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一)

1.与进士、科举、选拔人才相关

①进士,元明清时,通过会试的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②三甲,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③连中三元,主要意思是一个人身兼解元、会元、状元。具体是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

④古代的各级考试,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普通读书人通过县试成为童生。童生通过院试,成为秀才,第一名叫:案首。秀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举人通过会试,成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贡士通过殿试,成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⑤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⑥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由唐高宗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

⑦童子科,中国古代主要通过童子科来选拔神童,童子科萌芽于汉代,但尚未形成正式的科举考试制度,选拔方式以荐举为主。

⑧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

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⑨贡、举,“贡”,指贡士;“举”指乡举里选。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浑称“贡举”。

⑩孝廉,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举孝廉,是一种至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⑪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能之秀异者,是一种泛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与科举制中的“秀才”不是一个概念。

2.六部职能

①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②吏部,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

③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

④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典礼、学校、科举、宴飨等事宜。

⑤吏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宜。

⑥工部,主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

⑦六部长官,六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或称右侍郎。

3.几个常见的中央官职名称

①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因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很大,所以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

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统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

②三公,两汉尤其是西汉的官制延续了秦朝官职,也就是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尤为突出,是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东汉至魏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③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曰”,从秦朝开始监察官员,并且御史台的长官应为御史大夫。

④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中国的宰相在历代王朝有不同的称谓。

⑤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首相的意思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是大致相同的。如:王安石是北宋神宗时的首相。

⑥鸿胪寺,官署名。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鸿胪寺的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

⑦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4.与古代皇位继承相关

①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②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并不是简单地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③建储,意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④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⑤太子的别称,皇嗣、皇储、帝储、储皇、储胤、储君、储嫡、储嗣、储贰、储副、储两、元储、储元、东储、储闱、储宫、副主、副君东宫、青宫(注:太子所居的宫殿在东面,故称东宫,东面对应的颜色是青色,故称青宫)。(补: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

5.对百姓的称呼

①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黎民,即众民之意,即是平民。还有一种说法即是:“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

③黔首,是战国时的秦国以及后来统一六国的秦朝对治下平民的称呼。黔本指黑色的意思,黔首即是黑头。秦朝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且平民也以黑巾裹头,故而称其为黔首。相类似的有:黎首、黔首、黎民。

④庶人,又称为庶民。西周以后多将此词用于从事农业生产者。当时的庶人地位比奴隶高,可以接受周天子的赏赐。到了春秋时代,庶人的地位大约在士以下,工商奴隶之上。秦汉以后,即是泛指为做官的平头百姓。

⑤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6.与臣子进言、进谏相关

①诣阙、赴阙,既可指到朝廷也可指到京都。

②伏阙,古代一种礼仪,本指官员拜伏在宫阙之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③伏閤gé,唐朝大明宫中的紫宸殿称閤,是天子朔望日接见群臣的便殿,后因以“伏閤”指朝臣俯伏閤下向天子奏事。

④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