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全球变化-专题
全球变化 第四章
§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 /环境属性信息
§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 /环境属性信息
§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 /环境属性信息
§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 /环境属性信息
有孔虫是一类具有壳和网状伪足 的单细胞动物,大小近似于海边 的一粒细砂,身体的直径多不足 1毫米,所以也叫微体生物。有 孔虫的大多数都有矿物质形成的 硬壳,壳上多有开口,壳壁上还 有许多小孔。
深海沉积物中有孔虫化石氧同位素与全球变化关系(据Moore,1996)
§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 /环境属性信息
§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 /环境属性信息
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与中国 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对比
(据Rutter,1992)
§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 /环境属性信息
§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 /环境属性信息
孢粉试样每个取约500g,每个试样中应有孢粉400-450粒,作出按 百分比为基础的孢粉谱,古植被推断的可信度高。绝大多数孢粉化石大 多数较难鉴定到种,使得用其推断古气候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花粉 传播方式、搬运距离远近和沉积地点等对推断结论也有影响。
§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 /环境属性信息
? 冰芯可提取的环境信息
–氧同位素比率:由δ18O推断反应温度 –冰晶生长形态:反应温度变化 –冰川年净积累量:反应降水量变化 –冰中气泡:生成时的大气成分 –冰中化学成分和微粒含量:大气气溶胶状况、地球沙
漠化和大气环流强度的状况 –冰中有机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冰中火山灰和强酸信号:火山活动历史 –冰中10Be:宇宙射线强度、太阳活动、地磁场强度
植物硅酸体分析在恢复 古气候方面具有很高的 分辨率和灵敏性,硅酸 体中碳的δ13C值可用来 恢复古气候,是一个极 有价值的指标,尤其是 在黄土地层中可以弥补 花粉分析的不足。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涉及内容广泛,涵盖了众多跨学科的知识内容和要点。
通过本课程系统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和信息,为后期有可能从事相关领域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拟主要达到以下几方面目标: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其了解和掌握全球变化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其次,通过本课程的参与和学习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节能、环保意识;另外,通过课程知识内容的正确引领有助于学生培养和积累跨学科的知识背景。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介绍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及有关全球变化的官方机构及主要职能第一节全球变化及主要涉及学科领域1.什么是全球变化;2.全球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习题要点:有关全球变化的主要概念及其术语。
第二节涉及全球变化的主要官方机构及主要职能1.全球变化主要官方机构;2.全球变化官方机构的主要职能。
习题要点:全球变化主要官方机构及英文表达;全球变化官方机构的主要职能。
本章重点、难点:如何合理区分不同全球变化机构之间的职能差异。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全球变化的主要官方机构及职能。
第二章探讨全球地-气碳交换过程及考察指标的定义和计算第一节全球地-气碳交换研究1.全球地-气碳交换基本过程;2.全球地-气碳交换研究现状。
习题要点:全球地-气碳交换基本过程(以陆地生态系统为例)。
第二节与全球地-气碳交换相关的表征指标的定义与计算1.全球地-气碳交换相关的表征指标;2.地-气碳交换相关表征指标的计算。
习题要点:全球地-气碳交换基本过程;地-气碳交换相关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理解全球地-气碳交换基本过程。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全球地-气碳交换基本过程;掌握地-气碳交换过程主要观测指标及定量方法。
第三章探讨全球碳的来源与分布,以及不同领域碳排放的估算第一节全球碳来源及分布1.全球碳来源的多样化及其特点;2.全球主要碳源的分布及其空间变异性。
全球变化生态学--ppt课件
van der Heijden. 2004. Ecology Lett
展望
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不同驱动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 土壤生物过程和多样性的影响,以更好地预测未来 土壤动物多样性及相关生态学过程的变化及其机制。
大气 CO2 浓度升高介导的寄主植物营养和次生代谢 物质的变化,以植物为食的地上部昆虫的个体生长 发育、种群数量、行为的发生改变,同时通过根系 的作用, 地下植食昆虫和生物多样性会发生怎样的 变化过程?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地下部分与地 上部分生物多样性是通过怎样的资源代谢分配、是 否具有相同的机制和策略。
co2浓度不断在增加970ppm?全球温度在升高?21世纪气温将增加41461700270190029019583151980338199335519983672702903103303503701700175018001850190019502000年份yearco过去近过去近300300年来大气年来大气coco22浓度变化浓度变化过去过去140140年来全球温度的变化年来全球温度的变化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如大气co2浓度增加氮沉降地面增温和外来物种入侵作出响应
• 研究对象包括植物根系、 地下动物和土壤 微生物。
.
全球变化下地下生物过程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注意全球变化过 中的土壤生物过程(Hodge,1996;Hu et a1., 1999;Oren et a1.,2001)
.
Ø Objective1:确定CO2、Waring、Precipitation 何种气候变 化因子对土壤动物丰度起到特别影响 Ø Objective1:土壤动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否与分类、个体 大小和营养级有关。 Ø 通过多篇文献,meta-analysis 分析,CO2升高、降水加强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32学分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实验(含上机):0学时,课外。
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4学期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遥感原理适用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遥感科学与技术教材:朱诚、谢志仁等编著,全球变化科学导论(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开课单位:地理与遥感学院地理与资源环境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本课程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气候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介绍了全球变化的基本特征、变化规律、区域气候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以及全球变化对区域气候异常的影响等,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自然演化过程、全球环境的控制因子(太阳辐射、大气、海洋、冰川等)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反应机制、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及人类在开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相处等重大科学问题。
让学生了解全球变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全球变化的应对措施、目前所到达的效果以及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
经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遥感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建立起地球科学是时空耦合的综合科学的观念,增强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和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2学时)1.1全球变化的科学含义(1学时)(1)了解全球变化的基本含义(2)掌握全球变化科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研究内容和意义重点:全球变化科学产生的背景;四大研究计划;全球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和区别难点: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动向1.2人类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0.5学时)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规律(2)掌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显著影响重点:全球环境变化的规律难点:IPCC第五次报告的重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显著影响1.3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0.5学时)(1)了解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2)理解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的关系重点: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的关系第二章全球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过程(4学时)2.1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1学时)(1)理解全球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代表性事件(2)掌握全球变化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代表性事件重点: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全球变化的驱动力(1学时)(1)了解全球变化的驱动力分类;(2)掌握不同时间尺度上全球变化的驱动力差异难点:不同时间尺度上全球变化有不同驱动力(如太阳辐射、冰量变化及大洋环流等)冰期-间冰期与米兰柯维奇理论(1学时)(1)了解地球气候冰期-间冰期旋回的特征(2)掌握米兰柯维奇理论对解释冰期-间冰期旋回的解释难点:米兰科维奇轨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受到的质疑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1学时)(1)了解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2)理解三大循环过程的联系重点:全球变化三大循环过程的联系第三章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4学时)3.1过去全球变化重建的含义和意义(1学时)(1)了解过去全球变化重建的含义(2)理解过去全球变化重建的意义重点:过去全球变化重建的含义;全球变化的研究有三种方法,重建是其中之一;难点:地球环境重建中三个重要假设;过去全球变化重建的意义用于重建的主要载体和代用指标及其重建的过去全球变化历史(3学时)(1)了解黄土堆积与古土壤等信息载体(2)理解各类地质记录的优缺点(3)掌握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在反演地球气候中的重要作用(4)掌握珊瑚、树轮和石笋等气候信息载体在研究全球短尺度变化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地球环境变化的重建方法难点:地球环境变化的重建的各类指标及其特点第四章全球观测系统(4学时)4.1空间观测技术的开展和对地观测系统(2学时)(1)了解对地观测委员会(2)理解空间观测技术的开展和对地观测系统重点:空间观测技术的开展;全球主要四大观测系统;难点:全球变化的研究有重建、观测和建模三种方法,这三者的区别及联系全球一体化观测战略(1学时)(1)理解全球一体化观测战略(2)理解全球一体化观测探讨实验重点:全球一体化观测战略的重要意义;一体化全球观测战略的六大主题难点:全球,体化观测的探讨实验(以青藏高原的观测为例)地球观测系统和其十年规划(1学时)(1)了解地球观测系统的组成(2)掌握地球观测系统的十年规划重点:地球观测系统十年规划的主要内容难点:遥感和GIS技术的开展对全球变化研究的影响第五章以自然为主的环境变化(6学时)5.1自然环境突变事件(1.5学时)了解各类自然环境突变事件(2)理解各类自然环境突变事件的分类及驱动因素重点: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气候突变事件难点:气候突变事件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不同时间尺度上环境突变事件的驱动机制5.2全球冰雪圈变化(1学时)(1)理解全球冰雪圈状况及其变化趋势(2)掌握冰川变化与全球变化的联系重点:全球冰雪圈状况及其变化趋势难点:冰川与全球变化的联系全球海平面变化(0.5学时)(1)了解海平面在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期的变化(2)理解未来海面变化趋势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难点:未来海面变化趋势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1.5学时)(1)理解沃克环流与三大涛动的联系(2)掌握厄尔尼诺和拉尼那现象的特征重点:沃克环流与三大涛动的联系难点:ENSO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1.5学时)(1)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2)掌握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难点: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第六章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6学时)6.1全球变化中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2学时)了解全球变化中的人口问题、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极端气象事件频繁发生等问题(2)理解臭氧空洞及气溶胶的环境效应(3)理解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的关系重点:全球变化中的各类环境问题;气溶胶的环境效应难点:气候变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不同影响;气候变暖影响的区域差异全球变暖与极端气象事件的联系(2学时)(1)了解极端气象事件的基本概念(2)掌握气候变暖对各类极端气象事件的影响及驱动机制重点: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暴雨发生频次的变化难点:气候变暖与北半球中纬度极寒天气的联系全球变暖与人类健康(2学时)(1)了解影响人类健康的气候要素(2)掌握气候变暖影响人类健康的具体机制和过程重点:全球变暧对地区冲突的影响难点:气候变暖对传染病发生和传播机制的影响第七章全球变暖的缓解与适应(4学时)7.1《京都议定书》签订的进程及意义(2学时)(1)了解全球变暖缓解的含义(2)理解全球变暖的缓解中新能源的使用前景(3)掌握《京都议定书》的具体要求及其签订的目的和意义重点:全球变暖的缓解和适应的联系难点:《京都议定书》的具体要求及其签订的目的和意义《京都议定书》的执行(1学时)(1)了解《京都议定书》执行的巨大困难(2)了解《京都议定书》签订后历次气候大会的要点(3)理解中国在全球变暖的缓解中承当的重要作用重点:中国在全球变暖的缓解中承当的重要作用难点:《京都议定书》执行过程中的重大困难;中国在全球减排背景下的能源选择7.3人类对全球变暖的适应(1学时)(1)了解工程技术(包括生物技术)在全球变暖适应中的作用(2)理解全球变暖的适应中遥感和GIS技术的应用重点:全球变暖的缓解和适应的联系第八章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大争议(2学时)8.1过去及目前的气候变暖幅度(1学时)了解政府间气候委员会(IPCC)遭遇的危机(1)了解过去及目前的气候变暖幅度重点:IPCC遭遇的信任危机难点: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暖的幅度不同工业革命以来气候变暖的驱动因素(0.5学时)(1)了解近200年太阳辐射和气溶胶的变化规律(2)理解温室气体对近200年气候变暖的驱动重点:根据C14等数据结果确定人类活动对近200年气候变暖的驱动未来气候如何变化(0.5学时)(1)了解排放情景的基本概念(2)理解气候模型中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时常用的排放情景难点:不同排放情景下未来气候呈现不同的变化四、课程考核(1)作业等:作业:3-5次(2)考核方式:开卷或闭卷考试(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综合计算五、参考书目(1)张兰生、方修琦等著,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毕思文编著,地球系统科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3)符淙斌主编,地球的未来,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温刚等编著,全球环境变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5)科波克著,王永译,气候变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地理】湘教版必修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第二节全世界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采集有关资料说明全世界天气变化的三种尺度和特色。
让学生阅读课本资料来认识科学家推断古代天气状况的方法。
让学生经过历史知识剖析全世界天气变化对人类古代文明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经过学生采集资料,培育学生的采集、办理信息的能力。
经过学生阅读资料,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
经过“中国古代天气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图表剖析,提升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经过研究活动宽阔学生思想,提升他们的着手能力。
感情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此刻和将来的生计与发展跟天气有亲密关系。
提升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确定走可连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设计重点全世界天气变化的三种尺度及其特色。
全世界天气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设计难点:利用资料剖析、总结全世界天气变化的特色及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手段:多媒体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过程课前准备:( 1)分组,把互相周边的 4 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全班共13 组左右。
(2)散发卡片,每小组 4 张卡片(卡片已编号,卡上的问题用纸条封住)。
上课:研究部分:全世界天气变化[ 师] 介绍旅行景点——楼兰故城,播放楼兰故城的地点图。
而后要求各组同学揭开第一张卡片,问题:“用自己所采集的资料来描绘古代楼兰和此刻楼兰的状况,可加以假想?(课前已部署学生去采集有关资料)[ 生] 各小组互相议论、想象,把结果写在卡片上,并派代表描绘。
[ 师] 依据各代表的描绘(5 个左右),概括楼兰故城由鼎盛到消亡,连续问:“这是为何”。
[ 生] 很轻松的回答:这是由天气变化惹起的。
得出消亡的原由:天气变化孔雀河干枯罗布泊湖水萎缩楼兰消逝变化的呢?”[ 生] 依据课文分组思虑、议论,把重点记录在卡片上。
[ 师] 播放表格提示[ 师] 问题 1、经过上边“地质期间天气的变化曲线图”来说明地质期间天气的变化特色?2、据考据,美洲北部的印第安人属黄种人,想想:亚洲的黄种人是如何进入北美洲的?[ 生] 思虑、作答。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全球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全球变化的认知和理解,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全面而系统的全球变化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形成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意识。
第一章全球变化的定义和背景1.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范围1.1.1 全球变化的定义1.1.2 全球变化的主要内容1.2 全球变化的背景和原因1.2.1 全球化的趋势1.2.2 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第二章全球气候变化2.1 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2.1.1 气候和气候变化的定义2.1.2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和指标2.2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2.2.1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2.2.2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2.3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2.3.1 生态系统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损失 2.3.2 天气极端事件的增加2.3.3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第三章全球海洋变化3.1 海洋变化的基本概念3.1.1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3.1.2 海洋变化的主要指标3.2 全球海洋变化的原因和过程3.2.1 全球海温的变化3.2.2 海洋酸化和海平面上升3.3 全球海洋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3.1 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3.3.2 渔业资源的变化和可持续利用第四章全球土地变化4.1 土地变化的概念和特征4.1.1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定义4.1.2 全球土地变化的主要形式和趋势4.2 全球土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4.2.1 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的影响4.2.2 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4.3 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策略和实践4.3.1 土地保护和恢复4.3.2 生态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农业第五章全球变化的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5.1 全球变化治理的国际机制5.1.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5.1.2 巴黎协定与全球减排目标5.2 全球变化问题的未来展望5.2.1 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路线5.2.2 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结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影响,并能够分析和评估全球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变化》作业
全球变化作业作业1:1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包含哪些内容?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温盐环流是如何解释第四纪冰期- 间冰期的转换机制的?全球变化驱动力有哪三种类型?作业二:1重建过去全球变化的主要信息来源有哪些?怎样重建过去全球变化?2 什么是新生代衰落?其主要表现有哪些?3第四纪冰期- 间冰期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阐明冰期- 间冰期之间转换的可能机制和过程。
作业三:1全新世的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全新世环境是如何响应气候变化的?2全新世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人类是如何对适应环境变化的?作业四:1近现代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形成原因有哪些?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近现代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2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3温室气体增加可能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有哪些?未来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可能影响的表现有哪些?作业五:考查题(任选一题):1 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其影响研究海洋科学导论作业作业一:1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2根据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大洋盆地和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3按照矿产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海洋矿产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如何认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作业二:1海水的组成为什么有恒定性?海水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哪些?2海水的缓冲能力主要由哪种作用控制?海水中营养盐有哪些主要形式?海洋污染如何防治?作业三:1 何谓地转偏向力(科氏力)?它具有哪些基本性质?2 .何谓地转流?它的空间结构如何?地转流场与密度场、应力场之间的关系如何?3 埃克曼无限深海漂流理论是在什么前提下建立的?它得出了什么结论?作业四:1 何谓热盐环流?它在世界大洋环流中扮演什么角色?世界大洋上层环流的总特征如何?2 南、北两半球西风漂流区有哪些主要特征?.为什么北海道与南美西岸能成为世界有名的大渔场?3 .世界大洋环流通过什么方式相互沟通?作业五:1 什么叫潮汐现象?什么叫做引潮力?引潮力的分布有什么特征?试述潮汐动力理论的基本思想。
全球变化 王权坤
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 目前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
(据水利部,2004)
(图片引自仇保兴,我国城市水安全现状与对策,住建部,2013)
我国缺水大城市之最 ——天津
123立方米,这一数字不足全国平均水 平的1/17,比沙漠之国以色列还少100 多立方米。
(据水利部,2013)
东湖最大水量为1.2亿吨
影响与危害
6.生物数量变化、多样性减少
• 植被模拟研究证实,气候变化使某些物 种由于不能适应新环境而有濒临灭绝 的危险,也可能出现新的物种体系。动 植物生存将受到威胁,许多动植物将大 量消失,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影响与危害
7.加剧全球的不稳定性
• 贫困区与发展中国家是气候变化的高度敏 感区,干旱洪涝、水土流失、极端天气加 速贫困地区的环境恶化和贫困。
威胁生物多样性 的原因
1、栖息地丧失 和片段化 2、掠夺式的过度 利用 3、环境污染 4、偷猎与外来 种 入侵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履约 行动 2 . 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3 . 生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 4 . 生态伦理观念的树立
小视频
水 资 源 短 缺
地球水资源
海洋水 97.2%
淡水占2. 5%
冰川、深层地下水 98% 可直接利用的 淡水资源占0. 3%
通常认为地球上的水资源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 有97.2%是在海洋中 2300 立方米,
1/4 陆地水资源中 有68.7%贮存于冰川中, 30%属于地下水(绝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 只有很少部分是在湖泊、河流和溪流中。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我国水资源利用
2013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 3110亿立 资源型缺水(如大连) 方米,其中 水质型缺水(如昆明) 农业耗水占61%, 工程型缺水(集中于山区与沿海) 工业耗水占24%, 混合型缺水(如兰州) 生活耗水占13%, (据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2006) 生态与环境补水耗水占2%。
全球变化第四章
第一节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
重建过去全球变化的四点意义: 第一、重建全球变化历史, 了解包括演变过 程、时空分布格局,变化的区域差异等方面 的规律。 第二、通过过去发生的全球变化现象,探讨 和认识全球变化的成因机制。 第三、利用重建的结果验证模式的可靠性或 为模式的建立提供参数。 第四、由历史演变规律推测未来环境或为预 测未来环境提供历史相似型。
第二节全球变化的观测与监测
一、空基和地面观测 二、对地观测系统与全球变化卫星 三、全球观测系统
第二节全球变化的观测与监测
一、空基和地面观测 什么是空基监测 ❖地面监测的两种类型 遥感数据的5个特点
第二节全球变化的观测与监测
二、对地观测系统与全球变化卫星 1、对地观测系统(EOS)
第二节全球变化的观测与监测
第二节全球变化的观测与监测
观测与监测的主要变量涉及六个方面: 地球系统的外部能量:太阳辐射、紫外线通量 ❖重要大气微量成分:CO2、O3、N2O、CH4、 CFCs、H2O、CO气溶胶。 天气变量:温度、地面气压、降水、风、水汽、 云。
第二节全球变化的观测与监测
观测与监测的主要变量涉及六个方面: 陆地表面性质:植被指数、土壤湿度、生物范 围、生物量、营养物质循环、土地利用变化、地 表特征、雪盖、水体、地表辐射温度。 海洋变量:海面温度、海面气压、大洋环流、 海洋叶绿素、海冰、海面高度、 CO2。 地球物理变量:重力、大地水准面、地震、地 磁、板块运动。
第一节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
三、过去全球变化信息的空间和时间属性 4、释光测年 原理:利用被测样本所接受的电离辐射剂量。
第一节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
三、过去全球变化信息的空间和时间属性 5、古地磁测年
第一节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
全球变化_第四章
§4.3全球变化的模拟
退藕 次生模拟
空间大小 局地模式 区域模式 全球模式
强迫变化
§4.3全球变化的模拟
• 气候模式与气候模拟 • 生态模式与植被和生态系统动力学模拟 • 碳循环模式 • 气候变化评价模型
Photo by Jos Hill, 2002
珊瑚作为海洋环 境的信息载体, 具有高分辨率、 记录连续完整、 体系封闭好、代 用指标多、易于 定年等特点,有 效记录了全球环 境变化的信息, 分辨率可达月。
§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环境属性信息
硅化木
§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环境属性信息
第四章 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途径
§4.1 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
/基本假设/环境属性信息/空间和时间位置信息/重 建过去全球变化的主要步骤
§4.2 全球变化的动态监测
/观测的主要内容/观测的技术手段
§4.3 全球变化的模拟
§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 /基本假设
§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环境属性信息
§4.2全球变化的动态监测
• 由WMO、IOC(政 府间海洋学委员 会)、UNEP及 ICSU(国际科学 联合会)合办, 致力于包括大气 、海洋和陆地的 气候系统的监测 。
§4.2全球变化的动态监测
•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由以下4个国际机构发起并组织 实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世界气象组织、国际 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GOOS项目办公室 设在巴黎IOC总部。
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环境属性信息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环境属性信息深海沉积物中有孔虫化石氧同位素与全球变化关系据moore1996根据18o值的变化不但可以计算出有孔虫生存时期的温度而且可以对全球冰量的变化进行推断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环境属性信息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环境属性信息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与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对比据rutter1992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环境属性信息红色条带为古土壤暖湿气候黄色条带为黄土干冷气候渭南黄土剖面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环境属性信息黄土与古土壤的环境信息指标黄土分布范围冬季风影响范围粒度代表冬季风记录反映风力搬运强度差异风场运移过程中我国从南至北粒度逐渐变小磁化率代表夏季风记录反映成土作用黄土和古土壤序列中其它的信息如孢粉植物硅酸体指示性动物碳酸盐含量碳酸盐中c同位素o同位素10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环境属性信息41地球系统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环境属性信息孢子和花粉是植物生命过程中极其主要的繁殖器官和传播器官
全球变化选修课答案
全球变化1、简述全球变化及其科学内涵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
是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环境变化。
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全球变化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为解决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今天,全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主要在于人类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接近并超过自然变化的强度和速率,正在并将继续对未来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长远的影响。
这些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已经远远超过了单一学科的范围,迫切要求从整体上来研究地球环境和生命系统的变化,从而提出了地球系统的概念,即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整体。
同时,观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卫星遥感技术,提供了对整个地球系统行为进行监测的能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处理大量的地球系统的信息,建立复杂的地球系统的数值模式提供了工具。
全球变化学的理论基础是地球系统科学,它是研究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发生在地球系统内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学科属性: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且其研究内容为人与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大气化学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2)、全球海洋通量研究;(3)、全球水文循环过程的生物学特征;(4)、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5)、全球变化史的研究。
全球变化科学内涵:(1)、行星尺度;(2)、所有的时间过程;(3)、强调人类的作用。
2、全球变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全球变化》教案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案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是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球碳氮循环、温室气体与全球变化的关系,了解国际社会对遏止全球变化的努力,重点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以及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对全球变化若干问题的综合评估,并通过专题及学术报告的形式介绍全球变化研究最新进展,从而增强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和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使学生了解在全球尺度上的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问题的实质以及人类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
三、学时分配教案课时分配四、教案内容及教案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球系统、地球系统概念的形成、地球系统中的主要科学问题习题要点:地球系统概念、物理气候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时间、空间尺度第二节全球碳库、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土壤碳库习题要点:全球碳库的构成第三节地球系统碳循环、基本概念、研究史、碳过程与碳循环习题要点:地球系统碳循环的主要过程第四节全球变化、全球变化概述、全球变暖的事实、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习题要点:全球变化概念、全球变暖的事实、温室效应概念、温室气体类型第五节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碳排放在温室效应中的地位、温室气体与碳的“源”与“汇”、碳减排问题实质习题要点: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温室气体的源汇效应、全球变化与碳减排本章重点、难点:全球各个碳库的认识及全球变化的概念,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本章教案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系统的概念及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相关的主要科学问题,理解全球变化及温室效应的概念,并理解地球系统中的主要碳库构成及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所发生的各种生物地球化学、物理循环过程,掌握全球变化及温室效应与地球系统碳库、碳循环的关系。
第二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第一节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变化趋势及其源汇分布、大气、大气、大气、其它温室气体习题要点:《京都议定书》及其规定消减的种温室气体、、和的主要源和汇、、“蒙特利尔议定书”。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全球变化 / Global Change课程编码:12014007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6地理科学学时数: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学分数: 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定日期:2006年执笔者:千怀遂审核者:林媚珍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全球变化是目前全人类对地球知识关注的焦点,它是一种新的地球观,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
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该课程阐述了地表自然环境在历经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受到的人类活动深刻影响。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自然演化过程、全球环境的控制因子(太阳辐射、大气、海洋、冰川等)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反馈机制、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相处等重大科学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全球尺度上的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问题的实质以及人类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帮助学生从时间维认识地理环境的过程、区域特征的形成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科学是时空耦合的综合科学的观念。
增强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和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
课堂讲授部分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基础。
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学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一、引言全球变化是指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球气候、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
为了增强学生对全球变化的认识和理解,提出以下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全球变化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全球变化的概念和背景;2. 掌握全球变化的影响因素和主要表现形式;3. 了解全球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4. 学会分析全球变化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5. 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内容1. 全球变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范围- 全球变化的主要因素和驱动力- 全球变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2. 全球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等- 生物多样性丧失:物种灭绝、生态系统退化等- 地表变化:海平面升高、冰川消融等- 化学物质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3. 全球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环境影响:海洋酸化、气候灾害等- 经济影响:资源短缺、农业生产减产等- 社会影响:人口迁移、社会不稳定等- 健康影响:传染病爆发、食品安全等4. 全球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 减缓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推动清洁能源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非法捕捞等- 保护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开展节水教育等- 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农业、倡导环保生活方式等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全球变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实例分析法:选取具体的事件案例,详细解析全球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3. 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探索全球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
4. 视听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全球变化的实际情况和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估1. 完成小组或个人项目,提出针对全球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
2. 书面测试,考察学生对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参加讨论和辩论,评估学生对全球变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最新高中新湘教版地理4.2《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公开课教学设计必修1.
必修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课时)【教学准备】
【教学实录】
模块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模块二:学习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与方法
模块三:探究问题
点评:本节课依照“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做人”这一基本理念,紧紧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课标要求,精选组织教学素材,合理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使之动静结合,张驰有序,思维活跃,学习过程不易产生疲劳,学习效果非常好。
教学情境设计富有文化底蕴,贴近学生生活,很受学生欢迎。
本节课的时空跨度非常大,还需要兼蓄自然人文两大学科许多背景知识,难得的是教师能够从容应对,游刃有余,对学生的评价不温不火,准确到位。
从本节课可以看出,只要问题设计合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智慧也就被激发出来。
2019届高考一轮创新思维地理:第四章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件(湘教版)(35张PPT)
第四章
第二讲
考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规范练
(3)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4)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 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 (5)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第四章
第二讲
考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
第二讲
考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规范练
答案: (1)气候变化 (2)上升与下降交替出现,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海平面呈上升 趋势 (3)全球气候变暖弊大于利。有利影响:积温增加,农作物生长 期延长;高纬度地区变暖,降水增加,适宜农作物生长;高纬 度地区冬季取暖能源消耗减少;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等。 不利影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低纬度地区变得干旱, 农耕区退化;蒸发加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的分布;极端 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
化的因素有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形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等。 研究发现,在人类未出现之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就一 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当然,人类出现之后的气候变化也不是 完全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
第四章
课时规范练
►基础题 2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第四章
第二讲
考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规范练
(1)对图中海平面变化影响很大的因素是________。 (2)图中海平面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在近代时期表现出的明 显特点是________。 (3)你是如何看待全球气候变暖的?你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可能 带来的有利与不利影响有哪些?ຫໍສະໝຸດ 第四章2第二讲
考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年浓度
增加速率 (%/a) 0.5 1.0 0.2
贡献率(%)
CO2 CH4 N2O
350 1.7 0.31
60 15~30 5
1. 大气成分变化:臭氧(Ozone) 和氟氯化碳 (CFCs )
1. 大气成分变化:CO2的来源
• 化石燃料和水泥生产
• 土地利用变化
1980-1989:16亿吨/年; 2000-2007: 15亿吨碳/年
1980-1989: 55亿吨/年; 2000-2007: 75亿吨碳/年
2000:1980-1998年全球碳预算
Average annual budget of CO2 for 1980 to 1989 and for 1989 to 1998, expressed in Gt C yr –
碳源/汇 (1) 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 (2) 土地利用的净释放 (3) 大气CO2浓度的增加 (4) 海洋吸收 (5) 陆地吸收 = [(1) +(2)] – [(3)+(4)] 1980 to 1989 5.5 ± 0.5 1.6 ± 0.8 3.2 ± 0.2 2.0 ± 0.8 1.9 ± 1.3 1989 to 1998 6.3 ± 0.6 1.6 ± 0.8 3.3 ± 0.2 2.3 ± 0.8 2.3 ± 1.3
2. 气候变暖的原因
用模型方法分离自然活动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结果显示, 有人类活动影响的模拟的气候变化趋势最接近实际情况。
黑线:观测值
红色:人类变化+自然变化 蓝色:自然变化
2. 气候变暖: 后果
• • • • • • • 海平面上升 永冻土层解冻 植物生长季延长 动、植物分布范围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移动 动植物物候节律变化:生育季节、开花时间 珊瑚礁白化 。。。。。。
耕地增加
1961-1991全球土地利用变化
3.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
• 改变下垫面的热力特征(如地表反射率等),从而 影响气候系统。 • 通过对陆地碳循环影响大气组成成分(主要是温室 气体),进而影响气候变化。 • 1850-1998 年间,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全球碳排放达 136±55 Gt, 其中毁林占87%,草地开垦占13%;而 同期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的碳排放量为 270±30 Gt。
南极冰芯资料显示近1000年大气CO2浓度
360
CO2 (ppmv)
340
320
300
28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年
工业化(1750年)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明显增加。
(2001)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
土地利用变化大约占全球CO2释放量的15-20%,作用
• 影响生物多样性。
3.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气候系统
• 地表反射率 • 水汽流动 • 碳排放
森林 农田
水汽流动: 植被的蒸腾蒸散
农田:需要额外的水分灌溉
热带森林:天然、很高的植被蒸腾
毁林导致的碳排放
4. 荒漠化
定义:由于不恰当的人为活动,导致的干旱、半干旱
和半湿润地带的环境退化现象。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
• IHD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1996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 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科学联合会 联合主持,20世纪80年代开始执行。
• 主要研究气候系统物理方面的问题,包括
对大气、海洋和地球表面的研究。目标:
全球气候的可预报程度;人类活动对气候
的影响。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
• 森林破坏:森林转化为农田,土壤碳损失25%40%,0-20cm耕作层损失最大(40%)。
• 森林转化为草地或者轮种地,土壤碳损失20%27%。热带森林土地利用变化净碳损失0.47 GtC.a-1(植物0.31,土壤0.16)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
• 草原破坏:草原的碳库90%以上在土壤中,影响草地生态 系统碳库变化的土地利用主要是开垦和过度放牧。 • 开垦:开垦后的烧荒使植被中的碳都释放到大气中;开 垦促进土壤呼吸,加快土壤有机质分解;多年生草本被 作物替代后,固定的初级生产量(C)分配到土壤中比例降 低,一大部分被收割走损失。开垦后,土壤中的碳损失 30-50%。 • 过度放牧:初级生产力降低,家畜采食减少了向土壤中 输入的碳。加快土壤呼吸。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 的研究显示,过度放牧使表层土壤碳减少12%。
• 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在大气环流模型
(GCM)中,大气与海洋、大气与生物圈
还没有完全耦合;对于生态系统的描述
还不完善;其中的陆面过程模型对于植 物的过程和机理描述不充足。
• 全球尺度的气候系统模式的空间分辨率尽 管已经增加,在模拟全球、洲际大陆空间 尺度上可信度较高,但在较小的国家或省 区尺度上分辨率不够;
平流层
对流层
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
来,大气CO2浓度显 著增加;尤其是自20 世纪60年代,CO2浓 度与温度以相似的趋 势递增。
由上可见:
(1) CO2与温度变化总是以相同的趋势演变,CO2是 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驱动力;
(2) 人类排放的CO2是近代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3) 如果CO2及其它温室气体的大气含量增加到400500ppm以上,地球的平均温度至少要升高2 ℃以上。
公元 200-1980年 公元1856-1998年
(根据Mann and Jones, 2003改绘)
20世纪是过去2000年中最温暖的100年。
2. 气候变暖的原因
近代的气候变暖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
大幅度上升密切相关。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 体,对气候的稳定起着关键的作用。
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表向外发射的长波辐射,减小 地球向外空释放能量,并通过大气的再发射向地表 传递热量,使低层大气和地面温度上升,这一过程 称为“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全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
• 由国际远景机构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制定的计划。 • 该计划主要侧重社会科学领域的综合研究, 分析人类在导致全球变化中所起的作用。
• 目标:加强对人-地系统复杂相互作用的认识, 探索并预测全球环境下的社会,确定社会策 略以减缓全球变化的不利影响。
2、全球变化的定义 2.2 当代主要的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相互影响,人口增长是主要驱动因子
• 人口呈指数级数增长:1850年10亿;1999年 60亿 • 每增加10亿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
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
人类的改造能力迅速增加
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的速率与温度升高、CO2 增加、N增加趋势基本一致
2、全球变化的定义
(1)该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全球变化”表达了 整个人类社会、经济、政治体系的不稳定状态。 (2)20世纪8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自然科学 家将原来的定义扩展到整个地球环境系统的变化。 (3)全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引起的 全球性的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大气组成变 化、土地利用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荒漠化。
• 二、主要的全球变化球温暖化的贡献率60%。工业革命后CO2浓度呈指数增长,
工业革命前280umol.mol-1,1958-2010: 315~385umol.mol-1。
1. 大气成分变化:CH4、N2O
CH4 N2O
温室气体
工业化前浓度 (1750) 280 0.8 0.288
三、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
• 全球变化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需要
全世界的科学家联合起来开展研究。目前, 国际上已经展开了多项跨学科的交流与合 作研究项目,并取得了大量研究结果,为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全球变化政策提供 了科学依据。
三、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
• WCR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1980s (1985) • IGBP (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1986 • DIVERSITAS(全球生物多样性计划):1991
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1850-1998 年间,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全球碳排放达 136±55 Gt, 其中毁林占87%,草地开垦占13%;同期化 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的碳排放量为270±30 Gt。 森林采伐:森林减少而少了地上生物量(吸收大气 CO2);残留植物的腐烂和土壤有机物质自然分解而放 出大量CO2。 •Gt (十亿吨, 109 ton)
3.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覆盖(land cover):土壤/植被系统 的结构,如森林、草地、耕地等。 土地利用(land use):人类利用土地覆 盖类型的方式,例如如何利用森林:生 产木材or保持水土
温带森林的砍伐
3. 土地利用变化
森林->耕地、牧
森林减少
业用地:全球耕 地一半以上于 1900年后开垦出 来。
三个原因: 工业化后CO2增加归因于化石燃料燃烧
(1)南极和格林兰冰芯记录:大气中CO2开始增加的
时间与同期化石燃料消耗的增长率相近。
(2)北半球大气CO2浓度比南半球的高,因为大多数
最强的排放源位于北半球。
(3)大气中氧含量每年减少3ppm,这与大气中CO2增
加是相对应的,因为CO2是燃烧的一种产品。
未来灭绝速度将以目前10倍的速度增加 中国:拥有全球物种的10-14%,多样性极为 丰富,然而,目前:
• • •
61%的野生生境丧失 40%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15-20%的物种濒危
5. 生物多样性丧失
• 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 • ->高生产力 • ->重要的经济资源
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降低,进而影响生 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四、全球变化的适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