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导引》笔记(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笔记-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文本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依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文学整体: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一、文学和文学观念1、*历史上对“什么是文学”的认识。
(多种多样)广义孔子《论语•先进》“文学”:古代的文献西方1800年前欧洲:著作或书本知识狭义的“文学”观念形成:西方: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动之后狭义的“文学”观念的不同理解: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看(最古老、影响最深远):感物说、模仿说感物说(中):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
大自然:刘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陆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社会:钟嵘——强调现实生活的各种人生境况与社会矛盾所触发的感受模仿说:“模仿”,最初指祭祀活动巫师表演的歌舞,后由祭典用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
亚里士多德——《诗学》:关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不排斥想象和虚构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观点在西方文学理论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镜子说*实用说:出现很早,影响久远。
“把艺术品主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事的工具,并常根据能否达到既定目的来判断其价值”(艾布拉姆斯)功能角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文以载道”——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毛诗序》:“正得失,动天地,……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教育目的)西方贺拉斯:道德教化功能,“寓教于乐”,强调“快感”“感人”对文学的重要性西方世界主要的审美态度——实用主义观点*表现说:“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课复习方案
华中师范大学专业课复习方案专业课一:中外文学史中外文学史:华师的文学专业课数目很多,涉及面非常广,教材也十分庞杂,盲目复习,难以起手,必须要做到去粗取精,析出重点,而一般考生在初期复习中很难做到。
大纲给出的专业课参考书目包含以下:文学各专业:《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复试专业考试参考书目:文艺学:《文学批评原理》王先霈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张三夕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外国文学史》(上、下)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比较文学教程》胡亚敏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中国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影视文学:《电影媒介与艺术论》李显杰、修倜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硕士(语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复习经验指导由于这门课内容繁杂,涉及十几本书,很多同学感到无从下手,十分彷徨。
《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共时← —————————————→历时↓特殊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文学理论研究导引
第七章戏剧与戏剧性1、戏剧的起源与特征。
2、戏剧性包含哪些方面?戏剧性包含哪些方面?如何看待现代西方戏剧淡化戏剧性的现象?1、戏剧的起源与特征。
一般认为,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
祭祀时,人们组成合唱队,合唱队长在酒神祭坛前讲述有关酒神的故事,合唱队报之以赞美酒神的歌唱;后来增加了一个演员,他所描述的故事扩大到关于酒神以外的神话,并且与合唱队有问有答,这就是悲剧由来;同样,喜剧也从酒神祭祀中形成,人们举行宴会和欢乐歌舞的游行表演便是后来喜剧的雏形。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流变比较复杂,有周贻白有巫觋、楚国优孟、宫廷乐舞、传自西域、摹仿傀儡之说。
王国维有“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之说。
戏剧的特征董健认为,人类所具有的摹仿、表演、观看三种本能和欲望,以及这三者所表现出来的娱乐、寄托是戏剧艺术得以发生的心理学基础。
他概括戏剧有四个特征:(1)从言说方式看,戏剧是史诗的客观叙事性与抒情诗的主观叙事性这二者的统一;(2)从艺术的构成方式看,戏剧是一种集众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3)从艺术运作的流程来看,戏剧是包括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台美术、剧场、观众在内的多方面艺术人才的集体性创造。
(4)从艺术的传播方式看,戏剧艺术是具有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与不可完全重复的一次性艺术。
2、戏剧性包含哪些方面?如何看待现代西方戏剧淡化戏剧性的现象?戏剧性是戏剧审美特性的集中体现,从叙述上看,正因为戏剧缺少讲述者,使其意义的显现不能通过叙述语言见出,而只能通过行动描写来直观呈现。
一、戏剧性首先是指动作性。
亚里士多德强调戏剧的动作。
莱辛认为,戏剧描写的事件是互为因果的,动作性应当表现为一个有机的发展和运动,戏剧应当讨论人们在生活中的地位并表达为人们能接受的观点。
动作一要集中,将它简化为最单纯的形式。
简化的结果使生活、性格和道德在戏剧中高度集中地被表现出来;二要紧张曲折。
戏剧剧情发展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诗学》中所说的“突转”与“发现”。
立足本位 综合创新——《文学理论教程》与《文学理论导引》比较
~
】l ~ 4
维普资讯
教学经纬
李 彩 霞 /立足 本位 综合创 新
研究成果提炼出来的, 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而前沿理论成果又是最新的理论成果 , 它完善或更新原有的 基础理论, 但也常常因为“ 而不成熟或引起争论, 新” 这就给 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带来一定的困难。《 导引》 正是在这一 困境中达到巧妙的综合 , 它选取了在现有的文论认知状态中
历程, 在这五十多年里, 我们从模仿前苏联的教材体式到有 别是“ 文革” 十年, 文艺事业更是遭到毁灭性的摧残。新时期
所创新, 到初步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教 伊始, 为了配合高校文学理论的教学, 国内纷纷出版几十部
其历史作用不容否认 , 由于它们大都未能 但 材体式, 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享有“ 换代” 教材美 文学理论教材, 存在着缺乏 自主 誉的《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主编, ( 面向2 世纪教程教材, 摆脱新中国成立初期前苏联旧教材的范式 , 1 生搬硬套、 视角狭窄、 脱离实际等弊端而很难适应文学实 高 等教 育出版 1 2 社, 9 年出版, 9 年修订) 其严密的逻 性 、 9 18 9 以 践蓬勃发展的要求, 因此编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富有时 辑体系、全新的文学观点、广博的知识结构以及包容中外 具有中国特色、 体系全新的文学理论教材, 成为当务 的理论气势, 在中国新世纪初为数众多的文学理论教材中脱 代特征、 教程》 就是应这一时代要求而产生的。 颖而出, 并为众多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所接受和使 之急。《 用。而王先霈、孙文宪主编的《 文学理论导引》20 年出 (05 进入新世纪以后 ,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彰显, 文学理 我国的文学理论教学与教材建 版) 也以其理论描述的客观性、文学观念的开放性和文学思 论的发展出现若干新的趋势, 设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 文学艺术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 出现 想的创新性在当前文艺学教材编写和课程改革中受到广泛 了许多前人不曾遇到过的问题。诸如 , 在和平发展的年代, 关注并产生巨大影响, 部分高等院校也从 20 年开始改用 07 文学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 文学对社会影响的方式与以前很 此本为文学理论课程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二者有一 不相同, 出现了文学从文化生活的中心向边缘滑落的趋势; 定的可比性。本文试图从时代背景、教材内容 、 教材特点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质 个角度比较分析这两本教材, 以期促进文学理论教材 的编 和文化商品的性质, 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思想和艺术 写, 更新文学思想观念 , 推进新世纪文艺学的研究。 的良性生态环境, 需要进一步探讨 ;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 时代背景 下, 对西方文学思想的借鉴与民族审美传统的延续和发扬问 任何创造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创造, 要明确《 教程》 和 题……这些问题的争论促进了文艺学的繁荣, 但在一定程度
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标注说明[论文写作]
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标注说明
很多老师在写论文的时候,不知道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我在这里简单说一下。
一是文中引文加了引号的地方,往往要标注带圆圈的数字○1,这其实就是注释了。
注释在文尾的标注形式是这样的: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2修倜:《文学奥秘探胜》,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页。
二是参考了某些文章或书籍里的内容,但没直接引用原文,文中相关地方可以加上标注符号[1],也可以不用。
文尾的标方法如下:
参考资料: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袁恒.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师通讯,2020.19。
文学概论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文学概论: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主要参考教材1.《文学理论》 [美] 雷·韦勒克、奥·沃伦著三联书店 1984年版2.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3.《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著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9年版4.《文艺学导论》吴中杰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5.《文学理论新编》陈传才、周文柏著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必读书目:1.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2.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3.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4.卡勒:《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5.蔡仪:《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一般阅读书目:1.《柏拉图对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3.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4.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5.茵加登:《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6.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1989年7.布斯:《小说修辞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8.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8年9.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1.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2.金元浦:《文学解释学》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13.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1990年14.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5.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16.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8.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19.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20.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21.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99年22.佛克马:《文学研究和文化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23.佛克马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24.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25.托多罗夫:《批评的批评》三联书店1988年26.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27.黑格尔:《美学》三卷。
《文学理论导引》笔记(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章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一、文学活动可由四个要素组成: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对各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大体形成四种不同的文学观念。
模仿说:着眼于作品与世界的关联,强调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实用说:着眼于作品对欣赏者的意义,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表现说,着眼于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强调文学作品本质上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客观说,着眼于作品自身存在,强调文学作品的自在自足,认为其意义和价值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
1、艾布拉姆斯在总结了西方文学研究的历史后指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别。
”根据这种看法,他提出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艾布拉姆斯说:“……运用这个图式,可以把阐释艺术品本质和价值的种种尝试大体上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其意义和价值的确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
”按照这个思路,艾布拉姆斯认为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人们理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第2~3页)2、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西方则有古老的“模仿说”。
模仿(imitation)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波兰]塔达基维奇著,褚朔维译:《西方美学概念史》,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1~362页)……模仿说的文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为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观点在西方文学理论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课程名称:文学概论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开课教研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文学概论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任务:文学概论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知识,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提高欣赏、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为进一步探讨文学理论的有关问题、学好其他的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作为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文学理论基础,文学概论将中西方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用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它的主要特点是抽象性、广博性和对实践的依赖性。
因此设置的主要教学环节有课堂讲授、文学文本评析、课堂讨论等。
以课堂讲授为主,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确概念,领会原理,掌握体系,学会抽象思维,注重分析与应用。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文学的性质和特征;认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及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基本问题。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感物说、诗言志和诗缘情、模仿说、文学的主体性、艺术真实、文学的审美性及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的审美性及语言艺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审美是文学的根本特征。
4.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一、文学源于生活二、文学高于生活三、文学的主体性四、艺术真实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二、文学是人学三、文学的审美性与对象化第三节语言的艺术一、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二、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三、语言艺术的特点第二章文学形象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言、象、意三者的关系及文学形象的特点、类型。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文学(literature):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模仿(imitation):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者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艺术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
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而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以称之为文学形象。
意象(image):作为一种文学形象的类型,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中的基本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在意象的创造上,中国强调情景结合,即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用实在的景物去表现内在的心理感受。
而西方文论则倾向于把意象理解为一种主观经验的直接显现。
语象(verbal icon):语象本是符号语义学的术语,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家维姆萨特主张用这个术语取代文学形象或意象,以避免形象概念所引起的种种混乱。
维姆萨特认为,文学形象并不都是诉诸于视觉或其他感官的,而是更多地和语言的用法有关,因此用语象更切合文学实际。
《文学理论导引》参考资料库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内容提要
《文学理论导引》参考资料库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内容提要”资料库文学理论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所谓的文学整体,是指对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文学理论学习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只有通过各种文学观的比较方可见出。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文学具有审美性。
文学是为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文学以其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要,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最初形成的文学观念相当宽泛,当时所谓的文学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
早期的文学观念是文学自身尚未成熟的反映。
在狭义文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中,人们对文学的理解也因为着眼于不同的关系、采取不同的角度而有了不同的解释。
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摹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理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认识文学的方式。
中国文论的“感物说”和西方的“摹仿说”属于这种文学观。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
“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艺术品是内心世界的外化。
“客观说”文学观重视形式、技巧、语言和结构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
多种文学观念的并存显示了文学本体研究的多样性。
但不同的文学观念之间也有共识,即都涉及到了文学的审美性,意识到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承认文学的想象性和虚构性。
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都越来越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二、审美与文学从文学史上看,语言形式是否具有“美”的特征,成为人们最初区分文学和非文学的重要标准。
《文学理论导论》(第二版) 王先霈 孙文宪 第八章文本与作者
巴特消解作者,赋予读者以新的重要性。
“作者死了”的宣判乃是一把双刃剑
第三节作者导向理论
一、传记批评论
传记批评是一种传统的批评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知人论世”
西方文学理论家约翰逊(SamuelJohnson)
“为了对一位作家的才华和长处做出实事求 是的评价,考察一下他那个时代的天才和他 同时代人的各种看法总是必须的。”
一、传记批评论
传记批评的第一个要点是,文学文本是 由作者生产出来的,因此文本总是以某 种方式反映出作者的观念、情感和生活 世界。
再比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多次说到过托尔斯泰对他创造 的深刻影响。
作者意图论是一种很有影响的理论,在 当代文学理论中,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 者赫什(Eric Donald Hirsch, Jr.)的 解释学理论。
他认为,文本解释客观性和有效性的依 据只有一个,那就是作者的意图。
二、印刷文化中的作者
印刷文化是人类文化和文学发展史上的 一次重大变革。
印刷文化的出现向文学理论提出了一系 列新问题,特别是它造就了现代作者概 念,塑造了作者与文本的新型关系。
首先,印刷文化极大地开拓了图书市场 和阅读人群,使得出版文学著作既要有 所投入,又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如版税 收入等)。
印刷技术的发展对作者及其著作权概念 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俄国形式主义雅各布森“驱逐作者”的 “第一波”。
英美新批评是“驱逐作者”的“第二 波”。
三、“作者之死”
继新批评之后,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 主义相继登场,进一步推进了“驱逐作 者”的运动,最为激进的是巴特令人震 惊的判词:“作者死了!”这一宣判发 生在1968年。
文学理论导引读书笔记
3、结构。与诗歌语言表现的上述特点密切相关,诗歌在结构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从表层结构上看,诗歌和其他文本明显不同的是诗的分行、分节排列;从深层结构看,诗歌追求跳跃式的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可以既不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也不遵循事理的逻辑循序,而是依照主体情感抒发的想象轨迹展开,其间许多省略、伸缩、交叉和颠倒,打破了按部就班的秩序,形成了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形成了与其它体裁迥然不同的文体面貌。(第69页)
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
一、形象不同于概念语言的明晰与确定,而是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形象与它所表示的意义之间并不严格对应,只是作为一种暗示或喻示。从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上看,这固然是一种损失,然而它却能为人们传递那些本身就有模糊特点的信息——比如难以言明的感悟或复杂微妙的感情——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
2、第二种言意矛盾具有更为深刻更为内在的特性,它发生在感受和思想生成的过程中。此刻,先于个体存在的语言,以它所负载的文化蕴涵,以语言本身固有的结构和逻辑,影响、规范和限制着个人意识的发生。语言因此成为横亘在人与世界、感官与实在之间的一道屏障。……对于文学来说,解决这种言意矛盾更具有根本性,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显然,只有面对现实,投入生活,坚守、执着于个体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才有可能走出这种困境。(第45~46页)
1、文学文本构成的第一个层面是语言层。人们阅读文学文本时,首先接触到的是由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外观,即一系列呈线性组合的词句。语言以及它的符号记录形式——文字,作为构筑文学形象体系,传达文学信息的媒介,以及特定的组合构成了文本的语言层面。语言层包括语音和语义两部分……(第54页)
文学理论导引要点概述[文学概论]
《文学理论导引》要点概述《文学理论导引》系王先霈总主编的文艺学系列教材之一,这套文艺学系列教材包括《文学理论导引》、《文学批评学导引》、《文学发展论》和《文学欣赏导引》,以及与这套教材配合的教学辅助工具书《文学理论批评术语词典》。
文艺学系列教材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被列入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
作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文学理论”的主要任务是阐释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文学的性质、特点、功能和文学活动的规律。
根据这个定位,国内的文学理论教材一般都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学本质论、文本构成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导引》大体上也是围绕着上述内容展开讨论的。
但是在编撰这本教材时,我们同时又考虑到了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新发展,考虑到文学理论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在阐释的重点和讨论的方式上,做了一些探索和调整。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事实的阐释和概括,而文学活动的历史发展和民族特点,造成了中西文论中的诸多差异。
正如爱尔兰学者泰特罗所说,“西方诗学和东亚诗学之间的基本区别来自一个事实,即西方诗学受亚里士多德所陈述的模仿观念控制,这种观念来源于戏剧这个文类,同时也建构了戏剧这个文类;而世界上大多数其他诗学基于‘情感-表现’的观念,这种观念被认为支配了抒情文类,一方认为真理主要来自于一种独立客观的外在现实,另一方则认为真理乃出于读者或作者的内在情感。
”1虽然文学和理论上的这种差异在近现代文学活动中逐渐缩小,但是传统的影响依然存在。
确认这一事实是想说明,不同的理论系统或理论观点与不同文学事实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任何理论都有其特定的论域和界限。
正是出于这种认识,在这本教材中,我们在阐述许多基本理论问题时,尽可能地介绍和引述古今中外的不同观点,目的就在于扩大视野,通过比较给大家认识和思考问题提供一个开阔的空间。
我们想通过这种阐述方式强调,在文学理论的学习中,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更需要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至第十六章完整笔记word
文学理论●主讲:刘长荣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本章要点:●一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术语●二文学理论的性质规定●三文学理论的理论品格●四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一几个关键术语:●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活动●文艺学: 是对文学及其规律进行完整研究的人文学科,是一个复杂知识体系,包含了几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分支学科(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文学一般本质及其规律,重在建立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相关方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意识形态性)●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指文学从创作到文学接受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由四个元素构成的几个关系来构成,是一个流动和反馈的过程.●文学批评:文艺学的分支学科,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及其一定文学规律的揭示.●文学史:对历代以来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及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一种历时的视角探讨文学发展的规律,也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二文学理论的性质规定●(一)文学理论的性质:●1 文学理论也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2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是文艺学●3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对象:●A 对象:以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为对象,即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注:不但从具体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文学现象中得出原理,还要研究原理本身,方法本身,概念本身)●B 任务: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文学活动的本质属性,文学的创造,文学作品本身的构成,文学的接受规律.●注意,本教材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构成的:文学理论教程的体系统观:●第一编(导论):主要是阐明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概念内涵,性质,所涉及的对象任务及其它的立足点,理论来源与其支撑点.第二编:文学活动.把文学看作为一种活动过成,阐明这一活动的的本质特征.●第三编(文学创造):文学创造作为艺术生产论的其中一个意义被强力凸显,本编强调了文学创造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及其最普遍最基本的审美原则. ●第四编(文学作品):本编具体文学文本的类型和体裁,以及文本的层次构成,形象类型,随后更具体到叙事与抒情两大文学类型的一般构成;文学作品的风格.●第五编:从艺术交往理论引申来的文学接受过程,吸收了马克思的生产消费理论与受马克思影响产生的接受美学,本编阐述了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总结了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三文学理论的品格●1、实践性:来源于文学实践,并且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还要力图指导实践.●2、具有价值取向,文学理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也要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对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有它要提倡和鼓励的,也有它要反对的。
《文学理论导论》(第二版) 王先霈 孙文宪 文学理论导引目录
全书目录
• 写给教师的几句话 • 导文类论 • 第三编主体论 • 第四编语境论
导论 文学与文学理论
• 第一节文学是什么 • 第二节文学理论是什么 • 第三节怎样学习文学理论
第一编 文本论
第一章 文本与语言 第二章 文本结构与文类
第二编 文类论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诗的音乐性与行列 诗的意象与比喻 小说叙述 小说的叙述方法 戏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
第三编 主体论
• 第八章 文本与作者 • 第九章 文本与读者
第四编 语境论
• 第十章
文本与意识形态
• 第十一章 文本与文学史
文学理论导引
周宪 著
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 会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
• 编委会名单
• 名誉主任 刘中树 曾繁仁
•
主 任 陈洪
• 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 丁帆 王立新 乔以钢 刘中树 朱庆之 张 福贵
• 杨慧林 沈阳 陈炎 陈洪 周宪 尚永亮 於可训
• 贺阳 崔希亮 曹顺庆 黄德宽 曾繁仁 蒋 述卓
高教版《文学理论导引》
《文学理论导引》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艾布拉姆斯四类文学观念P3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1、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
实用说:参见P5“把艺术作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中国古代的“诗教”)文学的教化功能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所谓“诗教”,是说诗歌音乐对民众来说,具有教育作用。
远在上古之时,舜叫他的乐官夔用诗乐来教育青年。
《尚书•舜典》云:“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意思是:帝舜说,夔啊!命令你主管音乐,教育青年,教导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正而不暴虐,平易而不傲慢。
诗表达意志,歌把语言咏唱出来,声调随着咏唱而抑扬顿挫,韵律使声调和谐统一。
这样看来,“诗教”并不完全偏重于理性,而是强调理性和感情的融合、节制和净化。
它的美学宗旨是以温厚和平,怨不怒,哀不伤,乐不淫为致思的始点。
而“诗言志”又是诗教的中心点,它对后世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庄子•天下篇》云:“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篇》云:“诗言其志也”。
《乐记》亦云“诗言其志也”。
什么是“志”?这个问题在汉代就已经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尚书•尧典》郑玄注云:“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
《史记•五帝本纪》即引为“诗言意”。
《毛诗序》更解释云:“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它们都是根据《礼记•孔子闲居》:“孔子云:志之所至,诗亦至也”。
由此可见,“志”是指内心的思想感情,通过艺术的语言和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便是诗了。
然而“诗教”说控制着“诗言志”,也就是说,这种“志”,必得陶冶人的性情,培养美的情操,感染好的思想,也即诗必须有引人向上的作用。
这种“诗教”说体现了中华民族偏重于情感必须有理性来驾驭,和重视社会的政治功利性的鲜明特点,它所倡导的中和之美对我国民间诗歌美学传统的形成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表现说参见P5“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章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一、文学活动可由四个要素组成: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对各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大体形成四种不同的文学观念。
模仿说:着眼于作品与世界的关联,强调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实用说:着眼于作品对欣赏者的意义,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表现说,着眼于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强调文学作品本质上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客观说,着眼于作品自身存在,强调文学作品的自在自足,认为其意义和价值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
1、艾布拉姆斯在总结了西方文学研究的历史后指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别。
”根据这种看法,他提出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艾布拉姆斯说:“……运用这个图式,可以把阐释艺术品本质和价值的种种尝试大体上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其意义和价值的确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
”按照这个思路,艾布拉姆斯认为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人们理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第2~3页)2、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西方则有古老的“模仿说”。
模仿(imitation)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波兰]塔达基维奇著,褚朔维译:《西方美学概念史》,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1~362页)……模仿说的文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为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观点在西方文学理论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后来出现的以“再现”来解释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把文学比喻为反映生活的“镜子”,以及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和发展等等,都源于艺术模仿现实的文学观。
(第3~4页)2、和模仿说相似,“实用说”也是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
这种文学观“把艺术品主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件事情的工具,并常常根据能否达到既定目的来判断其价值”([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实用说”的文学观是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的,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
(第5页)3、“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因此,一首诗的本原和主题,是诗人心灵的属性和活动,如果以外部世界的某些方面作为诗的本质和主题,也必须经诗人心灵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由事实变为诗。
”([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26页)(第5~6页)4、“客观说”出现较晚,它表现了这样一种文学观:“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
”([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这种文学观尤为重视形式、技巧、语言和结构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第6页)二、人类对生活和自身的认识,因经验对象和感受方式的不同而形成某种差异。
对于实践性的外部认识,人类通过哲学的方式,即通过知性活动以逻辑抽象的方式揭示出纯粹、明确的人生哲理而加以把握;但对于内在的、流动变化的、非逻辑性的心理感受,依赖于知性和逻辑的哲学无法感知与把握,因而也无法言说通过心理感受获得的人生体验。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凭借其在传达内在心理感受上的独特优势而获得了相对于哲学的独立存在,而文学的根本价值也正在于它能以感性、直观的方式达到对人生意蕴的领悟和把握。
1、人们从文学作品,尤其是从那些优秀之作中,常常会看到文学透过生活现象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人始终居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
……从这个角度看,任何文学作品似乎都有两个层面,用美学家桑塔耶那的话说:“在一切表现中,我们可以区别出两项:第一项是实际呈现出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一个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或被唤起的形象、被表现的东西”([美]桑塔耶那著,缪灵珠译:《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2页)。
也就是说,在文学作品的第一个层面上,读者看到的可能是一个故事,也可能是诗人笔下的山川景物。
这是一个感性的、形象的世界。
对于文学来说,这个层面不可缺少,否则无疑构成形象化的文学世界。
但是……文学必须超越这个形象世界……从而揭示隐含于其中的人的内容。
于是又有了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面,即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层面。
在这个层面中,文学表现着人的感受和体验,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寻着生活的理想……就像看见了故宫会让人想起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样,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也是通过上述两个层面的巧妙结合,在艺术地表现了感性形态的社会生活的同时又超越了它,把人们带进一个更为深远的、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世界,一个指向人的精神追求开放的世界。
(第11~12页)2、人类对生活和自身的认识,可以因为经验对象和感受方式的不同而形成某种差异。
关于这个问题,康德曾有过深刻的分析。
他认为,哲学是以实践性的外部经验为基础来认识人的,所以哲学对人的认识是一种“论证的意识”或“知性的意识”。
人对自身的另一种意识来自“内部感官”,它是“心灵所激动”的产物,是一种“直觉的意识”或“经验的自我意识”([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实用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
康德认为,“内部经验并不像那种有关空间中的对象的外部经验一样,在这种外部经验中诸对象表现为相互并列的和固定存在的。
内感官只是在时间中,在不具有观察的持久性的流动中,才看出其诸规定之间的关系,而那种持久性对于经验却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依赖于知性和逻辑的哲学无法感知和把握人的内部经验,即人的内在的、流动变化的、非逻辑性的心理感受,因而也无法言说通过心理感受获得的人生体验。
……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都发生在康德所说的不同于知性经验的“内感官”经验亦即心里经验的层面上。
它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着人生的现实。
(第12~13页)三、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虚构对于文学创作,具有选择、融合和自解的功能。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文学的虚构性也产生了对文学作品的真实性的判断问题。
1、对于文学创作来说,虚构具有选择、融合和自解的功能。
选择是指:“文学文本作为作者生产的作品,它包含着作者对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并非存在于他或她所描述的对象之中,它可能只是作者以文学形式介入现实世界所采用的一种姿态。
这种介入不是通过对现实世界存在结构的平庸模仿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对现实世界改造来实现的。
……这种倾向性是作者在社会、历史、文化和文学体系等多重因素中做出选择的结果。
”“选择,作为一种虚构化行为,揭示了文本的意向性。
”“融合,使各种不同因素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融合也是一种虚构化行为,它的基本行为方式同样是跨越疆界。
”“虚构的自解具有双重的意义。
首先,自解表明,虚构可以不加掩饰地看作是虚构。
其次,它还告诉我们,文本世界只能被看做一个仿佛如此(as-if)的世界,它只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而不是现实世界本身。
……”“虚构文本的自解,对于读者而言,需要的是一种态度转变”,“当一种文本挑明其虚构性时,我们应该改变其接受心态”。
(第16页)2、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在文学活动中,源于主体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理想势必会影响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形成虚构和想象的个人特征。
“文本的意向性,是由作者‘捣毁’的世界和由他‘重建’的世界共同组成的”,由此形成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主体性。
文学的主体性显示了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这样一个特点,即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第17页)3、文学的虚构性产生了对文学的真实性的判断问题。
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同于生活真实,而是一种艺术真实。
对文学的真实性的判断,不能简单地以文学与它的表现对象的相符程度为标准。
总结中西文学理论对艺术真实的阐述,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出发来理解真实性问题,可以说文学真实性的要求实际上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度,以此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即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
当文学同时实现了这三个测度的要求并满足了三种需求的时候,人们方可认同文学的真实性即获得了艺术真实。
⑴衡量艺术真实的反映测度,着眼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强调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源于生活,因为任何脱离了生活经验的主观臆想,都会使文学由于失去了生活基础与现实可能,而显得荒唐、虚假。
虽说文学是虚构和想象的产物,但是文学的想象和虚构却不能没有生活基础,不能没有源于现实的动机和需要,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通过虚构的文学世界加深对现实人生的感受和理解。
(第19页)⑵衡量艺术真实的表现测度所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
文学的审美性和虚构性决定了文学生产主体必须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体验,他的情感、情绪是否出自切身的经验和发自肺腑,真率诚挚,也就必然地成为决定文学创造成败的关键。
(第19页)⑶衡量艺术真实的心理测度是指文学作品是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文学作品是作家虚构的“自己的世界”……面对一个虚构的世界却能使人认同、相信,首先依靠的是读者的接受心理,是他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假定性”作为接受和认同的基础和前提。
……必须适应读者心理,满足读者的期待,使读者有可能“信以为真”,是取得艺术真实的条件。
为此,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注意体裁和语境对接受心理的规定。
(第20页)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一、形象不同于概念语言的明晰与确定,而是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形象与它所表示的意义之间并不严格对应,只是作为一种暗示或喻示。
从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上看,这固然是一种损失,然而它却能为人们传递那些本身就有模糊特点的信息——比如难以言明的感悟或复杂微妙的感情——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