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摘要
通过本次设计,期望能让学生了解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以及影响,并深刻理解太阳直射点变化和环境变化之间的联系。
该设计将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课外阅读材料,学生将使用地图、图表等,以有趣的方式学习有关的概念,有助于深入了解和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通过学生的参与与发现式学习,本设计使学生在实际演示的情况下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新的认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认识到太阳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一、实施过程
1. 导入:以启发性思维技术将学生收集、整理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的知识,然后运用咨询技术,让学生理解概念、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及其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太阳直射点移动带来的问题。
2. 交流:为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将展开多方交流的活动,如专家讨论、学生讨论、作文天文术语,学生通过展开多方面的话题讨论,加深对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及其影响的理解。
3. 实践:各组学生将制作仿真模型,并在模型上移动太阳直射点,实践示范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程,从实物上更直观地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4. 后期收获:学生将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范,结合学习到的新知识,在小组此交流回顾、写文章。
二、教学目的
1. 深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及其影响。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知到太阳对气候的影响力。
3. 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新认知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变化以及科学知识。
三、活动设计
1. 晤谈活动
组会开始前,首先引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基本事实及其影响,并安排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思考能力,检验学生所学知识,交流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太阳直射。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主题: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 学科:地理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2)掌握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3)能运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2. 难点:运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2)提问:太阳直射点有何特点?为何会出现南北移动?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2)学生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3. 课堂讲解:(1)讲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2)举例说明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4. 实践操作:(1)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学生分析模拟结果,验证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标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2. 分析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并分析结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理解程度;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能力;3. 模拟实验:评估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操作技能。
七、教学反思1.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概念和规律是否讲解清晰?2. 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实地观测;2.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随着地球的公转而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大致每年移动约23.5度。
3. 太阳直射点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倾斜角度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4. 太阳直射点的分布: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区域。
5.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昼夜长短等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移动规律及其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地球物理学原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移动规律及其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2. 演示法:利用地球仪、动画等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实际问题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动画演示课件。
2. 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 案例资料:收集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引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强调其为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
3.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阐述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倾斜角度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
4. 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利用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过程。
5.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昼夜长短等现象的影响。
6.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具体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设计
肥东圣泉中学公开课教案设计时间:2013年10月14日授课人:张宁地点:高一(35)班课题: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材分析】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三节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说它是重点内容,那是因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乃至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一些重要气候类型的形成,都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
如果学生对这一内容能够完全理解,则对上述其他内容也就能够很好的掌握。
说它是难点,那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直观的效果,尤其是在没有直观教具(如三球仪)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学生听起来感到抽象难懂,不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主要介绍了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黄赤交角产生的影响:导致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有规律的移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
2. 知道太阳直射点运动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在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天体都在不断运动。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但是初中只是说明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还停留在是什么的基础上,到了高中阶段,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太阳直射点为何移动,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上有难度。
【学法指导】通过演示地球公转过程,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的移动规律,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三个演示中细节的不同,从而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读图分析法【教具准备】自制教具【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直射点是如何随着地球公转而移动的;2.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学会使用地球自转模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法。
教学准备:1.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讲解PPT;2.地球和太阳模型;3.世界地图;4.学生小组合作表演的道具准备。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主题(10分钟)教师出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讲解PPT,向学生介绍太阳直射点是什么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提问开展讨论:太阳直射点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移动吗?移动对地球气候有什么影响?Step 2:地球公转的原理(20分钟)教师使用地球和太阳模型,通过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向学生展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真实情况。
教师让学生观察地球和太阳模型,探讨太阳直射点是如何随着地球的公转而移动的。
Step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0分钟)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引导学生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Step 4:小组合作表演(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地球公转的不同位置。
每个小组用身体的动作来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其他小组成员观察并记录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完成表演后,学生们互相交流并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Step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总结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赤道地区气候比较炎热?为什么季节会有变化?Step 6:拓展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再次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例如:夏季南半球的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冬季南半球的太阳直射点在哪里?为什么北半球的夏季比冬季热?Step 7: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强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增加课堂互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引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表现之一。
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于地理学习和对气候变化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且有趣的学习体验。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2. 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现象;3. 掌握定位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4.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模型;2. 世界地图;3. 环球温度统计数据;4. 图表和图解示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提问:太阳直射点是否一直保持在同一位置?为什么?2. 理论介绍(15分钟):- 使用地球仪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解释地球自转导致白天和黑夜的交替现象;- 解释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直射点可能会发生移动的原因。
3. 太阳直射点移动示例(20分钟):- 利用世界地图,标注出太阳直射点位置;- 根据时间和季节,移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让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使用环球温度统计数据,帮助学生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的温度变化的影响。
4. 实际应用(2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城市;- 让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分析选定地区的季节和温度变化;- 学生们需要考虑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对该地区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5. 总结和讨论(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和影响;-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点移动可能对地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其他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四、教学延伸:1. 继续研究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和时间的位置变化;2. 探索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其他地理现象(如海洋流动)的影响;3. 利用实际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分布。
2. 使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分布。
2.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三、教学难点1.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2. 如何在实际观察中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分布及南北移动的规律。
2. 运用演示法,通过地球仪等教具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
3. 利用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日常变化,验证南北移动的规律。
五、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地球上有两个太阳直射点,分别为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2. 太阳直射点的分布: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分布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发生变化,每年大致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
3.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的移动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春分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随后逐渐北移,到达夏至时位于北回归线,南移,秋分时位于赤道,冬至时位于南回归线。
4.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南北移动。
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约为23.5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呈现出南北移动的规律。
5. 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导学生观察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通过测量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的方法,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询问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了解。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分布:利用地球仪等教具,展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变化。
3. 讲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详细阐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地球自转轴倾斜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
4. 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通过地球仪等教具,演示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教案标题: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其在地球上的移动;2. 掌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规律;3. 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2. 活动或实验所需的材料。
教学准备:1. 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确保学生能够清晰看到地球的各个部分;2. 准备相关的活动或实验材料。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基本结构和自转、公转的概念;2. 提问:你知道太阳直射点是什么吗?它会移动吗?探究:3. 展示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指出地球上的赤道线和北半球、南半球;4. 解释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垂直射到地球上的某个点上;5.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太阳直射点会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而移动吗?为什么?实验活动:6.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活动,使用一个小球(代表太阳)和一个倾斜的平面(代表地球);7. 学生扮演太阳,站在教室的一侧,将球的阴影投射在地球模型上;8. 学生以地球模型为中心,围绕太阳(学生)自转,观察阴影的变化;9. 引导学生观察阴影的位置变化,解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总结:10. 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夏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冬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11.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有什么影响。
拓展:12.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13.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更多实验,了解更多关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
评估:14. 布置相关的练习或作业,检查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理解程度。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实验活动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其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
通过此教案,学生将能够掌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和田地区第二中学何刚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微课教学设计和田地区第二中学何刚一、教学内容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知识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是学生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
本知识点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球运动的意义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学好本知识点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有信心学好地球运动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1.此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有16、17岁,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
其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
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
此年龄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知识技能基础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并且也有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通过借助适当的辅助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这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三、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原理及规律。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分析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体验地理学习的思维过程。
2.通过观察地球仪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一种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热爱科学的精神;2.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1.3.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黄赤交角,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通过读图1.18,提高读图分析能力;3.通过学习,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课出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规律,是前面知识的延伸细化,同时,为后面讲解四季更替知识做理论铺垫。
对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学习过地球的公转运动,但是对地球公转运动缺乏细致的理论层面的认识,本节课对同学们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要注意对同学们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情境导入】通过古诗对四季的不同描写,设问地球上为何会出现四季更替,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引出新课。
(约1分钟)【精讲点拨】请同学们观察图1.18秋分日的放大图中的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引导同学们发现两平面间存在交角,即黄赤交角,教师具体讲解黄赤交角的特点。
通过假设地球表面是平面,太阳光线与地面处处垂直实际上,地球表面是球形,所以只有一处垂直,在这个知识基础上,请同学们读图1.18,小组讨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四个不同位置时,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是如何变化的,请各小组展示,教师总结地球公转运动规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完成课本16页活动题,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点评。
(约8分钟)【总结提升】利用板书,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提示同学们重点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点明四季产生的原因,激发同学们探索昼夜变化产生的原因。
(约1分钟)六、板书设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板图略)。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难点巩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小结
地理
年级/册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难点名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即借位又退位的计算。
难点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向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学案
《太阳直射点移动》学案导学部分【学习目标】:1.了解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等。
2.明确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能绘制太阳直射点的轨迹图。
【自学指导】:1.观察、动手画画(1)在右图中标出赤道平面、黄道平面(2)观察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关系2.思考假如地球是直着身子,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哪?(提示:先明确太阳直射点的概念)3.阅读16页文字部分并结合“二分二至日地球位置示意图”说出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趋向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4.完成16页活动——绘制太阳直射点的轨迹图5.区分回归年和恒星年【问题探究】:1.黄赤交角、回归线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2.试着判断中国重要节日《春节、植树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太阳直射点的位置3.在右图标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把二分二至日标到图中相应位置【课堂小结】:【课堂检测】:1.下列四天中,符合“太阳直射点正在北移,但仍在南半球”这一事实的是()A 元旦 B 国际劳动节 C 国际儿童节D中国国庆节2.2.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公转轨道是正圆B 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一月初C 地球从A点出发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D 地球过A点的运动速度略小于B点3.从五一劳动节到八一建军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A 先向北后向南B 向北移C 向南移D先向南后向北4.典例题,读下图,回答问题:A赤道南回归线(1)将图1中的ABCD标在图2中的适当位置上,并注出二至日。
(2)在图2中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3)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的椭圆形轨道,地球运行到图中点时,接近远日点位置,其公转速度较。
(4)A 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半球,并且正在向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微教案和微反思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
1. 能知道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及其移动的规律。
2. 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之间的关系。
3. 引导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太阳直射点的含义。
二、太阳直射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1. 观看视频,找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2. 通过公转图了解四个节气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产生
的地理现象。
3. 通过示意图进一步分析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变
化之间的关系。
4. 小结:
(1)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另一个半球就昼短夜长;
(2)太阳直射点朝哪个半球移动,那个半球白天越长。
四、巩固练习
微反思: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初中地理考试中经常出现,如果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有利于解答这类型的题目。
此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通过模拟视频、模拟题和示意图的演示和分析,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可惜课件中的动画缺乏3D效果,还不够精美、有动感,如果采用flash制作效果更佳。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3. 提高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定义。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移动规律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 利用地图、模型等教具,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引发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好奇心。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定义,让学生明确太阳直射点的含义。
3. 推导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模型,发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4.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规律性影响。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6.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及气候影响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批改,评价学生对太阳直射点概念、移动规律和气候影响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观测太阳直射现象、调查当地气候变化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八、教学资源:1. 地球仪模型:用于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 PPT课件:包含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气候影响等知识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学案
第 一 章 行星地球 第 三 节 地球的运动 (课时标题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制作:田春福 审核:张孝荣一、 学习目标1、理解什么是黄赤交角,为什么会存在黄赤交角。
2、理解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位置在地表随地球运动存在什么移动规律?3、了解什么是回归年,回归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意义。
重点、难点1黄赤交角的存在如何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
2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具体规律。
二、 学习内容1 地球在绕 自转的同时,还在 平面上围绕 公转;地轴始终垂直于 平面。
因为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呈( )度的夹角,导致了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之间存在着 度的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是指 。
因为地球在一天之中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大致沿某纬线的 移动。
3仔细阅读课本图1.18,理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随地球公转而产生南、北回归移动。
4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间是 。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时间是 。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时间是 。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时间是 。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时间是 。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时间是 。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间是 。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时间是 。
一年之中 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_班级:____ 姓名:______日和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5什么叫回归年?。
6一个回归年是时间是多少。
7南、北回归线的含意是什么。
8和同桌合作完成课本16页活动内容。
9与周围同学交流探讨回归年的意义。
三、随堂练习1今天到明天,太阳直射点:A 在北半球,向北移动B 在北半球,向南移动C 在南半球,向南移动D 在南半球,向北移动2 关于南、北回归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回归线的纬度数是一成不变的 B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的线 C回归线度数等于黄赤交角度数 D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的线四、自主测评1 关于黄赤交角的正确叙述是:①角度是66º34′②角度是23°26′③是赤道平面和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④是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故其形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地球仪2. 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1) 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2) 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
度3.
纬线经纬网经线
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纬线经线
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定义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南北东西指示方向
各自成圆半圆形形状
从赤道向两极渐短长度相等]科源:学++网会聚两极点相互关系相互平行°)、0本初子午线(°906030 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E
、°°、18020W160°页 1 第
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示意图:
………………………………………………分割线………………………………………………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因此地球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
系,可以用赤道黄赤交角的概念: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1) 叫黄赤交角。
(2)大小:如图所示,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3°26′。
,第一段内容第二句: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何为太阳直射点?在课本太阳直射
点 P16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
如下图所示:页 2 第
太阳光线为无数平行光线,它在照射地球表面时有且只有一条光线的延长线可穿过地心,其与地球表面切线垂直的点,即为太阳直射点。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3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由于地球是倾斜着身子在围绕着太阳旋转,所以它公转到不同位置时太阳光所照亮的部分也不同,这就产生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
此过程可以由老师示意展示,也可直接记忆结果)【合作探究】、1请阅读课本P完成下列问题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6位置节气日期
3月21日前后
北回归线
赤道
冬至日】请完成图一所示空格内容(日期)【例题1
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简图图图二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位置图_____日,③_____【例题2】1.图二中地球公转的不同位置处所处的节气是:①日,②_____日(节气)(注意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交点)_____日,④
秒48分46时年,即2.周期:_____365日5,没有直射的是南北回归线,能直射二次的是
___________3.一年中太阳直射只有一次的是之外的纬度,不包括回归线。
、南北回归线、回归线之、回归年23秋分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答案:1
间 2、如何判断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中二分二至日页 3 第
【迁移应用】[例1]、我国国庆节,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的方向正确的是
B、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C67月次太阳可以直射井底,其中例2]、世界的某个地方,有一口垂直于地面的深井,每年有21次是[)日,求此地的大致纬度(N
°26′N D、7、、20°N B20°S C、23°A你能算出太阳直射点每运动一度所需的时间吗?表现给我。
)(附1 【课堂检测】日在中国广州进 12 日至 27 年第 16 届亚运会于 2019 11 月
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 1.广州亚运会期间,地球的公转位置最接近图右图中的d
..a Bb C.c D A.( ) 、d 四点平分地球公转轨道,则用时最少的是c a2.右图中、b、da
cd D B ab .bc C...A)
正确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的是、下面四幅图中3,(
页 4 第
②④③④D.C.A.①② B.②③
节气。
节气,a点是____________2()c点是)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____段3(段。
____(4)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 ab da
春分日答案:夏至日北回归线秋分日页 5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