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转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转向
在西方传统哲学家那里,哲学一向被看成是理性的事业。理性在西方传统哲学中一向居于核心地位。在西方传统哲学中,理性被看作是整个世界的本体,并被看作是人性的本质。西方传统哲学总体上表现出理性主义的基本倾向。
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肇始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最早确立非理性主义哲学的是叔本华创立的唯意论,受其影响,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以及德国和法国兴起的生命哲学思潮成为19世纪后半期非理性主义的重要思想流派。20世纪初,由胡塞尔引导的现象学运动所开启的存在主义思潮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和分析把非理性主义思潮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与此同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精神分析学说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科学哲学中,在从最初的对形而上理性的拒斥和科学理性的迷信走向对科学理性的反叛的过程中,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的哲学家通常对多元方法论以及多元文化观念张扬,表达出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的科学哲学观念。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社会科技理性扩张所导致的社会危机的批判,也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非理性主义的理论倾向。
现代非理性主义在哲学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在本体论上,现代非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寻求某种非理性来取代理性的中心地位,以之作为世界的本体,并把它建构和发展为对抗理性主义的一种“主义”。
在认识论上,现代非理性主义普遍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反对理性主义依靠抽象的逻辑推理和二元对立的知性思维来把握世界,宣扬只有依靠体验、直觉、情感等非理性的认识方法,才能认识世界。
在人性论上,现代非理性主义反对把人抽象化、理性化,主张非理性因素才是人性的本质,把非理性看成是人进行自我选择、自我生成以及实现人的绝对自由的根本动力。
在价值观上,现代非理性主义拒斥绝对主义的价值理想,反叛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秩序,试图戳穿理性主义的虚妄性,颠覆既有的伦理道德,张扬反传统的价值观,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相对主义的价值信念,甚至走向虚无主义。
在历史观上,现代非理性主义往往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为社会历史发杂货呢过程并不是由理性完全支配下的单一机械的过程,而是受人的主观愿望和各种非理性因素制约的无内在秩序可寻的过程。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论转向
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追求中,是以对实体本体的先在设定为前提。它总是在现实生活世界之外,去设定一个超越于现实生活世界的抽象的实体本体,并把这一本体作为理解和把握现实生活世界的终极根据。
从马克思的生活决定意识的观点来看,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对存在的异在化理解及其表现出来的实体本体论的理论形态,不过是西方人与社会的依附性的存在形态的思想表征而已。这种实体本体论的理论形态与其解释世界的知识论立场是相得益彰的。
所谓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乃是说现代西方哲学从传统形而上学的超验的、实体化的、抽象的本体论转向感性的、意义性的生存论。
丹麦思想家克尔凯郭尔明确地表达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反叛,并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奠基在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存在上,从而对人的生存的分析使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初露端倪。
海德格尔从根本上改变和扭转了西方哲学存在论的基本方向。他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在没有了解存在着究竟怎样“存在”之前就肯定了其存在,将其当作了毋需加以追问的事实。他主张以“此在”为中心重建基本存在论。此在的本质就是人的生存,海德格尔力图以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达到对人的生存意义的解蔽和存在真理的澄明。他所确定的生存论方向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论转向,无疑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实体本体论理论形态的否定,它不仅意味着人的生存及其意义问题在现代上升为哲学的思想主题,而且意味着哲学观层面的现代性变革。
生存论转向意味着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以先在本质的抽象设定和超历史的观念去构建哲学体系的“本质主义”哲学观的拒斥,也意味着对西方根深蒂固的超验文化传统和知性思维的反叛。它把人的感性的、历史性的生存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实现了对现代哲学关于人自身的历史性存在及其意义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反思性质的理论自觉。
三、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从近代在哲学离开对语言意义的省察而探究思想的客观性的认识论追求,转变为对语言意义的分析与理解,意义问题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切入点和中心论题。
现代西方哲学从近代哲学认识论以意识为中心,转向以语言为中心,乃是要通过语言转向实现对“意识哲学”的超越,以反省性的方式推进西方哲学的现代发展。其中,分析哲学掀起了一场以语言分析或语言批判的哲学运动,这标志着现代西方哲学转向语言的哲学运动的
开端。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是围绕语言的逻辑性和人文性两方面的性质展开的。
现代分析哲学立足于现代逻辑学的进展,比较强调语言的逻辑性;存在主义和解释学则立足于人的存在,侧重强调语言的人文性。
现代西方哲学在语言转向中提出了在传统哲学视域内遭到遮蔽的一系列问题,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与反思,构成了现代西方哲学超越传统哲学从而形成独特而丰富的现代哲学思想流派的切入点。
从思维方式上来看,在语言转向的过程中,现代西方哲学家都试图超越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从理论形态上来看,现代西方哲学通过语言的分析与理解,放弃了对客观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的追求,自觉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新的存在样式;
从价值旨趣上来看,现代西方哲学通过语言的治疗,在不同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哲学对客观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理论追求,力图转向对生活世界意义的关注与反思;
在文化定位上,现代西方哲学通过语言的批判,反思了传统哲学基础主义的自我意识,实现了对自身现代存在意义和价值的理性自觉。
总之,现代西方哲学通过语言转向,表达了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思想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导致的具体目标和理论观点是迥异其趣的。
四、现代西方哲学的后现代转向
“后现代”一次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它的含义是指那种以背离和批判某些古典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广泛地移植于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领域,用以指称这些领域中具有类似反传统倾向的思潮。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在西方开始发展成为普遍的社会文化思潮。
根据法国著名哲学家利奥塔的理解,“后现代”并非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并不意味着某个历史分期,而是一种对现代性的批判态度。现代性的核心就在于“元叙事”,因此,后现代性就是对元叙事的怀疑。
对于西方哲学而言,早在尼采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对现代性的审查和批判。尼采揭示了现代理性主义“丧失生命意志”的“虚无主义”本质,并认为“现代精神已经无药可救”,“一切价值需要重估”。由此,尼采的思想被视为后现代思想的开端。之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开始逐渐进入了“后现代的转向”,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成为思想的焦点。
在哲学上,后现代主义主要表现为对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乃至这个西方传统哲学的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