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师学院

说课稿

课题:《寡人之于国也》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009级1班

姓名:敏

学号:

指导教师:荣树

2012年4月26日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一)教材:

《寡人之于国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对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民族智慧,并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其思想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本文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实现“授之以渔”,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二)学情:

升入高中,不少学生还是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对于文言文的知识高一学生还处在积累的阶段,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

(三)教学理念: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及启发诱导式教学,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重视讨论交流及合作,重视自主探究的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同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教学设计及理由

(一)总体设计及理由

1、教学目标

依据: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的特点,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a)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容。

b)掌握孟子的论证方法和技巧(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c)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B、能力目标

a)学会分析文章结构。

b)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C、情感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和历史材料,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辨析孟子思想对当时后世的影响。

2、教学重点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

3、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涵。

4、教学方法

依据:文言文的学习,尤其应注意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高中语文的学习应促进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的意识和兴趣,使语文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因此我的教学法为:

教法:诵读指导法,包括朗诵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点拨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涵却很深,怎样理解孟子的认证思想,辩词的技巧,多义词的归纳,在学生自己体会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有必要做分析点拨。

学法:诵读法,学生通过朗诵和品读,熟悉文章容,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讨论法,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因此,我贯彻“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具体采用讨论法,勾画圈点法。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相结合,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了学生课下的负担。

5、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6、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背诵结构脉络,归纳多义词义项和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讨论孟子仁政思想,完成课后作业,并再次归纳文言基础知识。)

(二)具体设计及理由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先议论性散文,因此呢,我将根据这类散文的特点,逐层进行分析解读,使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领略孟子巧妙的论辩技巧。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由

1、通过对学过的有关知识的回顾导入新课。

依据:初中时也学过孟子的相关文章,了解了孟子的相关思想,引导同学们吟诵名句,加深印象。这样,既能引出即将学习的课文,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作者、作品介绍

依据:知人论世

简要介绍作者情况,了解其思想主,对《孟子》这部著作进行介绍,使学生能更快地进入文本的学习。

3、齐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以4分钟的时间齐声朗读课文,注意字音,结合注释,把握文章大意,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

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通过文中谈及“民不加多”的三处语句,理清线索,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4、仔细品读,重点讲解

用课件展示,给出以“民不加多”为线索,为全文划分结构,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之疑。

这一段主要是梁惠王通过向孟子问政,提出心的困惑。点出梁惠王的自诩的语气,以及虚词“之、于”的用法。

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之因。

这部分是通过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展现的。其间运用了比喻及对比论证的手法解决了

梁惠王的疑惑。在此,我将设问,引出“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并引导学生解读其深层的含义及用意。

第三部分(5—7):解决“民不加多”的措施。

这部分可谓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集中阐释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涵盖了较多的文言知识,应给以着重梳理讲解。

5、概括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对作者、作品作了简单的了解,对全文的结构进行了梳理,对全文容有了总体的把握,初步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论辩技巧,学习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及其应用。课后请同学们背诵全文,并试着对文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

二、板书设计

惠王对话孟子

疑问(移民移粟)设喻

民不加多,何也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设圈套)

不可(走进圈套)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

斯天下之民至矣(民加多)施仁政的措施(目的)

此板书为学生展现全文的行文思路,以及孟子的论辩技巧,并帮助学生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设计及理由

1.通过复习,导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的复习,在回忆中引出新课。

2.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依据:通过提问,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效果,并学习新的容。

1)孟子和梁惠王谈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孟子回答梁惠王的问题时,运用了哪些技巧?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回答的?

3)“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4)孟子“仁政”思想对我们当代有什么启发?

3.讲解文言知识,并归纳巩固

依据: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归纳总结,增加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

1)通假字

颁涂检无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鼓、衣、王)

动词活用为名词(战、生、死)

形容词作动词(谨)

使动用法(移)

为动用法(丧)

3)特殊句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