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喀斯特地貌说课课件(共24张PPT)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共25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d629605a32d7375a4178073.png)
【思路点拨】解此类题应从以下两点着手: (1)明确喀斯特洼坑的形成原因及过程,石灰岩层被 流水溶蚀加剧的过程。 (2)观察形成过程图:根据图中地下溶洞的大小,塌 陷状况判断形成过程。
【解析】选B。喀斯特洼坑的形成是由小变大,由地下 发展为露天。②图在地下形成小的溶洞,①图地下溶 洞变大,④图溶洞顶部崩塌,③图喀斯特洼坑形成并 扩大。
秀党员学习4.退而不休,继续为党工作 。 刘老师首先向我们讲述了他入党的过 程:次写 入党申 请书是 在高中, 当时是 看到别 人
写入党申请书,认为入党是件 十分光荣的事情,同时对共产党存有感 恩的思 想。因 为自己 从小吃 苦,是共 产党解 放
了自己。后
一、喀斯特地貌
部位
喀斯 特
溶蚀 地貌
名称 溶沟
优秀的老党员面对面谈话的机会。 活动定在下午的两点十分开始,刘老师 准时到 达了会 议室,听 其他同 学说老 师早上 也 参加了一个座谈会,十分辛苦,中午吃了 饭就赶 了过来 。做为 一个快 70岁的 老人, 他 的所作所为不得不让我们感动。座谈 会正式 开始,刘 老师首 先向我 们提出 了此次 座 谈会的四个主要问题:1.正确的入党动 机。2. 怎样以 实际行 动争取 早日入 党。3.向 优
景观特点
地表水对岩石进行溶蚀、 侵蚀 而形成的石质_沟__槽__
_石__芽__ 凸出于溶沟之间的_石_脊___
_石__林__ 发育比较好的石芽群
部位 喀斯特
溶蚀 地貌
喀斯特 沉积 地貌
名称 峰林 __孤__峰_ 溶斗
钙华
石钟乳
景观特点 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
孤立的石灰岩山峰
口大底小的圆锥形__洼_地__
(综合思维)据图说出塌陷型天坑形成的地质过程。 提示:石灰岩先经地下水的溶蚀、侵蚀形成了溶洞, 后来溶洞上方岩层多次塌陷露出地面形成天坑。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喀斯特地貌(2)(26张PPT)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喀斯特地貌(2)(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1c36b88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75.png)
溶沟和石芽:云南石林 溶蚀地貌 峰林和孤峰:广西桂林峰林
主要分布在云 贵高原和两广
溶斗和地下溶洞:重庆奉节天坑 丘陵。
喀斯特地貌
对
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湖南张家界黄龙洞
人
沉积地貌
类
钙华:四川黄龙钙华堆积形成的五彩池
活
动 形成条件: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
的
高温多雨的气候(水的溶蚀能力)
云贵高原 D.
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指地表植被遭破坏,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三、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在上述世界自然遗产地,形成的地表、地下两重美丽的风景线。
气候——降水丰沛、集中(气候暖湿);
3、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
1.在我国地图上标注上述世界遗产地,并归纳 “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分布特点。
地表景观:溶沟、石芽、峰林、孤峰、溶斗、钙华等。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 三、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
云贵高原 D.
化”,指地表植被遭破坏, 钙华:四川黄龙钙华堆积形成的五彩池
“中国南方喀斯特”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区,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重庆、云南等)尤为集中。
练习 下图示意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一处地貌。读图,完成 3—4 题。
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二氧化碳
的含量,而且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
浓度有关,而水中酸性物质含量与生物
的活动密切相关。
3.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 ( )
A. 风力侵蚀作用 B. 岩浆作用 C. 流水溶蚀作用 D. 变质作用
4.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湘教版必修一2.3喀斯特地貌、海岸和冰川地貌(共33张PPT)
![湘教版必修一2.3喀斯特地貌、海岸和冰川地貌(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49aa2bae45c3b3566ec8be0.png)
亚洲
南美洲
三、 冰川地貌
• 1.冰川侵蚀地貌 • 冰斗、冰川槽谷、角峰、刃脊、冰蚀湖、峡湾
• 2.冰川堆积地貌 冰碛丘陵、冰碛湖
冰川的分类
类型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特征 面积大,冰层厚 规模较小
主要分布区 南极洲、格陵兰岛 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侵蚀地貌
斗
冰斗
冰川槽谷
角峰
刃脊
冰蚀湖是由冰川掘蚀作用产生凹地积水而成。
1.海蚀地貌
•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
海蚀崖
• 海水冲击岸边的基岩,掏空下部,上部岩石崩落,形成海蚀崖。
海蚀平台
• 海蚀崖后退,微微斜向大海,形成海蚀平台。
海蚀柱
• 海蚀平台抗侵蚀强的部分保留下来,形成海蚀柱。
海蚀拱桥
海蚀穴
2.海积地貌
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
平行于海岸线延展的平缓堆积地形,微微倾向大海,由海水搬运集聚的
P63页活动1
• 1.U形谷底一般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冰川沿由地面滑动侵 蚀形成的沟谷,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不断加深、加宽,山嘴部分 因阻挡冰川流动而被刨蚀掉。
• V形谷两壁较陡峭,谷底狭窄,在河流的上游及山区河流,河水 在垂直方向上的侵蚀作用大,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 度,从而在横断面上呈V形谷。
峰林
孤峰
溶斗
溶斗
• 溶斗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是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 负地形:指新构造下沉地区或相对低于邻区的地形;如平原和盆 地,华北平原。
天坑
天生桥
地下河与溶洞的顶 部崩塌后,残留的 顶板横跨河谷两岸,
形似拱桥。
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景观都是溶蚀地貌,地 下景观都是沉积地貌吗?
2.3.1喀斯特地貌 课件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2.3.1喀斯特地貌 课件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25ce952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36.png)
• 基部完全相连成簇分布的石灰岩山峰称 峰丛。它是峰林地形的早期发育阶段。 峰丛顶部多呈圆锥状,通常大面积的分 布于山地的中心部位。峰丛常与溶蚀洼 地组合在一起。
• 而峰林是基部断续相连,群峰林立的石 灰岩区地貌形态。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 溶蚀发展而来的,它主要分布于岩溶盆 地的边缘。
阳朔相公山日出
• 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 称为天坑。
必备知识•自主落实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一、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4.认识几种典型喀斯特地貌: 钙 华
•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 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 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 形成钙华。
• 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 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情景导入
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经纬暑假期间出门旅游,在途中拍摄了三张图片,你能判断出这三张景观照片分别是 在哪几个省份拍摄的吗?是哪种外力塑造了照片中的地貌景观呢?
海南
海浪
广西
流水
西藏
冰川
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涟源市第一中学 湘教版(2019)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高一年级备课组 主讲人:邓红兵
(2022·张家口检测)天生桥是地下河长期侵蚀作用形成的。由于地下河的长期侵 蚀作用,大部分地下河道(溶洞)上方的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塌陷坠落到河道底部, 只有天生桥这一段地下河道上方的岩石没有发生塌陷坠落,这样一座天生桥就诞生了。 据此完成5~6题。
5.天生桥属于( ) A.喀斯特地貌 C.海岸地貌
1.岩石的可溶性: (1)原为海洋,石灰岩大量沉积,后抬升为陆地,石灰岩广布; (2)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可溶性强,空隙和裂隙发育,透水性好; 2.水的溶蚀性:
• 而峰林是基部断续相连,群峰林立的石 灰岩区地貌形态。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 溶蚀发展而来的,它主要分布于岩溶盆 地的边缘。
阳朔相公山日出
• 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 称为天坑。
必备知识•自主落实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一、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4.认识几种典型喀斯特地貌: 钙 华
•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 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 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 形成钙华。
• 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 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情景导入
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经纬暑假期间出门旅游,在途中拍摄了三张图片,你能判断出这三张景观照片分别是 在哪几个省份拍摄的吗?是哪种外力塑造了照片中的地貌景观呢?
海南
海浪
广西
流水
西藏
冰川
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涟源市第一中学 湘教版(2019)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高一年级备课组 主讲人:邓红兵
(2022·张家口检测)天生桥是地下河长期侵蚀作用形成的。由于地下河的长期侵 蚀作用,大部分地下河道(溶洞)上方的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塌陷坠落到河道底部, 只有天生桥这一段地下河道上方的岩石没有发生塌陷坠落,这样一座天生桥就诞生了。 据此完成5~6题。
5.天生桥属于( ) A.喀斯特地貌 C.海岸地貌
1.岩石的可溶性: (1)原为海洋,石灰岩大量沉积,后抬升为陆地,石灰岩广布; (2)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可溶性强,空隙和裂隙发育,透水性好; 2.水的溶蚀性:
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一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共45张PPT)
![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一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共4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ce5f8b4856a561253d36f1a.png)
➢ 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 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 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 水成池。
➢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 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喀斯特沉积地貌
钙华
石柱
石钟乳 石笋
钙华
➢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 Ca(HCO2,)的地下热水 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 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 沉积,形成钙华。
➢由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 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 特沉积地貌。
海岸地貌示意图
3.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 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 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 的一道屏障。如果人工挖沙 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 哪些不利后果?
水下沙坝常为保护海岸免遭 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如挖 沙破坏沙坝,海岸将会受到 强烈冲蚀而使陆地上的道路、 农田、村舍或其他人工建筑 物遭到破坏。
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海岸地貌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阅读
波浪作用
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较为 明显。
海蚀地貌
海蚀柱
海蚀崖
海蚀拱桥
海蚀崖
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 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 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 面的陡崖,称为海蚀崖。
海蚀平台
在波浪作用下海蚀 崖不断后退,形成 微微向大海倾斜的 基岩平台,称为海 蚀平台。
峡湾
阅读
峡湾
分布 在高纬度地区的山地
成因
厚重的冰川能伸入海洋,冰川 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 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 入,成为狭长的海湾。
特点
峡湾深入陆地数十至数百千米, 海水很深,两侧陡崖巍然,景 色壮丽。
V形谷 U形谷
活动
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作用形 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
“V”形谷:河谷横陪面呈“V”形,两 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纵剖面坡降很大, 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水流湍急,沿河多急 流、瀑布。
➢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 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喀斯特沉积地貌
钙华
石柱
石钟乳 石笋
钙华
➢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 Ca(HCO2,)的地下热水 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 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 沉积,形成钙华。
➢由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 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 特沉积地貌。
海岸地貌示意图
3.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 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 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 的一道屏障。如果人工挖沙 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 哪些不利后果?
水下沙坝常为保护海岸免遭 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如挖 沙破坏沙坝,海岸将会受到 强烈冲蚀而使陆地上的道路、 农田、村舍或其他人工建筑 物遭到破坏。
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海岸地貌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阅读
波浪作用
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较为 明显。
海蚀地貌
海蚀柱
海蚀崖
海蚀拱桥
海蚀崖
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 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 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 面的陡崖,称为海蚀崖。
海蚀平台
在波浪作用下海蚀 崖不断后退,形成 微微向大海倾斜的 基岩平台,称为海 蚀平台。
峡湾
阅读
峡湾
分布 在高纬度地区的山地
成因
厚重的冰川能伸入海洋,冰川 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 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 入,成为狭长的海湾。
特点
峡湾深入陆地数十至数百千米, 海水很深,两侧陡崖巍然,景 色壮丽。
V形谷 U形谷
活动
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作用形 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
“V”形谷:河谷横陪面呈“V”形,两 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纵剖面坡降很大, 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水流湍急,沿河多急 流、瀑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3喀斯特地貌说课课件(共24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3喀斯特地貌说课课件(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a4de99c915f804d2a16c141.png)
讲授新课——⑴景观欣赏,直观感受
呈现景观图片,增 强视觉对比,直观 感受景观特点
讲授新课——⑵阅读文本,概念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 本,提取重要信息, 完成对喀斯特地貌概 念的学习;讲解概念 中的关键词,适当涉 及成因问题。
讲授新课——⑶明确分类,认识特点
引导学生梳理归类; 讲解喀斯特溶蚀地貌 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 程;学生认识常见的 喀斯特地貌景观,描 述地貌特点。
2.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
基础差、兴趣低
厌“地”怕“地”
素养目标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图像,识别常见的喀斯 特地貌。(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能够根据景观图片或示意图,描述常见喀斯 特地貌的景观特点。(综合思维)
3、能够简单分析喀斯特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 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巩固练习
针对教学目标和 重难点设置练习 题,有效促进学 生强化学习认知, 提高学习效率
3
说板书设计
溶沟、石芽
对
喀 斯
溶蚀地貌:峰林、孤峰
溶斗、地下溶洞
特
地
貌
沉积地貌:石钟乳、石笋、
石柱、钙华
人 类 活 动 的 影
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以本节课地貌、景观两个概念为核心,发散延伸出喀斯特地貌的 具体表现和特点,突出核心概念—教学内容——拓展延伸——地对 人的影响主线,教会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能力,在归纳 梳理中培育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4
说教学总结
教学总结
课堂 容量 用教 材教
研读课标内容要求,做好教材二次开发,最大程度利用教材栏 目和文本,引导学生学会从教材中获得信息,并对教学内容进 行加工、梳理和建构。
喀斯特地貌 教学PPT课件
![喀斯特地貌 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cdef02856a561253d36fd0.png)
底部常有通道通往地下,因此起着集水 和消水的作用。
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三 种。
石灰岩地面溶蚀形成的坑穴
石灰岩漏斗,被沉积物充填并种植作物(Hilton, Virginia.)
石灰岩山坡上散落大小岩溶漏斗
底部被充填的漏斗形成池塘
漏斗往往与地下溶洞相连,成串分布的溶斗往往指示有断层存在
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 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
亚 洲 第 一 溶 洞: 腾 龙 洞
金华双龙洞
宜宾石海洞
泰国“地下教堂”
• 洞穴堆积物
(1)化学堆积物
碳酸钙沉淀,可形
成 石石钟乳钟乳、石笋、 石又柱名“、钟石乳石幕”和,倒泉挂在华
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 碳酸钙沉淀物。当地表水 或降水沿着溶岩裂缝下渗 至洞顶时,因水的蒸发及 二氧化碳的散失,使溶在 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 慢慢增长,具有同心圆状 结构,形状如钟乳,故名 “石钟乳”。
溶洞中的“微地貌” 卷曲石
石花
石葡萄、石珍珠
水中石花
• (2)机械堆积物 河流沉积:砾石、砂、泥沙
湖泊沉积:黏土—粉砂 崩塌沉积:碎屑堆积物
• (3)生物堆积物 古人类、 哺乳动物的化石、石器、骨 器等。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粗角砾层
硬灰和钙板
灰烬层
揭露地层40m,共为13层
周
口
角砾岩层
店
– 钟乳石:是溶洞顶部向下增长的碳酸钙淀积物, 自上而下增长。
– 石笋:是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 CaCO 逐渐沉积形成的。自下而上逐层增长,
• 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 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 的地下孔道。
– 形态特征
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三 种。
石灰岩地面溶蚀形成的坑穴
石灰岩漏斗,被沉积物充填并种植作物(Hilton, Virginia.)
石灰岩山坡上散落大小岩溶漏斗
底部被充填的漏斗形成池塘
漏斗往往与地下溶洞相连,成串分布的溶斗往往指示有断层存在
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 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
亚 洲 第 一 溶 洞: 腾 龙 洞
金华双龙洞
宜宾石海洞
泰国“地下教堂”
• 洞穴堆积物
(1)化学堆积物
碳酸钙沉淀,可形
成 石石钟乳钟乳、石笋、 石又柱名“、钟石乳石幕”和,倒泉挂在华
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 碳酸钙沉淀物。当地表水 或降水沿着溶岩裂缝下渗 至洞顶时,因水的蒸发及 二氧化碳的散失,使溶在 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 慢慢增长,具有同心圆状 结构,形状如钟乳,故名 “石钟乳”。
溶洞中的“微地貌” 卷曲石
石花
石葡萄、石珍珠
水中石花
• (2)机械堆积物 河流沉积:砾石、砂、泥沙
湖泊沉积:黏土—粉砂 崩塌沉积:碎屑堆积物
• (3)生物堆积物 古人类、 哺乳动物的化石、石器、骨 器等。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粗角砾层
硬灰和钙板
灰烬层
揭露地层40m,共为13层
周
口
角砾岩层
店
– 钟乳石:是溶洞顶部向下增长的碳酸钙淀积物, 自上而下增长。
– 石笋:是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 CaCO 逐渐沉积形成的。自下而上逐层增长,
• 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 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 的地下孔道。
– 形态特征
高一地理 2.3.1喀斯特地貌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高一地理 2.3.1喀斯特地貌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e2b1de4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f.png)
地表水对岩石不断 进行溶蚀、侵蚀而 形成的石质沟槽。
喀斯特漏斗由流水沿 裂隙溶蚀而成,喀斯 特漏斗扩大形成洼地。
洼地形成之后,地壳 上升,岩溶作用进一 步加强形成峰丛。
岩溶作用进一步 加强形成峰林
峰林发育晚期残 存的孤立山峰
孤峰发育晚期成 残丘
三、喀斯特地貌成因
(二)沉积地貌成因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如果受热或遇周围压强突然 变小时,其中溶解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 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塑造新的地貌,此时的反 应方程式为:
Ca(HCO3)2 =CaCO3↓+CO2↑+H2O
当地表水从溶洞洞顶的裂隙渗出,遇到温度升高,水分蒸发和CO2 逸出时,水中的杂质就会转变为碳酸钙并在洞顶沉淀形成石钟乳; 若水滴从石钟乳上滴落到洞底,水分蒸发,碳酸钙就会沉淀并形成 石笋,经过漫长的发展,一些石钟乳与石笋就会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 大量溢出,导致CaCO3沉积。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 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探究活动
1.在我国地图上标注上述世 界遗产地(云南石林、贵州荔
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贵 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
江七地),并归纳“中国南 方喀斯特”的分布特点。
“中国南方喀斯特”主要 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山地、 丘陵地区,在西南地区尤 为集中。
探究活动
2、为什么喀斯特地貌多集 中分布在南方呢?
①可溶性岩石 ②流水化学溶蚀 ③流水机械冲刷
石芽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
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
过程中,对岩石不断
进行溶蚀、侵蚀而形
成的石质沟槽。
v
石芽是突出于溶沟之
间的石脊。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喀斯特地貌(共1774张PPT)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喀斯特地貌(共177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764aa1a81c758f5f71f67a4.png)
(2)峰丛、峰林、孤峰、洼地
通过合作探究,举例说明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
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
硫酸盐类岩石(石膏、芒硝)
卤盐类岩石(石盐和钾盐)
2.形成过程
CaCO3+CO2+H2O ↽⇀ Ca(HCO3)2
结果:在可溶性岩石上留下溶沟、 溶洞等,形成喀斯特溶蚀地貌
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峰林——盆地地貌系统: 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②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3)溶斗(喀斯特漏斗) 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 溶沟、石芽、峰林、孤峰、溶斗、地下溶洞等 石钟乳、石笋、石柱、钙华等。 硫酸盐类岩石(石膏、芒硝) (二)喀斯特沉积地貌: (二)喀斯特沉积地貌: ②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①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3)溶斗(喀斯特漏斗) 桂林、阳朔一代最为典型。 是一种连座峰林,基部完全相连,顶部为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山峰。 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1)溶沟、石芽、石林
②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 程中的残余物。 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2)峰丛、峰林、孤峰、洼地
峰丛——洼地地貌系统:
是一种连座峰林,基部完全相连,顶部为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山峰。
在我国云贵高原地区最为典型,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干米底部 平坦,当地人称为"坝子”, 是 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通过合作探究,举例说明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
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
硫酸盐类岩石(石膏、芒硝)
卤盐类岩石(石盐和钾盐)
2.形成过程
CaCO3+CO2+H2O ↽⇀ Ca(HCO3)2
结果:在可溶性岩石上留下溶沟、 溶洞等,形成喀斯特溶蚀地貌
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峰林——盆地地貌系统: 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②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3)溶斗(喀斯特漏斗) 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 溶沟、石芽、峰林、孤峰、溶斗、地下溶洞等 石钟乳、石笋、石柱、钙华等。 硫酸盐类岩石(石膏、芒硝) (二)喀斯特沉积地貌: (二)喀斯特沉积地貌: ②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①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3)溶斗(喀斯特漏斗) 桂林、阳朔一代最为典型。 是一种连座峰林,基部完全相连,顶部为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山峰。 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1)溶沟、石芽、石林
②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 程中的残余物。 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2)峰丛、峰林、孤峰、洼地
峰丛——洼地地貌系统:
是一种连座峰林,基部完全相连,顶部为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山峰。
在我国云贵高原地区最为典型,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干米底部 平坦,当地人称为"坝子”, 是 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湘教版必修一 喀斯特地PPT
![湘教版必修一 喀斯特地PPT](https://img.taocdn.com/s3/m/30d2bd2426fff705cd170ae0.png)
第三节(第1课时) 喀斯特地貌
新知导入
2016年9月,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 望远镜(简称 “FAST”)在贵州 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 落成启用。它拥有 30个足球场大的接 收面积,是目前世界 上口径最大,最灵敏 的射电望远镜,被誉 为“中国天眼”。该 望远镜成功运行后, 其超强的灵敏度显著 提高了人类探索宇宙 的能力。
大窝凼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岩溶洼地
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H2O]和二氧化碳[C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Karst sinkhole
残丘
资料来源:星球研究所
石林形成过程地质演化
——GE-of stone forest f-process
来 源:
B. 四川广元、乐业天坑群
中
国
C. 广西乐业天坑群
国
家
D. 陕西汉中天坑群
地
理
E. 贵州织金义界河天坑群
F. 湖北鄂西天坑群
地下喀斯特地貌表现形式 Manifestation of underground karst landform
-02
• 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 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
•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
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 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H2O]和二氧化碳[CO2]发生化学
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和原理
探究一
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1)岩石:可溶性岩石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透水性强。 (2)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3)水文: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动性好,水的溶蚀力强。
新知导入
2016年9月,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 望远镜(简称 “FAST”)在贵州 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 落成启用。它拥有 30个足球场大的接 收面积,是目前世界 上口径最大,最灵敏 的射电望远镜,被誉 为“中国天眼”。该 望远镜成功运行后, 其超强的灵敏度显著 提高了人类探索宇宙 的能力。
大窝凼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岩溶洼地
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H2O]和二氧化碳[C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Karst sinkhole
残丘
资料来源:星球研究所
石林形成过程地质演化
——GE-of stone forest f-process
来 源:
B. 四川广元、乐业天坑群
中
国
C. 广西乐业天坑群
国
家
D. 陕西汉中天坑群
地
理
E. 贵州织金义界河天坑群
F. 湖北鄂西天坑群
地下喀斯特地貌表现形式 Manifestation of underground karst landform
-02
• 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 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
•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
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 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H2O]和二氧化碳[CO2]发生化学
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和原理
探究一
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1)岩石:可溶性岩石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透水性强。 (2)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3)水文: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动性好,水的溶蚀力强。
2.3 喀斯特地貌 课件 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3 喀斯特地貌 课件 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8052a25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1.png)
喀斯特 作用
知识拓展
1.海相沉积形成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2.地壳抬升 ,形成高原
3.地表地下受到侵蚀
4.继续侵蚀地表和地下 形成典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2.“桂林山水”这种地貌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有哪些类型?
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山地、 丘陵地区,在西南地区(广 西、贵州、重庆、云南等) 尤为集中。 (地表、地下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
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阅读下列地图信息,分析归纳“桂林山水”的形成条件。
桂林岩石类型分布
••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高 中 低 差
广西植被覆盖情况
喀斯特地貌
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岩石 石灰岩广布,具有可溶性、透水性强,有裂隙易受侵蚀;
地形起伏大,流水作用强
水 河流众多,流动性强、流水侵蚀强;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研学须知——喀斯特地貌
课堂活动一:通过观看视频,思考: 1.我们的“桂林山水”属于什么地貌? 2.“桂林山水”这种地貌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有哪些类型? 3.“桂林山水”这种地貌如何形成的。有何特点? 4.“桂林山水”这种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喀斯特地貌
一、概述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漠化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 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 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 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 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云贵高原石漠化严重。
思考:这种地形地貌形态对人类活动(土地、水资源利用、交通、水库建设、 利用、交通有哪些不利影响?
峰丛
峰林
孤峰
洼地
坝子 残丘
研学任务一:识别地表喀斯特地貌(知识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运用资料(文本、视频、景 02 观图),分析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
动产生的影响。
02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的考虑
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内容呈现
学生学习现状
教学方法运用 学习方法指导
课堂教学推进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播放中国“天眼” 的纪录片,提出 问题,引起学生 注意,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分为六个环节: 景观欣赏,直观感受 阅读文本,概念学习 明确分类,认识特点 合作探究,落实素养 回应导入,解决问题 家国情怀,课堂升华
讲授新课——家国情怀,课堂升华
感受大自然的鬼斧 神工,感叹人类对 自然环境利用的伟 大创造力,增强学 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播放中国“天眼” 的纪录片,提出 问题,引起学生 注意,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分为六个环节: 景观欣赏,直观感受 阅读文本,概念学习 明确分类,认识特点 合作探究,落实素养 回应导入,解决问题 家国情怀,课堂升华
归纳总结
教会学生运用归 纳总结的学习方 法,提高课堂效 率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播放中国“天眼” 的纪录片,提出 问题,引起学生 注意,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分为六个环节: 景观欣赏,直观感受 阅读文本,概念学习 明确分类,认识特点 合作探究,落实素养 回应导入,解决问题 家国情怀,课堂升华
归纳总结 巩固练习
讲授新课——合作探究,落实素养
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合 作探究活动,关注学生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引 发学生思考地貌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落实人地 协调观的培养。
讲授新课——回应导入,解决问题
中国“天眼”选址贵州平塘 大窝凼的原因有哪些?
呼应导入问题,通过学习本 节内容,解决这个问题,强 化认知,培养地理实践力。 通过对天眼选址的分析,强 化对地貌形态的认识,增强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培养学 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目录
CONTENTS
1 说课程标准 2 说教学过程 3 说板书设计 4 说教学反思
01
说课程标准
• 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 • 学情与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1.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
课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 要求 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材 内容
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喀斯特地貌、海岸和冰川地貌,内 容是第一节流水地貌和第二节风成地貌的继续。教材通过“阅读”、“活动”、 “探究”栏目的设置和文本的呈现方式落实课标要求。
2.通过文本阅读和图片 观赏,说出喀斯特地貌 的概念、分类,描述喀 斯特地貌特点。
3.通过合作探究,举例 说明喀斯特地貌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符合课标内容要求,利于培 养学生人地协调观,通过重 难点的突破达到以综合思维 (要素综合)促进地理实践 力培育的落地。
重点:运用资料(视频、景观图), 01 认识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教会学生运用归 纳总结的学习方 法,提高课堂效 率
针对教学目标和 重难点设置练习 题,有效促进学 生强化学习认知, 提高学习效率
03
说板书设计
以本节课地貌、景观两个概念为核心,发散延伸出喀斯特地貌的 具体表现和特点,突出核心概念—教学内容——拓展延伸——地对 人的影响主线,教会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能力,在归纳 梳理中培育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 设计
遵循课标单击内此容处要添求加,标以题教材内容为载体,通过视频、景观 图片的观赏,充分运用教材栏目的设置和文本讲解,引导 学生认识地貌,简要了解地貌的成因、学会描述地貌特点, 举例说出典型地貌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2.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不同的景观 图片,欣赏自然之美, 认识喀斯特地貌。
讲授新课——景观欣赏,直观感受
呈现景观图片,增 强视觉对比,直观 感受景观特点
讲授新课——阅读文本,概念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 本,提取重要信息, 完成对喀斯特地貌概 念的学习;讲解概念 中的关键词,适当涉 及成因问题。
讲授新课——明确分类,认识特点
引导学生梳理归类; 讲解喀斯特溶蚀地貌 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 程;学生认识常见的 喀斯特地貌景观,描 述地貌特点。
04
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课堂 容量
调为2个课时,本节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设置问题、探究活动, 讲清楚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类型、特点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用教 材教
研读课标内容要求,做好教材二次开发,最大程度利用教材栏 目和文本,引导学生学会从教材中获得信息,并对教学内容进 行加工、梳理和建构。
问题 情境
创设问题单击情此境处,添运加用标问题题探究法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学生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落实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的培育。
动产生的影响。
02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的考虑
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内容呈现
学生学习现状
教学方法运用 学习方法指导
课堂教学推进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播放中国“天眼” 的纪录片,提出 问题,引起学生 注意,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分为六个环节: 景观欣赏,直观感受 阅读文本,概念学习 明确分类,认识特点 合作探究,落实素养 回应导入,解决问题 家国情怀,课堂升华
讲授新课——家国情怀,课堂升华
感受大自然的鬼斧 神工,感叹人类对 自然环境利用的伟 大创造力,增强学 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播放中国“天眼” 的纪录片,提出 问题,引起学生 注意,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分为六个环节: 景观欣赏,直观感受 阅读文本,概念学习 明确分类,认识特点 合作探究,落实素养 回应导入,解决问题 家国情怀,课堂升华
归纳总结
教会学生运用归 纳总结的学习方 法,提高课堂效 率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播放中国“天眼” 的纪录片,提出 问题,引起学生 注意,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分为六个环节: 景观欣赏,直观感受 阅读文本,概念学习 明确分类,认识特点 合作探究,落实素养 回应导入,解决问题 家国情怀,课堂升华
归纳总结 巩固练习
讲授新课——合作探究,落实素养
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合 作探究活动,关注学生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引 发学生思考地貌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落实人地 协调观的培养。
讲授新课——回应导入,解决问题
中国“天眼”选址贵州平塘 大窝凼的原因有哪些?
呼应导入问题,通过学习本 节内容,解决这个问题,强 化认知,培养地理实践力。 通过对天眼选址的分析,强 化对地貌形态的认识,增强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培养学 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目录
CONTENTS
1 说课程标准 2 说教学过程 3 说板书设计 4 说教学反思
01
说课程标准
• 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 • 学情与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1.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
课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 要求 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材 内容
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喀斯特地貌、海岸和冰川地貌,内 容是第一节流水地貌和第二节风成地貌的继续。教材通过“阅读”、“活动”、 “探究”栏目的设置和文本的呈现方式落实课标要求。
2.通过文本阅读和图片 观赏,说出喀斯特地貌 的概念、分类,描述喀 斯特地貌特点。
3.通过合作探究,举例 说明喀斯特地貌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符合课标内容要求,利于培 养学生人地协调观,通过重 难点的突破达到以综合思维 (要素综合)促进地理实践 力培育的落地。
重点:运用资料(视频、景观图), 01 认识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教会学生运用归 纳总结的学习方 法,提高课堂效 率
针对教学目标和 重难点设置练习 题,有效促进学 生强化学习认知, 提高学习效率
03
说板书设计
以本节课地貌、景观两个概念为核心,发散延伸出喀斯特地貌的 具体表现和特点,突出核心概念—教学内容——拓展延伸——地对 人的影响主线,教会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能力,在归纳 梳理中培育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 设计
遵循课标单击内此容处要添求加,标以题教材内容为载体,通过视频、景观 图片的观赏,充分运用教材栏目的设置和文本讲解,引导 学生认识地貌,简要了解地貌的成因、学会描述地貌特点, 举例说出典型地貌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2.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不同的景观 图片,欣赏自然之美, 认识喀斯特地貌。
讲授新课——景观欣赏,直观感受
呈现景观图片,增 强视觉对比,直观 感受景观特点
讲授新课——阅读文本,概念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 本,提取重要信息, 完成对喀斯特地貌概 念的学习;讲解概念 中的关键词,适当涉 及成因问题。
讲授新课——明确分类,认识特点
引导学生梳理归类; 讲解喀斯特溶蚀地貌 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 程;学生认识常见的 喀斯特地貌景观,描 述地貌特点。
04
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课堂 容量
调为2个课时,本节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设置问题、探究活动, 讲清楚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类型、特点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用教 材教
研读课标内容要求,做好教材二次开发,最大程度利用教材栏 目和文本,引导学生学会从教材中获得信息,并对教学内容进 行加工、梳理和建构。
问题 情境
创设问题单击情此境处,添运加用标问题题探究法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学生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落实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