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的挑战与应对
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的挑战与应对(精选5篇)
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的挑战与应对(精选5篇)第一篇: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的挑战与应对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的挑战与应对人行天水市中心支行刘天生师小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推进,群众维权意识的增强,对银行业金融服务的投诉逐年增多。
主要涉及银行服务收费、理财服务和贷款环节等,严重影响了银行业的声誉和整体形象。
个别负面报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健康发展,需高度重视辖内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
一、银行声誉风险的七大诱因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复杂,银行内部因素、社会外部因素以及由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都可能引发银行声誉风险。
概括起来,影响银行声誉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产品收益现实与预期的落差易导致风险事件。
随着金融创新不断加快、各种复杂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不断涌现,非理性金融消费者数量增多,能够准确理解产品、风险承受能力强的相对较少。
客户从众心理和赚钱示范效应广泛存在,加之销售人员对客户的风险承受水平缺乏适当的评估,对所营销产品也缺乏必要的提示,当现实收益不能达到预期收益时,极易导致银行声誉事件的发生。
(二)银行服务水平和质量引起投诉事件。
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业务产品趋同性明显的今天,高质量服务这一体现人性化、差异化的领域依然成为银行突显竞争优势的法宝,但由于银行网点的分散性和客户纠纷的随机性,给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制造了很大的难度。
比如,存在自助机具故障未能及时排除、客户等候排队时间过长、不能提前还款等服务问题,招致消费者不满。
(三)银行的过失行为或误导使消费者对银行的信誉产生怀疑。
一是由于银行未尽到应有义务致使客户遭受损失,如存款被冒领、信用卡资金被盗取等;二是在拓展业务时夸大宣传,承诺事项未能兑现,引起理财业务诉讼等;三是涉嫌不公平交易引起的纠纷,如储户状告银行少结存款利息等;四是信贷风险导致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使客户对银行资产质量控制水平产生质疑。
这些都容易引发银行的声誉风险。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目录摘要...........................................................4引言 (5)一、银行声誉风险概述 (5)二、我国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挑.....................................6(一)缺乏具体的声誉风险衡量标准 (6)(二)缺乏声誉风险保护的危机意识 (7)(三)缺乏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 (7)三、关于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建议 (8)(一)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思路 (8)(二)声誉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 (8)结语 (11)主要参考文献 (11)后记 (12)摘要声誉风险被认为是由于社会评价降低而对行为主体造成危险和损失的可能性。
良好的声誉是一家银行多年发展积累的重要资源,培养良好的声誉,对增强竞争优势,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可能是商业银行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非常简单的风险因素累积的结果。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商业银行在声誉管理方面积累一些经验,但声誉风险理论研究仍然滞后于实践。
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促进银行业规范稳健发展,在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声誉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引言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是由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造成的风险。
声誉风险具有扩散性和传染性,会给银行的其他方面业务甚至其他银行机构业务带来负面影响,轻则造成资金损失、客户流失,重则出现恐慌性挤兑甚至引发严重的金融系统危机。
国际监管机构对银行声誉风险的认识经历了渐进的过程。
1997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声誉风险作为市场约束的组成部分,2009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将声誉风险列入第二支柱,指出银行应将声誉风险纳入其风险管理流程中,并在内部资本充足评估和流动性应急预案中适当涵盖声誉风险。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以下问题:
1. 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一旦出现负面消息,可能会迅速影响银行的声誉。
2. 数据安全风险: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多的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风险,一旦发生严重的数据安全事故,将严重损害银行的声誉。
3. 虚假宣传和误导性信息: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为了吸引客户可能会使用虚假宣传或误导性信息,一旦被曝光,将对银行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4. 透明度不足:一些商业银行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或透明度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金融产品风险、费用等方面,这也容易引发客户的质疑和不信任。
针对以上问题,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声誉风险管理:
1.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措施。
2. 加强社交媒体监管:商业银行应加强对社交媒体的监管,及时跟踪和回应负面信息,积极与客户互动和沟通,维护良好的声誉。
3. 投资数据安全技术:商业银行应加大对数据安全技术的投资,建立严格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提高数据安全防范能力。
4. 诚信宣传和透明度:商业银行应坚持诚信宣传原则,不使用虚假宣传或误导性信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透明度,及时公示相关信息,增加客户信任。
5. 加强合规管理: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合规管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规范经营行为,减少违规风险,增强声誉的稳固性。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需要加强声誉风险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加强监管和技术投入,提高诚信宣传和透明度,以及加强合规管理来应对相关问题。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对策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对策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这种风险会给银行机构带来资金损失、客户流失,出现恐慌性挤兑甚至引发严重的金融系统危机。
一、声誉风险管理: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声誉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
现代商业银行作为高风险、高信用的金融企业,声誉管理比利润绩效更重要。
一旦遭遇声誉风险危机,不仅会直接损害商业银行自身的信誉,直接影响到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的市值表现,导致银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的损失,甚至决定着银行的生死存续。
大量研究表明,声誉因素在关键时刻比财务业绩更能提升和挫伤一家公司的声望。
针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为督促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引导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国银监会借鉴国际银行监管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于2009年9月8日正式发布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将声誉风险纳入银行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危机演进机制与任何一个生命体一样,商业银行的风险或一般性的矛盾纠纷演变为严重的声誉危机事件也有一个从萌芽到发展、再到大规模爆发、最后衰退化解的过程,这一演进机制是一个能量由小到大的累积过程,当其累积效应超过一定的临界值时,在外部条件的刺激下,就有可能迅速转变成激烈的声誉危机。
只有当消极影响要素的力量超出积极影响要素力量时,才会逐步演变为比较严峻的声誉危机。
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一)难以有效识别和评估声誉风险经过多年的努力,商业银行在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利率风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计量方法、评估模型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当前国际学术界和金融界对声誉风险识别、计量和评估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对客户投诉、媒体报道等进行系统全面分析、量化、预警的研究非常欠缺。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包括:1. 新兴的科技风险: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着安全风险,如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
这些风险可能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声誉。
2. 社会舆论风险:社会各界对商业银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其社会责任和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
任何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可能会引发负面舆论,损害商业银行的声誉。
3. 战略决策风险:商业银行在面对市场竞争和利益冲突时,会做出一系列战略决策。
如果这些决策在业内外被认为不公正或不合适,将造成商业银行声誉的损害。
4. 不当销售和管理风险:商业银行在销售产品和管理客户资金时存在风险,例如,推销不适合客户的金融产品,或者管理不善导致资金损失。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客户流失和声誉受损。
对策包括:1.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商业银行应建立全面、包容的风险管理框架,使其能够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声誉风险。
2. 加强合规监管:商业银行应积极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确保合规经营。
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防止不当行为的发生。
3. 注重社会责任:商业银行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问题,确保经营行为符合社会期望,减少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4. 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关系管理:商业银行应积极与客户进行沟通,了解其需求,提供适合的产品和服务。
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增强客户粘性和忠诚度,减少客户流失的可能性。
5. 投资于技术安全:商业银行应加大对技术安全的投资,确保客户数据的安全性,防范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风险。
总之,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应积极应对声誉风险,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注重合规经营和社会责任,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关系管理,投资于技术安全,以保护和提升自身的声誉。
有效应对银行的声誉风险
有效应对银行的声誉风险改革开放以来,促使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加大,极大地促进了各类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
声誉对银行来讲,是确保其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结合当前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现状,探索如何更好地提高银行的声誉,促进银行进一步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金融行业与世界金融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世界经济为我国的商业银行带来的不仅是发展契机,还连带着一些金融危机。
例如:最近一次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国内的商业银行承受了巨大的声誉危机,而声誉危机又引发了国内商业银行的诸多金融危机,进而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加强商业银行的声誉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
声誉风险的相关内容(一)声誉风险的内涵行为以及事件的外部景象就是所谓的“声誉”,其是一种外部反应。
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内涵是:商业银行在实际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由活动行为或者外部活动引起的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进行负面评论的可能。
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既可以是由其内部活动产生的,也可以是由外部的某些活动导致的。
(二)声誉风险的主要特征1.关联性声誉风险并不是相对于其他风险独立存在的。
其同信用以及市场等风险息息相关,并互相推动。
例如:当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违规操作,便会引发操作风险,而当风险产生时,社会各界便会对商业银行的内控以及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产生质疑,进而引发声誉风险。
同时,还会因银行的声誉下降,而导致转户等行为发生,进而引发流动性风险。
2.无形性声誉风险主要是由社会的负面评价产生的,这同其他银行风险相比,具有一个特殊特性,就是“无形性”。
相对来讲,声誉风险的定量分析方法比较欠缺,国际上也没有较为实用的评估标准和手段。
3.传播性随着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多样,信息的传播范围以及速度显著提升。
当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爆发时,便会以非常快的速度传遍社会各个层面,进行对商业银行造成严重的声誉影响,更容易产生各类连锁反应,引起其他风险的出现。
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思考
金融广角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思考张菁华(内蒙古银行呼和浩特012000)一、实施声誉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声誉风险的技术标准有待完善。
我国银监会2009年9月份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但定义还相对宽泛。
2010年1月发布的《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声誉风险管理的落实工作进行了部署,但也未提及对声誉风险的界定标准。
目前,对声誉风险及其危害的衡量,国际上还普遍缺乏有效的标准和手段,不能像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一样提供模型和体系进行量化,为声誉风险的识别、监控等带来很大的障碍,声誉风险管理基本沦为被动的突发危机事件处理,没有形成系统的有效管理。
对于应急事件的管理方面,银监会目前还没有出台全面具体的涵盖各类风险的应急处置指引,只有2002年出台的《营业场所突发事件应急指引》,相对于证监会出台的《证券、期货市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略显单薄。
(二)声誉风险管理的组织系统建设存在困难。
由于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可能是商业银行内外部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非常简单的风险因素就触发了严重的声誉风险。
发生点可能是银行由内到外的任何环节,利益相关者也包括股东、内部员工和外部公众。
表现形式多样,不易具体界定,并具有突发性、动态性和扩散性。
仅仅依靠常规的风险管理部门利用常规方法进行管理,难以胜任。
必须具有高效的协调机制和一支遍布银行各部门的高素质专业队伍,并赋予适当的权限,保证内部的有效反应、对外的有效沟通,才能确保管理的成效。
尽管银监会提出各商业银行要建立一支舆情工作队伍,但目前建立这样的管理体系在实施中管理效率很难保障,如何保证队伍的稳定性、专业性、沟通性、成效性等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和砺炼。
(三)管理者对声誉风险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普通客户基于各种原因,理性的选择是购买具有良好声誉的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凭借声誉来选择购买产品或进行合作。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声誉对于其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的行为、决策或者其他因素导致公众对其产生负面看法,进而对其形象和信誉造成损害的潜在风险。
为了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并保护商业银行的良好声誉,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建立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明确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流程。
首先,应当设立专门的声誉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相关制度和管理方案,监控声誉风险的动态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
其次,应建立声誉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士组成,定期审议和决策涉及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事项。
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指标和报告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
二、加强声誉风险管理能力为了增强对声誉风险的管理能力,商业银行需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
培训内容包括声誉风险的定义和特点、声誉风险管理策略和工具以及声誉风险案例分析等。
通过培训,银行员工能够增强对声誉风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与专业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声誉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声誉风险管理经验和做法,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商业银行应建立有效的声誉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通过对内外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评估声誉风险的潜在影响因素。
内部监测主要包括对员工行为的监控和评估,以及对业务流程和决策的审查和检查。
外部监测则包括对市场环境、竞争对手、消费者评价等方面的跟踪和分析。
在监测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和危机管理预案,及时应对和控制声誉风险的扩散和蔓延。
四、加强对外沟通和危机公关能力商业银行在面对声誉风险时,需要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和利益相关方传递信息,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首先,银行应制定相应的危机公关策略和措施,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高效应对,减少声誉风险的损失。
农村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农村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引言农村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金融服务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竞争条件下,农村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探讨农村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应对对策。
挑战1. 不良贷款风险由于农村银行的客户主要是农民和小微企业主,这些客户往往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和还款压力。
不良贷款的增长可能对农村银行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降低其信誉度。
2. 信息不对称农村银行在客户了解程度和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信息不对称。
客户对农村银行的不了解可能会导致对其信誉的怀疑和担忧,进而影响其声誉。
3. 监管要求和合规风险随着金融监管政策的不断更新和加强,农村银行需要遵循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和合规规定。
如果农村银行未能有效履行监管职责和合规要求,将面临罚款、处罚等风险,从而损害其声誉。
对策1. 加强风险管理农村银行应加强对不良贷款风险的管理,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
加强对客户的审查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
同时,加强风险防范和合理审慎的贷款发放,降低不良贷款风险的发生概率。
2. 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农村银行应加强对客户的教育和宣传,提升客户对其的了解程度,减少信息不对称。
加强信息披露,及时向客户公开必要的信息,增加透明度,提高客户对其声誉的信任度。
3. 建立完善的合规机制农村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合规机制,确保遵守监管要求和法律法规。
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和合规培训,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
与监管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及时了解最新的监管要求,做好合规工作,避免合规风险。
结论农村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着不良贷款风险、信息不对称和监管合规风险等一系列挑战。
加强风险管理、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和建立完善的合规机制是应对挑战的关键对策。
农村银行应积极采取措施增强声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升其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
银行声誉风险点及应对措施
银行声誉风险点及应对措施《银行声誉风险点及应对措施》银行声誉是银行在市场上的形象和声誉,是银行业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然而,银行在业务运营中可能面临声誉风险,即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声誉受损,进而影响其信誉、客户关系和业务拓展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银行声誉风险的主要点和应对措施。
一、声誉风险点1. 不良贷款:银行在贷款业务中存在着违约风险,若不良贷款比例过高,将直接影响银行声誉。
2. 业务操作风险:包括内部操作错误、监管规章违规等,如出现重大事故、违法违规行为都会导致银行声誉受损。
3. 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市场波动导致投资收益下降,或者市场恶化导致银行资产价值下降,都会对银行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4. 外部声誉风险:即因银行关联方(包括主要股东、高管等)涉及不良行为,导致银行声誉受损。
5. 信息安全风险:银行与客户之间进行的各种电子交易和信息交流,若不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可能导致客户信息泄露、资金被盗等,进而严重损害客户信任和银行声誉。
二、应对措施1.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制度,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监控和风险控制等环节,及时识别并应对可能导致声誉风险的因素。
2. 严格信贷审查与监管:加强对贷款业务的审查和监管,降低不良贷款比例,避免因贷款违约导致的声誉风险。
3.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操作规程,加强员工培训和监督,防范内部操作风险,避免出现操纵市场、违规操作等情况。
4. 多元化经营: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分散风险,减少金融市场风险对银行声誉的影响。
5. 加强合规与监督:建立合规监督机制,确保银行业务操作符合相关法规和监管要求,减少违规行为对声誉的负面影响。
6. 提升信息安全能力:加强信息安全技术建设,增强系统安全性和风险防范能力,确保客户信息安全,避免信息安全风险对声誉的损害。
总之,银行声誉风险是银行在业务运营中不可避免的风险之一,但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多元化经营以及加强合规与监督等措施,银行可以有效应对声誉风险,提升声誉保障能力,以确保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银行声誉舆情风险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银行声誉舆情风险,确保银行声誉稳定,维护银行品牌形象,制定本应急预案。
1.2 编制依据《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银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声誉风险管理办法》等。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银行各级机构、各部门在应对声誉舆情风险时的应急管理工作。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2.1 应急领导小组成立银行声誉舆情风险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监督应急预案的实施。
2.2 应急办公室应急办公室设在银行风险管理部,负责应急预案的具体实施、协调各部门工作。
2.3 应急小组成员应急小组成员由风险管理部、公关部、法务部、信息技术部、人力资源部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2.4 各部门职责(1)风险管理部:负责监测声誉舆情风险,分析风险发展趋势,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2)公关部:负责对外发布信息,协调媒体关系,处理舆论事件。
(3)法务部:负责提供法律支持,处理涉及法律问题的舆情事件。
(4)信息技术部:负责监测网络舆情,确保信息系统稳定运行。
(5)人力资源部:负责协调员工应对舆情事件,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三、预警与监测3.1 预警机制建立声誉舆情风险预警机制,对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舆情进行监测和评估。
3.2 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舆情监测体系,对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进行实时监测。
3.3 信息报告发现潜在风险时,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应急处置4.1 事件分类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事件分为四个等级:(1)一般事件:对银行声誉影响较小,可自行处理。
(2)较大事件:对银行声誉有一定影响,需及时应对。
(3)重大事件:对银行声誉造成较大影响,需紧急处置。
(4)特别重大事件:对银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需全力应对。
4.2 应急处置流程(1)启动应急预案:根据事件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2)成立应急小组:根据事件情况,成立应急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
(3)应急处置:根据预案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事件蔓延。
银行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分析报告
银行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分析报告一、银行存在的问题在现代经济中,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银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风险。
本文将依次对银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利润压力: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面临着利润压力。
传统的利差业务受到挤压,市场份额较小的银行难以在激烈竞争中立足。
同时,由于资产负债管理不当或信用风险暴露等原因,大量不良资产导致了银行业务收入和盈利能力下降。
2. 技术创新与安全威胁: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尽管技术创新为银行业带来了更多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安全威胁。
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风险增加了银行系统安全性和客户隐私保护的挑战,要求银行加强技术投入和风险管理能力。
3.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经济波动、不良资产比例上升以及债务违约等原因,银行的贷款坏账率不断攀升。
对此,银行需要完善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加强与企业和个人借贷方的沟通合作。
4. 内部管理问题:银行在内部管理上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例如,职业道德失范、违反组织纪律、信息泄露等不当行为给银行业务带来了损失和声誉风险。
此外,内部控制体系薄弱导致的操作失误及失职等问题也需要得到更好地治理。
二、银行存在的风险分析除了上述问题外,银行还面临着各种风险。
以下将针对常见的几类风险进行分析。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或货币资金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该风险具有普遍性,对于银行而言尤为重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企业负债率的提高,信用风险也相应增加。
因此,银行需要加强风险评估、建立合理的贷款准则,并通过多元化投资降低集中度。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指银行在进行金融产品交易时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股票价格波动等。
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和监测,并采取适当的对冲策略来应对这些风险。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困难与对策
Finance金融视线0282017年7月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困难与对策 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 杨珂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推进,群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银行业的负面报道逐年增多。
银行柜台取出假钞、客户“存单变保单”、理财产品巨亏等负面新闻屡见报端。
现代社会媒体较为发达,新闻传播速度快,在媒体激励和自我诉求的双重作用下,市民的投诉和维权意识空前强烈,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声誉风险。
本文从引发媒体负面报道的“七宗罪”出发,剖析了诱发商业银行媒体事件的七大缘由及声誉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当前背景下声誉风险防范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七宗罪” 声誉风险 管理策略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7(b)-028-021 频受媒体曝光的“七宗罪”引发银行媒体负面报道的原因复杂,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引致的媒体曝光。
由于网点的分散性和客户需求的复杂性,加之员工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在金融服务工作中难免存在不尽完善之处,如自助机具故障未能及时排除、窗口人员服务态度差、网点排队时间长等,一旦激化极易引发负面报道。
(2)过度营销、不当营销引致的媒体曝光。
一是强制营销,即违背自愿原则强行向客户销售相关产品和服务,如客户开户“被套餐”、“被功德”;二是不当营销甚至误导客户,如把保险“包装”成存款,将高风险产品描述成“保本理财”推荐给客户等。
(3)金融产品纠纷引致的媒体曝光。
随着金融创新的加快,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客户普遍受到“赚钱示范效应”影响,缺乏理性的投资意识。
加之部分销售人员对客户的风险承受水平缺乏适当的评估和提示,一旦发生产品实际收益低于预期的情况,极易引发声誉事件。
(4)金融案件引致的媒体曝光。
一是由于银行或客户自身的责任致使客户资金遭受损失,如存款被冒领、信用卡资金被盗取等;二是个别银行从业人员违规操作引发的金融案件,如介绍客户参加非法融资、诈骗或挪用客户资金、违规发放贷款等。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
摘要声誉风险成为近年银行业十分关注的领域,声誉风险甚至被视为“最令人畏惧”的风险。
一旦遭遇声誉危机,不仅会直接损害商业银行的信誉,影响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导致银行品牌价值损失,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
因此,如何完善和加强声誉风险的管理成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就从从事声誉风险相关工作一年来的认识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若干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建议.关键词:银行、声誉风险、声誉危机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作者: 蔡军单位:中国银行业协会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更是令世人刮目相看,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松了对风险的防范,尤其是目前银行业比较陌生又特别关注的声誉风险。
什么是声誉风险?根据2009年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中的定义:“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重大声誉事件是指造成银行重大损失、市场大幅波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声誉事件。
”商业银行为什么要防范声誉风险的产生?根据普华永道对多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声誉风险是他们所面临的最大的风险。
就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而言,声誉风险排在第一位;就对收益的影响而言,声誉风险排在第六位。
声誉危机不仅会直接损害商业银行的信誉,影响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导致银行品牌价值损失,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
良好的声誉是一家银行的生存之本,对增强竞争优势,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如何防范声誉风险成为了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新课题。
下面,笔者就从从事声誉风险相关工作一年来的认识和商业银行的现状,对商业银行如何加强银行声誉风险管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诱因与危害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可能是商业银行内、外部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非常简单的风险因素就触发了严重的声誉风险。
银行员工在处理风险管理方面的技巧与要点
银行员工在处理风险管理方面的技巧与要点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银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挑战。
作为银行的核心力量,银行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银行员工在处理风险管理方面的技巧与要点,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
一、了解风险分类在风险管理中,银行员工首先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风险。
常见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等。
了解每种风险的特点和影响,有助于员工更好地评估和管理风险。
二、建立风险意识银行员工应该具备敏锐的风险意识。
他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风险。
只有通过建立风险意识,员工才能在风险出现之前做好准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三、加强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银行员工处理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员工应该遵守内部控制规定,确保业务操作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他们需要熟悉并遵守内部审批流程、交易限额和风险管理政策等,以有效防范潜在的风险。
四、加强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银行员工处理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
他们需要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市场变动和业务运营等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潜在的风险因素。
在评估过程中,员工应该运用各种风险评估工具和模型,如财务分析、市场调研和风险测算等,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灵活应对风险在处理风险管理时,银行员工需要具备灵活的应对能力。
他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风险。
有时候,他们需要及时调整业务策略,降低风险暴露;有时候,他们需要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无论何种情况,灵活应对风险是银行员工的重要素质。
六、持续学习与提升风险管理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领域。
银行员工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的风险挑战。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阅读专业书籍和参与行业研讨会等方式,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能力。
七、加强团队合作风险管理是一个团队工作。
银行员工需要与同事紧密合作,共同应对风险挑战。
他们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分享信息和经验,共同制定和执行风险管理策略。
《银行声誉(舆情)管理及危机应对演练》
【银行管理经典课程】《银行声誉(舆情)管理及危机应对演练》课程背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迅猛,可谓是进入了一个金融大爆炸的时代。
但,随着经济下行、市场多变、竞争激烈,以及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和互联网的发展,金融业的声誉事件频频多发,声誉风险已成为当下金融业的主要风险,为此,银监会在其印发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09】82号)中指岀:•要求商业银行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而风险管理体系,主动、有效地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事件。
•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声誉风险排查机制、声誉事件分类分级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对声誉风险的发现和声誉事件的应对能力;建立投诉处理监督评估机制、信息发布和新闻工作归口管理制度和舆情信息研判机制,解决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相脱离的问题:建立声誉风险内部培训和激励机制、声誉风险信息管理制度和事件评价机制,形成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
•明确有效处置重大声誉事件的原则和方法,不仅对已发重大声誉事件要启动应急预案,对可能引发重大声誉事件的行为和事件也要适时启动应急预案。
•要求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纳入持续监管框架,对商业银行存在声誉风险问题或重大声誉事件处置存在严重过失的,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但,实际上由于声誉事件的突发性及声誉管理的复杂性,很多金融机构尚没真正掌握声誉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特别是而对突发的声誉事件往往措手不及,结果造成了多重损失,对自身和行业都带来了不小的负而影响。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理解声誉管理的价值和意义,了解舆情与声誉的关系及管理的基本原理,掌握声誉管理及危机应对的思想方法和特殊技巧。
课程大纲一、银行业进入多事之秋1、世界进入UVCA时代:动荡、无常、复杂、模糊2、中国社会深度转型:风险社会特征明显,一些领域金融风险显现3、银行商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而急速的变化■ 经济下行、信用脆弱■行业膨胀、竞争加剧■经营乱象、监管强化■政策变化、拐点到来■科技创新、传统颠覆■顾客强势、舆论多险■管理变革、责任加码结论:□银行业进入了多事之秋□经营风险加大危机多发□危机管理成为常态管理■当今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任何危机都是公共危机■防危机保声誉管理之重二、银行声誉与声誉管理1、什么是银行声誉2、银行共性与个性3、声誉的价值4、声誉特性5、声誉风险与事件案件例举:>工行七旬病老人改密码事件>农行内部失窃事件>石家庄工行、长沙建行、西安招行巨额存款“失踪”專件>哈尔滨邮储行农民被贷款事件>多行信用卡被盗刷爭件>西安中行营业大厅摔伤老人事件>王教授办卡资料被盗用事件>银行销售保险产品引发纠纷事件>江苏农商行挤兑事件>柳州家信社“滥”查客户征倍记录事件>许昌农信社撤销仅返还6成本金事件>民生银行性骚扰事件及30亿假理财案>广发银行客户经理“骗取贷款”案>中国银行“偷”办学生信用卡事件6、银行声誉管理的提出及界定7、银行声誉管理的要义三、如何做好媒体舆情管理声誉与舆情1、管好媒体的“嘴” 一一会与媒体打交道◊媒体与网络是舆情的发源地O大众传媒及新媒体简介。
声誉风险年度总结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业务的日益多元化,声誉风险已成为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
本报告旨在总结2023年度我行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的主要工作、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声誉风险管理工作概述1. 组织架构2023年,我行进一步完善了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明确了声誉风险管理委员会、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和各部门的职责,确保了声誉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2. 风险评估本年度,我行开展了全面的风险评估工作,对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梳理出主要声誉风险点,包括业务合规、服务质量、信息披露、舆情监测等方面。
3. 风险防范与应对针对评估出的风险点,我行采取了以下措施:(1)加强业务合规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业务合规性。
(2)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客户满意度。
(3)规范信息披露,及时、准确地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
(4)加强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并应对负面舆情。
三、取得的成绩1. 声誉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 客户满意度持续提升,投诉量逐年下降。
3. 负面舆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
四、存在的问题1. 部分业务合规性仍需加强,需进一步梳理和完善相关制度。
2. 服务质量有待提升,部分客户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
3. 舆情监测能力有待提高,对负面舆情应对不够及时。
五、改进措施1. 深入推进业务合规管理,加强合规培训,提高员工合规意识。
2. 优化服务质量,关注客户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
3. 提高舆情监测能力,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确保及时应对负面舆情。
4. 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政策动态,确保合规经营。
六、结语2023年,我行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在新的一年里,我行将继续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工作,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为维护我行良好声誉和稳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2篇一、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回顾2023年度我行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分析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今后声誉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作者:邹平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32期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商业银行业务和产品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外部监管更日趋严格。
加之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经营管理中各类风险交织发生,负面舆情时有发生,如若控制和处置不当,将会给银行造成不小的声誉风险。
本文旨在尝试分析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产生原因、现存问题及对策建议,以供读者有所参考。
一、商业银行加强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一)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声誉作为商业银行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声誉可以显著提升银行的知名度、品牌价值和市场认可度。
当前,商业银行在产品和服务上同质化趋势越发明显,产品、服务之间的可替代程度不断加大。
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因素已成为影响选择的重要原因,因此,商业银行通过提升良好的声誉增加企业品牌价值,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对声誉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不断提升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商业银行以健全的声誉风险体制机制及完善的员工培训管理为基础,及时处置应对声誉风险事件,可充分体现商业银行内部设置分工和队伍建设。
同时,将加强内部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可度,从而进一步促进员工自愿加强银行声誉风险防范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实现人尽其才,凝聚人心,进而提高管理效率。
(三)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不断适应外部强势监管的趋势巴塞尔协议将声誉风险列为商业银行面临的八大类风险之一,就企业市场价值影响而言,声誉风险位列第一。
监管部门坚持审慎加强声誉风险监管,促进商业银行全面提升声誉风险防控能力。
例如银监会所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等文件,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业务、外部营销等方面存在的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等加以明确提示。
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应当关注存款人、员工、公众的利益,并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注重声誉风险管理,可有效提高公众对商业银行的认可度。
声誉风险的应急预案
一、引言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声誉风险事件,确保我行声誉安全,维护我行形象,根据《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行发生的各类可能影响我行声誉的风险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客户投诉、网络舆情、媒体曝光、突发事件等。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声誉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指挥全行声誉风险管理工作。
2. 成立声誉风险应急指挥部:负责具体实施应急预案,协调各部门、各分支行应对声誉风险事件。
3. 成立信息报送小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声誉风险事件相关信息,及时向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部报告。
四、应急预案流程1. 信息收集与报告(1)各部门、各分支行应加强舆情监测,发现声誉风险事件后,立即向信息报送小组报告。
(2)信息报送小组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向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部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2. 应急响应(1)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性质、影响程度,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2)各部门、各分支行按照应急处置方案,立即开展相关工作。
3. 危机处理(1)积极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诉求,妥善处理客户投诉。
(2)针对网络舆情,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走向。
(3)加强与媒体沟通,及时回应媒体关切。
4. 善后处置(1)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2)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确保责任落实到人。
(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声誉风险意识。
五、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2. 演练内容包括:应急响应、危机处理、善后处置等环节。
3. 演练结束后,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完善应急预案。
六、附则1. 本预案由我行声誉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3. 本预案如与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的挑战与应对
人行天水市中心支行刘天生师小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推进,群众维权意识的增强,对银行业金融服务的投诉逐年增多。
主要涉及银行服务收费、理财服务和贷款环节等,严重影响了银行业的声誉和整体形象。
个别负面报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健康发展,需高度重视辖内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
一、银行声誉风险的七大诱因
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复杂,银行内部因素、社会外部因素以及由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都可能引发银行声誉风险。
概括起来,影响银行声誉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产品收益现实与预期的落差易导致风险事件。
随着金融创新不断加快、各种复杂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不断涌现,非理性金融消费者数量增多,能够准确理解产品、风险承受能力强的相对较少。
客户从众心理和赚钱示范效应广泛存在,加之销售人员对客户的风险承受水平缺乏适当的评估,对所营销产品也缺乏必要的提示,当现实收益不能达到预期收益时,极易导致银行声誉事件的发生。
(二)银行服务水平和质量引起投诉事件。
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业务产品趋同性明显的今天,高质量服务这一体现人性化、差异化的领域依然成为银行突显竞争优势的法宝,但由于银行网点的分散性和客户纠纷的随机性,给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制造了很大的难度。
比如,存在自助机具故障未能及时排除、客户等候排队时间过长、不能提前还款等服务问题,招致消费者不满。
(三)银行的过失行为或误导使消费者对银行的信誉产生怀疑。
一是由于银行未尽到应有义务致使客户遭受损失,如存款被冒领、信用卡资金被盗取等;二是在拓展业务时夸大宣传,承诺事项未能兑现,引起理财业务诉讼等;三是涉嫌不公平交易引起的纠纷,如储户状告银行少结存款利息等;四是信贷风险导致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使客户对银行资产质量控制水平产生质疑。
这些都容易引发银行的声誉风险。
(四)收费问题的争议不断加深了客户对于银行强势形象的看法。
银行单方面调整业务收费标准或宣布对某种服务开始收费,往往被视为银行的种种霸王条款,由此引起的争议近年多有发生,如储户状告银行跨行查询收费、小额账户收费侵权、在按揭贷款业务中让客户负担律师费等,这些事件均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或批判,给银行的声誉带来不利影响。
(五)突发事件的发生使银行置身巨大舆论漩涡。
当前,银行作为社会财富的“保险柜”,案防压力日益增大,针对银行的经济和暴力犯罪层出不穷。
银行业一旦发生金融犯罪案件,特别是涉及内外勾结作案的,会使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业务管理能力、内控水平以及员工的道德素质产生怀疑,进而对存放于银行的资金安全产生担忧。
此类情况发生后如果处置不当,将可能出现转户、挤兑等事件,严重伤及银行声誉。
(六)个别媒体的误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前,新闻媒体单位的竞争日益激烈,个别媒体为了赚取读者眼球,滥用金融术语,如随意使用“挤兑”等词语,夸大负面新闻,以博取阅读量,体现新闻“价值”。
同时,信息时代下高速发展的网络平
台为银行声誉风险发生提供了“天然土壤”,给银行处置声誉风险事件增添了诸多困难和障碍。
(七)其他因素。
比如社会公众对银行高管人员的腐败丑闻、天价薪酬等反响强烈;银行因违反法律法规,受到监管机构的行政处罚事件;银行对外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或不真实等各种原因都可能诱发外界对银行的负面评价,从而产生银行声誉风险。
二、声誉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声誉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声誉风险的防范意识有待加强。
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原因,我国的银行信用一定程度代表着国家信用,有着强大保障和支撑,银行基本不担心声誉问题。
当前,虽然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正逐步增强,但仍局限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传统领域,对于声誉风险的重视程度仍显不够。
目前重庆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大多还处于风险发生后处置应对的“被动防御”阶段,要实现主动发现风险隐患、有效防范声誉风险的管理目标,商业银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声誉风险管理制度较为薄弱。
重庆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声誉风险管理实施细则还在制定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建立有效识别、评估、计量声誉风险管理机制,以及确认、控制、管理危机的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体系,并将各项制度纳入银行声誉风险管理规程或实施细则的制定过程中,进一步健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3.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声誉风险管理人员对声誉
风险的识别、控制、处置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对信息的纵横向比较、信息的影响分析、信息的后续监管以及风险识别判断等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人手不足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
如有的银行将声誉风险管理归属于办公室,但具体办理又在其下设的文秘科,人手少且身兼数职,在尽量完成各岗位工作的前提下,开展舆情监测的时间、精力均不能满足声誉风险管理的要求。
4.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氛围有待形成。
由于认识上的差异以及制度上的不完善,银行职工还未从根本上意识到声誉风险的防范应从每一名员工、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操作环节做起,银行内部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还未真正形成。
(二)声誉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1.对声誉风险缺乏通行的界定和衡量标准。
目前,对声誉风险及其危害的衡量,国际上还普遍缺乏有效的标准和手段,包括新资本协议和美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指引》等都未对声誉风险进行相关界定,为声誉风险的识别、监控等带来很大的障碍,声誉风险管理基本沦为被动的危机事件处理,风险管理效率低下,作用有限。
目前声誉风险的计量研究还仅仅起步,定性分析在声誉风险的评估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2.声誉风险管理工作与信访维稳工作职责边界模糊。
由于声誉风险管理和信访维稳工作有许多相似和相通之处,如受理客户投诉、解决内部员工上访、新闻归口管理、舆情信息监测分析等,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在部门职责、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均存在交叉重叠之处,引起风险管理部门和信访维稳部门
职责混淆。
三、相关措施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监管引领,强化声誉风险监管工作
一是在各银行建立和完善舆情监测体系的基础上,督促并帮助其尽快建立全面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
二是强化声誉风险监管工作,研究和制定银行声誉风险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有效考核和评价银行的声誉风险。
三是建立声誉风险监管信息系统,将声誉风险监管的相关信息纳入监管信息系统之中。
四是对发现银行违反审慎经营原则的负面信息,应主动、及时跟进监管,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二)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行业自律和维权作用,及时处置负面舆情
一是银行业协会对发现银行业出现的负面舆情要指导银行及时进行处置,快速消除影响,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维权的作用。
二是对部分媒体故意捏造事实,恶意攻击、有意中伤银行的,协会应主动出面与有关部门衔接,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协助,达到“在确保金融稳定的情况下体现新闻自由”的良性平衡,维护银行利益和银行业权益。
(三)银行坚持标本兼治,构建声誉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1.加强声誉风险管理要从高层做起。
银行董事会、高管层应对其声誉问题保持更为积极的认识,把加强声誉风险管理问题提高到战略发展高度,将其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之内,制定提升银行声誉的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负责领导公关危机的处理,密切监测银行声誉状况,督促本行声誉管理各项措施的贯彻
落实。
2.建立起完善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要按照《指引》的有关要求,建立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和识别、监测、控制风险的制衡机制,建立全面、具有早期预警系统功能的强大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对声誉风险的量化和考核体系,将所有职能部门纳入银行声誉风险防线的组成部分,使决策层、高管层、分支机构、每位员工都参与到防范声誉风险管理中来,并进一步明确相关管理职责和权限,确保在各个业务条线、管理条线的衔接。
3.培育以声誉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银行应通过树立公众为先、道德行为、服务满意、社会责任“四种意识”,逐步在所有员工中形成恪守公平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精神,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声誉管理,共同创造一种“同舟共济”的企业文化。
在将声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需要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培训,引导员工主动维护银行的声誉,促使每位员工都是自己银行声誉的维护者和宣传员,将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和环节。
4.依靠各级政府与新闻媒体深化合作。
除巩固和完善现有的第三方舆情监测机制外,银行应在监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与媒体特别是有新闻发布权、影响面较大的主流媒体建立沟通和联系机制,并加强工作主动性,对负面信息加强事前沟通和协调,尽量从源头解决问题,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沟通不充分而引起的负面报道。
同时,在负面新闻出现后,应充分承担第一责任主体的职责,依靠各级政府的行政资源,及时采取疏导为主、正面宣传引导的方式化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