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_马达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研究

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研究

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研究中越是山水相連、唇齿相依的邻邦。

两国人民毗邻而居,自古便有互通互鉴之情。

胡志明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越,中两个民族,数千年来血统相通,文化共同,在历史上素称兄弟之邦”。

由于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导致越南的文化习俗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标签:宫殿;饮食;文化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而越南人民又自称“龙子仙孙”,两国人都把自己称为龙的后代,这样的文化交叉的巧合更多的是因为越南的文化历史极大地受中国的影响,在公元前214年至公元968年的1182年间,越南被归中国国土内,一直接受到中国的统治,这时中国封建王朝所实施的各种政策直接放在越南推行,这就导致越南民族深刻的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越南国独立,这些影响保持不变且日益加深,时至今日在越南的一些古建筑上,看到的还都是标准的汉字。

第一,宫殿的建造。

越南属汉字文化圈,通过文字的传播,中国佛教、儒教经典逐渐传播到越南,后越南古代人民将这些经典体现于各类寺庙和宫殿建筑上。

提起中国古都,备受人关注的,往往是皇宫与皇陵,越南的皇城的格局很多模仿中国皇城的格局来营建,越南最有名的的顺化古城,就是模仿中国北京的紫禁城而建。

顺化皇城是越南阮朝的首都,位于越南中部的古城顺化,是越南古代兼顾艺术的体现,也是整个东南亚唯一中式传统兼顾风格的宫殿建筑群。

其采用我国清朝紫禁城蓝图建设,采用轴对称布局,其次方形建造和其三重结构完全是按照中国建筑理念来建筑。

顺化城建筑如北京城一样,是由三重方形城,墙包围由外到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紫禁城。

最外是京城,顺化京城呈比较规则的正方形,据现在城墙遗址实测得到的数据,顺化京城外城墙周长约为10447米,每边约为2600米,换算面积为6.8平方公里。

相比之中国北京城,顺化城面积较小,可看做北京城的缩小版。

京城之内为皇城,类似北京的故宫,也呈方形南北城墙约为570米,东西城墙约为640米。

午门上有五凤楼,前有三座金水桥皇城内有太和殿、太庙、世庙、奉先殿等建筑。

古代越南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古代越南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古代越南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越南文化是悠久而丰富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

在古代,越南历经了许多朝代,这些朝代间文化、社会和政治上的差异也带来了越南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本文就从各个角度来探讨越南文化的变迁史。

1. 自然环境与文化跨度越南是一个地形复杂的国家,拥有许多山脉、河流和海洋。

这种自然环境塑造并影响了越南文化的发展。

例如,在诗歌和音乐中,越南人常用自然景观描述情感和生命之美。

另外,越南有许多民间故事,往往以自然元素为主题,这些故事深刻地反映了越南文化的特点。

2. 语言与文学越南的祖先源远流长,他们生活在东南亚的森林中,以狩猎为生。

在漫长而孤独的旅程中,他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即越南语。

越南语不但有独特的发音和语法结构,还采用了许多汉字。

在古代越南,汉字经常被使用在文学和写作中,因此汉文化也对越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国家的统一与宗教的影响在历史上,越南曾先后出现过数个独立的国家。

然而,这些国家中,有几个发展更加成功,其中之一就是阮朝。

在阮朝时期,越南统一了国家,并兼容了儒家、道家、佛教等各种宗教和哲学思想。

这些宗教和哲学思想在越南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佛教被认为是越南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宗教。

4. 艺术、建筑和设计越南艺术的特点在于强调审美和实用主义,尤其在建筑和设计领域。

越南传统民居设计有精细的细节和色调。

越南的建筑物特点包括屋顶、柱子、窗户和门等元素。

另外,越南还拥有许多漂亮的寺庙、陵墓和山脉上的石刻,这些是越南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5. 食品与服饰越南食品也是越南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越南美食包括河粉、春卷、越南米粉、炒面等,这些美食经常被视为越南文化的代表之一。

与食品相对应的是越南的服饰文化。

越南民间服饰展示了越南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农业、手工艺品和服装的设计等。

总体而言,越南文化是一个多元化、发展中的文化。

它在历史中遭受过不同的影响,自然灾害、外来侵略和文化交流等都对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越南的古老文明探索越南古代文明的遗迹和历史发展

越南的古老文明探索越南古代文明的遗迹和历史发展

越南的古老文明探索越南古代文明的遗迹和历史发展越南的古老文明探索越南是东南亚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古代文明的遗迹和历史发展令人着迷。

本文将深入探索越南的古老文明,介绍其文化遗产和历史进程。

一、先秦时期:独特文化形态的诞生越南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越南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浓厚的华南文化特色,并开始形成越南的国家认同。

考古发现表明,越南古代先民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领域取得了显著发展。

他们构建了手工业聚落、灌溉系统和商业网络,为后来的越南文明奠定了基础。

二、南北朝时期:文化交融的阶段南北朝时期是越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南北朝政权的更迭对越南的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方的越南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立于中国南北朝政权的政治实体,并在文化交流中吸收了大量的中国文化。

佛教的传入加深了越南人的精神追求,并为越南的古代文化贡献了重要元素。

三、吴南交阯和占婆王国时期:政治一体化与文化互补吴南交阯和占婆王国时期是越南古代文明史上的鼎盛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越南地区经历了政治一体化和文化互补的过程,形成了独特的王国制度和富有创意的文化表现形式。

吴南交阯和占婆王国是当时的两大主要政权,分别位于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地区。

这两个王国融合了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并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和艺术风格。

四、黎朝时期:取得政治独立与文化繁荣黎朝时期是越南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

黎朝在越南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全国政治的独立。

在这个时期,越南的文化繁荣达到了巅峰,艺术、文学、建筑、服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黎朝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作品多样而丰富,展现了越南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五、后黎朝时期:政治混乱与文化革新后黎朝时期是越南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动荡时期。

在这个时期,越南历经了多次政权更迭,政治局势不稳定,但文化革新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段时间内,越南文士涌现,作品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为越南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试析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试析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试析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摘要: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有着1347公里绵延的边境线,两国关系及传统友谊濠远漉长,越南独立前,其北部为中国封建王朝所管辖,在越南独立之后的1000多年中,中越又有着密切的交往。从秦代以来,就不断有华人迁徙进入越南,从而对越南整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从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作一些粗浅探讨。
(2)对越南饮食文化方面的影响。试以筷子和食品名称为例。
筷子。筷子在中国古称箸或筋,远在商代就有用象牙制成的筷子。在7世纪的时候,筷子传入了日本、朝鲜,并在东南亚地区普遍使用,当然也传人了越南,越南古时在文字上也称筷子为“箸”,现代越南语称为“difa”。中国不仅仅向越南传出了筷子,同时还输出了“筷子文化”,越南人拿筷子的手指、用法与中国人基本相同,使用筷子的禁忌也与中国人大致一样。在动用筷子前一般会说“请用(xin?m6i),这与中国的各位请”一样。
关键词:历史 言语 文化
1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字发展、文学创作等方面。
1.1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大约从东汉开始,汉字开始有系统和大规模的传人越南。到了越南陈朝以后,汉字已经成为越南政府以及民间的主要文字,此时大量的汉字着作开始出现,最着名的就是15世纪编撰的《大越史记全书》。值得注意是,这些以汉字写成的文章基本上并不按照越南语的文法规则书写,也不采用越南语的词汇,而是纯粹的用古汉语的文法写成。
2中国饮食文化对越南饮食文化的影响
无论在言语、文化以及风土、农业和海产上越南都与中国南方相近,尤其是在历史上中国南方人不断地迁居越南,越南也接纳了不少广东、云南和客家人的饮食传统,对中国饮食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浅谈中国典籍流播越南的方式及对阮朝文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典籍流播越南的方式及对阮朝文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典籍流播越南的方式及对阮朝文化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东亚汉文化圈之所以能形成,汉文典籍从中国向周边的流播无疑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通过比较中越与中日、中朝之间的书籍流播方式,可看到同在汉文化圈内,越南获得中国书籍的方式与朝鲜相近,与日本有较大不同,这种不同可能是造成这些国家文化发展有所差异的原因之一。

关于中国书籍传播日本的方式,大庭修在《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一书中作了深入探讨,引用的资料大多与中日之间的商贸有关,可认为汉籍传入日本主要是由往日本的中国商人完成的,有时日本一方开出书目求购,商人仅充当执行者,更多时候,商人主动在中国采购书籍,将之贩运至日本获利。

但朝鲜情况不同。

关于汉籍在朝鲜的流播,张伯伟的著作《清代诗话东传略论稿》虽然重点研究诗话,但对此论题也作了深刻的揭示。

该书在谈到书籍往朝鲜和日本流播方式的不同时说: “采购是东人来中国购买书籍,输入则是中国人将书籍带进。

如果说,上一种方式体现在向朝鲜的传播,那么,这种方式则以向日本传播为主。

”来中国购书的主要是使节,“中国书籍之稍稀贵者,除非文士入燕亲购,则元无可得之理”,所以,有关中日书籍交流的文献多与商贸相关,而中朝书籍交流的史料则多见于使节文献。

这提示中国书籍向外流播的方式大致有二种,一种与贸易有关,一种与朝贡制度相联系。

在汉文化圈內,中越书籍交流的情况与中朝极为相近,可以互相映证。

一、中国典籍输入越南的法律和政策越南立国初期,中国常以赐书的方式赠送越南佛教典籍,书籍的买卖一开始就受到限制。

《宋史·交阯传》说:大观初,贡使至京乞市书籍,有司言法不许,诏嘉其慕义,除禁书、卜筮、阴阳、历算、术数、兵书、敕令、时务、边机、地理外,余书许买。

由此可断定,约1107 年前,法令规定中越间书籍是不许买卖的,因此才由贡使提出买书的要求。

从越南-中国文化交流看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上)

从越南-中国文化交流看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上)
~司一 一咏‰以 州一瓤0 一卅量徽 一越二, 一靴, 一垒 h~一 ~晰一扎、 卸一擘, 一成最 一越其, 三一二、一川的域 卸一炎人 一=制三迁彩睹一舳 一=兰£三 对~一. 一数鸺 抽一~. 、一小伦踟 一~洲一.、

一 越~ 稀 水 化 文 一 埘 说 排, 众 属 归 一 作 水 一个, 一人 髓一 气 蛾 也 鼢橼 躲 谐 和 一。 建 封 一 黼 越础 卜 够 ~ 删一 和 峪 从 一枷素。 ~一… 则 非 并 越嗽 触 一号 惨 用 其 胖. 一的 触 ~ 喇J删 『 一妻王 称= 一㈣~ 州 册 的, 一址 隶 蝴~ 付一洲 个 柑 州挑 地. 一懈期 蛾饮 元 觚 蝴一 心 的 族。 一州, ~自 一, 一必. 一会能岍川姚卅 一帆:, 一川 乎一,。 一眦村糖 一城流交姚敝嗫 一三州迂 =一…, 一地Ⅲ 一
仃 利 f 具 娃 会 结 f;lj、 … 家
儿 ¨]0帆 爻 J‘越 f, ‘1\
政 仪 , 哒 他 I* :,l 越 l由的 j L … J也I≮的 乡 十J :: , }10’找 家
/f f 得 lI f JI捉 ,f-。
的 【l1 ! f1 : fI 孔 , m
93
自然环 境 、 lJ4彖 诞 卜干『1形成 历 、 族 掉 、、 会 济 背 景 等 冈 素 训 造 j 越 南 族 义fti 门十幺心 , r ] 丈化 和 儒 家 思 想渐 渐 渗 入剑 越 南 社 会结 构 lttt、J’,这 些 木 LI 泰 断 与 那些 外 术的 价他 观 十H碰 捕 fIq-j l卜f
{JI]仃 无 比 lI_紫 菜 的 文化 tt
t 渐 渐 m 扩 , 中 闭 艾 化
足 化 是 东 文 化 的 精 髓 , lfl 寸包 渗 透 刮 南 越 。 然 必 颈 指 … ,

论汉字在越南的传播及其影响

论汉字在越南的传播及其影响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论汉字在越南的传播及其影响作者:马达, Ma Da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刊名:河南社会科学英文刊名:HENAN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8,(3)引用次数:0次1.赵丽明汉字传播与中越文化交流 20042.马达从越南使用汉字的历史看汉文化对越南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州学刊 2004(5)3.司马迁史记 19964.范晔后汉书 20055.辞海 19796.姜跃滨.章也浮出翰海--汉语与汉文化的建构 19897.汪德迈新汉文化圈 19938.吴受祥越南汉字使用史上的两次失误 1992(5)9.耿昇北圻与中国传统文化--法国入华耶稣会士罗历山及其对"东京王国"的研究[期刊论文]-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10.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 198211.吴凤斌越南使用汉字的由来 1982(4)12.余敷华.袁树仁中国面向世界 198713.梁志明论越南儒教的源流、特征和影响 1995(1)14.黄河黄越南汉字之殇1.期刊论文于向东中国的越南学研究状况及其思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6)越南学即越南研究,它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知识层面的广泛性、与其它学科的关联性和超越国界的世界性.中国的越南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古代没有越南学概念,越南研究的事实却是存在的,其史料价值不可否认.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越南学研究范围扩大,队伍有所充实,诸多老中青学者赓续光大优良传统,注意引进新观念新方法,使中国越南学有了长足的发展.2.期刊论文陈建1989~2008年中国文人骚客札记文学中的越南形象-丝绸之路2009(8)在1989~2008年的中国文学里,关于越南的完整描写几乎没有,但在众多文人骚客的游记与札记中,却存在大量关于越南国家形象的零散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越关系改善之后,许多中国的文人骚客都怀着一种好奇而又独特的心态踏上越南的国土,他们用对比的眼光、大国的心理去看待这个正在蓬勃发展的邻国,以中国文人骚客少有的俯视心态描绘出来一个异国形象.3.期刊论文陈文.CHEN Wen越南黎朝的武举制度考——兼论中国武举制度对越南的影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3)越南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黎朝时期,仿照中国科举制度,在举行文举的同时,也开科武举,以选拔武备人才.中国武举制度移植到越南后,根据越南情况而在某些方面有所变异.从黎朝武举考试及其特色,可以窥见中国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流变.4.学位论文潘秋云略论越南汉赋对中国赋的借鉴与其创造2007同中国一样,越南也是诗歌国度。

浅析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1 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 的影 响
在 文字 发 展 、 学 创 作 等 方 面 。 文
产 上 越 南 都 与 中 国 南 方 相 近 , 其 是 在 历 与 汉 语 “ ” 读 音 相 似 , 果 “ 尤 猫 的 结 卯年 ” 读 误 中 国文 化 对 越 南 文 学 的 影 响 主 要 体 现 史 上 中 国南 方 人 不 断 地 迁 居 越 南 , 南 也 成 “ 年 ” 另一 种 说 法 是 , 越 猫 ; 当时 越 南 尚没 有
上 的 巨著《 红楼 梦 》 当 。 相 用 的 十 二 生 肖 中只 有 1 生 肖 与 中 国 不 同 个 南没有“ ”只有“ ”那为什么 中 兔 , 猫 。
2 中国饮食文化对越南饮食文化的影 国的 “ ” 了越 南 变 成 “ ” 呢 ? 正 原 兔 到 猫 了 真
的阶 段 , 以及 系统 制作喃 字以表 意的 阶段 。 喃 区普 遍 使 用 , 当然 也 传 人 了越 南 , 南 古时 越 () 明节 。 明 , 南语 为 “ h n 2清 清 越 T ah n ” 其发 字还 对越南 诗体 “ 六八体 ” 创作产 生 了较 大 在 文 字 上 也 称 筷 子 为 “ ” 现 代越 南 语 称 Mi h 明显 是一 个 来 源于 汉语 的词 汇 ( 的 箸 , 影 响 , 八 体大 多 采用 的就 是 喃文 。 六 为 “ f ” 中 国不 仅 仅 向 越 南 传 出 了筷 子 , 音 很 接 近 汉 语 的 “ 明 ” 。 节 的 时 间 和 主 d a。 i 清 )过 时 至今 日, 南 文 字 虽然 用拉 丁 字 母 书 同 时 还 输 出 了 “ 子 文化 ” 越 南 人 拿 筷 子 要 内容 同 中 国一 样 , 要 是 祭 祖 、 墓 。 越 筷 , 主 扫 写 , 其 发音里 还保 留 着7%的汉越 音 词汇 。 的 手 指 、 法 与 中 国 人 基本 相 同 , 用 筷 子 但 0 用 使 ( ) 午 节 。 南 也 是 在 阴 历 五 月初 五 3端 越 的 禁 忌 也 与 中 国 人 大 致 一 样 。 动 用 筷 子 过 端 午 节 , 早 也 主 要 表 现 为 对 中 国爱 国 在 最 1 2 中 国文 学对越 南 文学 创作 的影 响 . 请用 xn ( i m6i, 与 中 国的 诗 人 屈原 的 缅 怀 。 们 的 主 要 内 容 是 吃 粽 )这 中 国人 引以 为 豪 的 古 典 文 学 四大 名 著 前一 般 会说 “ 他 各位 请 ” 样 。 一 子、 端午 驱虫 。 母 会给 孩 子 们 准 备很 多水 父 《 国 演 义 》 ( 浒 传 》 《 游 记 、 红 楼 。 三 、水 ( 、西 《

试析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的论文

试析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的论文

试析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摘要: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有着1347公里绵延的边境线,两国关系及传统友谊濠远漉长,越南独立前,其北部为中国封建王朝所管辖,在越南独立之后的1000多年中,中越又有着密切的交往。

从秦代以来,就不断有华人迁徙进入越南,从而对越南整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试从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作一些粗浅探讨。

论文关键词:历史言语文化1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字发展、文学创作等方面。

1.1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字的影响大约从东汉开始,汉字开始有系统和大规模的传人越南。

到了越南陈朝以后,汉字已经成为越南政府以及民间的主要文字,此时大量的汉字著作开始出现,最著名的就是15世纪编撰的《大越史记全书》。

值得注意是,这些以汉字写成的文章基本上并不按照越南语的文法规则书写,也不采用越南语的词汇,而是纯粹的用古汉语的文法写成。

随着汉语文的流传,越南人创造了_种利用汉字的表义表音功能来拼写越南口语的新文字,俗称“字喃”或“喃字”。

喃字据说创始于东汉末年的交州太守士燮,此后经过了用汉字来拼音,记写人名、地名、草木名、禽兽名的阶段,以及系统制作喃字以表意的阶段。

喃字还对越南诗体“六八体”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六八体大多采用的就是喃文。

时至今日,越南文字虽然用拉丁字母书写,但其发音里还保留着70%的汉越音词汇。

1.2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创作的影响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精装本、缩略本、画册等多种版本都陈列在越南的各大书店中,在越南销售一直火爆,其故事情节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中国近现代文学在越南同样备受推崇。

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集,沈从文的《边城》以及近年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实力派作家的不少作品,如废都》、《玫瑰门》等小说及《手机》和《无极》等影视作品也颇受越南大众的欢迎。

越南中国文化的互相影响 (Autosaved)

越南中国文化的互相影响 (Autosaved)

2010吉林大学国际语言学院[Type the abstract of the document here. The abstract is typically a short summaryof the contents of the document. Type the abstract of the document here. Theabstract is typically a short summary of the contents of the document.]越南中国文化的互相影响姓名:阮光兴孔子学院研究生2010.03.283/28/2010于中国吉林越南中国文化的互相影响余额中两国人民的历史关系和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胡志明主席曾经说过:“我们越中两个民族,数千年来,血统相通,文化共同在历史上素称兄弟之邦”。

长期以来越中两国人民在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一.越南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1.概说: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14年,就有中国商人到当时的象郡(现今的越南北部)经商。

唐朝以前,中国只到达越南北部。

唐朝以后,中国就遍布越南北部、中部和南部了。

中国古代的生产技术,如施肥、灌溉、深耕、使用牛耕和铁制农具,以及中国的种桑养蚕技术,很早就传入了越南。

宋朝时,战成等地成为当时越南华人的贸易中心。

宋代著名的织锦深受越南人民的喜爱。

而享有盛名的耐旱、高产、易生长的占城稻也从越南转入了中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的七次航行中,曾经有三次到达占城。

第一次是1405年6月(第一次下西洋);第二次是1904年(第三次下西洋);第三次是1430年(第七次下西洋)。

龙文化在越中两国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两国人民都十分喜爱和崇尚龙的形象,把龙视为吉祥、发达的象征。

越南许多地名中有龙字。

许多建筑物、工艺美术作品中有龙的形象。

至于“福”字、“囍”字的使用就更为普遍。

在乐器方面,除了独宣琴,德朗琴等越南独特的民族乐器外,笛子、箫、二胡、筝、扬琴、锣鼓等也是越中两国共有的乐器。

简析中国与越南“那”文化的传承

简析中国与越南“那”文化的传承

教学相长2020年第6期一、“那”文化的定义“那”最早来源于“畈、曼”字,据《辞海》的解释,"畈"即开垦后能蓄水的成片的稻田。

最早在古越语语境中,称田为畈,后来演化为壮语的基本词汇。

所以,“那”就被用来指稻田。

“那”文化指的是壮族及其先民在成为农耕文明后,经过漫长繁衍与传承,形成的具有共同的信仰观念、共同的语言特征、共同的生活习俗的文化现象,即壮族所特有的土地文化。

二、“那”文化的形成由于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广西地区自先秦起,就有壮族的先民骆越人、苍梧人和西瓯人等繁衍生息,他们通过驯养野生稻种,发明了人工栽培水稻的办法,早早就成为了农耕民族。

在农耕民族心里,始终有着土地情结,人民最希望的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

农耕文明的生产和生活,都以土地为中心进行转移,以土地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方便耕作,在田地附近形成村落也成为必然,而且在地名的命名上,壮族也形成了其特有的田上有村、村既是田的命名方式。

当代所流传下来的以“那”命名的地名其命名依据也都是因为最初在此地开垦了稻田。

“那”作为地名的依据,主要参照稻田的特点,如那雷,指土岭田;那翁,指滥泥田;那达,指河边田等等。

这些地名都离不开“那”字,可以判断出,地名和耕作的田地是相关联的,如果没有耕种的田地,那就没有与之对应的地名。

随着聚集地的形成,文明的形成也就有了温床,信仰观念、语言特征、生活习俗,随着“那”的形成而逐渐扩散,发展到今日,已经形成了一个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等多地,以及东南亚中南半岛5国,涉及人口约一亿人的“那”文化圈。

三、“那”文化传承进入越南的途径越南在中南半岛5国中是与中国牵连最深,关系最复杂的一个,探究“那”文化如何传承进入越南,对于研究“那”文化圈有着重要意义。

“那”文化传承进入越南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三次北属时期,二是文化教育和宗教传播,三是贸易互通。

(一)三次北属时期越南北部有近千年的时间被归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作为中国属地存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秦汉、东西晋以及隋唐。

论汉字在越南的传播及其影响

论汉字在越南的传播及其影响

论汉字在越南的传播及其影响
马达
【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10世纪中叶前,今越南中北部地区曾属于中国,968年,越南建立自主国家后,又长期与中国保持"宗藩关系",汉字是这一地区的通用文.1945年,拉丁化越南语正式成为越南的官方文字.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在越南得以广泛传播,并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总页数】3页(P131-133)
【作者】马达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从越南使用汉字的历史看汉文化对越南的影响 [J], 马达
2.传播学视域下的汉字在越南的传播史 [J], 左荣全
3.汉字在朝鲜、日本、越南三国的传播及影响比较研究 [J], 牛晓静
4.汉字在朝鲜、日本、越南三国的传播及影响比较研究 [J], 牛晓静
5.汉语汉字在越南的传播及其文化意义分析 [J], 祁广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越南开国传说与中国历史文化渊源

越南开国传说与中国历史文化渊源

Origin of Vietnamese Country-building Legend and
Chinese Culture
作者: 马达
作者机构: 中州古籍出版社,河南郑州450003
出版物刊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7-2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越南史;开国传说;鸿庞氏传说;安阳王传说
摘要:公元10世纪中叶之前,今天的越南中北部地区隶属于中国中原政府所直接管辖的范围。

公元968年,越南立国,之后仍然与中国封建王朝保持着长期的宗藩关系。

中越两国之间
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

其开国传说即包含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元素。

鸿庞氏传说和安阳王的传说
无不打上了深深的中国文化的烙印。

略论古代中越文学作品交流及其影响

略论古代中越文学作品交流及其影响

略论古代中越文学作品交流及其影响
李未醉;余罗玉
【期刊名称】《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6)003
【摘要】古代中国与越南关系特殊,越南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约有一千多年曾是中国封建王朝直接统治之下的郡县,约有一千多年它是独立的封建国家.越南文学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极大,公元968年越南建国后,中越两国文化交流频繁,在文学上,越南深受中国的影响,同时,越南的文学作品也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文坛.
【总页数】4页(P61-64)
【作者】李未醉;余罗玉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史地系,江西,上饶,334000;上饶师范学院,史地系,江西,上饶,3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2
【相关文献】
1.简论古代中越文学作品交流 [J], 李未醉
2.略论古代中越建筑艺术交流的特点 [J], 李未醉;李魁海
3.略论自主时期的中越文化交流 [J], 尤建设
4.打造文化交流品牌架设中越友谊桥梁——浅谈中越歌曲演唱大赛在越南举办的影响 [J], 郭伟亮
5.略论古代中越农业技术交流 [J], 李未醉;张香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1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 25No .12009年2月J ou rnal of North Ch i na Insti tute ofW ater C onservan cy and H ydroel ectric Pow er(Soci al S ci ence)Feb .2009收稿日期: 2008-12-04作者简介: 马 达(1965 ),男,河南淅川人,文化时报社副总编辑,副编审,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05级博士生。

论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马 达(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52)摘 要: 中国与越南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先进的农业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历史上,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在越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农业文化的传播为中越两国传统友谊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谱写了中外科技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

关键词: 中国;越南;农业;文化;传播;影响中图分类号: G 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444(2009)01 0079 04中国和越南是山水相连的邻邦。

自古以来,两国人民之间就有着传统的友好交往的历史。

在公元10世纪中期之前,越南属于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曾经长期 郡县其地 ,到968年,越南才正式成为独立的国家。

此后,一直到19世纪中期被法国殖民者占领期间,仍长期同中国保持着 宗藩关系 。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越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关系十分紧密。

因此,越南作为中国的周边国家,受汉文化的濡染最为深厚。

农业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两国人民的长期交往历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为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的构建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拟就历史上先进的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及其影响作一简要论述。

一、中国文化在越南传播的原因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之所以能够在越南得以传播,或者说越南之所以能够接受较为先进的中国农业文化,既有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因素,又有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原因。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中越山水相连,越南位于中国的南方,与中国的云南、广西接壤,两国之间有着1200多公里的边境线。

既无高山大漠的横亘,也无大江大河的阻隔。

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友好往来的传统,两国边民之间具有长期通婚的习俗,很多边民跨境而居,自由来往,十分便利。

从历史原因来看,中越两国人缘相近,同根共族。

据越南最著名的史书 大越史记全书 记载,越南人认为自己民族的始祖是与中国相同的 神农 的后裔。

越南人把 鸿庞氏 作为自己的始祖,鸿庞氏被封为 泾阳王 ,而泾阳王是炎帝神农氏三世孙帝明的后代。

后来,泾阳王娶洞庭君的女儿 神龙 ,生雒龙君,雒龙君娶帝米的女儿 妪姬 ,生下百男,是为百粤之祖。

其后,封其君为雒王,嗣君位,建国号为 文郎国 。

这些记载尽管有着传说的成分,但是至少可以给后人这样的想像空间:两国之间在很久以前有着共同的历史传说和史前记载。

后来的历史史实也进一步证明,中越两国之间的确存在着相同的历史渊源。

时至今日,越南老百姓的家里仍然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泾阳王等牌位,以表示自己不敢忘本。

即便是到了现代,越南人仍然认为自己跟中国是一家人。

1945年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建国之日,胡志明主席即发表了著名的 致华侨兄弟书 ,其中说到: 中越原是一家人。

我们中越两民族,数千年来血统相通,文化共同,在历史上素称兄弟之邦。

[1](P220)越南自古以来就跟中国具有密切的关系。

从秦代、汉代到宋代之前(968年),越南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范围之内,在越南历史上被称为 郡县时期 或 北属时期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并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其中象郡就在今天越南的中北部地区。

秦末汉初,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割据岭南,建立 南越国 ,将象郡一分为二,成为交趾、九真二郡。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大体上就相当于今日越南的中北部地区。

秦汉以后,中国历代政府一直是越南中北部地区的世袭统治者。

公元968年,丁部领结束了 十二使君 的混战局面,统一了越南北方,建立丁朝,国号为 大瞿越 ,建都于华闾,自称丁先皇。

公元973年,宋朝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从此,越南获得了独立。

但是,此后的越南历代政府仍然与中国保持着 宗藩关系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保持密切的联系。

1885年,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为了达到永久统治越南的目的,法国殖民者千方百计地试图切断中国跟越南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但是,几千年来建立起来的中越间的血肉相连的关系决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切断的。

时至今日,越南与中国的特殊的历史关联和深厚的文化渊源仍然历历在目,清晰可见。

就文化的因素而言,越南在历史上长期使用汉字,是汉字文化圈里的主要成员之一。

秦汉时期,越南国内还没有自己的文字。

赵佗统治南越国时,把汉字传入越南,此后越南开始使用汉字。

在整个越南的封建时期,汉字始终是封建国家历朝政府的官方文字,尽管在13世纪时,越南国内一度出现过自己的文字 字喃 ,但是其政府在颁布法律、公告、文书时,乃至于民间人士在创作文学作品、著书立说时仍然使用汉字,将汉字视为正统。

法国殖民者在越南推广越南语拉丁化,但是使用汉字的人仍然很多。

1945年,越南民主主义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才正式把拉丁化的越南语定为官方文字。

同时汉字的影响并没有消失,越南人把汉字称为 儒字 (Chu Ngo)或者 我们的字 (Chu Da),即便到了近现代,越南老一代革命家,比如胡志明、武元甲等人仍然能够熟练地使用汉字。

这种语言文字的相同和共同使用,使得中国的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书籍可以直接地为越南官方和民间所了解和接受。

二、先进的中国古代农业中国自古至今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关农业的科学技术十分发达。

中华民族很早就发明了水稻的栽培技术。

司马迁在 史记 夏本纪 中说: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可知中国栽培水稻的历史之久远。

正是有着悠久的农业种植历史,才会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下来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诗 小雅 甫田 之 或耘或耔 , 周礼 之说到 草人 土化的方法,均可证明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懂得耕耘、培土和施肥的技术。

中国古代先民对于水利的认知和利用的历史也相当悠久。

甲骨文中的 甽 字就是 田边水沟 的意思,可知先民们对于水利有了明确的概念。

孔子曾经赞颂治理水利有功的大禹 尽力乎沟洫 。

对于马钧发明的水车,宋代高丞在其所著 事物纪原 农业 陶鱼部 水车 条中说: 魏略 曰:马钧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为园,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覆。

今田家有水车,天旱时引水溉田者,即此器也。

中国古代的农具制作也很发达。

据考古学家报告,仰韶文化时期各地就有石斧、石铲、石刀等农具出土,龙山文化时期有石庖刀、石镰、蚌铲、骨铲等农具出土,殷商晚期遗址安阳大司空村有青铜铲出土,春秋末期长沙楚墓有小铁铲出土,至战国晚期,七雄全地域有无数铁制农具出土。

另据文献记载,耒耜的出处更是久远,甲骨文中就有耒形字甚多。

管子 轻重乙 说: 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锥、一铚。

说明中国古代的农具发明得早,样式多样,而且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在逐步进行改良。

中国古代农业进步的另外一个标志是牛耕的利用,至少在春秋时期 确已流行。

[2](P308)农业书籍的刊布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流传和共同提高与进步。

秦时吕不韦及其门客所撰 吕氏春秋 中的 上农 、 任地 、 辨土 、 审时 等篇,汉代汜胜之的 农书 ,北魏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 ,唐代韩氏的 四时纂要 ,宋代陈勇的 农书 ,元朝司农撰 农桑辑要 ,明朝徐光启所著 农政全书 等都是历代著名的有关农业的书籍。

其中尤以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 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上述这些技术和书籍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对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国农业文化在越南的传播骆越是历史上越南人的祖先和主体民族。

远古时期的农业技术较中原地区落后。

据 水经注 卷三七 叶榆河 条引 交州域外记 的记载: 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

南越志 也说: 交趾之地,颇为膏腴,徙民居之,始知80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2月播植。

厥土维黑壤,厥士维雄,故今称其田曰雄田,其民为雄民,有君长亦曰雄王,按此或即所谓雒雄氏欤? [2]C当时的越南地区,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农业生产相当落后,农业生产力极其低下。

由上文所说 徙民居之,始知播植 推断,交趾人是在接触了中原文明之后方才懂得耕作技术的。

从汉武帝在今越南北部境内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开始,中国文化,包括农业文化也逐步在越南传播开来。

后汉书 卷八十六 南蛮传 说: 凡交趾所统,虽置郡县,而语言各异,重译乃通。

人如禽兽,长幼无别。

项髻徒跣,以布贯头而著之。

后汉书 卷七十六 任延传 记载: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

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水经注 卷三十六 郁水 条也有类似的记载: 九真太守任延,始教耕犁,俗化交土,风行象林。

知耕以来,六百余年。

火耨耕艺,法与华同。

名白田,种白谷,七月火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当时的越南人尚不知道使用铁器和耕牛种植庄稼,从事农业生产。

任延、锡光二位太守教会他们使用牛耕,制作耕犁,才使得越南的农业获得了划时代的发展。

对于中国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在越南的贡献,连越南史学家也给予肯定。

著名越南史学界明峥评价说: 直到公元一世纪初,锡光驻交趾,任延驻九真时,才积极地把中国的耕作经验传播到我国来。

铁犁和牛耕的使用推广了,灌溉使生产率大大地提高了。

生产力状况改变成功了。

[3](P42)越南地处热带地区,水利资源丰富,在长期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治水经验。

中国古代的水利技术传播到越南是跟中原地区的农业技术传播同步进行的 从本质上说,水利技术就是农业耕作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雒越人于水利的应用方面,能够利用自然的便利,为己所用。

前引 水经注 所说 从潮水上下 就能够体现他们的智慧。

在水利传播方面,据陈玉龙先生的考证,蜀王子泮南迁至交趾地区后,就将西蜀地区先进的灌溉技术和兴修水利工程的技术传入了。

[4](P377)马援到达交趾,穿渠灌溉,兴修水利,造福越南百姓,在越南水利史上首开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