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作品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三毛作品中的自我探索与人生追求

三毛作品中的自我探索与人生追求

三毛作品中的自我探索与人生追求三毛,这个在中国文学界具有独特地位的作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方式,深入人心。

三毛的作品中透露出她对自我探索和人生追求的渴望,同时也传递了对自由、爱情、幸福的理解。

通过她的故事和情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我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在三毛的作品中,自我探索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她呈现了一个追求真实、追求内心自由的形象。

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传统观念和约束的反抗,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

例如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以她的旅行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女性在荒漠中的探索与自我解放。

她不仅逃离了家庭的束缚,还勇敢地独自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困难和压力。

这个过程中,她不断地思考自己的内心,在孤独和苦难中逐渐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通过这样的探索,她不仅找到了内心的自由,也发现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认知。

此外,三毛的作品也表达了她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

她的文字中透露出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在《雨季不再来》中,她以自己深入泰国山区与猎人相识相知的经历,展现了对爱情的追求与执着。

她用文字细腻地描绘了猎人和她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示了她对爱情的独立理解和追求。

她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自由而不是被束缚与强加的,应该是真实而不是虚假的。

她试图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爱情不仅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一种对自我的理解和接纳。

幸福对于三毛来说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概念,她认为幸福不仅来自物质的满足,更来自于对内心灵魂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认可。

通过三毛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于生命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三毛试图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呼唤人们对于内心自由和个人价值的重视。

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意义,应该追求真实的自己,努力寻找生命的价值。

她在《看见》中写道:“世界一直向前,阻挡了你的去路,可以绕过去;伤害了你的心,可以修复;使你痛苦的事,可以度过;教你绝望的事,可以战胜”。

她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面对困难和挑战,积极寻找自己的幸福和生命的意义。

浅论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成因毕业论文

浅论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成因毕业论文

试论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毕业论文女作家三毛以其色彩斑斓的异国风情,真诚深挚的爱心,质朴而诙谐的文笔,独具神韵的艺术风格,震撼着千千万万颗读者的心。

三毛的作品,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写作只是我的生活记录”,“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我没有办法。

”从题材方面来说,她的作品中没有什么重大现实事件的反映,写的全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生活,自己周围的人和周围狭小的世界;从篇幅方面来说,她的作品中也没有能够震撼整整一个时代的长篇巨著。

然而,她对生活琐事的记录,她对自然和人情的描绘,她的浅唱低吟,她的欢乐与悲恸,无不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灵魂,无不清晰的印下她苦苦求索的足迹。

作为人的三毛,对于作为作家的三毛,无异于一座天然的金矿,或者说,她的作品像那种借树根创作的艺术品,无须人工斧凿,只须顺其天然,这是一种自然天成的艺术,所以她只须记录自己的生活,其实是记录她的探索,便有真正的文学,古老而永远年轻的写人生的文学。

不是写一己的人生,还写众人的人生,不是写人生的图景,而是写人生的要义,写她自己和周围的人们是怎样把握自身的存在,写她认为这存在是应当如何把握。

屠格涅夫说过:“在文学天才身上……重要的是我敢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一切东西,重要的是生动的,特殊的自己个人所有的音调。

这些音调在其他每个人的喉咙里是发不出来的。

”①高尔基也曾经教导青年作家:“谁要想当作家,谁就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一定要找到。

”②作家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哪怕找到的自己很微小,但到底是见人所见,发人所未发,是属于自己的,显示出独特的个性。

一部文学作品,只有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才会有生命力,才能获得永久的价值。

三毛的作品的魅力所在,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风貌,它发出了三毛自己的“生动的、特殊的”,其他人所发不出的声音,她“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自己”。

从美学的观点看,三毛的作品有着“独具风韵别样美”的境界。

一独具风韵别样美的艺术风格三毛,这位“万水千山走遍”的传奇女子,一生走过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

三毛的散文风格与文学成就

三毛的散文风格与文学成就

三毛的散文风格与文学成就三毛,原名陈平,是一位出生在中国内地、成长于台湾、生活在西班牙的作家。

她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她的文学成就也为人称道。

本文将从三毛的散文风格和她的文学成就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三毛的散文风格1. 真挚感人的文字三毛的散文作品充满了真挚和感人。

她用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体验,文字中洋溢着真实而深刻的情感。

举例来说,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描述了自己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经历,她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大漠的壮美、苍茫和荒凉,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她深深的思念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纯粹简洁的叙述三毛的散文叙述方式纯粹而简洁,不带任何矫揉造作的修饰。

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她所描述的场景,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绪和氛围。

例如,在《雨季不再来》一文中,三毛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勾勒出马达加斯加的风土人情,让读者仿佛亲临异国他乡。

3. 生活哲理的思考三毛的散文作品中常常融入对生活和人生的深思。

她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反思人类情感和存在的意义,在文字中传达出一种深刻的生活哲理。

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她描绘了自己在撒哈拉沙漠求学的经历,通过对生活的思考,表达出她对真实和自由的向往。

二、三毛的文学成就1. 国际影响力三毛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内地和台湾引起了轰动,也受到了国际读者的青睐。

她的散文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读者中享有盛誉。

她的文字独具魅力,深入人心,能够打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读者。

2. 影响其他作家三毛的作品对当代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散文风格和创作方法成为了其他作家模仿的对象,对许多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启示和影响。

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开拓了散文的创作领域,为之后的作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3. 文学奖项荣誉三毛凭借其优秀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作品风格,获得了多项文学奖项的认可和肯定。

她被授予了许多文学奖项,如享有极高声誉的法国杜伯尔-艾丽丝文学奖,这些奖项进一步证明了她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关于我国三毛作家的简单分析和介绍

关于我国三毛作家的简单分析和介绍

关于我国三毛作家的简单分析和介绍第一篇:关于我国三毛作家的简单分析和介绍关于三毛——拥抱爱和死的女人摘要:三毛是台湾知名作家,其作品风行于70,80年代。

她平生著作,译作都非常丰厚,且作品喜闻乐见,深受读者喜欢。

她亦是一个共同的女人,其脚印普及世界各地,她质朴真诚的生活作风,神奇的阅历,漂泊的心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她注重人和生命内在的真善美,善用敏感的心和简单地道的文字记载看似琐碎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一个濒临爱和死的边缘,用生命书写的女人。

关键词:三毛共同爱和死生命书写一、对万物充溢爱三毛的整个心灵都受着爱的洗礼,其创作也绽放着人性的光芒,详细表现在对万物生灵的怜惜和酷爱之情。

在《万水千山走遍》中,她在洪都拉斯坚决不去饭店吃牛排,就由于她忍耐不了与乞儿只一窗之隔,却恍若两个世界。

她宁愿不吃牛排也不愿忍耐窗外企盼和无法的眼神。

她不愿乘坐圣荷西通往里蒙港的火车,只因这条铁路的修成曾掩埋了大量的中国劳工。

这种同胞之情使她的心隐隐作痛。

她对公园卖爆米花男人的同情,一句“我见不得男人流泪,男人的泪和女人的泪不同”,[1](P.11)承载了太多感情的重量。

她在异地对单独演戏的男人的怜惜和关心,从买票时选择置信他a并不断坚持在冰冷孤寂中看完一出戏,这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尊重,是直达灵魂的沟通与关心。

有怜悯之心的人不少,但能真正明白其深入含义并亲身理论的人却不多。

三毛曾屡次强调她只会用第一人称写作,不会用第三人称写他人的故事,由于她写的故事都是她亲身阅历或感受的东西。

《撒哈拉的沙漠》是一个淡漠的沙漠,三毛用一颗仁慈的心将一个黑暗的社会用轻松的笔调描写出来,让我们晓得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部落。

沙漠里的人们都不识字,妇女病了也不去医院,由于医院的医生是男人,沙漠里的婚礼是残忍而朴素的,沙漠里的妇女有着纯真的个性却位置低微。

所以我们会为《娃娃新娘》里那个只要十岁的新娘心痛,会为《爱的寻求》里为了一个骗他钱的女人而甘愿蜕化的沙漠男人悲痛愤恨。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三毛,一个漂泊天涯的女子,以笔为伴,一路上尽情挥洒,于滚滚红尘中写下许许多多独帜一格的作品,倾倒了无数青少年特别就是女性读者。

本文主要结合三毛的作品来对三毛的作品及三毛形象来进行研究。

从三毛的流浪生活,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还有三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来对三毛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

然后结合这些对三毛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她在作品里所体现出的自由、孤独、执着、善良宽容及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尊心的一系列形象。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奏响时,我总会想起那些飘逸单纯、如同海风吹过的咸咸淡淡的文字与那个曾经被青年人万分迷恋与爱慕的名字——三毛。

三毛,又名陈平。

因三岁时候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果真同故事中的“三毛”一样浪迹天涯。

为了寻觅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走过59个国家。

她的作品记录了她的流浪生涯,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以及各个地方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三毛作品内容分析从25岁开始,三毛就背着背包走世界,度过了十四年的流浪异国的生活,足迹踏遍50多个国家。

三毛一生虽然短暂,单作品却十分丰厚,创作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等二十三本文集与剧本《滚滚红尘》。

这些作品都以三毛的自述性口吻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处流露着她的喜怒哀乐,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似乎带领着每一位读者跟她一起走过千山万水,穿越滚滚红尘,一路饱览各国的奇风异俗。

从三毛的作品中,我体验到了三毛漂泊流浪的生活,了解到了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与那些充满趣味的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漂泊流浪的生活三毛就是个及其向往自由的女子,她讨厌世俗的束缚,因此她背井离乡,流浪于世界各地。

小学时代的三毛就已经初露浪漫主义的锋芒。

有一次,她在一篇名为《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收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

三毛作品中的自我探索与人生追求

三毛作品中的自我探索与人生追求

三毛作品中的自我探索与人生追求三毛是一位著名的华文作家,她的作品充满了自我探索与人生追求的主题。

通过她的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她对自我认知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分析三毛作品中的自我探索与人生追求的描写,探讨她对于这两个主题的独到见解和表达方式。

首先,在三毛的作品中,她展现了强烈的自我探索欲望。

从她的旅行散文《撒哈拉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渴望。

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撒哈拉的沙漠之旅,她在那里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宁静。

在沙漠中,她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她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这次旅行,三毛不仅找到了内心的寄托,也探索到了自己的生命观。

其次,在三毛作品中,她通过对爱情和家庭的探索,展现了她对于人生追求的思考。

在她的小说《雨季不再来》中,她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婚姻困境,最终选择重新开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于自由和幸福的向往。

三毛认为人生应该有追求,应该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和渴望。

她以自身的经历告诉读者,只有坚持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才能实现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此外,在三毛的作品中,她也对于社会和人类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她的散文《看见台湾》中,通过对台湾人民的生活和遭遇的描写,她展现了对于社会不公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她认为人类应该同心协力地面对困境,互相扶持。

她通过自己的文字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读者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和勇气。

总的来说,三毛作品中的自我探索与人生追求是她独特的创作主题。

通过她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真实生活的观察,她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态度。

她告诉我们,人生是一场追求,只有在不断追求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价值。

同时,她也通过自己的作品,与读者分享了她的自我探索之旅,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勇气。

通过三毛的作品,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我和人生的意义。

她的文字不仅给予了读者一种心灵的触动,更鼓励我们在追求中探索自我,不断进步。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1】三毛,一个漂泊天涯的女子,以笔为伴,一路上尽情挥洒,于滚滚红尘中写下许许多多独帜一格的作品,倾倒了无数青少年特别是女性读者。

本文主要结合三毛的作品来对三毛的作品及三毛形象来进行研究。

从三毛的流浪生活,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还有三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来对三毛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

然后结合这些对三毛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她在作品里所体现出的自由、孤独、执着、善良宽容及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的一系列形象。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奏响时,我总会想起那些飘逸单纯、如同海风吹过的咸咸淡淡的文字和那个曾经被青年人万分迷恋和爱慕的名字——三毛。

三毛,又名陈平。

因三岁时候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果真同故事中的“三毛”一样浪迹天涯。

为了寻觅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走过59个国家。

她的作品记录了她的流浪生涯,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以及各个地方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三毛作品内容分析从25岁开始,三毛就背着背包走世界,度过了十四年的流浪异国的生活,足迹踏遍50多个国家。

三毛一生虽然短暂,单作品却十分丰厚,创作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等二十三本文集和剧本《滚滚红尘》。

这些作品都以三毛的自述性口吻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处流露着她的喜怒哀乐,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似乎带领着每一位读者跟她一起走过千山万水,穿越滚滚红尘,一路饱览各国的奇风异俗。

从三毛的作品中,我体验到了三毛漂泊流浪的生活,了解到了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和那些充满趣味的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漂泊流浪的生活三毛是个及其向往自由的女子,她讨厌世俗的束缚,因此她背井离乡,流浪于世界各地。

小学时代的三毛就已经初露浪漫主义的锋芒。

有一次,她在一篇名为《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收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

浅论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成因毕业论文

浅论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成因毕业论文

试论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毕业论文女作家三毛以其色彩斑斓的异国风情,真诚深挚的爱心,质朴而诙谐的文笔,独具神韵的艺术风格,震撼着千千万万颗读者的心。

三毛的作品,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写作只是我的生活记录”,“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我没有办法。

”从题材方面来说,她的作品中没有什么重大现实事件的反映,写的全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生活,自己周围的人和周围狭小的世界;从篇幅方面来说,她的作品中也没有能够震撼整整一个时代的长篇巨著。

然而,她对生活琐事的记录,她对自然和人情的描绘,她的浅唱低吟,她的欢乐与悲恸,无不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灵魂,无不清晰的印下她苦苦求索的足迹。

作为人的三毛,对于作为作家的三毛,无异于一座天然的金矿,或者说,她的作品像那种借树根创作的艺术品,无须人工斧凿,只须顺其天然,这是一种自然天成的艺术,所以她只须记录自己的生活,其实是记录她的探索,便有真正的文学,古老而永远年轻的写人生的文学。

不是写一己的人生,还写众人的人生,不是写人生的图景,而是写人生的要义,写她自己和周围的人们是怎样把握自身的存在,写她认为这存在是应当如何把握。

屠格涅夫说过:“在文学天才身上……重要的是我敢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一切东西,重要的是生动的,特殊的自己个人所有的音调。

这些音调在其他每个人的喉咙里是发不出来的。

”①高尔基也曾经教导青年作家:“谁要想当作家,谁就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一定要找到。

”②作家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哪怕找到的自己很微小,但到底是见人所见,发人所未发,是属于自己的,显示出独特的个性。

一部文学作品,只有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才会有生命力,才能获得永久的价值。

三毛的作品的魅力所在,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风貌,它发出了三毛自己的“生动的、特殊的”,其他人所发不出的声音,她“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自己”。

从美学的观点看,三毛的作品有着“独具风韵别样美”的境界。

一独具风韵别样美的艺术风格三毛,这位“万水千山走遍”的传奇女子,一生走过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

三毛作品研究综述

三毛作品研究综述

三毛作品研究综述第一篇:三毛作品研究综述三毛作品研究综述三毛,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一个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

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作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扬名天下之手段,因此,她的作品也许永远的无法成为经典性文学文本。

但正如贾平凹所说的,三毛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因为她是用生命去写作,其文学世界即是其自我生命存在的世界。

三毛是一位本色主义作家,她的创作与她的个人生活紧密关联,她曾经说过:“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

”三毛的一生短促却轰轰烈烈,她以她的传奇经历,在文学创作领域展露了惊人才华,她在戏剧、小说、诗歌等方面均有涉及,尤以散文作品成绩显著,使她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

我国学界对三毛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便已开始,在三毛去逝前后达到高潮,研究队伍中有学者、作家、评论家以及普通的读者,至今虽衰而不败。

一、关于三毛作品的艺术特色三毛作品的艺术特色内容丰富多彩,是其作品中颇具魅力的一部分,也是众多学者、评论家和读者关注的方面之一。

研究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独特的叙事艺术。

郭震在《论三毛散文的审美价值》一文中谈到了三毛‘主张自我的叙事模式’,他指出“三毛留给我们的 14 部散文集中,均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行文,一切故事从‘我’开始,由‘我’展开,以‘我’为中心,最后以‘我’的归宿为归宿。

他还从三毛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角度出发,探索三毛作[1]品叙事的独特性。

肖霞在文章《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论三毛散文的特色》里指出,三毛的作品正是对自己独具个性的生命作了自由而真实的抒写[2]。

张芳在《我真故我在——三毛散文的本真生命书写》里认为三毛的作品是‘生命本真的创作’[3]。

而于璟则在《从作品看个性——解读三毛》里把三毛的这种写作文体形式称之为‘个性小说’[4]。

同样陈敏也在《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评三毛的创作影响及其作品的阅读接受》里认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5]。

三毛创作及其现象研究

三毛创作及其现象研究

三毛创作及其现象研究
对于读者来说,三毛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这位收拾起大地山河一肩背,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江海的奇女子,虽然她早早的离开了,但我们对她却依然十分熟悉,熟悉她潇洒飘逸的流浪气质,熟悉她游走在天涯与海角,熟悉得都快忘了她已经逝去20多年了。

上个世纪80年代,三毛以其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风靡华人世界,引起轰动,成为通俗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她是在大陆引起轰动的台湾作家之一,也是影响最大、最持久的作家之一。

中国大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共掀起过三次“三毛热”,现今依旧有很多的读者在阅读和观看三毛的作品,真可称之为一个文学史上的传奇。

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本文从三毛的生命体验和创作姿态、自觉地写作意识及人生艺术追求等方面探究其内蕴:立足于文本解读,论述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艺术营造;解析“三毛现象”形成的社会背景、社会效应及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期待,进一步解析“三毛现象”的缘起和消减。

全文分3章论述三毛其人其文并对“三毛现象”解读。

引言简述三毛的生平和作品,综述了国内外三毛研究的成果,提出本文的宗旨。

第一、二章论述三毛的作品,归纳总结三毛文本的主题和风格。

第三章梳理了“三毛现象”形成的原因,即时代社会背景,读者接受方式和作家本身的传奇效应。

结语论述“三毛现象”消减的原因和反思,肯定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的作用。

三毛其人其文迎合了特定时空市场的需求,一度引起热潮,拥有众多读者,后来随着时空的变幻,呈现出消减的趋势,但“三毛现象”对当下文体创作仍有启
示,三毛给读者留下的独特阅读美感与审美效应,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清芬如荷的一笔。

三毛的散文与女性主义观点

三毛的散文与女性主义观点

三毛的散文与女性主义观点三毛,原名陈平,是中国现代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和女性主义观点而闻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三毛的散文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三毛的散文风格三毛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她个人的情感与思考,表达了她对自然、生活、人情的独特感悟。

她常以第一人称写作,使读者能够更加贴近她的情感世界,深入感受她的所思所想。

二、三毛的女性主义观点1. 强调女性的自由与独立在三毛的散文中,她经常表达对女性自由与独立的渴望。

她倡导女性不被束缚于传统社会的规范,而是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独立。

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女性都应该有权利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2. 呼吁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三毛的散文中也经常涉及对女性权益的呼吁。

她关注妇女的地位和权益,并将这些问题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深入探讨女性在婚姻、家庭和职场中面临的种种不公平待遇。

她认为,要实现女性的平等与自由,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三、三毛的女性主义观点对当代社会的影响1. 激发女性的自我认知与自信三毛的作品通过对女性独立与自由的追求,激发了当代女性对自身的自我认知与自信。

许多女性读者在阅读她的作品后,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与能力,并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2. 推动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三毛将女性权益问题引入散文作品中,使得更多人开始关注女性的地位和权益,推动社会的变革。

她的作品引发了对女性权益的广泛讨论,也激发了更多人行动起来,争取女性的平等与自由。

3. 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三毛的散文中常常挑战传统观念,突破传统道德和社会规范对女性的束缚。

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女性不必局限于传统的角色定位,而是可以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欲望和追求。

四、结语三毛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女性主义的观点,通过她个人的经历和思考,引发了对女性自由、平等和权益的思考与争取。

她的作品对当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发了更多女性的自信与自觉,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对女性权益的更多关注与支持。

浅谈当代女作家三毛及其作品特点

浅谈当代女作家三毛及其作品特点
追求完美
三毛在作品题材上追求完美, 在个人情感生活上追求完美。 生活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三 毛以一个对待精神世界极度完 美的态度去过生活。
PART FOUR
三毛对文学以及后世影响
对的 文影
学响
三毛在创作题材上的影响——简单却细致 在语言上的影响——浅显易懂 在情感上的影响——情感笔调门槛低
改变了我对生活的态度——学会活出内在 教会了我——理性对待生 活 教育了我——对于爱情, 与世无争
三毛善良,慈爱,真诚, 她悲天闵人的情怀源于西方 人道主义的泛爱观,东方儒 家风范和佛家的慈善。
她用她博爱沉重的情感 降服于广大爱她的读者。她 的作品里表现出为对天然之 物,对生命,对“人”的酷 爱。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
PART TWO
三毛生平及性格形成原因
1943年3月 26日在出四 梦田》、《轨外》、《迷》 1,语言质朴生动,文辞雅致 2,朴素优雅的展开和融入方式 3,自由而真实的抒写
我笔写我心
她的小说她的散文都是生 活酸甜苦辣的感悟,心境 的自我表述,人生的自传。 她对自己的总结:认为写 作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兴 趣所在。
孤独写作
她的孤独就是喜欢让心灵去漂泊流 浪,背起自己的行囊置身于茫茫大 漠。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不过分 看中他人在生命里的参与。
三毛主要作品特色分析
《滚滚红尘》1990年被拍成 电影由林青霞和秦汉主演 1,透露真实情感,表达自我 2,生活本色,真性情
《撒哈拉的沙漠》 1,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中, 突出东方民族的人格精神 2,语言通俗易懂
散文 剧本 诗歌 游记
《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 1,自由广阔的语言空间 2,悦耳赏心的节奏和音调 3,感情色彩清新自然,毫不晦涩的 写作风格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三毛,一个漂泊天涯的女子,以笔为伴,一路上尽情挥洒,于滚滚红尘中写下许许多多独帜一格的作品,倾倒了无数青少年特别是女性读者。

本文主要结合三毛的作品来对三毛的作品及三毛形象来进行研究。

从三毛的流浪生活,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还有三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来对三毛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

然后结合这些对三毛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她在作品里所体现出的自由、孤独、执着、善良宽容及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的一系列形象。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奏响时,我总会想起那些飘逸单纯、如同海风吹过的咸咸淡淡的文字和那个曾经被青年人万分迷恋和爱慕的名字——三毛。

三毛,又名陈平。

因三岁时候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果真同故事中的“三毛”一样浪迹天涯。

为了寻觅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走过59个国家。

她的作品记录了她的流浪生涯,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以及各个地方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三毛作品内容分析从25岁开始,三毛就背着背包走世界,度过了十四年的流浪异国的生活,足迹踏遍50多个国家。

三毛一生虽然短暂,单作品却十分丰厚,创作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等二十三本文集和剧本《滚滚红尘》。

这些作品都以三毛的自述性口吻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处流露着她的喜怒哀乐,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似乎带领着每一位读者跟她一起走过千山万水,穿越滚滚红尘,一路饱览各国的奇风异俗。

从三毛的作品中,我体验到了三毛漂泊流浪的生活,了解到了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和那些充满趣味的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漂泊流浪的生活三毛是个及其向往自由的女子,她讨厌世俗的束缚,因此她背井离乡,流浪于世界各地。

小学时代的三毛就已经初露浪漫主义的锋芒。

有一次,她在一篇名为《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收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

心理分析法分析三毛及其作品

心理分析法分析三毛及其作品
14
对真、善、美理想世界的不朽追求——三毛作品评析
吴智斌
株洲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03卷
人活在世界上,各有各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态度。三毛为自己的心选择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并以文学作为载体。三毛作品折射出三毛对自由自在的生存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真挚持久的人生情感三者高度契合的理想世界的不朽追求,而其中表现出的对个体生命存在和生活方式的探索,乃至最终上升到人类普遍生存方式的探寻,正是其可贵价值所在。
12
滚滚红尘的边缘人——三毛作品的心理分析
李燕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08期
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文学作品为人们所喜爱和关注。她的一生以笔为伴,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编织自己对梦想家园的追求。滚滚红尘中,她如一叶浮萍,努力地寻求一方安稳存生之所,但无情的现实却未能使她如愿。她是红尘中的边缘人,孤寂之感、流浪意识和死亡意识伴随她的一生,成为其作品独特的特征。
刘丽丽
散文选刊
2010年02期
三毛是台湾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当代女作家遥在她短暂而精彩的一生中袁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袁她的真情博爱也
随之洒遍万水千山遥除了被无数人热切关注着的浪漫悲怆的爱情之外袁她爱自然爱得浓烈袁爱祖国爱得大气袁爱野人冶爱得广博渊其中爱亲人爱得温馨袁爱朋友爱得真挚袁爱普通劳动者爱得质朴冤袁爱生命爱得深沉袁爱艺术爱得沉醉袁爱文学爱得痴迷遥三毛的世界袁是一个集真善美于一体的真情博爱的世界。
5
“沙漠”生活,“海洋”情节——三毛精神世界的两级
伍艺
大众文艺
2008年11期
三毛的精神世界存在着两极,“沙漠”生活和“海洋”情结,前者指向一种平凡的甚至琐碎的生活。而后者指向一种诗意地栖居;并且前者是显性存在的,后者是一直隐性存在的。三毛对前者是有期待和努力的,但是心中对诗意的追求使无法平静地安于琐碎凡俗,然而诗意的理想化状态在其内心的冲突中终不可得,只能陷入无可挽回的孤独流浪。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目录引言 (1)一、走进“万水千山”的世界——导论 (2)1、三毛作品研究现状 (2)2、形象学视野下三毛作品中的异国形象 (3)二、“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游移 (4)1、“三毛热” :从“意识形态”形象到“乌托邦”形象 (5)2、“三毛神话” :从“乌托邦”形象到“意识形态”形象 (8)三、“自我”与“他者”之互动——故事和生活创造“笔” (11)1、言说自我:注视者——“空间凸显” (12)2、言说他者:被注视者——“希声有象” (14)3、“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性:注视的受制因素 (15)四、双重形象之立体显现 (17)1、艺术创作:“修辞”与“模拟”的冲突 (17)2、心灵历程:“流浪”与“红尘”的矛盾 (19)3、文化语境:“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的冲撞 (21)五、“异国”与“他者”之歌咏——三毛作品之文学接受 (23)1、审美阅读:一种“求异”文体的胜利 (24)2、审美主体:在“生命童话”中寻求“他者” (27)余论 (30)主要参考书目 (31)一、文学资料 (31)二、理论参考书 (32)三、背景及期刊资料 (33)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中文系2001 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导师:犹家仲副教授研究生:李琪)中文提要文学艺术离不开形象,艺术的力量在于形象的力量。

形象研究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方法则能够开辟形象研究之新领域。

本文即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切入三毛作品,这是评论界尚无人涉及的领域。

这种实践,不但能开拓发展起步中的我国形象学研究的文本操作层面,还能补充中国传统文学中已有之的“象”的理论。

此外还可为国内外三毛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纠正对其解读中存在的错位及谬误,从而达到对三毛的真正理解,达到对其文本的真正审美把握。

全文共分五部分。

导论部分有针对性地介绍三毛作品研究现状,同时提出笔者进行三毛研究的理论框架,即形象学视野下三毛作品中异国形象的解读,界定其异国形象的研究范围及对其阐释的三个层次:文化语境阐释、总体阐释和文本内部阐释。

三毛一生概要

三毛一生概要

三毛(Zhang Ailing)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清新脱俗、深情细腻著称,被誉为“东方的海明威”。

本文将从三毛的生平、文学创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生平三毛于1920年出生在中国浙江绍兴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她小时候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懂得了多种语言和文学知识。

1947年,她前往台湾追随丈夫,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之路。

她的代表作品包括《红楼梦外传》、《梦里花落知多少》等。

二、文学创作三毛的文学创作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她的作品风格独特,以清新脱俗、深情细腻为主,表达了对于人生和爱情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她的作品被誉为“东方的海明威”,被广泛地传诵和阅读。

她的代表作品包括《红楼梦外传》、《梦里花落知多少》等。

三、影响三毛的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风格独特,深情细腻,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潮流。

她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崇,还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她的作品还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个人特点1. 独立思考:三毛是一位独立、自由思考的作家。

她不受束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深入探讨人类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2. 对于爱情的追求:三毛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渴求和追求,她用深情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美丽和伤痛。

3. 对于文学的热爱:三毛对于文学的热爱是她作品的重要来源之一。

她不断地追求文学的真理和美感,用她独特的语言和情感表达出来。

五、结论三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清新脱俗、深情细腻著称,被誉为“东方的海明威”。

她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崇,还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她的作品风格独特,深情细腻,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潮流。

她的作品和思想将会继续影响着后代的文学创作和思考。

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分析

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分析

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分析【摘要】三毛是一位以流浪文学为写作主题的作家,其作品充满着浪漫主义情感。

本文通过对三毛流浪文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浪漫主义情感表达、风景描写和意象构建、自由与孤独主题探讨以及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三毛作品中的浪漫美学特质。

三毛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写和对内心情感的直观表达,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浪漫主义诗意。

三毛对自由与孤独的主题深刻探讨,颠覆了传统文学形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特点,可以看出三毛流浪文学在浪漫美学方面的独特魅力,为读者带来启示和展望。

【关键词】三毛,流浪文学,浪漫美学,起源,发展历程,浪漫主义,情感表达,风景描写,意象构建,自由,孤独,传统文学形式,颠覆,特质总结,启示,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三毛是一位享誉国际的作家,她以自己独特的流浪文学风格赢得了大批读者的喜爱与追捧。

其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感,尤其是对自由与孤独主题的深刻探讨,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瑰宝。

三毛作品中对风景的描绘和意象的构建也备受赞誉,展现了她独特的文学天赋和艺术感悟力。

在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方面,三毛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打破传统文学的束缚,展现出更为真实和自由的创作态度。

通过对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分析,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作品的独特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这一部分将对三毛及其流浪文学作品的背景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三毛的创作背景和文学地位。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探讨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体现,探寻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通过对三毛作品的细致解读和比较分析,可以系统地总结出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为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三毛的作品提供理论依据和启示。

在这一研究框架下,我们将对三毛流浪文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浪漫主义情感表达、风景描写和意象构建、自由与孤独主题探讨以及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力求揭示出三毛作品中独特的浪漫美学特质,探讨其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三毛的散文风格与文学成就

三毛的散文风格与文学成就

三毛的散文风格与文学成就三毛是中国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和出色的文学成就深受读者喜爱。

她的散文作品通过真挚的感情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生的辛酸与美好,感动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三毛的散文风格和其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三毛的散文风格三毛的散文作品以真情实感和深入细腻的描写为特点,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她的散文作品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以及对人物与环境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真实而深刻的情感。

她善于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她独特的情感世界。

三毛的散文作品还常常带有哲理思考,通过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展现出作家对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她用真实的故事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境的坚持,鼓舞了许多读者。

她的散文作品通常会让人感到一种力量,激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

另外,三毛在语言运用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她擅长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通过丰富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将读者带入她所叙述的场景之中,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氛围。

她的叙述方式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非常符合广大读者的口味。

二、三毛的文学成就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三毛在文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她的散文作品不仅被广大读者喜爱,也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

首先,三毛的作品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精髓。

她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多种文化,这使得她的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三毛的作品常常在讲述个人故事的同时,融入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思考,使其作品更具有普遍性和深度。

其次,三毛的作品展现了对爱情的深刻思考。

她以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描写了她与丈夫荷西之间的爱情故事,使人们对爱情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她的作品中不仅有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同时也展示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爱情的考验时,如何坚守和奋斗。

最后,三毛的作品传递了一种向往自由的精神。

她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她在不同地方旅居的经历,展示了她向往自由、追求自我价值的人生态度。

三毛研究综述

三毛研究综述

三毛研究综述三毛研究综述摘要:三毛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读者眼中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性格魅力的台湾女作家,在其自杀将近十五年后的今天,仍能令无数读者深深感动着。

这十五年来,三毛其人、其书、其死,一直是人们谈论并激情不减的话题。

而在文学研究领域,人们也从不同视角对三毛的创作做出了诠释与评论。

大致说来,对三毛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视角:三毛的散文风格及其创作心理、三毛散文的语言特色、关于三毛作品的阅读与接受以及关于三毛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三毛;评论;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台湾文学,对于相隔一道海峡的大陆上的中国人来说,是何等陌生。

然而,1979年以后,聂华苓、白先勇、琼瑶、三毛、席慕蓉……却先后为中国大陆读者所熟识。

其中最富传奇色彩和性格魅力的台湾女作家三毛,她的作品不仅在港台海外掀起了阵阵“三毛旋风”,屡居畅销书榜首,而且在现今的大陆,喜爱三毛作品的读者也是越来越多了。

从有些自恋的陈平,到白开水泛滥式的三毛,直到最后用一条肉色丝袜结束了自己年仅48岁的生命,在上个世纪刚刚到来的第一个冬季,这个颇富传奇色彩的女子永远离我们而去了。

但不可否认,她的才华毕竟如弦月破空,曾一度照亮文坛。

甚至在今天,读她的作品仍能让读者有一种无言的感动。

在其自杀辞世后的将近十五间,曾经深爱她的读者并没有将这个拥有奇异才华的女子彻底遗忘,怀念在中国大地上到处流浪。

其人、其书、其死,至今仍是人们谈论并激情不减的话题。

而在文学研究领域,人们也从不同视角对三毛做出了诠释与评论。

褒贬不一者甚至为之不惜“兵戎相见”,刀笔征战,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

大致说来,对三毛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视角:三毛的散文风格及其创作心理、三毛散文的语言特色、关于三毛作品的阅读与接受以及关于三毛的比较研究。

一、三毛的散文风格及其创作心理在众多关于三毛的评论文章中,对其散文风格及其创作心理的分析与评论应该算是最多、也最为普遍的了。

具体说来,又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自叙传”色彩及“我执”创作心态熟读三毛作品的读者应该不难发现,其叙述多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进行,而很少使用第三人称。

《梦里花落知多少》点评

《梦里花落知多少》点评

《梦里花落知多少》点评
三毛的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是一部深情而真挚的作品,通过记录三毛在丈夫荷西去世后的悲痛与挣扎,展现了她的情感世界和人生哲学。

首先,这部散文集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三毛以平实简单的文字,表达了她对荷西的深切思念和失去他后的孤独无助。

她的文字中充满了悲伤和痛苦,但同时也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真实而深沉的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她的内心世界。

其次,三毛在书中展现了她坚韧不拔的精神。

尽管她深陷于悲痛之中,但她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待。

她努力调和新的目标,燃起生活里新的欲望,试图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这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让人感到敬佩和感动。

此外,三毛在书中还深刻叙述了亲情的重要性。

她提到一份拖欠的关于“死”的稿件,让她思考了对于亲情的态度。

她认为只要有一个亲人尚在人世,自己便不可以死亡。

这种对亲情的理解和珍视,让我们看到三毛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人的深厚情感。

总的来说,《梦里花落知多少》是一部充满悲伤和思念的作品,但同时也展现了三毛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命的热爱。

她的文字真挚
而深情,让人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荷西的深情缅怀,也是三毛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毛作品研究综述三毛,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一个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

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作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扬名天下之手段,因此,她的作品也许永远的无法成为经典性文学文本。

但正如贾平凹所说的,三毛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因为她是用生命去写作,其文学世界即是其自我生命存在的世界。

三毛是一位本色主义作家,她的创作与她的个人生活紧密关联,她曾经说过:“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

”三毛的一生短促却轰轰烈烈,她以她的传奇经历,在文学创作领域展露了惊人才华,她在戏剧、小说、诗歌等方面均有涉及,尤以散文作品成绩显著,使她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

我国学界对三毛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便已开始,在三毛去逝前后达到高潮,研究队伍中有学者、作家、评论家以及普通的读者,至今虽衰而不败。

一、关于三毛作品的艺术特色三毛作品的艺术特色内容丰富多彩,是其作品中颇具魅力的一部分,也是众多学者、评论家和读者关注的方面之一。

研究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独特的叙事艺术。

郭震在《论三毛散文的审美价值》一文中谈到了三毛‘主张自我的叙事模式’,他指出“三毛留给我们的 14 部散文集中,均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行文,一切故事从‘我’开始,由‘我’展开,以‘我’为中心,最后以‘我’的归宿为归宿。

他还从三毛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角度出发,探索三毛作品叙事的独特性[1]。

肖霞在文章《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论三毛散文的特色》里指出,三毛的作品正是对自己独具个性的生命作了自由而真实的抒写[2]。

张芳在《我真故我在——三毛散文的本真生命书写》里认为三毛的作品是‘生命本真的创作’[3]。

而于璟则在《从作品看个性——解读三毛》里把三毛的这种写作文体形式称之为‘个性小说’[4]。

同样陈敏也在《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评三毛的创作影响及其作品的阅读接受》里认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5]。

作品中的语言特色。

三毛作品中的语言运用也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何海明,孙连珍的《浅谈三毛散文的艺术魅力》、肖霞的《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论三毛散文的特色》等文章均有谈及三毛作品的语言特色。

何海明,孙连珍认为语言幽默诙谐是三毛散文的最大特色,作者根据作品不同的写作环境善于选用引起共鸣的语句语调[6]。

肖霞指出三毛散文的语言是一种“不着脂粉”的美,它华而不俗,朴而不拙,清新、活泼而优雅[7]。

作品的取材内容。

何海明,孙连珍在文章《浅谈三毛散文的艺术魅力》中重点说明了三毛的作品多写、奇特而富有异国情调的流浪生活,展现异族文化、风俗文化[8]。

而肖芳的《三毛创作及其现象研究》则从自然、天文、风土人情、历[1]郭震:《论三毛散文的审美价值》.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2]肖霞:《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三毛散文的特色》.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197-198页.[3]张芳:《我真故我在——三毛散文的本真生命书写》.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39-42页.[4]于璟:《从作品看个性——解读三毛》.电影文学.2008年第12期.第90-91页.[5]陈敏:《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评三毛的创作影响及其作品的阅读接受》.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9、10、17页.[6]何海鸣、孙连珍:《浅谈三毛散文的艺术魅力》.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101-103页.[7]肖霞:《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三毛散文的特色》.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197-198页.[8]何海鸣、孙连珍:《浅谈三毛散文的艺术魅力》.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101-103页.史等多方面说明了三毛作品的取材广泛[9]。

对真善美的不朽追求。

吴智斌在《对真善美理想世界的不朽追求——三毛作品评析》一文中谈到,三毛作品折射出三毛对自由自在的生存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真挚持久的情感三者高度契合的理想世界的不朽追寻,而其中表现出的对于个体生命存在与个人生活方式的探索,乃至最终上升到人类普遍生存方式的探寻,正是其可贵价值所在[10]。

二、关于三毛作品的“流浪意识”三毛作品中的流浪意识是显而易见的。

郭惠玉在《浅析三毛及其作品的永恒魅力》中指出“三毛式的流浪,代表的是浪漫的自由”[11]。

对于三毛作品中的流浪意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吴娜在《三毛的流浪情节》谈到,流浪是三毛“自我”的展现于书写,是对“异域”与“他者”的歌咏,是对精神家园的寻觅[12]。

孙予青在其《沙漠中飘扬的影子——论流浪意识在三毛作品中的独特性》一文中将悲情美感、真是美与自然之美结合在一起对三毛的流浪意识进行解读[13]。

黄建华在《三毛的流浪意识解读》中将三毛的这种情感归结为其独特性格、情感上的追寻和迷恋自然的影响[14]。

也有人将三毛的流浪同她的人生悲剧紧密关联。

葛敏怀认为“流浪者永不满足的乌托邦式的追求,注定了三毛的追寻是一场悲剧”,而这种“‘真实与偏执’的三毛式乡愁,体现了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与死亡意识”[15]。

三、关于三毛作品的突破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毛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承袭了之前的研究成果又有所突破。

钱虹从读者阅读接受的层面,对三毛作品特色的分析[16]。

对于三毛的比较研究开始着重于同大陆女作家如萧红、残雪等的比较,对作品和人生背景的分析也更有深度。

研究方法上亦有所拓展,主要运用符号学、接受美学、语言学、文学传播学等方法来解读三毛的作品。

如吴世伟的硕士论文《尤今与三毛的作品语言的修辞比较——一样的沙漠不一样的风情》[17]和张博华的《三毛旅行文学在华语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张博华的文章不像其他分析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关系的文章那样,简单重复三毛的创作于作品的各种特色,而是向我们呈现了作家、媒体与读者的关系网[18]。

从对上述关于三毛研究文章的梳理中,我们看到了评论界对于三毛作品的多重解读。

从总体上来看,较之其他作家的研究,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对三毛的研究都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点,如从阅读接受的视角来阐释三毛、以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三毛,都还有可待挖掘的地方,从这些[9]肖芳《三毛创作及其现象研究》.湖南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10]吴智斌:《对真善美理想世界的不朽追求——三毛作品评析》.株洲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01年第3期.第31-34页.[11]郭惠玉:《浅析三毛及其作品的永恒魅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s1期.第159-161页.[12]吴娜:《三毛的流浪情节》.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89、90页.[13]孙予青:《沙漠中飘扬的影子——论流浪意识在三毛作品中的的独特性》.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3年第3期.第45-48页.[14]黄建华:《三毛的流浪意识解读》.兰台世界.2009年第19期.第30-31页.[15]葛敏怀:《三毛作品的审美品格》.浙江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16]钱虹:《用生命浇灌梦中的”橄榄树“——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阅读接受》.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98-103页[17]吴世伟:《尤今与三毛的作品语言的修辞比较——一样的沙漠不一样的风情》.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18]张博华:《三毛旅行文学在华语世界的传播与影响》.重庆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方向深入研究应该是颇具价值的。

参考文献[1]吴智斌:《对真善美理想世界的不朽追求——三毛作品评析》.株洲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01年第3期.第31-34页.[2]钱虹:《用生命浇灌梦中的”橄榄树“——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阅读接受》.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98-103页.[3]陈敏:《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评三毛的创作影响及其作品的阅读接受》.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9、10、17页.[4]郭惠玉:《浅析三毛及其作品的永恒魅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s1期.第159-161页.[5]张芳:《我真故我在——三毛散文的本真生命书写》.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39-42页.[6]肖霞:《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三毛散文的特色》.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197-198页.[7]何海鸣、孙连珍:《浅谈三毛散文的艺术魅力》.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101-103页.[8]吴娜:《三毛的流浪情节》.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89、90页.[9]吴世伟:《尤今与三毛的作品语言的修辞比较——一样的沙漠不一样的风情》.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10]于璟:《从作品看个性——解读三毛》.电影文学.2008年第12期.第90-91页.[11]葛敏怀:《三毛作品的审美品格》.浙江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12]黄建华:《三毛的流浪意识解读》.兰台世界.2009年第19期.第30-31页.[13]郭震:《论三毛散文的审美价值》.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14]张博华:《三毛旅行文学在华语世界的传播与影响》.重庆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15]肖芳《三毛创作及其现象研究》.湖南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16]孙予青:《沙漠中飘扬的影子——论流浪意识在三毛作品中的的独特性》.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3年第3期.第45-4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