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词三首这三首古诗词都有一个主题——思乡。

于是,我以“什么引起了作者的乡愁,诗人又是怎样表达出自己满怀的思乡愁”这条主线,从扶到放,很好地注意到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培养。

课中,我紧抓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不断猜想,推想,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引领着孩子们在古诗词的意境中赏析,体会,把玩,领悟,而孩子们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积累的知识与老师交流,切磋,互动,相长。

就是在这切磋互动中,孩子们不断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情感,同时,孩子的潜能也得到了发挥,得到了挖掘,得到了展示,得到了提高。

这些无疑是优秀的一面。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觉得这样很花时间,一节课只能教一首,而且还没有多少补充的内容,也就是课堂显得比较单薄。

该怎样避免这样低效率的课堂呢我想主要还是我的课堂组织比较松散,课堂情景的创设还不到位等。

比如用这三首古诗的想象说话,学生觉得很好玩,嘻嘻哈哈,完全没有进入诗中的情境,因而说话也就比较单调,比较偏离,需要老师不断引导才慢慢靠近古诗的意境。

总之,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努力,去琢磨,才能让我们的课堂跟得上我们预设的步伐。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教学反思:《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上阕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 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 着晚风,慢慢的消失在耳边。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 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 小曲。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 恼。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 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 上来。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 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 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 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多动听啊!咦!怎 么停下来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 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的催眠曲美美的 睡一觉吧!
牧童 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1、弄:逗弄 2、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 1、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2、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3、棹:船桨 4、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1、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e。 2、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吴音:吴地的方言。 4、相媚好:这里指相互逗趣、取乐。 5、翁媪:;老翁、老妇。 6、亡赖:同“无赖”,“亡”读wu,这里指顽皮、 淘气。

5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教案)

5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教案)

[宋]王安石
瓜洲:在长江北岸,
扬州南面。
还 京口②瓜洲一京﹒水口:间今江,苏镇江。
钟山③只隔钟数山重:今山山南。京。市紫金 春风 又绿江南岸,
明月 何时照我还。
出示学习单:
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为什么?
(1)可以从内容表达上去欣赏; (2)可以从遣词造句上去欣赏; (3)可以从情感流露上去欣赏。
洛阳城里见秋意风思很,多。 行人:这里欲复指作恐捎信家匆的书匆人。意说万不重 尽,①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行人②临发又开封③。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诗意:我客居洛阳,又见秋风起。想给家乡的亲人写封
家书,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 倾吐,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一水间” “只” “数重山”
离家近 很想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处“绿”字诗人曾想过
思家切 用“到、过、入、满”,
为什么诗人最后选“绿”?
不能还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 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 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思乡情深深 地震撼了我们。
洛阳城里见秋风。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以使树叶黄落, 百花凋零,
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 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
延学活动:拓展练笔
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 小故事。
时间、地点、环境、人物; 事情起因(思念亲人,欲写家书)
经过(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匆匆写就,临发又开封……) 结果(行人走远,思念无限,牵挂永远)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5.古诗词三首_舟过安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5.古诗词三首_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 满童稚的行为和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 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 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 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 进啊!
小练笔:
把古诗《舟过安仁》改 编成一个小故事。
从这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 么?
从这两个孩子的行为,可 以看出他们是怎么样的小朋友 呢?
诗人喜不喜欢这两个孩子?
再读感悟:
话说当年,诗人杨万里划着小船路过 这个地方。万里晴空,碧波荡漾,多么令 人心旷神怡啊!忽然,看到一叶渔船,船 上坐着两个孩子,可是,他们把撑船用的 竹竿和船桨都收起来了?诗人纳闷了?你 能读出诗人的纳闷不解吗?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5课 古诗词三首
舟过安仁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动听 的歌,是一幅美丽的画,而 我要说童年是一首美妙的诗, 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 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宋安

仁 万

·
作者介绍: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杰出的诗人,“中兴四大家” 之一。
自读感知: 1、自由朗读。 2、小组赛读,比比谁读得最好。 (有层次的读要做到三点:读准 字音;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小组合作学习: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
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第一二句诗,描写了什么 画面?
为什么要收起竹竿和船桨, 不下雨却要打伞呢?(带着疑问 读诗句)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应注重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作业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教师还应关注作业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3.鼓励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阅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的详细、生动、有趣。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1.诗词积累:要求学生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以增强学生的诗词积累和表达能力。
5.创作实践,内化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古诗词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通过仿写、创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内化所学知识。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多元评价,促进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拓展延伸,提升素养: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当拓展相关知识,如诗人的生平事迹、诗词背景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想。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古诗词,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重视朗读,感受韵律美: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 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 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 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 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 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秋 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开封:打开已封的家书,惟恐遗 漏什么,一再补充。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 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 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 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 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 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 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 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 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 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 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 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 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泊船瓜 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 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 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 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 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 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 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 方法。
洛 (luò)(洛阳)
榆 (yú) (榆关) 畔 (pàn)(那畔)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05古诗词三首PPT、优质教学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05古诗词三首PPT、优质教学课件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 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 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 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 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 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 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 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 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 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 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
4.抽生交流 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被你们刻苦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为你们的聪 明而赞叹, 为你们的收获而高兴,那所有的同学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都那么令人骄傲吗 ?我们组内的同学互相评价一下活动中的表现吧!
5.小组内评价活动中的表现 6.组长汇报组员的表现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了许多古今的爱国志士,而 且从你们的交流 中,我也感受到了你们正用实际行动向祖国证明,你 们是爱国的中华少年! 老师也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关注我们 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
2在组内交流搜集的演讲稿 赏析了这么多范文,你现在确定自己演讲稿的观点了吗?(祖国 的科技发 展迅速、祖国地大物博、祖国景色秀丽……)
(2)观点明确了,你打算用哪些材料去充实它呢? 学生自由谈。(注意引导学生要围绕观点选材,不要偏离。) 三、写作实 践 自己写作,不愿写演讲稿的同学写读后感,注意的是要表达真情 实感。
这首词抒写羁旅思乡之情。上 片写奔赴山海关中途夜宿军帐时的 苦闷,下片抒思乡之情。语言和谐 明快,感情表达率直自然,风格缠 绵哀惋,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作。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 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 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 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 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词三首》PPT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词三首》PPT
绿字的好处: 1.形象鲜活。 2.春意盎然。 3.读起来仿拥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张籍 张籍(约766年 — 约830 年),字文昌,唐代诗 人,和州乌江(今安徽 和县乌江镇)人。汉族,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 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 江镇)。张籍为韩门大 弟子。并称“张王乐 府”。代表作有《秋 思》、《节妇吟》、 《野老歌》等。
注释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
聒: 声音嘈杂
小组讨论,长相思的诗意。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出发, 入夜,营帐都点起了灯。 夜已 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 声搅得人们无法入睡,不禁思念 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 是没有风雪之声。
泊船瓜洲通过 写景 来表达 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思考哪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之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
作者在哪里?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作者在瓜州, 看到京口, 想到钟山(家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 时照我还。中的绿可以用 “到”、“过”、“入”、 “满”交换吗?为什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中的绿可以用“到”、 “过”、“入”、“满”交换 吗?为什么?
又: 再一次
绿: 吹绿
何时: 什么时候
还: 回家
根据词的意思,翻译 诗句的意思。
间: 间隔;隔开。
只隔: 仅仅隔着。
数重山: 几座山。
又: 再一次
绿: 吹绿
何时: 什么时候
还: 回家
泊船瓜洲诗意: 一二句: 从京口到瓜州仅有一江之 隔,而京口到钟山也只隔 着几座山。
三四句:春风又吹绿了江 南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 能照我回到家乡。
而秋思通过 叙事 来表达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而长相思是通过 写景 叙事 相融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 念

五年级语文五课《古诗词三首》第三课时《秋思》

五年级语文五课《古诗词三首》第三课时《秋思》

教学过程一、课前读写,积累素材1、学习了《泊船瓜洲》之后,你自己读了那几首关于乡情的诗词,在积累作业上写下来,注明哪些是写景抒情,哪些是写事抒情。

2、关于张籍,你知道多少?记下来。

3、读一读《秋思》,画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和诗句。

二、激趣导入,读写词句,感知秋思。

1、背诵古诗,创设氛围。

(请3-5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学习了《泊船瓜洲》,我们知道了王安石的乡愁就是那徐徐的春风,遥远的家乡在明月下显得是那样近,只隔几重山就到了。

我们在过去的学习中,在课外阅读中肯定积累了不少关于乡情乡思的诗歌,请同学来展示一下,大家共同分享。

你体会一下,你刚才背的这首诗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事抒情?2、背诵《秋思》。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张籍写的《秋思》,这首七言绝句字面上非常简单,没有生字,让我们来齐声背一背。

先看一看,记一记,背一遍,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再看一遍背第二遍。

3、解题,感知秋思。

大家知道,张籍是唐代吴郡(苏州一带)人,现在客居洛阳,因思念家乡,写下了这首《秋思》,(板书课题)“思”字,“心”上一个“田”,作者的“心田”里是怎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呢?是什么引起了张籍的乡愁?(板书:见秋风)秋天有哪些境象可以引起人们的“秋”之“思”呢?把以“秋”开头的两个字的词语在积累练习本上写下来,写成一行,读一遍。

(秋天、秋风、秋霜、秋月、……)这些事物、景物都可以引起我们感受到秋天来临,种种思绪萦绕心头,秋是怎样的景象呢?用四个字的词语描绘一下(秋风习习、秋风萧瑟、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秋江明净、秋山如洗、秋虫啾鸣、层林尽染、霜气袭人、雾霭沉沉……)这么多的词语啊!老师读读这些词,就想起就感到秋天来临的一股萧杀之气了,就感到了秋的凄凉、寒冷,就想回到温暖的家里。

离家在外的人,此时此刻,肯定更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

4、朗读指导。

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就叫做乡情。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时间在变,人事在变,这份乡情却一直深深埋在心底,让人梦绕魂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一、教学目标1、懂得意思,体会情感,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2、初步掌握一些读诗的方法。

二、读诗导入1、同学们刚才背了好几首古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听你们的读诗是种享受。

今天我们再学两首古诗,读题目。

2、学诗首先要把诗读通顺,字正腔圆,琅琅上口,有诗的味道,自己读读吧。

(两首同时呈现)三、初步交流,引发情感1、指名读,尽量读出诗的韵味来。

相机点拨多音字:“间”的读音,相机板画地图。

把三个地点和长江画出来。

“数重山”、“意万重”,读第2声和它意思有关,什么意思?(多)对啊,表示很多时读重,我们说心事重重,山重水复,轻舟已过万重山。

再读这两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欲作家书意万重”。

2、以你喜欢的方式,再去读一读,看看注释和插图,相互说说诗词的大概意思。

3、编者将这两首诗编排在同一课,你有什么发现?(都和思乡有关)4、两首诗中哪些字眼一看就看出是写思乡的?(预设:“还”、“秋思”、家书”等。

)四、细品细学《泊船瓜洲》1、古诗是中文文化的瑰宝,语言特别凝练传神,让我们走进《泊船瓜洲》,静静默读,深入字里行间,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王安石这种急欲还家的思乡情?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点批注。

2、交流。

(估计学生都从明月那句入手,根据文本渐入的思路,从第一二两句开始学较好,老师在巡视时有意识找到前面符号的同学)(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A、生谈体会。

(诗人泊船瓜洲,与京口只是一水相隔,再过几重山就是他的家乡了。

离家这么近,诗人一定很想回家。

)B、师:一道长江水,数重险峻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

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间”,觉得是“只隔数重山”呢?(诗人21岁离开钟山,高中进士后一直在地方和京城为官,远离家乡。

如今他途经瓜洲,对他来说,此刻故乡是如此之近啊!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也反映出诗人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的恋乡之情。

)C、近乡欲还乡,思乡情切切,谁来读?(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之《舟过安仁》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之《舟过安仁》

收篙停棹坐船中。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安仁词句解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 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 船前进啊! 船前进啊!
舟 过
宋 杨 万 里
安 仁
字廷秀,号诚斋。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杰出的诗 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 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 “中 兴四大家” 之一。 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 兴四大家” 之一。 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 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 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 百三十三卷, 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 诚斋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过安仁
(宋)杨万里
• 一叶渔船两小童, 一叶渔船两小童, • 收 篙 停 棹 坐船中。 坐船中。 • 怪生 无雨都张伞, 无雨都张伞, • 不是遮头是使风。 不是遮头是使风。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怪生:怪不得。
一叶渔船两小童, 一叶渔船两小童,
《舟过安仁》是 宋 代诗人杨万里的 舟过安仁》 作品。诗中, 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 的 所见 ,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 所悟 。 我们还学过他写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 小池 》 。
诗人杨万里是我国古代的诗人。一天, 诗人杨万里是我国古代的诗人。一天,他乘 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那时候, 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那时候,天空被白白的 雾笼罩着,远看像座白塔;近看, 雾笼罩着,远看像座白塔;近看,大地披上了一 层薄纱。这种白雾不是一片片的,而是整个的。 层薄纱。这种白雾不是一片片的,而是整个的。 两旁的芦苇是深绿色的, 两旁的芦苇是深绿色的,偶尔有一两只翠鸟飞到 了芦苇上头,叽叽喳喳的叫着, 了芦苇上头,叽叽喳喳的叫着,芦苇在微风中翩 翩起舞,姿态优美。岸上,草叶碧绿, 翩起舞,姿态优美。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 颗露珠。 颗露珠。 • 杨万里看见了另一艘船在行驶, 杨万里看见了另一艘船在行驶,船上悠 悠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的小男孩, 悠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的小男孩,那两个小孩 穿着鲜艳的衣服,他们没有划船, 穿着鲜艳的衣服,他们没有划船,而是无忧无虑 地坐在那里,脸上总是嘻嘻哈哈的, 地坐在那里,脸上总是嘻嘻哈哈的,只见他们拿 出了一把雨伞,诗人看见了,很奇怪: 出了一把雨伞,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 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 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哦!怪不得没 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 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 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课文教学建议1、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

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当然,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比如,对《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个地名,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

教师可以这样点拨:“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比如,《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也要在学生不留意之时,引导其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长相思》中的“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不仅要让学生联系前文,明白“故园”是什么地方,还要点拨学生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4、要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

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2单元第5课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2单元第5课 古诗词三首

(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学习《泊船瓜洲》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重点)2.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熟练地背诵,体会作者的感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泊船瓜洲》:1075年春天,皇帝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王安石知道这一去是凶多吉少,因为只要他坚持变法,就会受到保守派的打击、排斥,而皇帝又反复无常,所以他忧心忡忡,更加思念家乡。

一天晚上,他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一水间 帐篷 数万重 江畔 jiàn zhàng chóng pàn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泊船瓜洲》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瓜州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家。

.泊船瓜洲【泊:停船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青山。

【间:间隔;相隔。

】【钟山:现在南京市紫金山。

】【数重:几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绿:吹绿了。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想到家乡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并不远。

这种实际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更加突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绿”本来是形容词,在这里当动词使用,意思是“吹绿了”,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写出了长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五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词三首》课件

五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词三首》课件



[唐]张 籍(jí )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jiàn
欲 作 家 书 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万 重 。chong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注释】
1.行人:此处指送信的使者。
2.发:出发。 3.意万重:思绪万千。 4.开封:打开信封。
全诗的大意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 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 新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 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 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 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 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 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 封好的信查看。


[唐 ]张 籍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诗人简介**
张籍(767—830)唐诗人。字 文昌,江苏苏州人。贞元十五年进 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 国子司业等职,帮世称“张水部” 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 眼疾严重帮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 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 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 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 “张王”。有《张司业集》
再见!
古诗小擂台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第二 句中的“欲作家书”, 一下 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 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这平 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 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古诗小擂台
复恐匆匆说不尽 ,
行人临发又开封 。
“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 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 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 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 显出他对这封“说明书万重” 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 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 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教案板书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教案板书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教案板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教案板书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正确、流畅朗诵、背诵古诗词。

2.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明白得诗词中字词的意思和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4.想象诗词所刻画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述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课前预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时刻: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爱好。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

身处童年,咱们天天都在编织着漂亮的故事。

这些故事饱含着咱们的欢乐、妄图和追求。

今天,咱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咱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

看看这几个小孩的身上是不是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

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一想词语的意思,想一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睬解的地址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明白得诗意。

1.再读古诗,想一想每句诗的意思,能够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依照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情感。

1.教师有情感朗诵,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伙儿听。

3.学生采纳不同形式的朗诵,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情感。

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1、 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 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 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2、 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理解诗句的意思 :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从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水之隔,而 京口到家乡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两岸,明 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
{ (zhòng) 重量 (huán) 还乡 还 { (hái) 还是
(chóng) 重逢 重复
举足轻重 以牙还牙 还有

泊船瓜洲
zhǐ
京 口 瓜 洲 一 水 间,
jiàn
钟 山 只 隔 数 重 山。 春 风 又 绿 江 南 岸,

shùchóng
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
huán
【注释】 1. 泊船:停船靠岸。 2.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5. 数重:几座。 6.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 的意思。 7. 何时:什么时候。 8、还:回家。
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55岁的王安 石从钟山出发,上京赴任。此时年过半百 的王安石知道,只要他坚持变法,就会受 到保守派的打击、排斥,但他为了改革大 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 为大家而舍小家,只能把对家乡的思念家 乡寄托在诗中。
多音字 间

{ (jiān)空间
(jiànLeabharlann 间隔间断 时间背 景
张籍是韩愈的学生,他出身贫 寒,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 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是兵 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 诗人深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 的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 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 给家人 。在此情此景下,写下了 这首诗。

五年级上册 第五课 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册 第五课 古诗词三首

唐代诗人,字文昌,吴郡人。幼年 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 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 羁旅生活。其诗忧愁伤感,表现游
子异地生活的凄楚心酸和对家乡亲
张籍
人的思念。
你是怎样理解“见”这个字的?
秋风是无形的,但可使树叶枯萎,百花凋零, 使人感到凄凉、寂寥。 “见”字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寂寥萧条秋景 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诗人由秋风 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 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
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
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
的声音。
你读出了词人一颗怎样的心?这种感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孤独 期盼 煎熬 伤感 写景叙事相结合 思念 破碎 痛苦
这三首诗词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泊船瓜洲》
意万重
诗人要写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道从何写起。 诗人没有明言信中的具体内容,让读者想象,写法含蓄, 耐人寻味,更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对父母说 你们在家乡过得好吗?我在洛阳一切都好,
你们一定要保重身体啊!明年的春天我一定 回家看望你们。
对兄弟 姐妹说
我很想念你们,你们一定也很想我吧?你们 替我照顾好父母,也要照顾好自己呀!明年 春天我们就会全家团圆的。
是通过春色、明月的景物,抒发作者的思 乡之情。即借物抒情。
《秋思》
是通过写家书时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表达了 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是叙事抒情。 既有景色的描写,又有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是写景叙事相结合来抒情。
《长相思》
1.读准下列加横线的字,给它们注音。 一水间( jiàn ) 照我还( huán) ) 风一更( ɡēnɡ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第一部分:教材解读一.《牧童》词句品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要结合前面的“草铺横野”“第弄晚风”来体会实际意思,想想诗句展现在眼前的意境,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汉密哈顿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表达特点:1.情景交融,水墨画般的意境。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非常鲜活生动。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让我们感到宁静而和谐。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悠悠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2.用字精当。

作者运用了一个“铺”和一个“弄”字,可谓十分恰当和巧妙。

“铺”字表现了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卧”字写出了牧童的随心随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诗的开头,一片广袤的草地显得那样宁静,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断断续续的笛声清晰可闻,更衬托出了月夜的静寂。

4.对偶手法的运用。

前两句诗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草铺”对“笛弄”;“横野”对“晚风”; “三四声”对“六七里”。

语言凝练,对仗工整。

二、《舟过安仁》词句品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表达特点: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可以参阅。

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三《清平乐村居》词句品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诗人开篇用素描手法,勾画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

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悦。

这几句词读来让人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的生活情景。

诗人眼前的画面在继续扩展:年龄最大的孩大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

诗人着力于对“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说是词的点睛之笔。

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

所以说小儿是最招人喜欢的,不仅喜欢他的天真烂漫,喜欢他的无忧无虑,更喜欢有了他,这个普通的农家给人的那种美好的感觉。

表达特点:1.纯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个农村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云:“这首词环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画图。

老和小写得最生动。

‘卧剥莲蓬’正是‘无赖’的形象化。

”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辛弃疾词选》云:“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

它写得清新活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动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醉里”表现了老年人生活的安详。

“媚好”说明他们精神愉快。

“亡赖”指顽皮,是爱称,无贬义。

“卧”用得极妙,把小儿顽皮可爱,无忧无虑的样子写出来了,一字千金,恰到好处。

附:白描手法:白描手法是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景物的情态面貌。

2.情景交融。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令人难忘。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第三部分:预习设计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出古诗的节奏,读出古诗表现的画面,读出古诗表达的意境和感情。

2.挑出重点词语理解:如“弄、棹、篙、茅檐、相媚好、翁媪、亡赖”等。

3.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体会到什么样的乐趣?4:搜集描写古代乡村生活的古诗。

第四部分:教学流程《牧童》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舟过安仁》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