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的历史与历史的报刊
关于历史的新闻报刊
关于历史的新闻报刊
历史的新闻报刊是记录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社会情况和文化风貌的宝贵资源。
这些新闻报刊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信息,可以帮助研究者、历史学家和普通读者了解过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
以下是有关历史新闻报刊的一些关键方面:
时间背景:历史新闻报刊通常是在特定时期出版的,因此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
通过研究这些报刊,人们可以窥见过去的生活和事件。
历史事件报道:这些报刊记录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政治选举、天灾人祸、社会运动等。
这些报道提供了事件发生时的见证和分析。
社会和文化风貌:历史新闻报刊也包括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报道,如社会习俗、流行趋势、艺术和文化活动。
它们可以描绘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政治观点和宣传:不同历史时期的报刊可能受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宣传、政治党派立场等。
因此,它们也可以反映当时的政治立场和舆论。
技术和出版历史:历史新闻报刊的制作和分发也反映了当时的印刷和媒体技术。
这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媒体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历史。
存档和数字化:一些历史新闻报刊已被存档和数字化,使其更容易访问和研究。
这些数字化档案有助于保护历史资料,使其不易丧失
或腐化。
研究和教育:历史新闻报刊是研究历史、进行学术研究和历史教育的重要资源。
它们可以作为教材、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的基础。
文化遗产:历史新闻报刊是国家和社会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们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历史记忆。
对于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来说,历史新闻报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研究和保护这些历史文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在和未来的挑战。
中外新闻史主要报刊汇总表
1937年8月24日 上海
社长郭沫若 总编辑夏衍
《抗战》3日刊
1937年8月19日 上海
邹韬奋
《群众》(周刊) 《新华日报》
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 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份 1937年12月11日 汉口 刊物 中共国民党统治区公 开出版的第一份机关 1938年1月11日 汉口 报
《新华日报》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后迁往重庆
《每日译报》(《译报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 一张报纸
1937年12月9日
上海
上海“孤 岛”时期
报刊
夏衍
《文汇报》 《时代》
1938年1月25日 上海
严礼宝
中国共产党用“ 苏商”名义出版
报刊名 《法兰克福周报》
《新到新闻》
《莱比锡新闻》 《每日新闻》 《法国新闻》
《国内外公共事件》
性质 近代报纸的雏形、世 界上第一家真正的报
1903年2月17日 日
本 东京
1903年2月22日 日
本 东京
1903年4月27日 日
本 东京
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 1902年12月29日 上
第一个革命报刊
海
1903年8月
上海
湖南留日同乡会 湖北留日同乡会 浙江留日同乡会 直隶留日同乡会 江苏留日同乡会
翼 主编 章士钊主编
1903年12月
上海
王小徐、蔡元培 先后担任主编
1919年7月21日
周恩来
★
《共产党》
半公开的大型理论刊 物
1920年11月7日
中共上海发起组 创办,李达主编
《劳动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俗的小型工人出版 物
1920年8月15日
初中厉史各个时期的报纸
初中厉史各个时期的报纸
1、《申报》:1872年一位名叫XX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时务报》、《国闻报》和《万国公报》:戊戌变法时期,比较著名的是由XXX、XXX、XXX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和XX在天津主编的《国闻报》;中国近代有2个名叫《万国公报》的刊物。
一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XXX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
同时也是一份对中国近代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刊物之一。
二是XXX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也创办了一份报纸名为《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自1895年8月17日开始正式刊行,为双日刊,每册有编号,无出版年月。
由46期开始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3、《民报》: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在日本东京创刊。
改良派刊物《新民丛报》。
4、《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XXX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XXX、XXX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在国内文坛有广泛的影响,其主要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5、《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报纸历史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新闻纸略论---我国中文报刊史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广州记录报(广东记事报)---第一份英文报纸遐迩贯珍---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遐迩贯珍的布告篇---最早在中国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香港船头货价纸--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申报---在国内报纸上出现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最早发布号外民报--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消闲报---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德臣抱--香港出版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读开元杂抱--最早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小报---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急选报---世界上最早称为报的印刷品第一份定期中文刊物,距今190年。
1827年传教士又在广州办《广东纪录报》,是在中国土地上第一份中文报纸,距现在也有178年了。
至於中国人自办的报纸,为1874年王韬在上海办的《循环日报》,距今为134年。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纸:《蜜蜂华报》(Abelha da China?),是学者们一致评定的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中国第一份由外国人创办的报纸和澳门第一份报纸。
《蜜蜂华报》以周刊形式出版,葡文刊载,创刊于1822年9月12日(清朝道光二年),于1823年12月26日停刊,共出版了67期。
澳门作为中国最早开放予外国人的门户,是昔日国际贸易的商港,澳门内的文化事业发展比较早,已造就了出版报纸的必要条件。
而当时的葡萄牙国与澳门的政治形势,更直接促使了《蜜蜂华报》的出版。
1822年8月19日,葡萄牙立宪派的土生葡人领袖巴波沙被选举为澳门议事会主席,并驱逐葡萄牙保守派大法官亚利鸦架与澳门总督欧布基出境。
巴波沙与医生阿美达(Jose da Almeida Carvalho e Silva)著手创办《蜜蜂华报》,以狂螫当时辖区内的葡萄牙保守派。
报刊、史料
【中外纪闻】情未维新派的报刊。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强学会时,刊行的一种报道中外政治新闻的报刊。由梁启超、麦孟华任编辑,随《京报》附送,发行至二三千份。宣传变法图强。次年被查禁。
【强学报】清未维新派的报刊。由“强学会上海分会出版, 1896年.. 1月.. 12日(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创刊。宣传变法图强。不久被迫停刊。
【民立报】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纸。1910年(宣统二年)10月 11日在上海创刊,1913年 9月 4日停刊。前身是《民呼日报》和《民吁日报》。宋教仁、吕志伊、章士钊等主编。激烈攻击清政府,报道各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重视政论宣传,宋教仁以“渔父”笔名所写的时评,深受读者欢迎。在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期间政治倾向转趋妥协。不久被袁世凯封禁。
【海国图志】书名。清”魏源编著。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刻本仅五十卷,1847年刻本扩为六十卷,1852年(咸丰二年)刻本增补为一百卷。1841年作者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根据*《四洲志》等译稿和其他文献资料整理而成,叙述世界各国的历史和地理,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对当时思想界有根大影响。
【女子世界】杂志名。1904年 1月(光绪二十九年底)在上海创刊。月刊。共出十八期。丁初我主编。分社说、教育、家庭、史传、文艺、纪事等栏。宣传男女平等和爱国精神,是当时出版的以妇女为对象的刊物中历时最长、影响较大的一种。
【国粹学报】杂志名。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2月在上海创刊。月刊。共出七年,武昌起义后停刊。邓实主编。撰稿者有章炳麟、陈去病等。以“保种、爱国、存学”为宗旨。载有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训诂学等学术论文颇多,并附有明末遣民撰著和图片,宣传反清思想。
【财务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粱启超等主编。旬刊。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8月在上海创刊。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1898年.. 8月出至第六十九期后改为《昌言报》,由汪康年主编,至11月共出十期停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法 律 政 策
版式更加成熟, 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改版社论 《致读者》指出把改版重点围绕扩大报道 范围、开展自由讨论和改进文风三方面进 行,这促进全国新闻改革的全面展开,从 实际出发,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具有 深远意义。
思想上的进步,改革性的一跃
1957年5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共中央发 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全国大量报 纸开始报道整风运动,随后新闻界兴起反 右派斗争,之后中共中央加强对报纸的领 导。这一时期报纸宣传以反右倾和大跃进 为主展开。到60年代初报纸开始调整和改 进。毛泽东的“政治家办报”和“全党办报” 方针也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
返回流程
总结1
• 曲折 • 可联系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发展特点 影响其发展 的因素 内容
• 国内:政治因素,战争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 国外:宗教、思想的引进(启发性和客观存在的冲 击)
• 以政治为主 •
加入科学,技术等新的血液 更加注重思想性
揉入改革性的思想
• 颜色单一,以黑白为主
民国成立后,与一时的资产阶级民主相 联系,出现过短暂的报刊兴旺时期,全国 有报刊五百多家。 发展高峰 袁世凯专制统治确立,先后公布《报纸条 例》、《出版法》,进步报刊备受摧残 政治因素的影响
低谷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 志》(后改名《新青年》)创刊,揭开新 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 新阶段
?袁世凯专制统治确立先后公布报纸条例出版法进步报刊备受摧残?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政治因素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发展高峰低谷文档仅供参考?1927年后国民党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
中国古代报纸称为“邸报”,也可以称 为“邸抄”、“报”、“状”、“朝 报”、“邸吏状”等,这些名字并非某 一张报纸的名称,而是中国古代报纸的 统称。
• 中国古代的原始报纸最早出现于唐朝。唐 代大中进士孙樵曾在《经纬集》中著有一 篇名为《读“开元杂报”》的文章,叙述 了孙樵曾“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 日条事,不立首末”,且内容以记载和报 道皇帝和官僚活动、朝廷政事为主。孙樵 后将这些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 较,发现“条条可复”,报道内容有根有 据,因此他把这些内容称为“开元杂报”。
4.民国初期的报纸发展
• 武昌起义后我国新闻事业出现繁荣景象,半年内报纸增至 500家,总销量达4200万份,被称之为“报业的黄金时 代”。当时无论是政论性报纸还是商业性报纸都有所发展。 直到1912年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对新闻舆论进行严 格控制和专制统治,报馆纷纷被查封,报人也受到残酷迫 害,这段历史被称为“癸丑报灾”。 • 直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政府禁锢言论,大多数报纸 和报人成为军阀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的工具。而在这一时 期,也出现一批著名的新闻记者,如黄远生、邵飘萍、林 白水、胡政之和张季鸾等,同时报纸的结构有了变化,产 生了副刊,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 活林》都是当时著名的副刊。
• 宋代报纸在唐代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有 官报,还出现了小报。 • 宋代官报在管理上沿用唐代体制,但编辑和发布 制度更为完善,制定了中央政府统一编辑和直接 发行的制度。宋太宗将各州郡在京师设置的进奏 院改为直属朝廷的行政机构“都进奏院”,对皇 帝诏书和起居情况、政府公报、臣僚奏章、官吏 任免和边防战报等进行报道,根据不同时期,后 每日、或5日、10日,或一月发报一次,对象为 各级官员,甚至百姓也可以购买。大部分采用手 抄,但也已经开始使用镂版。宋代还建立了完善 的新闻审查制度,宋真宗时期就规定由枢密院审 查样报的“定本制度”,官报审查后才能传播, 随后还出现过抽检制度。和唐代官报相比,宋代 官报具有由中央政府控制,报道内容基本定型, 而且传播范围更广等特点。
历史报刊归纳总结
历史报刊归纳总结历史报刊是了解过去的重要资源,它们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为研究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
本文将对几个历史报刊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1.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和中央机关报。
该报以反映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宣传党的理论、代表人民利益为宗旨。
它报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进展。
在阅读《人民日报》时,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化。
2. 《卫报》《卫报》创刊于1821年,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
它以中立、自由和进步的价值观而闻名。
该报对英国历史上的政治事件、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有着深入的报道和评论。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卫报》了解英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如英国工业革命、女性解放运动和民主改革等。
3. 《纽约时报》《纽约时报》成立于1851年,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该报以客观、独立和权威的报道而著称。
它涵盖了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美国南北战争、民权运动和冷战等。
此外,该报还对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报道。
通过阅读《纽约时报》,读者可以了解到美国及全球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时刻和趋势。
4. 《法兰克福报》《法兰克福报》创刊于1949年,是德国最重要的报纸之一。
该报在二战后成立,致力于反映和建设自由、公正、和平的社会价值观。
它对德国历史上的战后重建、东西德统一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和评论。
通过阅读《法兰克福报》,读者可以了解到德国及欧洲历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发展。
5. 《俄罗斯报》《俄罗斯报》是俄罗斯联邦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创刊于1990年。
该报致力于报道和评论俄罗斯及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
它对苏联解体、俄罗斯政治体制转型以及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报道。
通过阅读《俄罗斯报》,读者可以了解到俄罗斯及其周边地区近年来的重大历史变革和动态。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因此,对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的综述显得尤其重要。
要综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首先要知道中国古代报纸是什么,有何特征。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而其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形式和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始于唐代的“报”与“状”至清代报纸。
总括一千二百多年,其中既有相当发达的宋代报纸,也有尚存疑的元代报纸,明清两代的报纸各具特色,但都更加趋于为统治者服务(一)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二)宋朝的“邸报”和“小报”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
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公元999年。
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
中国报纸的起源
从中国报纸的起源与发展探究其未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唐朝开元年间,在长安出的<<开元杂报>>是第一份用纸印刷的报纸.投递这份报纸的机构,当时叫邮驿,投递人员为唐朝兵部军卒,腰束革袋,带上铃铛,骑着快马传邮,听到铃声,行人都远离路旁。
1638年(崇祯11年)以后,由于普遍采用活字排版,报纸的发行量增大,但因战争频繁,交通堵塞等情况,江南一代当天的报纸要个一个月后才能看到。
1878年(清光绪四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开展包括投递报刊在内的邮政业,才脱离兵部转为民用。
1900年后,随着报纸的陆续创办,北京出现了六大报房,字号是:聚兴,聚恒,合成,信义,集文.这些报房控制着京城各报业的发行权,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报房。
1911年北京各报社在琉璃厂南柳巷永兴寺,联合开办了一个报刊发行处,自此我国的报纸事业便蒸蒸日上,为其献身的人士也不计其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报纸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在这期间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起与衰落,但是报纸的流行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方便。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文书抄本。
它是当时的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称为《邸报》。
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
可认为是最早形式的“政府公报”。
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
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经历的报纸出现在1493年,是罗马当时印制的第一份报纸。
当时的报纸并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时才临时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国出版了《艾维苏事务报》,每周出版一次,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报纸。
不久,报纸便在欧洲流行起来,消息报道的来源一般都依赖于联系广泛的商人。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
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一:初创期(1815-1840)㈠外国人办报: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和自足自己的自然经济影响,中国古代的报纸没有能够直接演进成为近代报纸,近代报刊是需是从西方引进的泊来品。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的。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其中一篇记述出现在马六甲地区祭祀痘娘娘活动的报道,附的一幅插图《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
《杂闻篇》是马礼逊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马礼逊于1833年5月1日创办的《传教者与中国杂报》是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
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出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办的第一份中文月刊。
之后,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在广州创办并主编了中文月刊《各国消息》。
综上所述,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
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则日益浓厚。
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
㈡国人办报: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是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开始的,但是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的身影较早出现在中国近代报刊历史上的是中国刻工梁发。
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编米怜的主要助手便是梁发。
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办报活动的兴起,是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在19世纪末期,在外国人在中国报刊、新闻传播理念等的影响下,贯穿中国南北的外报网基本上形成,但是这种新式的传播媒介并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
在中国,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由于林则徐被罢官免职,他只能组织人员去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
中国报刊史料研究之古近代的报纸对比分析
中国报刊史料研究之古近代的报纸对比分析关键词:报刊史料;报纸发展;古代;近代1中国古代报纸的溯源发展与分析报纸与期刊合称为报刊,它们记录了某一时期的重大社会事件,是学者们研究某一时期的历史的重要工具。
报纸是报刊的重要分类,它的演变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中國历史演变发展的缩影。
唐朝时期节度使们纷纷在京都设立了办事机构,称之为邸或进奏院,在进奏院负责的官吏被称为邸吏或进奏官,他们是最初的“新闻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最早的报纸便可以追溯到唐朝。
进奏官的职责是把唐朝廷的政治时事的动态以及其他方面的消息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传发给各藩镇领主,这种书面报告(即官报的雏形)被统称为“唐代进奏院状”。
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报纸与当时唐朝的政治、军事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研究唐代的政治、军事历史的重要史料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报纸还未能称之为完整的报纸,它没有报头并且不定期发放,在内容上也并不具备客观性,它的传发渠道主要是由当时的进奏官直接从都城发给各藩镇地的领主,其中的不少信息是进奏官自己收集并自主筛选的,有一定的主观性。
宋代设立的都进奏院的进奏官一般是由地方委派,但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都进奏院的主要职责是对各进奏院的各项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这表明此时的中国“新闻业”已慢慢进入了共同管理的“时代”,也从侧面反映出,这时的官报的政治色彩将会很强烈。
宋代“邸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受到统一的管理并按照一定制度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雕版印刷被运用到了报纸的印刷之中,这就使得报纸的数量相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阅读群体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明代时出现了由当时的中枢部门统一安排并下发自明代都城的官报,其名曰明代邸报,最出名的当属《万历邸钞》。
明中叶以后,随着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民间报房应势而生,现在能够看到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急选报》便是当时极有可能出自民间报房的产物。
中国历史上的老报纸集合
中国历史上的老报纸* 《申报》简介1872年4月30日,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
最初,隔日出版一张,4个月后改为日报后,成为著名大报。
该报立场保守。
但对时政偶有批评。
“九•一八”、“一•二八”后,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导。
鲁迅、茅盾、陶行知、巴金等常有文章。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 《新民报》简介作为《新民晚报》的前身和“母本”、1929年创刊于南京的《新民报》,已经有七十多年历史了。
创办人陈铭德、邓季惺。
报纸定名《新民报》有两层意思:一是继承孙中山在东京创立同盟会时的机关报《民报》革命传统;二是取《诗经》“大雅”篇作育新民之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新民报》积极宣传抗日,主张抗敌御侮的言论和宣传报道,大得人心。
《新民报》发表《请对日绝交》等社论,极力主张抗日,1938年7月7日,周恩来同志为《新民报》抗战周年纪念特刊题词:“全民团结,持久斗争。
抗战必胜,建国必成”.1943年6月18日,成都版《新民报》创刊,出四开小型报晚刊,1945年2月1日,《新民报》成都版增出日刊。
重庆、成都日晚刊都受到欢迎。
日销数共达十万份。
解放后《新民晚报》获得了长足发展,报纸发行量和报业经济效益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晚报之首。
•*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报纸--《大公报》•《大公报》创刊于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家报纸,是中国报纸中的老寿星。
(已经超过《申报》和《字林西报》)。
《大公报》以「忘我之为大」的「大」字,和「无私之为公」的「公」字作为报名,这是一个响当当的报名。
在旧中国,《大公报》曾经出过天津、上海、武汉、重庆、桂林、香港等六个版,日总发行量接近二十万份,这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数字。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唯一的一名长驻欧洲的中国的战地记者,就是《大公报》的萧乾,第一个派记者(范长江)深入边区,发表系列通讯,向全国公众报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各方面情况的,也是《大公报》。
报纸发展史
17.《中国女报》:《中国女报》于1907年1月在上海创刊,通俗月刊,由秋瑾创办并自任主编兼发行人。
该报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出版了两期即由因秋瑾被捕就义停刊。
18.《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
地位:①填补了上海缺少革命报纸的空白,深受读者欢迎,销数过万。
②新闻增量大增,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纸”。
内容:①该报比较注意宣传策略,对清政府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
借口“有闻必录”,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等活动,并全文照发起义军的文告。
②大量刊载暴露清政府腐朽残暴的新闻与评论,并对侵华列强进行抨击。
结局:创刊80天后,报馆遭火灾,于右任无力恢复故退出,杨毓麟接办。
该报言论较为驳杂,成为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报纸,直到上海光复前,但仍被认为是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19.“竖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纸,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了《民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荒灾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
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该报风格与内容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1910年10月11日,于右任创办《民立报》,得到孙中山的支持,成为是上海同盟会总部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
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都由于右任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20.《大江报》案:”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各报纸简介
正因为《参考消息》独具特色,几十年来它已扎根于中国社会之中,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长期以来发行量一直居全国日报之首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政府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开幕。当天成立的红中社(新华社的前身)将抄收到的国民党中央社电讯编印成参考消息,供代表们参阅。这种参考消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先后以《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等名称在瑞金出版,每期油印四、五十份,供中央领导机关负责同志阅读。这就是今天《参考消息》的前身。
《联合早报》是新加坡的主要华文日报,由新加坡报业控股公司出版。它的前身是1923年创刊的《南洋商报》和1929年创刊的《星洲日报》。1983年,这两家历史悠久的报章合并,共同出版了《南洋?星洲联合早报》,简称《联合早报》
《白城日报》是中共白城市委机关报,是一张有着近 40 年办报历史并在全国 2000 多家地市级党报中小有名气的大型综合性报纸。她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 1964 年 1 月 4 日,世纪之交由四开四版扩大为对开四版,目前为周六刊。
《羊城晚报》是新中国成立后办起的第一张大型综合性晚报。创刊于1957年10月1日。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停刊。1981年春节前复刊,并由叶剑英题写报头。现在隶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该报曾经是广州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广州报纸竞争日趋激烈,其市场份额多被另外两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所夺。
《环球时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是中国权威的国际新闻报纸。1993年1月创刊,原名《环球文萃》,1997年改名为《环球时报》。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报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信息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日常的方式之一,那你知道报纸最早出现是在哪个国家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古老的中国《邸报》是世界上发行最早,时间最久的报纸。
西汉时期,为加强皇权,汉王朝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大郡,在郡下一级又分若干县,由中央统一管理。
各郡在首都长安都设有办事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各省驻京办事处,这个办事处称为“邸”。
“邸”内派驻有办事员,负责将上峰的信息收集起来,写在竹简或绢帛上,通过驿站传送给各郡的太守参阅。
而这一写有信息的竹帛就称之为《邸报》。
伴随着古代中央王权的不断加强,“邸报”也一直得以很好的发展,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纸张的出现使得“邸报”的书写与发行更加的容易,到了唐代,由于雕版印刷的广泛运用,同时,中国中央王朝的版图扩大,《邸报》的运用就更加数量化、规范化。
第一份用纸印刷的报纸,投递这份报纸的机构, 当时叫邮驿,投递人员为唐朝兵部军卒,腰束革袋,带上铃铛,骑着快马传邮,听到铃声,行人都远离避让。
唐玄宗时期,《邸报》又称为《开元杂报》。
到了明代,中央已有专门的机构通政司进行《邸报》的编发工作,发行日期和发行对象也日趋稳定,形成国家性新闻刊物。
已经初步具有了现在报纸的某些元素。
1638年( 明崇祯11 年),《邸报》开始使用活字排版,报纸的发行量增大, 但因战争频繁, 交通堵塞等情况, 江南一带当天的报纸要个一个月后才能看到。
清代《邸报》发行量更多了,后来改名为《京报》,成为广大官吏、学者、甚至平民都能阅读的报纸了。
一直出版到清朝皇帝退位,《邸报》才正告寿终。
西方人一直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报纸是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60年创建的《每日纪闻》,他最早是一块树立在罗马元老院门口的木牌,用于向广大罗马市民发布元老院的最新决策。
报纸是怎么产生的
报纸是怎么产生的?报纸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公元前60年,古罗马政治家恺撒把罗马市以及国家发生的时间书写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
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中国在7世纪,唐朝宫廷内就发行过手写的传阅版,这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1450年,欧洲的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于是印刷的报纸开始发行。
1493年,罗马发行的报纸上刊登了哥伦布航海的消息。
当时的报纸只是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时才发行。
1609年,德国率先发行定期报纸,虽是周报,但很快波及整个欧洲。
世界上第一张日报在1660年发行于德国,法国1631年才出现报纸,而英国由于当时发生了政治事件,报纸才得以发行。
美国的第一张报纸是独立前的1704年,由波士顿邮局局长发行的《波士顿通讯》。
历史发展到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报纸已在欧洲各国相继发行,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接受。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报纸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经历了一次较大的“飞跃”。
这一时期,报纸的发行量直线上升,由过去的几万份增加到十几万份,几十万份乃至上百万份:读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过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层人士到中下层人士。
这种由量的积累而产生的质的飞跃,宣告了一个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
这一次“飞跃”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顶峰。
相对于封建社会的“小众化”(贵族化)而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报刊已经具有了“大众化”的倾向。
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从而将资产阶级报业带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普通民众为读者对象的“廉价报纸”(亦即“大众化”报纸)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报纸日渐迎合下层民众的口味,且售价低廉,读者范围不断扩大。
然而,这一时期的“大众化”只是具有初步的形态,其发展也十分不稳定,与后来的大众化报纸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这次飞跃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进步。
19世纪大众化的廉价报纸出现以后,尤其是19世纪末报纸的“大众化”过程完成之后,报纸不再接受党派津贴而转为自由出版,独立经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在谈到历史与年代记、编年史之类的差别时说,历史是一种叙 事,叙事必须有某种合法性主体的观念。年代记、编年史一类之所以不能称为历史,在于它们缺 少这样的观念,因而也就不能在事件的相互联系中来定位事件并赋予意义。“恰恰因为没有任 何社会中心的意识,使得年代记作者不能够把他所处理的事件当作历史领域中的要素来排列。
[作者简介] 黄旦(1955-),男,汉族,浙江温州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媒体研究中心兼 职研究员,博士。
51
也正是因为没有这样一个中心,使得年代记作者不得不将其话语逐步发展成一种叙事形式的任何 冲动都被阻止或根除了。”于是,任何“历史性”和“叙事性”都是不可能的。(海登•怀特, 2005:15、17)
怀特是后现代主义者,他所谓的叙事及其主体,含有化解历史是客观、真实的固有观念之意 图。如果撇开这一点,这些概念仍不乏启示。比如我们就可以因此想一想,中国报刊史的合法性 主体是谁?其中心究竟是报刊还是历史?
相信不会有人选错题。报刊,是报刊史的合法主体,也是其中心。这样的认定与把报刊作 为报刊史的研究对象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站在报刊的立场,以报刊的变化起伏以及与社会诸方 面的关系来展示报刊的历史,让报刊பைடு நூலகம்身说话,说与报刊自身相关的话,“好像在一个生命的个 体里,一个生命、一个脉搏跳动贯穿着所有肢体一样。”(黑格尔,1959,32)其他学科历史学 者研究报刊,则必然是带着他们自己学科的视野和立场,是出于解决自己本学科问题的目的,报 刊只是因此而被选择的一种路径、一个对象,与他们使用其他资料、档案、文物等等没有任何区 别。报刊史学者与其他学科研究报刊的学者之不同就在这里:报刊史家研究的是报刊的历史,其 他学科学者研究的则是历史的报刊。
刚好看到手头研究《苏报》的两个例子。一是周佳荣先生的力作《苏报及苏报案》,以《苏 报》为主线,分析其与清末政治思潮发展的关系,探讨癸卯前后中国思想界的情形,并由此对之 做出历史评价:在传播排满民族主义思想方面,《苏报》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空前的。一是蒋 含平先生的论文,《苏报案的辨正与思考》,试图从新闻业自身演变的视域,透视一个因言获罪 的报案,却为何没有给中国新闻史留下争取言论自由的资源与基础,并因此与美国的曾格案做了 比较。当然,不能说这是一篇很成熟的文章,但所着力的问题以及思路方向,却绝对是报刊史的 因而是可取的。后者可以说属于报刊史的研究,前者则是政治史或政治思想史的报刊研究。若以 此比照,我们过去关于《苏报》的研究评述,究该归于哪一类,不是一目了然吗?
同样是与“戊戌运动”相关,“时务报之争”在我们报刊史的叙述中,一直是一个政治事 件,即保守派与维新派的斗争。在我非常有限的阅读中,记得1995年闾小波的《中国早期现代化 中的传播媒介》、2001年廖梅博士的《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都对之做出了不同 的解释。尤其是廖著,从多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事件,并对原来的结论做了根本性否定。遗憾是此 后出版的一些报刊史著作,仍然因袭旧见,甚至不需对它们所掌握的材料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做进一步的辨析和回应,这也许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是,除此之外,报刊史一直没能从自己的 角度提出新的意见。更为遗憾的是,为了突出这一条政治斗争的主线,不惜腰斩并歪曲黄遵宪的 原话[1]。值得高兴的是,《上海新闻史》依据史实,在结论上有了新突破。更令人高兴的,是最 近读到了唐海江博士的文章:《同门、省界与现代政治认同——清末政论报人组织离合的政治文 化分析》,阐释了报刊组织与中国传统和现代政治文化的双重关系,尤其是门人观念的影响,如 何带来报人及其组织的分分合合,并使得政论报刊向具有理性的、主体性内涵的现代报刊组织方 向发展的进程因此受到阻碍。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考察“时务报之争”,就有可能别开生面, 至少会是一个报刊事件。我甚至想,要是进一步展开,把“时务报之争”与后来《新青年》编辑 部所发生的矛盾冲突排列在一起比较,也许可以发现,同人报刊,尤其是一个没有统一宗旨和章 程,而只有一个总体倾向朦胧一致的同人报刊,若其中某些成员慢慢生成党派观念或者特定政治 意识形态,内部的分化是必然的,外在的因素不过是一种表象和催化剂。
【关键词】报刊;历史;主体 【中图分类号】G210.9 G219.29 【文献标识码】B
报刊史,既是报刊又是历史,这谁都懂,不新鲜。不过顺此而下,竟就有了一个问题:报刊 史究竟是报刊的历史,还是历史的报刊?
作为历史的一个部分,报刊史似乎从来就不存在学科合法性的危机,哪怕一点点疑问。新闻 有学无学的争吵,即便沸反盈天火烧连营,受牵连的也只是新闻理论,报刊史悠悠然隔岸观火。 其中的缘由自然多多,但不能说与报刊史背靠历史学科这一棵大树无关。史学的源远流长德高望 重,不仅为报刊史学提供了百毒不侵的金钟罩,同时也使之地位、价值不证自明。
·新闻史·
新闻大学
JOURNALISTIC UNIVERSITY
2007年第1期 总第91期
报刊的历史与历史的报刊
黄旦
(复旦大学 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新闻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以报刊为合法性主体的历史,才是真正称得上报刊史。所谓主体,就是以报刊为中心和视野,并以此
展开史实、分析报刊与社会关系,以及揭示评价其意义和价值。唯有如此,才能反映报刊历史的真相,从而起到历史为 现实服务的作用。当下我国报刊史研究的问题,乃在于忽视了主体性问题,从而报刊的历史成了历史的报刊。
认定报刊为报刊史的主体,当然不意味着报刊史是封闭的绝缘的,不需要研究报刊与社会其 他方面的关系,比如政治、文学、经济、文化甚至政治派别与政党等等,不能使用除了报刊以外的 诸种史料,不必了解其他学科对历史报刊之研究。恰恰相反,作为“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 一部分的报刊,是脱离不了其他社会活动的,因而,不从与其他社会活动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不了解其他学科在报刊研究上的进展,报刊活动的特殊性及其面貌,必然也是难以展示和深入。 但必须把握以下的分寸:既然报刊是主体,那么,这些研究和使用的起点和终点,都应是为了报 刊,是为了更好解释和揭示报刊的问题而不是相反,用黑格尔的说法,是一个“自身超出、自身分 离,并且同时是自身回复的过程。”(黑格尔,1959:28)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报刊史的研究。
上述的这些想法只是一鳞半爪,而且未必正确,但无疑是以报刊为主体的,是报刊史视域 内的“大胆想象”。借此是要强调,报刊主体的视野对于报刊史而言是必需的,否则根本产生不 了自己领域的问题,完全被其他历史学科牵着鼻子走。只有当具备了这样的意识和视野时,报刊 史才能看到其他学科学者所看不到的,才能为中国的历史提供自己独特贡献。不然,这些与报刊 本身密切相关的,好比是其躯干的内容,全都变成报刊的身外之物。于是,除了为“戊戌变法” 做宣传——理应属于政治史研究的范畴,报刊就随风飘荡,无家可归。报刊的历史似乎只有攀上 “高枝”,缠绕于历史的报刊上才一息尚存,才具有被书写的价值和资格。
从报刊史角度,1895到1898年,是中国传播业第一次迅速崛起的时期,尤其是民办报刊和 出版业。戈公振称之为“民报勃兴”,并认为是“人民论政”之端。在我粗浅的认识中,中国报 刊业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正是开始得以呈现并露其雏形之时。之所以如此,当然和甲午战后的政 治和社会局势相关,启蒙维新思潮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与涂尔干所讲的“社会容量和社会 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2000:219)不甚相符。可其导致的结果,的确使报刊成为了中 国文人的一个主要谋生之所,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中国传统文人向现代职业报人转变的关键一 步。后来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及其特点,也许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顺着这样的线索,在比较一 下西方报刊成为一种社会职业的动力和背景,也许能进一步看出中国报刊职业化过程的特殊性。
报刊主体意识的失落,在具体的章节设置上,同样一清二楚。比如:总是看到“戊戌变法 时期的报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报刊”等等,就算按照这样的历史时间划界是合适 的,我觉得,用“报刊在戊戌变法时期的演变”,或者“报刊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中”,也
52
比现在的好。这不是什么文字游戏,文字排列的背后蕴藏着思维和观念。所谓“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中的报刊”云云,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必然是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乃 至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框架来打量评估报刊,而不是报刊自身的眼光和脉络,有窗里看 窗外与窗外看窗里之别。假若换了后者的表述,其线索和展开就肯定不一样,尽管还是报刊与这 些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
53
关系,并因而获得它们的意义。”(同前:11)这也正是克罗齐所讲的,“历史在其最简单的形 式上——即,在其基本形式上——是用判断,即个别与普遍不可分割的综合来表述的。”如果按 照古老的术语传统,“个别被称为判断的主辞,普遍被称为判断的宾辞”,那么,在历史叙述中 就是相反,“历史的真正主辞恰恰就是宾辞,真正宾辞就是主辞——就是说,普遍在判断中是通 过把它个别化来加以规定的。”(克罗齐,1997:42-43)这大致与我们所说的,报刊史研究要 揭示和反映规律,要从事物的全部联系中来理解解释事实。规律也罢,联系也罢,意义也罢,都 不是一种自然的呈现,不是随着时间一一排开就能得到,是需要研究者对于历史有一总体评估, 由此,又马上与立足于什么立场,以什么为合法性主体牵连。所以,主体的问题在中国新闻史研 究中,虽然看起来只是表现在谋篇布局和如何叙述上,实际上,甚至更重要的,是意义的判定 以及标准问题。也就是说,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叙述,如何选择个案以及如何展示个案之间的勾 连,都是由“普遍”——意义发散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