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课本例题
一道课本例题探究和思考
我们 只 探讨 沿砖由 向 的 伸 缩 变 换 : 方
= m∞, t . y =y
在 变换 作 用 下 点P x,o变 为t ( , (o ) y r ,。 :
后点与线 、 与线之间的接合性不变( 线 即
出示 问囊
倒 将 圆 上 的 点 的横 坐 标 保 持
0
)直 线 2 , + 变换 后 仍 为直 线Z: = ; : 6 ) :
,
若直线 与直线 平行或 相交 , 变换 后仍平
行或相交 ; 若直线 与曲线相切 , 变换后仍
相切 ) .
设点 A(l 1, x,2, (3 3在 直 , )B(2 )C x, ) Y y y 线ly k+ , 变 换 后 的 点A ( , , := x b 则 1 1 Y)
然 后 再 将 得 到 的 结 论 沿 着 “ 梁 ” 原 到 桥 还 椭 圆 中 去.根 据 这 一思 路 , 学 中及 时 引 教 导 学生 继续 探 究 , 新解 题 思 路 、 创 方法 .
m ‘
些 例 题 可 以进 行 适 当 变 形 转 化 , 申 引
代 到 圆,方 錾 中得 . 人 椭 c 程 , 的
B ( ,' , , 3在 直线 y 2 2 C ( y ) y ) 3 = + 6
旦 + ; 点 P 直 线 l 即有 y 0 b 6若 在 上 0 + ,
m
不 变 。 坐 标 变 为 原 来 的 一 半 , 所得 曲 纵 求 线 的 方程 , 说 明它 是 什 么 曲线. 并 分 析 设 所 求 曲 线 上 任 一 点 坐 标 为
: +
m
+ 6 - ̄ - ( : r) 0, 所 + 2(  ̄ 2
探 究 拓 展 架 构 椭 圆 和 圆 之
一道课本例题的探究与应用
y
二 、 向 探 究 逆
由 上述 几种 解 法 不 难 知 道 , △ O 面 积 最 小 时 , P 线 当 B 点 是 段 A 中点 . 么 , 之 成 立 吗 ? 口 那 反 问题 : 平 面 直 角 坐 标 系 x y 在 O
修五P 0 9 中的例 3第 三章《 , 不等式》 中的一道例题.
本 题 自然 质朴 , 法 较 多 , 合 了解 析 几 何 、 解 综 函数 、 等式 等 不 重 要 内容 , 留给 考 生 后 继 的 探 究 空 间 很 大 , 探 究 的 结论 具有 一 且
tn 一 ) 只是 刻 画直 线 倾 斜 度 的 不 同表 现 形 式 而 已. a( 0 ,
4、
0则 O 1 — , B 2 t 0 , = + 兰 O = +a . n
t n0 a
1
2
.
0 1
图 1
A\
贝 AA0 的 而 积s A = 1O O 4 曰 △( A・B
r 1 \・ J 2 l
图2
高 版 ? 7 ≮ 巾 中・擞,誓繁0
用 基 本 不 等 式 求 最值 . 实 上 . +2: 事 因为 1
.
 ̄ 的 积 Oo 一) j r D 面5 AB ( ) A ‘= 2 一
.
本 质 上 也 只 是 一
Ⅱ
b
个 变 量.
=
2 [ )一1+× ) + ( + ,2 2 × , {一 c ≥{ 、 c / 一
思 路 l 一 元 函数 模 型 ) f
“
由 I + 2≥2 _
=
一道课本例题教学的探索
AO C F ( E m AO D 证明此两个三角形全等与例题证明方法相
同)
得 S E = AO D 而 S D = AO D S F △O C S F △O C S F + AO C
含 4 ̄ 5 角的三角板 , D AO E是另一块含 3 。 0 的三角板 , 且点 O是
B C的中点 , △O E绕着点 O旋转 , 把 D 上述结论 成立 吗?
C
一
N A /
图2
BM D
£
图3
分析 : 变形 12的结论都成立 , 、 其解题 思路和例题类 似 , 证 明方法完全相同( 请读 者 自己证 明) 通过改变 图形 , 变形 , 操作等 创造 出系列新题 , 关键是抓住题 目的本质属性 , 解决 实际问题 ,
20 0 8年 1 0月
( 总第 9 期 ) 2
搴H 论 ’I 坛 S U 磁 Z
J A O Y U LU N I TA N
一
NO.0, 0 1 2 08
( u lt ey O9 ) C muai tN . v 2
道课 本例题 教学 的探索
沈桂斌
江 苏省兴 化 市林 潭 学校 , 苏 兴化 2 54 江 2 75
点, 如果 点 M、 N分别在线段 A 、 C上移动 中保 持 M N 9 。 BA O = 0,
请判断 A = M , M= N, N B O O 并证 明你 的结论 。
C
硼
? 邀 A C i ・ B D、~ CD 是 AB 一 E
一道课本例题的延伸与拓展
关键 在于条件 的把 握 、应 用 。
2 知识 的拓 展
在 原例题 图中, p o 是线面成角 , z A,  ̄ 并且可以得 出如下
关式 sA c P箐,/F 系…  ̄O o A c O 。 P , F o A = s = s = Z
于 是C S A O F=C S LP O D・C S A ,这 个关 系式 不仅 O F ZO
由 已 知 可 知 平
中点 ,试 求 B
与A E F 面 成 角 的 正 切 4 C 平
面P B上 平 面 ∞ , A
AE F是 菱形 。2)ZB AF C = ZBA】 1 E。于 是 由习题 结 . 论知 B 在 平 面 E F 的 C上 射 影 为 F A E的 角 平 分
直 线 上 。如 图 1 所
图1
合 客观题 目)。 如 图 3 所
图3
示 , 已知 ZB C 平 A在
F ,P =P 。 求 证 : ZB O  ̄C O ,0 E F A= A。
示 ,正 方 ̄A C 沿对 角线肋 折 成直 二面 角 ,Y 与∞ 成 BD , p  ̄B
显 然平 IA D上平面 ,交线 为B  ̄B D,A 与肋 成4 。 B 5 角, 与B D成4 。角 , . 异 面 直 线A 5 ’ . B与C 角 目满 足 O成
仅 很好 地诠 释 了线 面成 角 中 的最 小角 问题 ,而且 可 以用 来计 算异 面直线 成角 问题 。观察 图中平 面 0 平面 a显 与 然垂 直 ,而 LP O  ̄F O 别 是 与 与交鳓 D 角 , A和 A分 成
于是 可得 二 异面 直线 成 角求 法 :分 别把 二 异面 直线 放 在
内 的射 影是这个 角 的平分线 所在 的直线 。
一道课本例题的探究性教学
并且 面积比原来的矩形面积大 ( 图2 如 的
引 导 1 许 多 同 学 都 在 计 算 罔 1 况 情
( 即课 本情 况 ) 的矩 形 面 积 的最 大 值 , 生 下 你
多
学
虚 线 部 分 ) 对 于 这 种 情 况 , 可 以 找 .即 总
到 一 个 面 积 比它 大 的矩 形 , 并且 此 矩 形 至 少 有 两个 顶 点 在 扇 形边 界上.
( ) 矩 形 绕4点逆 时针 方 向旋 转 直 1将
到边AB存 半径 0 P上 :
( ) 得 到 的 矩 形 平 移 , 持 点 , 2将 保 B 在半径0 上. P 直到 点 在扇 形 的 另一 条半
径 上为止 .
很 快 同学 们发 现 . 不论 如 何 变化 矩形 ABC D的 位 置 . 于 图 1 和 图 l 的情 形 中 对 2 3
更大的“ 内接 矩 形 ” 是不 是 这 种面 积 更大 , 的内 接矩 形 不存 在 呢?
就在 学 生作 图 遇到 困难 时 , 一部 分 学
生 开 始 怀 疑 这种 “ 积 更 大 的 内接 矩 形 ” 面
的存 在 性 , 但是 更 多 的人 坚信 , 种 “ 积 这 面
更 大 的 内接 矩 形 ” 仅 存 在 , 小 而且 就 是 图 1
的课 本 情形 ! 于 是笔 者 给 出下 面 的提 示.
引导9 我 们 能 否 像 图 9 样 , 用旋 那 采
转 变换 来 寻求 问题 的解 决 呢?
此 言一 出 , 几乎 所 有 的学 生都 想 到利 用 计 算 机 来 演 示 探 求.于 是 有 学 生 要 求
利用 教 室多 媒 体进 行 实验.
一道课本例题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一
二 册 ( ) 1 页 的 例 3 “ 率 为 1 直 线 经 过 抛 物 线 上 18 :斜 的
Y = 4 x的 焦 点 且 与 抛 物 线 相 交 于 A、 求 线 段 A B, B的 长 ”的 教 学 为 例 , 谈 如 何 在 例 题 教 学 中 引 导 学 生 开 谈 展探 究性 学 习 , 大家 参考 , 供
使 用 这 一 模 型 进 行 各 种 变 量 的 测 算 , 一 模 型 尽 管 这
来 源 于 房 地 产 市 场 , 它 的 应 用 远 远 不 仅 于 此 , 实 但 事
上 , 诸 如 保 险 、 赁 、 券 等 行 业 也 有 十 分 广 泛 的 在 租 证
应 用. 然 它在 不 同领 域 的应 用 各有 其 特点 , 兴趣 当 有
>0 )的 焦 点 , 抛 物 线 相 交 于 A、 两 点 , 线 段 与 B 且 l B l = 8 求 P的 值 . A ,
J ’ l
思 路 1 先 求 交 点 坐 标 , 后 直 接 运 用 两 点 间 然 的 距 离 公 式 求 线 段
IAB l的 长 .
学 科 的核 心知 识 为 内 容 , 探 究 发 现 为 主 的学 习方 以
式 , 中学数 学教 学 中 , 导 学 生 开 展 探 究性 学 习 , 在 引 对 每 一个数 学教 师 来说 , 一 个 不 可 回避 的新 课题 . 是 本 文 以 现 行 高 中 新 教 材 ( 验 修 订 本 ・ 修 ) 学 第 试 必 数
③ 如 何 求 线 段 l B l的 长 ? A 由 于 创 设 了 一 题 多 解 的 情 境 , 于 问题 ③ , 生 对 学
一道课本例题的探究开发
一道课本例题的探究开发663312云南省广南县篆角乡中心学校 陆智勇课本的例题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巩固方法、培养能力、积淀素养的载体,如果我们对它们进行特殊联想、类比联想、可逆联想和推广引申,这些例题也可作为探究教学的重要材料。
笔者尝试着从课本例题入手,合理开发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反思、深化与推广,并结合数学探究教学作了初步的探讨.题目:如图(1),AD 是△ABC 的高,点P,Q 在BC 上,点R 在AC 上,点S 在AB 上,边BC=60cm ,高AD=40cm,四边形PQRS 是正方形.(1)相似吗?与ABC ASR ∆∆ (2)求正方形PQRS 的边长.分析:由于四边形PQRS 为正方形,所以SR ∥BC ,故ASR ∆∽ABC ∆.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列方程求解.解:(1)ASR ∆∽ABC ∆.理由: 是正方形,因为PQRS 所以SR ∥BC. 所以 .,ACB ARS ABC ASR ∠=∠∠=∠ 所以ASR ∆∽ABC ∆ .(2)由(1)可知ASR ∆∽ABC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可得设正方形PQRS 的边长 为 AE=(40- χ )cm, 所以 解得:所以正方形PQRS 的边长为24cm.此题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47页.BCSRAD AE =,cm χ.24=χ604040χχ=-的一道例题。
该题是典型的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停留在问题的解决上,而是以此题为切入口,精心设计了一组变式,恰当设置问题梯度,使难易程度尽量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设计的问题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下激奋起来,使之产生一种一触即发的效果。
变式1:如图(2),△ABC 的内接矩形EFGH 的两邻边之比EF :FG=9:5,长边在BC 上,高AD=16cm,BC=48cm,求矩形EFGH 的周长。
一道课本例题的引伸与探究
方形 B cD . 接下来 , 们可 以从 点 的对 称 角度对 此 我
国标苏科版教材九年级上册 2 4页例 6 1 : [ ] 已知 : 如图 1 E、 G、 , F、 H分 别是 正 方 形 A C 各 边 的 中 BD
点 ,F、 G C D A B 、H、 E分别相交于
点 A 、 、 D . B C 、
问题进行 引伸 , 到一 些有价值的结论. 得 引伸 1 若点 E在线 段 A B上运 动 , F G 日作 相 点 、、 应 的变化 , 使得 A B E= F=C D . G= H 特殊地 , 当点 E与点
A重合 时 , 正方形 AB CD 与原正方形 A C B D重合 ; 当点 E与点 曰重合时 , 正方形 AB CD 退化为 一个点 , 即原正 方形 A C B D的中心. 不难发现 : 当点 E从点 A沿线 段A B向 点 运动时 ,E逐 渐变大 , 构造的正 方形 A B C D 逐 A 所
求证 : 四边形 A B CD 是
正 方 形.
2 方法探究
图1
渐变小.
课本 给出的证 法经历 了三 次全等 证 明 : AA F ① B  ̄
AB G, AA AB ③ △A AB . 下 C ② BB C C, AE BF 接 来 , 思考 的是 能否减少 证 明全等 的次数 , 要 使得证 明更
引伸 2 如 图 2 若 点 E在线 段 A , B的延 长线 上运 动 , F、 、 作 相 应 的变 化 , 保 持 A 点 GH 仍 E=B F:C G=
D . H 可发现 : 当点 E从 点 沿 A B方 向运动 时 ,E逐渐 A 变大 , 构造 的正方形 A B CD 也 随之逐渐变大. 所 引伸 3 如 图 3 若点 E在线段 A , B的反 向延 长线上
一道课本例题结论求证方法与拓展
一道课本例题结论的求证方法探究与拓展一、引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72页例7结论:一般地,设a、b为正实数,且a0,则 > .倘若该结论得出之后就弃之不管,无异于“入宝山而空返”,笔者认为,合理地对教材实施“二次开发”,充分挖掘蕴涵在题目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将最大限度地发挥该题的教学功能,这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去“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
下面是笔者在一节高三复习课中对该进行适当的分析及改编,通过研究性教学,以求达到拓展“双基”、迁移能力的目的。
二、分析及改编分析1:由于待证式中的字母均为正数,容易看出,它等价于更简单的下述问题:问题1:已知a、b,m∈r+,且a(b+m)a分析2:待证式还等价于 - >0,因此它相当于更开放的下述问题:问题2:已知00,比较与的大小.分析3:由待证式 > 的两边取倒数,则有,若设两个点a(b,a)及m(m,m),则am的中点坐标为n(,),则原问题就转化为证明斜率kon>koa,因此原问题可变换为下述问题问题4:已知a、b,m∈r+且0求证:kon>koa它的证明揭示了原问题中不等式的几何本质。
由于点m(m,m)在直线y=x上,又b>a>0,故点a(b,a)在直线om的下方,从而am的中点n落在直线oa的上方,所以必有kon>koa.分析5:若把待证式看成 > ,更一般化地看成 > ,其中x2>x1≥0,则原问题的较强命题就是下述问题:问题5:证明函数f(x)= ,0x1≥0的情况下,验算f(x2)-f(x1)= - =- >0即可.三、应用及拓展我们再来看上述问题的几个应用与推广。
应用与推广问题1:已知:a、b、c、d、e、f、g均为正数,求证:+ >分析1:若用通分化简计算就较繁杂,但若运用本题结论视c+d 为m,则原式左边> + > + = >原式右边应用与推广问题2:已知:a1,a2,b1,b2∈r+,且②①?坩 0a1b2②?坩 > ?坩 0a1b2上述命题不难进一步推广到一般情形,即:应用与推广问题3:已知:ai,bi∈r+,(i=1,2,…n)且四、教学后记说句实在话,本文选取的这道课本试题并不难,这堂课的容量也不大,不过我们数学教学的目的既不是要通过解决所谓的难题向学生展示多么高超的解题技巧,也不是要通过课堂的大容量向学生灌输一些缺乏思维含量的机械、呆板的学科知识,而是试图通过变更问题形式适当推广及拓展,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优化数学思维,进而大幅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道课本例题向高考题的延伸
形改 为 切 去 4个 全 等 的小 等 腰 直 角三 角 形 且 改换 为
适 当的位 置 , 则有 :
— ’
例 2 ( 0 1年江苏 卷 ) 你设计 一 个包 装 盒 , 21 请 如
图 2所 示 , C 是 边 长 为 6 m 的 正 方 形 硬 纸 片 , AB D 0c
新 焊成 的 长 方 体 容 器 底 面 是 一 长 方 形 , 为 4 长 5 c 宽 为 3 m, m, 0c 高为 1 m, 长 方 体 的容 积 为 一 5c 此
做 一 个无 盖 的 容器 , 在 四角 分 别 截 去 一 个 小 正 方 一 先 形. 然后把 四边 翻转 9 。 O的角 , 焊接 而成 ( 图 1 , 再 如 ) 问
所 以 当 一1 5时 , S取 得最 大值
() 2 V=a h √ 一 r +3 x ) 。 一2 2( 。 0 ,
得 n 一 , =_ -2 x—V 3 -X)o < 3 ) h= 0 0 = 6  ̄( 0 ( < o
√2
( )S一 4 h一 8 3 一 ) 一 8 z一 1 ) 1 a x( 0 一 ( 5 + 1 0 8 0,
例 l 用 长 为 9 I , 为 4 m 的长 方形 铁 皮 0Cf 宽 " l 8c
2 6r + 4 3 0 7 .。 2 x
由于原题 设计存 在 缺陷 ( 料 有 问题 ) 请 你重 新 材 , 设 计切 焊方 法 , 材 料不 浪 费 . 使 而且 所 得 长 方 体 容 器 的容积 超过 1 0 m . 60 0c
V ( 一 1x 一 5 2 ) 2 5 x十 4 3 0 由 V ( ) 0 得 2 , 1 = , z
V 6 一 ( O- x) 2 -
一道课本例题的多种解法及引申
的多种解法
及引申
云 南 杨 天 勇
所 以 a+6 f ≤ 活 应 用 知 是
识 的体现 , 开 阔了思路 , 通 了知识 间 的 内在联 系 , 它 沟
培 养 了求 异 思 维 和 应 用 知 识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
B 一 1; 一 2;
则 ac 的最小值 是 ( bd
n— r o , 一 , i , 一 , o d r i 。 a + b c s 6 n a C . sp. sn p 则 c d一 a s c  ̄O ' S口 ・r O _ r i 口・r i — r C S — ) r , C C Sp } sn 一 sn p 。O ( ≤ 所
D
最 大 值 1 最 小值 { 和
解 因 为 ? y! 1 故 可 设 . C Sd, + 一 . r— O Y— sn a, i 则 有 (1一 .y) r (卜{ 一 )一 (1一 C sn a ・ OS a i )
下 面仅给 出几种 具有代表性 的解 法) .
:
。 2 z、 例 Y∈ R, + Y 一 1 则 且 ,
) .
目的 .下 面 以 一 道 课 本 例 题 为 例 说 明 .
(1 xy)(1+ .y) ( ~ r 有
A
一.
最 小 值 , 无 最 大 值 ; o 而
j
例 1 ( 中《 等 式 人教 版 ) 2 高 不 第 9页 ) 已知
璺 斗 一+ c c  ̄ F
—— —一 一
—
b d
“f…
—— 一 ‘
b 一 d —
—
—— — ~— — … i
:≥ 0 一≥ .
.
一道课本例题的“说题设计”
以下是二次 函数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 :
下面我将从审题分析 、 解题 过程 、 总结提 升 、 评价分 析这 四个方面逐一说 明.
一
、
审 题 分 析
( 一) 题 目背 景
1 . 题材背景 : 本题 出 自人教版数学 九年级下册 “ 2 6 . 1 . 3 二次 函数 —日 ( 1 z 一 ) +是的图像” 第3 课 时的例 3 .
( 三) 重、 难 点
转化为 一a ( z 一 ) 。 +k , 体 现 了化 归思想 , 例 3的解决 也起到 了 ‘ 承上启下 的作用.
二、 解 题 过程
( 一) 知 识 回顾
1 . 抛 物 线 一 2 x 。 一9的 开 口 向—
,
—
, 对 称 轴 是
顶 点 坐标是 —
—
, 它可 以看做 是 由抛 物 个单位得到 的. — 向
3 . 策略: 学 生已掌握 了利用 描点 法画 函数 的图像 , 能从 图像上认识 函数 的性质. 本 题 的教 学应从 分析教材
的编 写意 图 出发 , 引导 学生体 会数 学之 间的联 系 , 感受 数学 的整 体性 , 不断丰 富解决 问题 的策 略 , 提高解 决 问
题 的能 力 .
质及抛 物线的平移规律. 突破难点 的关 键 : 从“ 数” 的角度 , 通 过 函数 对应 值 表, 引导学生发现抛物线 的平移规律.
( 四) 教 材 编 写意 图
个单位得 到 的, 平移 后 的抛 物线 , 顶 点 坐标 是 — — , 当 : 时, Y有 最 值, 其值是— — . 3 . 若 抛物线 的对称 轴为直 线 z一一3 , 且它 与抛物 线 一一2 z 。 的形状相 同, 开 口方 向相 同, 则抛 物线 所对
给排水课本例题
1.两条相同直径管道并联使用,管径分别为DN200、DN300、DN400、DN500、DN600、DN700、DN800、DN900、DN1000和DN1200,试计算等效管道直径。
解:采用曼宁公式计算手头损失,n=2,m=5.333,计算结果见下表,如两条DN500管道并联,等效管道直径为:mm d N i m648500*2)(d 333.52n ===双管并联等效管道直径双并联管直径(mm)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200 等效管道直径(mm)259 389 519 648 778 9081037116712971556我国华东地区某城镇规划人口80000,其中老师去人口33000,自来水普及率95%,新市区人口47000,自来水普及率100%,老市区房屋卫生设备较差,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定额采用260L/(cap ·d),新市区房屋卫生设备比较先进和齐全,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量定额采用350L/(cap ·d);主要用水工业企业及其用水资料见表1;城市浇洒道路面积为7.5hm2,用水量定额采用1.5L/(m2·次),,每天浇洒1次,大面积绿化面积13hm2,用水量定额采用2.0L/(m2·d ).试计算最高日设计用水量。
某城镇主要用水工业企业用水量计算资料 表1 企业 代号 工业产值 (万元/d ) 生产用水 生产班制 每班职工人数 每班淋浴人数 定额(m3/万元) 复用率(%) 一般车间 高温车间 一般车间 污染车间 F01 16.67 300 40 0~8,8~16,16~24 310 160 170 230 F02 15.83 150 30 7~15,15~23 155 0 70 0 F03 8.20 40 0 8~1620 220 20 220 F04 28.24 70 55 1~9,9~17,17~1 570 0 0 310 F05 2.79 120 0 8~16 110 0 110 0 F06 60.60 200 60 23~7,7~15,15~23 8200 350 140 F073.38808~1695950解:城市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量为: d N Q m i i /24600100014700035095.0330002601000q 3111=⨯⨯+⨯⨯==∑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2Q 计算见表2,工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用水和淋浴用水量3Q 计算见表3。
由一道课本例题引发的探究
: i 一 2
2 sn i 6
(-o2 ) 2 + 1cs : i .
2 一 ・ 6
。2一 _ 3
6
。
。
NNo , < < < < 2+ , 以当2 +": , 所 ~ 即 " I T I 一 T
\ 勺 ) /c r踊 s : ( 、 /
) _
I122 导12- ( 闽(3, 6 一 - - ̄t 整 - X 萄 2 6 , x
理4- 0( ̄41, 或 一 得x x ,1 1 ) 得± . 81 I即2 ) = = 42 ( 0 { 6= x 解 + 可
这时学生S 提出 : 1 老师 , 这样裁剪出的矩形是不是一定是最 大的? 有没有另外 的裁剪方法呢? 笔者就让学生 自己先尝试 画图 , 很多同学都画出了另外一种裁剪方法, 师生共 同得出了解法i :
解 : ZMO = ,G 2i . 设 Ff F = s l Q
( = 0 ’
以得 出一
6
是唯 的极值点, 一 也是最大短 , 所以当. 仁
时,
内接矩形面积最大, 代人 算口得矩形4 ( r 日 的最大值为 三 ~
.
师牛共同回顾这 个过程 , 运用 r导数这 个丁具 , 感觉计算量
显 得 有 点 复 杂 , 个 题 的 关键 是 确 定 点 c 位 置 , 不 能 采 用 这 的 能
3 6 6 6 6 2 6
分 析 : 是 一个 比较 丽 单的 建模 』 这 司
网 1
一
题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矩形 ( 的面积用恰 当的量表示 出 来. 经过 比较 . 发现用 去表示矩形4 D的边 长比较方便. c
去一
一此 时 形c面 , 詈,AD 因 矩 的
小题大做——一道课本例题的延伸与拓展
k ≠0 ) 的 图像 有 什 么 关 系?
十 0
的 图 像 与 反 比例 函 数 y : ( 为 常 数 , 且
【 结论 】 函数y :
( 为常数 , 且 ≠0 )
【 类比】 函数 y : 一 2 的 图 像 与 反 比例
当b < 0 时, 函数 y :k+ b ( k 为 常数
,
且
图像 与反 比例函数, , = 三 的图像有什么关系?
【 分析 】 对 函数) , : + 1 和 : 列表得 :
-
( 为 常 数 , 且 ≠0 ) 的 图像 向 下 平 移 I b 1 个
单 位得到.
拓展 3 : 函 数y : + 6 ( 为 常数 , 且 ≠
的 图像 可 以 看 做 是 反 比 例 函数 y : ( 为 当6 > 0 时, 函数y = + 6 ( 为 常 数 , 且 常数 , 且 ≠O ) 的图像 向右平 移I n 单位得 到 .
拓 展2 : 函数 y : + 6 ( 尼 为 常数 , 且 ≠ 0 ) 的 图像 与 反 比例 函数 y : ( 为 常数 , 且 k ≠0 ) 的 图像 有什 么关 系? 现 在 我 们 可 以先 研 究 : 函数 = 三+ 1 的 k ≠0 ) 的 图 像 可 以 看 做 是 反 比例 函 数 y = k ≠0 ) 的 图 像 可 以看 做 是 反 比例 函 数 = ( 为 常 数 , 且 ≠0 ) 的 图 像 向上 平 移 b 个 单 位得到 .
一
2
一 3 到. 由上 面 的 结论 , 我 们 还 可 以继 续 研 究 :
的 图像 可 以看 做 由反 比例 函 数 = 的 图 像 先 向右 平 移 2 个单位 , 再 向下 平 移 3 个 单 位 得 到.
一道课本例题的教学反思及优化设计
列 出一元二次方程, 并检验解 的合理性, 获得更 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方法和
例 1 华师大版 《 数学》 九年级上 《 一元二次 方程》 2 页实际应用题例 7学生生物小组有 第 9 : 块长 3m, 2 m的矩形试验 田, 2 宽 0 为了管理方
21 年第 3 02 期
数 学教 学反 思 及优 化设 计
56 1 四川省巴 33 0 州区大和初中 李发勇
“ 教而不思则 罔, 思而不教则殆. ”虽说‘ 学 镦 永远是一 门遗憾 的艺术” 但反思是减少这种遗 , 憾 的“ 金科玉律” . 反思性教学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 是 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 为动力, 是强调“ 学会教 学” “ 和 学会学 习” 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_. , l 就 J
31 -2
数 学教学
21 年第 3 02 期
a 、 ca 、d 故a +b +a +b = 50 分解 c b、 d b , c c d d 4 , 因式得 a +b +a +b ( ) +d. c c d d= a+6( ) c
一 a—-z — 1卜— 一 b— ——1 ———. —
2m 的长方形场地上修筑若干条一样宽 的道路, 0
余下部分作草坪, 设计草坪的总面积仍为5 0 4m , 请全班学生参与设计. 现选取了几位同学不同于 上述 的设计方案:
xx 故可列出3x 2 一xx=3 ×2 —50 ). 2 +(0 ) 2 0 4.
例2 如 图5 在宽为2 m, , 0 长为 3 m的矩形 2
地面上修筑同样宽的道路 ( 图中阴影部分) 余下 ,
的部分种上草坪. 要使草坪的面积为 50 , 4m 求 道路 的宽度.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与解法
轴对称的抛物线 , 这条抛物线是哪个二次 函数的 图象?
容, 加强对这部分 的学习 , 对学 生具有重 要的教育 价值 ,
有 利于发 展学生 的空 间观念. 另外 , 次 函数在初 中数 二
学 中 占有 十分重要 的地位 , 以二次 函数 的图象 和图形 所 变换相结合 , 合 考查 同学们 分析 、 综 综合 、 概括 、 逻辑 推
DF =
由股理 =( = 勾定得 √ )( + ) , √ 5 , ( 争 =
・
.
. .
由面积相等可得 ,
CE —AC  ̄BC AB ’ 1 。 0 。5 ‘
一 一 — — 。 。
一
D
.
∞
= C +DF = F
+
=7
图6
点评
此法用相 似三角 形 、 程建 立等 量关 系 , 方 用
.
=
,
.
・
c #D .△ E O,. ・
7
..
— D F, O 丝
.
.
+( 一 =( ) , 8 ) 5
・ . .
解得 ,。 , =1 舍去) =7 ( ,
.
CD = CE =1
.
点评
此法巧妙地利用 方程思 想在构造 的R △ ) t E
点评 变式题与课本原题 的 条 件完全相同 , 问题 由求 B A C,D,
圃, , 。
一
‘
.
.
‘
.
.
B D的长拓展为求 C D的长. 线段 B ,D, D 在直 角三 CA 最 均 角形 中, 比较 容易求 出; 而线段 C D是平分 直角的弦 , 不 在 特殊三角形中 , 增大 了问题难度 , 需较 强分析 问题 、 解 决 问题的能力.
一道课本例题的探究
行, 求直 线 P A、 PB的斜 率之积 .
证 明 设 P( x , ) , Al ( z l , y 1 ) , 则B 1 ( 一 , 一 1 ) , 所
yZ 以了 xz 1-
问题 进行 一般化 、 特殊 化 、 逆 向思 维 的 处理 , 从 命 题 角
度 与解 法角度 进行 发散. 可 以提 出“ 概 括 型” “ 猜 想 型” “ 引 申型” “ 探 究开 放型 ” 等 问题. ( 作 者单位 : 浙 江省瑞 安 市第五 中学)
以下命 题 .
牛顿 说过 : “ 没 有大 胆 的猜想 , 就做 不 出伟 大 的发 现. ” 翻开数学 史册 , 可 以发 现数 学 的历 史 就 是一 部 充
满 猜想 的历 史 . 可 见 猜 想 与 数 学 发 现是 形 影 不离 的.
命题 2 若 M 是 椭 圆 的 弦 AB 之 中点 , 则 直 线
z -X Y -y { Y ~Y
一
3
2
’z2 一
2 3’
是 一 ・Fra bibliotek誊一 一号 .
D
让 学生 自主探 究 , 再 让 学 生 归 纳 引 申 出一 般 的
◇ 浙江 李 新 平
问题 .
高 中数 学教材 绝大 多数 例 题 都是 很 经典 的 , 教 师 应 该鼓励 学 生对其 进行 积极 的探究 , 通 过 探究 让 学 生 大 胆 的提 出问题 、 解 决 问题 . 这 样不 仅 能加 深 概 念 、 法 则、 定 理等基 础知 识 的理 解 与 掌 握 , 更 重 要 的是 开 发 了学 生 的智 力 , 培 养 学 生 的 探 究 能力 . 现 以人 教 版 选
命题 1 椭 圆 + 一1( n >6 >0 ) 上任 意 一 点
高数课本例题(考试用)
高等数学下册例题第六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6.1 空间直角坐标系例1 在z 轴上求一点M ,使点M 到点A (1,0,2)和到点B (1,-3,1)的距离相等.解 因为所求的点M 在z 轴上,故M 的坐标应为(0,0,z ),根据题意,有解得 z=-3,即点M 的坐标是(0,0,-3).例2 已知一动点M (x,y,z )到两个点A (1,2,3)和B (-1,-3,0)的距离总是相等,求点M 的坐标所满足的方程. 解 由已知条件,有=两端平方后整理,得:2x+5y+3z-2=0,即动点坐标应满足这个三元一次方程.6.2 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向量在轴上的投影例1 在∆ABC 中,D,E 是BC 边上的三等分点(见图6.12),设AB =a,AC =b,试用a,b 表示AD ,AE .解:由三角形法则,有BC =b-a,再由数与向量乘积定义,有1111(),(),3333BD BC b a EC BC b a ==-==- ABD AEC ∆∆从及中可得11+(b-a)=(b+2a),3311()(2).33AD AB BD a AE AC CE AC EC b b a b a =+==+=-=--=+例2 用向量的运算来证明:三角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平行于底边且其长度为底边的一半.证:见图6.13.设,,AB a AC b ==则1111,,2222,11()22AD AB a AE AC b BC AC AB b a DE AE AD b a BC=====-=-=-=-= 例3:=(4,3,0)=4i+3j,b=(1,-2,2)=i-2j+2k,+|a|.a 设求a 2b 及 解+2=(4i+3j)+2(i-2j+2k)=4i+3j+2i-4j+4k=6i-j+4k.a b42,21,3,0.A AB AB 例:设已知两点(B (),求向量的方向余弦、方向角:及与同向的单位向量解==-1,1||=-1AB AB ((有 cos 12,α=-cos 12,β=cos 2,γ=-B23,,.334πππαβγ=== 与AB 同向的单位向量为0111(,,222||a AB AB ==--125=,cos =,|a|=3, a.33a x y αβ例:设向量与轴、轴的夹角余弦为 cos 且求向量解 cos 2=3γ±,有||cos xa a = 1=3=1=|a|cos =2,=|a|cos = 2.3y z a a αβγ⨯±, 所求的向量有两个,分别是+2+2i+2-2.i j k j k 及6(21,7),4-47.B x y z A -例:一向量的终点在,它在轴、轴和轴上的坐标依次为,和,求该向量起点的坐标解,,,=2-x,-1-,7-)=4-472-x,--,-=(,-,), x=-2,y=3,z=0,-2,3,0.A AB y z AB 设点的坐标为(x y z )则(,又由已知条件知(.,),所以有(1y 7z )447因此得即所求点的坐标为()6.3 向量乘积2221|a|=1,|b|=2,|c|=4,a,b,c ++,||.3a s=a (a+b+c)=a a+a b+a c =|a|+|a||b|cos (a,b)+|a||c|cos (a,c) =1+12cos+14cos=4.33|s|==(++)(s a b c a s s s s a b c a πππ∧∧=⋅⋅⋅⋅⋅⋅⋅⋅⨯⨯⨯⨯⋅⋅例:设两两夹角均为,求及解 222++) =+++2(++)=1+2+4+2(12cos +14cos+24cos)333=35 |s|=35.b c a a b b c c a b a c b c πππ⋅⋅⋅⋅⋅⋅⨯⨯⨯⨯⨯⨯即2222222.ABC A=622|BC|=a,|CA|=b,|AB|=c,=2cos . 6.9=,=,=,=-,|c|==(-)(a-b)=|a|+|b|-2a b ab CB a CA b Ab c c a b c c a b θθ∠+-⋅⋅例: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来证明三角形的余弦定理证明 在三角形中,设(见图.),要证c ()设则有 从而 |a||b|cos (,).|a|=,|b|=,|c|=,(,)=,69a b a b c a b θ∧∧⋅由即可得到公式(.).例3:证明向量)()(c a a c b ⋅-⋅与向量c 垂直.证 根据向量垂直的条件,只要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为零,就说明这两个向量是垂直的.注意到b c ⋅与c a ⋅都是数量,由数积的运算律,有[)()(c a a c b ⋅-⋅]c ⋅=0))(())(b =⋅⋅-⋅⋅c b c a c a c (从而证明了这两个向量是相互垂直的.例4:一质点在力F=4i+2j+2k 的作用下,从点A (2,1,0)移动到点B (5,-2,6),求F 所做的功,及F 与AB 间的夹角.解 由数量积的定义知,F 所做的功是W=F s ⋅,其中s=AB =3i-3j+6k是路程向量,故W=F s ⋅=(4i+2j+2k )(⋅3j-3j+6k)=18 如果力的单位是牛顿(N ),位移的单位是米(m ),则F做的功是18焦耳(J). 再由向量间夹角的余弦公式,有cos θ=|s | |F | s F ⋅=2222226)3(322418+-+++=21, a bcCAB图6.22因此,F 与s 的夹角为θ=3π. 例5:求向量a=(5,-2,5)在b=(2,1,2)上的投影. 解 由公式 a b ⋅=a b Prj |b | ,有.641410210||Prj |b |b =+++-=⋅=b b a a 例6:设|a|=2,|b|=3,6),(πθ==∧b a ,且u=a+2b,v=3a+b,求以u,v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 以u,v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向量υμ⨯的模.由向量积的运算律,有 υμ⨯=(a+2b)⨯(3a+b)=b b a b b a a a ⨯+⨯+⨯+⨯2323=060+⨯+⨯+a b b a =b a b a b a ⨯-=⨯-⨯56再根据 ∧=b)a sin||||||,(b a c ,得到 156sin325sin ||||5||5|5|||=⨯⨯⨯==⨯=⨯-=⨯πθb a b a b a v u ,即所求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5.例7:设a=(1,2,-2),b=(-2,1,0).求b a ⨯及与a,b 都垂直的单位向量.解 b a ⨯=k j i k j i kj i 54212-2102210122012221++=+----=--. 由向量积的定义可知,若c=a b ⨯,则同时有b c a c ⊥⊥及(-c 也是如此),因此所求的单位向量为).542(155)542(5421||1222k j i k j i c c ++±=++++±=±例8:求以A(1,2,-1),B(-2,3,1),C(1,1,2)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解 )3,1,0(,2,1,3-AB -==AC )(,所要求的三角形面积S 是以AC 、AB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此)3,9,5(310213AC AB =--=⨯kj i,.115219812521||21=++=⨯=AC AB S例9:设a=(-2,3,1),b=(0,-1,1),c=(1,-1,4),问这三个向量是否共面? 解 所谓三个向量共面,是指三个向量在一个平面上,或者经过平行移动后可以置于一个平面上,因为b a r ⨯=与a,b 所确定的平面垂直,所以当a,b,,c 三个向量共面时,应该有0,=⋅⊥c r c r 即.计算如下:).2,2,4(110132=--=⨯=kj i b a r所以有.010824)4()224(≠=+-=+-⋅++=⋅k j i k j i c r因此所讨论的三个向量不共面.例10:设向量a,b,c 满足条件0a =⨯+⨯+⨯a c c b b ,试证a,b,c 共面. 证 等式两边都与c 做数量积,得c c a c c b b a ⋅=⋅⨯+⨯+⨯0)(,即 0)()()(=⋅⨯+⋅⨯+⋅⨯c a c c c b c b a ,因为)(c b ⨯与c 垂直,故0)(=⋅⨯c c b ,同样有0)(=⋅⨯c a c ,从而得到0)(=⋅⨯c b a ,即[a b c]=0,这就证明了三向量a,b,c 是共面的.6.4 平面及其方程 例1:求此平面方程平面的法向量为设一平面过点),3,2,1(),2,0,1(0=-n M解:根据平面的点法式方程,有(x-1)+2(y-0)+3(z+2)=0, 整理得,x+2y+3z+5=0.例2:123(1,0-1),(2,1,2),(-1,1-4).M M M 求过三点,,的平面方程 121312131(1,1,3),(2,13),(63,3)(6,3,3),-6x-1)3(0)3(1)0230.M M M M n M M M M n M y z x y z ==--⨯=--=----++=+--=解:,平行于,,取在三点中任取一点,这里取点,由平面的点法式方程,得方程为(整理得例3:.y )22,3()1,51(21轴,求其方程,且平行于,及,过两个点一平面--∏M M 解 因为的形式为轴平行,故其一般方程与由于所求的平面,0z y =++∏D C Ax 点12M M ∏∏和都在上,其坐标应当满足的方程,将这两个点的坐标代入到 这个方程中得到A+C+D=0, 3A-2C+D=0,将A 和C 看成未知数,解这个方程组,得A=.52,53D C D -=-将这个结果代入到平面方程中,得的方程为后整理得消去∏=+-D D D Dx ,0z 5253-3x+2z-5=0.例4:求两平面x-4y+z-2=0与2x-2y-z-5=0的夹角.解 ,3||,18||,9),1,2,2(),1,4,1(n 212121===⋅--=-=n n n n n.4,221839||||||cos 2121πϕϕ===⋅=即n n n n 例5:求.0622)3,2,1(0的距离到平面点=--+-z y x P 解 .3)2(21|63222)1(1|222=-++-⨯-⨯+-⨯=d6.5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例1:.),0,13()20,1(21求其方程,及,过点一直线--M M L 解1212,(31,10,02)(2,1,2),M M s s M M ==---+=-因直线过这两个点,故可取直线的方向向量为利用点)得所求直线方程为由式(与19.6,1s M.22121x +=-=-z y 例2:求过点(2,1,4)且垂直于平面y-3z+2=0的直线方程.解 所求直线L 平行于已知平面的法向量,即可以取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S=(0,1,-3),从而所求的直线方程可以写为.341102x --=-=-z y 此时2-x 并不表示除式,上述方程应理解为 ⎪⎩⎪⎨⎧=--=-.23411x z y例3:把直线L 的一般方程⎩⎨⎧=+-+=-+-,0422052z y x z y x化为直线的标准式方程和参数方程.解 取 x=0,得⎩⎨⎧=+-=-+,04205y 2-z y z 解得 y=-2,z=1,即得直线上的一个点为(0,-2,1)取s=.5432-1212-1kj i k j i ++=故L 的标准方程为,51423-=+=z y x 参数方程为⎪⎩⎪⎨⎧+=+-==.51423t z t y tx例4:求直线.06231221的交点与平面=++-=-+=-z y x zy x 解 将直线用参数方程来表示,有x=1+2t,y=-2-t,z=3t,将其代入到平面方程中,有(1+2t )-(-2-t)+6t+6=0,即9t+9=0,得t=-1,所以得到x=-1,y=-1,z=-3, 即交点为(-1,-1,-3).例5:求点的距离到直线332217x )1,1,1(0-=-=-z y P .解 过0P 作一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平面,该平面为(x-1)+2(y-1)+3(x-1)=0,即x+2y+3z-6=0,再求直线L 与平面的交点.用上例的方法求得交点为P(6,0,0),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0P ,P 两点间的距离为d=1125++=33. 即所求的点线距离是33.例6:求两直线间的夹角与11232x 134-11+=-=-+==-z y z y x 解 s 1=(1,-4,1),s 2=(-2,2,1)由式(6.22)有 ,22918|9|||||||cos 2121=-=⋅=s s s s θ得θ=4,4ππ即两直线间的夹角为.例7:判断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和两直线42311:21111:21-=+=-==+z y x L z y x L 若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直线的交点,若不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直线间的距离及公垂线方程(见图6.40).解 在直线L 1上任取一点,如取M 1(-1,0,1),在直线L 2上任取一点,如取M 2(0,-1,2),得向量1212(1,1,1),(1,1,2),(1,3,4)M M s s =-==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分别是,,22243121121k j i kj i s s +--==⨯得 1212()20,s s M M ⨯⋅=≠故这三个向量不共面,因此这两条直线不在一个平面上.求公垂线L ,设L 与L 21,L 的交点分别是点A,B ,因为的方向故L L L L L ,,21⊥⊥L 2向量s 上,故和分别在,由于点取2121,)1,1,1(),1,1,1(2)//(s L L B A s s s -=--=⨯ 可设两个点的坐标为A(-1+t 1,1t ,1+21t ),B(22242,31,t t ++-),有 212121(1,31,421),AB t t t t t t =-+---+ 由于//s,AB 故有112411311t 121212-+-=--=+-t t t t t . 从上式可得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124(113112121212t t t t t t t t 即⎩⎨⎧-=-=23522122t t t解此方程组,得t 两点的直线过于是得到B A B A t ,).6,2,1(),317,37,34(.1,3721==为公垂线,故公垂线方程为,161211-x ,316212311--=-=--=-=-z y z y x 即 还可以得到L 123||3L d AB ==与间的距离为例8:求平面2x+y+z+3=0与直线⎩⎨⎧=+-=-+.,05205x 间的夹角z x y解 平面的法向量为n=(2,1,1),用向量积求得直线的方向向量为s=(-1,1,-2), Sin ,216|3||s ||n ||s n |=-=⋅=ϕ 即所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为.6πϕ=例9:求直线⎩⎨⎧=++=++=-+.,上上的投影直线上的z y 在平面x z x-y z-y x 00101解 过已知直线的平面束为,0)1(1x =++-+--+z y x z y λ)( 即 (,0)1()1()1()1=+-++-+-++λλλλz y x该平面与x+y+z=0垂直的条件是(1+,01)1(1)1(1)=⋅+-+⋅-+⋅λλλ 由此得λ=-1,得平面方程为y-z-1=0. 所求的投影直线为⎩⎨⎧=++=--001y z y x z .6.6 曲面及其方程例1:求半径为R ,球心在点M 0,(000,,z y x )的球面方程.解 设M (x,y,z )是球面上的任一点,则点M 到点M 0的距离总是为常数R ,由两点的距离公式,有R = 则球面方程为.2222000x x y y z z R -+-+-=()()()例2:一曲面上的点到z 轴的距离为常数R ,求曲面方程.解 设M(x,y,z)是曲面上任一点,则点M 到点M 0(0,0,z)的距离就是点M 到z 轴的距离,有已知条件,有,00222R z z y x =-+-+-)()()(即 x 222R y =+.例3:方程?026222表示怎样的曲面=-+++y x z y x 解 将方程变形为,10)1()3(222=+-++z y x这是一个球心在(-3,1,0),半径为10的球面方程.例4:将yOz 平面上的椭圆12222=+cz b y分别绕y 轴和z 轴旋转一周,求所得到的旋转曲面方程.解 绕z 轴旋转时,旋转曲线方程为,cz b )y x (1222222=++± 即为 .122222=++cz b y x 绕y 轴旋转时,旋转曲面方程为.122222=++c z x b y例5:求xOy 面上的曲面y=x 2绕y 轴旋转所得到的旋转曲面方程. 解 用22x y +±代替曲面方程中的x 即可得旋转面方程,所以 ,)(222z x y +±= 即为 y =x 22z +,例6:直线L 绕另一个与L 相交的直线旋转一周,所得的旋转曲面称为圆锥面.两直线的交点称为圆锥面的顶点,两直线的夹角α(20πα<<)称为圆锥面的半顶角.试求顶点在坐标原点,半顶角为α的圆锥面方程. 解 设yOz 面上过原点的直线L 的方程为 αcot z y =, 当L 绕z 轴旋转时,旋转曲面方程为 z=αcot x 22y +±, 两端平方后,得 ),(2222y x k z += 其中k=cot 4.παα=当时,圆锥面方程为222z y x +=. 6.7空间曲线及方程例1 方程组⎩⎨⎧==++325222z z y x 表示怎样的曲线?解 方程组中的第一个方程表示球心在圆点,半径为5的球面,第二个方程表示平行于x O y 面的平面,方程组则表示球面与平面的交线,该交线是以点(0,0,3)为圆心,半径为4,在平面z=3上的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课本例题的探索
探索是数学永恒的生命线,缺少了探索就缺失了我们数学的本味。
寡淡的数学会让学生枯燥乏味,而探索如同给数学的学习注射了兴奋剂,能让学生高亢地挺进数学的领地,乐此不彼,效果自然生来!探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会积极介入,与老师一起享受“多姿多彩”,美丽新奇,富有灵性,充满无穷活力的数学精神乐园。
现以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p94页例2题,将本人教学时的探索过程呈现同仁们参考敬请大家指导。
要求学生读例2题目3遍,结合第二章学习过的整式2.1节例2的分析完成课本中内容,然后接书上的解答过程一律不变呈现给学生。
虽然学生掌握这道题的浅层面基础知识,但是本人认为该题还有值得挖掘的地方。
一、巧设问求未知数,多向发散思维
此题可以从一个方面设未知数,即设甲乙码头的距离为ⅹ,从而得出直接设之法,与间接设之法的思维训练。
初中很多学
生最怕做应用题,其根本原因是无法设出未知数。
因此教师利用教材例题探究其内容,不因讲题而讲题,更注重例题的深刻内含,提炼,生成。
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训练素材。
二、变换思路另寻路径解方程
根据已知量,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到方程更是难事,教材中提供了
这只船往返的甲乙码头的距离相等,而根据设问接未知数,甲乙码头的距离为ⅹ,则发现另有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不变(相等),利用这个关系列出该方程:
x/2 – 3 = 2x/5 + 3
利用移项合并之得:ⅹ=60
则 60/3 -3 = 27(km/n)
三、承上启下,抓住时机诱导下节新课
仔细看到方程: x/2–3=2x/5+3
由同学们利用移项合并解答完成后,峰回路转提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与前面学过的方程有什么区别。
没有括号有分母、对了,前面有括号的方程,当然是利用去括号法则去掉括号,而这里有分母应该猜到把分母去掉。
那么怎样去分母解这一方程就是我们下节新的内容。
这样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听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之,我觉得老师最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而非彼“鱼”,老师讲的题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辟与经典,一道例题,主要分析解题方法与思路,这样以后就有经验了。
因此,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训练,产生思维共鸣。
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智能的积淀和学习方法的运用。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花坪中学 5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