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2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2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案2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案2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习目标】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学习重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一、人民教育的奠基(一)措施:1.扫盲教育:新中国建立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扫盲教育。

2.建立人民教育事业:(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2)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3)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3.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4.学校教育制度建设: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青年们强烈的求学欲望,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二)意义:1.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新中国教育的浩劫(一)原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二)表现:1.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2.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3.“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一)原因:“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高中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2)

高中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2)

人教版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教学目标】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

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教学重难点】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两段材料导入新课【讲述新课】一、人民教育的奠基(课件4—7)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

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学生看书,指导学生概括: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老师概括:学生思考:新中国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为什么?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动乱中的教育(课件8—12)通过材料、图片让学生认识以下问题:教师讲述:“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

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程模块及章节:必修3第七单元教师二次备课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教材分析:必修Ⅰ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必修Ⅱ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学情分析: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

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问题:通过观察引言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为什么说新中国成立是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回答后导入新课。

教学目标知道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理解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前完成备课教案教学资源:课本、地图册、同步练习册及配套练习、教师用书、网络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目标引领一、人民教育的奠基:(三个要点: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1949年)2、制定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教育事业取得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二、动乱中的教育:我国的“211工程”院校(共107所)北京(23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上海(9所):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天津(3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辽宁(4所):大1、原因:“文革”十年中,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word教案

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word教案
3、措施:①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②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③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4、成就: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
自学指导二
阅读书本第二框内容概述:
1、我国教育事业有没有沿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原因何在?
2、动乱中的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3、文革给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带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样的影响
1、没有。左倾错误导致文革爆发
2、①学校停课,教育战线混乱(红卫兵大串联、“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
②废止高考制度,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1966年废止高考,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典型事例)
2、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内容、背景
3、发展教育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三个要点: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
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1949年)
内容: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②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
2、制定方针: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背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这种说法不对
1、说出新旧中国的社会性质
2、新旧中国教育服务对象
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高等教育——增设边缘学科,建立学位制,扩大自主权
九十年代
1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2增加教育投资,启动“希望工程”
3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评价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深度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历程。
2.掌握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如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壮大等。
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同时,教师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地讲授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通过展示典型历史资料,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教育改革的过程和成果。这种多样化的情景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亮点二: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热爱祖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
2.树立学生对教育的正确认识,让他们明白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4.亮点四:总结归纳提高历史素养,强化知识体系。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归纳总结,学生能够更好地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历史素养。同时,教师强调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5.亮点五:作业小结培养研究能力,延伸课堂学习。
教师布置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短文。这项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延伸课堂学习。同时,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小结,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案2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案2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目标】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

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教学重难点】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两段材料导入新课讲述新课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

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学生看书,指导学生概括: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学生思考:新中国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为什么?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动乱中的教育通过材料、图片让学生认识以下问题:教师讲述:“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

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了解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经过和初步成就,知道党的教育方针、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法、希望工程、“211工程”等重要概念。

2.理解: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艰难历程,领会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3.运用:认清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知道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懂得“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和【资料回放】,分析【学思之窗】的内容和“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等图表,掌握分析、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教育,新中国教育事业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取得了巨大成就。

2.新世纪的我国教育面临挑战,我们须更加努力,促进教育事业更快发展。

重点与难点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人类滚滚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是一首永远谱写不完的诗篇。

教育赋予人类智慧与美丽,赋予人类进步的力量。

所以,我们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所以,希望工程宣传画里那双充满渴求的大眼睛,牵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新课学习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制度创立的措施及特点(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教育发展的措施:人民政府先是接管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并进行初步改革;同时从列强手中收回教育事业的自主权,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了人民手中;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并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特点: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于现代中国教育的影响;3.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政策的变化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1)夏商周时期的教育夏商周时期,教育主要是贵族化、宗教化的教育,以传授礼仪道德、文学武艺为主。

(2)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汉时期,实行儒家学说,提倡士族教育,对于庶人的教育很少。

(3)唐宋时期的教育唐宋时期,学校逐渐成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承发展。

(4)晚清时期的教育晚清时期,受到西方列强影响,中国开始传入西方的教育,出现了新式学堂。

2. 新文化运动对于现代中国教育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解放运动。

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现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影响:(1)推动了儒家传统教育的变革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儒家传统教育的变革,呼吁真正的人道主义教育。

(2)倡导科学教育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教育,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

(3)推广民间教育新文化运动推广民间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教育水平。

3.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政策的变化与发展(1)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为基础原则的教育体系。

(2)推广义务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推广义务教育,推动全民教育、普及教育。

(3)加强教育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也面临许多教育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教育,各级政府也加强了教育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2.以课件展示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现代中国教育的影响;3.结合讨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政策的变化与发展。

四、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内容;2.总结重点,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3.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建议,推动学生成长与发展。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短文,要求不少于800字,涵盖教育改革的背景、过程、成果和问题等方面。
2.选择一个教育领域的改革案例,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进行深入分析。要求分析案例的原因、过程、影响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字数不少于600字。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首先,讲述“文革”结束后教育领域的整顿和恢复高考制度,强调这一举措对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体制的改革,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具体案例,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扩招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同时,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分析教育改革背后的原因和动力,以及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的重要性。接着,我会简要回顾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为学生勾勒出本节课的教学框架。
随后,我会播放一段关于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教育改革的成果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正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从自身做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终身学习、助力教育公平?
要求:每个问题不少于200字,共计600字。
5.设计一份关于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知识问答试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试卷需包含答案,以便同学之间相互测试和交流。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要求“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 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2)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新课导入新课导入●1教师在幻灯片上打出我国著名高等院校的图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告诉学生这些学校都属于“211工程”大学。

学生发问何谓“211工程”大学?新课导入●2有哪些同学获得过“三好学生”的称号呢?(一些同学纷纷举手)大家知道是哪“三好”吗?其实是当年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三好。

大家想不想了解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之下提出这“三好”的呢?基础达标1.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这一方针施行于(A)A. 新中国建立初期B. “大跃进”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D. 改革开放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可知这一方针应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

2. 新中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制定于(B)A.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 “文革”时期D.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制定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 (2014年无锡模拟卷)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下列教育指导思想中,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是(A)A. “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B.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D. “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解析1956—1966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案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案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建国初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十年和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方针、具体措施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等。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梳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并对各个历史时期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因素归纳总结,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并学会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的现实意义。

学法指导1.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2.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3.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2.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有机引入展示邓小平和江泽民有关教育方面的论述,彰显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引入新课。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1教育网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后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现阶段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奖,之前我们在批判中国教育,认为中国未取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教育所致,之后,又引发我们对教育的思考。

本课,我们将以新邵教育发展史为线索,一起探究中国教育在不同阶段的得与失。

二、总体构建本课知识教师:(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我们今天学习《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那么现代历史的起止及分期大家还记得吗?学生:现代中国的历史从1949年至今有58年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49-1956年是过渡时期;1956-1966年是十年探索时期;1966-1976年是文革时期;文革结束后,1978年以来是改革开放新时期。

教师:正因为国家的历史呈现这样突出的阶段特征,所以现代中国的教育亦如此。

下面让我们一起结合教材子母标题总体构建本课知识。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材,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包括改革开放前后的教育改革、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新特点等。本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既是对前面所学历史知识的延续,也为后面学习现代中国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教育政策制定者、教师、学生等角色,模拟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课后调查:布置学生进行一次关于身边教育现象的调查,通过收集数据、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在讲解知识点时,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反馈。
2.生生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入理解教育发展的历程和意义。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互补。
2.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前后的教育改革,突出教育发展的成就和问题。
3.通过数据分析,呈现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教育发展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材料:美国依据1948—1984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提问: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讲授新课:一、人民教育的奠基出示知识结构表格。

从“知道时代背景”、“了解具体措施”和“认识影响”掌握。

教师简要概括奠基时期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了解该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影响教育事业回到人民的手中。

新中国成立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②1949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确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③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④发展全日制学校,建立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扫除文盲,培养人才。

1949——1965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通过表格的完成,学生对这一子目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再利用【学思之窗】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开基创业中国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材料中的比较项涉及到高、中、小学校及在校人数的变化。

所以第一个问题: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要从教育体系和被教育者两个方面谈。

从高、中、小学校的变化可以得出新中国教育事业一方面的成就是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从在校人数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另一方面的成就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从我们上面的表格可以得出,取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动乱中的教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出示历史图片和食指的诗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节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历史图片的内容,通过对话认识“教育革命”时期广大青学生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

设问: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进而根据课文整理本目的要点:1、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2、表现: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废止高考制度;70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3、教育遭到的破坏以及不良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出示中日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表格和文字材料。

:材料1 据统计,十间中国至少少培养了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材料2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免费义务教育制度。

1957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材料3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份1952 1963 1970 1976产值173 682 1969 5544——《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设问:阅读中日比较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师生对话,使学生从历史的悲剧中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道理。

三、“教育的复兴”出示反映1977高考的历史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1977高考中的一些生动故事。

设问:请同学谈谈你为什么考大学?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青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请学生们阅读课文,找到文革以来,党中央和人民政府为复兴教育采取的措施。

1、措施:①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全面整顿。

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④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A基础教育方面: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B中等教育方面: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C高等教育方面: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D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社会办学应运而生⑤20世纪90代,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施“211工程”计划⑥启动“希望工程”⑦加大西部教育发展的力度。

具体做法: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教师指出,在上述7条中,第①条是在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第②③④条是在改革开放后,主要是在80代,教育思想的确立和教育改革的内容。

第⑤⑥⑦条主要是90代以来有针对性的一些具体举措。

在这部分图片资料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出示数据图片、表格和执教者本人的教师资格证书和技术专业职务证书、“科教兴国”战略的概念、1983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希望工程”实施的成果、西部教育发展的成果等。

讨论:请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如何理解“三个面向”这一新时期的教育指导方针?解答:“三个面向”的关系:面向现代化是其中的主体和核心,是“三个面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而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扩展,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

2、新时期教育向前发展的原因:解答:从邓小平拨乱反正,全面整顿;邓小平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等,可以得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使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新时期教育改革措施可以得出教育改革措施是否得当则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课小结小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完成表格。

时期方针措施影响奠基时期挫折时期发展时期指出,在新世纪,我们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坚持“三个面向”,才能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案参考答案学法导引1、1949,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面:“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刘少奇也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4、经过十几的努力,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5、曲折的经历:文革时期,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大了。

6、文革结束后,邓小平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迅速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7、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同是对教育改革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步伐。

在基础教育方面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对高等教育增设了一批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8、20世纪90代以来, 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还启动了“希望工程”;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经典题型:例1:下列有关教育对科学、文学艺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D )A教育为科学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B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C教育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D教育的普及是文学艺术繁荣的根本原因解析: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是根植于经济的。

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但不是根本原因。

例2:有关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投入还赶不上发达国家的一家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得不依附发达国家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被动地位。

对此,中国主要的应对措施是(A)A、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B、照搬西方国家经历的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道路C、将信息化作为我们目前经济发展的战略全部重点D、先发展后治理解析:此题实际上是一个材料解析式的选择题。

材料已经给出结论,很多发展中国家因为科技投入不够,在科学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从而在全球化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