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合集下载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
➢ 副溶血性弧菌肠炎:此种肠炎由副溶血性弧 菌(嗜盐杆菌)引起。为细菌性食物中毒中 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临床特征:有进食海产 品或腌渍食品史;同餐者同时或先后迅速发 病;主要症状为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 吐,多无里急后重;粪便呈粘液血性、血水 或洗肉水样,有特殊臭味;取患者吐泻物或 可疑食物进行细菌培养有确诊价值
❖ 慢性痢疾: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 隐匿型。
临床表现
➢ 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 38~39℃以上,伴头痛、乏力、食欲下降, 腹痛、腹泻,解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左 下腹压痛明显,肠鸣音亢进。病程一般1~2周, 多数可自行恢复,少数可转为慢性。
临床表现
➢ 轻型(非典型):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 痛轻,腹泻次数少,每日10次以内,有粘液 稀便,一般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病 程一般为4~5日,少数病人也可转为慢性。
病理变化
➢ 慢性菌痢:肠粘膜可有轻度充血和水肿,粘 膜苍白增厚或呈颗粒状,血管纹理不清,溃 疡修复过程中呈凹陷性疤痕,周围粘膜呈息 肉状,但肠壁因瘢痕组织收缩呈肠腔狭窄者 少见。
【临床表现 】
❖ 潜伏期:一般为1~4天(数小时至7天)。 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
❖ 急性菌痢 :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 重型和中毒型。
发病机理
❖ 慢性菌痢 急性期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当机体抵抗力 下降,尤其胃肠道的原有疾患或营养不良等 因素作用下,疾病迁延不愈。
病理变化
➢ 急性期菌痢:累及整个结肠,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显 著,急性期肠粘膜基本病变呈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 炎症:充血、水肿、出血点。肠腔充满粘液脓血性渗 出液,粘膜坏死脱落形成表浅溃疡,甚至“地图样” 溃疡,重症病例可见溃疡修复过程中呈干涸的烂泥坑 样改变。慢性期可有肠粘膜水肿和肠壁增厚,肠粘膜 溃疡不断形成与修复,导致疤痕与息肉,少数病例可 引起肠腔狭窄。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
2.中毒型菌痢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 1 ) 其他细菌所致感染性休克 血及 粪便培养检出不同的致病菌。 粪便培养检出不同的致病菌。 (2)乙脑 脑脊液检查符合中枢神经 系统病毒性感染的改变,而粪便检查无异 常。
鉴别诊断
3.慢性菌痢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结肠癌及直肠癌 此类病人继发肠道 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 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但常伴进 行性消瘦。肛诊、乙状结肠镜、 行性消瘦。肛诊、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等 有助于鉴别。 有助于鉴别。 (2)慢性血吸虫病 亦可有腹泻及脓血便。 亦可有腹泻及脓血便。 但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 但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大便孵化 沉淀检查或直肠粘膜活检可有阳性发现。 沉淀检查或直肠粘膜活检可有阳性发现。 (3)克罗恩病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长,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抗菌治疗无效。 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抗菌治疗无效。 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脆弱 易出血,有散在溃疡。 易出血,有散在溃疡。
病原学
痢疾杆菌 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无鞭毛杆菌。 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可将本菌分为4 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可将本菌分为4群47 个血清型: A群-痢疾志贺菌有12个血清型; 痢疾志贺菌有12个血清型; B群-福氏志贺菌有16个血清型; 福氏志贺菌有16个血清型; C群-鲍氏志贺菌有18个血清型; 鲍氏志贺菌有18个血清型; D群-宋内志贺菌只有1个血清型。 宋内志贺菌只有1 我国多数地区流行群以B 我国多数地区流行群以B群福氏为主,痢疾杆 菌各群、型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 菌各群、型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 主要因素。A 主要因素。A群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志贺毒 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起严 重的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28
3.急性中毒型

此型多见于2~7岁健壮儿童,起病急骤, 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突然高热起
病,肠道症状不明显,依其临床表现分为三种
临床类型: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2)脑型(呼吸衰竭型) (3)混合型
29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以感染性休克为 主要表现:
5
群 志贺氏 福氏 鲍氏 A B C
症状 重,产生神 经毒素 易转慢性
抵抗力 弱 较强
我国流行菌群 局部地区流行 最多见 较少见
宋内氏
D
轻,呈不典 型发作

多见
6
群、型的划分对流行病学的意义: 调查传染源 判定复发与再感染 了解流行菌群菌型的变迁 菌苗制备 临床上以特异性血清作凝集反应加以定型

急性发作型Acute episode type 慢性隐匿型Chronic covert

36
并发症


痢疾杆菌败血症 溶血尿毒综合症 关节炎
37
实验室检查
血象 急性期:WBC 增加 慢性期:轻度贫血 中毒型菌痢WBC可达15~30×109/L以上
38
粪便 急性期 肉眼观:粘液脓血 镜检: 大量脓细胞、红细胞、 巨噬细胞 抗菌治疗前 新鲜粪便的脓血部分 细菌培养可确诊
48
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
确诊需病原学证据 沙门氏菌肠炎 空肠弯曲菌肠炎 病毒性肠炎 产肠毒性大肠杆菌性肠炎 副溶血性弧菌肠炎

49
•2.中毒性菌痢
中毒性菌痢应与下列病症相鉴别: (一)高热惊厥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三)中毒性肺炎 (四)重度中暑 (五)脱水性休克 (六)脑型疟疾

细菌性痢疾概述

细菌性痢疾概述
• 细菌性痢疾主要病变在直肠和乙状结肠。根据肠道炎症的特征和临床经过可分为三种类型。 • 1.急性细菌性痢疾 病变初期为肠粘膜的急性卡他性炎,表现为粘液腺分泌亢进,粘膜充血、水肿、嗜中性
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病变进一步发展成假膜性炎症。 • 大体观察:假膜(图10-6)呈糠皮样,灰白色。假膜溶解脱落,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溃疡,很少累
及粘膜肌,严重者可融合成较大溃疡,可深达肌层。 • 组织学观察:肠粘膜上皮坏死脱落,并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图10-7)。坏死组织与纤维素、红细胞、炎细
胞及细菌凝集呈灰白色假膜。大约发病一周左右,粘膜上皮再生修复,不形成明显瘢痕,少数大而深的溃 疡愈合后可形成瘢痕,但很少引起肠狭窄。
二、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 2.慢性细菌性痢疾 多由急性痢疾转变而来,肠道病变为有些粘膜溃疡愈合,有些则继续扩大或发生新的 溃疡,新旧病变常交替出现。慢性溃疡较急性溃疡深,可达肌层,其边缘的粘膜常过度增生并形成息肉。 肉芽组织和纤维瘢痕形成,使肠壁不规则增厚、变硬,甚至引起肠狭窄。
• 患者表现腹痛、腹泻或便秘,常带有粘液或少量脓血。在急性发病期,则可出现急性痢疾的症状。少数病 人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成为痢疾的传染源。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简称菌莉。以夏、秋季最为多见, 多为散发性,有时也可引起流行。儿童发病率较高。患者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样血便、 头痛、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菌,依据其抗原结构不同分为四种, 即福氏菌、鲍氏菌、宋氏菌 • 和志贺菌。我国主要是福氏和宋氏痢疾杆菌。细菌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痢疾杆菌随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

1~ 15 1 ~6 1~ 18
重 易转慢性
最弱 较强
局部流行 最多见 较少见
宋内
D
(S.sonnei)
1
轻,呈不典型
最强
多见
李平等,284株志贺菌菌型分布及耐药谱分析。山东医药,2008, 48(40)
病原学
毒素
• 内毒素(脂多糖)的作用:
• 破坏肠粘膜上皮,造成粘膜炎症,并有毛 细血管血栓形成,以致坏死、脱落,形成 溃疡,出现粘液脓血便
2010年 发病数 死亡数
15257
甲乙类传染病合计 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 疾 肺结核 梅毒
15982
35277
15303 9
252248 991350 358534
14289 7743 884 4 689 128 36 3000 69
2009年 发病数 死亡数
临床表现
➢脑型(呼吸衰竭型):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典型呈喷射状呕吐; 烦躁不安、嗜睡、惊厥、昏迷; 瞳孔不等大等圆,或忽大忽小,对光反应迟
– 慢性菌痢:肠粘膜水肿 肠壁增厚
– 中毒性菌痢:肠道病变轻微 粘膜充血水肿
充血水肿 粘液增加 炎性渗出 点状出血 点状糜烂
急性菌痢 急性卡他性炎
急性菌痢
灰白 暗红 灰绿
病变进一步发展粘膜浅表坏死,
急 性 细 菌 性 痢 疾 ( 假 膜 性 肠 炎 )
急性菌痢
“地图状”溃疡
临床表现
潜伏期: 1~4天(数小时至7天)
15265
2008年 发病数
流行病学
死亡数 12622
13281 43841
14849 6596 1018 21 792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性休克防范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 等,及时发现休克的早期征兆。
补充血容量
对于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休克症状的患者,应立即 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的血压和心 输出量。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等,以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
03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液体补充与电解质平衡
1 2 3
口服补液
对于轻度和中度脱水患者,可通过口服含有适量 电解质的溶液来补充液体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静脉补液
对于严重脱水或无法口服补液的患者,应立即通 过静脉给予含有电解质的溶液,以迅速补充血容 量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监测电解质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 如钠、钾、氯等,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补液 方案。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03-19
CONTENTS
• 细菌性痢疾概述 • 抗菌药物治疗原则 •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管理与教育 • 总结与展望
01
细菌性痢疾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 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 传染病。
在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期间,患者应调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 养丰富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治疗过程中,可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B族维生 素、钾、钙等,以促进身体恢复。
注意蛋白质摄入
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质食物,有助 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促进身体恢复。

探究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

探究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

探究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作为一名从事医学研究的工作者,我一直在关注细菌性痢疾这一疾病。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究一下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这种疾病在我国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夏秋季节,其传染性和致病性都非常强。

1. 粪口传播这是细菌性痢疾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患者在发病期间,会将含有志贺菌的粪便排出体外。

如果这些粪便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就会污染周围环境、水源、食物等,进而导致其他人感染。

因此,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等,对于预防细菌性痢疾具有重要意义。

2. 食物传播食物可以成为细菌性痢疾的传播媒介。

如果食物在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受到志贺菌的污染,那么食用这些食物的人就有可能感染细菌性痢疾。

例如,未经煮熟的肉类、海鲜、蔬菜等,都可能成为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食品安全,确保食物煮熟煮透。

3.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携带者,从而导致细菌性痢疾的传播。

例如,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床上用品等,或者接触到被患者粪便污染的物品,都可能导致感染。

因此,在护理患者时,要特别注意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4. 水传播水传播是细菌性痢疾的另一种传播途径。

如果水源被志贺菌污染,那么通过饮用这种水的人就可能感染细菌性痢疾。

因此,保护水源、确保饮用水安全,对于预防细菌性痢疾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掌握正确的预防方法。

2. 改善卫生条件,加强粪便、水源、食物等方面的管理,减少志贺菌的传播途径。

3. 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疫情。

4. 提高医疗水平,规范诊疗流程,减少误诊、漏诊现象。

5. 开展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降低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

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

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

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临床表现1.急性菌痢: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全腹压痛、左下腹压痛明显。

2.急性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

肠道症状轻或缺如。

3.慢性菌痢:有持续轻重不等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的痢疾症状,病程超过两个月。

发病原因细菌性痢疾(一)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

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标。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症状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

细菌性痢疾(一)急性菌痢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38~39℃以上,伴头昏、头痛、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粪便开始呈稀泥糊状或稀水样,最多,继则呈粘液或粘液脓血便,量不多,每日排便十次至数十次不等,伴里急后重。

左下腹压痛明显,可触及痉挛的肠索。

病程约一周左右。

少数患者可因呕吐严重,补液不及时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发生继发性休克。

细菌性痢疾(上课)

细菌性痢疾(上课)
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情扩散和 传播。
疫苗接种
根据疫情情况,适时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提 高人群免疫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
信息共享
各国之间及时分享细菌性痢疾的疫情 信息和防控经验,共同应对全球卫生 挑战。
技术交流
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 研发新的防控技术和手段。
培训与援助
通过国际组织和其他渠道,为发展中 国家提供培训和援助,提高其防控细 菌性痢疾的能力。
并发症
严重病例可引起中毒性休克、脑水 肿、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等严重并发 症,甚至危及生命。
03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01
02
03
04
临床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泻、腹痛 、发热等症状,以及症状的严
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粪便检查
通过粪便显微镜检查,观察是 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细
胞,以及细菌的存在。
政策对话
加强各国卫生部门之间的政策对话和 协调,推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完善 和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消化道传播。
病理过程
初期
细菌侵入肠道,引起肠壁 炎症反应。
进展期
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大 量炎性细胞浸润,形成浅 表溃疡。
严重期
肠道黏膜坏死、脱落,形 成深大溃疡,甚至导致肠 穿孔和腹膜炎。
病理变化
肠道病变
肠道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糜烂 和溃疡。
全身反应
由于细菌毒素的作用,可引起发热、 寒战、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 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 物等。
环境卫生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以学龄前儿童和
青壮年为多,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易重复 感染。 (四)流行特征 夏秋多见,影响因素:降雨 量多、苍蝇、饮食、机体。
四、发病机制
1.病原菌寄生于肠道,释放内毒素,使肠上皮 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形成浅表性溃疡, 出现粘液脓血便。
2.慢性菌痢
(1)结肠癌及直肠癌 (2)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3)慢性血吸虫病
3.中毒型菌痢 (1)休克型与感染性休克鉴别 (2)脑型与流行性乙脑鉴别
九、预 后
1.痢疾志贺菌群重,福氏易慢性化 2.中毒型病死率高 3.慢性不易根治 4.免疫力低,儿童或老年人预后较差
十、治 疗
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保证水电解
(2)病原学治疗:成人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儿童 选用第三代头孢类药物。
(3)对症治疗: 降温镇静: 休克型治疗:快速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血
管活性药;防止DIC;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脑型治疗:脑水肿时用甘露醇治疗,应用激素有
助于改善病情。呼吸衰竭时,吸氧,保证呼吸道通 畅,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
十一、预 防
3.细菌性痢疾大便的性质是: A.粘液脓血便 B.米泔水样大便
C.陶土样大便 D.果酱样大便
4.菌痢导致症状最严重的菌群是 A.痢疾志贺菌群 B.福氏志贺菌群 C.宋内志贺菌群 D.鲍氏志贺菌群
5.中毒性菌痢好发于:
A. 新生儿 B. 婴幼儿
C. 2-7岁儿童 D. 成人
6. 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变部位位于
七、实验室检查
1.血象 急性期WBC(10~20)×109/L,N↑,慢性期 可贫血。

细菌痢疾BacillaryDysentery

细菌痢疾BacillaryDysentery
食物或水。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 老年人、身体虚弱者和 免疫力低下者更容易感
染。
季节性
细菌痢疾在夏季和秋季 高发,与气温和湿度有
关。
02 细菌痢疾的病因与发病机 制
病因
01
02
03
04
传染源
细菌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是主 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通过污染的水、食物、生活接 触等进行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老年 人、身体虚弱者更容易感染。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措施。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过期食品等,保持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提高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提高自身 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避免与患者接触
尽量减少与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接触,特别是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
疫苗接种
对于易感人群,可以考虑接种细菌性痢疾疫 苗,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一旦发现细菌性痢疾症状,应及时就医, 尽早开始治疗,以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 的风险。
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头孢菌 素类等,以杀死或抑制病原体,缓解症状 。
补充体液和电解质
对症治疗
对于严重腹泻的患者,医生会建议补充体 液和电解质,以维持身体的水和电解质平 衡。
针对患者的症状,如腹痛、发热等,采取 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疾病复发
部分患者治愈后可能再次感染细菌性痢疾, 或出现复发。
转归
01
痊愈
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可以痊愈, 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并发症
严重并发症如中毒性菌痢、溶血性 尿毒综合征等可能导致死亡。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不全。
中毒型菌痢
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病 死率高。高热,可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故以严 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肠 道症状轻或缺如。
➢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 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 ➢ 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之表现,病死率很高
血管活性物质
急性微循环衰竭 感染性休克 DIC
脏器功能衰竭
出血性结肠炎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中毒性菌痢
11
毒血症
中毒性菌痢发病机制
血管痉挛 微循环障碍
组织缺血缺氧
回心血量不足
脑缺氧
代谢障碍
心排出量减少
脑水肿 呼吸衰竭
酸性产 血管通透 物增多 性 增 强
酸中毒 血浆外渗
血容量不足
脑病
血管扩张
血压下降
休克
休克型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较常见,以感染性休克 为主要表现: 1.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出现花斑、发绀 2.心率加快、脉细速甚至不能触及,血压逐渐下降甚 至测不出, 3.可出现心、肾功能不全及意识障碍等症状。 4.重型病例不易逆转,可致多脏器功能损伤与衰竭,危 及生命。
3.有轻微腹痛及左下腹压痛, 4. 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少数转为慢性。
20
重型
1.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 2.急性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为稀水脓血便,偶尔排
除片状假膜,甚至大便失禁,腹痛、里急后重明显; 3.后期出现严重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常伴呕吐,严重失水
可引起外周循环衰竭; 4.部分病例以中毒性休克为突出表现者,则体温不升; 5.常有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少数出现心、肾功能
⑵肠道症状:腹痛、腹泻,先为水样便,后为黏液 脓血便、每天10次以上,量少,里急后重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志贺菌随病人粪便排除后,通过手、苍蝇、食物和水,经口 感染。如食物或饮用水被污染,则可引起食物型或水型爆发 流行。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 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 短,不同菌群及血清型间无交叉 保护性免疫,易反复感染。
流行特征 :终年散发,有明 显季节性,一般从5月开始 上升,8-9月达高峰,10月 以后逐渐减少。
b、脑型(呼吸衰竭型):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 型,病死率高。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其主要临 床表现。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 导致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甚至脑疝。早期可有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伴嗜睡或烦躁等不同程 度意识障碍,为颅内压增高、脑水肿早期临床 表现。晚期表现为反复惊厥、血压下降、呼吸 节律不齐等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不等大不等 圆,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意识障碍明显加深, 直至昏迷。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 2.轻型 3.重型 4.中毒型
1、普通型
A、起病急,高热伴发冷寒战 B、明显肠道症状 C、大便量少,迅速变为粘液脓血便 D、多于1周左右痊愈,少数转为慢性
2、轻型
A、全身毒血症状轻 B、肠道症状轻 C、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 D、病程短3-7日痊愈,可转为慢性
3、重型
A、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者 B、急起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 稀水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 C、后期可中毒性肠麻痹,严重者周 围循环衰竭,部分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4、中毒型
(1)、儿童多见 (2)、临床表现: a、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势凶险 b、高热达40。C以上 c、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 d、可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 e、肠道症状较轻
(3)分型
a、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较常见,以感 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①面色苍白,口唇或甲 紫绀;四肢湿冷,②血压下降,脉压差变小< 20mmHg。③脉搏细数,心率快,心音弱。④ 尿少或无尿。⑤出现心肾功能不全及意识障碍。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调查(2)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调查(2)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调查在进行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调查时,我们要了解细菌性痢疾的基本情况。

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志贺菌属细菌包括志贺菌、福氏菌、鲍氏菌和宋内菌等。

这些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即通过食物、水或接触污染物品而感染。

细菌性痢疾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其流行情况更为严重。

在我国,细菌性痢疾曾是法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之一。

近年来,由于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仍然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

一、病原学调查病原学调查主要包括对志贺菌属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

通过对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抗原结构和致病机制的研究,深入了解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流行病学特征调查流行病学特征调查主要包括对细菌性痢疾的流行趋势、人群易感性、感染源和传播途径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疫情报告、病例调查和监测数据的分析,了解细菌性痢疾的流行规律,为防控疫情提供依据。

三、疫情调查疫情调查是对细菌性痢疾疫情的发生、发展和控制过程进行全面了解的过程。

在疫情调查中,我们需要收集疫情相关信息,如病例分布、病例特征、疫情爆发原因和防控措施等,以分析疫情的流行特征和传播规律。

四、防控策略研究防控策略研究是基于对细菌性痢疾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和疫情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这包括疫苗接种、环境卫生改善、食品安全监管、个人防护和抗生素合理使用等方面的研究。

在进行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实验室、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等方法,全面了解细菌性痢疾的流行情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与国际卫生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细菌性痢疾的全球性挑战。

在进行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调查时,我们要了解细菌性痢疾的基本情况。

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

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

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

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细菌性痢疾病原学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氏菌属 (Shi-yella),革兰氏染色阴性,无动力,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适宜于低温潮湿的环境,对阳光直射、加热及一般消毒剂抵抗力差。

根据生物化学反应及抗原组成分成4群:A群包括志贺氏志贺氏菌及施氏志贺氏菌,B群包括弗氏志贺氏菌 (8个血清型),C群包括鲍氏志贺氏菌(15个血清型),D群为索氏(宋内氏)志贺氏菌。

各群均可产生内毒素,志贺氏志贺氏菌还可产生外毒素,因此,所致临床症状较重。

20世纪末,志贺氏菌感染少见,中国某些地区仍有流行;弗氏志贺氏菌感染在中国占首要地位,且易转成慢性,排菌时间长;索氏志贺氏菌感染有增高的趋势,但感染较轻。

目前发达国家以D群最常见,B群次之,C群及A群最少。

我国以B群最常见,D群次之,C群最少见。

局部地区A群有增多趋势。

痢疾杆菌对外环境的抵抗力D群最强,B群次之,A群最弱。

日光照射30分钟、加热至56℃10分钟或100℃1分钟即可杀灭。

流行病学本病流行遍及世界各地。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呈季节性高峰,一般5月开始上升,8。

9月达高峰,10月开始下降。

一、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

散发病例多由慢性患者及带菌者所致。

二、传播途径主要为粪一口途径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儿童发病率最高,青壮年次之。

病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免疫期短(1年左右)且不稳定。

各型痢疾杆菌之间又无交叉免疫性,故菌痢可重复感染和再次发病,这也是本病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性痢疾慈禧73岁大寿第5天时高烧、寒战、水样便、脓血粘液便、腐肉血便,不愿离开厕所御医鸦片缓解症状“关门留寇” 一周后丧命概述卫生部《2012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2012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中国内地报告传染病发病数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淋病熟悉:传染源、传播途径概念: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一种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

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为特征,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等症状。

概述命名:细菌性痢疾=志贺菌病(shigellosis )法定传染病乙类终年散发,夏秋季可流行直肠、乙状结肠炎症与溃疡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发热及全身毒血症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多数急性自愈。

少数迁延呈慢性或反复发作。

病原学生物学性状:志贺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Shigella)。

G-短小杆菌。

有菌毛,无鞭毛、荚膜及芽胞,无动力。

兼性厌氧,但最适宜于需氧生长。

1.病原体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G–杆菌,无鞭毛2.抗原分型目前分为4群47个血清型痢疾志贺菌A(病情最重)12 ——外毒素福氏志贺菌B(我国主要,易转慢性)16鲍氏志贺菌C(我国较少)18宋内志贺菌D(病情最轻)1我国流行主要为福氏志贺菌(B群)次为宋内志贺菌(D群)(一)抗原结构1. 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的不同,分为4个血清群(即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又依次称为A、B、C、D群)。

痢疾杆菌有两种抗原:O抗原和K抗原志贺氏菌属的抗原有菌体(O)抗原、表面(K)抗原和菌毛抗原。

根据O抗原结构的不同可分成A、B、C、D四个群,现有39个血清型。

临床以福氏菌2a型、宋内菌为多见。

按O抗原的不同可以分为4群,47个血清型病原菌流行类型不断变迁3.致病力包括三方面——侵袭力志贺菌侵入上皮细胞后,可在细胞内繁殖并播散到临近细胞,由毒素作用引起细胞死亡。

细菌侵袭肠粘膜,引起肠粘膜炎症——内毒素(各型志贺菌死亡裂解后→脂多糖)。

引起发热、毒血症和休克——外毒素(志贺毒素Shiga toxin)由痢疾志贺菌Ⅰ型产生→A群、个别D群,抑制蛋白质合成,致细胞死亡.与HUS相关。

神经毒(产生神经系统症状)细胞毒(肠粘膜细胞坏死)肠毒素(类似霍乱肠毒素,水样泻)4.抵抗力:志贺菌存在于患者与带菌者的粪便中,抵抗力弱,日光直接照射30分钟,56~60℃ 10分钟,100℃煮沸2分钟即被杀死,对化学消毒剂及酸敏感。

在粪便中数小时内死亡,在瓜果、蔬菜及污染物上可生存1~3周,对寒冷、潮湿耐受性强。

条件适宜时在粪便中存活11天,潮湿土壤中生存34天,在冰块中存活26天。

各群抵抗力比较:(宋内>福氏>鲍氏>痢疾)D群宋内最强,因此发达地区多,症状轻A群痢疾志贺菌最弱,不发达国家多,症状重痢疾杆菌对抗药物产生耐药性,耐药性产生是与染色体基因突变和R质粒(亦称R因子)在同属种间、异属种间不断相互传递有关。

R质粒使细菌→特异酶→抗菌药物失效。

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急性非典型、慢性隐匿型菌痢和带菌者由于症状不典型难于管理成为重要传染源.病后带菌率20%,可达2-3周。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经污染的手,食物和水以及苍蝇传播3.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时间较短暂,1年后免疫消失,而且各菌群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菌痢可多次发病。

4.流行特征本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可出现暴发或流行;农村多于城市;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多见;儿童,中青年两个发病高峰细菌性痢疾主要的传播途径食物型传播:痢疾杆菌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并可繁殖,食用生冷食物及不洁瓜果可引起菌痢发生。

带菌厨师和痢疾杆菌污染食品常可引起菌痢暴发。

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污染的手是非流行季节中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

桌椅、玩具、门把、公共汽车扶手等均可被痢疾杆菌污染,若用手接触后马上抓食品,或小孩吸吮手指均会致病。

水型传播:痢疾杆菌污染水源可引起暴发流行。

苍蝇传播:苍蝇粪、食兼食,极易造成食物污染。

传染源:人是痢疾的唯一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

易感人群:儿童发病率最高,青壮年次之,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免疫期短(一年左右)。

发病机制细菌进入人体→(如果人体抵抗力低下或病原菌数量多)细菌侵入结肠上皮细胞,经基底膜进入固有层(很少侵入粘膜下层)→细菌的侵袭力+产生的肠毒素,使肠黏膜发生炎症,小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伴有渗出。

产生腹痛、腹泻,脓血便。

直肠括约肌受刺激而有里急后重感。

内毒素的作用使人体产生全身中毒反应。

发热、畏寒。

甚至出现休克,脑水肿,脑疝。

发病三要素:细菌数量细菌致病力:致病力强的志贺菌及时10-100个细菌也可发病。

人体抵抗力:胃酸杀灭作用正常细菌的拮抗作用IgA的阻断作用痢疾杆菌进入胃,易被胃酸杀灭,未被杀灭的细菌到达肠道,正常人肠道菌群对外来菌有拮作用;肠粘膜表面可分泌特异性IgA,阻止细菌吸附侵袭。

当机抵抗力下降,或病原菌数量多时,痢菌借助于菌毛贴附并侵入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在细胞内繁殖,随之侵入邻近上皮细胞,然后通过基底膜进入固有层内继续增殖、裂解、释放内毒素、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和全身毒血症。

细菌致病的必备条件痢疾杆菌具有致病性的3个因素:具有介导细菌吸附的光滑型脂多糖O抗原具有侵袭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的能力侵袭、繁殖后可产生毒素中毒性菌痢发病机理与本菌产生强烈的内毒素及机体对之敏感而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有关。

内毒素→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增加→急性微循环障碍→DIC及血栓形成→重要内脏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脑水肿及脑疝表现。

传染源:菌痢病人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消化道)传播。

外毒素细胞毒素: 粘膜的破坏、坏死、脱落溃疡形成粘液脓血便肠毒素: 肠壁通透性增加病初的水样腹泻神经毒素: 肠壁植物神经、肠道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强腹痛和里急后重(A群痢疾杆菌和B群、C群中一些血清型菌株→外毒素→激活肠上皮细胞→中腺苷环化酶→胞浆中cAMP的聚集→水样泻)内毒素:血管活性物质增加微血管痉挛、缺血性缺氧、无氧代谢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增加瘀血性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回心血流减少发热、休克、DIC、多脏器功能衰竭病理学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

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为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分泌大量粘液脓性渗出物。

肠粘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形成表浅溃疡,很少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中毒型则结肠局部病变轻,但全身可有多脏器的微血管痉挛及通透性增加。

慢性期则肠粘膜水肿、肠壁增厚、溃疡不断形成与修复、引起疤痕与息肉,甚至肠腔狭窄。

临床表现机理:毒血症→→ 全身中毒症状、WBC 增加肠管蠕动亢进→→腹痛、腹泻神经末梢、肛门括约肌→→ 里急后重病理特征1.急性期菌痢急性病变可累及整个结肠,尤其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显著,呈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充血、水肿、出血点。

外露或粘膜下斑片状出血,肠腔充满粘脓血性渗出液,粘膜坏死脱落形成表浅溃疡,重症病例可见溃疡修复过程中呈干涸的烂泥坑样改变。

2.慢性期菌痢可有轻充充血和水肿,粘膜苍白增厚感或呈颗粒状,血管纹理不清,溃疡修复过程中呈凹陷性疤痕,周围粘膜呈息肉状,但肠壁因瘢痕组织收缩呈肠腔狭窄者属少见。

病理解剖在乙状结肠、直肠急性期:弥漫性渗出炎症,浅表溃疡慢性期:肠粘膜水肿及肠壁增厚中毒型:仅见肠腔充血水肿,神经细胞水肿、变性。

病变一般以乙状结肠、直肠显著重者累及整个结肠和回肠下段。

急性期: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表面大量粘液脓血性渗出物,可与坏死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融合形成灰白色假膜,脱落后出现溃疡,病变仅限于固有层,绝少肠穿孔及大量出血。

慢性期:可有轻充充血和水肿,粘膜苍白增厚感或呈颗粒状,血管纹理不清,溃疡不断形成和修复过程中呈凹陷性疤痕,周围粘膜呈息肉样增生,但肠壁因瘢痕组织收缩呈肠腔狭窄者属少见。

中毒型菌痢:结肠病变很轻,仅充血水肿,少有溃疡;全身病变很重,突出的是全身微血管痉挛、通透性增加,大脑及脑干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及点状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上腺皮质出血、萎缩。

病理解剖1.病理解剖(普通型)结肠粘膜坏死一溃疡一脓性分泌物、粘液渗出;2.病理生理:①普通型: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休克、DIC;②中毒性痢疾:少量内毒素+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儿茶酚胺等小血管痉挛一微循环障碍;③慢性菌痢(5点)临床表现(一)急性菌痢分型1.普通型(典型)2.轻型(非典型)3.中毒型菌痢(儿童多见)(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2)脑型(呼吸衰竭型)(3)混合型(二)慢性菌痢1.慢性迁延型2.慢性急性发作型3.慢性隐匿型本病起病较急,潜伏期短,1-2天,甚至数小时。

痢疾志贺菌感染临床表现较重;宋内菌感染较轻;福氏菌感染介于二者之间但易转为慢性。

可分为两类:急性菌痢、慢性菌痢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

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

临床上依据其病程及病情分为急性与慢性两期以及7种临床类型。

急性菌痢急性典型(普通型):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热,寒战,头昏、恶心。

腹痛,最初腹泻稀水样便1~2天转为典型粘液脓血便,仅有血水或无,量少,次数频,里急后重。

查体:面色苍白,腹软,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内环境紊乱严重者脱水,电解质紊乱,继发休克可发展为中毒痢急性非典型(轻型):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痛轻,腹泻次数少,每日3~5次,粘液多,一般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

病程一般为4~5日重型:老年、体弱、营养不良者多见,腹泻〉30次/天后期中毒性肠麻痹,腹胀,呕吐,失水,循环衰竭部分患者中毒性休克,可无发热,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中毒型:此型多见于2~7岁健壮儿童,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突然高热起病,肠道症状不明显。

普通型(典型)菌痢临床表现1.潜伏期l~3d(数小时至7d)。

病情严重程度各型比较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最轻发热,寒战,头昏、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最初腹泻稀水样便1~2天转为典型粘液脓血便,仅有血水或无,量少,次数频,里急后重严重者脱水,电解质紊乱,继发休克查体:面色苍白,腹软,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轻型(非典型)菌痢临床表现毒血症状轻,低热或不发热肠道症状轻,轻度腹痛,腹泻次数少(3~10次/日),无脓血,无明显里急后重1周自愈症状轻,易漏诊、误诊。

少数转为慢性重型菌痢临床表现老年、体弱、营养不良者多见腹泻〉30次/天后期中毒性肠麻痹,腹胀,呕吐,失水,循环衰竭部分患者中毒性休克,可无发热,多器官功能衰竭中毒型菌痢临床表现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感染性休克表现,肠道症状可无严重毒血症状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紫绀,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少尿或无尿,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2.脑型(呼吸衰竭型)昏迷、呼衰,肠道症状轻或后出现严重毒血症状24h内烦躁,嗜睡,昏迷,惊厥,呼吸增快瞳孔不等大,呼吸深浅不匀,节律不整3、混合型:以上两型同时或先后存在,是最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病死率极高(90%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