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资料情况总结

合集下载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分析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分析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分析环境污染物是指那些产生在自然界中的介质中的有害物质,它们能够对生物产生危害,对于生态环境的损害也是极为严重的。

在大气、水和土地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害物质,这些污染物的输入和输出都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在这些污染物中,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

本文将从生态毒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探讨环境治理的方法。

一、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硫化物、氮化物和有机物等。

这些化合物进入大气后会与氧气、水蒸气等大气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合物及酸雨等气象条件。

这些成分通过大气降水、悬浮粒子等途径进入水体,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在一定浓度下,大气污染物会对生物产生毒性。

例如,氮化物经由汽车、空调等设施传出会对树木造成枯萎、晚熟以及松散零落的果实等损伤。

若料及硫化物、氮化物等物质,它们会直接影响到草地、林地等自然环境,随着风向的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繁殖造成一定的威胁,甚至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水污染对环境的危害水是生命之源,但现实中水的质量却受到了无数的污染,这对我们的生存、健康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水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

水污染物对于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的水生生态环境而言,是一种威胁。

由于水污染物的存在,水体中的自由生物群落、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种类结构都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破碎性、降解性,严重时还有可能成为水体沉淀的来源。

2、对饮用水、水产品及区域的医疗卫生的影响。

污染水源的污染源物质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极大影响,一些水中的有毒物质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导致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对身体状况的面临致命性的威胁。

3、对水生生态多样性的影响。

水污染物的进入,对水生生态环境及其滋生的生物群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大部分水生生物不能在含大量污染物的水体中茁壮成长。

环境毒理学汇总

环境毒理学汇总

环境毒理学☆1.环境毒理学: 是利用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土壤中已经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

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暴露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暴露生物学标志:是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3.半数致死剂量: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4.过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5.毒物兴奋效应:是指生物体在最初接受低剂量毒物时,表现为适当的兴奋作用。

6.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 Zch 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毒作用(毒效应):化学物引起物体损害的总称。

分类(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2)局部或全部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4)超敏反应(5)特异质反应7.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8.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物因素,特别是化学因素对⽣物机体的损害作⽤及其机理的科学。

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利⽤毒理学⽅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和⼟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体健康产⽣有害影响及其作⽤规律的⼀门科学。

外来化合物是存在于⼈类⽣活和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机体的⼀些化学物质。

外来化合物并⾮⼈体的组成成分,也⾮⼈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且也不是维持机体正常⽣理功能和⽣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外界环境通过⼀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机体,在机体内呈现⼀定的⽣物学作⽤。

常见的外来化合物有农⽤化学品、⼯业化学品、药物、⾷物添加剂、⽇⽤化学品、各种环境污染物及霉菌毒素等。

⼆、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的种类1.化学类:环境类激素(内分秘⼲扰物)可分3类:外源性雌激素、外源性雄激素、拟甲状腺激素。

2.物理类:医源电离辐射x、υ射线,CT等等;环境电离辐射;环境中紫外线的强化;激光与电磁辐射场等。

3 ⽣物类:细菌、病毒等。

(⼆)环境污染对机体作⽤的特点1、接触剂量⼩2、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终⽣接触3、多种污染物同时作⽤于机体4、接触⼈群的易感性差异较⼤三、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研究对象:对各种⽣物特别是对⼈体产⽣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及⽣物性污染物,其中以环境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和任务:①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机体的损害及作⽤机理②探索污染物对⼈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③定量评定有毒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环境毒理学的作⽤和意义:环境有毒物的毒理学评价:毒性鉴定、危险度评估。

在环境监测和⼈群健康影响研究中的应⽤在制定环境卫⽣基准中的应⽤污染物处理保护地球⽣物圈包括⼈类在内的各种⽣物的⽣存和持续发展四、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法试验材料:根据研究⽬的可选⽤植物、微⽣物、⾮哺乳类动物及哺乳类动物。

环境毒理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环境毒理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环境毒理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环境毒理学是一门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影响及其机制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毒性、生物效应、代谢机制、影响机制、健康风险评估等方面。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人类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环境毒理学在当今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种类型的环境污染。

其中,空气污染是当前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空气污染物种类众多,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臭氧等多种大气污染物。

这些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已经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研究表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而颗粒物和臭氧还会对人类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在水污染方面,其对人类的健康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水污染物一般包括化学物质、有机污染物、微生物等。

其中,微生物性污染物(如细菌、病毒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很大。

比如,近几年出现了不少爆发性水源性疾病,如肠道病毒性感染、霍乱、衣原体病等。

这些疾病的爆发往往对旅游业和社会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水中的重金属、农药等化学物质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引发一些慢性病。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环境毒理学研究逐渐向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

从深度方面来看,现在环境毒理学更加注重污染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理研究。

通过深入探究毒物的毒性机理,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评估毒物对生物体和生态环境的风险,并为污染物抑制、降解、修复等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从广度方面来看,环境毒理学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展,不止局限于常规污染物的研究,也在研究新型污染物(如纳米材料、药品渗透剂等)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未来,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向将更加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具体来说,随着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日益密切,环境毒理学的研究重点将逐渐转向综合性的研究。

考研《环境毒理学》简答题知识点总结手写版-环境工程考研适用

考研《环境毒理学》简答题知识点总结手写版-环境工程考研适用

第一章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方法p241-08j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以及一些环境物理因素如噪声、射频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

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1、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集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2、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即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毒性试验(急性、亚急性、慢性实验)、繁殖实验、代谢实验、蓄积实验等3、各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和有害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

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哪些?p270-10j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

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体外实验包括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实验,整体实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实验。

但动物学实验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往往不尽一致,假阳性、假阴性、过低或者过高估计毒物潜在危害程度等情况常存在。

因此单纯依靠动物实验或者流行病学调查都是不可靠的,完整的方法是将实验室研究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有机结合起来,用微观研究进行毒性筛选、机理探讨,并为宏观研究提供所学的观察指标,而宏观则为微观提供选题方向,并进行验证对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讲,如果某种毒性已经被广泛生产或应用,应首先分析对人群的影响,发现对健康损害的迹象,然后用微观实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最后,将这些实验研究结过进一步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加以验证,再确定病损的因果关系。

3什么叫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p259-09w1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4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对环境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p271-10w1环境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正常生存,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的前沿领域,同时也是环境医学评价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基础。

环境毒理学第六版总结

环境毒理学第六版总结

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是化学因素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健康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1)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它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2)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制订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4、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1)概念、基础理论(2)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机体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生物转运和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关系等;(3)环境污染物毒性评定方法;(4)重要污染物和有害物理因素的危害及作用机理。

5、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1)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场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样品生物测试(2)环境毒理学在环境风险评价各方面的应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价(3)环境毒理学在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各阶段的应用:危害鉴定、剂量反应评定、暴露评价、危险描述6、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1)体内实验(整体实验):利用整体动物进行的实验,多用于检测外援化学物质的一般毒性;(2)体外实验:多用于对机体急性毒性的初步筛选,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3)流行病学调查:观察有毒有害因素及不利环境因子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对于在环境中已存在的外源化学物,可以用流行病学方法,将动物实验的结果进一步在人群调查中验证,可从对人群的直接观察中,取得动物实验所不能获得的资料。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1、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污染物从污染源释放出后,在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2、迁移和转化的相互联系: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往往是相互依赖和伴随进行的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

环境毒理学资料总结

环境毒理学资料总结

环境毒理学资料总结环境毒理学第一章:绪论1.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个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对种群的损害作用及防治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防护3. .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答:任务:阐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生物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以便及早发现并控制污染;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确定剂量-效应关系,为相关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以及保护生物健康提供依据;最终任务: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泄规律,毒性作用机制;污染物的结构、毒性及其机理及影响毒性的因素;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对人体损害的早期诊断与预警理论、方法、措施;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外实验、体内实验、模拟生态系统实验(P6-P9)5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P8)6.现代毒理学的特点:(P13)7.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1、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2、从整体试验到替代试验;3、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4、从结构-活性关系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5、从危险度评价到危险度管理;8. 替代原则,及3R, 即,优化、减少、取代、9.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答:体外实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

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随着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些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环境毒理学这门学科就应运而生。

环境毒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探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研究毒性物质的检测、评估、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旨在介绍环境毒理学的现状和趋势。

一、环境毒理学的现状环境毒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现在已经成为了现代毒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国际环境保护中,环境毒理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学科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研究的对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环境毒理学的范围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生态毒理学和人类生态学毒理学两部分。

生态毒理学主要研究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生态学毒理学则研究人类对毒物的暴露和健康风险。

在这两个领域,研究内容覆盖广泛。

生态毒理学方面涉及的领域包括环境分析和监测、毒性评估和预测、分子和细胞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环境生态统计学和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等。

人类生态学毒理学则包括了环境暴露评估、基因毒性、癌症、细胞和分子毒性、遗传毒性、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和生物监测等。

(二)环境毒理学的发展历程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毒性物质对环境和人类的风险成为了公众关注的问题。

它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化学品的广泛进入日常生活,毒性物质对环境和人类的可见危害以及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的兴趣。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重点已经从化学毒理学转向了细胞和基因毒性。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其中,反应性代谢物、生物转化、免疫和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发展成为了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三)环境毒理学的应用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环境监测、生物监测、食品安全、化学品管理和职业健康等领域。

在环境监测方面,环境毒理学不仅能够提供毒品的能力识别,还可以预测风险和危害。

环境毒理学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应用,如日媒的报道称,日本的食品安全标准比欧美严格,并且还在对环境毒理学中的研究成果积极应用。

环境毒理学考试资料精简

环境毒理学考试资料精简

环境毒理学考试资料精简第一章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体、土壤中已经存在或者即将进入的有害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试验和整体内实验,结合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体外试验分为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四种水平;整体实验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毒性实验。

第二章污染物的迁移方式:(三种类型)(1)机械性迁移:①气的机械性迁移作用包括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自由扩散作用和被气流搬运的作用;(扩散作用、沉降作用)受到气象条件、地形地貌、排放浓度和排放高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规律是,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与污染源的排放量成正比,与平均风速和垂直混合高度成反比。

②水的机械性迁移作用:包括污染物在水中的自由扩散作用和被水流搬运的作用。

受到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水中悬浮物、排放浓度和距排放口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般规律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与污染源的排放量成正比,与平均流速和距污染源的距离成反比。

③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环境中吸附了污染物的气溶胶、颗粒物、悬浮物等主要以重力沉降的方式在环境中自然迁移。

(2)物理-化学性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以下作用力实现迁移过程:风化淋溶作用、溶解挥发作用、酸碱作用络合作用、吸附作用、氧化—还原作用。

(3)生物性迁移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浓缩,又称为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环境中该污染物的浓度)。

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着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其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系数(BAF)=某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后阶段体内蓄积染物的浓度/同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前阶段体内蓄积该污染物的浓度)。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数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关于环境毒理学的理论综述姓名:张凤凤学号:2011413334 班级:2011级环境科学班正文:一、关于环境毒理学1.环境毒理学概念环境毒理学,从百科词条上讲说“是环境学和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从生物学及医学的角度,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中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质对机体可能发生的生物效应,作用机理及早期损害的检测指标,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它是一个多方面交叉学科,既涉及环境医学、毒理学,也离不开生物方面的很多知识。

2.研究内容环境毒理学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有毒作用。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作用一般有接触剂量较小;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至终生接触;多种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接触的人群既有青少年和成年人,又有老幼病弱,易感性差异极大等特点。

另外,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有: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和作用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定量评定有毒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与效应或剂量一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3.研究方法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主要以动物实验研究为主,观察实验动物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接触不同剂量的环境污染物后出现的各种生物学变化。

实验动物一般为哺乳动物,也可利用其他的脊椎动物、昆虫以及微生物和动物细胞株等。

另外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毒作用的评定,主要是通过胰腺癌几种动物的试验方法进行的:(1)急性毒性试验:其目的是探明环境污染物与机体作短时间接触后所引起的损害作用,找出污染物的作用途径、剂量与效应的关系,并为进行各种动物实验提供设计依据。

一般用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浓度或半数有效量来表示急性毒作用的程度。

(2)亚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环境污染物反复多次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损害。

通过这种试验,可以初步估计环境污染物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和中毒阈剂量,了解有无蓄积作用,确定作用的靶器官,并为设计慢性毒性试验提供依据。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环境毒理学期末总结一、概念1.胚胎毒性与母体毒性均指环境化学物对整个生殖、繁殖过程的影响,是在不同阶段和不同靶部位的具体表现。

前者属于发育毒理学范畴,后者属于生殖毒理学范畴,但两者又不能截然分开。

胚胎毒性作用指环境化学物对母体宫内的胚胎或胎儿产生的毒作用。

母体毒性指环境化学物在一定剂量下对受孕母体产生的损害作用。

2.环境化学物对生殖发育损害作用一方面是研究化学物对生殖过程的影响,即生殖毒性的探讨;另一方面是研究化学物对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即发育毒性的研究。

生殖毒性:环境化学物对生殖过程的损害作用可以表现为性淡漠、性无能或各种形式的性功能减退。

雌性可出现排卵规律改变、月经失调或闭经、卵巢萎缩、受孕减少、胚胎死亡、生殖力降低、不孕或不育等;雄性可表现为睾丸萎缩或坏死、精子数目减少等。

3.肝毒物与趋肝毒物导致肝脏损害的化学物称为肝毒物,实际上,许多全身性毒物在损害其他器官系统的同时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肝脏结构或功能的改变,但有些毒物对机体的损害主要表现在肝脏,这类毒物称为趋肝毒物。

4.剂量—效应关系:是指外源毒物的剂量大小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引起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相关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外源毒物的剂量与其引起的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5.剂量上下移动法确定急性毒性试验的其他方法:上、下移动法亦称阶梯法。

先选一个剂量对第一只动物染毒,如果动物死亡,则以下一个较小剂量对下一只动物染毒,如果动物存活则以较大的上一个剂量染毒,依此类推。

实验需要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剂量范围,使大部分动物的染毒剂量在LD的上下。

506.环境基因组学(计划??4.4.1.5)该计划应用人类基因组计划建立的研究方法,专门研究与环境相关的疾病的遗传易感性,探寻环境相关性疾病的遗传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并在病因学研究中探索基因- 环境的相互作用。

7.微核实验微核是染色体的断片或迟滞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不能进入子代细胞的核中而在间期的子代细胞胞浆内形成的游离团块物质,它与细胞主核着色一致,呈圆形或椭圆形。

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知识点

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知识点

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知识点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在环境中接触到的化学物质所产生的毒性效应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机制和评估,并研究如何减少或消除毒理效应。

本文将介绍一些环境毒理学的知识点。

一、毒物的分类1. 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有机毒物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如农药、柴胡酮等;无机毒物是无机物质,如重金属(铅、汞)、酸碱等。

2. 急性毒物和慢性毒物:急性毒物是在短时间内接触下产生急性毒性的物质,如氰化物;慢性毒物是长期接触或低剂量接触下产生慢性毒性的物质,如苯等。

二、毒性评估1. 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毒物通过吸入、经皮肤吸收、摄入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后,会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这些过程直接影响毒物的毒性程度和持续时间。

2. 毒物对细胞的作用机制:毒物可以对细胞和器官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毒性作用,如损害细胞膜、干扰细胞代谢等。

3. 毒性评估方法:毒性评估是判断化学物质毒性及其潜在危害的过程。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实验动物模型、细胞毒性实验和体外试验等。

三、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1. 环境污染监测: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监测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污染情况,对于发现和评估潜在的污染源及其对生物体的危害起到重要作用。

2. 毒性评估与风险评估:环境毒理学可以对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质进行毒性评估,并结合暴露评估,综合判断其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

3. 毒物治疗与防护:环境毒理学还涉及对毒物中毒的治疗和防护措施的研究,寻找相应的解毒剂及防护手段。

四、环境毒理学的挑战与前景1. 多因素交互作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需要考虑到化学物质之间、化学物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对化学物质毒理的调节作用。

2. 系统毒理学的发展:系统毒理学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将多学科知识相结合,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水平,全面了解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

3. 毒性预测与替代方法:为了减少动物实验的使用,环境毒理学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替代方法,如体外试验、计算机模拟等,以更准确地预测化学物质的毒性。

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分析与评价

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分析与评价

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分析与评价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人类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对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分析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污染物的种类环境污染物种类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其中,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水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物、无机物、放射性物质等;而土壤污染物则主要包括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

二、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分析环境污染物会进入人体后,可能对人体的器官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

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内后,首先要进行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这一过程会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毒性效应。

吸收剂量较大的环境污染物可能会对人体的器官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产生较大的毒性效应。

2.剂量-反应关系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与剂量之间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较小的环境污染物可能不会对人体产生毒性效应,而剂量较大的环境污染物则可能对人体产生较大的毒性效应。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毒性实验来进行剂量-反应关系的评价。

3.毒性效应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主要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突发性中毒反应,而慢性毒性则主要表现为对长期暴露环境污染物的人群造成慢性威胁。

4.致癌性一些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有致癌性作用。

致癌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可能会引起癌症或其他严重疾病。

因此,对环境污染物的致癌性进行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环境污染物的评价环境污染物的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环境污染物的风险评价和环境污染物的管理评价。

1.环境污染物的风险评价环境污染物的风险评价主要是评估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在进行风险评价时,需要考虑毒性实验数据、暴露水平、人口敏感性等因素。

通过对环境污染物的风险评价,我们可以制定出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总结复习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总结复习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总结复习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总结复习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各种生物,如人类、动物、植物等。

在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世界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因此,研究和了解环境毒理学对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对环境毒理学期末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

首先,了解环境污染物的分类和性质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基础。

环境污染物可以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两类。

有机污染物包括农药、工业化学品、有机物废弃物等,具有毒性和生物蓄积性;无机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对生物体有较大的毒害效应。

了解这些污染物的性质和毒理效应对于评估其危害和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其次,掌握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过程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关键。

毒物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入生物体,吸收后会在体内发生代谢反应。

了解毒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对于解释其毒性机制以及进行毒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毒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通过尿液、粪便和呼气等途径排出。

这些过程对于从生物体内清除毒物起到了关键作用。

了解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机制也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毒物可以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的毒性效应。

直接作用包括与细胞膜和细胞器等结构的相互作用,导致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和生物分子的损伤。

间接作用则是通过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或引发细胞内信号和途径的改变等方式对生物体产生毒害作用。

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是多方面的。

例如,某些毒物可以引起细胞凋亡和坏死,导致组织器官的功能损伤;某些毒物可以干扰生物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还有一些毒物可以影响生物体的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引起生殖和神经发育的异常。

综上所述,了解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机制以及相关的毒性效应对于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环境毒理学也涉及到毒物的暴露评估和风险评估。

环境毒理学总结

环境毒理学总结

环境毒理学总结第一篇:环境毒理学总结一章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外源化学物: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通过一定的途径与人体接触并从环境中进入人体,从而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二章1、生物转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2、生物转化代谢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

3、生物膜主要由液晶态的脂质双分子层(骨架)和蛋白质(完成膜功能)构成,具有流动性。

生物膜在物质转换、能量转换、物质代谢、细胞识别和信息传递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分为: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特殊转运(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吞噬作用、胞饮作用)5、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⑴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越大,扩散速度越大。

⑵脂水分配系数:只有脂溶性和水溶性均较高的物质更易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透过生物膜。

系数越大,一般越易,但若系数过大,也不易。

⑶化学物解离度和pH:解离度越大,越难。

pH降低,弱酸易,弱碱类难,升高则相反。

6、主动转运:低浓度—高浓度,需能量,需载体,载体对转运物质有选择性,载体有一定容量,若两化学物相似且需要同种载体出现竞争性抑制。

如Na Ka Ca As Cr转运。

7、易化扩散帮助扩散载体扩散:高浓度—低浓度,无需能量,需载体。

如葡萄糖转运。

8、环境化学物吸收方式: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吸收。

经消化道:有机酸在胃内吸收,有机碱在在小肠,但小肠也可吸收相当数量的有机酸化合物。

呼吸道:经呼吸道吸收的化学物质不经门静脉血液进入肝脏,故未经肝脏的生物转化过程而直接进入体循环并分布到全身。

血/气分配系数:当肺泡膜两侧该气态物质动态平衡时,吸收量不再增加,此时气态物质在血液内的浓度(饱和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比。

系数越大气体越容易吸收进血液。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和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通过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

它是环境医学的一部分,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和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通过毒理学方法研究了环境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可能对人体的生物作用,作用机理和早期损害的检测指标,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

它是环境医学的组成部分,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主要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性。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低暴露剂量;长时间反复暴露,甚至终身暴露;多种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人体;接触人群包括青少年和成年人,老年人和年轻人都很虚弱,易感性差异很大。

环境毒理学是使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及其机制的影响的学科。

它是环境医学的组成部分,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环境毒理学主要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性。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通常是较小的暴露剂量。

长时间反复暴露,甚至终身暴露;多种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人体;接触人群包括年轻人和成年人,老年人和年轻人病弱,易感性差异很大。

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运输过程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以及动植物转化产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以及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

它还阐明了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产生,发展和消除毒性作用的各种条件和机理。

其主要任务如下:①研究了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对人体的降解和转化产物的破坏和作用机理;②探讨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早期观察指标,即采用最灵敏的检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于人体后的初始生物学变化,并尽早发现并消除。

;③定量评估了有毒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确定了剂量效应或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了依据。

环境毒素知识点总结

环境毒素知识点总结

环境毒素知识点总结环境毒素是指那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包括化学物质、生物物质以及放射性物质。

它们可以通过吸入、食入、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引起健康问题。

环境毒素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因此了解环境毒素的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环境毒素的一些知识点总结:一、化学物质1. 有机化学物质:包括石油化学产品、农药、塑料制品、化妆品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健康问题。

2. 重金属:比如铅、汞、镉等。

这些重金属长期暴露可以引起神经系统损害、肝脏损害等问题。

3.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比如苯、甲醛等。

这些物质常见于涂料、清洁剂等产品中,长时间暴露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系统损害等问题。

4. 环境激素:包括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等。

这些物质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导致生殖系统问题、癌症等健康问题。

5. 空气污染物:比如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这些污染物常见于工业排放、车辆尾气等,长期暴露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问题。

二、生物物质1. 病原菌:比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这些病原菌常见于食品中,食用后可引起食物中毒。

2. 真菌:比如霉菌、霉素等。

这些真菌常见于潮湿环境中,长期暴露可导致过敏反应、呼吸系统疾病等问题。

3. 病原体:比如疟原虫、钩端螺旋体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引起传染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4. 过敏原:比如花粉、尘螨等。

这些过敏原可以引起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等问题。

三、放射性物质1. 天然放射性物质:比如钾40、铀238等。

这些物质常见于地壳和自然环境中,长期暴露可导致白血病、骨髓瘤等问题。

2. 人为放射性物质:比如核辐射、放射性废物等。

这些物质常见于核电站、医疗设施等地方,长期暴露可导致癌症、遗传损伤等问题。

四、环境毒素的预防与控制1. 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对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生物物质、放射性物质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2. 减少污染排放:引导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排放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环境毒理学方法创新成果总结报告

环境毒理学方法创新成果总结报告

环境毒理学方法创新成果总结报告一、引言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影响的科学领域。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我们迫切需要创新的环境毒理学方法来评估和监测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本报告将总结近年来环境毒理学方法方面的创新成果,并探讨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二、新兴技术1. 基于高通量筛选的毒理学评价方法近年来,使用基于高通量方法的筛选技术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高通量筛选技术能够快速评估大量的样本,并提供毒性信息和潜在的机制解释。

例如,高通量筛选技术在发现和评估新型污染物、理解污染物混合物的协同作用以及评估剂量效应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将生物反应与物理或化学信号转换结合起来的方法,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污染物。

该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

生物传感器可以通过便携式设备实时监测污染物的浓度,并帮助我们及时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三、新方法的应用1. 体外测试和体内模型体外测试和体内模型是近年来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主要方法之一。

体外测试利用细胞、组织或器官培养技术,通过模拟真实环境中的暴露条件来评估污染物的毒性。

体内模型则使用实验动物或体外模型来模拟人体内对污染物的暴露情况。

这些方法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并为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提供有力工具。

2. 综合分析方法环境污染问题的复杂性导致了对多种污染物的综合分析需求。

综合分析方法结合了不同技术,例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以全面评估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

这些方法能够提供多个层次的信息,并揭示污染物与生物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四、方法创新的挑战尽管环境毒理学方法的创新带来了许多新的机会和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克服。

首先,环境毒理学数据的解释和应用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剂量效应关系的非线性和个体差异性等。

其次,不同地区和不同生物体间的差异性也需要考虑,以保证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毒理学第一章:绪论1.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个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对种群的损害作用及防治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防护3. .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答:任务:阐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生物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以便及早发现并控制污染;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确定剂量-效应关系,为相关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以及保护生物健康提供依据;最终任务: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泄规律,毒性作用机制;污染物的结构、毒性及其机理及影响毒性的因素;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对人体损害的早期诊断与预警理论、方法、措施;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外实验、体内实验、模拟生态系统实验(P6-P9)5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P8)6.现代毒理学的特点:(P13)7.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1、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2、从整体试验到替代试验;3、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4、从结构-活性关系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5、从危险度评价到危险度管理;8. 替代原则,及3R, 即,优化、减少、取代、9.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答:体外实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

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内试验: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1.暴露:环境潜在有害物以任何方式与生物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称为毒物的暴露。

2.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空间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过程.(P14)3. 风化淋溶作用: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使岩石矿物的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

4. 生物性迁移:通过营养级在生物间迁移,并通过在生物体内的蓄积,随着生物体的迁移而迁移。

5. 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积蓄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的现象;6. 生物积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直接通过环境和食物蓄积污染物的过程,生物积累使污染物的积蓄随该生物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增多。

7.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7. 外源化合物:指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于环境中,可与机体接触并今天机体,引发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

8. 如何定量描述生物性迁移过程?答:生物性迁移过程的表现形式分为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三种类型。

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浓缩的程度用生物浓缩系数(BCF)表示BCF=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环境中该污染物的浓度。

生物积累是指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而使浓度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生物积累的程度可用生物积累系数(BAF)表示BAF=某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后阶段体内蓄积污染物的浓度(mg/kg)/同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前阶段体内蓄积该污染物的浓度(mg/kg)。

生物放大是指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程度可用生物放大系数(BMF)表示BMF=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mg/kg)/较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mg/kg)9、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有何基本特点?答: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做污染物的转化。

污染物的转化过程取决于其本身的理化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

根据其转化形式可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

物理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脱变等一种或几种过程实现的转化。

化学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

生物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第三章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1. 简单扩散:生物膜两侧的化学物分子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即顺浓度梯度)扩散。

驱动力:浓度梯度不需要载体,不耗能2. 滤过:环境化学物透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生物膜上有一些亲水性孔道或间隙,它们是由嵌入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蛋白质结构中某些亲水性氨基酸构成。

3. 主动转运:化学物伴随能量的消耗,利用载体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转运以透过生物膜的过程。

4,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化学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移动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又称帮助扩散或载体扩散。

5. 吞噬和胞饮:一些固体颗粒或液滴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特殊亲和力,可改变细胞膜表面张力,引起外包或内凹,将外源物包围进入细胞。

合称入胞作用或膜动转运6. 吸收:环境化学物经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而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7. 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多数是有害的)进入脑循环血的结构。

8.生物蓄积:长期接触毒物时,吸收速度大于解毒和排泄速度,就会出现毒物在体内逐渐积累在特定部位的现象。

9. 排泄:环境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

10. 生物转化:环境化学物质在机体组织或器官中,在系列酶作用下转化为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11. 代谢动力学:用数学方法研究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代谢过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改变健康生物及其子孙或者其群体的内分泌功能,对它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8. 叙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答:1,简单扩散机理:膜两侧的毒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化学物并不和膜其反应,不消耗能量。

2,滤过机理:化学物通过细胞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毛细血管和肾小球细胞膜上有较大的膜孔,允许分子量小于白蛋白的分子通过。

3,主动运转机理:将物质由低浓度侧经细胞转运到高浓度侧,但需消耗一定的能量。

4,胞饮作用机理:由于细胞膜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因此,对颗粒状物质和液粒,细胞可通过细胞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把它们包围起来最后摄人到细胞内。

9.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有:答:1)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膜两侧的浓度梯度越大,化学物质通过摸扩散的速度就越快。

2)脂/水分配系数:一种物质在脂质中的溶解度与其水中的溶解度一比称为脂/水分配系数。

3)化学物质的解离度和体液的pH:物质在体液中的溶解度越大,就越难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透过生物膜。

10.环境污染物吸收有那几条途径?影响吸收的因素?答:途径:1,呼吸道吸收影响因素:气体和蒸气的吸收速度与肺泡气和血液中毒物的浓度差异呈正比;气溶胶和颗粒状物质的吸收情况与颗粒大小有明显差异2,消化道吸收影响因素:在消化道的吸收的多少与其浓度和性质有关,浓度越高越易吸收,脂溶性物质易吸收,水溶性易离解或难溶于水的物质不易吸收。

肠胃中的食物,毒物变成不易吸收的复合物或改变肠胃的酸碱度,影响吸收,肠道蠕动情况也影响吸收,外来化合物的物理性状也有影响3,皮肤吸收影响因素:除了与皮肤完整与否及不同部位的皮肤有关外,还取决于化合物本身的理化性状,以及化合物与皮肤接触的条件。

11.贮存库的概念及种类(举例分析)P30答:贮存库:当毒物对蓄积地点相对无害时,此蓄积地点就是贮存库。

种类:血浆蛋白作为贮存库;毒物在肝、肾中的积累;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

(例:脂溶性物质均易分布脂肪组织中,脂/水分配系数大的毒物,可大量贮存在脂肪中。

在脂肪中贮存的毒物往往不具有活性,对脂肪代谢无影响。

例如氯丹,DDT等贮存在脂肪中。

)12.生物转化的类型:(一相反应31-39)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P39)生物转化的过程及实质:第一阶段(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使分子上出现一个急性基团,使其易容于水,并可进行结合反应;第二阶段(第二相反应,结合):化学物经过结合反应,排除体外。

13.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p29)答:1肾小球被动滤过2肾小管重吸收3肾小管排泌何谓肠肝循环?有些脂溶性的易被吸收的环境化学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可在小肠中重新被吸收,再经门静脉系统返回肝,并随同胆汁排泄,即肠肝循环。

14.如何理解生物转化的复杂性?(p31)答:同一外源化学物在生物转化中,可能有多种转化途径,生成多种代谢产物。

15. 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作用有何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何实际意义?答:研究外源化学物的结构与毒性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通过比较来预测新化学物的生物活性,作用机理和安全限量范围。

2同系物的碳原子数,烃基,分子饱和度,卤素取代,羟基,酸基和酯基,胺,构型,有机磷化学物的结构与毒性。

16.举例说明毒物代谢酶被诱导和抑制的毒理学意义答:抑制,对硫磷的代谢物对氧磷能抑制羧酸酯酶的活性,使该酶催化的马拉硫磷的水解反应速率变慢,使马拉硫磷的毒性作用增强。

氯代烃类杀虫剂对代谢酶也有诱导作用。

17. 请叙述两大屏障的作用答:血脑屏障:穿透性较差,只有脂溶性、未解离、未与蛋白结合的非解离状态的化合物,才有可能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胎盘屏障:有多层细胞组成,并作为母体和胎儿血循环的间隔,胎儿通过胎盘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一旦母体血液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毒物时,胎盘屏障确实阻挡了毒物,保护了胎儿。

第四章环境污染物的制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1.毒物:能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性损害,甚至导致死亡的物质。

(在一定剂量的条件下)2.毒性:毒物引起生物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

毒性越大,导致机体损伤的剂量越小。

化学物质的毒性大小可通过毒性实验或其它方法来检测。

通常用LD50或LC50衡量毒性大小。

3.中毒:有害物引起生物机体出现功能或器官性质改变而出现的疾病状态。

4. 靶标:污染物作用于生物体的部位,可以为器官,组织,细胞或者细胞器,也可以为一个个体,一个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

5. 剂量:机体接触的外源化学物的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