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5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5 人民版选修1

专题六、戊戌变法[教学目标]:[考点梳理]:一、背景:1、经济上:19世纪末有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2、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及随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思想: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

4、世界:(1)19世纪末,西方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上: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制度),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2)日本:的影响。

二、康梁维新派的主张及特点:三、戊戌变法的基本线索和过程:1、第一阶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第二阶段:爱国救亡运动——1895年的“公车上书”3、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施政纲领:康有为的《》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

4、失败:年的戊戌政变:(1)、戊戌六君子:(2)新政的措施中惟有等得以保留。

四、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五、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1、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2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六、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1、是近代中国一次的潮流。

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2、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揭露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是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七、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教训:[巩固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

……制治固有本也。

《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设计

《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设计

《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通商口岸与近代民族企业的产生;知道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与讨论,理解通商口岸与近代民族企业的产生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影响。

2.难点: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重性和西学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历史作用。

教学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民族企业的产生
1.民族企业的概念(区别四种企业)
1)投资主体:私人投资(商人、买办、地主和官僚)
2)企业性质: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
3)生产方式:机器生产
2.民族企业产生的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3.民族企业产生的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
2)洋务企业的刺激
3)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较深,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地点:东南沿海地区
5.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
1)上海
2)80年代成为上海民族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二、西学传播的主要途径
1.办学兴教
2.翻译西书
3.派遣留学生和使臣到海外学习
4.西方传教士。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导入语例示三]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史。

面对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大肆入侵和疯狂瓜分,中国人民在思索着寻找一条救亡图存之路,在帝国主义的隆隆炮声中,戊戌变法拉开了帷幕(注意语气)。

本节课我们。

[导入语例示四]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一课。

我们清楚,《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在19世纪末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紧要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救亡御侮。

主要有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

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的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故称为“公车上书”。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逐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势力范围。

紧接着俄国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和新疆划为势力范围。

法国强租广州湾,把两广和云南划为势力范围。

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把长江流域和云南、广东的一部分划为势力范围。

日本除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外,又把福建划为势力范围。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有机地结合起来,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运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②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教案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教案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教案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史实: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问世洋务运动期间的西学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2、史能:(1)归纳说明:从近代民族工业的处境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重性特点。

(2)调查访问:了解上海地区早期民族工业企业和西学传播的代表性事例。

(3)分析评论:早期维新思想兴起的经济基础和思想条件。

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利益属向。

3、史识:(1)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性。

(2)西学传播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思想文化的新因素,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3)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改革主张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为后来的戊戌变法作了思想和舆论准备。

二、教学要点1、重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影响。

2、难点: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重性和西学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历史作用。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1、洋务运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的命运。

2、甲午中日战争使得民族危机加剧,中国社会各阶层继续探求救亡图存的出路,进行了戊戌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均以失败而告终。

3、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推翻清王朝统治。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一、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提问: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回答: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1、产生的原因:(外刺洋诱)(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2)外商在华企业获利丰厚,刺激沿海地区的商人、地主投资近代企业。

(刺激作用)(3)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维新运动兴起的情况:早期改良思潮,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与《时务报》。

早期改良思潮在鸦片战争后便出现了,是对林那么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进行了维新变法的实践活动,从而促成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②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③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③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③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2、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四】学情分析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授课。

2、学案导学法。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1〕复习必修课中的相关知识〔2〕预习课本完成学案中的预习部分2、教师的教学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将全班座位摆放成6个小组,方便讨论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学生的预习任务是否完成,了解学生的疑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第二章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是无一能够取得胜利,这样就为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打下了基础。

二、重点和难点:1.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2.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的评价;3.百日维新述评。

三、计划课时:2课时随着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

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

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

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

(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

清政府调兵各处镇压,但群众斗争彼伏此起,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反抗。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2.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1843年,洪秀全开始创立拜上帝会。

习教案++第六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习教案++第六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第六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要点】一、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原因: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运动的展开(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2.康梁维新思想(1)思想主张: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合理性。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君主专制,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

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2)实践活动:戊戌变法3.维新思想的作用(1)主张君主立宪,倡导政治改良,推动学习西方的深入。

(2)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的高涨。

(3)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1.原因(1)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思想束缚(2)辛亥革命使西方人文精神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袁世凯厉行专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兴起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倡导民主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针,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3.内容(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形式上提倡白话文,内容上主张文学应注入新内容、新思想 (4)十月革命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高举社会主义旗帜,进入新时期4.作用(1)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宣传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3)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5.局限(1)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

9.2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9.2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时务报》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 外报信息又使国人大开眼界,官府推荐阅 读,发行量最高达17000份,成为维新派影 响最大的报刊。同时也遭到顽固派洋务派 的打击,该报最终被洋务派所控制。 维新派与洋务派争夺舆论阵地的斗争说明?? 报刊在任何时代都是进行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
2.谭嗣同在湖南: (1)其人:
没有认识到民众的力量,没有 与成下表
材料一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 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材料二谭嗣同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 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材料三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 族灭绝。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 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 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
第2课
维新运动 的兴起
一、早期改良思潮
1.背景:
(1)19世纪70至9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随之产生和壮大;
(2)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 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强调向西方学习。
(3)随着西学的传播,反映民族资产阶利益和要求的早期 维新思潮兴起。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强学会
保国会 中外纪闻
时务报 南学会
时务学堂
万木草堂
四.维新活动的影响
(1)维新派的一系列立学会、办报纸、兴学 堂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 造舆论的作用。
(2)资产阶级维新派此时有了一定的社会基 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传 播,涌现出一批领袖人物。
(3)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步形成。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八《明治维新》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八《明治维新》教案

专题八:日本明治维新课程标准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和陷入半殖民地危机等基本史实。

⑵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

过程与方法:⑴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基本内容。

⑵探讨明治维新成功意义,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⑶认识到改革能够解放生产力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知道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

⑵了解1889年日本宪法确立的政治体制和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

⑶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⑷认同顺应世界潮流与追求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分析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过程引言导入新课:19世纪中期的日本面临着内忧外患,在这危机的时刻日本的开明之士开展了倒幕运动,进行了推动日本迅速发展的明治维新。

一、历史背景——幕府统治危机(明治维新物质基础)⑴表现:①城市: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发达,形成江户,大阪,京都三个中心,并开始参与藩政。

②农村:商品经济也渗透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A.经济较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普遍发展起来。

B.有些商人组织资本主义性质家庭手工业或直接投资手工工场。

C.一小部分兼营手工业的农民,开始使用雇佣工人,扩大自己的作纺。

③这些人在经营商业、高利贷或资本主义家庭劳动同时,还投资于土地,变成新兴地主。

⑵影响:①加速了日本社会分化,一部分成为资本家性质的剥削者,一部分破产沦为工资劳动者。

②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部分大名逐渐与商人资本家接近。

③大批武士经济陷入困境,不满幕府统治。

农民起义,城市“米骚动”。

⑵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1837年,大阪,大盐平八郎起义:①原因:中下级武士经济状况恶化,对现实不满,②影响:充分显示幕府统治的危机。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第15课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的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认识其大背景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并注意与其他改革比较。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改革的必然性;通过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发表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

在此过程中,学会使用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答案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改革的必然性;通过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发表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

在此过程中,学会使用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答案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

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2、维新派的主张及其特点难点:1、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2、评价戊戌变法的成败得失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挽救这场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那就是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1.社会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激发。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康梁维新思潮。

展开论战,挑战顽固派: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

实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高中历史:第5课 《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教案(华师大版第五分册)

高中历史:第5课 《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教案(华师大版第五分册)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导入:
由复习洋务运动的影响导入。

1、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A):
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商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带来的刺激和影响
标志: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企业:(1)发昌机器厂(上海规模最大);(2)继昌隆机器丝厂(第一家)
2、西学传播:
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外交流扩大,西学东渐出现新潮(略)
渠道:
(1)创办新式学堂、教授自然科学
(2)翻译、出版西书
(3)海归介绍(留学生与外交人员、寓华西人)
作用:培养洋务人才。

促进西学传播、冲击传统文化;改变思想观念
3、早期维新思想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
主要观点: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政治:建立君主立宪;
文化:废八股倡西学。

先导作用:为戊戌变法作了思想与舆论准备。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高中历史第9章中国戊戌变法第1节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 北师大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9章中国戊戌变法第1节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 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一节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知识点一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1.政治上: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列强各国索取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列强向清政府强加政治借款,投资设厂,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等形式,不断增加资本输出,进行经济掠夺。

2.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原因①列强的侵略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甲午战争后,爱国的民族工商界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③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结果: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上:维新思想成熟。

(1)早期维新思想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

(2)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1.开始:1895年“公车上书”。

2.发展(1)创办报刊①1895年北京的《万国公报》。

②上海的《强学报》和《时务报》。

③湖南的《湘报》。

④在天津,严复译述《天演论》。

(2)设立学会 ①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

②湖南的南学会。

1.双方:维新派与守旧派。

2.内容(1)该不该进行维新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改革科举制度和提倡西学。

3.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在思想上的交锋。

4.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进步性为更多的人所认识,从而推动着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探究点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1)谢赞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幅漫画的?结合史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提示】 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变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史料二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

【提示】原因:清政府战争赔款和大借外债。

表现: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

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缀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甲午战争,让学生谈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二)新课讲解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3)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启蒙: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入,启蒙了民族觉醒。

2.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2)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3)主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教育改革。

3.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1)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改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启蒙了民族觉醒:维新变法运动使民族觉醒,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3)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维新变法运动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4.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1)封建势力的阻挠:封建势力强大,阻碍了维新变法的进程。

2)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与封建势力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3)改革措施不力:维新变法运动的改革措施不够彻底,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三)课堂小结1.让学生谈谈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2.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四、教学反思1.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康梁维新思想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康梁维新思想

天津
主张变法;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国闻报》 和传统观念;借进化论阐明变 《天演论》 法主张。
探究八: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 试比较异同?
宣传维新思潮(兴起)
同:①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 ②都主张维新变法。 异:①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 近代工业; ②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色 彩; ③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 性和必然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宣传维新思潮(兴起)
◆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维新思想 代表 活动 主要著述 刊 物 主要思想 人物 地点 1变法图强 2伸民权、设议 梁启 上海 《变法 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3改 《时务报》 超 通议》 革科举制度,培养人才4发
谭嗣 同
严复
湖南
《仁学》
展近代工业 “冲决君主之网罗” 反对君主专制、反对封建 思想观念;体现民主革命 思想。
▲维新派:维新运动——救亡图存,君主立宪 ▲革命派: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主共和 ▲民资上层:实业救国
2.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重点)
——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政治: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重,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经济: 文化: 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西学的不断传入
离封建思想的束缚
③策略:借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改革阻力。 ④根本原因:反映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探究七: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继承和发展;都主张变法;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 △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未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康梁维新思想形成完 整理论,且发展为政治运动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教案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教案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教案
适用对象:初中学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维新运动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能够分析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维新运动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1. 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海报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
2. 班级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
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文字,引导学生了解维新运动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
介绍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分析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 案例分析(10分钟)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在历史上的具体实施和影响。

4. 小结讨论(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讨论,并帮助学生总结思考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维新变法,并举一些案例,说明维新变法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维新变法展开,通过介绍背景、内容和影响,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度,可以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维新变法的影响。

同时,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对维新变法进行深入了解和思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教案一、教学目标史实: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问世洋务运动期间的西学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史能:归纳说明:从近代民族工业的处境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重性特点。

调查访问:了解上海地区早期民族工业企业和西学传播的代表性事例。

分析评论:早期维新思想兴起的经济基础和思想条件。

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利益属向。

史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性。

西学传播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思想文化的新因素,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改革主张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为后来的戊戌变法作了思想和舆论准备。

二、教学要点重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影响。

难点: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重性和西学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历史作用。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洋务运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的命运。

甲午中日战争使得民族危机加剧,中国社会各阶层继续探求救亡图存的出路,进行了戊戌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均以失败而告终。

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推翻清王朝统治。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一、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提问: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回答: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产生的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外商在华企业获利丰厚,刺激沿海地区的商人、地主投资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没有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谁知道中国将会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沉睡到什么时间?也可以这样说,没有鸦片战争,天知道中国会在封建社会的深渊中沉沦到什么时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打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跟上了世界发展的潮流,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鸦片战争在中国社会上层刺激了官僚统治阶级“自强”和“求富”的洋务运动,在中国社会下层刺激了民族资本的产生。

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你耕田来我织布”式的浪漫而又落后的小农经济解体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主要是劳动力和市场。

鸦片战争后,外商在通商口岸陆续创办了一些近代企业,这叫借鸡生蛋,获利丰厚,生出来的都是金蛋蛋。

金发碧眼的洋人在中国发了大财,一方面沉重打击了中国的传统商业和传统手工业,多少商人和手工业者破产失业,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生死两茫茫;另一方面,利润的刺激又令循规蹈矩、老实巴交的中国人眼红,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穷则思变。

沿海地区的商人、买办、地主和官僚抛弃了传统的手工业,开始投资近代工业,采用机器进行生产。

19世纪70、8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大量出现,在外国人的隆隆炮声之中,在外国商品汹涌来袭的浪潮中,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

洋务运动对中国民族资本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所谓“上行下效”是也。

洋务运动首先是一种官方态度的转变,它必然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潮流。

其次,洋务运动直接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洋务运动的“求富”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

洋务运动所兴办的民用企业,除了少数为官商合办外,大多数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即由官府控制管理大权,吸收商人投资参股。

洋务派所创办的民用工业具有更多的资本主义色彩。

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既是官方的诱导作用,也是利润的诱导作用。

发展状况:A、1869年,方举赞在上海开设发昌机器厂,率先使用车床进行生产。

至80年代,该厂成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B、1872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设立继昌隆机器丝厂,是近代中国家剿丝厂。

c、上海、天津等地陆续兴办起各类民族工业企业。

早期民族企业特点: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行业:轻纺、采矿、航运等为主;结构: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民族资本的特点:洋煤进中国口岸,每吨止完税五分。

中国土法所挖之煤,每吨税三钱,所过厘卡仍需照纳,所以缴费多而价值贵,不及洋产之廉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洋商见我工商竟用新法,深中其忌,百技阻抑,勒价停市。

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0年代,天津武举李富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

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

李富明不甘心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

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

李富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以上材料转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英国人认为: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

中国多织一匹,即我国少销一匹。

销路既阻,出货必减,将来船行受亏,始置不论,我国所有各厂,不久已将停闭,致工人无处安身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再以继昌隆剿丝厂为例。

1881年,南海知县以继昌隆剿丝厂“专利病民”、“夺人生业”、“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为由,下令予以封闭,该厂被迫迁往澳门。

民族资本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处境艰难。

因此,具有反抗性。

材料二:无锡业勤纱厂的杨宗濂、杨宗瀚兄弟,他们的父亲做过知县,“居官积廉俸,置田二万亩。

”1896年,他兄弟二人集股创办业勤纱厂后,又以母亲的名义,一手买下“足成千亩庄屋一区”——《近代史常识》材料三:许多民族工矿业每当资金困难时,往往就向外国银行借款,像有名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南通大生纱厂,曾向日本借款,或多或少受日本资本家的操纵。

——〈中国近代史常识〉材料四:华商在上海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五: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

到19世纪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

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中国民族资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需要封建官僚和外国资本的保护,具有依赖性。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面性:反抗性:外国资本受到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使得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民族工业还受到官府的束缚和压迫。

因此民族资本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

依赖性: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许多民族工业企业不得不寻求外国资本和官僚势力的庇护,所以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又有较强的依赖性。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革命性和妥协性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出现新因素。

二、西学传播背景:鸦片战争后,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外交流扩大,西学东渐出现新潮。

主渠道:办学兴教,翻译西书,海归介绍,传教士传播。

影响:传播近代科技、文化。

冲击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改变思想观念。

三、早期维新思想背景:西学传播与洋务事业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诞生了。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主要观点:阅读材料,进行概括:材料: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文化:兴办学校,提倡西学。

经济:兴办民族工业,发展资本主义。

政治:批判洋务派舍本逐末,主张建立君主立宪。

西人立国……育才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文化:废八股、办学校、倡西学评价:他们对洋务运动的批判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所提出的改革主张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具有前瞻性,给人以启迪。

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受历史条件和阶级的限制,无法摆脱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影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戊戌变法作了思想与舆论准备,起到了先导作用。

练习与测评:国人之经营丝厂业者,则自黄佐卿先生始。

黄君于1881年首建丝厂于沪上北苏州河沿岸,丝车仅一百部,定名称为公和永。

怡和与公平洋行接踵而行,各建一厂,每厂亦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是年,三厂建筑告竣。

越年,同时开工。

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三厂乃延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

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须时,周转为难。

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三厂资本耗损殆尽。

材料中的“公和永”丝厂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它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有何影响?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三家丝厂在机器设备、技术人员、市场等方面都依赖外国。

由于机器、技术、市场等方面受到外国限制难以独立发展。

请介绍早期维新思想兴起的经济基础和思想条件。

为什么说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经济基础: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

鸦片战争以后,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影响,沿海地区的一些商人、买办、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近代工业。

随着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出现,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

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变化。

思想条件:西学传播。

洋务运动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外交往的扩大,西方近代以来的学术文化,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其他有关西方社会的各种知识,即所谓的“西学”,在中国逐步得到传播。

办学兴教、翻译西书是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他们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人才。

他们有的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这些思想与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经济、改革政治、变法图强的思想相一致,为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提供了思想和舆论准备,起到了先导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