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名词解释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以及其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的学科。
它是中医药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通过对中药中各种天然化合物的提取纯化、结构鉴定、药理研究以及合成改造等技术手段,以科学的方法揭示中药的化学基础和药效成分,为中药现代化研究和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下面将对中药化学中常见的几个名词进行解释。
1. 中草药:指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的药材。
2. 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杂环状结构,有碱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常见的生物碱有:阿托品、麦角胺、喜马拉雅雪莲素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中草药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镇痛、抗菌、抗肿瘤等。
3. 醇类:指含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醇、山茱萸醇等。
醇类在中草药中常作为有效成分存在,并且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镇痛、抗炎、抗菌等。
4. 酚类:指含有苯环和一个或多个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
常见的酚类有儿茶酚、三七酚等。
酚类化合物在中草药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凝血、解热等。
5. 多糖类:指由多个糖基单元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植物多糖、真菌多糖等。
多糖类在中草药中广泛存在,并且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等。
6. 黄酮类:是指有苷基化黄酮骨架基础结构的化合物,如黄酮、异黄酮等。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草药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中药化学在现代中药研究及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中药化学还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手段,判断中药的真伪、鉴别掺加物以及规范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等都需要中药化学的支持。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总论1.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作用的化学成分称有效成分。
2.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3.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将有效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4.相似相溶原则:极性成分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成分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5.浸渍法:将药材粗粉装入适宜容器中,加入适量溶剂(多用水和乙醇)浸泡提取的方法。
6.煎煮法:将药材饮片(或粗粉)置适当容器中,加水加热煮沸,将所需成分提出来的方法。
7.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8.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在提取器上安装一冷凝管,使溶剂蒸气冷凝后又回流到烧瓶中,进行反复提取的方法。
9.连续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在提取器上安装一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使溶剂蒸气冷凝后又回流到烧瓶中,进行反复提取的方法。
10.水蒸气蒸馏法: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与水一起蒸馏或通入水蒸气蒸馏,收集挥发性成分和水的混合馏出液体的方法。
11.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集提取和分离于一体,又基本上不用有机溶剂的新技术。
12.酸碱溶剂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酸碱性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13.溶剂分配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组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14.分级沉淀法:在混合物水溶液中加入与该溶液能互溶的溶剂,改变混合物组份溶液中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使其从溶液中析出来的方法。
15.专属试剂沉淀法:某些试剂能选择性地沉淀某类成分的方法。
16.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17.分馏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18.膜分离法: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膜,以外加压力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混合物溶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基本理论,运用化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主要介绍了中药成分的一般提取、分离方法,结构测定的一般程序。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苷类、
提取方法
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时,提取、分离、鉴定是必不可少的三个步骤。
首先是把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其产物含多种成分,即为复杂的混合物,然后经过初步分离纯化及进一步分离得到达到一定纯度的单体成分,才能进行结构鉴定。
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方法┼升华法压榨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分离纯化方法
将中药的提取液经浓缩(或不浓缩)后,较长时间放置,就可析出沉淀,再经重结晶可得单体成分,这是个别现象,如从槐米中提取芦丁。
如果要得到更多的成分,或者要系统地研究一味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则需经过比较复杂的过程,一般是经过初步分离纯化,得到某一类型的总成分(混合物),或者得到极性相近的一混合物,再经过进一步分离得到单体成分。
分离方法有很多种。
系统溶剂分离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沉淀法·分离纯化方法盐析法分馏法结晶法色谱法
折叠中药化学成分结构测定一般程序和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特别是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测定)是中药成分研究的重要步骤。
如果不能鉴定结构,说明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没有结果,更谈不上更进一步的研究,如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构改造等。
中药化学
成分鉴定的方法中药化学成分结构测定一般程序和方法中药化学成分的鉴定。
中药化学
简答题:1、中药化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重要化学成分的学科。
研究对象是重要化学成分,中药化学主要研究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研究内容: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物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或确定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修饰或改造,级有效成分的结构和中药药效之间的关系等等。
2、如何检识醌类和薁类?醌类:特殊环状不饱和二酮。
采用Feigl反应,产生紫色。
醌在碱性条件下加热能迅速与醛类及邻二硝基苯发生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薁类:五元环和七元环骈合而成的芳烃衍生物。
采用Sabety反应,取挥发油1滴溶于1ml 氯仿中,加入5%溴的氯仿溶液,产生蓝、紫或绿色说明有薁类衍生物。
3、查耳酮和二氢黄酮颜色和溶解度比较:溶解度:查耳酮是平面型分子,分子与分子之间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难溶于水。
二氢黄酮的C环具有类似于半椅式的结构,属于非平面型分子,分子与分子之间的排列没有那么紧密,分子间的引力降低,利于水分子进入,故在水中的溶解度稍大。
颜色:查耳酮因为具有完整的交叉共轭体系,通过电子转移和重排使共轭链延长而呈黄—橙色,二氢黄酮2、3位双键被氢化,交叉共轭体系被破坏,几乎无色。
4、黄酮和异黄酮结构差异:黄酮是2-苯基色原酮,异黄酮是3-苯基色原酮。
5、芦丁、槲皮素、水飞蓟素、葛根素的结构式和结构类型:结构式省略芦丁、槲皮素属于黄酮醇类,葛根素属于异黄酮类,水飞蓟素属于黄酮木脂素类。
6、四环三萜、五环三萜结构类型,举例。
四环三萜:羊毛脂甾烷型,茯苓酸;大戟烷型,大戟醇;达玛烷型,棒槌三萜A;葫芦素烷型,雪胆甲素;原萜烷型,泽泻萜醇A;楝烷型,川楝素;环木菠萝烷型,环黄芪醇。
五环三萜:齐墩果型,齐墩果酸;乌苏烷型,熊果酸;羽扇豆烷型,白桦脂醇;木栓烷型,雷公藤醇;羊齿烷型和异羊齿烷型,白茅素;何帕烷型和异何帕烷型,的里白烯;其他,石松素。
中药化学
中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
简而言之,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中药化学: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内容:主要介绍了中药成分的一般提取、分离方法,结构测定的一般程序。
提取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时,提取、分离、鉴定是必不可少的三个步骤。
首先是把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其产物含多种成分,即为复杂的混合物,然后经过初步分离纯化及进一步分离得到达到一定纯度的单体成分,才能进行结构鉴定。
分离纯化:将中药的提取液经浓缩(或不浓缩)后,较长时间放置,就可析出沉淀,再经重结晶可得单体成分,这是个别现象,如从槐米中提取芦丁。
如果要得到更多的成分,或者要系统地研究一味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则需经过比较复杂的过程,一般是经过初步分离纯化,得到某一类型的总成分(混合物),或者得到极性相近的一混合物,再经过进一步分离得到单体成分。
分离方法有很多种。
测定方法:中药化学成分特别是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测定)是中药成分研究的重要步骤。
如果不能鉴定结构,说明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没有结果,更谈不上更进一步的研究,如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构改造等。
基本定义:生物界除生物体必须的含氮化合物,以及低分子胺、胺基糖、核苷酸、核酸等外,其他所有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均可视为生物碱。
历史发展:国外,最早于1803年由Derosne从鸦片中得到第一个生物碱那可汀(Narcotine)至今已从生物界分离得到一万多种生物碱。
我国对生物碱的记载见于1765年《本草纲目拾遗》中。
17世纪初在《白猿经》一书中有从乌头中提炼出砂糖样毒物作箭毒用,该物质应是乌头碱(aconitine),这比欧洲科学家早二百年左右。
中药化学介绍范文
中药化学介绍范文中药化学,又称药物化学,是指研究中草药中化学成分的性质、结构、合成及其在药物中的作用和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化学通过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研究,以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物质基础,从而为中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化学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药物化学反应以及药物合成等。
首先,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草药是复杂的混合物,其中含有多种药物成分。
中药化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将中草药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以便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分离方法包括传统的溶剂提取、柱层析、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
分离出的单独成分可以通过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进行结构鉴定。
其次,中药化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对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只有准确地确定了中草药中各种成分的结构,才能深入了解其药理作用和药效物质基础。
结构鉴定通常包括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多种手段,通过比对已知化合物的谱图和数据库,确定新化合物的结构。
此外,中药化学研究还涉及到药物化学反应和药物合成。
药物化学反应是指在有机合成领域中特定条件下,对中草药中的一些成分进行改变或转化的反应。
药物合成是指通过有机合成方法,合成出类似或类似于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化合物,以达到提取和利用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效果。
中药化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中药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可以了解中草药中哪些成分具有药理作用,从而指导中草药的配伍和使用。
同时,通过药物化学反应和药物合成,可以合成出具有特定药理作用的化合物,以提高药效或减少副作用。
总之,中药化学是中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中草药中化学成分的性质、结构和合成方法,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物质基础,为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化学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也对推动传统中医药的国际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
吸附色谱: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类色谱。
性炭、聚酰胺)凝胶过滤色谱:分离化合物分子大小而达到分离目的。
用葡聚糖凝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离子交换色谱:主要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解脂、离子交换纤维和离子交换凝胶三种。
大孔树脂色谱:大孔树脂是一类没有可解离物质。
物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反相色谱)。
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色谱:固定相极性大于流动相)ORD:旋光光谱,用不同波长(200-760nm)比旋光度或者摩尔旋光度作图所得的曲线即旋光谱。
CD:圆二色谱,根据眩光化合物对组成平面数的测定来推断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些官能团在手性分子中的位置。
糖(saccharides):是多羟基醛或者多羟基苷类(glycosides):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的一类化合物,又称为配糖体。
分称为苷元或配基。
醌类化合物:是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苯丙素类(phenylpropanoids):是指基本有机化合物类群,天然产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
香豆素(coumarins):是一类具有苯骈α看成是顺势邻羟基桂皮酸脱水而形成的内酯类化合物。
木脂素(lignans):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泛-2显示故得名鞣质:由称单宁或鞣酸,是一类复杂的多元密、柔韧、不易腐败又难透水的化合物。
次生苷:原生苷水解后失去部分糖的苷。
各类化合物的化学检识:1.糖和苷类:(1)Molish反应:5%a-萘酚乙醇+浓硫酸→两液面间有紫色环→含有糖或苷类(2)菲林反应和多伦反应:红砖色沉淀→含有还原糖2.3.4.没食子酸】:亚甲二氧基蓝绿色)(Ecgrine反应【浓硫酸+变色酸】:亚甲二氧基蓝紫色)5.黄酮类:而无荧光4.碱性试剂反应::黄酮类化合物与碱性溶液可生成黄色、橙色、红色(查尔酮、橙酮、二氢黄酮)等5.与五氯化锑反应:查耳酮类生成红或紫红色沉淀6.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1)卓酚酮类A)FeCl3反应---赤色络合物B)CuSO4反应---稳定绿色结晶(2)环稀醚萜类A)Weiggering法(乙酸10mL0.2%,CuSO4水溶液1mL,浓硫酸0.5mL) 加热,环烯醚苷--许多颜色B)Shear反应:(1:15浓盐酸:苯胺)吡喃衍生物显色C)其他显色反应:氨基酸(甘亮谷)—红至蓝色;冰醋酸及少量Cu2+--蓝色;环戊酮结构---2,4-二硝基苯肼—黄色(3)薁类化合物:A)Sabety反应:(1d氯仿+5%溴的氯仿溶液)蓝色,紫色或绿色B)Ehrlich反应:(对-二甲基苯甲醛-浓硫酸)紫色或红色C)对-二甲基苯甲醛显色:蓝色---奥类(4)挥发油:(区别脂肪)自然挥发,如将挥发油涂在纸片上,较长时间放置后,挥发油因挥发而不留油迹,脂肪油留下永久性油迹。
中药化学介绍
中药化学介绍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的化学组分、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的科学。
中药化学主要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提取纯化、结构鉴定、药效评价和药物合成等方面的研究。
中药的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存在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包括多种有机化合物,如生物碱、黄酮类、苷类、挥发油、鞣质、多糖等。
中药化学研究通过对中药的提取和纯化,使得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能够被单独分离出来,并进行进一步的化学特性鉴定,例如通过质谱仪、红外光谱仪等分析仪器进行结构解析。
中药化学的研究还包括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的药效评价。
通过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药物活性的测试和评价,可以确认中药中哪些成分具有特定的药理活性,以及中药中每种成分的相对重要性。
此外,中药化学还涉及药物的合成和改良。
通过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研究,可以将其中具有活性的成分进行合成或改良,以增强其药物活性、改善药物性质、提高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等。
总之,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的学科,通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深入理解中药的药理性质以及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主要介绍了中药成分的一般提取、分离方法,结构测定的一般程序。
提取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时,提取、分离、鉴定是必不可少的三个步骤。
首先是把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其产物含多种成分,即为复杂的混合物,然后经过初步分离纯化及进一步分离得到达到一定纯度的单体成分,才能进行结构鉴定。
┌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方法┼升华法├压榨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分离纯化将中药的提取液经浓缩(或不浓缩)后,较长时间放置,就可析出沉淀,再经重结晶可得单体成分,这是个别现象,如从槐米中提取芦丁。
如果要得到更多的成分,或者要系统地研究一味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则需经过比较复杂的过程,一般是经过初步分离纯化,得到某一类型的总成分(混合物),或者得到极性相近的一混合物,再经过进一步分离得到单体成分。
分离方法有很多种。
┌系统溶剂分离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沉淀法│·分离纯化方法┼盐析法├分馏法├结晶法│└色谱法测定方法中药化学成分特别是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测定)是中药成分研究的重要步骤。
如果不能鉴定结构,说明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没有结果,更谈不上更进一步的研究,如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构改造等。
┌中药化学成分鉴定的方法│中药化学成分结构测定一般程序和方法││└中药化学成分的鉴定基本定义生物界除生物体必须的含氮化合物,以及低分子胺、胺基糖、核苷酸、核酸等外,其他所有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均可视为生物碱。
历史发展国外,最早于1803年由Derosne从鸦片中得到第一个生物碱那可汀(Narcotine)至今已从生物界分离得到一万多种生物碱。
我国对生物碱的记载见于1765年《本草纲目拾遗》中。
17世纪初在《白猿经》一书中有从乌头中提炼出砂糖样毒物作箭毒用,该物质应是乌头碱(aconitine),这比欧洲科学家早二百年左右。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测定及生物合成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应用科学,从微观上逐渐挖掘中药的化学成分与中药基本特性之间的相关性。
单体:即化合物,指具有一定分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确定的化学结构式的化学物质。
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苷类: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苷元或配基)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鞣质:又称单宁或鞣酸,为一类分子较大、结构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的总称。
溶剂提取法:原理:溶剂透过药材粉末的细胞膜,溶解溶质,形成细胞内外溶质浓度差,将溶质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溶剂提取法:1、溶剂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升华法良好溶剂的选择应遵循“相似相溶”的经验规律。
1、溶剂的选择(按极性递增的顺序排列)(1)溶剂的分类亲脂性溶剂:环己烷,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亲水性溶剂: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乙腈、乙酸水:糖类、蛋白质、氨基酸、鞣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大多数苷类、无机盐等按极性大小的顺序排列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二氯甲烷>苯>四氯化碳>石油醚影响化合物极性的因素:(1) 母核大小(碳数多少):分子大、碳数多,极性小;分子小、碳数少,极性大。
(2) 取代基极性大小:在化合物母核相同或相近情况下,化合物极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取代基极性大小。
基团极性;酸>酚>醇>胺>醛>酮>酯>醚>烯>烷提取溶剂的选择原则:(1)要对所提取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
(2)要与所提取成分不起意外的化学变化。
(3)要廉价、易得、安全。
溶剂提取方法:1、冷提法: 浸渍法:含淀粉,树胶多渗漉法2、热提法: 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索氏提取法)影响溶剂提取因素:1、药材粉碎度2、提取时间3、提取温度4、药材成分5、浓度梯度6、溶剂pH水蒸气蒸馏:适用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化合物,且不溶于水。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PDF
第一章总论 1.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作用的化学成分称有效成分。
2.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3.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将有效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4.相似相溶原则极性成分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成分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5.浸渍法将药材粗粉装入适宜容器中加入适量溶剂多用水和乙醇浸泡提取的方法。
6.煎煮法将药材饮片或粗粉置适当容器中加水加热煮沸将所需成分提出来的方法。
7.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8.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在提取器上安装一冷凝管使溶剂蒸气冷凝后又回流到烧瓶中进行反复提取的方法。
9.连续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在提取器上安装一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使溶剂蒸气冷凝后又回流到烧瓶中进行反复提取的方法。
10.水蒸气蒸馏法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与水一起蒸馏或通入水蒸气蒸馏收集挥发性成分和水的混合馏出液体的方法。
11.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集提取和分离于一体又基本上不用有机溶剂的新技术。
12.酸碱溶剂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酸碱性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13.溶剂分配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组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14.分级沉淀法在混合物水溶液中加入与该溶液能互溶的溶剂改变混合物组份溶液中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使其从溶液中析出来的方法。
15.专属试剂沉淀法某些试剂能选择性地沉淀某类成分的方法。
16.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17.分馏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18.膜分离法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膜以外加压力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混合物溶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
19.升华法利用某些固体物质加热直接变成气体遇冷又凝结为固体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药理学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化学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物的分析、药物的化学合成、药物的构效关系等内容,是中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二、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是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
其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生物酮、皂甙、黄酮类、酚酸类、萜类、多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其中多种物质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中药的药理效应。
2. 药物的分析中药的分析是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纯化、分离和鉴定的过程。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分析出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3. 药物的化学合成某些中药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化合物的纯度和产量,从而提高药物的药效和稳定性。
4. 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构效关系是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可以预测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为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三、中药中常见化学成分的性质及作用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原子的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生物碱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菌、抗肿瘤、镇痛、兴奋神经系统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碱有阿托品、麦角新碱、吡哆麻酸等。
2. 生物酮生物酮是一类特殊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酮有甘草酸、丹皮酮等。
3. 皂甙皂甙是一类含有糖基或糖苷基的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增强免疫等作用。
常见的皂甙有五指毛桃皂素、人参皂苷等。
4.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常见的黄酮类有花青素、大豆异黄酮等。
5. 酚酸类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常见的酚酸类有丹参酸、马齿苋酸等。
6. 萜类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镇痛等作用,常见的萜类有薄荷脑、蒲公英素等。
中药化学介绍
中药化学介绍中药化学是中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化学分析方法以及药理学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中药化学的发展与演化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而今天的中药化学已经成为中药研究和开发的重要工具。
中药化学的核心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
中药是从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原料提取而来的药物,其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生物碱、甾体化合物、多糖、黄酮类等。
这些化学成分对中药的药效、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中药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和药理学研究。
化学分析是中药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定,可以确定中药的质量和含量,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理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药理学研究则是通过对中药的药理活性、作用机制以及对疾病的治疗作用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中药的药效和药理学基础。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一方面,中药化学研究可以从宏观上了解中药的化学组成和化学变化规律,掌握中药的质量控制;另一方面,中药化学也可以从微观角度深入研究中药的化学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机制,揭示中药的药效和药理学基础。
中药化学在中药研究和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中药化学可以通过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和药理学基础,解析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药效,从而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开发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中药化学可以通过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方法,提高中药的质量和疗效,保证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然而,中药化学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是复杂的天然药物,其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分析和鉴定困难度较大。
其次,中药化学研究需要借助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如质谱、色谱和核磁共振等,但这些技术仪器昂贵,使用难度大,限制了中药化学研究的开展。
总之,中药化学是中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和化学分析方法等方面,可以揭示中药的药理学基础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开发提供依据。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深化中药化学的研究,加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南医大中药化学名词解释 -回复
南医大中药化学名词解释-回复
"南医大中药化学"是指南京医科大学所开设的关于中药化学的课程或者研究领域。
中药化学主要研究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提取、分离、鉴定以及这些化学成分在中药药理作用、质量控制、新药研发等方面的应用。
具体名词解释如下:
1. 中药:是指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用作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一类天然药物及其制剂,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2. 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含有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生物碱、苷类、酚类、鞣质、黄酮、萜类、甾体等。
3. 结构与性质:研究中药中各化学成分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性、光谱特性等。
4. 提取与分离:研究从中药中有效提取和分离出所需化学成分的方法和技术,如浸提、萃取、柱色谱、薄层色谱等。
5. 鉴定:通过理化性质测定、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方法对提取分离出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6. 药理作用:研究中药中各化学成分对人体或动物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7. 质量控制:通过对中药中关键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和纯度检查,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和疗效可靠。
8. 新药研发:基于中药中已知或新发现的化学成分,进行药物设计、合成、筛选和优化,开发出具有新颖结构和优良活性的新型药物。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
(1)单体:即化合物。
指具有一定分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确定的化学结构式的化学物质。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6)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
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7)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
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8) pH梯度萃取法:以pH成梯度的酸水(碱水)溶液依次萃取,以亲脂性有机溶剂溶解的碱性(酸性)成梯度的成分,使各成分依次分离的方法。
(9)溶剂提取法:是根据天然药物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而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中溶解出来的办法。
(10)糖含义: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
(11)苷含义:苷类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又称“配糖体”。
非糖部分称“苷元”或“配基”;连接的键称“苷键”;中间的原子称“苷原子”。
(12)两相酸水解法(样品+酸水+苯/氯仿):即在反应混合液中加入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苷元一旦生成即进入有机相,避免了与酸长时间接触,从而获得真正的苷元。
(13)醌类化合物:是一类分子中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合物。
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有一定的酸性。
(14)苯丙素类化合物:分子中以苯丙基为基本骨架(C6-C3)构成的化合物。
包括香豆素类和木脂素类化合物。
(15)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中间三个碳(C6-C3-C6)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学成分。
中药的化学的习的题目
中药化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单体:指具有一定分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确定的化学结构式的化学物质。
2、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母核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称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等。
4、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5、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
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6、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
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不起重要作用的化合物,如萜类、生物碱类化合物等。
7、苷类与苷元:一类经水解后可产生糖和非糖两部分的化合物叫苷类。
非糖部分叫苷元。
8、苷键:苷中的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称为苷键。
9、苷原子: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称为苷原子。
10、氧苷:苷元通过氧原子和糖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氧苷。
11、硫苷: 糖的半缩醛羟基与苷元上巯基缩合而成的苷称为硫苷12、氮苷 : 糖上的端基碳与苷元上氮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氮苷。
13、碳苷: 碳苷是一类糖基的端基碳原子直接与苷元碳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类化合物。
14、Smith降解法:是常用的苷类氧化开裂法,此法先用过碘酸氧化糖苷,使之生成二元醛,再用四氢硼钠还原成相应的二元醇。
15、醌类化合物:是一类分子中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合物。
16、甾体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中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甾核的化合物。
17、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基本骨架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
18、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19、苯丙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分子中以苯丙基本骨架单位(C6-C3)构成的化合物。
20、香豆素:又称香豆精,为邻羟基桂皮酸形成的内酯,21、木脂素:又称木脂体,是一类由二分子苯丙素衍生物 (C 6 -C 3 ) 聚合而成的化合物。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
吸附色谱:吸附色谱是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色谱。
(常用吸附剂包括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凝胶过滤色谱:凝胶过滤色谱原理主要是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大小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大小而达到分离目的。
(常用葡聚糖凝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离子交换色谱:主要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剂有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和离子交换凝胶三种。
大孔树脂色谱:大孔树脂是一类没有可解离基团,具有多孔结构,不溶于水的固体高分子物质。
它可以通过物理吸附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反相色谱)。
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
(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大于流动相)ORD:旋光光谱,用不同波长(200-760nm)的偏正光照射光化学活性物质,并利用波长对比旋光度或者摩尔旋光度作图所得的曲线即旋光谱。
CD:圆二色谱,根据眩光化合物对组成平面偏正光的左旋和右旋圆偏正光的摩尔吸收系数的测定来推断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确定某些官能团在手性分子中的位置。
糖(saccharides):是多羟基醛或者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统称。
苷类(glycosides):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类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又称为配糖体。
苷中的非糖部分称为苷元或配基。
醌类化合物:是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苯丙素类(phenylpropanoids):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者几个C6-C3单位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中药中的天然产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
香豆素(coumarins):是一类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的总称,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势邻羟基桂皮酸脱水而形成的内酯类化合物。
木脂素(lignans):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多数呈游离状态,少数与糖结合成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第一章总论中药化学成分提取的溶剂按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如下石油醚(pet.et)<四氯化碳(CCl4)<苯(C6H6)<二氯甲烷(CHCl2)<氯仿(CHCl3)(密度大于水)<乙醚(Et2O)<乙酸乙酯(EtOAc)<正丁醇(n-BuOH )<丙酮(Me2CO)(可与水混溶)<乙醇(EtOH )(可与水混溶)<甲醇(MeOH)(可与水混溶)<水(H2O)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在提取不同极性的化合物时,应选用相应极性的溶剂,比如用石油醚提取小极性化合物,用水提取大极性化合物。
水溶性成分一般易溶于水,如生物碱、有机酸类、鞣质中药化学: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1.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作用的化学成分称有效成分。
2.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3.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将有效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4.相似相溶原则:极性成分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成分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5.浸渍法:将药材粗粉装入适宜容器中,加入适量溶剂(多用水和乙醇)浸泡提取的方法。
6.煎煮法:将药材饮片(或粗粉)置适当容器中,加水加热煮沸,将所需成分提出来的方法。
7.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8.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在提取器上安装一冷凝管,使溶剂蒸气冷凝后又回流到烧瓶中,进行反复提取的方法。
9.连续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在提取器上安装一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使溶剂蒸气冷凝后又回流到烧瓶中,进行反复提取的方法。
10.水蒸气蒸馏法: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与水一起蒸馏或通入水蒸气蒸馏,收集挥发性成分和水的混合馏出液体的方法。
11.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集提取和分离于一体,又基本上不用有机溶剂的新技术。
12.酸碱溶剂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酸碱性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13.溶剂分配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组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14.分级沉淀法:在混合物水溶液中加入与该溶液能互溶的溶剂,改变混合物组份溶液中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使其从溶液中析出来的方法。
15.专属试剂沉淀法:某些试剂能选择性地沉淀某类成分的方法。
16.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17.分馏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18.膜分离法: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膜,以外加压力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混合物溶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
19.升华法:利用某些固体物质加热直接变成气体,遇冷又凝结为固体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20.结晶法:利用混合物中各化合物对某种溶剂的溶解度的差别,而使单一成分以结晶状态析出的方法。
2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固定相)对混合物中各成分吸附能力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色谱方法。
22.离子交换色谱:主要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方法。
23.凝胶滤过色谱:将含有大小不同分子的混合物样品液,通过多孔性凝胶(固定相),用洗脱剂将分子量由大到小的化合物先后洗脱的一种分离方法。
24.大孔树脂色谱:利用大孔树脂通过物理吸附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而达到分离目的的色谱方法。
25.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26.NOE(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也称核增益效应,是在核磁共振中选择地照射一种质子使其饱和,则与该质子在立体空间位置上接近的另一个或数个质子的信号强度增高的现象。
27.质子宽带去偶:也称质子噪音去偶或全氢去偶,此时H 的偶合影响全部被消除,从而简化了图谱。
28.INEP T(insensitive nuclei enhanced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叫低灵敏核极化转移增强法,是用调节弛豫时间(△)来调节CH、CH2、CH3 信号的强度,从而有效地识别CH、CH2、CH3 的方法。
29.DEPT(distortionless enhancement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叫无畸变极化转移增强法,是INEPT 的一种改进方法,通过改变照射1H 的脉冲宽度(θ),使为45°、90°、135°变化并测定13C-NMR 谱。
30.1H-1H COSY:是指氢-氢化学位移相关谱,是同一个偶全体系中质子之间的偶合相关谱。
31.13C-1H COSY:是碳-氢化学位移相关谱,是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32.HMQC:是通过1H 核检测的异核多量子相关谱,它能反映1H 核和其直接相连的13C 的关联关系。
33.HMBC:是通过1H 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 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 核关联起来的谱图。
34.EI-MS:为电子轰击质谱(electron impact mass spectrometry)。
35.FD-MS:为场解吸质谱(field desorption mass spectrometry)。
36.FAB-MS:为快原子轰击质谱(fast atom bombardment mass spectrometry)。
37.旋光谱:用不同波长(200-760nm)的偏振光照射光学活性化学物,并用波长对比旋光度[α]或摩尔旋光度[φ]作图所得的曲线即旋光谱。
38.圆二色谱:两种摩尔吸光系数之差△ε=εL-εR,随入射偏振光的波长变化而变化,以△ε或有关量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得到的图谱称为圆二色谱。
39.Cotton 效应:化学物分子手性中心邻近有发色团,在发色团吸收波长区域附近,旋光度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峰和谷的现象称为Cotton 效应。
40.X 射线衍射:通过测定化合物晶体对X 射线的衍射谱,再通过计算机用数字方法解析衍射谱,再还原为分子中各原子的排列关系,最后获得每个原子在某一坐标系中的分布,从而给出化合物化学结构的方法。
第二章1.苷类:苷类又称配糖体。
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类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2.苷元:苷类分子中非糖部分称为苷元或配糖基。
3.苷键:苷分子中苷元和糖之间连接的化学键则称为苷键。
4.苷键原子:苷元和糖之间连接的原子称为苷键原子。
5.硫苷:糖的半缩醛羟基与苷元上巯基缩合而成的苷称为硫苷。
6.碳苷:碳苷是一类糖基的端基碳原子直接与苷元碳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类化合物。
7.氧苷:苷元通过氧原子和糖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氧苷。
8.氮苷:糖上的端基碳与苷元上氮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氮苷。
9.氰苷:主要是指一类具有α-羟基腈的苷。
10.酚苷:苷元分子中的酚性羟基与糖脱水而成的苷。
11.醇苷:是苷元的醇羟基与糖缩合而成的苷。
12.酯苷:苷元中羧基与糖缩合而成的苷。
13.α-苷:由糖的α端基异构体形成的苷类为α-苷。
14.β-苷:由糖的β端基异构体形成的苷类为β-苷。
15.原生苷:原存在于植物体内的苷称为原生苷。
16.次生苷:原生苷水解后失去一部分糖的苷称为次生苷。
17.单糖:是指不能再被简单地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是糖类物质的最小单位,也是构成其它糖类物质的基本单元。
18.低聚糖:是同2-9 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糖,能被水解为相应数目的单糖,又常称寡糖。
19.多糖:是一类同10 个以上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化合物,通常是同几百甚至几千个单糖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20.均多糖:由一种单糖组成的多糖为均多糖。
21.杂多糖:由二种以上单糖组成的多糖为杂多糖。
22.Molish 反应:在样品提取液中含有糖或苷类,则加5%α-萘酚乙醇液,摇匀后沿试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若在两液面间有紫色环产生的反应称为Molish 反应。
23.Fehling 反应:在糖或苷类中有醛糖结构存在时,能还原Fehling 试剂而产生氧化亚铜的砖红色沉淀的反应为Fehling 反应。
24.酸水解:苷键被稀酸催化水解的一类反应。
25.乙酰解:在多糖的结构研究中,为了确定糖与糖之间的连接位置,常应用乙酰解开裂一部分苷键,保留另一部分苷键,然后用薄层或气相色谱鉴定在水解产物中得到的乙酰化单糖和乙酰化低聚糖的反应。
26.酶水解:苷类在酶的作用下而水解的反应。
27.Smith 降解:苷类分子中的糖基具有邻二醇结构时,可被过碘酸氧化开裂的反应。
28.全甲基化甲醇解:将苷进行全甲基化,然后用含6%-9%盐酸的甲醇进行甲醇解的反应。
29.二相水解法:在酸水解反应液中加入与水不相混容的有机溶剂,使苷元生成后立即溶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中,以避免苷元与酸长时间接触而脱水生成次生苷元。
30.苷化位移:在13C-NMR 谱中,苷元羟基因与糖结合成苷,故苷元羟基的成苷碳原子(一般称为α-碳原子)和与其相邻的碳原子(一般称为β-碳原子)的信号发生位移,而其它距苷键较远的碳原子的信号几乎不变;同时,苷分子中的糖部分,其端基碳原子的信号与游离单糖端基碳信号比较,也发生了位移,这种信号的移动被称为苷化位移(glycosylation shif, 简称GS)。
第三章1.醌类化合物:是指具有醌式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
包括邻醌和对醌,常见的有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
2.蒽醌类化合物:是指基本母核为蒽的中位羰基衍生物。
3.α-羟基蒽醌:是指取代基羟基分布于蒽醌母核的1,4,5,8α位上的蒽醌化合物。
4.β-羟基蒽醌:是指取代基羟基分布于蒽醌母核的2,3,6,7β位上的蒽醌化合物。
5.茜草素型蒽醌:羟基分布在蒽醌母核一侧苯环上,此类化合物颜色较深,多为橙黄色至橙红色的蒽醌。
6.大黄素型蒽醌:羟基分布在蒽醌母核两侧苯环上,多数化合物呈黄色的蒽醌。
7.二蒽酮类:是指由2 分子的蒽酮脱去一分子氢聚合而成的化合物。
8.Brontr?ger 反应:羟基醌类在碱性溶液中发生颜色改变,会使颜色加深的反应。
9.对亚硝基二甲苯胺试剂反应:9 位或10 位未取代的羟基蒽酮类化合物,尤其是1,8-二羟基衍生物,其羰基对位的亚甲基上的氢很活泼,可与0.1%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吡啶溶液反应缩合而产生各种颜色的反应。
10.pH 梯度分离法:是指在分离过程中,逐渐改变溶剂的pH 酸碱度来萃取有效成分或去除杂质的方法。
第四章1.香豆素:香豆素是一类典型的具有苯并α-吡喃酮母核的内酯类化合物。
2.木脂素:木脂素是一类由2~4 个苯丙素单元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