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外交关系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思维导图)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内容另起炉灶含义: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作用: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的一切特权作用: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含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联合国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特点: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中国的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成功关系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开创外交新局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意义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70年代外交突破和转机的关键原因:世界局势的变化,中美双方的共同要求改善过程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总统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1978年,中美签署《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原因:中美关系改善,促进了中日建交标志: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表现: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活动意义:对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上海合作组织建立时间:2001年中国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参加国家: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六国目的: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性质: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中国现代外交关系

中国现代外交关系

中国现代外交关系现代中国外交在经历了长期的封闭与孤立之后,逐渐走向开放与多元化。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外交关系无疑对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现代外交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初期开放、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及争取更大的全球影响力等。

一、开放与多边主义中国现代外交关系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渐与世界各国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

这一时期,中国主要注重发展与邻国的友好关系,并积极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国力的增强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开始走向多边主义的道路。

1980年,中国成为联合国会员国,逐渐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贡献力量。

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实施中国外交政策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

中国秉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和争取和平发展的立场,在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时,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

中国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领土争端和边界问题。

例如,中国与俄罗斯、印度等邻国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了边界争议,确保了地区的和平稳定。

三、积极参与全球事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开始主动参与全球事务,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力量。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

四、争取更大的全球影响力中国外交的目标之一是争取更大的全球影响力。

中国通过倡导“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努力提高自己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倡议和方案。

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总结中国现代外交关系的发展从开放与多边主义出发,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致力于扩大自己的全球影响力。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0s中期)(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尖锐对立;亚非拉许多国家赢得民族独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延续至今)(3)基本方针(3点)“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新建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其特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外交奠定基础)“一边倒”(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以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及维护独立与主权,不致处于孤立地位)(4)新中国初期重大外交活动与成就1、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正式建交(1950年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军事同盟关系与苏对中提供贷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和缅,一致同意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意义(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瑞士),主要讨论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和平问题;4、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印尼,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主题:亚非独立国家的和平、民族独立、经济发展等问题;意义: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与更多亚非关系建立外交关系。

二.70年代外交成就(打开外交新局面)(1)恢复(注:为恢复而不是加入,中国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2.时间:1971年26届联合国大会3.意义:中国外交重大胜利,有利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美国长期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美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被打破。

10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0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环球时报》
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 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
支 持 票
51 47 34
10
1950
24
1956 1960 1965 1970(年份)
毛泽东明确表示,要去,为什么不去?这 是非洲黑人兄弟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用轿 子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不去就脱离群众 了。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 太平洋地区谋取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 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 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 议。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 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 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 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主要背景
年第 代三 末阶 段 {70 年 代 末 至 80 外交战略 特 点
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舞台重要 力量;苏攻美守 联美遏苏“一条线一大片” 加强与第三世界合作和团结; 由革命型外交转向国家利益型 外交 26届联合国大会
——1972年2月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 一合法政府。(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 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任何地区谋求 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 种霸权的努力。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主要背景
第 四 阶 段 {80 年 代 末 至 今 } 外交战略 特 点
——《共同纲领》第54条规定
“我知道,1954年在日 内瓦会议时杜斯特.杜 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 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 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 手,一边向他走去。当 我们的手 相握时,一 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 时代开始了。

人教版 必修一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提纲)

人教版 必修一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提纲)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一、初期的外交关系(1949到50s中期)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社、资两大阵营对峙;美帝的敌视(2)方针的具体体现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建国后一年:与苏联等17国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50年代成就(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过程:1953年中印(次年重申)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日内瓦会议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3)万隆会议1955年印尼万隆(亚非会议)周恩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探讨:影响对外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国家利益——核心,国家实力,世界形势,意识形态二、70年代重大外交(突破)1、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过程:1971年10月,26届联大条件:中国实力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是70年代中国外交转机的关键原因:20c70s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中美需要)过程: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上海联合公报》1979年正式建交3、中日建交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1972年10月田中角荣访华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篡改教科书、不反省战争,台湾、钓鱼岛、东海问题4、中美、中日改善的影响:打破中国外交僵局,开创新局面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缓和世界紧张局势三、新时期的外交(1978年至今)1、内容: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主要活动(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和、裁军、护航(2)参与地区性的外交活动:2001年APEC上海非正式会议,2014APEC北京(3)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

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2)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时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3)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一、独立自主,灵活多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背景①两大阵营严重对立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扼杀新中国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就①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②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③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日内瓦会议(3)(4)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二、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的外交政策1.特点:“两只拳头打人”和“一大片”的外交政策。

2.原因(1)朝鲜停战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

(2)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遭到中国严词拒绝;1960年,苏联突然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苏联在中蒙、中苏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威胁中国安全。

中苏关系紧张,我国外交环境恶化。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问点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清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成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根底上另建新的同等外交关系使我国变更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清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退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稳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同等互利外交关系的根底。

一边倒坚决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问点二:和平共处五项根本原那么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和缅甸,两国相同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根本原那么2.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内容:相互敬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扰、互不干预内政、同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与,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②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胜利做出了巨大奉献。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4.意义:①标记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加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根本原那么。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莫定了根底。

②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根本准那么。

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涵性和开放性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时间成就意义1949.101950.10 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标记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4年参与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与1955年参与万隆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问点三:中国复原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睬的常任理事国。

如何全面把握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如何全面把握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如何全面把握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近年来,中国的对外关系日益重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全面把握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的对外政策。

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国家应该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

这种政策的不断强调,不仅反映了中国自身的战略需要,也符合当前国际形势下的趋势。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发挥着与其国力相符的重要作用。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的外交手段。

为了实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政府采用了多种外交手段:交流、合作、谈判、斡旋、制裁等。

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外交交流。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外交交流已成为国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政府不断推动着人民间民间外交与国家间政府外交的结合,在推动国际关系和地区稳定和促进人民福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爱好和平的中国还在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等倡议。

这些有诚意的倡议,是中国对世界贡献的一部分。

这些倡议也意味着中国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方面,中国扮演了积极的角色,这对推动全球化与多样化的实现不可或缺。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中国的国际形象。

国际形象可以说是当前各国互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的建立需要长期耕耘。

因此,中国需要在传播普及优秀文化、保护人权方面大幅加强。

同时,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多边国际事务和处理国际危机,积极为世界作出贡献。

为了全面体现中国的形象,中国还需向外界输出更多正向且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这也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耐心和极大的努力。

综上所述,全面把握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需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对外政策、外交手段和国际形象。

这样才能更加清楚地认识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中国,更加强大的国际形象将有助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这也是一个时代的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与大国外交的联系

中国式现代化与大国外交的联系

中国式现代化与大国外交的联系
中国式现代化与大国外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以下是它们之间的一些关键联系点:
1. 国际地位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将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一个强大、繁荣和现代化的中国将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为大国外交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2. 经济实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支撑。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对外贸易的扩大,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贸易谈判和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影响力也将增强。

3. 全球治理参与: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性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平台,也体现了中国在大国外交中的积极角色。

4. 文化交流与软实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和物质层面的发展,还包括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文化交流和软实力建设,中国可以增强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5. 国际责任与合作: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大国外交强调中国在全球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与其他大国共同应对挑战,推动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的大国外交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的支撑。

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共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全球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

现代中国外交关系

现代中国外交关系

• 发展现状: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核心是维护半岛人和平 与稳定。目前中朝关系处于较好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在 继续强化与朝鲜的经济合作,诱导其积极变化,促进融入 国际社会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朝鲜的立场。 • 合作与矛盾;从地缘上来说,朝鲜是我国的大门,如果有 外来干涉大家肯定一致对外,中国对朝鲜经济有促进作用。 • 矛盾:朝鲜不希望中国干涉朝鲜的内政 朝核问题 • 展望未来:朝核问题中国不会有太多的声明,既然朝鲜是 我国的大门,那么我国就绝对会看好大门,会在经济上给 予带动会一直帮助朝鲜。
合作的空间,由于历史的恩怨和现实的
利益冲突,影响中俄联盟关系发展的干 扰因素也不少,为了中俄两国的国家利
益,也为了失衡的国际格局恢复均衡,
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需要中俄联盟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着五千年深厚外 交传统的中国,必须也必然会以大智慧、大勇气将中俄联盟的效用发挥到 极致,将不利因素消减到最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最有利的国际 环境。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也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日两
国关系愈发错综复杂:一方面
两国各领域间的合作和交流不 断深入,为两国双边关系奠定
了基础,为以后两国的进一步
发展拓宽了空间;另一方面, 遏制、破坏两国关系的一些敏
感问题也不断浮出水面,给两
国正常的合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钓鱼岛列岛是由钓鱼岛、黄尾 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及三 个小岛礁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总面 积约6.3平方公里。其中,钓鱼岛最 大,面积4.3平方公里。岛上长期无 人居住。
日方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 伤害中国人民感情、损害中日关系 的又一严重事态。对此,中国明确 作出回应: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无论从历史归属还是法律依据来看, 中国对钓鱼岛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 权。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构成严重 挑衅。对此,中国必然予以坚决反 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整合一、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相互关系、特点和意义1.相互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2)平等互利则是指导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处理相互关系的政治基础。

(3)和平共处是目标,而前四项原则是实现和平共处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条件。

只有遵循前四项原则,才能实现和平共处。

2.特点(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意义(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1)根本: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客观: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对联合国控制作用减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大为加强。

(3)直接:新中国历来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而第三世界国家在第26届联大上支持中国。

(4)历史: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按照国际法惯例,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资格应顺理成章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替。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1)这是中国、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的国家的胜利。

(2)它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2、主要外交活动和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缓解地区冲突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积极融入世界,推动多边经济的发展 例: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例:1991年参加亚太经合组织 2001年上海会议 1991年起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东盟会议 1997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 2002年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会议主席卡迈勒 击槌通过中国入世。
“入世槌”收 藏在革命博物 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示意图
2001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3、1954参加日内瓦会议
意义: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1955参加万隆会议
“万隆精神”
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意义: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亚非国家作为一 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 建立了外交关系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交往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背景: 国际:第三世界崛起,和平反战力量壮大,两极格局 受到冲击 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 的工作中心 (2)调整: 出发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奋斗目标: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政策: 实行不结盟政策 全面对外开放 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积极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 例:与俄、美、日、法等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 “伙伴关系”
(5)不断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例: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 与“七十七国集团”的关系获进展 (6)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致力于 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例: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 “上海合作组织” 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包容性是指: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 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 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开放性是指: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 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 实和丰富。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3、意义:
———1971年乔冠华团长在联大上的讲话
①提高国际地位,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②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③标志着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材料一:尼克松讲话:“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 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我们必 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 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 根源: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共同要求 序是不可设想的。” 材料二:1969年3月,苏军入侵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的 珍宝岛,中苏两国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恶化 的中苏关系降到冰点。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剑拔弩张,大 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这一切使中国人感到苏联 已经蜕变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比美国更富有侵 略性。 经济滞胀受欧日挑战 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大国际会议
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 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利于亚非国家团结合作, 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 界和平;促进会议圆满 成功。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外交方针的制定 1.背景: 两大阵营的对峙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具体方针: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二、外交成就的取得 1.同苏联等十七国建交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外交总原则和方交1.背景:(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3)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

2.总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成就1.同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2.1949年毛泽东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苏,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背景:②内容:③过程:④意义:4.1954年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5.1955年参加亚非国际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二、外交关系的突破一、重返联合国1.背景:(1)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3)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4)中国为恢复自己的合法席位进行了长期斗争。

2.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1)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美国长期孤立中国政策破产(3)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4)中苏关系破裂2.过程:(1)1971 乒乓外交(2)1971.7基辛格访华(3)1972.2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4)1978.12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5)1979年建立外交关系三、中日邦交正常化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过程:1972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3.意义: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一、外交政策的调整1.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2.依据: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新的科学判断;1985.3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3.表现:(1)不结盟政策(2)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发点)二、成就1.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2000年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首倡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晤(2)对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3)捍卫《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2.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1)1993年江泽民参加亚太经合组织西雅图会议(2)2001年承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3)2001年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4)1996年确立了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定期会晤的“上海五国机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打开外交困境(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后),引发 与中国的建交热潮,其中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日联合声明》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 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一)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 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二)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 法政府。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 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 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 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为什么能重返联合国?
①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 立做过重要贡献。 ②1949年新中国成立,按国际法惯例,新政权就自然取得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力。
重返联合国,对中国及世界的意义?
①美国孤立中国的破产,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③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国际上,中国的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 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孤立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 美 崛起为美国经济上的竞争者,而中苏分裂的加剧则提供了利 国 用来加强美国优势的机会。在国内,反越战运动如火如荼, 2、经济衰退,受西欧和日本挑战。 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 3、美苏争霸中,美国不利。 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 4、深陷越战,不能自拔。
(2015·浙江招考)周恩来说:“我们注意到尼克松总统在来华前的讲话中 也谈到,‘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 为战争中的敌人。’我们希望……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这 个“新的开始”发生在( A.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 B.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包括( )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平等互利
C、互不干涉内政
D、维护世界和平
16
6、最能说明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事件是 (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 7、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 转变的关键是( )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 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D、中日邦交正常化 17
重难突破: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其取得的成就:
– 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 请客”“一边倒”。 – 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 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 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 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 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 8 誉。
重难突破:
• 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 重要活动及作用:
–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 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 世纪拓宽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 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国际信誉, 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 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11
重难突破:
重难突破:
• 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 要活动及作用:
– 在联合国中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 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努力。积极参与联合 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 发展中国家为积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 争。 – 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 济合作组织;加强与东盟和欧盟的合作;积 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 10 合作组织”。
•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和作 用:
– “异”:与会国在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 水平、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不同。 – “同”:共同的遭遇即殖民灾难和命运,共 同的任务即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 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 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 – 作用: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表 现和引申,该方针的提出为亚非会议的成功 12 作出了贡献。
3
单元综述: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适应新的 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 出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 外 交战略,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 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重 大成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 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4
重难突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 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14
3、“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两方针的主要着眼点 是( )
A、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平等外交关 系
B、废除旧政府屈辱的外交关系
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反动势力
D、团结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15
4、周恩来在接见哪国代表团时最早提出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印度 C、越南 B、缅甸 D、苏联
现代中国外交 关系
1
单元综述:
•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第
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 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 Nhomakorabea国政府先
后参加了在日内瓦和万隆举行的两次
重要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2
单元综述:
•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 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中美关 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 合法席位,中日建交,国际上出 现了更广泛的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 80年代起:
• 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 的需要。 • 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 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 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 7 展。
8、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 的最主要表现是( ) A、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 B、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C、成为第三世界国家 D、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9、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 得以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等西方国际的支持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18 D、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 20世纪70年代:
• 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 国家的关系。
• 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 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 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 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 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 特点:“一边倒”。
• 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 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 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 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 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 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 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要点训练:
1、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 点是( )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B、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 和斗争
13
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 A、发展与邻国的外交关系
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重点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外交关系
重难突破: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的调整及 其对新时期外交的发展的影响:
– 调整: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 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争取较长时间的和 平是可能的;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坚持 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 影响: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 交政策,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 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对维护世界和平 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对外开放,缩短了我们 9 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增强了综合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