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 第五讲 明清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 5封建后期元明清

中国建筑史    5封建后期元明清

现存大门、大殿
是元代遗物。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平面布局为伊斯兰教方式;全寺占地一公顷。大门朝南,平
面狭而深,分外、中、内三部分,各部分券门的高和宽,逐进缩
小;外门高12.3M,宽6.63M;门口作尖栱形斗八藻井式半园穹窿; 外门顶上是平台,环砌砖雉堞(zhì dié )。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有斗栱、依柱、菩萨、鸟兽、
花卉等构件,捏制精巧,色泽艳丽,至今仍如新绘;
六、明朝建筑:(1368年—1644年)
明朝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族地主阶 级政权。明初采用各种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迅速恢
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十分繁荣。随着经济文化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大殿内部
6)山西洪洞县广胜上
寺飞虹塔:
创始于汉,明嘉靖六 (1527)年重修;明天启二 年(1622)添建副阶;八角 十三层,高47.31M,内青 中 国 砖,外贴五彩琉璃砖、瓦。 古 代 建 筑 史
琉璃工艺:
以陶为胎、施
以琉璃釉(主要成 分是氧化铅)再入 窑烧制成的一种工 艺品。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1424年葬
成祖 朱棣 墓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北京昌平明长陵
明长陵 总平面 宝顶
明楼 琉璃牌坊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祾恩殿 祾恩门 陵门(正红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北京昌平明长陵祾恩殿
第五、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尤其江南一带为盛,南京、杭州、苏州及太湖周围许 多城镇都有不少私家园林。 计成《园冶》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5讲 课题12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5讲 课题12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解放思 想的进步作用,但其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 判的层面,仍然没有跳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思 想范畴,因此它并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2.小说与戏曲 (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
_虽__然__失__败__,__但__他__胸__怀__天__下__的__政__治__情__怀__,__反__映__了__对__国__家__和__社__会__的__高__度__责___ _任__感__。__明__清__时__期__君__主__专__制__强__化__,__理__学__僵__化__。__顾__炎__武__主__张__经__世__致__用__,__提___ _出__“__天__下__兴__亡__,__匹__夫__有__责__”__,__成__为__激__励__中__华__民__族__奋__进__的__精__神__力__量__。__儒___ _家__的__入__世__精__神__,__将__个__人__、__社__会__和__国__家__利__益__高__度__统__一__,__体__现__了__强__烈__的__社___ _会__责__任__感__,__直__到__今__天__仍__是__中__华__民__族__宝__贵__的__精__神__财__富__。__我__们__应__该__弘__扬__儒___ _家__关__注__现__实__、__关_注__民__生__、__爱__国__忧__民__的__情__怀__,__为__实__现__民__族__复__兴__而__不_懈__努__力__。
第五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题12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宋明清城建史

宋明清城建史

三、明清北京城的改建与变化 改建要点
京城内城范围与元大都相比北部向南收缩了5里;南部为延长 宫门前御道长度,以容纳官署,将城墙南移一里半;东西墙仍是元 大都的城垣。内城京西长约7000米,南北长约5700米,周四十里, 即今北京城的范围。北、东、西三面各开二门,南面开三门。其中 南部正中的正阳门俗称前门,建有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等建 筑,造型庄严、气势凝重,构成北京城最为宏伟庄严的一组建筑群, 是古城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群。


• 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因为皇城居中,把城市分为东西 两个部分,给城市交通带来不便。城内主要干道是宫城前至永定门的中轴 线及通往各城门的一段大街。扩建外城后,崇文门外一段大街及玄武门外 一段大街及联结此二街的横街,也是主要干道。由于出行以步行为主,因 此对于大街的布局不要求通畅,上述主要街道基本能够满足要求。在街区 内部,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道路,有利于形成安静的生活环境。由于地处 北方,对日照、防寒要求较高,故胡同多为东西向。 • 北京的居住区在皇城四周,明代共划37坊。这些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上的 划分,不是有坊墙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居住区与元大都相仿,以胡同划 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间距约70米左右,中间一般为三进的四合院相并 联,大多为南进口,庭院内植树木。全区无集中绿地,但由于住房院子中 树木较多,全城呈现在一片绿荫之中。内城多住官僚、贵族、地主及商人, 外城多住一般市民
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
• 扬州、临清城、票号中心平遥和太古、景德镇、盐业城市 自贡
谢谢观赏

明代的军事防卫宣化、大同、偏关、榆林、 甘州、宁夏、固原),卫所城市(左云卫、右玉卫、山海卫、 宁远卫、临山卫、南汇所、神木镇羌所),防御城堡、城寨 (杀虎堡、嘉峪关)

A中国城建史-6

A中国城建史-6

(2)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自发建设形成的更为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
1.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 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 我国发展至明清时期,城市往往突破城垣 的限制而“溢出”城外,在城门外交通要冲形 成新的市区――“关厢”。 “关厢”一般沿城外的道路呈带形发展, 某些城市如四川阆中关厢地区的发展规模甚至 超过了城内。


左祖右社 承天门--天安门 前朝后寝内外朝三大殿 对称严谨布局大部分为北京城所沿 用,城门宫殿名称未变。
五、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明代北京城的改建要点
京城内城范围与元大都相比北部向 南收缩了5里;南部为延长宫门前 御道长度,以容纳官署,将城墙南 移一里半;东西墙仍是元大都的城 垣。内城京西长约7000米,南北长 约5700米,周四十里,即今北京城 的范围。北、东、西三面各开二 门,南面开三门。其中南部正中的 正阳门俗称前门,建有城楼、箭 楼、瓮城、正阳桥等建筑,造型庄 严、气势凝重,是古城北京的标 志性建筑群。 外城(南城)

沿长江、沿大运河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边陲地区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
移民、屯田
(1)西南地区
云(东川武定、金属)贵(毕节、铜运总汇) 川(打箭炉/康定、入藏)藏(拉萨) 改土归流
(2)西北地区
清代 新疆、内蒙 (3)东北地区
就我国地域开发时序而言,东北是最晚的一个地区。明中叶开始
(4)台湾地区 清康熙一府(台湾,今台南)三县(凤山、嘉义、彰化)
九边重镇--大同
古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变示意图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商市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来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

近代以来的城市变革
西化影响
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城市建设受到 了西方的影响,如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区,出现了西式建筑 和城市规划风格。
城市化进程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城市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也面临了许多问题,如环境污 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这些问题在当今的城市建设 中仍然存在。
要的影响。
公共空间设计
园林设计
明清时期的园林设计风格独特,注重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结合,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 公园、广场、街道景观等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
街道布局
明清城市的街道布局具有明确的规划,对现代城市街道布局的规划和设计具有一定的参 考价值。
公共设施
明清城市的公共设施如寺庙、戏台、会馆等对现代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和设计具有一定 的借鉴意义。
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绿色生态
未来城市建设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和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活
理念,构建生态友好的城市环境。
文化传承
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 传承,挖掘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
打造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
科技创新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城市管理的智能 化和精细化水平,优化城市交通、能源、 通讯等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
清朝时期城市建设
1 2 3
满族特色
清朝城市建设中融入了满族的特色,如沈阳故宫 的设计,体现了满族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思想。
商业发展
清朝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许多城市如扬州、 苏州等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城市的商业街区和市 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园林建设

中国城建史-5

中国城建史-5

3、东京的规划成就 水运、道路系统完备 御街千步廊 街坊制代替里坊制——“城市革命” 城市管理完善
沟 此 洫 水 以汴京为中心的 北宋漕运系统 1.汴河 2.广济河 3.蔡河 4.惠民河 5.金水河 同 言 也 ! 汴 河 乃 建 国 4 3 5 2 利 。 进 而 路
尽 南 海 , 半 天 下 之 财 赋 , 并 河 山 , 泽 漕 之 引 百 江 货 、 , 湖 悉 , 由 利 大 承 首 , 国 中 亘 横 水 汴
岭 如 果 以 峡 州 ( 湖 北 宜 昌 ) 为 中 轴 , 北 至 商 洛 山 秦
——
1.随着农业和农副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要道常出现
流转商品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墟”、 “场”等,有些集市逐渐发展为市镇,它们的出现 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2.商业发展往往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内沿江沿河地 区形成商业区,或城外的“关厢”。手工业出现行会 组织,同一行业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或一个地区 中。延续千年的坊市制度全面崩溃,向街巷制转 变,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3.宋以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和在战争中的应用。攻守 技术也有变化,一些城市都加砌了砖石的城墙,修 建瓮城、马面箭楼,开挖壕沟。
965年灭
963年灭 975年灭 963年灭 978年 献土 978年 献土
( 赵 匡 胤 )
正 扼 两 蕃 , 若 遽 取 河 东 , 便 与 两 蕃 接 境 。 … 俟 我 完
西 川 , 次 及 荆 、 广 、 江 南 , 则 国 用 富 饶 矣 。 … 河 东
971年灭
中 国 自 五 代 以 来 , 兵 连 祸 结 , 帑 廪 虚 竭 。 必 先 取
唐代——重情轻理;豪迈、磅礴 宋代——重理轻情;文弱、文雅 唐人充满血性的边塞诗 → 宋人缠绵悱恻的婉约词 色泽绚丽的唐三彩 → 冰清玉洁的宋汝瓷 袒胸露臂、 蒙面缠足、 仪态万方的唐代侍女 → 填词弄句的宋代闺秀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和民间生活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和民间生活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和民间生活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城市建设
和民间生活呈现出了独特而深刻的影响。

城市建设方面,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整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方面,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一些城市开始呈现出商业中心
的趋势。

例如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这
些城市的发展亦拉动了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一方面,军事要塞的建设也是当时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

例如西安、北京等城市都是当时的重要军事要塞,这些城市的发展呈现
出军事性质的特点,有助于保护国家的安全。

与城市建设有关的民间生活也是当时的一大特色。

明清时期的
中国城市也是一个威权性很弱的社会,民间力量逐渐崛起,形成
了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例如南京的居民在腊月十五日会举行"玩灯"的活动,互相观赏燃放的灯笼,而在杭州,抬花猪是当地的重要
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向祖先祷告丰收和风调雨顺。

这些习俗不
仅反映了当地民间的文化和信仰,也说明了当时中国城市民间文
化的丰富多彩。

除此之外,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和民间生活还存在许多内部的问题。

比如城市的卫生问题和治安问题。

城市狭窄的街道和房屋规划问题,无疑让城市的卫生和环境问题愈发突出,成为了当时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难题。

而治安问题则始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与时俱进的治国理政思想和科技手段的不断改进将有助于治安状况的改善。

总而言之,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和民间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这一时期的成就和问题都成为了人们对当代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参考。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全《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古代史篇(1—8章)第一章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P2)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P7)第二章1、名词解释: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

(P14)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

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P15)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1、曹魏邺城的规划(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复原图特点:(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

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

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达到了较为发达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进行了大量投资和规划,造就了许多拥有繁华商业街区、宏伟建筑和优美城市景观的城市。

一、城市规划在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方面,政府采用了整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制定规划图纸、规划方案、城市布局等方式,对城市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以保障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人居环境质量。

因此,在此期间,不少城市都经历了从混乱无序到有序规划的转变。

明朝时期,首都北京采取了整体规划的方法,将皇城、内城、外城和城外四个区域规划得井井有条,形成了人称“方城之制”的城市格局。

清朝初期,爆发了一系列的重建和城市规划,以满足帝国经济的发展需要。

据记载,在清朝的统治下,南京、扬州等一些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都曾经进行了从零开始的重建和改造,使得城市得以从混乱无序走向了有序和规划。

二、市政建设除城市规划外,在市政建设方面,明清时期的中国政府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这期间,中国的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上不乏亮点,如:水利系统、运输系统、市政工程、城市公共设施等等。

这些政策和建设项目,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时期,中国的官府开始致力于水利工程建设,清朝时期更是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力度。

南水北调的著名水利工程就是启蒙于清朝前期的“南归北调”工程。

在运输系统方面,长水运河等运输渠道的建设使得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物流运输。

城市公共设施和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也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比如,早在明朝初期,本府官员就曾在南昌建造“兴于龙的码头”,成为南京、京师、扬州等贡献重船的城市重心。

此外,明朝时期的北京尤其是雍正时期,以立水亭为代表的漂亮的市政建筑也得到了广泛的建造。

三、城市特色在明清时期,很多城市都形成了独特的商业和文化特色。

地处长江口的江南一带,以盐业、丝绸业、茶叶业、米业为主导,兴起了不少闻名天下的繁华商业街区,如苏州的平江路、嘉兴的南湖商街、崇明的沙滩路等等,这些繁华商业街区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经济和文化资源。

明清时期的城市PPT学习教案

明清时期的城市PPT学习教案

“倭寇之患”和欧洲殖民者东来。
清朝入关,为了防备西方殖民者和台湾郑成功的抗
清运动,而实行更严的“海禁”。
7、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
原因: (1)政治上可以控制广大地区;
(2)经济上可称繁庶地区;
(3)军事上有限可守;
(4)交通上往来便利;
(5)接近统治王朝的根据地。
第8页/共61页
第10页/共61页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南京城
明代的南京城是在六朝都城建康城城址和南塘都城江
宁府城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
公元1356年,朱元璋进占集庆路,改为应天府。朱元
璋曾欲定都开封,故称应天府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公元
1378年,罢开封北京称号,南京改称京师,成为正式首都。
第11页/共61页
城市建设的特点:
坛、山川坛(祭祀天神)、先农坛(皇帝行耕种礼)。皇
城北门的玄武门外,每月逢四开市,称内市。这完全符合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
明初,朱元璋南京宫殿仿照“三朝”作三殿,并在
殿前作门五重。 (即 “三朝五门”)
第26页/共61页
北京明、清故宫总平面 图
第27页/共61页
3、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
一丈八尺,正南门为承天门(清代称天安门),左右设有太
庙及社稷坛,前为干步廊,两侧为五府六部统治机构。
宫城在皇城中,布局严整,城墙高大,四角建有角
楼,城外有护城河。共开四门。宫城内主要建筑分三大殿,
高踞在大白理石台基上。整个宫城用“前朝后寝”的形制,
最后有一御花园。
第25页/共61页
2、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
一、明代中都城的建设

中国城市建设史专业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专业课件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7/212021/7/212021/7/212021/7/21
谢谢大家
元大都的规划及特点
1、先规划后建设,城市下水体系先期埋入地下; 2、让“废墟”融“景色”; 3、三套方城,分为外城、皇城及宫城; 4、其总体布局也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由于今北京 地区寒风凛冽,北墙只开两门,其他三面均开三门,也大体上 符合都城十二门的规定。 5、明确的城市中轴线;
6、宫城位于全城中部偏南地区,面积0.57平方千米,略小 于今天的明清北京故宫(0.72平方千米)。宫城南三门,正 中为崇天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厚载门,宫城 内的主要大殿有前后两组,即大明殿和延春阁,均为“工” 字形结构,也就是以柱廊与后边的寝殿相连。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7/212021/7/212021/7/21Wednesday, July 21, 2021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21/7/212021/7/212021/7/212021/7/217/21/2021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1年7月21日 星期三 2021/7/212021/7/212021/7/21
二、这一时期出现的城市特征 1、出现了低等级的城镇,丰富了城镇体系; 2、里坊制度瓦解,商业得到了解放; 3、火药的发明对城市的防御产生了新的影响; 4、城市规模远大于同时期的欧洲城市; 5、宗教影响了当时的城市建设; 6、重要道路河道的变迁对当时的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7、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7/21/2021

明清时期建筑特点PPT学习教案

明清时期建筑特点PPT学习教案
第20页/共27页
艺术风格
清代单体建筑造型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几间 几架简单长方块建筑,而尽量在进退凹凸、 平座出檐、屋顶形式、廊房门墙等方面追 求变化,创造出更富於艺术表现力的形体。 如承德普宁寺大乘阁
第21页/共27页
艺术风格
清代建筑艺术在装饰艺术方面更为突出, 它表现在彩画、小木作、栏杆、内檐装修、 雕刻、塑壁等各方面
明清时期建筑特点
会计学
1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明代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晚期 。 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上承宋代营造 法式的 传统, 下启清 代官修 的工程 作法。
明代建筑
第1页/共27页
明代建筑特点
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 伟为主要特点。
明初的建筑风格,与宋代、元代相 近,古朴雄浑,
第12页/共27页
壮族、彝族的一部分地区亦采用汉族的建 筑方式等。
建筑简介
清代(公元1616-1911年)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 王朝,这一时期的建筑大体因袭明代传统,但 也有发展和创新,建筑物更崇尚工巧华丽。
第13页/共27页
建筑简介
清代的都城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朝时的原状,城内共有20座高 大、雄伟的城门,气势最为磅礴的是内城的正阳门。因沿用了 明代的帝王宫殿,清代帝王兴建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这些园 林建筑是清代建筑的精华,其中包括华美的圆明园与颐和园。
第22页/共27页
艺术风格
清代建筑彩画突破了明代旋子彩画的窠 臼,官式彩画发展成为三大类:和玺、 旋子和苏式彩画。
彩画工艺中又结合沥粉、贴金、扫青绿 等手法来加强装饰效果,更使建筑外观 显得辉煌绮丽、多彩多姿。门窗类型在 清代明显加多,而且门窗棂格图案更为 繁杂,与明第2代3页/共简27页单的井字格、柳条格、 枕花格、锦纹格不可同日而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中都临濠的建设
1.营建的背景
☆政治形势的新变化,要加强对北方的统治 ☆临濠前江后淮,有险可持,有水可漕 ☆临濠市朱元璋的祖籍所在,他要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洪武二年开始兴建,驱百万民工终年劳作,营建六年,最终 以劳费之由罢建 ☆营建北京城的大量石料由中都拆卸,之后成为禁锢皇室罪 犯的地方,明末被毁
二、城市规模的扩大
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工商业城市的人口构成有显著 的变化,工商业者比重增加很快;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
三、城市形态的变化
城市经济的繁荣使城市建筑更加密集;城市用地沿 对外交通干线向外扩张,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城区,称 “关厢”。
四、“市集”快速发展
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一般城市中的“市集”非常发达,并且 在城市近旁和交通干线的交叉点上的较大居民点逐渐成为新的 “集镇”。
明代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组成,皇城偏 在应天府城的东南隅,系填燕雀湖而成,避开了已建成 的区域。皇城中央为宫城,其布局即继承传统又有所发 展。应天府城即现在的南京城,城周66里,城墙从防御 要求出发修建,沿自然地形故呈不规则状,全城共设13 座城门,全城将南唐的金陵城、六朝的健康都城和东府 城全部包括在内,规模宏大。 外城主要是从防御要求出发,利用自然地形修筑,西 北至长江边,东包括钟山,南过聚宝山,在地势险要的 地段筑有16 座城门。外城与应天府城之间仍为耕地。 城内分皇城、居民市肆、驻军区三个部分,市肆区主 要集中在秦淮河两岸,形成商业中心,城西北地势较高, 设驻军军营。三区布局各成系统,三区中央交界处建钟 鼓楼。 Nhomakorabea
城市布局与建设特点
1.城市呈方形,运河从城东、城南流过,这一带成为城市 商业区,集中着大量的码头、堆栈、旅馆、饭店等商业 设施 2.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布局自由灵活,具有消费城市的特 点 3.扬州手工业发达,各种手工业按行业集中,在城市中形 成了很多专业性的手工业街坊 4.扬州城中间有很多园林,扬州的园林艺术结合了南北园 林的优点,成为城市的一大特点 5.明清时代的扬州城富户云集,因此城市中建有很多为这 些有闲阶级服务的设施,并且城市中聚集了很多封建的 知识分子,使扬州成为一个文化中心城市 6.扬州城内居住区分布较乱,房屋密集,住宅多为庭堂式, 呈长条形
明北京的建设特点
☆明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 前代 都城规划的传统,成为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的集大 成者 ☆城市布局艺术上,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中轴布局,形成 了宏伟壮丽的都城景象 ☆城市道路为主次分明的方格网体系,但由于宫城居中, 城市东西向道路交通受阻 ☆明代北京城商业市肆分布在城南正阳门外、城内鼓楼 及很多行业市场和商业街构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商 业网 ☆居住坊里与道路相适应,继承元代的创新,散布于皇 城四周,共37坊,居住环境较好,外城为一般居民居住. ☆城市水系基本承袭元大都的体系,但漕运不入内城, 给水以井水为主,城市排水系统重新进行了整修
社会概况
1.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后期,延续了两千年
的封建社会制度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枯, 使 得明清王朝更为腐败和落后。 2. 明朝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工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 江南地区,已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雇佣劳 动相当普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略露端倪。 3. 在思想意识上,一方面封建的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 构僵化,另一方面宋代产生的理学思想得到大力提 倡和发展。理学作为封建礼教的卫道士,禁锢人们 的思想,扼杀创造精神。 4. 清朝残暴腐朽的专制统治,闭关自守的思想意识, 使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
朝代更迭
由于元朝残暴的民族统治和严酷的阶级压迫,激起了广大人民 的坚决反抗,元末的红巾农民大起义给元朝以致命的打击。 公元1368年, 由农民起义领袖而蜕变为封建地主阶级代理人 的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同年派北伐军攻克大都,元朝覆灭 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南下夺取政权,迁都北平,并改称北 京。明朝统治长达277年。 公元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所推翻,同年为对 付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明朝将领吴三桂勾结满族人入关,进入 北京,并以此为都城,建立清朝
清代北京城的变化
1.由于火灾和地震,清康熙年间对宫殿进行了重修 2. 清代由于城内驻扎八旗军和兴建王亲贵族府邸, 占据了大部分内城用地,使城内一般居民迁到外 城 3. 清雍正、乾隆以后,在城市西郊兴建了大片园林, 皇帝多居于园林之中,贵族府邸也在城西建设, 使城市政治中心西移 4. 大运河东去通州,使城市仓储、物资转运迁到城 东,城东经济得到发展,并出现了很多行业性和 地区性会馆 5. 清代崇信喇嘛教,使城内大量的宗教建筑出现


7.城市道路以十字形干道为主,形成方格网道路系统,东 部新城区道路则呈不规则形,有斜街,小路多为自发形成
8.城北平山堂至西北一带为瘦西湖,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 另外城市中有很多宗教建筑,高大建筑成为城市主要街 道的对景和城市的标志
明清时代特殊类型城市

(一) 票号中心城市-----平遥、太谷
(二) 防御城市----九边重镇 (三) 一般州府县城
商业和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中的手工业作坊规模随之增加, 城市中和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进一步加强,直接促使了城 市的发展和变化。
清代由于政治统治的不稳定,很少进行城市建设,只是在园林建设 上,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峰。
明清时代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一、城市性质的变化
工商业城市的数量增加,并按地域出现了分工,城 市职能不断细化。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公共建筑和商业设 施,如票号、典当、地方性及行业性会馆等。
城市建设
明初掀起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最后一个高潮。而都城建设仍是营 国制度的全面实践,是各朝代营建都城的集大成者,代表着我国古代 城市建设的主流。
为防御外族的侵略和农民起义,城市的城墙普遍加高加厚,兴起了 一次筑城的高潮。长城又得到了修复,并沿长城建设了“九边重镇”。 同时也建设了一些海防城市。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分布也出现了江南一带、运河沿岸等 东南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分布密集,城市规模大,西北、西南等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
2 、建设过程:
☆ ☆ ☆ ☆ ☆ 洪武元年, 攻克元大都,改称北平府,为巩固城坊,缩小城市规模 明成祖朱棣为进一步控制华北, 迁都北京,同时北平府改为顺天府 永乐四年营宫室修缮城垣,永乐18年告成,永乐19年正式迁都北京 永乐17年展拓南城二里,城周达45里,此即北京城之内城 明世宗嘉靖四年,为加强城坊,安置居民,加建外廓,周长28里,设七 座城门.北京 城轮廓形成“凸”字形制 ☆ 外廓承担城市的经济职能,成为城市的商业中心区,并在城南营建 了天坛和山川坛 ☆宫廷区的改建:宫城南移,皇城拓展东北南三面,在宫城之前建太庙 和社稷,承“左祖又社”之制,并与午门外之外朝共同构成宫前区, 开挖南海,扩大了原太液池水面
2.中都的选址
凤阳县城的西北部(包括凤阳县城),取钟离山之阳,依山筑城。
3.中都的布局
中都城的布局以宫城为中心,皇城、宫城居中略偏西 南,万岁山为全城的制高点。筑三重城墙,形制规整。共 设十座城门。 宫城内宫殿布局严谨,形制规整、完善,竭尽豪华, 空前绝后
明代北京城的建设
1 、城址范围:
城市以徐达改建后的元大都为基础,将北面较为荒凉的五里范 围划出城外,为了延长南面御道的长度以容纳官府机构,将南面 的城墙向南推移一里,东西城墙不变,南设三门,东、西、北各 设两门。
明代都城的建设
明代南京城的建设
1.历史沿革:
隋唐时期南京城不断恢复,到五代南唐时又成为国都, 是为金陵城。北宋时在此设江宁府,南宋改称建康,为 行都,元朝时称集庆路,城市逐渐繁荣。朱元璋1356年 克集庆路,改称应天府,1366年改为南京,1368年在此 称帝,并大规模兴建明都。
2.南京城的建设与布局
明代商业中心城市扬州

扬州呈历史悠久,春秋时长江入海口宽50里,扬州与镇江隔江相望, 战国时吴王夫差筑邗沟城,楚怀王筑广陵城,秦汉时期有较大的发 展 隋唐时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是南北物 资的转运站,成为全国主要的商业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对外贸易的 中心城市 后周显德五年筑小城,宋宝佑三年筑宝佑城,又在城南筑大城, 两城之间筑夹城,公元905年宋金战争时城市遭到极大破坏,元代 重点修复了大城的一部分 明代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城市与运河之间形成商业中心,因 此在旧城之西筑新城,明末史可法据守扬州三个月,清兵破城后使 城市遭到极大破坏,清初后迅速恢复并继续发展,成为江南主要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明代一般城市建设概况
明代太原城
1.城市沿革: 古代太原地区称“并州”,是古九州之一,“夫并州之地,东 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 场也” 太原城也称晋阳,南北朝时北汉刘昆建晋阳城,魏及北齐时 也有较大规模建设,随代隋炀帝封晋王,曾筑新城和仓城,唐 代为北都,五代的后晋、后唐、北汉时也为培都,北宋时城 毁 北宋太原城扩建,改称阳曲,宋仁宗时称太原府。明代在城 东、北、南三面扩充,并建南关。其时城周24里,建12座 城门。 2.城市布局: 城市呈方形,道路保持宋代方格网状,且多为丁字形交叉, 城内设有县衙、府衙、山西布政司、山西安察司等机构,而 晋阳王府有明确中轴线,与布政司共同构成城市中心 商业集中在城市南部,并随晋阳王府的建设而东移,晋王府 在清顺治年间被毁,之后城市略有变动,西南部商业和手工 业逐渐密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