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的女性观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09d6b4fcb7360b4c2f3f6403.png)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号:学号:11510018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别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对外汉语班级 1101姓名张霞指导教师董文会2015年3月28日摘要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
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
论文在大量阅读原著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AbstractLu xun ha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omen's issues and explore, and tried to through literature also feudalism thought theme, call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beration, about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Lu xun's work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lready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lot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various essays prose of Lu xun, in Lu xun's male perspec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Lu xun's to bet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men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author's view of women, and Chinese women's effect on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key words : The words of Luxun ,The image of woman ,The evlotion of ideas目录 TOC \o "1-3" \h \uHYPERLINK \l _Toc27684 一、前言 1HYPERLINK \l _Toc16964 二、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2HYPERLINK \l _Toc21021 (一)愚昧麻木的守旧者 2HYPERLINK \l _Toc24148 (二)贪婪庸俗的自私者 3HYPERLINK \l _Toc28441 (三)麻木不仁的看客 3HYPERLINK \l _Toc8831 (四)封建节烈的牺牲者 4HYPERLINK \l _Toc1373 (五)自觉发醒的反叛者 4HYPERLINK \l _Toc6918 (六)坚强战斗的反抗者 5HYPERLINK \l _Toc16112 三、鲁迅笔下女性的革命思想及其演变 5 HYPERLINK \l _Toc1399 (一)逃避的反抗 5HYPERLINK \l _Toc14399 (二)被迫的反抗 6HYPERLINK \l _Toc30010 (三)一次主动的反抗 6HYPERLINK \l _Toc17666 (四)女性知识分子的觉醒反抗7HYPERLINK \l _Toc28013 四、鲁迅女性思想对中国女性的影响7 HYPERLINK \l _Toc26905 (一)反抗的女性构成了女性的反抗史7HYPERLINK \l _Toc8896 (二)对现代女性文明生活的影响 8HYPERLINK \l _Toc3446 五、鲁迅与其他作家笔下女性的比较8 HYPERLINK \l _Toc27966 (一)女性形象类型与女性解放道路8 HYPERLINK \l _Toc31069 (二)女性生存环境和心理特征9HYPERLINK \l _Toc28945 六、总结 1 0HYPERLINK \l _Toc6768 致谢 1 1HYPERLINK \l _Toc32463 参考文献 1 2一、前言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被打破。
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50ae0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63.png)
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摘要:女性形象在鲁迅作品中非常常见,这些女性形象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丰富,同时也表露出鲁迅对于女性的观念以及对当时女性所处悲惨处境的同情之心。
鲁迅在作品中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对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进行客观描述,并为女性甘愿被压迫和奴役感到痛心。
本文针对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展开分析,探究鲁迅的女性观。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女性观引言可以说鲁迅先生作为我国近代文学的态度,鲁迅的文笔可以说非常犀利,他对他所处的社会现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在他的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写实并且也非常经典,鲁迅认识到,女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封建社会所存在的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于封建社会中的女性来说,她们渴望在社会中获得平等待遇,渴望获得自由。
但是受到封建奴役思想的长期影响,社会对于女性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要求女性必须要做到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面对这种来自社会的压迫,她们只能被迫认命,她们也没有认识到自己遭受毒害的原因,因此也无法和这些封建礼教制度进行抗争。
鲁迅在很多作品中都对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进行了描述,并对她们坎坷的命运深表同情,与此同时鲁迅还对造成这些女性角色命运悲惨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对封建旧制度进行了批判。
一、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创作的意义1.批判封建男权社会鲁迅在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充分展现了封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并在作品中对男权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讨战。
在过去,女性一直以来都处于社会的底层,在压迫的时代中,她们虽然对社会的不公进行了反抗,但并没有成功,甚至还有的女性因此付出性命,并成为社会所批判的对象。
在封建男权社会当中,女性必须绝对服从男性,必须要保守贞洁,为了满足男性的审美需求,女性要忍痛进行缠足,由于脚部畸形走路也会很不方便,从此女性成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这也是导致女性和社会脱轨进而沦为男性附属品重要原因。
2.批判城市文化处于封建王朝的旧中国被帝国主义“撬开”了紧闭的国门,上海汇集了多元的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下,上海转型成为当时的一个现代化城市。
试论鲁迅的女性观
![试论鲁迅的女性观](https://img.taocdn.com/s3/m/2430ed65f5335a8102d22026.png)
收稿日期 :2003 - 05 - 12 作者简介 :吴敏 (1965 - ) ,女 ,湖南湘乡人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博士 。
36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稍稍细致地梳理鲁迅论妇女的文字 ,可以看到 ,鲁迅断断续续 、时密时疏却自始至终地直视 着中国妇女 ,他的女性观有着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 。在他一生中最后的日子 ,生病的鲁迅不看 报 ,不看书 ,只是安静地躺着 ,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断看着的”“, 那上边画着 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 ,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的花 朵”。鲁迅常常看这小画的心理情感含义 ,几乎没有人能够知道 。①因而研究鲁迅的女性观 ,不仅 有助于人们对妇女问题的认识 ,而且有助于人们另辟蹊径 ,从性别文化的角度来理解鲁迅 。
怒 ,终于发出悲哀的声音 ……”λψ一般女人的苦 ,她们全受过 ;一般女人所没有的痛 ,也利刃般掷 向她们 。可以说 ,正是这些社会最底层人物的生活及其苦痛无奈却无法言说也无处言说的心态 , 深深地激活了鲁迅 ,使鲁迅对她们不是居高临下局外人般的同情 ,而是意识深处切切实实的感情 认同 。换言之 ,从某种意义上说 ,鲁迅觉得自己和那些哀苦无告的妓女在感情本质上是一致的 , 他借她们用以自比 。以此角度来理解鲁迅的情感 ,尤其是去世前他常常观摩凝思的那张“女人照 片”,或许可以构成一个解释的通道 :她应该是老妇人 、女吊的精神情感姐妹 。
鲁迅非常关注妇女的现代意义的解放 。尽管中国妇女在封建文化的压抑下已做了几千年的 女奴 ,也许中国女性们的心灵已受到严重戕害 ,但“中国的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无法可 施”。µψ女性的起飞固然艰难 ,但并非没有飞翔的因子 ,任何有效的因子都显得格外珍贵 。所以 ,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 ,倍加赞赏刘和珍精神 “, 屡次感慨”中国女子“干练坚决 ,百折不回的气 概”“, 其勇毅虽遭阴谋秘计 ,压抑至数千年 ,而终于没有消亡”。鲁迅特别指出 “, 三·一八惨案”中 的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 意义就在此吧”。µζ即便是生活于传统文化环境中的祥林嫂 ,鲁迅也 为她安排了潜隐而执著的叛逆反抗性格 “, 受苦 —反抗”是祥林嫂生活的两部主调 。历史小说《补 天》,如果从性别文化的角度看 ,便很容易发现 ,鲁迅笔下的人类始祖女娲充满了生命力 ,丰满蓬 勃壮大 ,与自然合为一体 ,显得崇高坦荡 ;而身着古衣冠的小丈夫两眼含泪 ,渺小怯弱 ,萎缩苍白 。
论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论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a444383680203d8ce2f24ab.png)
论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摘要:鲁迅以深沉的笔调、强烈的感情、浓重的色彩,塑造了许多迥异的女性形象:“铁屋子”里的传统女性、“五四”时期觉醒的女性、走上社会反抗的女性。
可她们最终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
本文试图分析这三类女性形象,并探讨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而由此解读鲁迅先生的女性观问题。
关键词:鲁迅悲剧女性形象女性观现代“妇女解放”的呼声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妇女解放的声浪震得无人不知。
鲁迅是最关心妇女问题和社会下层妇女命运的作家之一,提及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自然地就会想到以《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为代表的一批女性形象,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向社会提出控诉,发出呐喊。
仔细分析这些女性的生存状况、斗争方式,就能发现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是逐步发展的,鲁迅的“女性观”是不断进步的。
一鲁迅在“五四”及其退潮时期对女性寄予了深刻的关注,创作了一些以妇女生存状态与命运为内容的小说,这些女性尽管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然而她们却有着同样悲剧性的命运。
(一)“铁屋子”里的传统女性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被囚居在传统的“铁屋子”里,她们是不能自由主宰自己命运的。
从社会到家庭直到个人,从精神到物质,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和独立性。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
[1]的确,人一旦丧失独立地位和独立品性,剩下的也许只有奴性了。
祥林嫂是不幸的女性,她是个连想做“奴隶”也不得的寡妇。
祥林嫂虽然进行了拼死的反抗,仍然没有摆脱再嫁的命运。
再回到鲁镇的祥林嫂已经被所有的人认为是“败坏风俗”的。
祥林嫂所讲的有关阿毛的悲惨故事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消遣,连她头上拼死抵抗留下的伤疤也成了人们寻开心的话题。
在这种要生不能,要死不敢的尴尬境地的煎熬中,祥林嫂开始“疑惑”了,她受尽一切苦难,丧夫失子,逆来顺受,为了赎罪,用尽了所有的积蓄,在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让千人踩万人跨,以赎去一生的罪恶。
试论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
![试论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https://img.taocdn.com/s3/m/20f7eac0fc4ffe473268ab7e.png)
试论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概要:鲁迅先生的妇女观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
女性的解放包括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两方面。
经济独立是基础,思想独立是前提。
女性的独立首先要有独立的意识。
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女性才有了争取的动力,才可能去为了人身自由而不懈奋斗。
《祝福》中描写展示出:祥林嫂勤劳、善良、任劳任怨、逆来顺受,从来没有想过反抗。
即使是她反抗再嫁,也仅仅是维护封建“节烈”观的一种表现。
她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将自己的辛苦所得拿去捐一条门槛,任万人践踏。
最后,在人们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
《明天》中的单四嫂形象是:她也是个寡妇,靠着纺纱养活自己和儿子,她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于自己的儿子身上,但是当宝儿病了以后,她求过签,许过愿,求何小仙,最后宝儿是吃了何小仙的药而死去的,但是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同情她,单四嫂无法忍受这样精神上的悲哀只求能在梦里与宝儿相见。
这两部作品表明出是封建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将她们置于死地的,仔细研究作品会发现像祥林嫂她们这样的妇女,从来没有想过争取做人的权利。
鲁迅揭示她们受着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她们疯狂的奴役和压迫,以及她们在意识形态上的精神创伤,说明当时许多像祥林嫂那样麻木生活的女性还是大有人在。
1.1反抗与妥协的雏形—开始觉醒鲁迅要为这些受歧视和压迫的女性解除冤屈,揭示问题所在,因此在《离婚》、《风波》、《肥皂》这些作品中,鲁迅成功塑造了像爱姑、七斤嫂,这些敢于公开抗争而又泼辣刚烈的妇女形象。
《离婚》中的爱姑虽然是个泼辣敢于抗争的妇女,但是在婚姻的问题上她还是一个失败者。
当她的丈夫姘上了寡妇要离弃她时,她整整闹了三年,并与兄弟一起拆了丈夫家的灶,出了恶气。
但是在七大人、卫老爷等官僚地主的威压下,她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最终在“七大人”面前,精神防线轰然倒塌。
其实,爱姑外强中干,对弱者逞强,对强者软弱,从勇于反抗到妥协,这就是她的经历。
论阿q正传 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义
![论阿q正传 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fa63429336c1eb91b375d44.png)
《阿Q正传》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义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小说的内容,博大而精深,并且无一不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
本文试从作品中所反映的女性观、传统习惯、革命观、奴隶性及看客态度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女性观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
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论时则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啊!男人对女人,一面是轻蔑,一面是追求,连屈辱不堪的阿Q面对静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骂”,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并说着下流话,但同时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对女人的无限联想并出现了对吴妈的调戏。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奴隶,当男人也成为奴隶的时候,女人便成为物品,连人也称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这种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影响至今:招生招工上的男女不平等,家庭婚姻中对女性的暴力虐待,近年讨论的“让女人回家去”等等,无一不是歧视女性的观念在当今的表现;反腐题材的影视文学中腐败分子的腐败来自贪污,而贪污却大都是为了某个女人,总之还是女人惹的祸。
真是“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啊!这种观念,从某种角度来说,充分体现出以男权为中心的思想,男权社会从维护自己利益的角度出发,将所有的罪孽都归属于女人,所有的失误都归罪于女人,女性的地位便随男权的日益增强而一天天沦落了。
二、传统习惯“从来如此,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
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墨守成规,反对变革,排斥异己。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https://img.taocdn.com/s3/m/fc09688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77.png)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摘要:鲁迅先生终其一生都在与封建礼教进行顽强的斗争,他热切的期望女性能够摆脱封建传统意识的束缚和悲剧命运的摆布,树立个性自由的解放思想。
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刘和珍等,无一不透露着鲁迅先生心中的女性观及其对女性解放思想的解读。
关键词:鲁迅悲剧命运;个性自由;女性解放思想一、引言鲁迅作为我国现实主义作家,一生都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为己任。
尤其在对于女性命运这一问题上,先生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在1918年先生就写下了《我之贞烈观》一文,开始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用犀利的笔法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社会。
在先生之后的作品中,如《祝福》《明天》《离婚》《纪念刘和珍君》等,他既表达了对封建制度下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又有对女性自身麻木不仁的批判,还对敢于反叛斗争封建礼教的这一类女性形象进行了讴歌,同时,先生自身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解放妇女,改变社会现状的道路。
概括来说,鲁迅先生笔下的女性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二、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一)愚昧落后的“守旧”形象《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太是一个身居穷乡僻壤的老太太,她对现状生活极其不满,经常利用她的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来揭示她的不满,她的不满在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她蔑视儿孙,连孙女饭前吃炒豆子她都不满,说:“我活到七十九岁,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立马就要吃饭了,还要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其次表现在她和儿媳妇争论秤的问题时,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又用“一代不如一代”来招架。
总之不管什么情况,不管她懂不懂,她都要用这句口头禅。
作者写九斤老太太频繁使用这句口头禅,并不是单纯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想揭示出小生产者因循守旧、冥顽不灵的保守观念。
(二)自觉自省的“反叛”形象在《离婚》中作者塑造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爱姑。
爱姑具有“母夜叉”般的性格,撒野又泼辣,面对丈夫的背叛,她回娘家搬兵讨伐,势要出这一口恶气,闹离婚一闹就是三年,连婆婆也奈何不了她。
论鲁迅笔下的女性观
![论鲁迅笔下的女性观](https://img.taocdn.com/s3/m/47888c0fb4daa58da0114ac9.png)
论鲁迅笔下的女性观作者:刘彦伟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02期内容摘要:鲁迅终其一生都在与封建礼教制度进行顽强的斗争,他热切的期望女性能够摆脱传统意识的束缚,树立个性自由的解放思想,使女性走上独立自主的地位。
所以,对鲁迅先生杂文的女性问题研究、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以及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女性问题悲剧命运一.鲁迅的女性观鲁迅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如祥林嫂,子君,阿长等。
这些女性的形象各有其特点,或保守、激进、慈爱、善良,可无论鲁迅先生以何种方式塑造这些女性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母题,即“母性的光辉”。
母性体现在鲁迅作品的许多方面,比如鲁迅童年时期陪伴他的长妈妈,这位睡觉呈大字型的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在给迅哥儿买来《山海经》的时候,作者可谓是视作珍宝,可以说虽然事隔多年,我们还是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于长妈妈的爱,尤其是结尾的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请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句饱含真情的话语更是表达了鲁迅对于母性的大爱。
《药》这篇作品中描写了一个革命者为了解放群众却被群众反噬的悲剧,革命者夏瑜的死是悲凉的,华小栓的死是悲哀的,一个是为了理想而献身的烈士,另一个是封建愚昧下的牺牲品。
可对于全天下的母亲来说,政治立场,思想觉悟,怎样赴死并不重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必定是天底下最难以名状的悲伤,一种在封建制度下必然要接受的悲伤。
在作品的结尾,两位青年死后,葬在相距不远的地方,两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寒冷的早上去上坟,于此情此景,两位母亲的悲伤是相同的。
可以说,这个结尾是鲁迅留给那个无论是思想还是社会形态都在艰难发生蜕变的特殊时代下的母亲们的,抛开其他不谈,可以看出小说结尾对于母爱这一人类最美好,最无私情感的赞美。
在鲁迅先生看来,母性是女性的天性,“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
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
”[1]鲁迅的笔是犀利的,又是温情的。
在痛击当时中国最阴暗面的同时,又对人性中的美好进行歌颂,对于传统中积极的方面予以肯定,如此有魅力的作品,我相信任何时代的读者读完,心情都是复杂的。
鲁迅《祝福》、《离婚》中的女性主义
![鲁迅《祝福》、《离婚》中的女性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5a6014d316fc700aba68fc29.png)
鲁迅《祝福》、《离婚》中的女性主义鲁迅先生曾说:“旧社会的根柢原是非常坚固的,新运动非有更大的力不能动摇它什么。
并且旧社会还有它使新势力妥协的好办法,但它自己是决不妥协的。
”因此,“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
”在这些认识的驱动下,鲁迅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杂文和小说,对统治中国三千年之久的封建制度开火,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强烈的批判。
其中,对女性这一弱势群体寄予着深刻关注的一些作品,例如《祝福》和《离婚》,在那样一个启蒙与发现的时代也就更具代表意义了。
封建社会的男子通常要受到政权、神权和族权的支配,至于女子,除以上三种之外,还要受到夫权的支配,这便是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清规。
所以,无论是《祝福》中的祥林嫂,抑或是《离婚》中的爱姑,她们虽性格迥异,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然而却同属于一个特殊群体——弱势群体。
因此,在腐朽顽固的封建制度统治下也就必然有着一样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侮辱、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面对种种不平的遭遇,她也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
她怀着对世界的渴望来到人世,却带着无尽的愁苦悄然而逝。
然而,又有多少这样平凡而又卑微的生命,同样是生活在旧社会,同样是受尽煎熬,同样是艰难的朝向远方,满满的逝去,却只留下一个个沉痛的身影。
祥林嫂被迫嫁给比自己小十多岁的丈夫,在二十六、七岁上就当了寡妇,她被迫出走,在鲁四家佣工,之后又被婆婆卖掉,不幸的是第二任丈夫和孩子又先后死了,大伯为了私吞财产将她赶出……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再次来到鲁四家做工,却又被说“伤风败俗”,动了祭器,做了祭品,“祖宗是不吃的”。
就这样,连出卖自己劳动力谋生活的资格都被剥夺了。
最终,“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的,看的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从鲁迅的作品看鲁迅的女性观3
![从鲁迅的作品看鲁迅的女性观3](https://img.taocdn.com/s3/m/8783ae6aa45177232f60a2a9.png)
从鲁迅的作品看女性的悲剧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巨人,始终探索着中国民众的解放之路,毕生关注着女性的命运,思考和探索女性解放的出路。
他将妇女解放作为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内容,以妇女解放为反封建的突破口,对封建道德进行了最坚决、最彻底、最深刻的批判。
他以犀利的笔锋,独特的视角,深入揭示了中国妇女生存和蜕变的艰难,积极探究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思索着中国妇女的解放之路。
本文拟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妇女的生存困境,揭示他对女性悲剧的态度,探讨他创作中对女性摆脱悲剧命运出路的思索的历程。
Luxun being the giant of china new modern culture,he always search for the liberate road of China’s people and womens future so as to exprore the liberate road.He put the womens liberty on a antifeudal way to make the Criticism of feudal morality.He deeply eveals the difficulty of womens living and difficult way to change by his sharply penliterary talent.He thought of the poor womens tragicdy fate and search for the liberty road. This article anyise that the womens poor fate and Luxun’s willing of get the women out of trouble.关键词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同封建旧势力抗争的一生,是拯救和唤醒国民的一生。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和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爱国者,他将自己同情的目光投向了旧中国的女性,那些在封建制度下备受剥削和摧残的人们。
鲁迅对女性观作文
![鲁迅对女性观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3db45e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e.png)
鲁迅对女性观作文
《鲁迅对女性观作文》
咱今天就来说说鲁迅和他的女性观。
鲁迅啊,那可是个大文豪,他对女性的看法可有意思啦。
就说有一次,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鲁迅的书,翻开其中一页,那上面写着关于女性的一些文字,我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他说女性不应该被束缚,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
哎呀,这可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呀!我就想起我身边的一些女孩子,有的总是唯唯诺诺的,啥都听别人的,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
鲁迅要是看到她们,肯定得着急上火,想着怎么让她们觉醒呢!
还有啊,鲁迅强调女性的平等权利,这多重要啊!我记得有一次去参加一个活动,本来有个女生很有能力去负责一个项目,可就因为一些人觉得她是女生就不太信任她,差点让她失去了机会。
要是大家都能像鲁迅说的那样,尊重女性的能力和平等权利,那该多好啊。
鲁迅的这些观点真的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女性的认识。
咱可得好好学学,不能再用那些老一套的观念来看待女性啦。
让女性们都能自由自在地展现自己的风采,那多棒呀!
总之呢,鲁迅的女性观真的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更加懂得要尊重和珍惜每一位女性。
咱以后也得多多宣扬这种观念,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女性的重要和伟大呀!哈哈!。
鲁迅对女性观作文
![鲁迅对女性观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1e7e6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7.png)
鲁迅对女性观作文说起鲁迅的女性观,那可真是有不少值得唠唠的地方。
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女性可真是被各种传统观念的大山压着。
就像祥林嫂,她的遭遇那是当时许多女性命运的缩影。
鲁迅看到了女性在封建礼教下的悲惨处境,他对女性那是充满了同情。
他笔下的女性往往是被封建制度这只无形的大手摆弄着,没有自主的权利。
你看,在婚姻方面,那时候很多女性就像货物一样被包办婚姻。
鲁迅就觉得这很荒谬。
他觉得女性应该有追求爱情的权利,而不是被家族利益、封建习俗强行凑对。
像子君,她勇敢地走出家庭,和涓生追求爱情,这在当时可是很大胆的行为。
虽然子君最后的结局很悲惨,但鲁迅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来揭示封建势力对女性追求自由爱情的打压。
而且啊,鲁迅还关注到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在传统观念里,女性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鲁迅却觉得女性应该像男性一样,有受教育的权利,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
他知道女性的力量要是被释放出来,那也是不容小觑的。
在经济上,鲁迅也有自己的想法。
他明白女性要是没有经济独立,那在家庭和社会中就永远没有话语权。
就好比一个家庭里,女性如果只是靠男人养活,那男人就可以随意地对女性颐指气使。
所以他提倡女性要有自己的职业,自己赚钱养活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地挺起腰杆。
鲁迅对女性的看法还体现在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
他笔下的女性不是那种单一的、平面的形象,而是有着复杂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他尊重女性的个性,无论是勇敢的还是懦弱的,他都真实地展现出来。
总的来说,鲁迅的女性观就像是一道光照进那个黑暗的、对女性充满压迫的时代。
他告诉人们,女性不是附属品,不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是有着无限可能的独立个体。
他的这些观点即使到现在,也还有着深刻的意义。
你看现在,虽然女性的地位已经大大提高了,但偶尔还是会遇到一些来自传统观念的阻力,这时候就更能体会到鲁迅当年的眼光是多么的超前啦。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d09820c0c1c708a1294a4410.png)
鲁迅研究姓名:杨晓勇学院:文学院班级:B11汉语言文学三班学号:114102043039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摘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大致可分为:命运悲惨的女性、自发反抗的女性、新旧夹缝中的女性三种类型。
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
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封建悲剧反抗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很有代表性。
《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
《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逃避的反抗: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
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
单四嫂子在“前年”夫死了后,一直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她年幼的儿子宝儿。
应该说,成了寡妇后,她在精神上是很难顶住封建礼教及社会上的各种压迫的,但是因为宝儿的存在,使她觉得有了“明天”,有了希望,有了精神支柱,也是她能够一个人坚持下来的理由。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苦日子也不长,宝儿的不幸夭亡,使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没了,她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明天”。
鲁 迅 笔 下 的 妇 女 形 象 分 析
![鲁 迅 笔 下 的 妇 女 形 象 分 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341897336c1eb91b375d18.png)
编号0801620毕业论文届本科)题目: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分析系(部)院: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作者姓名:陈海燕指导教师:张惠林职称:讲师完成日期: 2008年 05 月 20 日二00八年五月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分析陈海燕(河西学院中文系甘肃张掖734000)摘要:鲁迅始终对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生动形象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妇女形象。
作品通过描写她们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鲁迅对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挖掘,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关键词:鲁迅;妇女形象;精神重压;命运悲惨;被奴化的灵魂。
Lu Xun's women's image analysisAbstract: Lu xun always on at the society of women to give a great deal of concern and compassion, in his novels, successfully building a wide range of vivid and rich typical significance. Works by describing their miseries, profoundly revealing feudal patriarchal evils, angrily accusing a feudal society eat human nature. Lu Xun to the cause of women's tragic fate of social roots and origins for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mining, th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describing women's tragic fate of the topic, to a new level.Key words:Lu Xun's image; women; mental pressure; a tragic fate; is the soul of enslavement.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已任。
鲁迅的女性观
![鲁迅的女性观](https://img.taocdn.com/s3/m/e166fa12cc7931b765ce1526.png)
鲁迅的女性观观之鲁迅的小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引发我们无限的深思,鲁迅断断续续、时密时疏却自始至终地直视着中国妇女。
一生关注女性问题, 与女性解放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有关女性问题的论著近30篇之多, 这些文章涉及宗族制度、儒家女教、女子教育、爱情婚姻、婆婆制、经济独立、新女性乃至性变态等问题,。
他常常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
同时,也以“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希望她们能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一、主张男女平等,针砭封建等级制度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 它与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 造成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落后。
千百年来, 中国妇女被拘囚在传统“铁屋子”里, 她们是不能自由主宰自己的命运的。
从社会到家庭直至个人, 从精神到物质, 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和独立性。
对此, 鲁迅深感痛心, 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 至多不过是奴隶。
”的确, 人一旦丧失独立地位和独立品性, 剩下的也许只有奴性。
为了揭穿封建宗法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毒害奴役,鲁迅率先用手中的笔挑开了封建势力温文尔雅的面纱, 揭示和批判封建礼教之于妇女的“吃人”的、荒谬的本质。
在遭罹百难的妇女中,鲁迅较为关注农村下层劳动妇女和被迫卖身为妓的女性。
《明天》写出了传统道德对单四嫂的戕害。
她只能小心谨慎地做“节妇”,忍气吞声地默认命运,假装无视街痞们的侮辱。
失去丈夫又没有儿子可“从”的单四嫂子没有生存意义的“明天”可言。
《祝福》里的祥林嫂这样一个诚实善良的劳动妇女,一生被封建男权和性道德严重贬损和侮辱一直到死。
他在杂文《我之节烈观》中对男权社会的性道德进行了剖析,认为所谓“节”和“烈”是专门用来束缚女子的道德,在要求女子“节”和“烈”的同时,男子却在实行多妻主义,这是极其荒谬的。
论鲁迅的妇女观及其当代意义
![论鲁迅的妇女观及其当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6d477095f0e7cd1842536e6.png)
论鲁迅的妇女观及其当代意义作者:黄键来源:《科教导刊》2016年第04期摘要鲁迅十分关注女性问题并对妇女问题有着自己的研究和探索,同时试着利用文学的创造表明自己反封建的思想,从中揭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为女性解放寻找一个正确的方向。
有关鲁迅许多小说中塑造出的女性与妇女形象,有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方面有过专门的论述与研究,所以为我们在解析鲁迅作品的同时提供很多很好的思维方式和论述角度,本文将从鲁迅的小说入手,并结合其杂文、散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借助前人研究的资料,整体把握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并以此来考察鲁迅本人对妇女问题的看法、态度,从而结合当代妇女解放存在的历史问题,了解对当代的意义,为更好地理解鲁迅对妇女解放提出的具有针对性、实际意义的问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妇女解放觉醒意识现实需要中图分类号:GI2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660 引言女性作为这个世界的半边天,她们的解放问题将是这个社会的重要问题,妇女在现实的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妇女解放与否的重要标识。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单四嫂、爱姑、祥林嫂、子君、刘和珍君等一系列的典型形象,作者在同情她们命运的同时也关注她们的生活并为她们的解放道路发表着深层次的见地,也正是通过对这些妇女形象的塑造,折射出社会中的妇女问题,深刻地表明了自己对妇女问题的关注。
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从现实中取得政治上的权利,经济上的独立,并有意识上的觉醒。
论文将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解析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而了解鲁迅对女性观的发展变化。
二是研究鲁迅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索以及对当代妇女解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出妇女真正的解放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她们自身的转变和现实的要求与思考。
1鲁迅作品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解析在有着几千年封建气息的旧中国,妇女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可以说她们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最底层。
[教材]浅谈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材]浅谈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9aa77a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c.png)
浅析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小说的内容,博大而精深,并且无一不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
本文试从作品中所反映的女性观、传统习惯、革命观、奴隶性及看客态度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女性观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
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论时则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啊!男人对女人,一面是轻蔑,一面是追求,连屈辱不堪的阿Q面对静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骂”,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并说着下流话,但同时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对女人的无限联想并出现了对吴妈的调戏。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奴隶,当男人也成为奴隶的时候,女人便成为物品,连人也称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这种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影响至今:招生招工上的男女不平等,家庭婚姻中对女性的暴力虐待,近年讨论的“让女人回家去”等等,无一不是歧视女性的观念在当今的表现;反腐题材的影视文学中腐败分子的腐败来自贪污,而贪污却大都是为了某个女人,总之还是女人惹的祸。
真是“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啊!这种观念,从某种角度来说,充分体现出以男权为中心的思想,男权社会从维护自己利益的角度出发,将所有的罪孽都归属于女人,所有的失误都归罪于女人,女性的地位便随男权的日益增强而一天天沦落了。
二、传统习惯“从来如此,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
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墨守成规,反对变革,排斥异己。
浅析鲁迅《彷徨》反映的女性观
![浅析鲁迅《彷徨》反映的女性观](https://img.taocdn.com/s3/m/798c84ca5f0e7cd18525367e.png)
浅析鲁迅《彷徨》反映的女性观发表时间:2020-07-07T15:03:51.247Z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2期作者:梁紫莹[导读] 通过分析《彷徨》短篇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得出女性自身所持有的女性观,着重女性对于自身的定位和认识,呈现其依附和迎合男性的固有观念,及为追求理想生活所衍生的进步观念,并剖析人物的行为举止加以论证。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00【摘要】通过分析《彷徨》短篇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得出女性自身所持有的女性观,着重女性对于自身的定位和认识,呈现其依附和迎合男性的固有观念,及为追求理想生活所衍生的进步观念,并剖析人物的行为举止加以论证。
【关键词】女性;女性观;男性鲁迅写过的大量作品中,除了表露出对社会风气的透彻观察外,也有对边缘弱势群体的密切关注,在他笔下呈现的女性形象都鲜活且具体,其中不乏对封建时代保守思想的批判及对打破传统勇于“出走”解放自我方面的鼓励,以其代表作《彷徨》为例,就有针对不同个性的尖锐刻画,本篇将会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呈现她们身上各自反映的女性观念。
一、地位从属且次于子旧时代反映社会的作品中,女性人物对自身的定位,常常处于次要位置,是天然的第二性,总是默认排在男性之后,短篇《祝福》里的核心人物祥林嫂,她是典型的封建观念受害者,在丈夫去世后不得不遵从婆家指令,嫁与他人,而当相依为命的儿子也离她而去,她就此崩溃,彻底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她不再在意外在的形象,丧失了挣扎的本能,以夫为大、子为先的观念植入让她的人生受尽折磨。
祥林嫂从嫁入夫家起便一直听由婆家使唤,就连成了寡妇后也无法彻底解放。
期间她有过反抗,丈夫去世后她独自谋求生路,只可惜逃离了,也未能在鲁镇换取一个归身之处,她以下等的身份在另一个屋檐下,延续着从属关系的生活。
在历经了丧子之痛后,祥林嫂就像变了人似的,不再有先前的活力,也失去了反抗的意志,她日渐怠慢,显出呆滞的神情来。
她曾在受人折磨的时日里尝试挣脱,却在痛失至亲后失去生存动力,一副全然放弃自我的模样,丢失了往日应有的激情,不再去反抗,在她眼里儿子占据了重要位置,是精神的最后支柱,生活的挫败已令她疲惫不堪,儿子的早逝更是压垮了她。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b95244de964bcf84b9d57be3.png)
《离婚》中的爱姑和《伤逝》中的子君,她们要比祥林嫂和单四嫂子进步得多,她们懂得抗争,然而她们的思想终究未能彻底摆脱封建观念的束缚,最后依然不自觉的顺从了封建观念。
爱姑也是一个农村妇女,她十五岁嫁到施家,谨守媳妇妻子的本分。看似逆来顺受的小媳妇,当丈夫拼上了小寡妇要遗弃她时,她却进行了大胆的反抗。她和施家整整闹了三年,闹得施家鸡鸣狗跳,施家只好请来了绅士慰老爷从中说和,然而爱姑却不同意,一定要和施家抗争到底。后来慰老爷请来城里的七大人,在七大人面前,爱姑起初据理力争,向七大人申诉自己在施家受到的欺凌。她将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认为七大人是知书识礼的人,必定可以帮她打赢这场官司。可她却忘了七大人正是这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是不可能帮助她去打破这传统的礼教的。事实上,爱姑真正想维护的是她合法妻子的身份,她本是明媒正娶的夫人,可丈夫姘上了小寡妇,想要离婚抛弃她,于是她大闹想要维护她正妻的地位。所以说,她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她的思想仍旧受着封建思想的束缚。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教条活活逼死的。在宗法制度下,她的婆婆凭借族权要将祥林嫂卖了,不允许她守节。可自古以来“从一而终”的封建教条又要求祥林嫂在丈夫死后必须守节,不能改嫁。于是,这二者之间产生了矛盾,所以在祥林嫂再嫁再寡后,那些严守封建礼教的人便认为祥林嫂罪孽深重,要受惩罚。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也是这类女性中的一个,残酷的现实使她变得麻木、顺从。她原本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丈夫死后,她遵循着从一而终的传统礼教不愿改嫁,她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三岁的儿子宝儿身上,靠着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儿子。然而,宝儿不幸生病了,她为宝儿求签、许愿、吃单方,宝儿的病却依然不见好。不得已,她只好将希望压在庸医小仙身上。可最后宝儿还是死了,就这样她连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面对冷漠不公的现实,她选择了逆来顺受的接受它。现实的残酷使这个可怜的寡妇将希望寄托在梦幻般的“明天”,幻想明天会更好的,然而明天却依然是一片虚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男性文明的历史 ;而男性文明的历史 ,又是对女性的控制 、奴役 、欺辱 、玩弄的历史 。《男人的进 化》一文中有这样的概括 :几千年来男人的“本领大”就在于对女性的控制 ,把女人变成奴隶 ,而男 人们自己的“进化”仅仅表现在强奸 、嫖妓 、旧式婚姻上 。⑦鲁迅感慨地说 “, 古时候 ,做女人大晦 气 ,一举一动 ,都是错的 ,这个也骂 ,那个也骂 。”⑧“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 ,每每归咎女子 ,糊糊 涂涂担代全体的罪恶 ,已经三千多年了 。”⑨愈是堕落的 、文明衰颓的社会 ,愈容易向女人转嫁屈 辱以获取心理自慰 ,因为女人总是无言的弱者 。这种情形令人想起两句古诗 “: 商女不知亡国恨 , 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被逼卖唱为生 ,供男人们享乐 ,却同时遭受着男人们的辱骂责难 。有女 人担罪 ,男人们对“亡国”便可心安理得 。鲁迅对欺辱女性的旧文化予以了严厉的抨击反诘 ,愤慨 之情溢于言表 “: 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⑩
怒 ,终于发出悲哀的声音 ……”λψ一般女人的苦 ,她们全受过 ;一般女人所没有的痛 ,也利刃般掷 向她们 。可以说 ,正是这些社会最底层人物的生活及其苦痛无奈却无法言说也无处言说的心态 , 深深地激活了鲁迅 ,使鲁迅对她们不是居高临下局外人般的同情 ,而是意识深处切切实实的感情 认同 。换言之 ,从某种意义上说 ,鲁迅觉得自己和那些哀苦无告的妓女在感情本质上是一致的 , 他借她们用以自比 。以此角度来理解鲁迅的情感 ,尤其是去世前他常常观摩凝思的那张“女人照 片”,或许可以构成一个解释的通道 :她应该是老妇人 、女吊的精神情感姐妹 。
鲁迅尖锐地揭示和批判了封建文化之于妇女的“吃人”的 、荒谬的本质 。在遭罹百难的妇女 中 ,鲁迅较为关注农村下层劳动妇女和被迫卖身为妓的女性 。《明天》写出了传统道德对单四嫂 的戕害 。她只能小心谨慎地做“节妇”,忍气吞声地默认命运 ,假装无视街痞们的侮辱 。失去丈夫 又没有儿子可“从”的单四嫂子没有生存意义的“明天”可言 。《祝福》里的祥林嫂 ,有着中国劳动 妇女的一切美德 ,却遭受到命运的一次次打击 :她想遵循“从一而终”的妇道 ,但可以支配她命运 的婆婆为了钱不准她作节妇 (封建宗法制给了婆婆家族大权) ;她想做安分守己的贤妻良母 ,却被 不可预料的天灾人祸所包围 ;她想按“捐门槛”的旧俗洗涤再嫁的“罪孽”,但仍被当作“不洁”的女 人 ;她希望以“死”平息一切 ,但阴府鬼神的恐吓又令她死不安宁 ;甚至尘芥般地死了 ,还要受人的 嫌弃责难 。祥林嫂想做节妇 、捐门槛等所有的观念行为 ,都依循着传统的道德习俗 ;而婆婆卖媳 妇 、捐门槛仍洗不净“罪孽”、再嫁女人到阴府将分身于两个丈夫等 ,也是传统制度和道德观念的 具体表现 ,它们与祥林嫂所依据的那些规则是矛盾冲突的 。这些矛盾冲突直接导致了祥林嫂的 生活悲剧和无所适从的灵魂恐惧 。小说以祥林嫂的命运片段显示出 ,正是封建道德自身内部的 悖谬荒唐和对妇女的残忍酷烈 ,肢解了祥林嫂 ,也肢解着中国所有的劳动妇女 。然而几千年来 , 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了一切 ,几乎所有的人 ,包括女人自己 ,依据“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 的道理”活着 ,并构成“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吃人或被吃 。λϖ 鲁迅通过祥林嫂的命运 ,解构着 封建文化 ,为重构新道德提供了一个对立性的艺术参照标本 。
在鲁迅看来 ,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因袭的既成观念 ,已经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女性们 也自觉不自觉地为这种文化所同化 ,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规则 。于是 ,女性内部也在分层 , 进行同类残杀 ,在“强者 —弱者 —更弱者”的等级文化结构中 “, 对强者它是弱者 ,但对更弱者却还 是强者 。所以有时虽然忍气吞声 ,有时仍可以耀武扬威 。”λζ一个有些钱有些地位“暂时做稳了奴 隶”的女人 ,便可以欺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女人 ,成为统治阶级文化的帮凶 “, 奴隶们受惯了‘酷 刑’的教育 ,他只知道对人应该用酷刑 。”λ{于是有了《祝福》里的婆婆 、柳妈 、鲁四奶奶以及鉴赏祥 林嫂痛苦的人 ,有了《颓败线的颤动》里的女儿 ,还有中国“婆 —媳 —姑”地位的变化引就的其行为 变化等 ,这些女人以观看和制造更弱者的悲剧或是“杀人者的帮凶”,λ| 来获得自己可怜或无知的 精神自慰 。
稍稍细致地梳理鲁迅论妇女的文字 ,可以看到 ,鲁迅断断续续 、时密时疏却自始至终地直视 着中国妇女 ,他的女性观有着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 。在他一生中最后的日子 ,生病的鲁迅不看 报 ,不看书 ,只是安静地躺着 ,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断看着的”“, 那上边画着 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 ,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的花 朵”。鲁迅常常看这小画的心理情感含义 ,几乎没有人能够知道 。①因而研究鲁迅的女性观 ,不仅 有助于人们对妇女问题的认识 ,而且有助于人们另辟蹊径 ,从性别文化的角度来理解鲁迅 。
收稿日期 :2003 - 05 - 12 作者简介 :吴敏 (1965 - ) ,女 ,湖南湘乡人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博士 。
36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吴 敏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1)
摘 要 :鲁迅基于现代“人”的立场观念和个人情感生活的曲折苦涩体验 ,相当关注妇女的问题 。 他尖锐地批判了中国传统男性中心文化“吃人”的 、荒谬的本质 ,并对男权文化挤压下的“失节”妇女表 现出深切的自我情感认同 ;他一面热切地期盼着妇女成为觉醒的“现代人”,一面又清醒地质疑着妇女 解放路途中的重重问题 ,在“希望”与“绝望”中徘徊 。 关键词 :鲁迅 ; 道德悖谬 ; 妇女觉醒 中图分类号 : I210. 97 ; D44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5455 (2003) 06 - 0036 - 04
如果说 ,鲁迅在单四嫂 、祥林嫂等农村劳动妇女身上投注较多的是怜悯和愤怒之情 ,那么 ,他 对被迫卖身为妓的女性的感情则要复杂得多 。他描绘前类形象 ,指归在批判传统文化 ;而他写妓 女的作品 ,则传达出人由于无可更移的外在环境压制 、无法挣脱悲剧命运的 、无边无际的苦痛之 情和无言的虚空之绪 。中国人对妓女从来嗤之以鼻 ,投以白眼 ,她们是肮脏丑恶低劣无耻的同义 词 。在中国历史文化结构中 ,可以说 ,她们又是已经做“下人”的女人的“下人”。然而 ,鲁迅却在 妓女形象身上 ,寄寓了极有丰富复杂内蕴的个人情感 。《颓败线的颤动》里 ,老妇人当年为养活女 儿 ,忍受屈辱 ,卖身求生 ,然而却遭到成年后的子辈们一句接一句 、几乎没有间歇的怨恨辱骂 。这 种雪上加霜 、伤口撒盐 、落井下石的身心苦痛如何言说 ?! 作品在死寂无边的荒原背景上 ,勾勒老 妇人颓败身躯颤动的雕塑 ,一连累叠了十几个意义不同的短语 ,以投现老妇人的复杂心绪 ,极言 此刻她脑中交汇堆积碰撞而终至无语的种种情形 。有学者认为《, 颓败线的颤动》所传达出的复 杂情感体验 “, 使人达到对于生命的最为深刻的理解”; λω而富有意味的是 ,鲁迅选择了女性出卖 肉体的牺牲与被弃“这一古老普遍却又尴尬悖德的母题”来言说 。λξ鲁迅的另一篇散文《女吊》也
2003 年第 6 期 No. 6 ,2003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3 年 12 月 Dec. ,2003
试论鲁迅的女性观
鲁迅着意于把妇女置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 。首先 ,在政治社会结构中 ,妇 女被规定到最低的底层 “: 天有十日 ,人有十等”,第十等人是“台”。然而鲁迅指出 “, 台”下还有更 卑弱供他驱使的“妻”。②其次 ,在道德准则方面 ,妇女必须孜孜遵循的是“极难极苦”或沉默无言 的“节”“、烈”“、从”。③再次 “, 女祸”的观念源远流长 ,女性总被当作“世道浇漓 ,人心日下 ,国将不 国”的“祸水”“, 社会的公意 ,向来以为贞淫与否 ,全在女性 。 ……女子身旁 ,几乎布满了危险 ,除 却他自己的父兄丈夫以外 ,便都带点诱惑的鬼气 。”④“这社会制度把她挤成了各式各样的奴隶 , 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西汉末年 ,女人的“堕马髻”、“愁眉啼妆”,也被说成是“亡国之 兆”。⑤此外 ,妇女还是文字狎玩的对象 。譬如新闻界 ,对男人的年纪和相貌大抵写得老实 ,但“对 于女性 ,尤其喜欢加上些描写”“, 发挥词藻”“, 不是‘徐娘半老 、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 、玲珑可 爱’”。一个女孩跑掉了 ,才子就断定道 “: 小姑独宿 ,不惯无郎 。”一个村妇再醮了两回 ,便被说成 “奇淫不减武则天”,全是在借用文字玩耍女人 。⑥在鲁迅看来 ,这些对于妇女的定位 、规则 、心理 , 从男女两性的角度看 ,完全显示着男性中心主义 :对男性纵容对女性苛刻 ,替男性开脱为女人治 罪 ,给男人以逍遥自在的特权给女人以酷烈惨痛的紧箍咒 。一部封建文明的历史 ,可以看成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