固定在有机物中,同时释放出氧气;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这些过程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城市生态
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优化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例如,通过城市绿化、雨水收集等方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环境修复
对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例如,土壤污染修复、水体生态修复等。
生态学前沿研究领域
VS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是生态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主要关注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服务,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导致大气污染,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破坏陆地生态系统。
工业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等导致土壤污染,影响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破坏土壤生态系统。
03
02
01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影响生物的栖息地和分布范围。
全球变暖
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涝、干旱等,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生物的生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生态学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映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金岚盛连喜等,1991)二、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1、产生:20世纪60年代—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反思2、理论发展、完善阶段:20世纪70年代—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3、实际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挑战三、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体系1、研究内容1)经典生态学基本理论2)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机制变化和规律研究3)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4)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5)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2、发展趋势1)人为干扰的方式和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四、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1、生态学1)定义2)研究对象:3)分支学科2、环境科学1)研究对象:2)特点:3)分支学科3、其他相关学科: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个体生态学)一、物种与个体生物学1、物种:指一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其中的个体之间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正常个体。

3、生态适应: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上作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

3、个体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地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

即研究生物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分支。

4、适者生存二、环境及生态因子1、环境(Environment)广义环境,某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生物是环境的主体。

2、环境的类型按主体分类:人为主体、生物为主体按性质分类:按范围分类:3、生态因子的概念1)环境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s) :构成环境的各要素。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3)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4)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所有生态因子的综合。

5)生境(habitat):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的统称。

5、生态因子的类型1)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s):光、温度、湿度、降水等2)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土壤的深度、母质容重、孔隙度、pH、盐碱度、肥力等3)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s):地形的起伏、海拔、坡度等地貌特征4)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5)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s):开发利用资源2)美国生态学家 Daubenmire R F(1974)将生态因子分为三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这三类分别归结于七个并列的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生物。

3)第一性周期因子:是指由地球自转或公转及月相变化形成的光、温、潮汐的日、月、季节、年的周期性变化。

次生性周期因子:取决于第一性周期因子,如太阳辐射和温度周期性变化导致大气湿度、降水量周期性变化。

非周期性因子:指突发性或间断性出现的因素,如暴雨、洪水、蝗灾、火山、地震等5、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和生物分布纬向递变性经向递变性垂直递变性非地带性(地形变化)三、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限制因子定律2、耐受性定律: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范围的大小。

耐受性机制:实际耐性比潜在耐性窄维持一定的耐性要消耗一定的代谢能在适应极端环境时,为提高对某一因子的耐性就要牺牲对其他因子的耐性通过内稳态可提高耐性休眠可躲避不利因子间接提高耐性3、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生态因子的作用的主次、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四、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1、光因子的生态作用1)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2)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的唯一通路3)食物链的起点光强(1)光强与形态建成: 黄化现象(2)光强与光合作用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平衡(即气体的交换量为零)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净光合作用的趋于稳定时的光照强度。

(3)光强与植物的生态类型光质:光谱成分------380nm--------760nm------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1% 40-50% 50-60%光周期:长日照植物:日照长度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

如牛蒡、紫苑、凤仙花和除虫菊等;大小麦、油菜、菠菜、甜菜、萝卜等。

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

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如千牛、苍耳和菊类;水稻、玉米、大豆、棉和麻等。

中间性植物: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的植物。

如,黄瓜、番茄、四季豆和蒲公英等。

人为的调节光照时间可控制植物花期;2、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1)温度与生物生长 “三基点”温度: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不同生物的三基点不同;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外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植物和变温动物生长加速和减弱的交替,形成年轮和鳞片;外温影响动物的生长规模。

(2)温度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最普遍的规律是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法则(法Reaumur,1735):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植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历;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温度与生物的繁殖、分布温度与生物的繁殖和遗传性:植物春化,动物繁殖的早迟;温度与生物分布: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与温度区相关。

(4)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低于临界(下限) 温度,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寒害和冻害。

冻害原因:冰结晶使原生质破裂损坏胞内和胞间的微细结构;溶剂水结冰,电解质浓度改变,引起细胞渗透压变化,导致蛋白质变性;脱水使蛋白质沉淀;代谢失调。

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超过临界(上限)温度,对生物产生有害作用,如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破坏水份平衡、氧供应不足、神经系统麻痹等。

(5)温周期现象与物候昼夜变温形成温周期现象;季节变温形成物候物候:植物适应一年中的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之相应的生长发育规律。

如:春季萌芽秋季落叶冬季休眠物候期:植物的器官在不同季节中从形态上显示的各种变化现象。

如:萌芽展叶初花盛花末花果熟叶落休眠物候规律:枣发芽、种棉花,杏开花、快种麦,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3、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水的生理生态作用生物起源于水环境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水是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水分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保持动物体水分平衡;水为生物创造稳定的温度环境;水能调节体温。

(2)动物对水的适应形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3)植物对水的适应水生植物:沉水植物黑藻金鱼藻狸藻,浮水植物凤眼莲浮萍睡莲等,挺水植物芦苇香蒲陆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稻,中生植物棉花大豆,旱生植物少浆植物多浆植物4、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1)土壤的生态学意义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遥矿质元素为水分;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2)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固体占85%以上,根据土粒的直径大小,可将土粒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粘粒,其组合百分比称土壤质地,根据土壤质地,可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土壤质地和土壤温度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动物的。

(3)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土壤酸碱度:过碱性和酸性不利于植物生长,酸性还不利于细菌生长。

土壤有机质:植物重要碳源和氮源。

土壤无机元素:植物生长的13种重要元素来源(7种大量元素:、氮、磷、钾、硫、钙、镁、铁;6种微量元素:锰、锌、铜、钼、硼、氯)5、大气因子的生态作用(1)大气对植物的影响CO2时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O2时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SO2、HF、CH2=CH2、NH3、O3、Cl、HCl、Hg等过量对植物造成危害(2)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3)大气运动——风对生物的影响输送作用;影响动物的行为活动(捕食、迁移、分布);风媒;破坏作用(风折、风倒、风拔)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趋异适应与生态型同中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称趋异适应。

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类群叫生态型。

2、趋同适应于生活型不同生物是影响同环境产生了相同的适应称趋同适应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称生活型3、生态位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第三章种群生态学一、生物种群及种群生态学1、生物种群(Biotic Population):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群。

自然种群三特征:空间、数量、遗传特征。

2、种群生态学(Synecology):是以生物种群及其环境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由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集合群特征和行为,以及这些集合群的结构形成、发展和运动变化规律的生态学分支学科。

目的:调控种群二、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Population Size):一个种群全体的数目多少。

种群的密度(Density):单位空间内某一种群的个体数目。

种群密度和生物的大小及该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有关。

粗密度(Crude Density)是指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是指单位栖息空间(种群实际所占据的有效面积或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单位时间内遇见的生物个数;或某时段内,某一物种占据样地的百分比。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1)环境中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2)种群对物质和能量利用效率的高低;(3)生物种群营养级的高低;(4)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饱和点”和最适密度:当环境中拥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最丰富、环境条件最适应时,某种群可以达到该环境下的最大密度,这个密度称为“饱和点”。

维持种群最佳状况的密度,称为最适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