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第五章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第六章辛亥革命与清末新政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新政及破产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新政及破产
清末新政是指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新政试图通过西式近代化来挽救滞后的国家命运,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
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着外敌入侵、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等多重危机,国家日益衰落。
康有为等人认识到中国必须走向现代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试图通过借鉴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经验,来改善中国的状况。
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旨在推行宪政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却遭到清廷保守派的反对和外国干涉的打压,最终以失败告终。
百日维新则是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反对派发动的一场改革,试图加强教育、开放民主、改革政治制度等,但同样被清朝保守势力和外国势力打压。
清朝的破产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政治上,清廷无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危机和挑战,官僚制度腐败,统治能力日益下降。
经济上,中国面临着贸易不平衡、商品结构单一、农业技术落后等多种问题,无法与欧美列强竞争。
社会上,封建主义的束缚难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总之,清末新政虽然带来了一定的变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清朝破产的根源则是多方面的。
- 1 -。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
考情分析专题概述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
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知识结构重点强调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中国近代史纲要每章重点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每章重点笔记以下是中国近代史纲要每章的重点内容:
第一章: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 鸦片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
-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背景
-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和演变
-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第三章: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
-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 洋务运动的成果和不足
第四章: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
第五章: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
-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第六章:五四运动
- 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 五四运动的发展和演变
- 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己划的重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导言(2学时)(上篇)重点难点:1、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答: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2、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鸦片战争前是封建社会)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⑤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后来,帝国主义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相互关系: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所以要改变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所以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
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中国近代史纲要》必考知识整理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必考知识整理笔记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选择题: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
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简述题: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国家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浅析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浅析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清朝末期新政和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新政是清廷在对外压力和内部危机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辛亥革命则是带领中国走向新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一次重大革命。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分析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一、新政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清朝末期的中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落后、民族危机等问题严重,清廷试图进行改革,并于1901年开始推行所谓“新政”。
清朝新政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多个方面的改革,其主要思想是以学习西方科技和文化为主,以提高国家实力和人民素质为目的。
清朝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创办新式学堂、兴办海军和维新派实行的变法等。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条件。
革命领袖孙中山曾说过:“如果没有清朝的新政,就不会有辛亥革命。
”二、新政催生了中国的近代市民阶层清朝新政的另一个影响是开始催生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市民阶层。
新政推行的改革包括了社会制度的变革、教育和媒体的发展以及新生的工商业的出现,这些都为寻求好的社会机会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像样的平台。
新政对土地制度和贸易加以改革,大量的商人和业主得以进入市场,导致了中国城市的迅速扩展,其中一个结果是大量的市民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城市文化。
由此,中国开始崛起了一批有知识、开明、富裕、有地位和觉醒意识的市民。
这些市民成了反清起义和辛亥革命的重要支持力量。
三、新政增强了中国的抵御侵略力清朝新政的重大改革,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的抵御侵略力。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科技、军事、文化和社会制度都比西方先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落后,这与西方列强的强大武力、技术和制度有密切关系。
为此,清朝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成果,学习先进的工业、航海、冶金、通信和医学等知识。
这不仅增强了中国的抗侵略力,还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越来越显著,到了辛亥革命时,中国新兴的市民阶层已经在列强面前有了一些更积极权利的表现。
《中国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章重点列条
为翼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7、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8、天京事变: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
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
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2、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3、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
----------------------- Page 9-----------------------
12、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1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等。
14、“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由各省派公车送京赶考)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864年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
阶级局限性。
2、洋务派及总理洋务的中央机构:奕䜣是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
之洞等。1861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3、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
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6、《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7、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主要有:改总理各
中国近代史之从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
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 建立现代制度的尝试
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历史条件,资 产阶级革命派的准备活动、基本理论及其与改良派 论战的概况;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 从而引导学生认清中国最终选择人民共和国方案的 必然性。 教学重点:从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特定时代 背景出发,理解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这两次建立现代 制度实践的成就与不足。 教学难点:对晚清新政和辛亥革命的正确认识与评价。
现代陆军和教育体制开始在中国落户 现代法律体系与现代司法制度开始成型
《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 《民律草案》这三部大法,分别在程序法和实 体法领域奠定了中国现代法律体系的基础,其 价值与影响并未因为清朝的覆灭而消失。
推行宪政:改革官制,中央设资政院,各省
设谘议局
新政的成效与失误
二、辛亥革命:共和制的理论与实践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清末新政:改制运动的延续
历史背景
经过庚子事变,清政府内部的顽固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 1901年1月清廷被迫接受列强的“议和大纲”,包括庄王、 端王、刚毅、毓贤在内的一批高官和大批地方官员遭到严 惩,保守势力遭到致命打击。
新政的历史背景
美国力促清政府推行宪政改革 清政府面临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军在汉口街市巡逻。
成就:颠覆帝制与创立民国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 统治的缺口。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 命的烈火。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包括上海) 及其它的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 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 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 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作者: ————————————————————————————————日期:ﻩ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摘要:清末新政是20世纪初清王朝面对内忧外患局势而被动进行的一次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自我改革,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它对推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满清王朝的灭亡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清末新政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
传统的观点认为,满清王朝的覆灭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对人民的过度剥削压榨、人民生活贫困造成的。
但本文认为,清朝的灭亡与清末新政有直接的关系。
1901~1911年的新政,是清政府最后10年间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但这次改革最终不仅没能克服危机,反而成为大清帝国灭亡的助推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事之秋,整个国家和民族处于一个急剧变痴时代,一切都在变化、发展和转型之中。
其间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无疑是历史发展的主题。
特别是其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更引人注目,“庚子”奇变后,八国联军人侵北京,清廷西逃西安。
一路的悲惨经历使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最高统治集团,第一次真正认真地考虑通过进行体制创新与变革来实现富强目标,这是促使清廷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因。
为了挽救其垂危的统治地位,清王朝被迫推行新政,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自我救赎。
新政内容涉及编练新军、筹饷,废科举、兴学堂,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振兴商业、奖励实业等方面,它是晚清政府为自救而发动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刘坤一、张之洞联名上奏的“江楚会奏三折”上奏后,西太后认为“事多可行”.朝廷下诏:“刘坤一、张之洞会奏整顿中法以行西法各条,其中可行者,即著按照所练,随时设法,择要举办.各省疆吏,亦应一律通筹,切实举行。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观点一: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 封建的需要。 观点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泼洗澡水不应把孩子一起泼 掉。 对上述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解题关键:如何正确评价儒家传统文化。 思路引领:正确处理批判和继承的关系。 答案提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它由于 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 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 具,它承载了很多封建思想。因此,在新文化运 动中,批判儒学是必需的。但是,儒学毕竟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有很多我们民族几 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不能全盘否定。
二、“预备立宪”(1905-1911年)
“预备立宪”目的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 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预备立宪”内容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成立“皇族内阁”
骗局
结果: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失败,使社会各阶层都产生 了要求变革现状的强烈愿望,人们越来越相信革命派反 清革命的宣传和主张。清政府试图通过预备立宪来消弭 革命,但事实上却适得其反,反而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 展,加快了自身灭亡的步伐。
而“预备立宪”是从政治上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P71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 么作用? 答案: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 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 觉醒。
讨论一下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 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支持洋务运动? 答案:辛酉政变后刚刚上台的慈禧太后,在内外 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 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因 此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实质维护清统治,而得到慈禧太后 的支持。
晚清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
高三晚清时期知识点
高三晚清时期知识点晚清时期,即清朝晚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知识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这些不同的方面逐一介绍晚清时期的重要知识点。
一、晚清政治知识点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也是清朝政权的终结,为中国开启了新的历史时期。
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是孙中山,通过武装起义和政治斗争,推翻了清朝统治。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的一次改革运动,旨在强化清朝的国力,挽救国家危局。
变法的中心任务是改革政府机构、军事、教育、法律等方面,但改革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失败。
3. 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的又一次改革运动,又称“百日维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戴梓绶、康有为等人的变法活动,试图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和现代化改革,但遭到朝廷保守派的坚决反对,只持续了短短的百日便告失败。
二、晚清经济知识点1. 不平等条约: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由于历次战争的失败,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剥夺了中国的主权和贸易利益,使中国经济陷入危机。
2. 自强运动:晚清时期,为了摆脱外国列强的控制,中国兴起了一系列争取自强自立的运动。
其中代表性的是洋务运动,旨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先进制度,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3. 农民起义:晚清时期,农民起义频繁发生,反映了农民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对地主豪绅的反抗。
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这些起义对晚清政权产生了巨大冲击。
三、晚清文化知识点1. 白话小说:晚清时期,随着维新思潮的兴起,白话小说开始崭露头角。
这种以白话文写成的小说形式,更贴近百姓生活,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红楼梦》是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2. 新学派:晚清时期,新学派是一股重要的思潮。
新学派强调学术独立性和自由思考,主张借鉴西方文化,并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和创新,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有很大影响。
近代历史知识点初中总结
近代历史知识点初中总结一、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社会秩序混乱,经济衰退,科技落后等问题。
清政府为了救亡图存,提出了“维新变法”的口号,试图对国家进行改革,推动现代化进程。
光绪皇帝下令推行“百日维新”,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例如设立股份制企业、修订法律、设立学堂等。
但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最后遭到了保守派势力的反对,光绪皇帝被迫撤销变法政令,维新变法失败。
辛亥革命则是中国近代史上又一重要历史事件,它发生在1911年,也被称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是清政府的衰败和国内民主革命力量的壮大。
革命的导火索是武昌起义,此后各地响应,全国掀起了规模浩大的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标,终于在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数千年封建专制帝制的统治,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纪元。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至1918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全球性战争,也是欧洲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这场战争的爆发导致了全球多个国家的卷入,以及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战争之初,欧洲列强分成两大阵营:协约国和中央同盟国,战争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殖民地、贸易、民族和政治等问题。
这场战争持续了四年之久,期间各国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伤亡惨重。
最终,以德国为首的中央同盟国战败,签订了《凡尔赛条约》。
这场战争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动荡,也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三、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是20世纪20年代初召开的一次有重要影响的国际会议。
这次会议的召开主要是希望通过谈判,解决战后国际秩序的问题。
会议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军控和减少军备方面,比如《不扩军公约》、《航空军备限制公约》等。
此外,会议还涉及到对太平洋地区的安全问题,签订了《四国海军建议公约》。
中国近代史课件第五章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高潮和失败
• 二、戊戌政变 • 帝党与后党问题 • 翁同龢开缺问题 • 荣禄外调署理直隶总督,统领北洋三军 • 军机四章京、礼部六堂官事件 • 衣带诏真伪问题与袁世凯告密问题 • 外国人与戊戌变法 • 政变的爆发与结局
第五节 庚子事变与《辛丑和约》
• 五、《辛丑和约》的签订与影响 • 李鸿章、奕劻与联军的议和谈判。 • 外国列强的议和条件。 • 议和大纲的内容与条款。 •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李鸿章、奕劻为
代表)与俄、英、美、日、德、法、意、 奥、西、比、荷等国签订《辛丑各国和约 》(习称《辛丑条约》)。动的理论准备
• 康有为(1858-1927) 梁启超(1873-1929)
第二节 维新运动的开展
• 一、康有为与维新运动的理论准备
• 康有为的讲学活动和著述 • 康门弟子
第二节 维新运动的开展
• 二、公车上书与维新运动的开展 • 康有为的上书活动 • 公车上书事件(旧说与新论) • 维新志士的群体与分布 • 汪康年与维新变法 • 新学书报:《国闻报》、《时务报》等 • 学会组织:强学会、南学会等 • 清朝官吏的响应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第五章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第五章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第一节列强瓜分狂潮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第二节维新运动的开展第三节维新运动的高潮和失败第四节义和团运动第五节庚子事变与辛丑和约第一节列强瓜分狂潮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列强争夺铁路矿山利权的条约与活动第一节列强瓜分狂潮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二帝国主义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第一节列强瓜分狂潮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外资在华投资产业
《中国近代史纲要》-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辛亥革命的发起和其失败的原因与启示回眸九十三年前的辛亥革命,它可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还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而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却以失败告终,其中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都很耐人寻味.1.历史回顾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
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
接着各省纷纷响应。
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不久组成了临时参议院,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政权被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代表袁世凯窃取,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宣告失败。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一次“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
1.1辛亥革命的过程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旧历为辛亥年故名。
1894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团体兴中会。
1905年,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此后,资产阶段革命派一方面批评君主立宪派反对革命的谬论,传播革命思想;另一方面,发动了一系列的反清武装起义,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讲义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讲义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讲义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一、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1. 近代以来探索国家出路努力的继续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一方面,一次次侵略战争把中国拽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另一方面,统治者昧于时事,压制或者拖延变革,使中国不能急起直追,赶上世界近代化的潮流,使得中国人民一次次蒙受将成亡国奴的耻辱,并承受着残酷的阶级剥削。
在这种巨大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压迫下,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都曾奋起,为了给国家寻找出路,也为了给本阶级寻找出路而努力探索。
戊戌维新运动是继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革命,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后,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又一次努力。
2.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继续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不久,与洋务运动兴起的同时及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要求改革的潮流,即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就是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传播者。
早期改良主义者不同于洋务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不屑于洋务派单纯模仿西方的船坚炮利,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
他们中有的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有的人鼓吹欧美各国的议会制度。
他们还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议清政府采取一系列保护和振兴民族工商业的措施,以利于跟西方列强开展商战。
早期改良主义思潮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做了若干舆论准备。
3.中日甲午战争的振憾以及迫在眉睫的瓜分危机(1)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结束。
号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子孙、文明神胄的堂堂中华?居然战败于边僻海岛的?虾夷?日本,朝野为之震惊!变法图强之议再度兴起。
康有为联络各省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
(2)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
这个狂潮的起因,正是日本的崛起打破了列强在华的?均势?。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22张)
中体西用
三.甲午战争与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4-1895年,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 四.第二阶段救亡图存 1.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上层 2.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民族资产阶级 3.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4.地主阶级顽固派:清末新政
第五单元 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840
1912
晚
清
一.两次鸦片战争
背景:中——闭关自守 外——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
经过:1839 虎门销烟 1840 鸦片战争 1842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3 《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 攫取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1844 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
1946.6
人民 解放 战 争
1949.4.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945年8月
重庆谈判
中国共产党七大 “和平、民主、团结”,成立联合政府
中国国民党六大 “和平建国”,坚持独裁和内战
《双十协定》
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化问题没有解决
1946年1月10日 政治协商会议
1931.9.18
局部抗战阶段
1937.7,7
全面抗战阶段
1945.8.15.
一.局部抗战拉开序幕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抗战开始
1932年1月28日 “一二八”事变
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1933年
热河沦陷、长城抗战
1935年
华北事变
“一二九”运动
“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
中国近代史教案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从重商主义发展到初步具有某些资产阶级民主观点,在欧洲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而在中国仅仅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其原因主要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特别尖锐加速了先进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觉醒。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代言人不大喜欢浪漫主义的热情,他们不善于用理性的光辉来渲染自已的言辞,而倒是老老实实地用狭隘的经济利益来鼓舞听众。
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第一节戊戌变法运动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
(一)维新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1.阶级基础的形成:(1)民族企业初步发展,原因:a:甲午战后,帝义侵略加深,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扩大了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b:甲午战争宣告了三十年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打破了洋务派对近代工业的垄断,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的洋务企业,经历了30 余年的经营,被宣告失败,无力垄断。
c:《马关条约》中允许外资在华投资设厂,对民间设厂的束缚不得不有所放松。
战后,清不得不下令各省招商局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准许内河行驶小轮船,并令各省督抚分别在省会设立商务局等,这些命令虽都是官样文章,但对诚意办企业的人来,不失为一种鼓励。
d: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一些有识之士把发展民族工业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手段,出现了投资近代工业的新热潮。
康有为在上书中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上落后的状况,仿效西方,准许并鼓励商人用机器采矿,制造各种货物,在内河通航轮船,集资兴建铁路,以及兴办其他各种近代工业。
基本情况:1895年——1900年创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商办企业共104家,资本总额为2300万元,这6年总数约为前20年总和。
楼景晖——合义和丝厂(浙江)张振勋——张裕酿酒厂(烟台)严信厚——通久源纱厂(宁波)杨宗濂——业勤纱厂(无锡)夏粹萃——商务印书馆张謇——大生纱厂(南通)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官僚、地主、富有商投资创办的企业较高,占42%,资本总额占93%,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力量发展更快,他们同帝义、封建势力保持着较多的联系,只能企求对现状作和平的、局部的改革,资义维新派就是这部分人在政治上的代表。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讲解
1)背景: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道光
皇帝命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 英国政府以
此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2)爆发:1840 年 6 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3)结果: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条约
时间
内容
割 让 香 港 岛、 赔 款 2100
中英《 南京条约》 1842 年 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及
开放五口通商等
续表
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1898 年)
1.背景
2.概况
1)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
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2)清政府和列强的联合绞杀。
5.影响
3.结果: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
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
主权完整
地区驻扎军队
2)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
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
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考点 二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
斗争
一、国家出路的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年)
1.原因
3.“东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
商“ 东南互保” 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
世 界———资
本主 义 不 断
发展
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确立
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
等国占主导地位
对外关系:殖民扩张
政治:君主专制统治顽固
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中 国———停
科技军事:科技落后;军队作战能力低
近现代史纲要(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5年,清朝政府洋务派在全国掀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解决内忧外患分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统治,但也奠定中国现代化基础。
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统治者痛定思痛,意欲图强。
魏源的《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
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
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沦胥吏。
中央及地方代表势力在中央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恭亲王奕䜣,文祥、沈桂芬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在地方代表人物中,多数与曾国藩有关:曾国藩(汉族,道光十八年进士,湘军领导人)崇厚(满洲贵族)左宗棠(曾国藩的同僚,汉族士绅,率领军队收复新疆)沈葆桢(曾国藩的属下,进士出身,接替左宗棠创设福建船政,任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曾国藩的门生,汉族,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淮军领导人,清朝后期的实力派)张之洞(汉族,同治二年进士,号称“香帅”创设汉阳兵工厂)刘坤一、唐廷枢实践过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1861年3月11日设置中国首个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负责掌管对外事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 山东巡抚的人事更迭问题。 • 义和团在直隶、京津一带的扩张与清政府
的应对问题。
第五节 庚子事变与《辛丑和约》
• 一、清政府和战难决与“宣战”诏书 • 各国驻华公使对义和团的态度 • 英、法、德、美的联合照会 • 廊坊之战 • 清廷内部战与和的分歧 • 御前会议 • 宣战诏书
第五节 庚子事变与《辛丑和约》
• 五、《辛丑和约》的签订与影响 • 李鸿章、奕劻与联军的议和谈判。 • 外国列强的议和条件。 • 议和大纲的内容与条款。 •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李鸿章、奕劻为
代表)与俄、英、美、日、德、法、意、 奥、西、比、荷等国签订《辛丑各国和约 》(习称《辛丑条约》)。
第五节 庚子事变与《辛丑和约》
• 五、《辛丑和约》的签订与影响 • 《辛丑和约》的12款内容和19附件。 • 《辛丑和约》的历史影响。
第五节 庚子事变与《辛丑和约》 • 五、《辛丑和约》的签订与影响 •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 清政府的政治走向问题。
•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史》,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2003年。 蔡乐苏:《戊戌变法史述论稿》,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1年。 黄彰建:《戊戌变法史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 版社,2007年。 王树槐:《外人与戊戌变法》、《庚子赔款》。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二集)。 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4年。
第二节 维新运动的开展
• 三、维新与守旧的论争 • 兴民权与设议院的新论 • 张之洞《劝学篇》的出庐 • 湖南《翼教新编》的议论 • 维新志士的回应 • 严复、梁启超、汪康年、唐才常等 • 维新思想的发展、传播与影响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高潮和失败
• 一、百日维新 • 1897年冬,因德国强租胶州湾事件,康有
第一节 列强瓜分狂潮和民族资本主义的 初步发展 • 四、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 1895年,清朝“恤商惠工”的上谕。 • 1898年,总理衙门《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 民族资本丝、棉纺织业 • 民族资本面粉工业 • 民族资本船舶修造业 • 民族资本采矿业、轮船运输业。
• 列强争夺铁路、矿山利权的条约与活动
第一节 列强瓜分狂潮和民族资本主义的 初步发展 • 二、帝国主义在华划分势力范围
第一节 列强瓜分狂潮和民族资本主义的 初步发展 • 三、外国资本加紧控制中国经济
• 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与金融网的形成。
• 英国汇丰银行
• 外资银行的投资与利润。
• 外资在华投资产业:工矿、运输、电信、 棉纺织业。
式租借胶州湾。 • 反洋教的局限性:排斥异端与盲目排外。第四节 Nhomakorabea和团运动
•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发展 • 外国教会势力在华北地区的增长。 • 自然灾难问题。 • 华北的民间组织与民间教门问题。 • 义和拳、义和团的发端与发展。 • 义和团的旗号:“扶清灭洋”的形成。 • 义和团的早期斗争。
第四节 义和团运动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高潮和失败
•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 失败的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
和妥协性? • 变法是否民族资产阶级所推动? •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连续性问题
第四节 义和团运动
• 一、反教会斗争的高涨 • 近代教民冲突与教案问题 • 1897年11月,山东巨野教案 • 当年,德国借教案占领胶州湾 • 1898年,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德国正
第五节 庚子事变与《辛丑和约》
• 二、京津沦陷与清廷仓皇出走 • 6月17日,大沽炮台失陷。 • 7月14日,天津陷落,天津城临时政府(
都统衙门)的成立。 • 清朝主和派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立山
、联元先后被杀。 • 8月14日,慈禧太后携光绪帝“暂避”。 • 8月15日,北京沦陷。
第五节 庚子事变与《辛丑和约》
为上书光绪皇帝(《上清帝第五书》)。 • 康有为与光绪帝关系的改变。 • 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 • 系列变法的上谕、举措与落实、反响。 • 科举改革与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高潮和失败
• 二、戊戌政变 • 帝党与后党问题 • 翁同龢开缺问题 • 荣禄外调署理直隶总督,统领北洋三军 • 军机四章京、礼部六堂官事件 • 衣带诏真伪问题与袁世凯告密问题 • 外国人与戊戌变法 • 政变的爆发与结局
第二节 维新运动的开展
• 一、康有为与维新运动的理论准备
• 康有为(1858-1927) 梁启超(1873-1929)
第二节 维新运动的开展
• 一、康有为与维新运动的理论准备
• 康有为的讲学活动和著述 • 康门弟子
第二节 维新运动的开展
• 二、公车上书与维新运动的开展 • 康有为的上书活动 • 公车上书事件(旧说与新论) • 维新志士的群体与分布 • 汪康年与维新变法 • 新学书报:《国闻报》、《时务报》等 • 学会组织:强学会、南学会等 • 清朝官吏的响应问题
• 三、联军扩大侵华战争与俄国侵略东北 • 联军的“远征队”。 • 联军向南(保定)、向西(山西)的进攻
。
• 沙俄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名,出兵东北。 • 《奉天交地暂且章程》
第五节 庚子事变与《辛丑和约》
• 四、东南互保 • 盛宣怀与东南互保问题。 • 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北
总督张之洞等人的态度。 • 长江流域的外国势力与利益问题。 • 《东南保护约款》的内容与谈判。 • 东南互保局面的政治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
第五章 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
第六章 辛亥革命与清末新政
第五章 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 • 第一节 列强瓜分狂潮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第二节 维新运动的开展 •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高潮和失败 • 第四节 义和团运动 • 第五节 庚子事变与《辛丑和约》
第一节 列强瓜分狂潮和民族资本主义的 初步发展 • 一、战后大借款与列强掠夺利权 • 赔款、外债与近代中国利权问题 • 债权国能够享有中国各项政治、经济特权 • 各类借款与外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