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合集下载

煤田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煤田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成煤作用第一节成煤原始物质与有机组成1、三个主要成煤期1)第一大成煤期:石炭-二叠纪,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聚煤时期,地势比较平坦,植物繁盛,聚煤作用强,为第一大聚煤时期;石炭-二叠纪是我国最早和最重要的聚煤时期,形成了分布广泛的聚煤盆地和含煤地层。

2)第二大成煤期:侏罗-白垩纪,为世界第二大重要的聚煤期,在我国侏罗纪是最为重要的聚煤期,自晚二叠世晚期至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最为繁盛的时代。

3) 第三大成煤期:第三纪世界上第三个重要聚煤时期,但是,这个时期构造活动更加强烈,气候分带也更加明显。

2、植物的有机组成1)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等.2)木质素-由苯基丙烷单元构成的三维空间芳香族高分子聚合物.3)蛋白质-由多种氨基酸单元构成的含氮化合物,结构复杂,高度有序,但具有强烈的亲水性,极易水解.4)脂类化合物-通常不溶于水,而溶于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包括脂肪,蜡质和树脂,角质,木栓质等.3、煤的概念煤是死亡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堆积并被埋藏在地下后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及地球化学过程而形成的可燃有机岩石。

4、植物成煤作用的两个阶段5、植物的成煤条件1)成煤植物——物质来源2)气候条件——温暖潮湿的气候,植物大量生长,同时避免氧化分解,得以保存成煤。

即温度和湿度。

3)地理条件-沼泽环境更有利于植物繁殖、遗体埋藏、储存。

4)构造条件-地壳抬升、下降;植物沉积与地壳下沉速度均衡,及小型升降或间歇性沉降。

第二节泥炭的形成和堆积环境1.泥炭、泥炭沼泽概念沼泽: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泥炭沼泽: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

2、泥炭沼泽发育的主要环境1)应有缓慢沉降的低洼地带——这种洼地有利于水的汇聚而不利于水的排泄,由于基底的缓慢沉降,使地下水位能保持缓慢速度持续抬升;2)泥炭沼泽发育地区大多是与活动能量大的水体(如海、湖、河)间以一定形式的保护屏障被相对隔离的地带,如沙坝或沙嘴或沙滩为阻隔,而且是相对分离于开阔海域以外的海湾泻湖地带、天然堤与活动河道分离的河后沼泽及废弃河道等;3)泥炭沼泽发育的地带,大多为地表地形高差变化不大且地表宽缓低平能量低的地带;3、内陆有利发育泥炭沼泽的地区内陆有利发育泥炭沼泽地区,一般多属于河流作用、冰川作用有关的河湖地带;主要区带:河漫滩洼地、废弃河道洼地、在近湖区。

《煤矿开采学》复习思考题

《煤矿开采学》复习思考题

《煤矿开采学》[井田开拓部分]复习思考题1.何为煤田、井田? 煤田划分为井田时应考虑哪些原则?为什么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作为井田划分的依据?2.根据开采技术条件,煤层按厚度和倾角怎样分类?何为回采率?《设计规范》对采区和回采工作面回采率有何规定?3.矿山井巷按空间位置(井巷长轴线与水平面的关系)以及按其作用和服务范围分别怎么分类? 何为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回采巷道?4.矿井必须建立哪些主要的生产系统?5.试说明阶段与分段,分段与分带,采区与带区,采区与分段,区段与分段之间的异同点?(从概念,划分方法,范围加以区别)。

6.何谓阶段、水平,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开采水平?什么叫单水平,多水平?何为上山、下山?7.矿井储量怎样分类?地质储量、工业储量、设计利用储量、可采储量、开采损失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8.何谓可采储量Z,矿井生产能力A,矿井服务年限T,试述三者的辩证k关系?9.矿井生产能力(井型)应如何确定(或确定矿井生产能力应考虑哪几方面的因素)?矿井年产量和服务年限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试说明理由(或为什么说矿井的服务年限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15.何为井田开拓,井田开拓方式?井田开拓方式如何分类?什么叫单一开拓和综合开拓,它们分别有哪几种形式?16.平硐开拓有哪几种形式,平硐开拓有无井底车场,为什么?17.释词:立井、斜井、平硐、石门、大巷、暗井、溜井、上山、下山、岩石平巷。

18.读图1-9、图17-1、图17-3,并分别回答下列问题:(1)井田为何种开拓方式?(2)写出各编号巷道名称?(请从巷道位置、空间关系、服务范围、作用等角度认真体会)(3)写出巷道掘进顺序,运煤、运料、通风系统(以巷道标号接续顺序)(4)试说明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回采巷道有哪些(只写出巷道标号)(5)井底车场、采区上、中、下部车场形式。

19.图1-3,以断层为界假设从左至右分别为I、II、III矿,分别说明各矿开拓方式及理由?20.为什么近年来大型矿井多采用主斜-副立井综合开拓方式?21.斜井开拓、立井开拓、平硐开拓各有何特点及优缺点?各适应于什么条件?井筒形式选择的原则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平硐开拓?(或者说平硐开拓的适应条件是什么?)22.选择井筒位置应从哪几方面考虑?沿井田走向和倾斜方向的合理位置应怎样确定?为什么井筒位置应尽量选在井田储量中心?23.何为水平垂高和阶段垂高,它们之间有何关系?24.下山开采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其适用条件如何?25.什么叫辅助水平,它的作用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应设辅助水平?26.大巷的运输方式主要有哪几种,其特点及适应条件是什么?27.对大巷布置有何要求?28.开采水平的大巷布置有哪几种方式,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用在什么条件?29.按大巷布置层位如何分类?煤层大巷和岩石大巷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是什么?其位置应如何选择?30.何为井底车场,有何作用?井底车场在哪几种调车方式?31.按照矿车在井底车场内的运行特点,井底车场可分为哪两大类?各自有何特点?32.相对于阶段运输大巷而言有哪几种形式,应如何选择?(或者说按照存车线与主要运输巷道(大巷或主石门)间相互位置关系如何分类,怎么选择?) 33.解释采掘关系及所包含的内容34.什么叫“三量”,三量可采期有何规定?为什么说“三量只能间接、概略地反映采掘关系”?35.矿井开拓延深的实质是什么,开拓延深有哪几种方式,试分析各自的特点及适应条件?36.何为矿井技术改造,技术改造的目的是什么?其措施有哪些?37.矿井的“四集中”是指哪四集中?《煤矿开采学》[采煤系统部分]复习思考题1.何为准备方式,怎样分类?2.何为采区单层布置和联合布置,联合布置的实质是什么?相对于单层准备有何优缺点?3.区段平巷的运输对区段平巷的坡度和方向有何影响及要求?为何工作面回风平巷多采用腰线定向,而区段运输平巷则多采用中线定向?4.区段平巷有留煤柱护巷和无煤柱护巷两种,其中无煤柱护巷又分为沿空掘巷和沿空留巷两种。

煤矿地质学复习题

煤矿地质学复习题

矿山(煤矿)地质学复习题1 煤矿地质学的基本任务2 地温梯度和地温级3 地球的内、外圈层各包括哪些内容(只记标题)4矿物和结晶质矿物的概念5总结岩浆岩和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内容: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成分、影响颜色的因素、结构和构造)6地质作用的概念7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包括的内容(只记标题)8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的定义9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10说明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各自的特征、形成过程及说明的问题11标准化石12 标准剖面13 古生代包括哪几个纪及其代号14中生代包括哪几个纪及其代号15水平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16 倾斜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的定义17如何应用三点法求岩层的产状要素(见课堂笔记-)18 褶曲要素的内容及概念19褶曲的分类(横剖面)20断层要素的内容及概念21断层的分类22张节理的特征23 剪节理的特征24成煤的必要条件(成煤控制因素)25 煤层总厚度和有益厚度的概念26 煤层的定义(见课堂笔记)27 含煤岩系的定义28 影响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因素和后生变化因素及其特征29近海型煤系的主要特征30 内陆型煤系的主要特征31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及其沉积物的分布特征P3532煤田地质勘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提交哪些成果及其与煤矿基本建设的对应关系P183或课堂笔记33岩石的空隙性有哪些34潜水的定义35承压水的定义36矿井充水水源有哪些37矿井充水通道有哪些39复习潜水完整井、承压水完整井、承压水转无压水完整井、矿井(巷道、采面)涌水量计算公式及涌水量计算例题40 三量的定义41瓦斯含量的概念42相对瓦斯涌出量的概念43绝对瓦斯涌出量的概念44能利用储量的概念45 重力的定义46 地磁三要素47 说明华北地区古生代地史演化古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成煤作用关系分析48 编绘煤矿综合地质图件应遵循那些基本原则49 如何计算可采储量50如何计算开拓煤量。

煤矿开采学复习思考题

煤矿开采学复习思考题

煤矿开采学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第一章:1. 说明煤田和矿区开发的概念。

2. 绘图表示并说明下列井巷的名称:(1).立井、暗井;(2).斜井、暗斜井;(3).平硐、岩石平巷、石门;(4).采区上山、采区下山。

3. 绘图说明阶段和水平的概念。

4. 阶段内的再划分有哪几种方式,各适用于何种条件?5. 绘图说明矿井的主要生产系统。

第二章:1. 采煤方法的含义是什么?2. 简述壁式体系和柱式体系采煤法的基本特征及其适用性。

3. 采煤方法分类的依据是什么?4. 我国常用的采煤方法有哪几种?其中应用比重高的有几种?第三章:1. 简述我国采煤工艺的发展过程。

2. 长壁采煤法有哪几种主要采煤工艺?说明它们的主要特点及相互关系。

3. 爆破采煤工艺由哪些主要采煤工序组成?4. 简述爆破落煤的主要操作过程、炮眼布置形式及其使用条件。

5. 绘图说明炮采面单体支架布置形式,并解释以下名词:正悬臂支架、排距、柱距、最大和最小控顶距、放顶步距、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

6. 说明近年来炮采工艺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及提高炮采工艺单产和效率的途径。

7. 简述普通机械化采煤的工艺过程及其适用条件。

8. 使用单滚筒采煤机割煤时怎样确定滚筒的转向?怎样选择割煤的方式?9. 普采面单滚筒采煤机割煤、移输送机、进刀三个工序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确定三者的最优配合形式?10.普采面单体支架有哪几种布置方式?怎样选择?11.普采面端头支架的特点是什么?有哪几种形式?12.怎样确定普采面支柱密度、排距、柱距、采煤机滚筒截深、工作面两端切口长度和深度?13.试分析普采面采用单双滚筒采煤机对产量、效率和顶板管理的影响。

14.综采采用双滚筒采煤机割煤时怎样确定滚筒的位置和转向?15.说明综采双滚筒采煤机的割煤、进刀方式及其使用条件。

16.综采面有哪几种移架方式?不同移架方式对工作面整体移架速度和顶板管理有什么影响?17.移架与移输送机顺序不同对综采生产和顶板管理有什么影响?18.综采面端头支护方式有哪几种?各适用于什么条件?19.综采面设备之间有哪些主要配套几何尺寸?它们对综采生产及顶板管理有何影响?20.试分析影响综采面生产能力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煤矿地质》统考复习思考题2

《煤矿地质》统考复习思考题2

山东省技工学校统一考试——煤矿地质一、复习内容及范围第一章、地球概述及地质作用1、地球概述(1)熟悉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物理性质(2)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2、地质作用(1)熟悉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分类(2)掌握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内容及作用结果第二章、矿物与岩石1、矿物(1)掌握矿物的定义(2)熟悉矿物的肉眼鉴定特征2、岩石(1)熟悉岩石的概念及分类(2)掌握沉积岩的一般特征,能够认识常见的沉积岩类(3)了解岩浆岩、变质岩的一般特征第三章、地史的基本知识1、地质年代和地层单位掌握地质年代及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知道岩层与地层的区别2、划分、对比地层的基本方法(1)熟悉划分、对比地层的基本方法(2)掌握岩层间接触关系第四章、地质构造1、单斜构造(1)掌握地质构造的概念及分类(2)掌握岩层的产状三要素及表示方法2、褶皱构造了解褶皱(曲)的概念、要素及分类3、断裂构造(1)了解裂隙(节理)的定义、种类及性质(2)掌握断层的概念、要素及分类(3)熟悉断层存在的标志第五章、煤、煤层、煤系及煤田1、煤(1)掌握煤的形成过程及条件(2)了解煤的变质作用及影响因素(3)掌握煤的元素组成及工业指标(4)了解煤的物理性质2、煤层(1)掌握煤层的结构、形态及顶底板的类型和性质(2)掌握煤层厚度及变化原因3、煤系及煤田(1)了解煤系的概念、分类(2)熟悉煤田的概念及命名原则、中国煤田概况,知道我国的聚煤区第六章、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1、了解褶曲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及处理2、熟悉裂隙(节理)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及处理3、掌握断层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及处理,知道煤矿生产中寻找断失煤层的方法4、了解岩浆侵入体及岩溶陷落柱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及处理第七章、矿井水1、地下水的基本知识(1)了解水在岩石中存在的形式(2)掌握岩石水理性质(3)掌握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4)熟悉地下水的分类2、矿井水(1)掌握矿井水的来源及影响因素(2)了解矿井充水程度的表示方法3、矿井水的防治(1)熟悉地面防治水的措施(2)掌握井下透水预兆及井下防治水的方法和措施(3)了解与地下水有关的工程地质知识第八章、煤矿主要地质图件及说明书识读1、了解煤矿主要地质图件的种类2、了解煤矿主要地质图件的读图方法3、熟悉石门地质编录方法和步骤4、了解常见地质说明书的识读第九章、矿井储量1、掌握煤炭储量的定义、分类与分级2、熟悉储量计算标准原则3、了解“三量”的划分和计算4、掌握“三量”可采期限及计算二、命题思路及原则1、命题依据以煤矿技工学校试用教材《煤矿地质》为依据,张小江编,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年2、适考专业掘进、采煤、通风及相关专业,04/05学年第二学期开设了煤矿地质课程并完成全部课程学习的班级。

煤田地质学考试复习题

煤田地质学考试复习题

1煤田地质学是研究煤层以及含煤岩系成因,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煤炭地质勘查的的理论基础。

2由植装物死亡,堆积到转变为煤,经过了一系列演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种作用的总称为成煤作用。

3煤的变质作用是指年青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较长地质时间等因素作用下,进一步受到物理化学变化而变成老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

4煤的变质作用类型:1深成变质作用<煤成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和静压力作用。

2岩浆变质作用<由于岩浆热,挥发分气体和压力的影响分为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3动力变质作用:地壳构造变动等直接原因而造成的煤变质作用5煤的物理性质:颜色,光泽,反射率,折射率,吸收率,硬度,脆度,压缩性,断口,相对密度和体积,表面积,孔隙率,导电性,磁性,导热性成煤作用阶段:泥炭化阶段和煤化作用(泥炭化、成岩作用、变质作用)煤的变质作用类型:深成变质作用、岩浆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含煤岩系的沉积体系类型:冲积扇沉积体系、湖泊()、三角洲、滨岸带三个分类轴分别为:①地质轴,分为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等4级;②可行性轴,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等3级;③经济意义,分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等4级,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资源/储量分类: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面积的测定方法:几何计算法、方格纸法、求积仪测定法我国聚煤作用基本特征1)成煤期多,聚煤作用的时空不均匀性2)聚煤作用和煤炭资源赋存受地壳运动和构造格局的3)聚煤模式与聚煤古地理演变4)煤层煤质特征由于含煤岩系形成以后的强烈沉降、岩浆活动显著等原因,煤变质作用类型多、变质程度较高、空间差异显著开采技术条件系指影响煤矿建设、生产与安全的各种地质因素;也包括:煤层的厚度、结构、煤的物理性质、煤层的产状及其变化,煤层顶底板及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瓦斯、煤尘、煤的自燃性和地温等。

《煤田地质学》复习题

《煤田地质学》复习题

《煤田地质学》复习题一、填空(每空1分,计30分)1、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可分为三大组:即: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

2、宏观煤岩成分是肉眼可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镜煤、丝炭、亮煤和暗煤;镜煤和丝炭是简单煤岩成分,亮煤和暗煤是复杂煤岩成分。

3、宏观煤岩类型包括:光亮型煤、半亮型煤、半暗型煤和暗淡型煤。

4、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识别出来组成煤的基本单位,称为显微组分。

由植物遗体变化而成的称为有机显微组分,而煤中的矿物杂质称为无机显微组分。

5、煤中矿物质按照来源可分为三类:即:原生矿物、同生矿物和后生矿物。

6、宏观煤岩类型划分依据是:宏观煤岩成分及总体光泽强度。

7、煤的化学组成很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有机质和无机质;后者包括无机矿物质和水分。

8、有机质是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工利用的对象,无机矿物质和水分绝大多数是煤中有害成分,对煤的加工利用起着不良的影响。

9、工业分析中,水分是以空气干燥基煤样为准,灰分以干燥基煤样为基准,挥发分则以干燥无灰基为基准。

10、煤的工业分析也叫煤的实用分析,包括测定煤的:水分(M)、灰分(A)和挥发分(V),以及计算固定碳(FC)四个项目。

11、在不考虑基准的条件下,煤的发热量包括:弹筒发热量、高位发热量和帝位发热量。

12、一般讲,(收到基的低位发热量)最接近于煤的实际燃烧时产生的发热量,是基本上可供利用的热量。

13、焦炭在炼焦高炉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有三,分别是:(还原剂)、(热源)和(支撑剂)。

14、据气化剂的不同,煤气可分为(空气煤气)(水煤气)和(半水煤气)。

15、煤炭液化的方法有:(直接液化)、(间接液化)和(部分液化)。

16、水煤浆的成分有:(煤粉)、(水)和(添加剂)。

17、1986年颁布的中国煤炭新分类主要根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和(粘结性指数)将中国煤划分为十大类、二十四小类。

18、由菌藻等低等生物遗体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的煤,称为(石煤),属于(腐泥煤类)。

《煤矿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煤矿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煤矿地质学复习资料概论:1、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煤矿建设、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地址问题)2、煤矿地质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第一章:地球1、地球的圈层构造(内圈层:莫霍面、古登堡面。

底壳,地幔,地核外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重力异常:实际测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称重力异常。

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正异常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负异常3、地磁的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第二章:矿物1、矿物:天然产出的自然元素(单质)和化合物,是岩石的基本单位。

2、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质点(原子、离子、络阴离子或分子)所占的晶位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结构不发生质变的现象。

3、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4、晶体习性:在相同良好的生长条件下,同种矿物晶体往往具有常见的形态,称为晶体习性。

5、晶质体,就是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

6、非晶质体,凡内部质点呈不规则排列的物体都是非晶质体,如天然沥青、火山玻璃等。

7、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第三章:岩石1、岩石的概念: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2、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差悬殊,较大的颗粒称为斑晶,斑晶与斑晶之间的物质称为基质。

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似斑状结构:基质为显晶质。

3、岩浆岩的分类:根据岩石中的化学成分(SiO2 )含量将岩浆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和酸性岩(>65%)四大类。

采煤概论复习思考题2

采煤概论复习思考题2

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煤矿地质知识1.什么叫地质作用?内、外力地质作用有哪几种作用形式?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它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等。

它作用在地壳表层,主要是由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等引起。

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风化和剥蚀、搬运和沉积、固结成岩。

+++2.组成地壳的主要物质?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繁多,按生成原因可以将岩石划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别。

3.常见的沉积岩主要有哪几种?矿区常见的几种沉积岩:角砾岩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及页岩石灰岩?4.什么叫地史?地层和地史的区别是什么?地壳发展历史简称地史;地层是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5.简述煤的形成过程?古植物从死亡,堆积到转化为煤要经过一系列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成煤作用大致可分为泥炭化和煤化两个阶段。

+5.1.简述煤的形成条件成煤条件:古植物条件、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条件6.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几种?常用的煤质指标和工业分类指标各有哪些?①煤的物理性质光泽、颜色、条痕、硬度、脆度、比重和容重、导电性等;煤的化学组成主要是有机质和无机质两大类。

有机质是煤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碳,氢,氧,氮和有机硫,还有少量磷等;无机质包括无机矿物质和水分。

②评价煤质的主要指标包括:水分W、灰分A、挥发分V、胶质层厚度Y、发热量Q、硫S和磷P的含量以及含矸率等。

我国现行的工业分类是以炼焦煤为主的分类方案,分类指标主要用可燃基挥发分Vdal(%)和胶质层的最大厚度Y(mm)为指标划分煤的种类。

7.煤层按厚度可分为哪几类?1)煤层的厚度薄煤层煤层厚度从最小可采厚度至1.3m中厚煤层煤层厚度1.3m至3.5m厚煤层煤层厚度3.5m以上8.反映煤层赋存状态的指标主要有几种?煤层按厚度和倾角如何分类?1)煤层的厚度薄煤层煤层厚度从最小可采厚度至1.3m中厚煤层煤层厚度1.3m至3.5m厚煤层煤层厚度3.5m以上2)煤层的稳定性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的煤层、极不稳定煤层。

煤地质学复习题及答案

煤地质学复习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腐质煤——高等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经成煤作用转变而成的煤。

腐泥煤——湖泽、泄湖中的藻类等浮游生物在还原环境下经过腐解形成的煤。

腐植腐泥煤——原始物质为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共同形成的煤,为腐植煤和腐泥煤的过渡类型。

成煤作用——由植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成煤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种作用总称为成煤作用。

煤化作用——泥炭或腐泥转变为褐煤、烟煤、无烟煤的地球化学作用。

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以后,变成泥炭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

腐泥化作用——在还原环境下,由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的作用。

成岩作用——泥潭转变为年轻的褐煤所经受的作用。

变质作用——从年轻褐煤再转变为老褐煤、烟煤、无烟煤所经受的作用。

煤的工业分析:是评价煤的基本依据。

它包括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产率和固定碳四个项目的测定。

灰分产率:测定煤中所有可燃物完全燃烧以及矿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经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以后所剩下的残渣。

外在水分:是指煤在开采、运输、储存和洗选过程中润湿在煤的外表及大毛细孔中的水分。

内在水分:内在水分是指吸附或凝聚在煤粒内部的毛细孔中的水分。

高位发热量:指煤在大气中燃烧时产生的热量。

低位发热量:指煤在工业窑炉中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

宏观煤岩类型——依据煤的总体相对光泽强度划分的类型。

它是煤岩成分共生组合的反映。

宏观煤岩成分——是用肉眼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

显微煤岩类型——显微煤岩组分的共生组合。

显微煤岩成分——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识别出来的组成煤的基本成分。

腐植腐作用——真相对密度——在20℃时煤(不包括煤的孔隙)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视相对密度——在20℃时煤(包括煤的孔隙)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堆密度——单位体积(包括煤颗粒之间的孔隙和煤颗粒内部的毛细孔)的煤的质量。

孔隙率——煤的毛细孔和裂隙之总体积与煤的总体积之比,又称孔隙度。

硬度——煤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08春季煤矿地质复习思考题

08春季煤矿地质复习思考题

《煤矿地质》统考复习思考题一、解释名词1、地温梯度2、地质作用3、岩浆4、地震5、矿物6、岩石7、沉积岩8、化石9、包裹体10、地质构造11、断煤交线12、煤层厚度13、最低可采厚度14、煤系15、煤田16、给水性17、矿化度18、潜蚀19、矿井储量20、何为“三量”二、填空1、根据地球内圈的温度状况,可分为三个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的内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3、内力地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力地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的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根据矿物的反光强弱,可将光泽分为以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四种。

6、煤层结构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结构。

7、煤层顶板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底板分为_____、______。

8、根据煤系形成的古地理环境不同,可将煤系分为______和___________煤系。

9、岩浆侵入煤系地层的产状一般有_______和_________。

10、沉积岩的层理构造一般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

11、为了研究方便,地质学把地质时期划分为宙、___、____、_____、期、时六个等级的地质年代单位。

12、地层的接触关系可分为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

13、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4、地质构造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可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

《煤矿地质》统考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煤矿地质》统考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煤矿地质》统考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一、解释名词1、地温梯度:是指温度每增加100米时,地温升高的度数。

2、地质作用:促使地壳物质发生运动和变化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3、岩浆:是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产出的富含大量气体和挥发分的高温、高压粘稠的硅酸岩熔融体。

4、地震:大地发生的突然震动。

5、矿物:是地壳中一种或多种元素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

6、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

7、沉积岩:是指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及搬运后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

8、化石:经过地质作用而保存在地壳中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统称化石。

9、包裹体:是指棱角或大小混杂的松软岩石的碎块(煤块、泥岩块等),被包在其它岩石中,这种岩石碎块叫包裹体。

10、地质构造:是指发生构造变动的岩石空间形态,称为地质构造。

11、断煤交线:是指断层面与煤层地板面的交线称煤层交面线,或称断煤交线。

12、煤层厚度:煤层顶地板之间的的垂直距离。

13、最低可采厚度:是指在现代技术与经济条件下可开采煤层的最小厚度。

14、煤系:是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大致连续沉积的一套含煤岩系。

15、煤田:是指在同一地质历史发生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连续发育的含煤地层所占据的广大区域称为煤田。

16、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能自由流出一定量的水的性能。

17、矿化度:水中含有各种离子、分子、及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水的矿化度。

18、潜蚀:由于底下水对含水层中易溶部分的溶蚀,并将细小颗粒携走,因而造成地表一连串沉陷漏斗现象,叫潜蚀。

19、矿井储量:是指在井田范围内具有工业价值、可供利用的地下煤炭量。

20、何为“三量”:是指在生产矿井中工业储量范围内的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和回采煤量。

二、填空1、变温带、恒温带、增温带2、地壳、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煤地质学思考题课后答案试题重点考试

煤地质学思考题课后答案试题重点考试

煤地质学思考题课后答案试题重点考试第⼀章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1、成煤作⽤与植物演化阶段的关系与意义有哪些?植物界可分为低等植物和⾼等植物两⼤类别。

属于低等植物的有藻类和菌类,存在于元古宙到早泥盆世,为植物发展演化的菌藻类植物时期。

⾼等植物是由低等植物历经长期演变⽽来的,在形体结构和⽣理功能特征上都⽐低等植物更加复杂。

成煤作⽤也就具有阶段性:原因在于植物演化与成煤作⽤具有密切关系,⽽植物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2.植物残骸堆积的学说有哪⼏种?其依据表现在那些发那个⾯?对于植物残体的堆积⽅式存在着原地⽣成与异地⽣成的不同观点。

(⼀)原地⽣成说或称为“原地堆积说”。

原地⽣成说认为,造煤植物的残骸堆积于植物繁衍⽣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并转变为泥炭,最终成煤。

主要依据:⑴现代泥炭沼泽(湿地)繁殖⼤量植物,在原地堆积形成泥炭,且没有发现被搬运的迹象;⑵煤层底板中有垂直的根系化⽯,煤层底板为植物⽣长的⼟壤;⑶煤层中陆源碎屑矿物⽐较少;⑷⼤多数煤层厚度⽐较稳定,在⼤⾯积范围内可以对⽐,说明当时成煤环境是⼀种稳定的环境。

煤层可以作为标志层进⾏⼤范围对⽐。

(⼆)异地⽣成说(异地堆积说)异地⽣成说认为,泥炭层形成的地⽅,即植物残体⼤量堆积的地⽅并不是成煤植物⽣长的地⽅,植物残体从⽣长地经过长距离搬运后,再在浅⽔盆地、泻湖、三⾓洲地带堆积⽽成。

主要依据:①在现代的三⾓洲地带(如亚马逊河、刚果河等),常可见到从上游原始森林区带来的⼤量漂⽊②在湖泊中见到漂浮的泥炭层③某些煤⽥内曾见有树根朝上倒置的树化⽯,以及④煤中混有⼤量矿物杂质⑤煤层底板岩性与煤层在沉积上有⼤的差异,如煤层底板为⽯灰岩等化学沉积等。

(三)微异地⽣成说(或称“亚原地⽣成说”)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较常见。

如河漫滩沼泽、三⾓洲平原沼泽受河⽔泛滥的影响,以及滨海沼泽受海潮、风暴潮的影响,都可能造成沼泽内部的局部搬运和重新堆积现象。

煤矿地质学思考题

煤矿地质学思考题

第二章
1、矿物与岩石的定义?
3、岩石分为哪三大类?
4、根据SiO2含量,岩浆岩分为哪几类?
5、什么是摩氏硬度计?
第三章
1、沉积地层的三种接触关系。

2、熟记年代地层表与地质年代表。

3、地层层序律。

4、掌握切割穿插定律。

第四章
1、褶皱构造的概念。

2、什么是岩层产状要素,如何用三点法求产状?
4、节理的分类。

5、断层的分类?
5、如何识别断层标志。

6、V字形法则
第五章
1、煤的分类?
2、中国的主要聚煤期和聚煤区。

2、成煤的必要条件?
第六章
1、什么是相对绝对瓦斯涌出量?
2、巷道遇断层以前可能什么征兆?
3、瓦斯有哪几种赋存状态?
4、影响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有哪些?
5、煤层厚度变化对煤矿生产有怎样的影响?
第七章
1、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以分为哪几种?
2、简述矿井充水水源和充水通道。

4在哪些情况下要进行探放水工作?。

煤田地质学复习题

煤田地质学复习题

煤田地质学复习题一、基本概念1.泥炭沼泽:沼泽是湿润的土壤内,长期或季节性的积水,并生长着喜湿性植物的低洼地段。

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成为泥炭沼泽。

2.成煤作用:煤是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

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成为煤是经过一系列的演化过程的,这个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3.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4.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5.丝炭化作用:植物物质应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6.残植化作用:当泥炭化过程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7.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8.煤的成岩作用:由泥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年青褐煤的过程,称为煤的成岩作用。

9.煤的变质作用:年青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较长地质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老褐煤(亮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

10.煤化作用: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称为煤化作用阶段。

11.希尔特定律:德国学者希尔特(Hilt,1873)曾针对西欧若干煤田变质规律提出: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2.3%,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

称为希尔特定律。

12.深成变质作用:深成变质作用是指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煤所发生的变质作用。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煤田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煤层形成的地质过程、煤的组成和结构、煤地质的应用等内容。

掌握煤田地质学知识对煤田地质勘探、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煤的形成、煤矿地质条件、煤的分类与性质、煤层的赋存形式等角度进行复习总结,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煤田地质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煤的形成煤是由古代植物在地质历史长期的生物化学和地理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属于一种主要的火山岩,并具有燃烧性的有机矿物。

煤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植物残体的堆积、压实和化学变质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残体经过不同的变质程度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煤。

二、煤矿地质条件煤矿地质条件是指对于煤的形成、富集和保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系列地质条件。

了解和掌握煤矿地质条件对于进行煤田勘探和煤矿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地质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煤层的赋存条件:煤层的赋存与沉积环境、煤层生热物质的供给及含气量密切相关。

2. 煤的成岩作用:成岩作用会导致煤中含水率的减少、挥发分和碳含量的增加。

3. 地质构造:构造对于煤层的分布、赋存等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4. 地下水条件:地下水在煤矿地质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煤层的赋存和开采都有一定影响。

三、煤的分类与性质煤的分类是根据煤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进行的,主要包括无烟煤、炼焦煤、褐煤和泥炭等几类。

煤的性质则是指煤在各类实验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热学特性。

煤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煤矿开发、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四、煤层的赋存形式煤层的赋存形式是指煤在地质中的分布情况,包括煤层的厚度、煤层接触关系、煤层的分桩、岩性和破碎状态等。

了解煤层的赋存形式对于煤矿勘探和煤层的开采有着重要意义。

煤层的赋存形式也是煤田地质学中常用的一个分类方法。

总结:煤田地质学是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

本文从煤的形成、煤矿地质条件、煤的分类与性质、煤层的赋存形式等角度进行了复习总结。

煤地质学复习题

煤地质学复习题

1.《煤地质学》含义?煤地质学是研究煤炭地质的基础科学。

煤田地质学除了偏重于研究煤的成因,性质,煤层变化等问题外,还涉及煤的自然演化,煤层堆积条件,煤变质作用中的希尔特定律等。

随着煤炭利用的演化,初步建立了煤的工业分析,化学分类,煤的岩石分类和成因分类,围绕含煤岩系的旋回结构层序,初步深化了煤系沉积学的研究。

2.煤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煤的物理组成和性质的研究,2)成煤作用的研究,3)煤层及煤系地质学研究4)聚煤盆地的研究,5)煤聚积与分布规律的研究。

6)煤层气3.成煤原始物质? 低等植物主要是菌类和藻类,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4.成煤作用及其阶段的划分?煤是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地球化学变化转变而来的,由植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为煤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种作用总称为成煤作用。

成煤作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主要发生于地表的泥炭沼泽,湖泊,以及浅海滨岸地带,植物死亡后的遗体在各种微生物的参与下,不断的分解,化合,聚积,在这一阶段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表生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结果使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高等植物则形成泥炭;第二阶段煤化作用阶段,已形成的泥炭或腐泥,由于地壳沉降等原因被沉积物覆盖掩埋于地下深处,成煤作用进入第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使煤在温度,压力条件下进一步转化的物理化学作用,即煤的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泥炭转变为年轻褐煤所经受的作用称为成岩作用,从年轻褐煤再转变为老褐煤,烟煤,无烟煤所经受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菌藻类植物时代:早泥盆世以前低等植物发育时代,不可能有大规模的聚煤作用发生。

低等植物经一系列变化形成的煤,灰分很高,有一定的发热量,称为石煤。

裸蕨植物时代:晚志留世至早中泥盆世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陆生植物时代,裸蕨类植物是地质历史上最早的陆生植物。

蕨类,种子蕨类竹屋时代:晚泥盆世至晚二叠世早期,以孢子植物蕨类和裸子植物的种子蕨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缩聚作用和降解作用致使碳元素不断富集;煤基本结构单元的碳原子数,芳香环及非芳香环和分子量均逐渐增加。
(3)煤化作用实质上就是一个增碳、脱氢和脱氧的过程。
4、煤化作用种压力作用的双重特点是指什么?
答案要点:
压力因素在煤化作用中的双重特点主要是指,静压力(地层压力)有利于物理煤化作用但抑制化学煤化作用,构造应力(动压力)对物理煤化作用和化学煤化作用均具有促进作用。
11、地热梯度和地热增温率
深度每增加100米温度增高的数值叫地温梯度(地热梯度);地温每增加1℃,往下进入的深度较地热增温率。
12、深层变质作用
是指煤层沉降到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其上覆地层静压力的影响,导致煤的变质程度随着深度而递增的变质作用。
13、希尔特定律
在同一煤田大致相同的构造条件下,煤的挥发分向地壳深处依层逐渐减少,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称为希尔特定律。
7、残植化作用发生的环境条件?
答案要点:
(1)泥炭沼泽是开放型的,水介质具有流动特性;
(2)长期有新鲜氧供应,发生氧化作用;
(3)泥炭化形成的物质一部分被带走,稳定组分聚集。
8、腐泥化作用形成的环境和条件?
答案要点:
(1)水体较深:湖泊、海等水体或沼泽中开阔水域的深部
(2)还原环境:滞流、还原环境
(3)厌氧微生物参与
18、由菌藻等低等生物遗体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的煤,称为(石煤),属于(腐泥煤类)。
19、生物遗体转变为沉积有机质(煤、石油、天然气等)主要是(泥炭化作用)和(腐泥化作用)的结果。
20、植物界可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别。
21、自有植物以来,从低等的菌藻到高级的被子植物其发展过程显示出五个阶段,由老到新是:(菌藻植物时代)、(裸蕨植物时代)、(蕨类和种子蕨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8、(温度)、(压力)和作用持续(时间)无疑是影响煤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此外,放射性元素蜕变的影响也值得注意。
29、在煤的成岩阶段,(压力)是主导因素,而在变质阶段,(温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0、(地温)朝地下深处逐渐增高是导致煤的变质程度向深部逐渐增高的最基本的原因。
31、压力可分为(静压力)和(构造压力(动压力))。
39、依据煤层结构,可将煤层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和(可采厚度)。
40、与煤碳资源形成和聚集有关的沉积体系有:冲积扇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滨岸带的各种沉积体系以及浅海沉积体系等。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计20分)
1、反射率:
煤抛光表面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百分比。随着煤化程度的增高,煤的反射率不断的增强。
13、成煤作用包括成岩作用与变质作用两个相继的阶段。(×)
14、低位沼泽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
15、内陆沼泽多为淡水沼泽,所形成的煤含硫量常较高。(×)
16、停滞沼泽水覆盖下,氧的供应受到限制,容易产生富含镜质组的煤。(√)
17、近海型煤田的许多煤层中硫分都相当低。(×)
18、丝炭的形成是氧化作用的持续发生的结果。(×)
19、凝胶化作用的每一个阶段均有可能转变为丝炭化作用。(√)
20、在煤化作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化学煤化作用,而不是物理煤化作用。(√)
21、岩墙切割煤层对煤层影响小,只影响岩墙两侧的煤发生变质;(√)
22、煤化作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时间因素,是指距今地质时间的长短。(×)
23、随煤化程度增加,煤中挥发物增加,碳含量增加。(×)
32、主要根据热变质的热源及其作用方式,可将煤的变质作用划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深成变质作用)、(岩浆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33、含煤岩系形成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及(古植物)等几个方面。
34、含煤岩系的后期变化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保存程度)和(煤质)三个方面。
5、沼泽
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
6、凝胶化作用
是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木质纤维组织)在泥炭化过程中经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殖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7、残植化作用
残植化作用是泥炭化作用的一种特殊情况。当泥炭化过程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14、含煤岩系
是指一套含有煤层并且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的沉积岩系。
15、聚煤盆地
原始含煤沉积盆地,聚煤盆地可以保持其原始沉积盆地的基本面貌,但大多数由于后期构造变动和剥蚀作用而被分割为一系列后期构造盆地。
三、判断题
1、煤的宏观光泽类型是根据平均光泽作为划分标志。(√)
2、区分四种宏观煤岩类型是根据其绝对光泽强度。(×)
(1)首先需要有大量植物的持续繁盛;
(2)其次是植物遗体不至全部被氧化分解,能够保存下来并转化为泥炭;
具备这样条件的场所就是沼泽。
3、煤化作用的实质?
答案要点:
(1)煤化过程中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取决于分子内部结构的演变。这种演变的总趋势是:通过缩聚作用致使稠核芳香系统逐渐增大,紧密排列趋于规则化;同时侧链及官能团不断降解,侧链由长变短。
22、煤的成因分类依据为:(成煤的原始物质)和(总的聚积环境)。
23、按煤的成因,煤可分为(腐植煤)、(腐泥煤)和(腐植腐泥煤)。
24、泥炭沼泽形成的方式有两种,即:(陆地沼泽化)和(水体沼泽化)。
25、凝胶化作用的产物为透明残体:(腐植酸)、(沥青质)和(水分)。
27、氧化还原条件主要决定于(覆水程度)和(水的流通程度)。
13、焦炭在炼焦高炉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有三,分别是:(还原剂)、(热源)和(支撑剂)。
14、据气化剂的不同,煤气可分为(空气煤气)(水煤气)和(半水煤气)。
15、煤炭液化的方法有:(直接液化)、(间接液化)和(部分液化)。
16、水煤浆的成分有:(煤粉)、(水)和(添加剂)。
17、1986年颁布的中国煤炭新分类主要根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和(粘结性指数)将中国煤划分为十大类、二十四小类。
答案要点:
原地生成说认为,造煤植物的残骸堆积于植物繁衍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并转变为泥炭,最终成煤。
⑴现代泥炭沼泽(湿地)繁殖大量植物,在原地堆积形成泥炭,且没有发现被搬运的迹象;
⑵煤层底板中有垂直的根系化石,煤层底板为植物生长的土壤,即有根土岩的存在;
⑶煤层中陆源碎屑矿物比较少;
9、工业分析中,水分是以空气干燥基煤样为准,灰分以干燥基煤样为基准,挥发分则以干燥无灰基为基准。
10、煤的工业分析也叫煤的实用分析,包括测定煤的:水分(M)、灰分(A)和挥发分(V),以及计算固定碳(FC)四个项目。
11、在不考虑基准的条件下,煤的发热量包括:弹筒发热量、高位发热量和帝位发热量。
12、一般讲,(收到基的低位发热量)最接近于煤的实际燃烧时产生的发热量,是基本上可供利用的热量。
5、煤中矿物质按照来源可分为三类:即:原生矿物、同生矿物和后生矿物。
6、宏观煤岩类型划分依据是:宏观煤岩成分及总体光泽强度。
7、煤的化学组成很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有机质和无机质;后者包括无机矿物质和水分。
8、有机质是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工利用的对象,无机矿物质和水分绝大多数是煤中有害成分,对煤的加工利用起着不良的影响。
5、泥炭堆积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要点:
①植物的大量繁殖,这是泥炭的物质来源。
②沼泽水位的逐步抬升,以避免有机质的氧化分解。
③碎屑沉积物的贫乏,以保证泥炭质量。
6、凝胶化作用的条件?
答案要点:
(1)沼泽中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强覆水);
(2)弱氧化至还原环境(缺氧);
(3)厌氧细菌参下(厌氧微生物);
(1)在现代的河口三角洲地带(如亚马逊河、刚果河等),常可见到从上游原始森林区带来的大量漂木;
(2)已经形成的泥炭经过搬运而再沉积属于异地生产的一种情况,如在现代湖泊中见到漂浮的泥炭层;
(3)某些煤田内曾见有树根朝上倒置的树化石,以及煤中混有大量矿物杂质,
3、煤中有机质是由各种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所组成的混合物。(√)
4、相同变质程度煤,其有机质中各种元素的含量相同。(×)
(注:煤的有机质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因煤的种类、煤岩成分和变质程度的不同而异。)
5、氮是煤中唯一完全以有机状态存在的元素。(√)
6、低温干馏是以最大限度获取煤气为目的,并用它作为制造燃料和化工产品的原料。(×)
7、年轻褐煤的透光率能较好地反映年轻煤的煤化程度,煤化程度越高,透光率越好。(√)
8、Y值反映胶质的数量,不能反映胶质体的质量。(√)
9、1986年颁布的中国煤炭新分类属于成因分类。(×)
10、在无烟煤小类划分是,若挥发分与氢含量发生矛盾时,以挥发分含量为准。(×)
11、炼焦用煤只能用焦煤。(×)
12、煤中碳含量随着煤化程度加深而不断地增加,氢和氧的含量则趋于减少。(√)
(4)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
9、后生变化引起煤层厚度变化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要点:
(1)由于夹矸与煤层混杂,造成灰分增高。
(2)顶、底板岩层不完整,裂隙发育,有时与煤互相穿插。
(3)在煤层增厚与变薄区,煤层结构遭到破坏,煤呈鳞片、粉沫状。
(4)沿煤层走向或倾向,煤层增厚带或变薄带交替出现。
10、煤的原地生成说及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0、所有煤层的顶板都包括伪顶、直接顶、基本顶或老顶。(×)
四、简答题:
1、列举出1986年颁布的中国煤炭分类的14大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