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虽有佳肴教学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虽有嘉肴课程设计

虽有嘉肴课程设计

虽有嘉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本章节重要概念,如“嘉肴”的文学含义及其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识别并描述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3. 学生能够总结出课文作者的观点,并能够与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篇以“嘉肴”为主题的短文,正确使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

3. 学生通过课堂互动,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内容,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欣赏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3. 学生能够认识到食物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培养对家庭传统和习俗的重视。

分析:本课程针对的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和认知能力。

课程性质为语文拓展阅读,旨在通过课文《虽有嘉肴》的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课程目标设计注重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鼓励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虽有嘉肴》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诗文阅读部分。

2. 教学内容安排:a. 课文朗读: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b.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c. 文化背景:介绍课文所涉及的饮食文化和礼仪,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d.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e. 课堂小结:总结课文主旨,提炼作者观点,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3.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课文朗读、课文解析(关键词语、句子结构)。

第二课时:课文解析(修辞手法)、文化背景介绍。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课堂小结。

4. 教学内容列举:a. 课文结构分析:段落大意、文章主旨。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会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懂得珍惜美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领会。

2. 古代诗歌的欣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虽有嘉肴》。

2. 相关注释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学生结合注释资料,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领会深层含义。

(2)教师解析课文中的寓意,教育学生珍惜美食,节约粮食。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教师点评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7.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会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课方案【教材剖析】《虽有佳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篇课文,是整册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课文,联合本单元教课目的和初一重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特制定此教课方案。

【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指引学生累积要点文言实词,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引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感情,领会古汉语独有的韵律美。

2、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粗心。

三、感情与态度目标:指引学生联系实质,让学生理解教课相长的道理。

【教课要点】指引学生累积要点文言实词,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课难点】指引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感情,领会古汉语独有的韵律美。

教课方法】朗读法、议论法。

【教课课时】 1 课时【课前预习】1、查阅相关资料,认识《礼记》、《学记》的相关知识。

2、借助讲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 2 遍,初步认识课文内容。

【教课过程】一、导入(采纳发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惹起学生的思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但是然转入文学知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可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二、感知课文(采纳不一样的方式阅读,但每一次读要达到不一样的目的)采纳花式众多的朗诵,使讲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育语感,丰富文化底蕴)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知困而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课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2、二读课文,读出神韵。

(教师范读,划出朗诵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高声朗诵,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朗诵并联合说明和参照书,理解重要字词,并在掌握要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供您参考,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用文言文“九字翻译法”,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评价设计】: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九字翻译法”,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复备:【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 (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佳肴(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故曰: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

【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

(七年级练字、八年级话题演讲、九年级诗词积累)二、学习研讨(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后,听范读。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学生大声朗读。

2、诵读展示。

(学习小组形式展示)(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九子法“疏通文意。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使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表达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的道理。

(3)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勇于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内容的分析与讨论。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语法。

2. 比喻和寓言的理解。

3.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文言文。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实践:(1)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

(2)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表达能力。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运用文言文写一篇小短文。

(3)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虽有嘉肴》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课文,主要讲述了虽有美味的食物,但不知道其味道的人是不懂得享受的,类比到学习上,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滋味。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虽有嘉肴》的主旨,领会作者的意图。

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比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虽有嘉肴》的主旨,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比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难点:深刻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一道美味的菜肴作为引入,让学生品尝,并引导学生思考,虽然美味,但不知道其味道的人是不懂得享受的。

a. 课文中的主要论点是什么?b. 课文是如何通过比喻来说明论点的?c. 你认为课文中的比喻对你有什么启示?3. 讲解与讨论: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课文中的比喻,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将课文中的比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虽有嘉肴》主要论点:学习的重要性比喻:嘉肴与味道启示:通过学习,体验知识的滋味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虽有嘉肴》,写一篇短文,阐述你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

答案:略2. 请举例说明,在学习过程中,你是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的?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较高,能够较好地将课文中的比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但在实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下节课进行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入环节的设计引入环节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至关重要。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例如“虽、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等。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如断句、翻译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懂得珍惜美食,懂得感恩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嘉肴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美食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课《虽有嘉肴》。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等。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虽、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等,并进行翻译练习。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断句和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 运用所学知识,回家后与家人分享美食,并表达感恩之情。

3. 结合课后注释,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分享:了解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美食的情况,评价学生对感恩之情的实践。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虽有嘉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虽有嘉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1)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突破难点。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和诗人思想感情。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将诗歌中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句的朗读与背诵:准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熟练背诵全文。
(2)生字词的掌握: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其意义,并能灵活运用。
(3)诗句意义的理解:深入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4)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对比、讽刺手法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虽有嘉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美食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比如,妈妈做的菜不仅仅是食物,还包含了爱和关怀。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虽有嘉肴》的奥秘。
(3)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准确理解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道德观念的传达。
(4)跨文化理解:如何让学生将古代诗歌中的道德观念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举例:诗句“乐只君子,万舞洋洋”,诗人通过描绘君子的快乐和盛大的舞蹈场面,讽刺当时社会上层人物忽视国家安危,沉溺于享乐。学生需要理解这种讽刺手法,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提高道德认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虽有嘉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美食与道德的关系。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解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诚实、勤奋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朗读和背诵。

2. 文章中关键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3.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文言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主翻译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章中的难点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主旨和寓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练习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发言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言文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2. 组织学生参加文言文朗诵比赛或写作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教案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1.1 设计理念1.1.1 本文以“虽有嘉肴”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真谛。

1.1.2 教案围绕学生实际,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1.1.3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背景2.1.1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是古代寓言故事,寓意深刻。

2.1.2 文章通过讲述一个嘉肴不被欣赏的故事,引出“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的道理。

2.1.3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学习的真谛。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目标3.1.1 理解文章寓意,体会学习的真谛。

3.1.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1.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理解并背诵文章。

4.1.2 能够分析文章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4.1.3 能够运用文章的寓意,解答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理解文章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5.1.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1.3 运用文章的寓意,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继续编写。

请您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更好地完善教案。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课件:包括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

6.1.2 的黑板:用于板书设计。

6.1.3 教学音频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资料。

6.2.1 学习资料:包括教材、参考书等。

6.2.2 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6.2.3 彩色笔:用于标记重点内容和进行课堂活动。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提问:询问学生对“嘉肴”的理解。

7.1.2 播放相关音频资料:如美食节目的剪辑,引发学生兴趣。

7.1.3 揭晓课题:虽然有嘉肴,但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虽、嘉肴、焉、弗、说、善、御、假、传、宗、称、之、至、知、说、告、喻”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嘉肴”比喻“善假于物也”,“御”比喻“学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的主旨。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

(2)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虽有嘉肴》的文本。

2. 相关注释和解释。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嘉肴”比喻“善假于物也”,“御”比喻“学习”。

4.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课文的主旨。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对于现代社 会的启示和意义。
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分析《虽有嘉肴》的篇章结构,包括 开头、主体和结尾等部分。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写作手法 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讲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如对比论证、 引用经典等。
重要词句段赏析
选取文章中的重要词句段进行深入赏析。 分析这些词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和赏析活动,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虽有嘉 肴》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形成 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更加热爱和尊重传 统文化,愿意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贡献自己的力量。
02
教学内容与重点
《虽有嘉肴》原文解读
分类型作业要求
根据作业类型,如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践作业等,明确具体要求,以便学 生有针对性地完成。
评价标准及批改方式说明
评价标准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作业的完成度、正确率、书写规范等方面,以便学生了 解自己的作业水平。
批改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批改方式,如教师批改、学生互批、小组批改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 度和自我纠错能力。同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不足之处。
互动式讨论环节设计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学生对课文中 的难点、疑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 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全班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进 行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和思考过 程,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和表达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
课件制作
精心制作课件,将课文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 有机结合,形成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2024年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5篇)

2024年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5篇)

2024年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5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一、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考虑、感悟与对美妙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考虑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

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缺乏之处,知道自己的缺乏,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进步。

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粗浅易懂。

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教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漫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容许了。

人带着蜗牛漫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漫步。

”上帝答复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

”人承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课文主题和思想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语法。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自我检测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维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虽有嘉肴》原文及注释。

2. 教学多媒体: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文言文语法参考书、相关文化背景资料。

4. 学习工具:文言文词典、翻译工具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安排2课时,共计45分钟。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虽有嘉肴》,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5. 朗读与表达:(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学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虽有嘉肴》优秀教案

《虽有嘉肴》优秀教案

《虽有嘉肴》优秀教案《<虽有嘉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教学相长的道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2)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

2、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类比手法的运用,理解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话。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获取知识,还能不断地提升自己。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虽有嘉肴》,就和学习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1)“虽有嘉肴”中“虽”,即使。

(2)“弗食,不知其旨也”中“旨”,甘美。

(3)“教然后知困”中“困”,不通,理解不了。

(4)“然后能自反也”中“反”,反省。

3、学生再次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四)深入探究1、文章开头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为喻,有什么作用?明确: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述浅显易懂。

2、文章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道理的?明确:文章先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强调只有“知不足”“知困”,才能“自反”“自强”,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3、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教学相长”这一道理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来谈。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这篇文章,理解了文章的大意,明白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篇语文课文《虽有嘉肴》是八年级下册中的篇目,属于文言文课文部分,是以唐代岑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原文,经过删减、加工,去掉了原文中的很多句子和字眼,增加了仁宗皇帝的语言,再次描写了唐代八月中旬探花儿子回家的情景,通过描写现实生活,表达了文人士子对美食与美酒的向往和对亲情的感怀。

本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适合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符合现行教育政策,有利于以文育人。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正确理解文言中的典故“东篱菊后逢君”,并加以运用。

2、理解赋的基本结构、特点及运用方法,以及对高峰的展现。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语言的剖析,了解古人的行事和品质,提高其情感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文学艺术的欣赏,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其人文情感修养。

2、启迪学生对美食、美酒的向往和对家庭的感恩之情,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把握文中典故“东篱菊后逢君”与作品内在联系。

2、分析文言文中语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言文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1、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2、领会作者的用意,连接文言与现代,学以致用,提高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进入文化背景,感受古代风尚的典雅景象。

2.学生阅读课文,学习语言知识,了解文化典故,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文本意义。

3.学生分组讲解与比较文本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与明清小说中有关饮食卉蔬的描述相呼应的情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掘文言文的趣味性和阅读的深度。

4.学生按照题目进行文言文作文,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文言文的与生活相连,并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力。

《虽有嘉肴》说课稿3篇

《虽有嘉肴》说课稿3篇

《虽有嘉肴》说课稿《虽有嘉肴》说课稿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虽有嘉肴》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虽有嘉肴》说课稿1各位老师: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说课的内容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能力目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本课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而确立的。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据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特点与学习重点,我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把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作为本课难点。

二、说学生和学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正确划分句子节奏,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准确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课文。

3.学习文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并运用到学习实践中。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正确划分句子节奏,背诵课文。

难点: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文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1分钟)师:同学们知道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生自由回答。

展示:“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强调“四书”“五经”用引号而不用书名号。

)(二)展示目标(1分钟)过渡语: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正确划分句子节奏,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准确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课文。

3.学习文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并运用到学习实践中。

二、先学(13分钟)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

首先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自主学习课文。

(一)自学指导1.结合注释和材料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及时勾画做好笔记。

2.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用红笔圈出你不认识的字词;读完课文后,借助工具书解决。

3.二读课文,读准停顿,尝试用“/”标出句子的停顿,并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三读课文,读懂文意,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译读短文,标记出不懂的词句,以备请教同学。

5.再读课文,读出韵味。

(二)自学检测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

《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给加点字注音嘉肴(jiā yáo)弗食(fú)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 xiào )学半教学相长(zhǎng)3.请试用“/”将短文划分节奏,并朗读给大家听。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4.解释加点词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反..也..也然后能自强教学相长.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点拨:文言词语有很多特殊的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学会分类积累文言词。

如这篇小短文中古今异义的词语有:虽、旨、困、长等,要分别整理出这些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请同学们尝试整理出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文言词语。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4)其此之谓乎?点拨:文言文有几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省略句等。

“其此之谓乎”一句属于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正确语序应是“其之谓此乎”,这也是古文中的一种固定句式“此……之谓也”,通常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啊)。

”(三)我的疑惑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20分钟)过渡语:我们知道《学记》是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那《虽有佳肴》这篇不足百字的小短文论述了什么道理呢?请同学再读文章,找出文中最能概括这一道理的句子。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点拨:教学相长也。

2. 文章开头为什么从“虽有佳肴”写起?点拨: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这种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叫做“类比推理”。

(板书:弗食佳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类比推理)开头运用类比手法,由“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引申到“即使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两个转折复句,自然过渡到教与学的关系。

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逐层论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板书: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逐层论证)3. 引用《兑命》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点拨:《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说明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来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板书:引用作结——学学半,此之谓)4.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点拨:(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四、当堂训练(8分钟)过渡语:请你按照要求,认真规完成题目。

1. 《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说明了的道理。

2.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兑命》曰:4.古今异义虽.有佳肴古义:今义: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教学相长.古义:今义:5. 该文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五、课堂小结(1分钟)六、自我反思(1分钟)过渡语:通过学习《虽有佳肴》这篇短文,你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困惑呢?请你整理下来。

1.学习本文的收获可以是有关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总结,也可以是对你人生的启迪、心灵的震撼,请你认真、条理的总结在下面。

我的收获:。

2.你认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中,哪些是你在检测训练过程中容易出错的?也请你总结在下面,3分钟完成。

我的易错点:。

【板书设计】虽有佳肴《礼记》弗食佳肴,不知其旨类比推理弗学至道,不知其善教学能相长学知不足,教后知困实践出真知逐层论证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引用作结——学学半,此之谓【教学反思】【资料】1.文学常识关于《学记》: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记》容有:发虑宪、玉不琢,不成器、虽有佳肴、古之教者、大学始教、大学之教、大学之法、学者有四失、凡学之道、善学者和记问之学。

关于《礼记》:《礼记》是战国至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2.拓展阅读(1)名句积累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2)《礼记·学记》①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③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注释】①选自《学礼》。

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

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

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3)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

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

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

所以君主不以对待部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臣子担任「尸」的时候,另一种就是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

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

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的软处开始,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解脱落;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

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则响应得小声,重力敲打,则响应的声音就很响亮,一定要打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