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_特点与教育
我国行政区划称谓沿革
我国行政区划称谓沿革
我国行政区划的称谓沿革历史相对复杂,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变革:
1. 古代: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6郡),郡下设县。
汉代时,设立了13州作为行政区划。
唐代初期,设立了州、县两级,后来又在州之上设立了道,全国被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
宋代时,改道为路,全国被分为15路(后增至18路)。
2. 元明清时期:元朝是建省的开始,全国被分为中书省(直隶中央的一级政区)和其他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下设有路、府、州、县。
明代时,行省又被称为布政使司。
清代沿用了省级行政区划,并简称为“省”。
3. 民国时期:沿袭了清代的省制,但区划数量多次调整增加,并增设了直辖市建制。
4. 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全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代表中央管辖所属的省级行政单位。
1954年,撤销了大行政区,设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这些是我国行政区划称谓沿革的一些主要阶段,具体的变革和细节可能因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行政区划简史
中国行政区划简史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以下是商代、周代、秦代、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和当代的行政区划简史。
一、商代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早期时期,也是中国行政区划的开始。
商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王畿为中心,分为内外两个部分。
王畿是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而外部分为多个侯国,每个侯国都有自己的领土和人民。
二、周代周代是商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周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州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州,每个州下设多个诸侯国。
周代的行政区划与商代相比更加细致和复杂,也更加注重礼仪制度和文化教育。
三、秦代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秦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郡县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郡县,每个郡县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秦代的行政区划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行政区划的基础。
四、汉代汉代是秦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汉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州郡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州郡,每个州郡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汉代的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封建社会行政区划的体系,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五、唐代唐代是汉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唐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道州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道州,每个道州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唐代的地域扩张和经济发展导致了行政区划的变化,道州的设置更加细致和广泛。
六、宋代宋代是唐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宋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路州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路州,每个路州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宋代商业繁荣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因此出现了市舶司等专门管理商业的机构。
七、元代元代是宋代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元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行省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行省,每个行省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元代的行省制度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现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八、明代明代是元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明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承宣布政使司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承宣布政使司,每个承宣布政使司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咱们聊聊中国古时候,那地界儿是怎么划分的,那叫一个有意思,跟咱们现在可大不一样。
想当年,皇帝老爷一挥手,这地儿归你管,那地儿归他管,就跟分蛋糕似的,但分得可比蛋糕精细多了。
最早的时候啊,人们还住在山洞里,部落间划个圈圈,里头是自己的地盘,外头就是别人的了。
后来,社会进步了,人多了,地盘也得重新分。
夏、商、周那会儿,有了“九州”的说法,听着就大气,跟现在的省份似的,但那时候的九州可大多了,每个州都包含了好些个现在的省。
到了秦朝,秦始皇老霸气了,他觉得九州不够用了,得统一一下,于是就有了郡县制。
他把全国分成了好多郡,每个郡再分成县,县下面还有乡、亭,跟现在的省、市、县、乡似的,但那时候的官儿可没那么多层。
老百姓呢,也知道了自己住在哪郡哪县,出门走亲戚也能跟人吹吹牛:“我乃秦郡人士,你呢?”汉朝继承了这套制度,但玩得更溜了。
汉武帝这家伙,爱折腾,他嫌郡太大了,不好管,于是就把大郡切成小郡,跟切西瓜似的。
这样一来,郡就更多了,管起来也更方便了。
而且,汉朝还搞了个刺史制度,每个刺史管几个郡,跟现在的省长似的,但那时候的刺史可没那么多权,主要是监督的。
唐朝呢,就更热闹了。
李世民这家伙,不光会打仗,治理国家也有一套。
他把全国分成了十道,每道下面再分州、县。
这“道”啊,听起来就神秘,其实跟现在的省也差不多,只是叫法不一样。
而且,唐朝的官员们还特别喜欢到各地去巡视,美其名曰“巡察使”,其实就是出去旅游加考察,顺便看看老百姓过得咋样。
宋朝以后啊,行政区划就越来越复杂了。
什么路啊、府啊、州啊、县啊,搞得人头晕。
但不管怎么变,都是为了让皇帝老爷更好地管老百姓嘛。
而且啊,这些地名儿也变得越来越有文化味儿了,什么“姑苏”、“扬州”、“临安”,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
总的来说啊,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虽然现在我们用的是省、市、县这样的划分方式,但那些古老的地名儿和制度还是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让我们在回味历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案我国的行政区划
教案我国的行政区划教案:我国的行政区划一、概述我国的行政区划是指将我国划分为各级行政区域的管理体系。
行政区划的设置对于国家统一、地方管理和民生事务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从我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现行的行政区划划分以及各级行政区划的职责与权力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历史演变1. 中国传统行政区划的形成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依据地理、气候和历史因素进行划分,如以江河为界、称州郡等。
这种行政区划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
2. 近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近代以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行政区划进行了多次调整。
如清朝时期的道、府、州、县的设置、民国时期的省、道、府、州、县等。
3. 现行的行政区划划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正式建立了现行的行政区划划分,主要分为省级、市级和县级三个层级,并设立了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特殊行政区划。
三、现行的行政区划划分1. 省级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划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职责。
2. 市级行政区划市级行政区划是对省级行政区划下一级的行政划分,全国共设有333个地级市。
市级行政区划作为省级行政区划的下属单位,承担着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责。
3. 县级行政区划县级行政区划是对市级行政区划下一级的行政划分,包括县、市辖区、自治县、自治市等。
我国共设有2854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四、各级行政区划的职责与权力1. 省级行政区划的职责与权力省级行政区划具有制定地方行政法规、负责地方经济发展、组织地方政府工作等职责与权力。
2. 市级行政区划的职责与权力市级行政区划负责本级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职责,同时也承担地方政府的具体管理任务。
3. 县级行政区划的职责与权力县级行政区划负责本级行政区域内的基层管理、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职责,是地方政府对于基层事务的具体执行单位。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读后感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读后感读完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就像是跟着历史坐了一趟超级漫长又超级有趣的过山车。
最开始的时候,那古代的行政区划感觉就像在一块大画布上随便画几笔,简单又粗放。
比如说夏商时期,那时候国家刚开始形成,行政区划就像一个个小部落凑在一起,管理方式大概就是“部落老大说啥就是啥”,这就像是小孩搭积木,随便堆一堆,能站稳就行。
到了周朝呢,分封制下的行政区划可就热闹了。
周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就像把一块大蛋糕切成好多块,然后每个诸侯在自己的那块小蛋糕上又当起了小国王。
这时候的地图看起来就像个拼图,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小地盘,各玩各的,不过还都得给周天子面子,偶尔交点“保护费”啥的。
秦朝可就厉害了,秦始皇大手一挥,郡县制搞起来。
这就好比把那些七零八落的小积木重新规整,建成了一排排整齐的小房子。
全国都听皇帝一个人的,每个郡、每个县都像大机器上的小零件,严丝合缝。
这时候的行政区划变得有秩序多了,就像从一群乱跑的小羊变成了训练有素的军队,一下子国家就有了那种强大的凝聚力。
汉朝呢,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又搞了点花样,郡国并行。
这就有点像又想走秦朝那种整齐划一的路,又舍不得周朝分封诸侯的老传统,结果就有点小纠结。
有时候郡和国之间还会闹点小矛盾,就像两个小孩抢玩具,皇帝就得在中间当和事佬。
再往后看,唐宋元明清,行政区划就像在不断地升级打怪。
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制,那元朝的行省制可真是个大变革。
这就像把全国重新划分成几个超级大区,每个大区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班子,有点像现在的几个大省份联合起来。
这让国家管理起来更方便了,也让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牢固了,就像给国家穿上了一件更合身的衣服。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基本就在元朝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变得越来越精细。
这时候就像一个大花园,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花草(功能和特色),而且园丁(官府)也知道怎么精心照料每一块地方了。
读完这些,我就感觉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就像一部超级长篇的连续剧,每个朝代都是一个新的剧集,有自己的故事和主角。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基于氏族社会的传统而建立起来的。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都保留着氏族社会的特点,如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都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组织的纽带,这时虽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但尚不成熟。
(一)郡县制古代较完整的地方行政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
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在古文中,县是古悬字,因悬于诸侯的采邑之外而命名。
其后各诸侯国普遍置县,且从边远之地发展到内地。
设郡晚于设县,也是为了满足防卫之需要而在边地设立。
最初郡县互不统属,后因经济开发,人口增长,中原各诸侯国北部边境的郡开始分县而治,中原腹地的县逐渐划小,数目增多,于是在县上置郡,形成郡县两级政区。
至战国后期,各诸侯国除都城外已普遍置郡。
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把郡县行政区划制度推行到全国。
确立了郡县制。
两汉承袭秦制,但刘邦认为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是未分封子弟为王侯供卫中央,于是将当时全国60个郡的3/4分封给诸侯王,中央直辖仅15个郡,结果重蹈战国时割据之势,引发七国之乱。
平叛后,西汉朝廷将王国作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又以“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缩小其辖境。
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实际已恢复秦的郡县制。
(二)州郡制州起源于汉武帝时所建的刺史监察制度。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设剌史监察地方,不过这时的州刺史并无固定驻所,还没有形成一级行政规划。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
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
由于州牧手握重兵,并以此为割据资本,使中央集权陷于瓦解,导致三国鼎立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极度混乱,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罢天下郡”,推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制度,至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隋朝的整顿虽然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埋藏滥置州、郡的现象,但也没能挽救州郡制。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假设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也就是说,直至郡县制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 400 余年。
县本是天子、诸侯直属土地中的邑,其首领称为“县人〞。
春秋前期,秦、晋、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邻国土地上设立一种特殊行政区,称之“县〞。
在古文中,县即古悬字,意为新设之县,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统治中心之外。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
所以,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
因为此时置郡大多于遥远荒辟之地,地旷人稀,经济开展落后于县。
公元前221 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有效地控制,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秦分天下为 36 郡,标志着郡县制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行政制度已正式确立。
三、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开展——州制时代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 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周朝的分封制2.秦汉的郡县制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4.隋唐五代十国的道州县制5.元朝的行省制6.明清的省道府县制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特点1.层级分明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3.政治、军事、民政、监察等多功能于一体四、结论正文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历史演变和特点一、引言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制度。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特点两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周朝的分封制周朝实行分封制,国家领土被分为诸侯国,诸侯国是周王室的附属国,有义务向周王室效忠和纳贡。
周王室通过分封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秦汉的郡县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
全国设 36 个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汉朝沿用秦朝的制度,也是郡县两级划分。
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三国南北朝时期,州成为高级行政区划单位,下设郡,郡下设县。
州的设立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也方便了地方之间的联系。
4.隋唐五代十国的道州县制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道成为高级行政区划单位,下设州,州下设县。
道州县制强调了对地方的监察和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
5.元朝的行省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全国设 13 个行省,行省下设路,路下设州,州下设县。
行省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6.明清的省道府县制明清时期,省成为高级行政区划单位,下设道,道下设府,府下设县。
省道府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也为地方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特点1.层级分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层级分明,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央、高级行政区划单位、中级行政区划单位、低级行政区划单位。
这样的层级划分,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有利于地方之间的协作。
中国行政区划(第一课时)
自治区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的省级民 族区域自治地方,如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内蒙古自治区等。
县、自治县、市辖区
县
隶属于省或自治区的下级 行政区域,一般管辖多个 乡镇,具有相对独立的事 权。
自治县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 立的县级民族区域自治地 方,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南涧彝族自治县等。
在行政区划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中, 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需要制定 合理的行政区划政策,以促进地区经 济的发展。
在中国,行政区划的调整往往伴随着 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经济发展水平的 提高也会推动行政区划的调整和优化。
THANKS
02
行政区域划分有利于资 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 源配置效率,促进地区 经济发展。
03
04
行政区域划分有利于地 区间的竞争与合作,促 进地区经济发展。
行政区域划分有利于地 区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对行政区划的影响
01
02
03
04
随着经济的发展,行政区划的 范围和界限可能会发生变化,
04
中国行政区划的改革与发展
行政区划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政府治理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
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行政区划改革的主要内容
调整行政区划层级
减少行政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
完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
加强行政区划管理,规范行政区划调整程序。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行政区划的意义和作用
01
02
03
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是行政管理的基 础,便于政府对地区进行 管理和控制。
中国两千年的行政区划演变
中国两千年的行政区划演变行政区划,就是一个国家或者政权对地方的行政管辖建制。
在中国,对地方实行了严格的行政区划管理要从秦朝建立才开始。
在先秦时期,夏商周对地方推行了分封制,属于一种镇守模式的控制。
秦朝之后,全国设置郡县,“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将地方牢牢控制于中央。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演变,可以分为郡县时代、道路时代和行省时代。
一,郡县时代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县,成为了郡县制的起源。
最初,郡县并无隶属关系,到了战国后期,县成为了郡的下设机构。
在战国晚期,战国七雄都设置了大量的郡。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设立了36个郡。
此后,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增加了五原郡;南征百越,增加了南海、桂林、象郡。
到了秦朝晚期,全国的郡县进行了一些调整,最终形成了48个郡。
秦朝版图秦朝郡县表然而,当时全国还有很多人不理解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的政策,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人士希望恢复分封制,此举引发了著名的“焚书”事件。
秦朝灭亡后,关东六国贵族死灰复燃。
项羽重新分封十八路诸侯,自称“西楚霸王”,企图回到春秋战国时代。
而刘邦建立汉朝后,也通过分封异姓王来笼络功臣。
之后,刘邦又消灭了异姓王诸侯,分封同姓诸侯,并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刘邦此举无疑使得分封制也死灰复燃,开了历史的倒车。
在西汉的西部地区,又大规模推行郡县制,出现了郡国并存的现象。
郡国并存经过了文帝、景帝和武帝的努力,最终削弱了诸侯的势力。
汉武帝为了监察地方郡国,将全国划分为了13州,在中央派遣刺史进行巡查。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州还只是一个监察区,并非行政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还是郡的太守。
可是到了汉末和王莽时期,为了镇压地方的叛乱,于是将刺史改为州牧,使之成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州开始演变为行政区。
到了东汉,刘秀将刺史的名称恢复,剥夺其军事职能,但是刺史已经成为了地方长官。
到了东汉末期,为了镇压黄巾军,又赋予刺史以军权,演变为了州牧。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规律及启示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规律及启示
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这一阶段的地方行政区划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以封邑、郡县为主要行政单位。
其次,在秦汉时期,中国实行了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郡县,实行三级行政管理体制。
再次,在唐宋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府州县制度,并逐渐形成了以州县为基础的地方行政体系。
最后,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进一步完善,实行了省、府、州、县、乡五级行政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启示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规律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与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相辅相成的,不同的政治制度会对地方行政区划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会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形式和内容产生重要影响。
再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需要考虑到地理、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行政区划需要因地制宜。
最后,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需要坚持统一与多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保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又要充分尊重
地方的多样性和特色。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及其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和总结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推进中国现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改革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行政区划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从古代的诸侯国到现代的省市县区,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
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起点。
在夏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以诸侯国为主。
诸侯国是指各地的贵族、宗室和部落首领所领导的地方政权。
这些诸侯国在夏朝时期统治着各自的领土。
商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实行了以郡县制为主的行政区划体系。
2.秦汉时期秦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县,从而使行政区划更加统一。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除了继续实行郡县制外,还设立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3.隋唐时期隋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隋炀帝实行了以州县为基础的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道、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体系。
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成为后来行政区划体系的基础。
4.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路、府、州、县五级行政区划体系。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简化,设立了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体系基本上沿用了元朝的模式,但行政区划的细节有所不同。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主要是以省为单位,设立有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直隶、总督、布政使、巡抚、府、州、县七级行政区划体系。
5.现代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除了清朝的行政区划体系,开始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划体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省、市、县、区四级行政区划体系。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不断改革完善,行政区划体系逐渐向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概况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随着朝代的更迭,其最明显的变化特征莫过于行政区划的变化。
从行政区划的定义可知,其变化过程是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同步的,因而地方的行政区划和中央政府便会产生分权和集权的矛盾,而这也是推动行政区划变动的主要动力。
可以说,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调整史。
那么行政区划的划分又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由于行政区划的作用是统治和管理土地和人民,因此其划分和管理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
在中国历史上政区的划分是以政治为首要因素,同时顾及到自然、经济等相关因素。
在中央政权稳定的情况下,最理想的是三者的兼顾。
具体从政区地理的角度来看,行政区划基本上遵循四个要素,即中央到地方分几个层次进行管理;行政区面积范围;国家内部政区间的界线;行政中心的选择。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意味着行政区划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综合反映了我国人文地理面貌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地方行政单位是县,至春秋早期其含义已与邑类似,并多见与各类文献中,而秦和楚更是最早势力含有行政区划意义的县的国家。
较之县稍晚出现的是郡,大约在春秋中晚期,初期郡的地位较低,地理位置也较偏远。
此时郡与县的出现已经开始慢慢打破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使郡县二级制得到正式的实行。
初分天下36郡,后增加桂林、南海、象郡等至46郡。
至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由于秦末农民起义中六国旧贵族的要求,也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尽管后来汉高祖陆续废除异姓王而分封同姓诸侯,地方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是无法避免。
这就出现了从景帝开始的削藩策略,至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等措施,使汉代王国灵帝大为缩小。
至此汉又回归至郡县二级制。
西汉初继承秦41郡,至汉平帝时中央政府所辖103郡,而东汉时达到105郡,但此时由于刺史制度的实行和演变,郡的行政级别已将为二级,州则升至以及行政区。
中国读本: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中国读本: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国读本: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篇一: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大纲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1、山川形便的原则2、犬牙相制的原则知识点汇总1T01:郡县制的起源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 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 山川形便、犬牙相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
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2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
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
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
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
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行政区划是国家政权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为了统一、有效地管理整个国家,对其所辖领土按地域进行的区域划分。
行政区划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产生国家以后的一种现象,按地域划分行政区域而不依氏族划分部落,是国家区别于氏族的基本特征。
在阶级社会里,行政区域的划分首先取决于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疆域大小、地理环境,以及管理、经济、社会、人口、民族和国防等方面的需要。
因此,行政区划既因国家统治阶级需要的不同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因管理疆域、经济、社会、国防等方面的某些需要的相同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历程行政区划作为一种制度,随着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我国古代行政区域制度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行政区划的萌芽阶段,郡县制的发展及州、郡、县制的产生,州、郡、县制的发展阶段,道、路制的产生及发展阶段和行省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的阶段。
(一)行政区划的萌芽阶段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体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西周没有稳定的行政制度,当时的“方国”、“诸侯国”等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与王朝之间仅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在此情况下,统一的行政区划就成为无稽之谈。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一些诸侯国的日渐强大并开始有了中央集权,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才开始有了萌芽。
春秋末年,周室颓微,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凭借对外征战,不断开拓新的疆域,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和县,并由君主直接任命官员进行管理,至此萌发了郡与县的行政区划单位。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
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仍是主体政治体制,全国还未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仅是作为其补充和改革。
(二)郡县制的发展及州、郡、县制的产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而统一天下。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秦始皇下令废除了自西周以来持续了八百多年的“封藩建卫”制,开始在全国正式确立郡县制。
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演变的变化规律
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演变的变化规律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演变的变化规律纵观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的行政区划演变,我们大致可以发现以下四条规律:一是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二是最高一级行政区大都由监察区、军区等转变而来;三是县级行政区最具有稳定性;四是三级制是历代政区的层级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一、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县级以上的同一名称的政区,随着历史的发展,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数量越划越多,辖区越划越小。
到了一定程度,它的级别就会逐层降低,甚至走向消亡。
——秦朝建立后,划天下为36郡,郡成为了最高的行政区划。
到了秦朝末年,郡的数目增加到了48个。
汉朝以后,由于秦郡的辖区较大,例如当时江西地区就一个豫章郡。
于是将这些郡的辖区范围划小,一些郡被分成几郡,如析豫章郡置庐陵郡。
西汉末年,汉郡(国)的数目已经增长到了103个。
东汉时期,领土范围比西汉要略小些。
虽然一些郡国的范围比西汉时要小,但总体来说,两汉时期郡国的范围大小相差不是很大。
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州成为了最高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国的地位下降,变为二级政区了。
三国时期,郡国的数目比东汉时期又增加了一半,郡国的辖区自然随之减小了。
西晋时期,郡国的统领范围比三国时期又要小了一些。
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新郡的设置,郡的辖区范围呈直线下降趋势。
隋唐以后,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便从历史上消失了。
——州的变迁最具有典型意义。
州在东汉末年成为郡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的时候,数量只有13个。
其时,州的地域范围十分广阔,在南方的州由于人口稀少相当于今天两三个及三四个省的规模,如扬州便包括今天的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交州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南部和越南中北部等地区;在北方的州最小的也有今天的半个省大,如青州包括今天的山东北部。
到了三国时期,州的数量和辖区范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中国行政区划的特点与教育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史、特点与教育一、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一)奴隶社会时期夏朝时,国家表现为囊括诸侯与方国的一种国家联盟,诸侯与方国中是一些城邦及其附属的村落组成的小国,是拥有相当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商朝时,商王直接统治区域称内服,即王畿所在地,诸侯统治区域叫外服。
外服诸侯与商王是一种君臣关系,因此该地方行政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其中势力强大的外服诸侯称“方伯”。
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度,是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并有宗法制、礼乐制等相配套。
地方基层行政区划则实行乡遂制:在国都内及其近郊划分若干乡,乡下设五州一乡、五党一州。
五族一党、四闾一族、五比一闾、五家一比;在边远农村地区实行遂制,遂下设五县一遂、五部一县、五赞一鄙、四里一划、五邻一里、五家一邻。
通过乡遂制,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
其影响直至春秋前期的地方行政体制——国鄙制,即在都城(国)实行乡制、在鄙野(鄙)按遂制组织。
以上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中央管理地方的最初原则——分封制。
封疆之内,由于各诸侯、邦国相对独立,政区间的层级关系并不明晰,各政区之间缺乏明确的分界线,因此是不完善的,为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的初创时期。
而西周时地方基层行政体制即乡进制则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成为后世基层组织的蓝本。
(二)封建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诸侯争霸,各国相继形成本国的君主专制集权制,郡县制逐渐形成。
县出现于秦、晋、楚等国,由君主直属;郡出现于春秋晚期的晋国,主要设在边地,地位比县要低。
战国时期,各国交往频繁,边境之地“郡”的地位陡然上升,并在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里下按什伍组编居民。
郡县制与中央集权制相适应,深刻影响了秦朝一统时期。
秦郡共36个,西汉中期郡数目超过100个,于是汉武帝设立了监督郡守相的州刺史,并将全国分为13个部州。
从东汉末年起,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从而演变为州、郡、县三级。
古代中国行政区演变的特点
古代中国行政区演变的特点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与发展:历史的脉络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以其独特性和稳定性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从最早的部落联盟,到秦汉的大一统,再到明清的精细化管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革,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智慧。
先秦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以部落、封国和侯国为主。
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国各自独立,有相对自主的行政权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列国纷争,封土制逐渐瓦解,出现了郡县制的萌芽,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郡县制为标志,形成了较为严密的中央集权管理体系。
秦朝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全国被分为36郡,郡下设县,形成了“天子—郡守—县令”的三级行政体制。
这一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继承了秦制,但在郡县之上增设了州一级,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设立了刺史制度,监察郡县,这一举措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
东汉末年,州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区划,为后来的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州县制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行政区划变动频繁,州的数量一度达到数十个,甚至出现州下辖县的情况,形成了“州—郡(或县)—乡—里”的四级制。
这一阶段的行政区划变化,反映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和中央集权的削弱。
隋唐时期,重新确立了州县制,同时实行道、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州的地位进一步降低,而道则主要作为监察机构存在。
唐代的“道”与宋代的“路”都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区域,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和监督,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宋朝时期,行政区划制度更为细化,州进一步分化为府、军、监等,县以下设有乡、亭、里等基层组织。
此外,宋朝还推行了转运使制度,将财政权收归中央,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明清两代,行政区划制度趋于稳定,明朝废除行省,恢复了元代的路、府、州、县四级制,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官署,加强了地方的行政管理和司法监督。
中国行政区划演变教案
中国行政区划演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理解中国行政区划的层级结构和划分原则;3.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行政区划的定义;- 行政区划的分类: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市、县等。
2. 中国行政区划的发展历程:- 1949年以前的行政区划;- 1949年后的行政区划变革;- 当代中国行政区划的现状。
3. 中国行政区划的层级结构和划分原则:- 行政区划的层级结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行政区划的划分原则:行政区域的相对均衡、行政功能的合理配置等。
4. 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高度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变化;-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政治因素和民族问题的影响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和展示幻灯片,向学生介绍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划分原则。
2. 案例分析法: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以及他们的行政区划变化,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问题或故事引入中国行政区划的重要性和意义。
2. 讲授国家级行政区划的划分和特点。
3. 讲授省级行政区划的划分和特点。
4. 讲授市级行政区划的划分和特点。
5. 讲授县级行政区划的划分和特点。
6.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几个具体地区的行政区划变化和其背后的原因。
7. 总结:回顾教学内容,强调中国行政区划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评价:1. 阶段性自测:通过问答、填空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 群体性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能力。
六、参考资料:1. 高中历史教材;2. 中国地理教材;3. 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层级结构和划分原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中国行政区划的发展历程教案
中国行政区划的发展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行政区划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国行政区划的发展历程;3.掌握中国行政区划的现状。
二、教学重难点1.中国行政区划的定义和分类;2.中国行政区划的发展历程。
三、教学内容1.中国行政区划的定义和分类行政区划是国家或地方行政管理范围所划分的一种区域。
它是中国对地理部门进行的划分。
行政区划是为了行使地方政府的职能而设立的地方政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行政区划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10个级别。
2.中国行政区划的发展历程(1)早期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制度。
随着疆域的扩大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其规模、名称、形式也不断变化。
最初的行政区划是“州县制”,后来又演化为“郡县制”和“省县制”。
(2)清朝时期的行政区划清朝时期的行政区划有三级:省、、县。
其中,省由总督或巡抚管辖,府由知府或通判管理,县由县令管理。
(3)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国内开始实行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
此后,行政区划随着政治形势和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
例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对全国进行整合,行政区划发生较大变化。
(4)现代中国的行政区划现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变革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1949年后,中国开始实行省、直辖市、自治区、县、市、区、乡、镇、村等9个级别的行政区划,并在21世纪初建立了海南省和重庆市的两级行政管理体制。
目前中国的行政区划划分主要基于地理特征,人口和经济水平等。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资源1.课本;2.电子资料。
五、教学步骤1.引入:“地图漫谈”。
通过各类地图介绍中国行政区划的发展历程。
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具有标示特征的地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规律和演变过程。
2.授课和思考。
介绍中国行政区划的定义、历史沿革、现状、设立及当前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面积小,海水浅,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影响,如渤海、波罗的海。
领海,内海完全处于所有国的主权下,非经该国允许他国船舶不得进入。
其上空是领空的一部分,受该国主权管辖。
外国飞机和其他航空器非经许可不得在其领空飞行,外国飞机特别是军用飞机,侵入一国领空是对该国主权的侵犯。
美机肇事后,未经中方许可闯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方机场,是极其严重的对中国主权和领空的侵犯。
51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具有特定法律制定的区域,其宽度自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
在这种法律制度下,沿海国家享有对该海域的自然资源勘探、开发、养护的主权,并享有在海域进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人工岛屿与其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的管辖权。
其他国家则享有在海域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至1996年全世界有80个国家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中国沿海也申请有专属经济区。
美军用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在中国沿海专属经济区上空。
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有国家在一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飞越自由,但该公约同时规定,在行使此自由时,应顾及和尊重沿海国的权利。
美军侦察机的侦察行为明显违反该规定,早已超越了“飞越自由”的范畴。
因此,美军无论是闯入我领空的事实还是在我专属经济区上空的非法行为,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更不要说在此范围内撞毁我军用飞机的嚣张霸道行径了。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特点与教育□张言顺(江苏省溧水县中学 211200) 一、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一)奴隶社会时期夏朝时,国家表现为囊括诸侯与方国的一种国家联盟,诸侯与方国中是一些城邦及其附属的村落组成的小国,是拥有相当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商朝时,商王直接统治区域称内服,即王畿所在地,诸侯统治区域叫外服。
外服诸侯与商王是一种君臣关系,因此该地方行政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其中势力强大的外服诸侯称“方伯”。
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度,是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并有宗法制、礼乐制等相配套。
地方基层行政区划则实行乡遂制:在国都内及其近郊划分若干乡,乡下设五州一乡、五党一州、五族一党、四闾一族、五比一闾、五家一比;在边远农村地区实行遂制,遂下设五县一遂、五鄙一县、五赞阝一鄙、四里一赞阝、五邻一里、五家一邻。
通过乡遂制,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
其影响直至春秋前期的地方行政体制———国鄙制,即在都城(国)实行乡制、在鄙野(鄙)按遂制组织。
以上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中央管理地方的最初原则———分封制。
封疆之内,由于各诸侯、邦国相对独立,政区间的层级关系并不明晰,各政区之间缺乏明确的分界线,因此是不完善的,为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的初创时期。
而西周时地方基层行政体制即乡遂制则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成为后世基层组织的蓝本。
(二)封建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诸侯争霸,各国相继形成本国的君主专制集权制,郡县制逐渐形成。
县出现于秦、晋、楚等国,由君主直属;郡出现于春秋晚期的晋国,主要设在边地,地位比县要低。
战国时期,各国交往频繁,边境之地“郡”的地位陡然上升,并在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里下按什伍组编居民。
郡县制与中央集权制相适应,深刻影响了秦朝一统时期。
秦郡共36个,西汉中期郡数目超过100个,于是汉武帝设立了监督郡守相的州刺史,并将全国分为13个部州。
从东汉末年起,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从而演变为州、郡、县三级。
州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中央集权要求、成为地方割据・32・ 中国地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No.7~8 网络信息★★ 石嘴山市确定“十五”环保目标 今后石嘴山市将以治理大气污染为着力点,提高污染治理整体水平,重点解决工业结构性污染等突出问题。
在全市实施“蓝天”、“清水”、“绿色”三大环境保护工程,共98个子项目。
力争用5年时间使城市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环境面貌有明显改善,用10年时间建成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的隐患。
与县同级的还有分封的“侯国”,以及皇后、公主食封之地“邑”,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区的“道”等等。
魏晋时期,由于长期战争,地方行政体制混乱,并呈现出军政合一的特点。
同时州、郡滥置,导致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加剧了政局的动荡。
隋统一后,地方行政层级裁减为州(郡)、县二级。
管理层级减少,中央管理幅度大增,为了沟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于是有了“道”的设置。
唐太宗依山川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但道制仅有监察区划性质,不是一级行政区。
隋唐州、郡同级,在建都之地设府,与州同级;在少数民族区设羁縻府州,具有地方自治性质,后来少数民族又纷纷建起小王国,既附属唐朝,又有本民族特点,如南诏、吐蕃。
五代十国,藩镇林立,地方行政体制基本沿袭唐朝,但十分混乱。
宋朝为加强中央直接统领州府,增设“路”一级行政区,从而形成路、州、县三级区划体制。
其中州与府、军、监同级,州是主要组织形式,府设于首都、军政要冲之州,军设于边境或关隘要地,监设于盐铁、马匹产地。
县、乡之间设镇、寨或巡检司。
辽、金、元时期的地方建制具有各民族不同的特征,因俗而治。
譬如,辽代以五京为中心将全国分为五道,其中的上京、中京二道是契丹等游牧族区,实行部族统治,另三京道行州、县二级地方制;金代在长城以南行中原路、府(州)、县三级制,长城以北实行女真旧制:路———猛安———谋克———村寨。
元朝在全国设了10个省,北京周围地区作为中央特区。
行省的确立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行省以下为路、州(府)、县,行省与路之间设宣慰司作为省派出机构。
在边远省区招安少数民族首领,设招讨、安抚诸司,影响了明代土司制度的形成。
明代时取消了宣慰司,而在省的派出机构,将元代的某些大州升为府,散州变为直隶州,与府平级,故州其实已成为低于或属于府的特殊行政区。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在市镇、关隘或距县城较远处设巡检司,在乡村行里甲制。
清军入关前实行八旗体制:每旗下设五甲喇,每甲喇下辖五牛录。
入关后行省、道、府、县四级地方行政区划。
其中顺天府(北京)与奉天府(沈阳)为特殊行政区,相当于省;道制沿袭明代,以地域划分叫“守道”,为省、府之间的一级行政区。
厅属知府管辖,相当于县,少数属直隶厅,与府相当。
在少数民族地区,蒙古族行盟旗制度,盟仅是旗的监察机构;新疆地区行伯克制度,大小城池即大小伯克,由朝廷派大臣统辖,设总理回务扎萨克郡王一人统辖伯克;东北行军事统治;西藏行政教合一;南方少数民族区行土司制度。
晚清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1884年设新疆省,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
清末还进行了精简机构的地方行政体制改革。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实际是围绕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这一矛盾展开的,且主要发生在连接中央与地方的中介组织这一层级,如汉之州、隋唐之道、宋之路、元明清之行省。
(见表一)其发展趋向是中央对地方集权的逐步深化。
而地方政务管理的基本层级及其基层组织从未对中央构成威胁,相反,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倒是束缚了地方积极性的发挥,使地方政权失去了活力。
表一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主要行政区划体制历史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秦郡———县汉州—郡—县、侯国、邑、道隋唐州、郡、府———县宋路—州、府、军、监—县元行省—路—州、府—县明行省—府(总管府、散府)、直隶州—县、属州清省—“守道”—府、直隶州—县、属州 (三)近代民主革命时期清王朝瓦解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但地方行政机构很不一致。
首都设南京府,其他各地分省军政府、军政府分府与县三级。
袁世凯上台后,正式确定省、道、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在行省之外的京师和边疆地区设特别行政区。
在反袁称帝时,地方行政体制变为省、县两级。
1928年国民党训政后,将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北京市改为北平市、奉天省改为辽宁省、并将热河、察哈尔、绥远、西康、青海等特别区改为省,全国计有28个省,2个特别行政区(东三省、威海卫),2个民族地方政府(蒙古、西藏),6个特别市(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西安),共38个省级行政单位。
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公布施行,地方行政体制主要是省、县二级,地方自治。
在民族民主革命的十年内战时期,苏区地・42・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No.7~8 中国地理★★网络信息 长江防洪能力明显加强,防洪体系初见雏形 1999年国家对长江的防洪投入达到118亿元,去年也投入了100多亿元,大大超过了1984年到1997年间总共27亿多元的投入,加强了长江的堤防、分蓄洪区、防洪水库的建设和河道疏通工作,构建起长江防洪的预警、决策和指挥系统。
长江防洪工程防御洪水的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方政府层级有两种类型:一是中央苏区及连成一片的其他苏区采取省、县、区、乡四级,以乡为基层,二是未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的苏区采取省、县、区、乡、村五级建制,以村为基层。
抗战爆发后,中共在抗日根据地设立边区、县、乡(村)三级政权机构。
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边区基础上发展成大解放区,共形成西北、华北、东北、中原、华东等五大解放区,大区下辖省,省下设专署、县、区、乡。
另外中共早在“二大”时就提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第一个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式成立。
综观这半个世纪的行政史,服从于民族民主革命需要是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主要原因。
全国并未形成一个稳定统一的行政区划体制。
二、现行行政区划的特点与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对全国行政区划的调整主要考虑以下四条原则:一是有利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原则。
各级行政区划都要便于人民群众参加管理国家和监督国家机关工作。
二是行政区与经济区相协调的经济原则。
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经济活动,行政区划必须充分考虑与经济区的一致性。
三是社会原则。
尊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等传统,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繁荣。
四是自然、生态原则。
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的地区差异大。
因此,各级行政区划应有利于国土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环境的综合整治,以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982年制定的宪法第30条对我国政区作出明确规定:“(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和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
”因此,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基本为省、县、乡三级,在有自治州的省区为省、自治州、县、乡四级。
内蒙古为“自治区———地区、盟———旗、自治县、市———乡、自治乡、镇”四级。
目前,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
其中1997年3月,重庆市由省辖市升格为直辖市;7月1日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