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分享]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分享]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一、基本资料案主姓名:吴某性别:男年龄:73岁二、个案来源个案是院舍照顾机构管理人员转介,社工经过与案主面谈,确定初步问题后接案。

三、个案背景资料(一)重要引发事件近日案主因心脏病住进深圳某医院,这次在检查、护理、用药过程中处处抱怨其儿子,还经常无故对儿子发脾气,跟病房的医生、护士甚至病房的其它病人家属说他儿子的坏话,案主的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他的儿子也在一气之下说了要放弃案主,在医院案主的儿子要和案主脱离父子关系,案主父子关系面临一个大挑战。

案主需要心脏搭桥,手术费最少要用6万块,手术费用如果筹不够,案主将无法顺利进行手术。

最坏的打算就是案主“有钱看病,没钱等死”。

(二)曾做出的调试和成效1.自我调试:案主入住老人颐养院之后,因与子女关系都不好,感情上面缺乏沟通,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案主有被遗弃的感觉,时刻认为自己没有依靠,没有归属感,对生活非常消极、自卑。

案主曾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想通过一些日常活动来摆脱这种困境(比如通过给希望小学的学生定期捐款,给有需要的人编织毛衣送温暖等),但是由于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案主变得更加自卑敏感。

2.院舍照顾层面:老人颐养院的领导曾经与案主儿子多次面谈,与其共同探讨案主目前的状况,希望改善案主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尽量通过安排文娱活动让案主融入院舍生活。

(三)行为表现案主住院后,由于对疾病的害怕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敏感,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种种误会。

只要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当的话,或者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引起案主的猜疑和否定。

(四)人际关系案主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案主失去自身的角色而与他人交往,使案主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这引起个人认知出现误区,在他的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性格,喜欢挑别人毛病,导致了案主与家人、与院舍照顾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它老人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案主人际关系系统失衡。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李某,男,60岁,老党员,任行政机关领导多年。

今年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

退休后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

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

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

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1,社会因素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

(一)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老李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二)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

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2家庭因素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

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社会工作者关注社区中的社会化退休群体,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

通过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运用同质性小组的活动来吸引该群体走出家门、调动其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挖掘并鼓励社区领袖的个人发展。

那么,店铺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背景介绍】XX小区是2002年以后的回迁社区,社区内老年人较多,社会化退休人员也较多,目前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2300余人,其中社会化退休人员达760余人。

社会化退休人员往往早已脱离原工作单位,社会交往面较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

社区希望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社区环境,通过活动,吸引身体条件允许的社会化退休人员从家里走出来,到社区中参加社区活动,参与志愿服务,这样既有利于消除社会化退休人员的孤独感,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同时也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案例分析】1.社会化退休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化退休人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的心态。

社会角色由一个积极地参与者到一个相对被动参与者的转变中,很多人的自我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

大多数社会化退休人员由于子女结婚等原因,与子女分开居住,子女突然的离开,使他们心理产生不适。

在社区中,儿童、青少年群体和成年人群体,由于学习或工作的影响,也使众多的社会化退休人员缺乏必要的家庭陪伴,其精神生活大多局限于小范围中,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

一些社会化退休人员虽然参与社区活动,但往往面临形式单一,参与面不广泛,方法缺乏科学引导的问题,他们的普遍需求难以得到关注。

2.社会工作者介入理念(1)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从低到高五个层级。

生理需要是指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一切需要;安全需要是指能满足个体免于身体与心理危害恐惧的一切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指当前两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便会产生更高一层的社会需要,比如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与他人建立友谊,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所接纳,有归属感;尊重需要是指能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及自己对自己认可的一切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需要,指满足个体把各种潜能都发挥出来的一种需要。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篇一:老年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模式案例一家老年福利院新入住了一位75岁的王大爷,他自入院以后每天只是独自静坐,不思饮食。

院方为了王大爷的健康,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他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甚至很多服务人员也从家里带来许多小吃,想诱发王大爷吃饭的欲望。

但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眼看着王大爷迅速消瘦,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院方请来了王大爷的儿子进行说服。

王大爷的儿子在听完院方的说明后情绪非常激动,在训斥了老人后竟然强行给王大爷喂饭,被院方阻止。

万般无奈之下,院方请求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

社会工作者在听取了院方对王大爷的情况介绍后,联系了王大爷的儿子并了解相关的信息。

据介绍,王大爷是一位离休干部,原来是以为非常自信的人,而且性格开朗,通情达理。

但离休后,性格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两年前老伴去世后,情绪比较低沉,而且还被医院诊断为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经常发病。

由于子女每天忙于工作,特别是白天无人在家照顾王大爷,怕疾病突发时家中无人而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所以在考虑再三后,将王大爷送到了福利院。

介绍完后,王大爷的儿子对那一天由于情绪激动而训斥父亲并强行喂饭的行为极为后悔,并表示出要给父亲认错。

工作者在了解王大爷的相关个人信息与家庭信息后,在充分注意社会工作的尊重、接纳等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同理心与王大爷进行了第一次面谈,并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

在工作者表示出想听听王大爷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时,老人表示出了离休后原单位对自己的不关心;老伴也走了;家里的子女不征求意见而送自己到福利院,是把自己当累赘,不要自己了;活在世上已经没有意思,还不如自生自灭一死了之等消极悲观的想法。

根据这些信息,工作者经过分析,认为王大爷问题的核心在于:由于退休使老人的职业角色丧失,造成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和社会地位的下降;老伴的去世,又进一步造成了王大爷家庭角色的部分丧失,给老人带来很大的冲击。

加之由于生理的老化所引发的各种疾病的困扰,家中子女未经商量就将老人送到福利院,而王大爷又对福利院有一些不正确的认知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老人的活动,造成了王大爷巨大的情绪反应,出现了悲观失望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案例分析社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作为民政部工作人员,他们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为社会福利事业做出贡献。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的案例,探讨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一:老人照顾服务因年老体弱,不少老人在生活中面临许多困难。

一位民政部工作人员接到了一位70岁的孤寡老人的求助电话。

老人无法自理和照顾自己,非常需要帮助。

工作人员动员了一支志愿者团队,与老人交谈,并了解了她的需求。

工作人员意识到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还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他们每天为老人提供定期家访,帮助她购买生活用品,和她聊天,给她提供心理支持。

工作人员还组织了一次社区活动,邀请老人参加,让她感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在帮助老人建立了社会联系后,工作人员还帮助她申请相关的社会福利和医疗补助。

通过他们的努力,老人逐渐恢复了自信,而且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案例二:困境青少年关爱社会工作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关注困境青少年。

一位民政部工作人员接到了一位年仅16岁的孩子的求助电话。

这个孩子家庭贫困,父母长期失业,他无法继续上学,每天流浪街头。

工作人员立刻与孩子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并了解了他的处境。

他们将孩子安置到了一所由政府资助的青少年庇护所,并开始了他的教育和职业培训。

在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工作人员还通过他的个人关系,帮助孩子找到一份暂时的工作,并为他创造更多就业和学习机会。

在一段时间后,孩子重新建立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并继续接受支持和辅导,最终成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重塑了他的人生轨迹。

结论以上两个案例仅是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领域的一小部分实践。

他们的工作涉及到庇护所管理、福利分发、社区建设等多个方面。

他们通过与弱势群体的面对面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他们的行动不仅有助于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还激励着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中的努力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XXX,男,63岁,曾任行政领导多年,工作上勤勤恳恳,具有极好的口碑。

三年前退休。

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来几次。

退休后他每天就是帮着老伴买菜做家务,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得很慢。

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

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

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问题分析个人问题XXX已经63岁,刚进入老年。

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XXX“老人家”、“老前辈”,使XXX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另外,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

近来XXX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

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家庭问题XXX与老伴住一起,儿女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和儿女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儿女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

尤其是XXX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社会问题社会环境对XXX造成一定影响。

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另外,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

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

社会工作的案例记录与分析

社会工作的案例记录与分析

社会工作的案例记录与分析案例一:家庭暴力干预背景:在某个社区中心工作的社工小王,接到一名邻居报警称该社区有一家发生了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

小王赶到现场后发现,这个家庭的妻子小李一直以来都遭受着丈夫大明的虐待,此次事件是由于邻居报警而揭开了这一秘密。

行动:小王首先与小李进行了密切接触,倾听她的遭遇,并记录了她所描述的暴力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随后,小王与小李一同填写了暴力清单,列举了她所经历的各类暴力行为。

他还了解到小李并非孤立无助,还有一对未成年子女也受到了丈夫暴力的伤害。

分析:通过记录和初步了解,小王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家庭暴力案例。

他观察到小李的身上有明显的伤痕,也证实了她所说的暴力行为。

此外,小王还意识到该家庭未成年子女也处在危险之中,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来维护他们的权益。

案例二:青少年社交问题背景:社区中心的社工小张接到一名年轻家长的咨询电话,对方称自己的孩子小明一直在学校中遭受同学排挤和欺凌,严重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

行动:小张在与家长通话后,与小明进行了一次面谈。

在面谈中,小明透露了自己在班级中遭受到的冷落和侮辱。

小张保持耐心,记录下小明的言辞和表达。

分析:根据小明的描述,小张分析认为这是一起青少年社交问题的案例。

排挤和欺凌行为给小明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对他的心理健康构成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张准备与学校老师和小明的同学进行沟通,并制定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以帮助小明尽快摆脱困境。

案例三:老年人孤独与抑郁背景:社区老年中心的社工小杨常常接触到一位老奶奶,名叫阿姨。

阿姨丈夫已故,子女繁忙,并很少关心她的生活,导致阿姨经常感到孤独和抑郁。

行动:小杨与阿姨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经常与她聊天,陪伴她度过寂寞的日子。

同时,小杨还与阿姨一同参加社区中心的各种活动,帮助她拓展社交圈。

分析:通过与阿姨的接触,小杨认识到这是一例老年人孤独与抑郁问题的案例。

老人在丧偶后遭受孤独感的折磨,同时缺乏足够的社交支持,导致她进一步陷入抑郁。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老年社会工作是指为了帮助老年人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下面将通过一个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来介绍相关参考内容。

案例:李奶奶是一位80岁的老人,她的子女都已经搬到了其他城市工作,生活上无法给予她太多的照顾。

李奶奶最近身体一直不太好,行动不便,也感到孤独无助。

社区工作者决定对她进行社会工作介入。

1. 综合评估:社区工作者首先对李奶奶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她的生活状态、身体状况、社会关系等。

通过评估,可以确定她的主要需求和问题,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

2. 确认需求:在评估的基础上,社区工作者确认了李奶奶的主要需求是生活照料和社交需求。

老年人常常面临着生活照料、情感支持、社交参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需求对于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3. 制定计划:社区工作者与李奶奶及其家人一起制定了一份个人计划。

计划包括每天上门帮助李奶奶做家务、购物等生活照料工作,并且定期组织老年人活动,帮助李奶奶扩大社交圈子。

4. 行动实施:社区工作者开始按照制定的计划行动,每天按时上门给李奶奶提供帮助,做家务、购物等。

此外,社区工作者还联系了附近的老年活动中心,帮助李奶奶参加活动,结识其他老年人,增加社交。

5. 监督和跟进:社区工作者定期与李奶奶和家人见面,了解居民对服务的满意度,并根据需要调整服务计划。

同时,社区工作者与其他机构合作,提供必要的康复和医疗服务,确保李奶奶的健康状况得到关注。

6. 资源整合:社区工作者会协调社区内外的资源,包括志愿者、老年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为老人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临时庇护等。

7. 长期计划:除了当前的需求,社区工作者还要与老人及其家人讨论长期计划。

这可能涉及到老人的住房问题、养老院选择、护理等重大决策。

社区工作者可以帮助老人和家人了解各种选项,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建议。

通过以上个案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老年社会工作不仅仅是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还关注老人的心理和社交需求。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空巢老人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空巢老人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空巢老人一、背景介绍:服务对象张三阿姨,一位年近80周岁的空巢老人,自上海迁居至本地商品小区已有八年之久,办理了居住证。

尽管居住时间较长,张三阿姨却因商品小区的封闭性和独立性,难以融入当地社区,导致社交圈子狭窄,深感孤独。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和老伴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等老年疾病症状开始显现,引发了他们的焦虑和担忧。

此外,张三阿姨唯一的儿子在上海工作繁忙,无法提供足够的关心和照料,进一步加剧了她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二、需求分析预估:(一)问题分析:1.社区融入困难,缺乏社交活动:张三阿姨和她的老伴搬迁到甲地本地小区生活成为甲地镇新居民,由于生活在具有封闭且独立的商品小区,虽然已经居住了八年,但仍然难以融入当地社区,这导致了他们的社交圈非常有限,又没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他们经常感到孤单。

2.家庭陪伴缺失:由于儿子在上海工作繁忙,且未退休,每年能来看望的次数很有限,无法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照料。

这使得服务对象张三阿姨和老伴在情感上缺乏支持,感到无助。

3.随年龄增长带来的健康忧虑: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三阿姨和她的伴侣开始感受到生活能力的逐渐衰退,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越发关注。

一些典型的老年疾病症状,如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等,开始显现,引发了他们的焦虑和担忧。

(二)需求分析:1.社交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参与社区活动,与周围的邻居建立联系和交流;创造机会与同龄人互动,建立朋辈支持体系,协助张三阿姨建立和扩大社交网络,减少孤独感,增强归属感。

2.心理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情感支持和倾听,以减轻的焦虑和孤独感。

同时需要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应对老年生活挑战的信心。

3.健康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专业的健康咨询,了解如何预防和管理老年疾病,以及了解和获取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和营养指导。

(三)理论支持:本案例主要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社会支持理论是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与他人建立和维持积极的社会关系,获得情绪、信息、物质以及实际援助等多方面的支持,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应对压力和适应生活挑战的能力。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在老龄化社会的趋势下,社会工作在老年群体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下面我将以一个老年社会工作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在某个城市的养老院,有一位老年人叫王大爷,他已经丧偶多年,儿女忙于工作照顾不到他。

由于他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加上患有轻微的认知障碍,他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难。

他常常感到寂寞和无助,没有人可以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首先可以通过与王大爷沟通,了解他的需求和问题。

通过对话,社工发现王大爷渴望有人陪伴和交流,同时他对参与一些活动也有兴趣。

于是,社工通过调查了解到附近有一家老年活动中心,可以为他提供一些交流和娱乐的机会。

社工与王大爷一起前往活动中心参加活动,为他提供伴随和支持。

在活动中心,社工还结识了一些在同样困境中的老年人,他们有着类似的困惑和需求。

社工与他们建立了联系,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让他们可以互相交流。

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老年人的社交参与程度,也增加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趣。

另外,社工还发现王大爷在日常生活中的居住环境脏乱,并且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社工与养老院负责人进行沟通,提出相关建议,帮助改善王大爷的居住环境,确保他的安全和生活质量。

通过这些干预措施,社工成功地帮助王大爷解决了一些生活困难。

他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拥有了更多的社交机会。

他在活动中心的参与和与其他老年人的交流,让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同时,他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更加安全和卫生。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社工通过与老年人的沟通和了解,以及与相关机构的合作,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制定干预策略,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社会工作的干预,老年人能够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并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老年抑郁症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抑郁症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抑郁症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刘老太今年72岁,是位离休教师。

她在28岁时经人介绍结婚,育有一子一女,但儿子在6岁时不幸夭折。

刘老太性格原本比较开朗,自儿子夭折后,有半年时间处于极度悲痛状态,曾产生轻生意念,采取投河、触电、上吊等方式屡次企图自杀,但均未成功,一直到37岁生了女儿,刘老太才恢复了原来开朗的性情状态。

四年前,刘老太的丈夫去世了,她被女儿接过来同住,但常常觉得生活无目标,烦躁苦闷。

女儿由于工作需要,又经常去外地出差,刘老太感到特别孤独、心烦、忧郁,这导致她睡不好觉。

【问题】1.老年人的需要主要有哪些?2.请谈谈老年抑郁症的表现以及不及时治疗的后果。

3.请结合上述案例说明老年社会工作者应如何对待老年抑郁症患者。

【答案】1.老年人的需要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具体为:健康维护、就业休闲、经济保障、社会参与、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事安排以及一条龙照顾服务。

2.抑郁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四个认知和情绪问题之一,主要影响老年人的情绪和情感。

(1)老年人抑郁症表现为:情绪低落、负面的自我对话、嗜睡、饮食和睡眠紊乱等。

(2)抑郁症未能及时治疗有可能会导致老年人尝试自杀,以求解脱因长期悲哀和感到毫无价值带给自己的痛苦。

3.老年社会工作者要会处理老年人的一些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在对待老年抑郁症患者时,应采取的方法如下:(1)在有些个案中,社会工作者需帮助老年人改变情形,即消除产生情绪问题的因素。

(2)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改变老年人的认知,帮助老年人适应他无法改变的情形,因为老年人所面对的环境通常是无法改变的。

(3)工作中要注意老年人对待介入的态度。

老年人可能对认知和情绪问题有偏见,可能认为抑郁是源于性格上的缺陷而不是对发生在生活中的一系列复杂的、艰难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事件的反应,因此老年人可能非常抵触配合社会工作者的工作。

(4)老年人可能会把情绪困扰躯体化,即把不愉快的情绪转化成对身体不适的抱怨。

“颐”趣教育,长者养生学习小组案例分析(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颐”趣教育,长者养生学习小组案例分析(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颐”趣教育,长者养生学习小组案例分析一、背景介绍南方某市以其特有的热带季风气候和温暖的宜居环境,成为多数老年人康养的首选之地,而幸福社区社工站服务辖区的小区,更是居住着大量的候鸟老人。

这类老年人有的本身就患有慢性疾病或是重大疾病,经过调养康复后越发注重健康的重要性;有的身体素质较好,能够有意识主动去锻炼保持健康。

社工通过多次实地走访、调研发现,部分老年人对于提高身体健康素质的需求较大,以及迫切想要了解更多有益于自身的养生方式,但是所能获取到的养生知识渠道较少。

由此,社工为了满足服务辖区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基于养老服务领域,设计并开展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化的养生兴趣教育小组,帮助老年人学习更多的养生知识和养生方式,提升老年人对于健康养生的重视,培养具有相同养生意识的老年人,构建老年兴趣养生网。

二、分析预估(一)理论分析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1.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2.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

社工根据该理论,开展养生兴趣小组活动,加强老年人健康兴趣的发展,培养具有共同养生兴趣爱好的老年人,使老年人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

(二)需求分析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老年人身体机能,渐渐地会开始退化,对于健康方面更加地重视,健康养生更趋势于大众化。

社工以社区走访、社区观察的方式,了解到辖区内的老年人注重养生方式与活动,将养生作为一种兴趣并交往具有共同兴趣的人群,一些老年人有养生兴趣爱好,但是没有一种组织和活动让其学习与交往他人。

因此社工开展养生兴趣小组活动,针对老年人的交往需求,以尊重、接纳、宽容的氛围和鼓励组员之间的分享、分担、支持等,使长者感受共同的经验和团体的温暖,获得归属感。

社会工作老年案例分析李女士老杨

社会工作老年案例分析李女士老杨

社会工作老年案例分析李女士老杨白发苍苍的李奶奶刚刚退休,然而此时与她共同生活了36年的老伴竟因突发心肌梗塞而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李奶奶本就无儿无女,老伴的去世是她的精神几乎崩溃。

她和丈夫恩恩爱爱、感情甚笃,如今人去屋空,使她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她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以前总害怕治不好,现在却期盼病情急剧恶化,好早日到另一个世界与老伴重新团聚。

二、问题描述(一)个人问题1、身体方面:患有多种慢性疾病2、精神方面:由于老伴的去世,使李奶奶的精神几乎崩溃,没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老是期盼着自己的病情急剧恶化好与老伴再次团聚。

(二)家庭问题案主无儿无女,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孤单、无聊的感觉和消极的情绪。

并且,老伴的去世给案主带来精神的崩溃,没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社会问题1、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2、随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

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上述消极原因更加加重。

3、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能很好地为丧偶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三、方案构建本案服务对象为李奶奶,以个案工作方法开展服务,采用危机介入的方法。

(一)危机介入,服务对象对老伴儿的死过于伤心,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二)服务对象在老伴儿死后,生活琐事在短时间内难以上手,基本生活质量降到了最低值,情绪消极很严重。

(三)服务对象无儿无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使得她孤独感倍增,对生活失去了勇气和信心。

(四)服务计划1、短期目标(1)案主李奶奶的身体状况和精神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2)案主李奶奶通过面谈对自身的情绪得到一定的认知。

2、中期目标(1)案主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2)案主建立起支持(资源,情感等)网络。

(3)案主的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3、长期目标(1)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帮助李奶奶再度社会化,顺利融入由于丧偶而发生变化的新的生活环境,开始新的生活。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标题: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及参考内容引言:老龄化是当代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参与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服务职能,扮演着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困难和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以某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为例,分析其中的问题与挑战,并提供参考内容以供实际工作中参考。

案例描述:在某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有一位叫李奶奶的老年人,她已经丧偶多年,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无法照顾她。

由于年纪上的限制,李奶奶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例如购物、做饭、打扫卫生等。

她长时间处于孤独和缺乏社会支持的状态,生活质量较低。

问题分析:1. 生活照顾问题:李奶奶由于身体状况和年龄原因,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生活照顾方面的支持。

2. 社交孤立问题:由于子女外出工作,李奶奶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缺乏社会支持和社交活动,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社交支持和帮助她建立社会联系。

3. 心理支持问题:长期缺乏亲人和社会支持,李奶奶可能面临心理压力和孤独感的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关怀。

参考内容:1. 生活照顾方面的支持:- 派遣社工或志愿者定期为李奶奶购买生活用品,解决她物质生活上的需求。

- 安排志愿者或社区保洁员每周定期到李奶奶家中进行卫生打扫和清洁工作,确保她生活环境的卫生。

- 协助李奶奶申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提供送餐服务、随访看护等。

2. 社交支持和建立社会联系:- 组织社区活动,吸引老年人参与其中,增加李奶奶的社交机会,并帮助她建立新的社交网络。

- 安排专门的社工或志愿者定期陪伴李奶奶,与她聊天、散步、做手工等,减轻她的心理孤独感。

- 建立老年人互助小组,让李奶奶与其他老年人分享生活经验和感受,共同解决各自的问题。

3. 心理支持和关怀:- 定期开展心理支持讲座或活动,提供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李奶奶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和孤独感。

高级社会工作师直接服务个案(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

高级社会工作师直接服务个案(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

高级社会工作师直接服务个案分析单位:姓名:现任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年月日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一、背景介绍(一)基本资料服务对象:案主性别:男年龄:56社会工作者:督导:(二)个案来源接案原因:来院后不适应新环境,特别是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不适应。

途径:主动求助(三)重要事件丧偶,患有糖尿病,右肩处有一个直径5cm的肿块,需要有人照顾。

有一个儿子,在外地工作,不在身边。

(四)曾作出的调试及成效想邀请同房间老人一起逛院内公园,但是遭到拒绝。

(五)行为表现积极主动想适应院内环境,但找不到方法。

(六)人际关系年轻时,因工作需要到各县区下乡,认识的朋友多;喜欢打牌等娱乐活动,与邻里乡亲友好,社会交往广泛。

(七)情绪状况与他人意见不同时,易急躁,发脾气。

(八)精神病记录:无(九)健康状况案主患有糖尿病,右肩处有一个直径5cm的肿块等生理问题。

(十)经济状况无退休金,经济来源有儿子提供。

(十一)暴力倾向/虐待记录:无(十二)支持网络1.个人系统患有糖尿病,右肩处有一个直径5cm的肿块等生理问题,家庭情感缺失。

2.家庭系统父母已过世,丧偶,一儿子,不在身边;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

入院前独居。

3.社会系统年轻时,去各地唱戏,认识的朋友多;喜欢打牌等娱乐活动,与邻里乡亲友好,社会交往广泛。

二、案例分析任务中心模式:任务中心模式的理论根源是问题解决理论,属于一种用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心理、社会问题的社会工作短期介入模式。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折中性质的“行为”、“认知”和“自我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

本案例中的案主由于患有糖尿病、右肩有肿块等生理问题,家人在外地无法照顾,于是将案主送到之家,希望案主能够受到专业照顾以及颐养天年。

社工接案后及时从多方面收集案主资料并结合任务中心模式为案主在饮食、环境熟悉、人际等方面提供专业介入与服务。

三、服务计划(一)服务计划实施初期1.服务目标与案主建立相互信任关系2.服务策略及程序生活上关心案主,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二)服务计划实施中期1.服务目标帮助案主熟悉之家,介绍案主与其他之家的老人认识,结交新朋友。

老年案例分析

老年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75岁的石奶奶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从心脏科出院回到了家里。

她丈夫去年刚去世,几个子女大学毕业后均在其他城市生活,她独自一人靠一笔很少的低保金和丈夫留下来的一些钱生活。

石奶奶回到家里时,身体非常虚弱,而且很抑郁,对自己的将来的生活起居非常担心,她的身体也由于心脏病而日趋衰弱。

孙阿姨是他的邻居,他自己的身体也不是很好,也为石奶奶的情况感到担心。

她决定替石奶奶联系一家当地的服务机构。

当石奶奶接到社会工作者的电话时,她拒绝接受正式的服务,但社工还是决定再次主动联系她。

社工坚持一定要看看石奶奶现在的状况,并看看她有什么需要。

石奶奶不稳定的情况让社工很担心,该社工知道,如果石奶奶万一跌倒,或是营养不足,或是不坚持吃药,都有可能进入老年护理医院。

慢慢地,社工和石奶奶建立了联系,石奶奶开始信任社工,相信社工不是故意要把她弄到老人护理医院去。

在家里闷了一个星期后,石奶奶主动要求社工帮他找一名清洁工替她收拾卫生,再找一名帮手替他到附近超市买东西。

从石奶奶的角度来看,他想在决定接受任何服务之前确定社工尊重她的需要。

二、问题分析针对石奶奶这样的案例,工作者应该利用增权理论、优势视角来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分析石奶奶的情况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典型的空巢老人家庭,对于这些老年群体,他们在心理上、生理上、经济上都相对脆弱,生活上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产生严重的问题。

对于这个案例,有以下三个问题:(一)经济供养问题石奶奶刚从心脏科出院,身体非常不好,看病吃药需要大量的钱,加上丈夫去世,她自己没什么收入,只能靠一笔很少的低保金和丈夫留下来的一些钱生活,收入非常少而需要用钱的地方非常多。

子女都在外地,不能在生活上为她减轻负担。

经济困难突出,生活负担沉重。

(二)日常生活疾病医护问题石奶奶在出院之后,身体非常虚弱,非常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但子女都在外地,一旦生病要去医院就会非常困难。

并且石奶奶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不畅,对于突发情况的抵抗力非常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案例陈述:
(一)案主的基本信息
案主段大爷,男,68岁,已退休,退休工资3000多元。

有一养女。

(二)案例陈述:
段大爷老伴朱大妈年轻时不能生育,于30年前报养一女孩并按规定办理了收养手续。

一家三口一直居住在辖区驹章胡同15号直管公房,面积30平左右。

段女长大成人结婚后,段大爷出资20万元在沙子口为其女购得60平两室一厅,段女与丈夫在外独住,因为工作忙,段女不经常来看父母。

2017年朱大妈去世,没了朱大妈的陪伴和照顾,段大爷也不愿与邻居交流,身体也每况愈下,脾气变得暴躁悲观,经常给养女大点换抱怨,认为自己没什么活头了,与养女的矛盾加深,觉得白养了女儿,段大爷希望段女能搬回来看他,照顾他的生活并带他看病,但段女不同意,矛盾再次激化。

段大爷心灰意冷,找到居委会希望居委会工作人员帮助其解决家庭纠纷。

段大爷向工作人员叙述之前碍于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不想把家里的事抛到明面上来让别人知道,但是现在老伴也不在了,养女也不孝顺,自己觉得活着没意思。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层面:段大爷自从老伴去世后,与养女关系不好,无人照顾,也不愿与邻居多交流,身体情况日趋下降,情绪低下,很悲观,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家庭层面:养女与段大爷有矛盾,不照顾不赡养周大爷,养女家人也不待见周大爷,矛盾越来越多。

与子女间缺少亲情的交流,老伴去世后,心里的话没有人倾诉,又因为身体状况不佳,容易产生悲观心理。

3、社区网络层面:朱大妈去世后,段大爷不喜欢与人交流,也不参加社区老年人活动,长期一人独处,容易产生孤独、空虚的感情。

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

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

然老伴去世,养女的不赡养不善待让周大爷心灰意冷。

二、介入和干预
(一)约定阶段案主来源:案主求助案主类型:自愿
1、案主出现的问题:情绪低落、食量减少、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与养女不和
2.评估途径:通过案主邻居、养女、社区及案主自身了解情况。

3.初步评估的结果:案主所出现的问题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范畴,应以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方式进行介入和干预。

4.约定阶段注意的事项:虽然段大爷是主动求助于机构,
但是考虑到社会工作在我国本土发展情况,许多人对它的了解还不是很深,社区工作者应在初期阶段适当地对案主和案主的养女等人对社会工作做一下具体介绍,阐明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专业的手段和技巧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群体的科学。

而社区工作者本身是会遵循保密、平等、尊重和接纳等原则去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这样有助于社工与段大爷确立专业关系,并有助于社工得到段大爷、其家人以及所在社区等的配合与协助,使得更有效地帮助段大爷。

(二)评估问题
收集资料:(1)与段大爷谈话,了解他的情况和想法,尽量了解段大爷的个性,并向他介绍社会工作的性质和宗旨,介绍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实务和目标,尽量与他建立良好的关系。

(2)与段大爷的养女交谈,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家庭生活状况以及养女自身的情况。

(3)与段大爷的邻居谈话,收集他个人性格,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资料。

(三)计划及合约
1.制定目标
(1)短期目标:帮助段大爷把身体调理好,增加他与养女、邻居及朋友的接触交流,调解段大爷与养女之间的紧张关系,使他精神愉快,心理上获得安慰,走出心理问题的困境。

(2)长期目标:定期了解段大爷和养女的生活情况,使段大爷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养女认识到赡养父母的重要
性。

2.具体行动方案
(1)个案会谈。

与段大爷进行会谈,掌握段大爷目前的具体情况,与养女的矛盾,与其他亲戚是否常有交流,平时有什么业余爱好,以及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他的情绪变化。

个案会谈需要讨论到的话题:a、对养女看法b、对于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看法c、对于养女成家立业后,自己独立生活的看法d、对于老年的看法
(2)社区访谈。

根据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原理,社区的生活与案主的行为有一定的关联。

在社区访谈中要了解段大爷在社区的活跃指数和资料,分别向段大爷的邻居,社区中心以及他的好朋友进行访问,从不同角度了解段大爷在社区生活的情况,协助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段大爷目前的问题,求得他们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得到各种的资源支持。

社区访谈中需要了解的基本情况有:段大爷的经济状况,在社区中的活动情况如何,与邻里的关系,他以前的生活,待人接物的态度,与老伴、养女的关系,及之前的身体状况,生活爱好等等。

(3)家庭访谈。

家庭生活与案主个人的行为心理有着重要的关联。

在此过程,通过段大爷的养女了解她的工作情况,段大爷与她的关系,以及她对段大爷的看法评价,与段大爷的沟通频率,是否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

从而协助养女了解段大爷的困难,求得她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协助段大爷走出
心理障碍,健康快乐地生活。

(4)组织段大爷与养女进行一次交心的会谈,共同回忆过往,感受之前生活的温馨,让养女明白父亲的处境,面临的困难,增进养女与案主之间的关系。

(期间要注意场面的控制,以防出现情绪激动,场面失控)让养女更清楚了解段大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同时建议养女平时多跟段大爷交流,减少他的孤独感,为融洽的家庭氛围的营造提供条件,继而用家庭的温暖来感化段大爷和养女,逐步改变段大爷消极的生存观和与养女之间的矛盾。

(5)在社区开展老年人活动项目,增进段大爷与社区同龄人的交流,广交朋友。

建议段大爷多走出家门,多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养鸟、养鱼、种花等等来填补生活上的空白,增添生活的情趣,使自己精神有所寄托。

(6)中期评估。

通过段大爷本人对社工的评价,以及段大爷养女、邻居、社区的有关人员对他的评价来做一个综合性的小结,撰写评估报告,根据实际情况来反思以及调整方案。

3.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段大爷的养女不参与个案工作中。

解决方法:社工给段女谈段大爷所遇到的问题的严重性,向他提供关于这种案例的资料,极力劝导段女参与。

(2)段女在会谈中可能会与段大爷出现冲突。

解决方法:尽量帮助他们调解,缓和他们的矛盾,建议段女多从段大爷
方面考虑,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段大爷。

(3)段女可能在过程中与社工发生冲突。

解决方法:尽量调解双方关系,如果不行,转由本机构内的其他社区工作者为段大爷提供帮助。

(四)工作介入
作为老年社区工作者,在此过程中应要坚信:人具有选择的能力,并且由于人具有自我实现的义务,自我决定的权利,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案主的意愿。

同时社工要以一种客观,体谅的心态去接受案主的实际情况,与案主一起分析所面临的问题,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讨论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社工与案主应建立平等,接纳,尊重的价值观。

接纳不是鄙视或排斥,而是理解。

接纳同时还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是在正视现状的前提下,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质,因而有责任鼓励及协助个人在顾及他人权益的情况下实现自我,寻找改变现状的方法并促使案主调动自己的潜能,积极改变现状,真正做到从案主的利益出发。

与此同时,社工应给案主真诚的鼓励和支持,并陪同其完成各项计划,必要时进行情绪疏导,更正观念,减少疑虑,提供必要的有利信息,改善环境,肯定自我,增强自信心,调整和谐社会关系等等。

在实施过程中社工还要对原工作计划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查补缺漏,及时与案主共同商讨更正,从而使工作的介入达到更好的效果,发挥出更好的
作用。

(五)评估总结及结案反思
当段大爷基本上完成了以上的工作计划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段大爷已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和养女和睦相处,正确看待朱大妈离世自己独居的事实,能够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很好地与社会上的人交流,融入周围的环境,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此时,社区工作人员就开始与段大爷商讨结案。

结束工作关系,总结段大爷的进步与不足,安抚好段大爷结案时的情绪波动。

社工通过和段大爷、段女的深度访谈,与案主共同总结评估个案,评估报告由社工撰写。

同时,社工在结案阶段也要对这一个案例进行反思,总结个案计划和行动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总结社工自己在实施行动中有没有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伦理守则,有没有很好地运用社会工作的技巧。

(六)回访
在结案后一定时期内拜访段大爷和段女,及时关注段大爷的心理变化和生活状态,帮助段大爷回顾工作过程,根据他的需要和问题的解决情况跟进服务。

在这个阶段要注重与段大爷的分享,强调他已经取得成绩,鼓励段大爷,增强他的自信心,帮助他巩固已有的改变,增强结案后段大爷处理家庭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