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交际主要理论
跨文化交际主要理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和互动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跨文化交际理论。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主要的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是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观念,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给他人。
文化相对论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文化适应理论文化适应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体或群体会经历一个适应新文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学习新文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以适应新环境,以及与当地人建立联系和互动。
文化适应理论强调了适应的重要性,并提供了适应策略,如观察、模仿和学习当地文化,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沟通风格理论沟通风格理论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沟通方式的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沟通中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非语言符号和沟通方式。
例如,一些文化倾向于直接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
了解不同文化的沟通风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避免误解和冲突。
四、文化智力理论文化智力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成功取决于个体的文化智力水平。
文化智力是指个体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和理解,以及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效沟通和适应的能力。
文化智力包括认知智力、情感智力和行为智力三个方面。
通过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文化智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
五、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摩擦。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价值观、信仰、行为习惯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误解、偏见和冲突。
文化冲突理论提出了冲突解决策略,如建立共同目标、寻求共识、尊重差异和建立信任等,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和谐与成功。
跨文化交际理论
• 提高理解能力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 提高理解能力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能力
• 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 培养跨文化思维和跨文化视野 • 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沟通心态
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策略与技巧
沟通策略与技巧包括明确沟通目的、选择合适的沟 通方式、调整沟通速度等
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沟通技巧
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沟通技巧
• 避免使用难以理解的俚语和习语 • 注意语言表达的礼貌和尊重 • 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沟通心态
有效沟通技巧包括清晰表达、倾听、反馈、调整沟通方式等
• 有效沟通技巧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沟通效率 • 有效沟通技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能力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双方在价值观、 信仰、习俗等方面产生的冲突
• 文化冲突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和关系紧 张 • 文化冲突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
• 增强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 • 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 寻求文化共识和建立和谐的跨文化关 系
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沟通策略与技巧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 际的沟通效率 • 沟通策略与技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 误解和冲突
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策略与技巧
• 根据文化背景和交际对象选择合适的 沟通方式 • 注意语言表达的礼貌和尊重 • 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沟通心态
05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前景
跨文化交际理论将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
非语言因素在 跨文化交际中
的影响
02
• 非语言因素差异导致误解和 冲突 • 非语言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 的适应与学习
跨文化传播的六个经典理论
跨文化传播的六个经典理论
1、文化混合理论:文化混合理论倡导将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传播实
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两个文化的优势,从而在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实
现跨文化交流。
2、多样性管理理论:多样性管理理论指的是整合组织中的文化多样性,以有效实施跨文化交流并为组织提供新视角。
通过多样性管理,企业
可以充分发挥不同文化的优势,实现组织的创新。
3、文化本土化理论:文化本土化理论指的是要将产品、服务或技术等
从它原有的文化环境中转换并适应新文化环境,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
目标文化背景。
4、契约理论:契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最有名的一种,包括基礎契约
理论和弹性契约理论。
它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相互独立性和可变性,
建议从此判断组织是否有可能实现跨文化交流。
5、文化偏见与歧视理论:文化偏见与歧视理论认为,跨文化交流中的
失败通常是由于实施过程中受到文化偏见或歧视的影响。
文化偏见与
歧视造成的不利影响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成败至关重要,必须得到有效
控制和降低。
6、主体-环境互动理论:主体-环境互动理论指的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
传播者和传播受众之间不仅受自身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两者之间互相影响和驱动,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1.“文化”的含义:①“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②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
3.文化的特性:(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
(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4.隐性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成就感,交际模式,对环境的取向,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和合作的偏爱,谦虚的挂念,对规章制度的需要,对宇宙的看法,法律的观念,工作积极性,对领导的看法,社交频率,友谊的性质,控制感情的模式,依据年龄、性别、阶级、职业、亲属的关系,确定地位及相关角色。
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①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取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②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③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
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①信息源/行为源②编码③信息④渠道⑤信息接收者/反应者⑥译码⑦反应⑧反馈8.影响交际的因素:①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交往活动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因此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对象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包括口头和非口头语言传达、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到语言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其研究成果可以有效指导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规避误解和冲突,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为全球化的进程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历程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重视跨文化交往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认为跨文化交往中的失误和冲突主要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
在此基础上,语言学家弗朗西斯·霍奇森(Hall)、爱德华·塔勒(Taylor)等学者先后提出了“高低语境文化”、“文化差异”等概念,来描述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这些概念为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后,跨文化交际理论逐步发展成为集语言、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知识于一体的学科。
美国语言学家萨姆·华兹(Hudson)发表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理论框架的建立》一文,强调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的问题,还涉及许多其他因素,如情感、人际关系等。
英国古典语言学家约翰·加尔弗兰(Garfinkel)则提出了“文化话语分析”(CA),认为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环境所约束的。
这些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重要概念1、高低语境文化高低语境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美国语言学家霍奇森提出的。
高低语境文化主要来自于对文化中信息表达方式的不同理解。
在低语境文化中,信息表达以直白、准确、直接为主,它以清楚明确的文字语言为主要传播方式;而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表达方式则依赖于身份、关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复杂交织,语言的隐喻、暗示、表情等非语言因素也更多地发挥作用。
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跨国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跨国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跨国企业文化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领域,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协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跨文化交际理论被引入到跨国企业的文化管理中,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和客户。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跨国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应用,并分析其效果和挑战。
一、理论介绍跨文化交际理论是一个研究个体在异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在不同文化下的沟通和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差异和问题。
主要理论包括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爱德华·霍尔的高低上下文通讯模式、拉尔夫·斯特拉夫斯的跨文化适应模型等。
跨文化交际理论提供了一些原则和指导方针,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跨国企业中的应用1. 跨国企业文化的认知和适应跨文化交际理论强调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适应,在跨国企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建立良好的跨文化沟通和合作关系。
该理论提供了一种客观和有效的方法,帮助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
2. 跨国企业团队的管理跨文化交际理论为跨国企业团队的管理提供了指导。
在跨国企业中,往往会存在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员工,他们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可能会受到文化差异的限制。
通过跨文化交际理论,企业可以帮助团队成员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增强合作和共同目标的意识。
3. 跨国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跨国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喜好和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
企业需要根据目标市场的文化特征来调整和定制产品和营销策略,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特征,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三、挑战和应对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跨国企业文化管理中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理论
第四章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
1983年,对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初步探讨首次出现在《国际与跨文化交际年鉴》中。
随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探索渐入佳境,学者们互相借鉴、综合研究,使跨文化理论的发展突飞猛进,至今已有十几种之多,涵盖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各个方面。
本章主要就一些研究比较成型、实践性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作以详细论述。
4.1 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人们常常把谈话当成生活中最理所当然的事。
其实人们在交谈时经常按照大家预期的方式说话,这是约定俗成的方式。
为了了解交谈的本质,人们常常使用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
该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大师W·巴内特·皮尔斯和弗农·克罗农(W. Barnett Pearce and Vernon Cronen)提出的。
他们认为交际过程受到规则制约和指导,因此,规则在该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意义协调理论一般指个体如何确立规则,创造和解释意义以及这些规则如何在交谈的意义协调中使用。
皮尔斯和克罗农把生活比作是“没有导演的戏剧”,谈话则是这场戏剧中的主要产品。
由于没有导演也没有剧本,所以情节错综复杂,演员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获得意义,同时又不停地与他人协调着他们的剧本。
实际上,那些能够读懂他人剧本的人在交谈中能够保持前后一致;而那些读不懂剧本的人则需要协调他们的意义。
可见,对谈话剧本达成共识非常困难。
皮尔斯和克罗农这个鲜活的比喻阐明了意义协调理论的本质。
该理论是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之上提出的。
4.1.1 意义协调理论的前提假设意义协调理论关注的是个人以及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并且它揭示了个体如何把意义赋予某个信息。
该理论有以下几个前提假设:1.个人生活在交际之中。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概述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研究和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概述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学的知识。
概念解析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涉及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其中,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信仰、习惯和行为模式;交际则指的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信号进行沟通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则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过程。
理论体系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差异理论:该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许多误解和冲突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因此,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2、文化冲突理论:该理论不同文化之间由于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冲突。
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在于寻找共性和建立共识,以实现跨文化和谐。
3、交际能力理论:该理论强调跨文化交际者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
提高交际能力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研究方法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定量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定性分析的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意义和解释;定量分析则更注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实证研究通过调查和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情况来验证理论假设;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探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现状分析当前跨文化交际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部分研究者过于理论构建,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另外,跨文化交际学在非英语国家的普及度和重视度还有待提高。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学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例如,在企业管理、国际关系、教育等领域,跨文化交际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于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问题和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如直接和外国人接触,阅读外国小说,看外国电影等。
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如我国汉朝的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郑和下西洋。
L.S.Harms认为: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①语言的产生②文字的使用③印刷术的发明④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展⑤跨文化交际。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Marshall Singer认为:①每个人隶属于若干群体,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②即使在同一群体,每个人的态度、价值、信念也会完全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应该避免空泛的比较,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的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
许多学者把E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成人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会下面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在美国成立,后改名为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大致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
跨文化交际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
人类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A.L.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合著的《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是论述文化定义的经典之作。
Ruth Benedict的《菊与剑》对日本文化的模式做了深入的分析;许烺光的《美国人与中国人——通向分歧之路》对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做了十分全面而透辟的分析。
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
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变得愈发密切。
人类的交际活动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背景,而是不断面临着跨文化交际的挑战。
因此,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以及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文化与交际的关系文化是指一定社群或群体所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观、习俗、行为规范等。
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交际方式。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理解和沟通的过程。
在交际过程中,文化成为人们思考和行动的基础。
文化与交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际行为,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解读方式。
同时,交际也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交际行为大量依赖于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的运用,而这些符号、语言和非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现状跨文化交际理论是对跨文化交际现象和问题的理论解释和探讨。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交际行为是受到文化认知结构的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会受到所处文化背景的制约。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解读方式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比较研究方法论比较研究方法论是一种将不同文化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可以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比较研究方法论主要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社会制度、教育方式、交际模式等方面进行比较,揭示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特点和规律。
语用学和交际意向理论语用学和交际意向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传达信息的有效性。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表达方式和交际意向的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和不适应。
因此,研究语用学和交际意向理论对于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如直接和外国人接触,阅读外国小说,看外国电影等。
●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如我国汉朝的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郑和下西洋。
●L。
S。
Harms认为: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①语言的产生②文字的使用③印刷术的发明④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展⑤跨文化交际。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Marshall Singer认为:①每个人隶属于若干群体,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②即使在同一群体,每个人的态度、价值、信念也会完全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应该避免空泛的比较,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的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
●许多学者把E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成人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会下面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在美国成立,后改名为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大致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
●跨文化交际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 A.L.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合著的《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是论述文化定义的经典之作。
●Ruth Benedict的《菊与剑》对日本文化的模式做了深入的分析;许烺光的《美国人与中国人——通向分歧之路》对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做了十分全面而透辟的分析.心理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Richard Brislin《跨文化交往》●Geert Hofstede的《文化的后果》、《文化与组织——心灵软件》●正是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多学科性质,它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第四章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
1983年,对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初步探讨首次出现在《国际与跨文化交际年鉴》中。
随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探索渐入佳境,学者们互相借鉴、综合研究,使跨文化理论的发展突飞猛进,至今已有十几种之多,涵盖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各个方面。
本章主要就一些研究比较成型、实践性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作以详细论述。
4.1 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人们常常把谈话当成生活中最理所当然的事。
其实人们在交谈时经常按照大家预期的方式说话,这是约定俗成的方式。
为了了解交谈的本质,人们常常使用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
该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大师W·巴内特·皮尔斯和弗农·克罗农(W. Barnett Pearce and Vernon Cronen)提出的。
他们认为交际过程受到规则制约和指导,因此,规则在该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意义协调理论一般指个体如何确立规则,创造和解释意义以及这些规则如何在交谈的意义协调中使用。
皮尔斯和克罗农把生活比作是“没有导演的戏剧”,谈话则是这场戏剧中的主要产品。
由于没有导演也没有剧本,所以情节错综复杂,演员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获得意义,同时又不停地与他人协调着他们的剧本。
实际上,那些能够读懂他人剧本的人在交谈中能够保持前后一致;而那些读不懂剧本的人则需要协调他们的意义。
可见,对谈话剧本达成共识非常困难。
皮尔斯和克罗农这个鲜活的比喻阐明了意义协调理论的本质。
该理论是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之上提出的。
4.1.1 意义协调理论的前提假设意义协调理论关注的是个人以及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并且它揭示了个体如何把意义赋予某个信息。
该理论有以下几个前提假设:1.个人生活在交际之中。
专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专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前言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挑战,学者们不断研究并提出了专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本文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对其主要观点进行阐述。
一、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由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该理论主要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的比较,分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六个维度,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以及放纵与禁制。
其中,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权力分配程度;不确定性规避反映了社会对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衡量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体现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知;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揭示了不同文化对未来与现在的关注;而放纵与禁制则描述了社会对自发性的态度。
通过了解不同国家在这六个维度上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例如,当我们与一个来自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我们需要注意避免使用直接的语言和姿势,以避免冒犯对方。
二、融入理论融入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德尔·赫斯特和让·吉尔·马尔蒙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地融入对方文化,以达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融入理论主张,人们可以通过扮演类似对方的角色,学习和模仿对方的行为方式、礼仪规范、语言等,以增加在跨文化环境中适应性和理解力。
同时,融入理论也提倡拓展自己的认知视野,接纳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减少误解和冲突。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布鲁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是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学习来形成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经验,对对方的言行进行认知和解读。
跨文化交际理论范文
跨文化交际理论范文1.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常常源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行为模式的差异。
这种冲突可能导致误解、偏见和文化隔阂。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减轻冲突并促进和谐的交流。
2.文化意识与文化敏感度文化意识是指人们对不同文化存在的意识和认知。
文化敏感度是指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和理解能力。
培养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度对于构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和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3.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由荷兰研究学者霍夫斯德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文化可以通过不同的维度来衡量和比较。
例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权力平等、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等。
了解不同文化的维度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行为。
4.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语言有时会产生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困难。
不同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义差异可能导致信息传达的不准确。
非语言交际方式如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也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和运用有效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5.文化适应与文化熟悉度文化适应是指个人在跨文化环境中适应并融入本地文化的能力。
文化熟悉度是指个人对于不同文化的了解程度。
文化适应和文化熟悉度的提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社会习俗。
6.跨文化沟通的策略与技巧跨文化沟通的策略与技巧是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有效地传达和理解信息的方法和技术。
例如,倾听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适应性的沟通方式、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差异等。
通过运用这些策略和技巧,人们可以更好地建立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关系。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理论提供了一系列的概念和研究成果,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问题。
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促进跨文化协调与合作。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绪论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通过各种交际方式构建互动关系的一种交际形式。
由于全球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涉足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已不再是某些人的特权,而成为了人人必须掌握的能力。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阐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的理论2.1 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文化维度,这些维度包括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至上等。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这些维度,可帮助人们理解彼此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2 社会语境理论社会语境理论认为,语言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环境相互关联的。
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背景等因素,适时地使用恰当的语言形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文化的社会语境是十分必要的。
2.3 文化认知理论文化认知理论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是不同的。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认知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例如,东亚文化中,沉默寡言被视为一种修养,而在西方文化中,沉默则可能被误解为无礼或者不感兴趣。
第三章跨文化交际的实践3.1 掌握基本交际技巧在跨文化交际中,合适的交际技巧是很关键的。
比如礼貌用语的运用、尊重对方文化习惯、避免敏感话题等都能让跨文化交际更加成功。
3.2 建立良好的跨文化关系建立良好的跨文化关系需要建立互信。
交流双方需要建立起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同时,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尊重其价值观念,可以成为建立互信关系的基础。
3.3 学习不同文化的礼仪习惯礼仪习惯是文化背景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礼仪习惯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效果,甚至影响双方的交流。
因此,学习不同文化的礼仪习惯,避免因文化差异而误解双方交流的意图,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理论提出了区分文化差异的方法和维度,对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特定群体的文化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六大价值取向理论(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最早提出跨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
Kluckhohn &StrodtbeckKluckhohn ,哈佛大学的教授,参与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战争情报处组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民心与士气。
对日本民族心理的研究和价值观的分析、对美国德克萨斯州不同文化与种族的社区共存的大规模研究成果:《价值取向的变奏》——六大价值取向理论1、对人性的看法。
美国认为人性可善可恶,是善恶混合体,又可能改变;美国强调制度,尽可能考虑人性恶带来的坏行为。
很难改变。
“三岁看、老”中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制度比较稀松。
2、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
中国人讲求风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美国人更强调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主导环境。
东南亚海啸事件:美国人认为是人类预测不准备;中国及亚洲国家认为是人破坏自然带来的灾难。
3、人们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看法。
中国:集体主义西方:个体主义4、人的活动导向美国“强调行动的社会,人必须不断的做事,不断的处于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
不仅要动,还要快。
快餐文化,亚洲社会。
静态取向,安然耐心被视为美德,强调“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强调无为而治。
当美国人发现问题总是倾向于立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实施;而东方人有时会选择静观,什么也不做,让时间与外界环境自然成熟,再抓时机去把问题解决掉。
5、人的空间观念中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公共的东西,没有太多隐私而言;美国人、德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个人的私密之处,他人不能轻易走进。
6、人的时间观念一是关于时间的导向,即一个民族和国家注重过去、现在和还是未来。
一是针对时间的利用。
即时间是线性的,应在一个时间里做一件事;还是时间是非线性的,在同一时间里可以做很多事。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理论提出了区分文化差异的方法和维度,对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特定群体的文化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六大价值取向理论(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最早提出跨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
Kluckhohn &StrodtbeckKluckhohn ,哈佛大学的教授,参与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战争情报处组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民心与士气。
对日本民族心理的研究和价值观的分析、对美国德克萨斯州不同文化与种族的社区共存的大规模研究成果:《价值取向的变奏》——六大价值取向理论1、对人性的看法。
美国认为人性可善可恶,是善恶混合体,又可能改变;美国强调制度,尽可能考虑人性恶带来的坏行为。
很难改变。
“三岁看、老”中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制度比较稀松。
2、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
中国人讲求风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美国人更强调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主导环境。
东南亚海啸事件:美国人认为是人类预测不准备;中国及亚洲国家认为是人破坏自然带来的灾难。
3、人们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看法。
中国:集体主义西方:个体主义4、人的活动导向美国“强调行动的社会,人必须不断的做事,不断的处于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
不仅要动,还要快。
快餐文化,亚洲社会。
静态取向,安然耐心被视为美德,强调“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强调无为而治。
当美国人发现问题总是倾向于立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实施;而东方人有时会选择静观,什么也不做,让时间与外界环境自然成熟,再抓时机去把问题解决掉。
5、人的空间观念中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公共的东西,没有太多隐私而言;美国人、德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个人的私密之处,他人不能轻易走进。
6、人的时间观念一是关于时间的导向,即一个民族和国家注重过去、现在和还是未来。
一是针对时间的利用。
即时间是线性的,应在一个时间里做一件事;还是时间是非线性的,在同一时间里可以做很多事。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1.“文化”的含义:①“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②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
3.文化的特性:(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
⑥译码⑦反应⑧反馈4.影响交际的因素:①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
②情境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所涉及的话题等。
5.“跨文化交际”的含义:①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实际交际的过程。
②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不同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信仰、性别、年龄、政治、经济情况等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基本相似,也可能相去甚远。
③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6.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必要性:①世界上时空的紧缩不能使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自动消失,语言只是日常生活交往中涉及的众多代码之一,语言代码仅是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一部分。
②人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编译码的过程、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语言使用规律、语篇组织结构等众多方面的差异,因此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常会有“咫尺天涯”的感觉。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涉及到语言、价值观、信仰、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合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差异。
霍夫斯特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是一种常用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该理论将不同文化按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等维度进行分类,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此外,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该理论指出,一些文化倾向于使用高语境的语言,这意味着他们通过非言语方式来传达信息,比如通过上下文和暗示来理解意思。
而另一些文化倾向于使用低语境的语言,这意味着他们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注重文字本身的含义。
在实践方面,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需要一些具体的技巧和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尊重的态度。
了解并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包括他们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是建立良好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其次,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我们需要注意语言差异,并尽量避免使用有可能被误解的词汇或口头禅。
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太多的俚语或隐喻,以确保对方能够理解我们的意思。
此外,非言语交流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姿态、表情和眼神的使用。
不同文化对于这些非言语信号的理解和解读可能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尽量去了解并适应对方的习惯和要求。
最后,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理解文化差异的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差异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差异,也包括人们在不同文化中形成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
通过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从中学习和成长。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促进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合作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stern values
Mixture of Good and Evil
Humans control Nature
Future orientation
BEING (who you are) Hierarchy
Doing (what you are doing) individual
Sapir-Whorf Hypothesis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 语言反过来对文化和思维也产生影响。最早提 出语言对思维方式有影响的是萨丕尔和沃尔夫。 他们认为语言的作用不仅是传递信息。而且在 实际生活中塑造了我们对客观现实的感知,即 语言结构能举鼎使用该语言者的思维方式,各 种不同语言的结构导致使用这些语言的人以不 同的方法去观察世界。 • “语言相对论” 或 “语言决定论” • 至今没有足够的依据可以证实萨丕尔-沃尔夫 假说
Why is one culture different from another? On the surface • Perception (how we sense the world) • Belief (what we believe as true) • Value (a system of criteria known as rules and guideposts)
萨丕尔-沃尔夫
• … that the linguistic system (in other words, the grammar) of each language is not merely a reproducing instrument for voicing ideas but rather is itself the shaper of ideas, the program and guide for the individual’s mental activity, for his analysis of impression, for his synthesis of his mental stock in trade … (Whorf, 1952)
Why is one culture different from another? More deeply
• World view (religion) - Spiritu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people (life and death, creation of uni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 Social aspects of a culture (origin of society and groups within the society, relationship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to one another) • Family (gender roles,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age, social skills) • History (government, community, political system, key historical heroes, geography)
5) Social Relationship
Chinese orientation values
1) Human Nature 2) Relationship of Man to Nature 3) Sense of Time 4) Human Activity 5) Social Relationship Basically good Harmony with nature Past orientation
What does cultural diversity mean?
Cultural patterns - condition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way in which a people perceive and think about the world - the manner in which they live in that world Some cautions 1. The value of the culture may not be the value of all individuals within that culture. 2. It is useful to visualize each cultural pattern as a point on a continuum rather than one of only two possible responses. 3. The patterns are interrelated with a host of other values and do not operate in isolation. 4. Common cultural patterns must be limited to the dominant culture in each country.
Linell Davis: five metaphors (to be more easily understood)
• Culture is like an iceberg some is visible (history, literature, customs) most is invisible (feelings and attitudes) • Culture is our software physical selves as the hardware, become human when programmed with the software of culture • Culture is like the water a fish swims in notice everything except the water • Culture is the story we tell ourselves about ourselves people tell stories to tell who they are and stories also change to adapt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 Culture is the grammar of our behavior people learn their cultural grammar unconsciously and apply them automatically in order to behave appropriately in any society
3) Sense of Time
4) Human Activity
Past-oriented
Present-oriented
Future-oriented Doing (stress on what you are doing) Individual
Growing (stress BEING (stress on selfon who you are) development) Hierarchy 等级 Group-oriented
Basis of Sapir-Whorf hypothesis
• Sapir and Whorf based their hypothesis on the research on the Indian language – Navajo, which emphasizes the nature and direction of movement. 1)English: One dresses. Navajo: One moves into clothing. 2) English: One is young. Navajo: One moves about newly.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cultural diversities
• When we study cultural differences, we mainly refer to the deep structure of culture (below the iceberg) • Although culture is subject to change, the deep structure of a culture is resistant to change. • The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different cultures help understand one’s own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es, which will ultimately enhance the effec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Human beings do not live in the objective world alone, nor alone in the world of social activity as ordinarily understood, but are very much at the mercy of the particular language which has become the medium of expression for their society. … The real world is to a large extent unconsciously built up on the language habits of the group. No two languages are ever sufficiently similar to be considered as representing the same social reality. (Sapir,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