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的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是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重要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倡导以德育人,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修养,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

本文将介绍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并分析其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

典故一:见贤思齐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一片草地上散步。

他们路过一个破屋,里面住着一个很贫穷的人。

这个人是个贤人,但因为经济困难,无法提供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

孔子立即停下来,与他交谈,并表示愿意帮助他脱离贫困。

弟子们感到疑惑,问孔子:“为什么要帮助这个穷困的人?”孔子回答道:“见贤思齐焉。

”这意味着,观察到他人的优点和才华后,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达到同样的高度。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他相信,只有具备崇高的品德和人格,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并对社会做出贡献。

典故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孔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句话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想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他必须经历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只有通过努力和奋斗,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表现,还包括身心的锻炼。

他鼓励学生去体验生活的各个方面,努力克服困难,并从中成长和收获。

典故三:仁者爱人孔子非常重视仁爱之道。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人与人之间才能建立和谐的关系。

孔子经常强调仁的重要性,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意味着,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待自己的事情。

只有通过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仁爱之道。

孔子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非常信任学生,并鼓励他们去做正确的事情。

他相信,通过榜样的力量和言传身教,可以最大限度地影响学生,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以德育人的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7篇

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7篇

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7篇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篇1】颜子要到西部游学,临行前来询问孔子说:“怎么样才能安身立命呢?”孔子告诉颜子说:“只有四个字:恭敬忠信。

”颜子说:“敢请夫子详细说一下。

”孔子说:“恭就是把自己的心真诚地拿出来去对待别人,这样也就能避免被众人排斥;敬就是要使自己避免苟且而尊重别人,这样也就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忠就是从本心出发而且有分寸地去说话做事,这样也就能使人们愿意合作;信就是真诚而且讲信用,这样也就能使人觉得可以靠得住。

能够得到众人的喜爱,人们愿意跟你合作,人们觉得你能靠得住,就一定能避免祸患了。

”颜子说:“弟子铭记在心,今后就以此为座右铭来安身立命。

”孔子说:“做到这四个字,去治理一个国家都可以,何况个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呢?”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篇2】孔子请教桑雽“我屡遭非难,亲朋故交越发疏远,弟子更加离散,这是为什么?”。

桑雽给他讲了一个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假国人林回逃难时,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只背着自己的婴儿逃跑。

有的人问他:‘是因为他的价值吗?婴儿的价值显然比宝璧小;是因为重量的原因吗?婴儿的负担又比宝璧重。

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而背着婴儿跑,这是为什么呢?’林__答说:‘那是因为利益的性质不同。

’宝璧是身外之物,迫于战乱灾害时,只能抛弃;因为婴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必须倍加保护。

林回的观点:互相保护是亲情的天性,不会因为任何灾难祸害而互相抛弃。

亲情贵于金钱。

”然后又说:“君子的交谊淡如清水,小人的交情甘如甜酒。

然而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

大凡无血缘关系而为利益结合的,遇到灾难时就会瓦解离散。

”孔子听后突然醒悟,说到:“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离去又悠闲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学于前。

但这个求道举动也只是做了个样子而已。

这其实也是孔子的老毛病,从孔子多次问道于老子也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显得很虔诚,对老子的思想很祟拜,但骨子里却还是不以为然。

孔子周游列国的五个典故

孔子周游列国的五个典故

孔子周游列国的五个典故
孔子周游列国是一段坎坷的寻道之路。

公元前497年,孔子离开鲁国后,带着颜回、子路、子贡等弟子周游列国。

他们走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

这段旅程中有许多历史典故,以下是其中五个:
- 匡城受困:孔子在卫国时,曾坐着弟子颜刻的马车赶往匡城,由于阳虎曾洗劫过匡城,孔子被匡城的守卫误认为是阳虎,拘禁了五天五夜,孔子险些因此丧命。

- 丧家之犬:孔子周游列国时,和弟子走散,被形容为无精打采的丧家犬,他不但不生气,反而认为形容得很对。

这就是成语“丧家之犬”的出处。

- 陈蔡绝粮:孔子在陈国定居了三年,但依旧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此时收到楚王聘请,准备前往楚国,陈国担心孔子会说陈国的坏话,派人将孔子一行人困在途中,孔子和弟子们最后把带的粮食都吃光了,熬了7天,才被楚国派的人救出来。

- 强盗抢劫:孔子在去其他国家的路上,遇到了强盗,把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抢走了,一些大臣和贵族在孔子被抢劫之后,凑钱买了马车和粮食,帮助他继续周游列国。

- 石桥晒书:据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车载诗书万卷,带着门徒数十人,路过石桥时,西岸有三个放牛娃看了很好奇,其中一个叫徐中鬲的出了个点子,让大家用桥下的砖头瓦块往桥上丢,搭成一道城墙,挡住孔子的去路。

孔子的车过桥时,被乱石挡住,赶车的子路喊道:“大人到此,小人让之!”项托反问道:“到底是城让车还是车让城?”孔子认为项托的话有道理,就让子路绕道而行,不料车轮一滑,一车书全翻倒在河里。

后来孔子一行人就在一个大土包上晒书,晒了三天之久。

和孔子有关的故事

和孔子有关的故事

和孔子有关的故事1.孔子与项橐论道:孔子东游时遇到一位名叫项橐的七岁孩童挡道,项橐以其聪明才智向孔子提出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孔子对其智慧深感惊奇,并尊称其为“小老师”。

2.孔鲤过庭闻训:孔子的儿子孔鲤有一次在庭院中走过,孔子当时正在弹琴,见状便对孔鲤进行教育,告诫他要学习《诗》、《礼》,这一典故后来被称为“过庭之训”,体现了孔子对儿子的严格教育。

3.颜回好学: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生活简朴却专心致志于学问,孔子曾多次赞扬他的勤学不倦和德行高尚,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杏坛设教:孔子在鲁国讲学的地方相传是在一棵大杏树下,后世将此地称为“杏坛”,象征着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础。

5.韦编三绝:孔子晚年非常刻苦钻研《易经》,以至于翻阅次数太多,以致于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三次,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孔子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6.诲人不倦:孔子对待弟子的教学态度始终如一,无论弟子资质如何,都能耐心教导。

冉求曾表达自己能力有限,但孔子鼓励他要有持续学习的精神。

7.子见南子:南子是卫国的夫人,名声不佳。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访问卫国,并应南子之邀相见。

此事引起弟子们的非议,孔子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发誓说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天厌之!天厌之!"。

8.割不正不食:孔子主张饮食礼仪,有一次他的弟子发现祭祀用的肉切割得不够方正,于是孔子拒绝食用,以示对礼制的尊重和坚守。

9.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在参观周公庙时,看到一种叫做“欹器”的器具,当它空的时候会倾斜,水装到一半就直立起来,满了就会倾覆。

孔子借此教育弟子,人要谦虚自省,不能骄傲自满。

10.孔子论志向:孔子曾与弟子们讨论各自的志向,其中颜渊表示愿意安贫乐道,而子路则表示愿能治理一个中等国家使其百姓勇武善战。

孔子赞扬了他们不同的志向,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三字经》历史典故:孔子相师

《三字经》历史典故:孔子相师

《三字经》历史典故:孔子相师《三字经》历史典故:孔子相师《三字经》原文:昔仲尼,师项。

古圣贤,尚勤学。

【故事】一天,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

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

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

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

”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里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问完,孔子盯着项露出微笑。

项想了想说:“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竟智慧过人!项这时不容孔子多想,反问他说:“现在轮到我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不对!”项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三篇】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三篇】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三篇】【一、欹器满覆】这个典故出自《荀子·宥坐》,原文为:“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顾为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孔子喟不过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注》:“宥与右同。

言人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

”译文:孔子到鲁桓公的庙参观,看见有一个欹器,设计得十分巧妙,就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是置于座右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警器,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了就翻倒。

”孔子接着回头对他的学生子路说:“灌水进去试试看吧!”于是,学生舀水往里面灌。

果然,空了就倾斜,满了就翻倒,唯有不空不满时器皿就端正。

孔子很有感慨地说:“唉!哪里有满了而不翻倒的呢!”古人将欹器放在座位右边为替戒之物。

所谓“座右铭”,就是放在座右来使自己警觉的铭文(格言等)。

“欹器”并不叫人无所作为,因为空了就会倾斜;但更提醒人不要自满,因为,灌满水之后就翻倒,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清朝皇帝让人在紫禁城里摆设欹器,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示“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

【二、孟懿子问孝,孔子为何答“无违”?】无违,即不违背“礼”。

怎么样才叫不违背礼呢?孟懿子在鲁国权势很大,根本不把鲁国王没有放在眼里,在祭祀时经常有越礼的行为。

身为大夫,有庭院多处,孔子54岁时,是鲁国大司寇,就要把他家多建的庭院给拆掉,但因其权势大,没有实行得了。

他家祭祀常常演奏帝王、诸侯才能演奏的歌曲,曾使孔子很生气。

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鲁昭公联合郈氏、臧氏囚季平子,叔孙氏家臣救季氏。

孟懿子见势不好,倒戈一击,三家合伙把昭公赶到齐国,从此昭公客居齐国、晋国长达七年之久,最后客死异乡。

孔子的历史典故【7篇】

孔子的历史典故【7篇】

孔子的历史典故【7篇】孔子的历史典故篇1孔子65岁的时候,他的弟子冉有统率鲁国的军队在郎地打败了齐国。

季康子钦佩冉有的才能,询问他说:“您的军事才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呢?还是天生就具备的呢?”冉有回答说:“是从老师孔子那里学来的。

”冉有极力称赞孔子的贤能,季康子动心了,决定把孔子从卫国召回鲁国。

这时候,卫国大夫孔文子准备攻打太叔,请孔子出谋划策,孔子说自己不懂军事。

孔子对卫国彻底失望,决定马上离开卫国,孔文子却坚决挽留。

刚好,季康子派遣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来卫国迎接孔子,孔子趁机离去。

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终于回到久别的鲁国。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处理政事首先要选拔优秀的臣子。

”季康子也来向孔子求教,孔子告诉他说:“要任用正直的人,罢免奸邪的人,如果能做到这些,奸邪的人在感染下也会逐渐变为正直的人。

”季康子经常担心自己的财产被人盗窃,孔子对他说:“如果你自己没有贪欲,一心为国家出力的话,就是鼓励人去干盗窃的事,也没人愿意去。

”鲁国最终也没有重用孔子,对此,孔子早已料到,从此以后也就断了出来做官的念头。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周王室已经衰落下去,古代的礼仪制度遭到破坏,古代留传下来的典籍也残缺不全。

孔子探究夏、商、西周3个朝代的礼仪制度,按照时间顺序整理编订了《尚书》和《礼记》。

古代留传下来的可以配乐演奏的《诗》有3000多篇,但是内容重复过多,质量上也很不统一,孔子删除了其中重复的部分,选取其中符合礼仪的305首,编订为《风》、《雅》、《颂》3个部分。

孔子刻苦整理典籍,完成了《诗》、《书》、《乐》、《易》、《春秋》的编修。

孔子晚年非常喜欢研读《周易》,他读《周易》极其刻苦勤奋,以至于多次弄断穿书简的牛皮绳子。

他为《周易》撰写了精练的解读,这就是《象辞》、《系辞》、《卦传》、《文言》等,合称《易传》。

孔子说·:“假如我还能够多活几年的话,我对《周易》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全面了。

子贡与孔子 围墙的典故

子贡与孔子 围墙的典故

子贡与孔子围墙的典故
子贡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他与孔子之间关于围墙的典故如下:
有一次,一位官员对子贡说:“人家都说孔先生学问渊博,但依我看子贡你要比孔先生厉害。

”这个时候子贡就回答:“我们拿围墙来作比喻吧,我们家的围墙就肩膀那么高,大家一抬头就能将我里面的东西看得一清二楚。

我的老师,孔子家的围墙有好几仞高,你如果不进去,就看不见里面房屋的绚丽多彩和宗庙的富丽堂皇。

因为你们跟我老师接触的比较少,所以根本不知道他学识的渊博。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初步学得一点东西,叫作“入门”,形容孔子学问的高深,表示只有深入其中才能领略其奥妙。

这个典故也体现了孔子学问的博大精深,以及子贡对孔子的尊敬和谦虚。

关于孔子生平故事介绍

关于孔子生平故事介绍
正在此时,孔子新收的一名学生,论才识和能力,肯定是远远不如子贡,但是他跟孔子说,他也想要前去试一试。于是,他到了农民的面前,不像子贡说话那么文绉绉,先是跟农民笑了一下,说:“我在南边种地,而你在北方种地,咱们两个人种地的地方都很近,今天我的马践踏了你的庄解呢。”
孔子想通后和孩子兴平气和的聊天,原来这个孩子名叫项橐,今年七岁。孔子对其身边的人赞叹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并夸赞项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足以做我老师了。
后来孔子就让学生驾车绕城而行。
有一天,孔子带着几名学生外出讲学,一路上走累了,就走进了一个村子,想要在一片树荫下歇息会,准备吃一点干粮和喝点水,来缓解疲惫。不料,孔子的马不知为何,直接挣脱了缰绳,往别人的庄稼地里肆意的踩踏,使那个农民的麦苗受到了损失,于是,那个庄稼地的农民勒住暴躁的马,将马给扣留了下来。
孔子的众多学生中,我们肯定知道子贡,作为他得意的学生,一向能言善辩。于是,他自发的想去说服那个农民,想要让他放回自己的马,然而他说话很文绉绉,说了那么多,那个农民一句话也听不懂,只知道他在说大道理,跟自己没啥关系,一点儿也听不进去。
孩子还是眨着大眼睛,反问孔子:我哪里不懂礼节了?我看您老人家阅历丰富,那么你说是车给城让路,还是城给车让路呢?
孔子一时不知如何接话,他细想到,孩子说的确实是实话,在大人看来这个城池是玩耍,但是在孩子看来这就是一个真的城池,怎么看孩子都没有错。车可以随意移动,但是城就不行了,它是死的,所以只能车为城绕道。孔子叹道我一生倡导礼义,但是还不如一个小孩来的懂呢。
与孔子相关的故事还有很多,那些故事中都蕴含着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能让了解故事的人学到一些东西。同时人们读孔子的故事越多,就越能了解到孔子的为人,了解到孔子的“圣人”之处,学到更多。

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四则

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四则

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四则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四则,希望读者喜欢。

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四则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孔子使子路去问津的典故,出自《论语·子路篇》。

故事的背景是孔子带领他的弟子们四处游学,以求得到各地名士的见解和知识。

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来到了津水边,孔子看到水流湍急,便问众弟子是否能够知道津水为什么会如此湍急。

众弟子都沉默不语,只有子路站了出来,他回答道:“水流湍急的原因是因为河道变窄,水流被挤压而无法顺利通过。

”孔子听到子路的回答,很满意地说:“对,你的答案正确。

”于是,孔子给予了子路很高的评价。

这个典故意在表达孔子对智慧和勇气的重视,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念。

通过这个例子,孔子教导弟子们要善于观察、思考和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盲从和依赖他人的意见。

此外,这个典故也强调了孔子对子路的称赞和鼓励,鼓励他们要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信心。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1.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断搬家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也体现了孟子的母亲对教育的重视。

2. 孔子学琴: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向师襄学习弹琴的故事。

孔子在学琴的过程中,不仅认真听老师的指导,还不断琢磨、研究,最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个故事表明了孔子对学习的认真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望。

3. 半途而废: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因为遇到一些困难而想要放弃的故事。

但是,他的学生冉有鼓励他继续前进,并帮助他重新振作起来。

这个故事表明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孔子对困难的态度。

4. 见贤思齐: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看到一个叫季札的人很有才华,就向其学习。

这个故事表明了孔子对才华的欣赏和对学习的追求。

5.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讲述了越王勾践为了报仇雪恨,每天卧在薪上尝胆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明了勾践的坚韧不拔和对目标的执着追求。

这些故事都与孔子孟子有关,它们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两位伟大思想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理念。

孔子相关典故

孔子相关典故

孔子相关典故哎,说起孔子啊,那可是咱们中国文化里响当当的人物,简直就是位“老学霸”,还是那种不仅自己学得好,还特乐意教人的那种。

他老人家的事儿,多得跟天上的星星似的,数都数不过来,但今儿个,咱们就挑几个有意思的典故,用咱们大白话,唠唠嗑。

想当年,孔子还是个年轻小伙子的时候,就特爱学习,啥书都啃,跟个“书虫”似的。

他不像现在咱们有些人,看个书还得挑挑拣拣,孔子那是“来者不拒”,只要是能长知识的,都往脑子里装。

有一天,他听说周朝的老学者老子特别厉害,心里那个激动啊,就跟现在咱们追星似的,二话不说,收拾包袱就去找人家请教去了。

这一去,俩人那是相见恨晚,聊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孔子从老子那儿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治国的学问,回来之后,那是更加“满腹经纶”了。

孔子不光爱学习,还特别会教学生。

他收了一堆徒弟,号称“三千弟子”,这里面有厉害的,也有不那么厉害的,但孔子从来不嫌烦,一个个地耐心教。

他有个特别有名的徒弟叫颜回,这家伙啊,学习好,人品更好,孔子常常夸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话啥意思呢?就是说颜回啊,真是个贤人啊,就算每天只吃一小筐饭,喝一瓢水,住在破破烂烂的小巷子里,别人都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可颜回呢,还是乐呵呵的,照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嘛!孔子还有个典故特别有意思,叫“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带着几个徒弟在路上走,碰到俩小孩在那儿争论。

一个说:“太阳早上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因为那时候看起来大嘛!”另一个却反驳:“不对不对,太阳中午的时候离人近,因为那时候热啊!”俩小孩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就跑来问孔子。

孔子一听,心里那个犯难啊,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但他老人家聪明啊,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很诚实地说:“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俩小孩一听,还挺惊讶的,心想:“哎呀,连孔子也有不知道的时候啊!”这事儿传出去后,大家非但没笑话孔子,反而更佩服他了,为啥呢?因为孔子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才是真正的智者风范啊!孔子的一生啊,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里面装满了智慧和道理。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羹污朝衣_5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羹污朝衣_5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羹污朝衣_500字羹污朝衣是一个汉代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它讲述了一个孔子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孔子曾经参加过鲁国的宴会,当时宴会上的羹汤很美味,孔子也吃得津津有味。

但是不久之后,他听到一个仆人说,这些羹汤是用老鼠、蛇、蜗牛等动物为原料熬制出来的,孔子听了非常震惊,随即站起来,用手去扯自己的衣服,大声说:“我不可以再穿这件蒙羞的衣裳了!”孔子觉得自己已经沾染了不洁之物,希望脱掉这件污秽的衣服。

孔子的行动引起了众人的惊讶和感动,他的弟子们也纷纷效仿他的举动,脱下自己的衣服。

孔子对这些弟子说:“你们知道如何保全自己的清白吗?这就是保全清白的方法。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应该是清洁的,不应该沾染污秽的东西。

孔子的行动表达了他对道德和清洁的追求,他认为传统的饮食方式有些问题,不应该沾染不洁之物。

孔子的弟子也因为他的行动而受到了启发,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应该是清洁的。

这个故事传承了孔子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它告诉人们应该保持清洁的身心状态,珍惜自己的尊严和自尊心。

在现代社会,这个故事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坚持道德原则,保护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追求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的典故有哪些

孔子的典故有哪些

孔子的典故有哪些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

他的一生有着很多典故,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孔子的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

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

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

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

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

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老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仲尼,听说你要来,我特地在这里迎你,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可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这以后,孔子每天都跟在老师身旁,有不懂的就随时问,而老子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知道的传教给他。

孔子学琴的典故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

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

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

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孔子义利之辩的典故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年少时期历史典故

孔子的年少时期历史典故

孔子的年少时期历史典故孔子的年少时期前史典故他是我国春秋时期出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我国私学的最早创办者、儒家学说的开创者;他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他身后被历代控制者(秦在外)所爱崇,他便是一代圣人——孔子。

可是,便是这样一位影响千古的圣人,其少年时期却也有过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苦日子。

在讲孔子少年时期日子之前,我们有必要交待一下孔子的家世:孔子的祖先为商王朝的后嗣,周朝时期被分封在了宋国。

孔子的祖先们便一直在宋国做国君,直到宋厉公时期,其祖先‘弗父何’才放弃君位,禅让给了宋厉公。

但便是这样,他的前辈们仍然在宋国位及高官,数次被录用为辅政大臣。

这种情况直到孔子的第六世祖孔父嘉那儿才发生了变故。

乱臣华督发起暴乱,杀死了孔父嘉,孔父嘉的几个心腹携带着他的仅有子嗣——木金父避祸到了鲁国。

这也便是孔子宗族为何由宋国来到鲁国的原因。

来到鲁国之后,通过几代人的辛勤尽力,他们总算才在鲁国扎下了根。

到孔子老爸叔梁纥那会儿的时分,混得还适当的不错。

从前在陬邑这个当地担任过大夫一职,虽然陬邑这个当地并不是很大,但毕竟也混了个中层领导来当当。

后来,由于在攻击宋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叔梁纥的名声还曾传遍了各个诸侯国。

可是,爵位也罢、名声也罢,都不能补偿叔梁纥内心深处那块暗影——年近六旬的老汉,至今没有一个健康的儿子,一个自己家业的承继人。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叔梁纥为了得到一个儿子,为此也没少想了方法。

他先是娶施氏之女为妻,通过十多年的尽力,施氏先后为他生下了九个女儿;眼看施氏没有生儿子的本事,他又娶了一个小妾,这个小妾先是给了他一个惊喜——生了个儿子,但紧接着又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儿子腿脚不灵活,天然生成残疾。

一个立有赫赫军功的大夫,必定不会答应自己的承继人是个残疾人,尤其是腿脚欠好的残疾人。

到时分别说是上战场交兵了,自己能够走路就现已不错了。

所以,叔梁纥再次向他人求婚。

这次找到了不远处的颜氏宗族。

孔子轶事和典故

孔子轶事和典故

xx轶事和典故xx行礼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地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xx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xx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评赎奴隶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

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

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

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

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

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落水救人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

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

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

孔子收干肉的典故

孔子收干肉的典故

孔子收干肉的典故
在很久以前,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名字叫孔子。

孔子提出了很多
深刻的思想和哲学原理,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据传,有一次孔子的家乡遭受了旱灾,粮食供应急剧减少,人们都陷入了困境。

孔子
看到人们的痛苦和苦难,他深感内疚,于是他决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来缓解他们的困境。

孔子想到了一种方法,即问问国内的富人有没有愿意捐献一些食物救济灾民。

于是,
他派了一个门徒去求助,但是他的门徒回来告诉他,没有一个富人愿意捐赠。

孔子很失望,但是他不放弃,他决定自己动手解决这个问题。

他知道一种方法可以让
干肉变得更加美味可口,于是他开始挑选干肉并加以处理。

孔子非常仔细地挑选了最好的干肉,并洗净、沥干,然后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的铜盆里。

他想出了一种特别的方法来加工这些肉,他在干肉的外部涂上了一种特殊的酱料,然后让
它们晾干。

当这些肉晾干后,孔子便开始烧火,烤这些晾好的肉。

他的门徒当时都在一旁看着,
他们都被孔子的技艺所惊叹不已。

孔子烤好肉后,便又放回铜盆中,然后将盆子盖上盖子,让它们自然地半个月时间发酵。

等到半个月后,孔子打开铜盆的盖子,发现肉已经变得又酥又香,非常美味可口。

于是,孔子把这些处理过的干肉送给了灾区的人们。

人们尝到了这个美味佳肴后,非
常感激孔子的帮助和协助,他们都赞扬孔子非常聪明、勇敢和有智慧。

从此之后,这个故事就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典故,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是可
以创造奇迹的,就像孔子可以利用他的智慧和技艺来解决遇到的困境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孔子的历史典故
导读: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四则,希望读者喜欢。

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四则
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
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登堂入室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
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
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共有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三子之志
孔子往北游到了农山,子路、子贡和颜渊陪从在旁。

孔子向四面眺望了一会,长叹一口气说:“唉,你们几个谈谈各自的志向吧,我将从中选择。


子路于是走到前列说:“我希望用白羽装饰起来的箭,把弓扯得像满月一样;用赤羽装饰起来的旗帜,像日色一样的灿烂。

呜钟击鼓的进军号响彻云霄,旌旗铺满大地。

我独当一面出来抵抗,一定能够拔下敌人的旗帜,占领广阔的土地,大奏凯歌。

”孔子听了说:“你真是勇敢过人啊!”子贡也走到了前列来说:“我希望齐国和楚国在广阔的原野上打起来,两国的防御工事可以相互瞭望得到,两国兵马扬起的尘土飞扬在一起,彼此拔出刀来,扭结在一起。

于是我穿上白色的衣裳,戴上白色的帽子,在齐楚之间陈述自己的意见,把战争导致的利害关系加以推论,以解决两国的兵患。

”孔子听了说:“你真是能言善辩啊!”颜渊却避而不答,孔子问:“怎么唯独你没有志愿呢?”颜渊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他们已经说了,我还要说什么呢?”孔子说:“各人谈各人的志向,你还是谈谈吧。

”颜渊于是回答说:“听说香草和臭草不是藏在一个器皿里,尧王和桀王不领导一个国家,因为不是同一个类别。

我愿得遇圣明的君主,帮他施
行礼治,以礼乐教育、感化百姓。

使他们在城市里不必设防,两国边境不越境,将兵器铸为农器,把军马放在平原大泽中去,百姓们没有怨女旷夫的忧思,国家没有战争的灾难。

那么,子路的勇力、子贡的辩巧,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孔子听了严肃地说:“你真是有德行啊!”子路问:“夫子您选择哪一个呢?”孔子说:“不损害财力,不危害百姓,又没有浮夸的话,就要推颜渊了。


智慧小语:子路骁勇善战,希望披上铠甲,迎战于敌军,凯旋而归;子贡善辩,希望游说两国之间,以辩才解决争斗;颜渊愿以德辅佐圣王,以礼乐治国,希望百姓们安居乐业,变兵器为农器,永离战火硝烟。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立志需要谨慎,立志的方向与目标,应以利他为出发点。

一旦选择错了方向,会将自己的人生引入歧途。

侃侃而谈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

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侃侃而谈”指不慌不忙地谈着。

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四则
1.与关羽有关的历史典故四则
2.四则关于鼠的历史典故
3.与牛有关的历史典故
4.与“刘姓”有关的历史典故
5.与长城有关的历史典故
6.与曹操有关的历史典故
7.与宰相有关的历史典故
8.与帝皇有关的成语历史典故10则
上文是关于与孔子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