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逻辑》课程教学大纲
《形式逻辑》课程教学大纲
![《形式逻辑》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0fbd48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0.png)
《形式逻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四号黑体)(一)总体目标:(小四号黑体)逻辑学研究推理的有效性。
逻辑的基础性在于它构成了任何科学论证的框架,是清晰地进行观点表达的必要工具,因而这种基础性也决定了其广泛的可应用性。
形式逻辑是逻辑学的初阶课程和基础课程,适合于未进行专业逻辑训练的所有大学生。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逻辑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严格科学所依赖的符号化方法、公理化方法和系统化方法的实质。
在此基础上,通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符号化方法和逻辑推理方法,准确识别论证中的逻辑错误,最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二)课程目标:(小四号黑体)课程目标1:理解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目标和基本逻辑规律,在此基础上,掌握逻辑研究的不同阶段与逻辑学目标实现方式的对应。
1.1 掌握逻辑学的起源与逻辑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结;1.2 掌握推理有效性基本涵义,理解逻辑学研究的具体目标和实现途径;1.3 理解逻辑学基本规律的根源和对其认识的历史发展,掌握逻辑错误与逻辑规律之间的关联;1.4 理解逻辑学研究在实现其目标的探求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成果和创新性标志。
课程目标2:熟练掌握词项逻辑、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对推理有效性的刻画和实现方式,掌握一些重要的分析推理有效性性的工具和方法,能够运用逻辑的方式解决一些现实中涉及推理的问题。
2.1 掌握直言命题的符号表达及直言命题之间的推理关系;掌握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推理规则及相互关系,学会用文恩图判定三段论的有效性;2.2 掌握命题逻辑对自然语言符号化刻画的方式,理解命题联结词的基本涵义和相互关系;熟练地运用真值表和真值树方式判定公式是否为重言式;熟练掌握一个公理化系统和自然演绎系统,理解逻辑系统化思维的实质和用途;2.3掌握谓词逻辑对自然语言符号化刻画的方式,理解量词的基本涵义和相互关系;熟练掌握谓词逻辑的基本语法和语义模型;能够在谓词逻辑的自然演绎系统中进行部分推导的证明,理解量化和变元的实质。
形式逻辑学教学大纲
![形式逻辑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4b004bd25c52cc58ad6bea7.png)
第五节 负判断及其等值推理 一、什么是负判断 二、负判断的类型及其推理 (一)负性质判断及其等值推理 1、负全称肯定判断及其等值推理 2、负全称否定判断及其等值推理 3、负特称肯定判断及其等值推理 4、负特称否定判断及其等值推理
二、科学归纳推理 (一)什么是科学归纳推理 (二)科学归纳推理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联系和
区别 (三)科学归纳推理的作用 三、概念归纳推理 (一)什么是概率 (二)什么是概率归纳推理 (三)提高概率归纳推理结论可靠性程度的条件 第四节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一、求同法 二、求异法 三、求同求异并用法 四、共变法 五、剩余法
第十章 论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明确论证的实质、结构及其与推理的关系; 2、掌握论证的种类,并能分析其结构; 3、掌握论证的原则和规则,并能分析论证的逻辑错误; 4、明确反驳的实质、结构及反驳的方法。 第一节 论证的实质 一、什么是论证 二、论证的推理 三、论证的作用 第二节 论证的种类 一、根据论证所运用的推理形式不同的分类 (一)演绎论证 (二)归纳论证
(一)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外延之间必须 是全同关系
(二)被定义项不得直接或间接出现在定义 项中
(三)定义项必须用清楚确切的概念 (四)定义联项不能是否定的 第五节 划分 一、什么是划分 二、划分的方法
(一)根据划分子项层次的不同,划分分为一此 次划分和连续划分
1、一次划分 2、连续划分 (二)根据每次划分所得子项的数量不同,划分 分为二分法和多分法 1、二分法 2、多分法
第七章 归纳推理 第一节 归纳推理概述 一、什么是归纳推理 二、归纳推理的种类 三、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第二节 完全归纳推理 一、什么是完全归纳推理 二、应用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 三、完全归纳推理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不完全归纳推理 一、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一)什么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二)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结论可靠性程度的条件 (三)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作用和易犯的逻辑错误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格式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31968b1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bb.png)
《形式逻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程新大类基础课程授课对象:哲学专业开课学期:2019年春季学期总学时:54学时学分:3学分讲课学时:45学时指定教材:《逻辑学》,马工程教材,自编资料参考书目1. 王宪均,数理逻辑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2. Peter Smith, Introduction to formal log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3. 徐明,符号逻辑讲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教学目的:作为导论性质的课程,本课程力图实现如下目标:1、使学生了解当代形式逻辑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主要是论证的有效性问题),并了解研究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语义的方法和形式系统的方法);2、使学生掌握逻辑的方法,并以此方法能初步分析部分自然语言的逻辑形式;3、使学生熟练掌握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的语法、语义、相关的形式系统(特别是自然推演)及其基本的性质;4、使学生了解三段论的推理及其系统。
上述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能使学生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为进一步学习哲学奠定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能引领对逻辑感兴趣的学生走入逻辑学学科的大门。
第一章导论课时:1周,共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逻辑学研究的对象一、论说的大概界定及其评价逻辑学主要是对论说可信度评判的系统研究。
因此,在这一节里面,我将主要介绍论说的大致上的界定,之所以是大致上的,是因为逻辑学中并没有对论说有一个严格的定义。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论说有一个直觉上的感觉,并列举日常中常见的一些论说,然后对这些论说进行一个大致的分类,进而想同学们阐明,本门课只关注其中的演绎论说。
进而告知学生,本门课是对演绎逻辑的研究,而并不研究归纳逻辑或者其他形式的逻辑。
有了对论说的介绍之后,接下来是要介绍如何评价论说,进而引出逻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对论说的可信度的评判。
在这里,我们给出了演绎逻辑对论说的评价标准:有效性。
课程将从语法和语义两方面阐述有效性的概念,以此让学生了解本门课及其逻辑学大致的研究方法。
《形式逻辑》原理教案
![《形式逻辑》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6e137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f.png)
《形式逻辑》原理教案第一章:形式逻辑导论1.1 逻辑与思维:理解逻辑的本质与作用掌握思维的基本形式与特征1.2 形式逻辑与传统逻辑:比较形式逻辑与传统逻辑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章:命题逻辑2.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熟悉命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命题联结词的使用和含义2.2 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学习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和证明方法练习使用命题逻辑进行推理和证明第三章:谓词逻辑3.1 谓词与谓词联结词:学习谓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谓词联结词的使用和含义3.2 谓词逻辑的推理规则:学习谓词逻辑的推理规则和证明方法练习使用谓词逻辑进行推理和证明第四章:演绎推理4.1 演绎推理的定义与特点:理解演绎推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演绎推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4.2 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习常见的演绎推理方法(如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练习运用演绎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第五章:形式逻辑的应用5.1 形式逻辑与语言分析:探讨形式逻辑在语言分析中的应用练习使用形式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的合理性5.2 形式逻辑与论证评价:学习形式逻辑在论证评价中的应用练习使用形式逻辑评价论证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第六章:形式逻辑与数学6.1 数学中的逻辑结构:探讨数学中的逻辑基础,如集合论和数理逻辑理解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和逻辑推理6.2 形式逻辑在数学中的应用:学习形式逻辑在数学问题解决和证明中的应用练习使用形式逻辑解决数学问题第七章:形式逻辑与计算机科学7.1 计算机科学中的逻辑基础:了解计算机科学中的逻辑原理,如计算理论和算法逻辑掌握逻辑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分析中的应用7.2 形式逻辑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学习形式逻辑在计算机科学问题解决和算法设计中的应用练习使用形式逻辑分析和设计计算机程序第八章:形式逻辑与哲学8.1 哲学中的逻辑研究:探讨哲学中的逻辑方法和理论,如分析哲学和模态逻辑理解哲学论证的逻辑结构和有效性8.2 形式逻辑在哲学中的应用:学习形式逻辑在哲学问题分析和论证评价中的应用练习使用形式逻辑分析哲学问题和论证第九章:形式逻辑与日常生活9.1 日常生活中的逻辑应用:探讨形式逻辑在日常决策、沟通和问题解决中的应用理解日常逻辑错误和误区9.2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学习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练习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第十章:形式逻辑的前沿发展10.1 形式逻辑的最新研究:了解形式逻辑在现代逻辑学、认知逻辑和计算逻辑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掌握形式逻辑的前沿理论和方法10.2 形式逻辑的未来展望:探讨形式逻辑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激发学生对形式逻辑研究的兴趣和热情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形式逻辑与数学6.1 数学中的逻辑结构是形式逻辑研究的基石。
形式逻辑大纲
![形式逻辑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af6794769eae009581becfe.png)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课程类别:哲学课课程性质:选修英文名称:FORMAI LOGIC总学时:32学时,讲授学时:24学时;习题环节:8学时学分:2.0先修课程: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开课单位:教学管理部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哲学类选修课,它既是一门具有较高抽象性的科学,又是一门工具性的科学;它既是认识的工具又是论证的工具;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本门课的基本结构,掌握思维形式的有关原理和运用规则,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思维形式的规则,修正错误,正确表达思想,会说能写;同时激发学生在思维科学领域努力学习的愿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形式逻辑的对象和作用教学内容:4学时一、形式逻辑的对象二、形式逻辑、数理逻辑与辩证逻辑三、形式逻辑的作用教学要求:一、了解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二、掌握思维形式及思维规律,掌握普通逻辑的工具性质,授课方式:讲授第二章:概念教学内容:4学时一、概念的特征二、概念与语词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四、概念的种类五、概念间的关系六、定义教学要求:一、了解概念的限制与概括、定义与划分二、掌握概念的种类、概念间的关系三、重点掌握概念及概念的逻辑特征授课方式:讲授第三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2学时教学内容:一、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一般性质二、同一律三、矛盾律四、排中律教学要求:一、掌握同一律的内容、逻辑要求、作用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二、掌握矛盾律的内容、逻辑要求、作用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三、掌握排中律的内容、逻辑要求、作用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四、掌握充足理由律的内容、逻辑要求、作用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授课方式:讲授第四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10学时教学内容:一、命题的特征二、命题与语句三、命题的种类四、性质判断及其推理:(一)直接推理(二)三段论五、关系命题及其推理教学要求:一、了解命题的概述,掌握性质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关系命题二、重点掌握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授课方式:讲授、研究性学习第五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10学时教学内容:一、复合命题(假言判断、选言判断、联言判断、负判断)二、推理的特征三、推理的种类与演绎推理的特征四、复合命题的推理教学要求:一、掌握联言判断的真值条件;掌握选言判断及真值条件;掌握假言判断及真值条件;掌握负判断二、了解分解式、组合式、否定式的联言推理三、掌握相容、不相容选言推理四、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假言推理五、掌握负判断及等值推理授课方式:讲授、研究性学习第六章归纳推理2学时教学内容:•一、归纳推理二、完全归纳推理•三、不完全归纳推理•四、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教学要求:一、了解完全归纳推理、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195f2bf960590c69ec376bf.png)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掌握思维的正确思维方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完成课程后学生能运用逻辑分、解释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
通过用词准确来体现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材:《形式逻辑教程》主编连丽霞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课时:60课时学分:4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为主考试及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包括4次阶段测验、1次期未考试和3次平时作业,分别占总评成绩的40%、40%、10%,老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主观评价10%作业评价标准:独立自主完成作业是最重要的标准,主观类型的作业有60%以上内容雷同的作业都将直接被评为不合格测验评价:答案要符合所学习的基本理论,凡是测验过程中有舞弊行为的一律记零分,重修该课程,舞弊行为包括夹带、偷看、手机发送与考试有关的信息,测验过程中偷看他人试卷的双方都记零分。
期未考试:标准与测验相同到课率标准:一个学期有3次没有到课的总评成绩扣5分、3-5次扣10分,5次以上本课程评为不及格(重修)课堂纪律:上课时不得接打手机,否则做该次课缺课,迟到者必须在老师讲完一个段落后方可报告申请进入教室,不得在教室内吃东西,学生在教室内及走廊上不得抽烟。
答疑:上课时一般不回答学生提问,每周安排2节课时间进行答疑,具体时间由老师在课堂上通知。
注:每次测验所包含的章节内容下次测验不再出现,期未考试内容也不重复已经测验过的章节内容。
学习内容:第一章绪论一、“逻辑学”名称的由来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三、逻辑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逻辑学与思维学(二)逻辑学与心理学(三)逻辑学与语法学(四)逻辑学与数学(五)逻辑学与哲学四、为什么要学习逻辑学(意义)?(一)引言:逻辑学在诸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二)逻辑能教人正确思维、准确表达。
(三)逻辑能教人发现错误,识别与揭露诡辩。
(四)学习逻辑有助于增长知识,对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五)逻辑学对于哲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概念第一节概念概述一、词项和概念二、词项的内涵与外延(一)什么是词项的内涵与外延(二)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三)概念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三、概念与语词四、概念的明确五、概念不明确的逻辑错误第二节概念的种类与概念间的关系一、概念的种类(一)普遍概念、单独概念与空概念(二)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三)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四)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五)相对概念与绝对概念(六)小节二、概念间的关系(一)相容关系1. 同一关系2. 属种关系A. 包含关系B. 包含于关系3. 交叉关系(部分重合关系)4. 相容并列关系(二)不相容关系1. 矛盾关系2. 对立关系3. 不相容并列关系(三)小节第三节概念的限制与扩大一、什么是概念的限制与扩大(一)概念的限制及其方法1. 概念的限制2. 概念限制的两种方法(二)概念的扩大及其方法1. 概念的扩大2. 概念扩大的两种方法二、限制与扩大的作用四、常犯的有关概念限制与扩大的逻辑错误(一)常犯的概念限制的逻辑错误(二)常犯的概念扩大的逻辑错误第二节概念的定义与解释一、什么是定义?二、定义的表达形式三、定义的规则四、定义的种类1.实质定义2.发生定义3.功用定义4.关系定义五、概念的解释(一)什么是概念的解释(二)概念的解释与概念的定义六、违反定义规则的逻辑错误1. 定义偏宽2. 定义偏窄3. 定义反复4. 前后循环七、概念的划分一、什么是概念的划分?二、划分的一种特殊形式——二分法三、牟宗三的逻辑二分法四、划分的规则五、违反划分规则的逻辑错误六、划分与定义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判断第一节判断概述一、什么是判断(一)判断及其特征(二)关于判断的恰当性问题二、判断、语句和命题三、判断的种类(一)基本形式(二)非基本形式的判断第二节直言判断一、什么是直言判断?(一)直言判断的定义与结构(二)直言判断的几种基本形式1. 根据质或联项的划分2. 根据量项或量的划分3.根据联项与量项相结合的划分二、关于直言判断的联项与量项的语言表达形式(一)关于直言判断的联项的语言表达形式(二)关于直言判断的量项的语言表达形式(三)关于特称判断的量项的语言表达形式(四)“有”或“有的”的存在涵义三、直言判断中的主项与谓项的周延和不周延(一)周延和不周延(二)四种判断形式的周延和不周延四、AEIO之间的真假关系(一)反对关系1. 上反对关系(A与E)2. 下反对关系(I与O)(二)矛盾关系(A与O、I与E)(三)差等关系(A与I、 E与O)第三章判断(一)一、直言判断变形(一)直言判断换质(二)直言判断换位(三)直言判断换质位二、应用直言判断常犯的逻辑错误三、或然判断与必然判断第四章判断(二)一、什么是联言判断?(一)联言判断的定义、结构与表现形式(二)联言判断的真值二、联言判断与并列复句、转折复句、递进复句三、运用联言判断常犯的逻辑错误第四节选言判断一、什么是选言判断?二、相容选言判断与不相容选言判断(一)相容选言判断(二)不相容选言判断(三)两种选言判断的比较三、选言判断与选择复句四、运用选言判断常犯的逻辑错误第五节假言判断一、什么是假言判断?(一)假言判断的定义(二)假言判断与条件联系(三)假言判断真值二、三种假言判断(一)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附论真值蕴含与蕴含怪论(二)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三)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三、三种假言判断的比较四、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与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之间的转称五、假言判断与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六、运用假言判断常犯的逻辑错误第六节负判断一、什么是负判断?二、负判断的分类三、负判断的等值判断(一)什么是负判断的等值判断?(二)负简单判断的等值判断(三)负复合判断的等值判断第五章演绎推理(上)——演绎推理第一节推理概述第二节直言推理第三节联言推理第四节选言推理第五节假言推理第六节假言选言推理/二难推理第四章第六章演绎推理(下)——归纳推理第一节归纳推理概述第二节完全归纳推理第三节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第四节科学归纳推理第五节探求因果联系的(归纳)逻辑方法一、求同法二、求异法三、共变法四、剩余法第六节类比推理第八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第一节同一律第二节矛盾律第三节排中律第六章假说与论证第一节假说第二节论证一、论证概述二、论证规则三、论证种类四、反驳及其方法第九章归纳推理第一节归纳推理概述第二节完全归纳推理第三节不完全归纳推理第四节因果关系的逻辑方法第十章类比推理和假说第一节类比推理第二节假说第十一章论证第一节论证的概述第二节论证的规律第三节论证的方法大纲制定人:戚叔林大纲审定人:2007年9月学期授课进度计划表。
形式逻辑学教学大纲
![形式逻辑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e0d972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1.png)
形式逻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形式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对于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形式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逻辑工具进行正确的思维和推理。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
让学生了解形式逻辑在日常生活、学术研究和工作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准确性和严密性。
3、素质目标增强学生的逻辑意识,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概念间的关系定义和划分2、判断判断的特征和种类性质判断关系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3、推理演绎推理三段论复合推理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4、逻辑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5、论证论证的结构和方法反驳及其方法论证的规则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举例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形式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一些逻辑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逻辑工具解决问题。
4、练习与作业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和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课程导论介绍形式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说明学习形式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
2、第二周至第四周:概念讲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分析概念的种类和概念间的关系。
介绍定义和划分的方法。
3、第五周至第七周:判断阐述判断的特征和种类。
详细讲解性质判断、关系判断。
分析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4、第八周至第十周:推理讲授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和复合推理。
介绍归纳推理的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讲解类比推理的方法和应用。
5、第十一周至第十三周:逻辑规律解释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内容和要求。
形式逻辑教案
![形式逻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0cce7cbb68a98270fefa62.png)
形式逻辑课程教学大纲(主讲:马钦荣教授)教学目的与学习要求本课程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自觉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力量,以求达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富有逻辑性;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学科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
学习本课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教材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定义、逻辑形式及其规则,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点带面,由此及彼;在此基础上,要注意联系实际,同时要完成足够数量的课外作业,把学习逻辑知识与应用逻辑工具分析具体问题结合起来。
课程考核与评分本课程期中与期末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评分为百分制。
闭卷考试题型分为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两大类。
客观性试题题型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欧拉图解题、真值表解题;主观性试题题型包括:分析题、证明题、综合题。
试卷中可能出现上述题型种类的全部或大部。
试卷中两种题型的分值分配为:客观性试题占55%~60%,其余为主观性试题。
课程成绩由平时作业、期中考查与期末考试三部分成绩总评合成。
其中,平时作业占10%,期中考查占30%,期末考试占60%。
选用教材《逻辑学基础教程》,彭漪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社。
讲授提纲及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形式逻辑的对象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思维形式的结构又叫思维的逻辑形式,指思维形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
逻辑形式包含两个组成部分,逻辑常项与变项。
逻辑常项指思维逻辑形式中的不变部分,它决定了思维的逻辑结构。
逻辑变项指逻辑形式中的可变部分。
二、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形式逻辑,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识,有助于人们准确地表达思想、严密地论证思想,有助于人们识别、反驳谬误和揭露诡辩。
2、学习形式逻辑,要努力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规律与规则,要联系实际,对思维实践作逻辑分析,揭露逻辑错误,并认真做好练习题。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9c6f4c55f0e7cd1852536ac.png)
形式逻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4011011 学时:36 其中实验学时:0 学分:2、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新闻本科学生之必修课程。
属新闻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
故此,本课程的学习成绩在学生的考试之例。
《形式逻辑》是一门以思维形式与思维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一些简单逻辑方法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主要讲授思维的形式、规则及规律。
通过学习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规律和逻辑方法,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语言和文字的表述能力,对于探索真理、表述和论证观点,学好其他课程,特别对于撰写新闻稿件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通过思维科学培养的思维素质是通向综合素质的广阔平台。
爱因斯坦说:" 西方科学的发展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 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 是通过系统实验可能找出因果联系" 。
、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今后的新闻专业课程打下规范的思维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掌握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规律和逻辑方法,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语言和文字的表述能力,具体包括:1,使学生掌握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概念、原理和运用规则。
2,在掌握思维形式的原理和运用规则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预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有效学习,学生将会有以下收获:1 了解《形式逻辑学》的基本结构。
掌握思维形式的有关原理和运用规则。
2 能熟练运用思维形式的规则,修正错误。
正确表达思想。
3促使学生养成严谨思维的习惯,为今后的专业课及各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思考基础。
1、提高性要求本课程预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相当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品质有明显的提高。
2、技能性要求通过3-5次作业,使学生掌握几种形式逻辑的思考模式。
《形式逻辑》原理教案
![《形式逻辑》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80cca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c.png)
《形式逻辑》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形式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形式逻辑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概念、判断、推理。
2.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3. 演绎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三段论推理。
4. 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
5. 形式逻辑在实际应用中的举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2. 教学难点: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推理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形式逻辑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形式逻辑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形式逻辑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形式逻辑的基本组成部分。
3. 讲解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形式逻辑的思考方法。
4. 讲解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让学生了解两种常见的推理方法。
5.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形式逻辑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展望: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形式逻辑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形式逻辑》课程教学大纲
![《形式逻辑》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d49350890c69ec3d4bb7507.png)
《形式逻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中文名称:形式逻辑2、英文名称:formal logic二、学时学分总学时:54学时,其中讲授44学时,习题10学时。
学分:3学分三、开课学期开课学期:第二学期四、课程考核要求课程考核要求:考试或考查考试:以期末试卷成绩为准;考查:综合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试卷成绩(70%)。
五、课程概述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
其目的和任务是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水平,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力量,以求达到概念明确、命题恰当、推理有逻辑性、论证有说服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
六、适用专业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一)绪论(3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以及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该课程的具体知识奠定基础。
能够识别“逻辑”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能够从各种具体的命题和推理中,概括出它们的逻辑形式,并指出其中的逻辑常项和变项等。
2、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和性质;难点是分析“逻辑”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教学内容(1)思维、语言和逻辑思维和语言;逻辑和逻辑学。
(2)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什么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的逻辑规律和简单的逻辑方法;形式逻辑的基本性质。
(3)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和方法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学习形式逻辑的方法。
(二)概念(6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和掌握概念的特征、种类、外延间的关系以及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能够运用欧拉图表示概念间的关系;了解什么是逻辑限制和概括并能熟练运用;牢记定义和划分的规则及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并能用以检验具体定义或划分有无逻辑错误。
2、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概念的种类、概念间的关系并用欧拉图表示之,定义和划分的规则及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难点是事物类与整体的区别,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别,分析具体定义或划分有无违反规则的情况。
形式逻辑学教学大纲
![形式逻辑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b8756c7011ca300a7c39060.png)
《形式逻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逻辑学是研究和规范思维形式的科学,是一门具有2000多年悠久传统的基础性学科。
逻辑学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工具,逻辑思维能力是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逻辑学成为政法系思想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随着现代逻辑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学已渗透到诸多科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的对象和目的逻辑学的教学对象是一级学生,逻辑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思维规律和一般推理方法,通过训练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思维素质,为学习各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了解逻辑学的学科结构和简要发展史,为逻辑学本身的学习和提高奠定基础。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由于逻辑学自身发展的特点,结合国内逻辑学现状和学生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逻辑学的对象、性质、作用、研究与学习方法等。
第二章,概念第三章,判断第四章,演绎推理(上)第五章,演绎推理(下)第六章,归纳推理第七章,类比推理和假说第八章,基本规律第九章,论证课程安排学时:48学时。
四、教材与推荐读物本课程指定何向东主编《逻辑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为正式教材。
该教材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国内逻辑学教学实际,系统阐述了逻辑学基础知识,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推荐读物:《形式逻辑》,金岳霖主编,人民出版社,1979。
《普通逻辑》(增订本),《普通逻辑》编写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逻辑——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周礼全主编,人民出版社,1994。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逻辑学的对象一、思维和语言二、逻辑学的对象三、逻辑的发展阶段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及作用一、逻辑学的性质二、逻辑学的作用第三节逻辑学的研究与学习方法一、逻辑学的研究方法二、逻辑学的学习方法第四节逻辑学的发展简史一、逻辑学的早期发展二、逻辑学的现代概况思考题:1、思维、语言与逻辑三者的联系?2、逻辑学的对象是什么?3、逻辑学的作用是什么?4、学习逻辑学的方法是什么?第二章概念第一节、概念概述一、什么是概念二、真假概念和虚实概念三、概念与语词的关系四、作用第二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含义二、确定性和灵活性三、关系第三节概念的种类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三、正概念和负概念第四节概念间的关系一、两个概念间的四种关系二、三个或三个以上概念间的四种关系第五节概念的限制与概括一、概念的限制二、概念的概括第六节定义一、什么是定义及结构二、定义的种类三、下定义的方法四、定义的规则五、定义的作用第七节划分一、划分及结构二、划分的种类三、划分的规则思考题:1.解释:概念限制概括定义划分2、概念与语词的关系3、定义和划分的规则以及违反它们所产生的逻辑错误第三章判断第一节概述一、含义及特征二、判断与语句的关系三、种类四、作用第二节直言判断一、直言判断及其结构二、直言判断的种类三、直言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四、真假对当关系第三节关系判断一、含义及结构二、逻辑特性第四节联言判断一、什么是联言判断二、种类三、逻辑值第五节选言判断一、什么是选言判断二、种类三、逻辑值四、关于选言肢的穷尽的问题第六节假言判断一、假言判断及结构二、种类及逻辑值三、正确假言判断的问题第七节负判断1、什么是负判断2、负判断的等值判断第八节模态判断1、含义2、种类3、对当关系思考题:1、判断及特征?2、性质判断词项的周延情况及对当关系?3、复合判断的真假值?第四章演绎推理(上)第一节推理的概述1、什么是推理2、推理的逻辑性3、推理的种类第二节直接推理1、含义2、对当关系的直接推理3、判断变形的直接推理4、附性法第三节三段论1、含义2、公理3、规则4、格与式第四节关系推理1、含义2、直接关系推理3、间接关系推理思考题1、推理的逻辑性2、直接推理有哪几种3、三段论的规则及各格的特殊规则第五章演绎推理(下)第一节联言推理1、含义2、种类第二节选言推理1、含义2、种类第三节假言推理1、含义2、种类第四节二难推理1、含义2、种类3如何驳斥二难推理思考题复合推理的种类第六章归纳逻辑第一节归纳逻辑概述一、归纳逻辑的定义二、归纳逻辑的性质和作用三、归纳和演绎的关系第二节传统归纳逻辑一、完全归纳逻辑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三、科学归纳推理四、穆勒“五法”思考题:1、归纳与归纳逻辑的关系如何?2、归纳推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3、归纳和演绎的关系?4、传统归纳逻辑的内容及其规则?第七章类比推理与假说第一节类比推理1、含义2、如何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3、作用第二节假说一、假说及其基本特征二、假说的形成三、假说的检验思考题:1、什么是类比推理?2、假说的特征?3、假说及其形成和检验的方法?第八章基本规律第一节概述1、什么是基本规律为什么2、客观基础第二节同一律1、内容2、作用及要求3、违反它所产生的逻辑错误错误!链接无效。
形式逻辑教学纲要
![形式逻辑教学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dec9919d6bec0975f465e291.png)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SOP
假
假
真
真
真
(1)A命题与E命题的关系:反对关系 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2)A命题与I命题、E命题与O命题:差等关系 可以同真,可以同假 (3)I命题与O命题的关系:下反对关系
可以同真,不能同假
(4)A命题与O命题、E命题与I命题:矛盾关系
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注意:仅适用于素材相同的命题
传统逻辑的发展
斯多葛学派的“命题逻辑”(复合命题及推
理)
欧洲中世纪逻辑学的发展 培根的“三表法”和“排除法”以及〈新工具
论〉 (存在表、差异表、程度表)
亚诺德和尼柯尔著〈波尔· 罗亚尔逻辑〉把演 绎与归纳融为一体 康德首次使用“形式逻辑”名称
现代逻辑的兴起和发展 (略)
1、数理逻辑的建立和发展 莱布尼兹提出用数学方法研究逻辑 布尔代数的建立
5、高等院校可分为重点院校、一般院校、专科及职业技 术院校还有中等专业学校。
6、市场可分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农村市场、资本主 义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等。
第六节
限制和概括
一、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
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内涵越大,外延越小, 内涵越小,外延越大。
例: 青年 年龄 中国青年 年龄 国籍 北京青年 年龄 国籍 地区
例:
此山有火; 此山有烟;
(宗) (因)
凡有烟的地方都有火,如厨房; (喻)
凡无烟的地方都无火,如湖。
(异喻)
3、传统逻辑的产生
创始人 亚里士多德 代表作:〈工具论〉〈形而上学〉 〈工具论〉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 〈后分析篇〉〈论辩篇〉〈辩谬篇〉 〈形而上学〉主要是哲学著者,其中论述了逻辑规律 的一些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主要是以词项为基础,被称为“词 项逻辑”
形式逻辑 教学大纲
![形式逻辑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d9cbddfcfc789eb162dc894.png)
形式逻辑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70127Z10课程名称(中/英文)形式逻辑/ Formal logic课程类别:专业选修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现代汉语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材:彭漪涟编《逻辑学基础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书:金岳霖编《形式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华东师大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形式逻辑》(第四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连丽霞编《形式逻辑教程》(第二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
彭漪涟、余式厚著《趣味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是:帮助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并运用逻辑知识正确认识事物,获取新的知识;自觉地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力量,以求达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富有逻辑性。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教材中涉及的的基本概念、定义、逻辑形式及其规则,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点带面,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同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自觉运用逻辑知识分析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逻辑问题,完成足够的数量的课外作业,把学习逻辑知识与应用逻辑工具分析具体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无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及特点,重点考核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考核方式采用笔试等形式,将到课情况、作业测评、课堂讨论、期末考核结合起来,进行多种类型的全过程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f778b0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f.png)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形式逻辑》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形式逻辑总学时: 36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形式逻辑的一些基本概念、逻辑规则、思维规律、逻辑方法并探讨它们在实践中怎样运用的哲学类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形式逻辑中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逻辑论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今后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绪论部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研究形式逻辑,明确学习形式逻辑的作用与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形式逻辑为什么要研究形式逻辑第二节形式逻辑存在于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形式逻辑与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第三节学形式逻辑有什么用学形式逻辑的作用与方法第二章概念的实质、分类及相互关系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概念的实质、分类及相互关系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概念及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明确概念的种类并能加以严格区分;掌握概念间的五种关系及注意事项、运用要求;明确运用概念的逻辑要求。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念概述一、概念的定义和作用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反变关系三、概念和语词的关系第二节概念的种类一、概念的种类二、概念分类的实践意义第三节概念间的关系一、概念间的同一关系的含义、注意事项、常犯错误二、概念间的包含关系的含义、注意事项、常犯错误三、概念间的交叉关系的含义、注意事项、常犯错误四、概念间的矛盾关系的含义、注意事项、常犯错误五、概念间的反对关系的含义、注意事项、常犯错误六、概念间的逻辑并列关系的含义、注意事项、常犯错误第四节运用概念的逻辑要求一、明确概念的逻辑要求二、运用概念常犯的逻辑错误第三章明确概念的几种方法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明确概念的几种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定义和划分的方法并能依据定义或划分的规则分析定义或划分是否正确;掌握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式逻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中文名称:形式逻辑2、英文名称:formal logic二、学时学分总学时:54学时,其中讲授44学时,习题10学时。
学分:3学分三、开课学期开课学期:第二学期四、课程考核要求课程考核要求:考试或考查考试:以期末试卷成绩为准;考查:综合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试卷成绩(70%)。
五、课程概述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
其目的和任务是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水平,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力量,以求达到概念明确、命题恰当、推理有逻辑性、论证有说服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
六、适用专业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一)绪论(3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以及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该课程的具体知识奠定基础。
能够识别“逻辑”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能够从各种具体的命题和推理中,概括出它们的逻辑形式,并指出其中的逻辑常项和变项等。
2、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和性质;难点是分析“逻辑”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教学内容(1)思维、语言和逻辑思维和语言;逻辑和逻辑学。
(2)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什么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的逻辑规律和简单的逻辑方法;形式逻辑的基本性质。
(3)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和方法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学习形式逻辑的方法。
(二)概念(6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和掌握概念的特征、种类、外延间的关系以及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能够运用欧拉图表示概念间的关系;了解什么是逻辑限制和概括并能熟练运用;牢记定义和划分的规则及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并能用以检验具体定义或划分有无逻辑错误。
2、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概念的种类、概念间的关系并用欧拉图表示之,定义和划分的规则及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难点是事物类与整体的区别,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别,分析具体定义或划分有无违反规则的情况。
3、教学内容(1)概念概述概念及其基本逻辑特征;概念和语词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的类和分子、整体和部分。
(2)概念的种类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正概念和负概念;实概念和虚概念。
(3)概念间的关系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
(4)定义定义及其构成;定义的种类或方法;定义的规则;定义的作用。
(5)划分划分及其构成;划分的种类或方法;划分的规则;划分的作用。
(6)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概念内涵和外延间的反变关系;概念的限制;概念的概括。
(三)简单命题(6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和把握命题的基本逻辑特征,直言命题的种类、逻辑形式、真假条件、主谓项的周延情况和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关系命题中关系的逻辑特性。
2、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直言命题的真假条件,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关系命题中关系的逻辑特性;难点是对直言命题之间对当关系和直言命题主谓项周延情况的正确理解。
3、教学内容(1)命题概述命题及其逻辑特征;命题和语句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命题的分类。
(2)直言命题直言命题及其构成;直言命题的种类;直言命题的真假条件;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直言命题主谓项周延性。
(3)关系命题关系命题及其构成;关系的逻辑性质(四)简单命题推理(7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和掌握对当关系推理的有效形式,命题变形推理的基本方法和规则及有效形式,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和前三个格的特殊规则,关系命题中关系的逻辑特性;能够比较熟练地分析各种具体的直言命题推理是否有效,能够将省略三段论恢复为完整形式并检验其是否有效。
2、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题变形推理的基本方法、规则及有效形式,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及前三个格的特殊规则;难点是命题变形推理的综合运用,三段论一般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3、教学内容(1)推理概述什么是推理;推理的分类。
(2)直言直接推理什么是直言直接推理;直言直接推理的种类:对当关系推理和命题变形推理。
(3)直言三段论三段论及其构成;三段论公理;三段论的一般规则;三段论的格与式;三段论的省略形式。
(4)关系推理什么是关系推理;关系推理的种类。
(五)复合命题(7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和掌握各种复合命题的逻辑含义、逻辑形式、真值表、逻辑性质及各种负命题的等值命题;能熟练运用真值表方法判定复合命题间的关系,特别是等值关系和矛盾关系,能够判定某个真值形式的逻辑性质。
2、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各种复合命题的逻辑含义、逻辑形式、真值表及各种负复合命题的等值命题;难点是对各种复合命题的真值及各种负复合命题等值命题的理解和运用。
3、教学内容(1)联言命题什么是联言命题;联言命题的真值;正确运用联言命题。
(2)选言命题什么是选言命题;选言命题的种类: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关于选言肢是否穷尽的问题。
(3)假言命题假言命题及其构成;假言命题的种类: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和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和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间的等值转换。
(4)负命题负命题及其真值;负命题的种类及其等值命题。
(5)真值表方法什么是真值表方法;真值表方法的运用:判定真值形式的逻辑性质和不同真值形式之间的关系。
(六)复合命题推理(7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和掌握各种复合命题推理的规则和有效形式;能够较熟练地判定某一复合命题推理形式是否有效,并能综合运用各种复合命题推理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各种复合命题推理的规则及有效形式,特别是各种选言推理和假言推理的规则和有效形式;难点是各种选言、假言推理形式有效无效的理解和区别及综合运用各种复合命题推理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教学内容(1)联言推理什么是联言推理;联言推理的规则;联言推理的有效形式(2)选言推理什么是选言推理;选言推理的种类: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
(3)假言推理什么是假言推理;假言推理的种类: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要条件假言推理。
(4)二难推理什么是二难推理;二难推理的有效形式;驳斥错误二难推理的方法。
(5)复合命题的其他推理假言易位推理;假言连锁推理;假言联言推理;负命题等值推理。
(七)模态命题及其推理(4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什么是模态命题;掌握真值模态命题的种类及它们之间的对当关系、真值模态推理的种类及其有效形式;掌握规范模态命题的种类及它们之间的对当关系、规范模态推理的种类及其有效形式。
2、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真值模态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对当关系真值模态推理的有效形式,规范模态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对当关系规范模态推理的有效形式;难点是真值模态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规范模态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3、教学内容(1)真值模态命题及其推理(2)规范模态命题及其推理(八)逻辑基本规律(5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什么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及其客观基础,把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逻辑要求及违反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能够识别实际思维中的逻辑错误,自觉地遵守逻辑思维规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水平。
2、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逻辑要求及违反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难点是正确理解“同一思维过程”及准确把握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
3、教学内容(1)逻辑基本规律概述什么是逻辑规律;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逻辑基本规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
(2)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同一律的逻辑要求及违反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同一律的作用;正确理解和运用同一律。
(2)矛盾律矛盾律的基本内容;矛盾律的逻辑要求及违反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矛盾律的作用;正确理解和运用矛盾律。
(3)排中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排中律的逻辑要求及违反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排中律的作用;正确理解和运用排中律;排中律和矛盾律的区别。
(九)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4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什么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及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关系,把握各种传统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一般形式结构、特点及提高结论可靠程度的逻辑要求。
2、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各种传统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一般形式结构和提高结论可靠程度的逻辑要求。
3、教学内容(1)归纳推理概述什么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种类;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2)传统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
(3)现代归纳推理概率归纳推理;统计归纳推理(4)类比推理什么是类比推理;类比推理的客观基础及其结论的性质;类比推理的种类;④类比推理的基本逻辑要求;类比推理的作用(十)论证(5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什么是论证,论证的结构和规则,证明和反驳的种类;掌握证明和反驳的基本逻辑方法;能够具体分析某一论证的逻辑结构及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论证的结构及论证与推理的区别、论证的规则、证明和反驳的种类及方法;难点是正确理解独立证明反驳法与归谬法、反证法的区别和联系。
3、教学内容(1)论证概述论证及其种类;论证的构成;论证与推理和实践检验的关系;论证的作用。
(2)论证的规则关于论题的规则;关于论据的规则;关于论证方式的规则。
(3)证明的种类必然性证明和非必然性证明;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
(4)反驳的种类反驳论题、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方式;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1)《逻辑学》,姜全吉、迟维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实用逻辑教程》,张绵厘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参考教材(1)《形式逻辑》,蔡贤浩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2)《逻辑学》,徐锦中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3)《逻辑学教程》,何向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4)《逻辑学》,楚明锟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5)《逻辑学》,南开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6)《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3、主要学习参考资料(1)《普通形式逻辑理论与实践》,赵永振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
(2)《趣味逻辑新编》,彭漪涟、余式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3)《逻辑与智慧新编》,郑伟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4)《笑话、幽默与逻辑》,谭大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