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评

《入殓师》影评影片中,入殓师这一职业看似与死亡相关,但实际上,它给予了死者最后的尊严,也给予了生者心灵的慰藉。
正如电影中所展现的,死者的面容在入殓师的手中变得安详自然,仿佛只是睡着了一般。
这种对死者的尊重和关爱,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
然而,入殓师这一职业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或误解。
在影片中,主人公的妻子就对他的职业表示反感,认为他是“吃死人饭”的。
这种观念的存在,反映了社会对死亡和死亡工作者的偏见。
但正是这种偏见,让主人公在面对职业困境和家庭矛盾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电影中的老社长是一个关键人物,他的人生观和死亡观对主人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社长的妻子去世后,他选择了成为一名入殓师,用自己的双手为妻子送行。
他的行为告诉主人公,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存在的开始。
正如老社长所说:“好吃的让人为难”,活着就要好好地吃,好好地生活。
这种对生命的积极态度,让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重新找到了前进的动力。
影片的结尾,主人公为抛弃了自己的父亲入殓,这一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主人公对父亲既有怨恨,又有对他的思念。
在为父亲入殓的过程中,主人公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怨恨,完成了对父亲的救赎。
这一情节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也让人们对死亡和亲情有了更深的思考。
《入殓师》这部电影不仅让观众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也让人们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珍惜生命,好好地生活。
同时,它也呼吁社会消除对死亡和死亡工作者的偏见,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尊严。
《入殓师》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它以细腻的情感、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技艺,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死亡和生命的意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入殓师是一部以入殓师为主角的日本电影,于2024年上映,由中岛哲也执导。
该片讲述了一个自幼跟随父亲入殓师生涯的主人公,通过对待死者的敬意和关爱,不仅改变了死者的家庭,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电影通过精心构建的美学元素,展现出对生命、死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首先,电影的画面语言在表达入殓师的角色和氛围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灰暗冷色调,使整个影片呈现出一种冷峻严肃的氛围。
这与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特点相契合,体现了入殓师在面对死亡时所需要的冷静和专业。
其次,电影通过镜头语言来表达主人公对死者的关怀和敬意。
影片中的主人公在处理尸体的过程中,总是充满着细致入微的关爱,不仅小心翼翼地处理每一寸肢体,还用美化的手法展现死者的尊严和美丽。
电影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缓慢的节奏,将观众的视线聚焦在细节上,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对死者的尽责和尊重。
同时,电影还通过音乐和声音的运用来加强对死者尊严的表达。
影片的音乐采用了富有感染力的钢琴曲和合唱,带有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死者的价值和尊贵。
而在影片中,死者的声音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回忆和遗言,为观众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无尽的真诚和温暖。
另外,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其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人公作为一个入殓师,他不仅仅是一个处理尸体的技术工人,更是一个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和尊重死者的人。
他在面对死者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恩怨情仇和生命历程,并将这些感受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他的善良和关爱改变了死者的家庭和生活,也改变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
这种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使我们更加能够思考生命的真谛和价值。
电影《入殓师》通过细腻的画面、动人的音乐、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独特的人物形象,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对死亡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它以一种虔诚而庄重的姿态,向观众展现了入殓师这个职业所表达的人性之美。
而这种美学的表达,也使电影成为了一部触动人心,引发人们对死亡和生命思考的佳作。
《入殓师》电影影评

《入殓师》电影影评《入殓师》这部电影,如同一股清流,缓缓地流淌在观众的心田,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死的深刻思考。
观毕此片,我被强大的亲情所触动,心肺俱伤,想必在近期内难以痊愈。
电影的原声音乐,由久石让创作,如大提琴般不休不眠地跳跃着,让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这部电影以生死为主题,生与死紧密缠绕,有生者的地方必出现逝者。
然而,电影中对于死亡的描绘,却充满了庄严与静谧之美。
正如小林为死去的中年妇女入殓时,背后那雅致素美的灵堂一般,让我感受到了死亡的庄重与尊严。
我自幼便是一个恐惧死亡的人,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躺在床上,仰望着天花板,想象着死亡的形状和垂死者颠簸的心境。
因为对于死去的人来说,他们再也无法说话,无法向生者表达自己的心境,所以死亡变得神秘而无端。
当我认真地向大人们表达我的恐惧时,他们总是哈哈大笑地抚摸着我的头,但我内心的纠结和正式却丝毫未减,我真切地表达着我的恐慌。
然而,观看完《入殓师》后,我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死去的人可以如此可爱和美丽。
若要问我这部电影中哪几场戏最令我着迷,我恐怕难以回答。
因为它如小溪中逆流而上的鲑鱼,静缓而汹涌。
电影中并没有激烈的冲突,泷田洋二郎将本应激烈碰撞的部分也处理得温婉柔和。
但那份温情与伤痛,却如佐佐木社长办公室里的盆栽、小林童年时的第一把大提琴、社长与小林吃的河豚的鱼白、小林和父亲互换的石头、澡堂老妈妈烧水的炭柴一般,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着强大的张力,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久久无法消散。
我能深刻理解小林从最初对这个职业的抵触和矛盾,逐渐转变为敬重和热爱的心情变化。
佐佐木社长是一位神奇而睿智的老人,小林与他的相遇是一种福气。
并非每个死者都能有幸遇到像他这样品德高尚、气质非凡的入殓师。
我还记得他们为那位中年妇女入殓的场景,小林因为迟到五分钟而遭到死者丈夫的大发雷霆,或许是出于悲伤,或许是出于绝望,他将这份情绪发泄在了入殓师的身上。
然而,社长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鞠躬道歉,然后开始工作。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入殓师》是一部讲述了日本传统继承人担任殡仪师的故事。
通过观影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人对于生死的观念以及对待死亡的态度。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来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生死的接受和解脱。
在电影中,云上在处理死者的遗体时,总能够表现出从容和平静。
这种平和的态度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死亡的一种接受和释然。
日本人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部分,生命是有限的,而死亡则是人生必经的一段旅程。
他们不会过分恐惧或逃避死亡的到来,而是以平和和释然的态度去面对死亡,接受生命的极限。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在电影中,云上在整理死者遗体的过程中,总是以最大的尊重和细致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死者。
他会认真的梳理死者的头发,整理衣物,为他们化妆,使他们看起来整洁、庄严、端庄。
这种对待死者的态度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死者的一种尊重和纪念。
在日本文化中,他们认为死者是需要得到最大尊重的人,他们的灵魂需要得到安抚和宽慰。
日本人会尽最大努力去对待每一个死者,给予他们最大的庄严和尊重。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死亡的一种美学追求。
在电影中,云上总是以一种艺术家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死者的遗体。
他精心布置每一个死者的遗体,使他们看起来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一样,充满了美感。
这种对待死者的态度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死亡的一种美学追求。
在日本文化中,死亡并不是一件丧失美感的事情,而是一个充满美感的事情。
他们认为,死者也是值得被美化和被赞美的,死亡也是一种精神追求的表现。
日本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也总是充满了美感和艺术追求。
通过电影《入殓师》,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死亡的一种尊重、接受、尊重和美学追求。
在他们的文化中,死亡并不是一个令人害怕和逃避的事情,而是一个充满了尊重、释然、美感和纪念的事情。
这种对待死亡的态度也反映了日本人对于生命的一种珍惜和对于灵魂的一种信仰。
虽然电影以殡仪师的故事为主线,但是其中所呈现的日本人的生死观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
浅析日本电影《入殓师》中的生命艺术

l本 画家古 贺春江指出 : E “ 再没有 比死更 高级 的艺术 了 , 死 子问跨越生死之灵界交流 。 久石让用委婉的提琴 曲诠释死亡 , 这 段大提琴 与弦乐 的合奏或直 白、 或私语 、 或深情对话 , 夏花绚 烂之极复归秋 叶之精美的 回味隽永。他从父亲 紧握 的手 心里发 子长达 2 O年的深沉思念 。影片主题音乐再 次响起 , 流水般 的提 琴, 明净 的单簧管 , 意蕴深远的交 响乐 , 激扬 旋律不乏柔情 , 饱含
门》 、 《 宫本武 藏》之后第 四部获取奥斯卡 最佳 外语片殊荣 的电 影。 这部电影 以著名演员木本雅宏饰演 的人殓师之视 角, 呈现出 传统艺术蕴含的死亡 美学 、生死轮 回的佛教无常观念以及浮世
文化层面的立体多元纵深 。’ 于他对世人发 自内心 的悲悯 , 他对入殓师职业 内涵 的深刻领悟 ,
E l 本人殓仪礼渗透着浓厚的东方伦理观念 。传统儒家认 为
重死 即重生 ,对死亡 的呵护与尊重亦是对生命 重视与关怀的体 恐惧 , 黑 暗或寒冷 , 相反 , 在领悟到生死无常 的世界本相之后 , 它 现 。所谓“ 慎终追远” , ①意指审慎郑重地安排死者 的后事 , 护送 会唤醒我们本 自具足 的慈悲心与生死豁达 的情怀 。 已故 的世人走完人生旅程 的最后一站。而入殓 师的工作便是用
着生死相依 的悲悯 , 透出一缕尘世金色的光。
生 的对立面 , 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 。” ④ 日本浮世 文化之 现 了一块童年相赠 的小石头 ,石 头坚硬 的质地 寄寓着父 亲对儿
“ 浮世 ” 二字 , 本为佛教用语 , 指生命 的六道轮 回与万 物的虚空之 性 。纵观传统的浮世文化 , 无论花道 、 茶道 、 棋道 、 剑道 、 香道 , 乃 至悱句 、 浮世绘 、 歌舞伎甚或寺 院建 筑等等 , 无 不尽性挥洒着 由 对无常空 眭 彻悟而来 的唯美 追求 与肆意放纵 。电影 《 人殓 师》 由 片首空寂飘渺 的风雪弥漫 ,到下一刻东京乐 团舞 台上的恢弘华
《入殓师》的生死美学

排 ,严 肃 中略 带喜 剧 效果 的叙 事 , 缓慢 而 紧凑 的节奏 ,绵 长 而感 人至 深 的情感 ,有效 地 吸 引 了观众 的视 线。巴兹 ・ 尔曼导演在拍摄 完 “ 鲁 红
这些 不 同的场 景 一一 给观 众展 示 了
亲要离开 的的征 兆对儿子 的不放心。 片 中 三 次 出现 石 头 ,大 悟 回忆 当年和 父亲 交换 石 头 ,大悟 给 美香 石 头 以及 父亲 生命 最 后 一直 紧 紧攥 着 的小 石 头 ,这 些都 是人 物 情感 之 开 始 对 死 亡 的 恐 惧 ,静 静 地 欣 赏 静 间 的 交流 ,每 一块 石 头都 有 着 满 满 谧 的美感 , 接着沉入对 生命 的思考 。 的爱。 2 .音 乐 2 自然界生 物—— 章鱼 、鲑鱼 . 久 石让 出 品是 这部 作 品 音 乐 高 看 了许 多 的关 于 《 殓 师 》 的 入 质量 的保证 ,也 可 以说 很 多人 冲着 文章 ,常有人在文章 里称 《 入殓 师 》 音 乐去 看 了 电影 。久 石让 为影 片谱 体 现 的是 日本 人 的死 亡 美学 ,而 我 写 了以 大提琴 为 主要 乐器 的背 景音 认 为事 实上 该 片探讨 死亡 的 目的 在 乐 ,大 提 琴 的浑厚 音 色 ,打破 死亡 于 生 之意 义 的探 索。 片 中用细 腻 的 所带 来 的沉 重 ,抒 情 的乐 曲 ,配 合 视 角 拍摄 了几组 自然 界 生 物 的生 存 着 影 片故 事 的叙 述和 主人 公 心境 的 状 态 的镜 头 ,营造 了意 味丰 富 的 美 变化 。 学 意 象。 被放 生 却 死亡 的章 鱼 ,让 电影音 乐能够 突 出影 片 的主题 主 人公 因此 而悟 到 “ 回归 自然 才 能 准 确地抒 发剧 中人 物 的感情 , 人 生 存 ”而 离开 灯红 酒 绿 的大 都 市 回 使 物 形 象 更加 鲜 明 动 人 , 够 加 深和 到 闲适 古朴的故 乡。 能 强 化 观众 的情 感体 验 , 当的 音 乐 恰 四、电影主题——关于生死 的美 呈 现 对 观 众理 解 电影 有 促 进 作 用 , 学 从而 大 大加 强 了 电影艺 术 的表 现 力 “ 已经冰 冷 的人 重 新焕 发 生 让 和感 染力。【】 片中 多次 出现大悟 机 ,给她 永 恒 的 魅 力。” 大悟 的这 5影 拉 大提 琴 的场面 ,但 是每 一 次 的感 句话 说 出 了入 殓 师 的工作 内容 ,一 受都 不 一样 。大 悟在 家 中拉 大 提琴 般 人 难 以理 解 这种 职 业 的人 ,只 觉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一一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 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
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负责人的特写镜头一一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一一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
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
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节奏的缓慢处理。
远景镜头是比较含糊的一个概念,有时是与全景相当,所以就不展开说了。
《入殓师》影评

《入殓师》影评《入殓师》是一部能让人在平淡中感受到力量的电影,它以一种细腻而深刻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死亡和生命的故事。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一个职业入殓师,串联起了各种情感与人生感悟。
影片的开头,白茫茫的雪,远处车灯逐渐清晰,音乐响起,男主角的独白开始,这种安静平和的基调贯穿了整部影片。
大悟曾对妻子许下“全世界的城镇都是我们的新居,一边演奏一边旅行”的诺言,但随着乐团的解散,生活的压力迫使他回到了童年生活的乡村。
在这里,他成为了一名为逝者整理妆容的入殓师。
第一次见到死去的老人后,大悟开始想起自己逝去的母亲,深夜又拉起了他童年的大提琴,舒缓的《memory》响起,一切曾经家的美好慢慢浮现,清晰的母亲和父亲模糊的脸……这一段情节处理得非常细腻,大提琴的音乐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大悟对母亲的思念和对过去的回忆。
而大悟在为逝者整理妆容的过程中,也逐渐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对生命的尊重。
“让已经冰冷的人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社长的话时刻感染着大悟,大悟也由最初的抵触慢慢接受了这份工作。
然而,妻子的离开和其他人歧视的眼光让大悟倍感压力,但在犹豫后他终究没能说出离开。
大悟的工作越来越熟练,他奔走于各种不同的家庭送别他们的亲人,被不同的亲情故事感染着。
他虔诚地面对每一个逝者,给他们带来最完美的容颜,给他们的家人带来最大的心理慰藉。
也许外人歧视他的职业,但这些逝者的家属对他的尊重和感激给他带来了最大的动力。
路两边的风景随季节由雪白变成翠绿,这些场景穿插着大悟在旷野拉着大提琴,映衬着远处的雪山,勾勒出一幅幅美景,一切都安静美好,充满希望。
妻子因怀孕回到大悟身边劝他换个工作,大悟打算妥协,此刻大悟旧友的母亲去世,妻子与大悟一同前往。
妻子在大悟身边静静地看着大悟给逝者细心地装扮,每个细致入微的动作都谨慎认真。
妻子也逐渐理解了大悟工作的意义,影片快结束时大悟得知父亲逝去的消息,在见到父亲手里紧握的石头时所有的记忆涌上心头,《memory》响起,记忆中父亲模糊的脸变得清晰,童年残缺的记忆变得完整,心里也释然了父亲多年前的离去。
从《入殓师》浅谈审美和道德

从《入殓师》浅谈审美和道德2011级汉本2班费玖玲 1326320046【摘要】:《入殓师》通过简洁的故事和情节,将审美和道德完美融合在一起。
没有正面冲突,只是通过精神层面为我们解析出审美和道德之间的差异,但同时也将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审美和道德也是可以相融合的。
从审美的眼光去看待道德,同时也从道德的角度阐释审美。
【关键词】:入殓师审美道德大悟生死《入殓师》是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
这是一个关于叫小林大悟的大提琴手在失业后阴差阳错地成为一名入殓师的故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三个矛盾也很清晰:一、大悟对入殓师这一职业的抗拒与恐惧;二、朋友的排斥与妻子的误解;三、大悟对父亲的怨恨。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一个个解决,非常简单而且符合逻辑地进行,使得这部电影基本可以说没有悬念。
电影是以倒叙开始的,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主角大悟在为一个被打扮成少女的的少年入殓,然后,当电影片名升起,故事回到了大悟还是乐团大提琴手的情节,开始了故事的发展。
《入殓师》中甚至没有反派角色,也没有正面冲突,所谓的矛盾更多是精神上的矛盾,理念与理念的矛盾,矛盾的解决也是顺其自然地解决。
所以当这部电影以如此简洁的叙事结构获奥斯卡,曾遭人批判,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简洁不仅是日本的审美传统之一,也是另一个手段可以让观众摆脱复杂的故事情节的牵绊,可以脱离情节,一边看电影一边思考其主旨,并且从影片的细节呈现中得到更多美学意义上的享受。
这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
而且这部电影也并没有因为情节的简洁而结构松散,故事还是能紧凑地进行,矛盾的同时存在,矛盾的逐一解决都没有让人产生任何困惑。
这个故事是从大悟的主观理解这个视点进行叙事的。
大悟对生与死的理解的变化、对情感的理解的变化也可以说是故事发展的暗线。
他始终是故事的重心。
他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大提琴手,没有什么复杂的心思,某种程度来说,塑造这样一个敏感且具有浪漫化的气质的角色,也是这部电影成功地方之一,这样使得大悟这个角色给人一种似实非实的感觉,从而使这部电影与观众产生了一定的审美距离。
电影《入殓师》分析

电影《入殓师》分析《入殓师》影片分析场景一:(直观的告诉观众入殓师是怎么工作的)雪雾弥漫的道路上,缓缓驶过亮着车灯的轿车,车内坐着主角和社长。
(奠定影片基调:白色。
犹如通向彼岸的路,比喻人生那最后的旅程)车内两个人物的侧脸特写交代人物关系摄影:画面构图、光效、机位景别剪辑场景效果:道具、服装、舞美设计音乐效果演员表演:场面调度:全景,固定机位,亮着车灯的汽车由右迎着镜头驶向画面的左边,接由车内往外拍的刮着雨刷的镜头,接主角的侧脸,同时有主角的内心独白。
(一个雨刷一个人物侧脸,三次雨刷,主角社长主角,接场景二)人物表情严肃,黑西装,钢琴轻轻的几个音符,音乐自主角独白开始至两人进屋停止。
为什么这么拍:雪雾的道路全景烘托影片肃穆的氛围,主角第一个出场,让观众有很自然的人物认识场景二:镜头从盖满积雪的山腰移到山脚的门口摆放着花圈的房屋(满是积雪:再次表现影片基调:白色、肃穆,交代场景环境)特写门口告示:忌中(明确交代事件的情感环境)少年母亲悲伤的脸望着镜头,身后是主角和社长被家属引入房间内。
两人进屋后,向家属行礼,入殓仪式开始。
以下分三段,由钟声分割。
第一声是入殓的准备工作开始,主角两人表情严肃的忙碌,小声商量。
第二声是入殓正式开始,主角为少年擦拭身体,发现是一变性人。
还有少年父母的对话表演方式都让这个沉重的主题稍显轻松。
第三声是表示场景一的结束,上片名。
全景进屋,场景二:(主角为什么会最后做这个工作,一切事情的起因)音乐大厅内表演正酣,主角在其中拉大提琴,可台下观众少之又少。
(还唱的是欢乐颂)出现乐团老板在观众席的忧虑的脸。
演出结束的后台,老板宣布乐团解散。
(交代了主角以前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改行)主角在家,思绪万千,自己的梦想是当音乐演奏家,可现实与梦想不能统一,十分苦恼。
妻子回家,邻居还给了章鱼当作晚饭(交代主角家里的情况,妻子对他失业的态度,以及贷款买的大提琴,变成负担)妻子惊呼章鱼是活的,主角胆小的不敢吃,只得放生(连章鱼都不敢杀,怎么会做入殓师这种整天与死人打交道的工作呢,留悬)两人放生章鱼,章鱼飘在水面上,主角决定回家乡,妻子同意(只有死了才从水里漂上来,这个镜头可能说明这个章鱼在这给它放生的路上就已经放弃了生存,主角看后有感而发,才下定决心要放弃在城市当音乐演奏家的梦想)主角卖了大提琴,决定开始新生活。
对死亡的美学阐释:品评电影《入殓师》

葛 掣
二 、 片中的 关键 意象 影 1入殓: 关怀 、 死亡 尽 管 日本是 个 佛教 大 国 , 是轮 回和涅 但
对死亡的美学阐释: 品评电影 入殓师
【 要】 泷田洋二郎的《 摘 入殓师》 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并非偶然。死亡” “ 是具有人
类普 遍性 的命 题 , 过 “ 透 入殓 师” 的视 角观 察 不 同的 死亡 , 凝视 逝者 周 围 充满 爱意 的人 们 ,
粱 的思想从 来没 有成 为 日本 人 民佛 教信 仰 的 部分 。 回不是 日本 的思 想模式 , 轮 日本 人对 死后 的世界 不感兴 趣 , 也不 随意意 想 , 以对 所 他 们而 言 。 死亡 只不过 是“ 上一 段安稳 的旅 踏 程 ”是 永恒 的开始 。 演通过 社长 之 口 , 出 , 导 道 对 死亡 的理解 : “ 死可能 是一道 门 , 逝去 并不是
的美 人。 可是 在入殓 的过 程 中 , 大悟 却发现 这 作 ” 为线 索, 穿对 杀 身亡 的变性 男子 、 贯 不幸 种 美 , 一种静 穆 的伟大 , 是 是一 种神 圣的安 女子 是个 男 儿 身。 外 的尴 尬给 影 片添 加 了 意 出车祸 的叛逆 女孩 、 穿长筒袜 的奶 奶 、 想 早逝 详。 殓师冷 静 、 八 准确 , 怀着温 柔 的情感 , 小心 喜剧效 果 , 并不抹 杀其 深刻 的一面 。 却 命运似 的男孩 、 满脸 印满 唇印 的爷爷 、 经营 澡堂 的老 地 擦拭 死者 的身体 , 为死者换 上洁 净 的丧 服 , 乎在 有意地开 玩笑 , 毫无 痛苦 的脸上 , 隐藏 了 奶 奶 …… 的入 殓之 美 的 再现 , 过 大悟 的视 化 上如 同生 前的 容妆 , 死者 永恒 的美丽 , 透 给 让 多少沉重与不得 已 , 我们不得而 知。 角, 对人 生 、 生命 和死亡 的感悟 。 在欢笑 与泪水 已经 冰冷 的人重 新 焕发 生 机 , 家属 在送 别 让
入殓师影视赏析

《入殓师》影视赏析由沐田洋二朗导演的《入殓师》讲叙了一位大提琴爱好者小林大悟,由于乐团解散而误入入殓师这个行业。
然而,这也是他终身的事业。
在电影的开头,导演就引用了主人公成为入殓师后的一次实际经历作为全片的引子,这是悲凉气质的开头,也决定了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
影片中小林的妻子小林美香,得知丈夫的工作并不是所谓的婚庆公司的主持人,而是给死去的人化妆的时候,表现出了失落和羞耻之感。
在她的主观意识里,生命是美好的、积极的、向上的、值得人尊重的。
然而死亡则是肮脏的、消极的。
朋友的远离、美香的离开、以及顾客的讽刺,让小林内心感到孤独与失落。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这个职业。
“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这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年轻的人们目睹生死的时候会否像入殓师小林大悟那样悄无声息地苦痛,这种苦痛能否最终得到良好的正视,继而阐述真正的生命应该充满着热情、充满着奉献、有理解的渴望、有交流的诚心。
正如影片中父母无法理解儿子变成女人的心理;母亲无法接受染着红发的女儿;孤独的老人死去两周而无人问津的悲凉;儿子一心只想着推掉母亲的澡堂修建公寓的坚持。
然而,当他们真正面对死亡,面对亲人的离别时,内心所有的怨恨和不理解都化为乌有。
有的只是爱与不舍,悔恨与痛苦,万般的悲伤与无奈难以言表。
电影接近尾声美香受到一件快递,得知小林的父亲病逝。
小林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怀,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从始至终都无法原谅父亲的背叛、离别。
所以在他的记忆力父亲的形象也一直都是模糊的。
但是,当他见多了生死离别的时候,他也终于明白血浓于水的真谛。
他为父亲整理仪容时,手法是那么温柔,而当那颗石头从父亲手中落下时。
小林也终于落下了泪水。
这是他明白了父亲对他的悔恨和对他的爱。
然而,当他把石头贴近美香的肚子时,爱已经超越了生死,开始了延续……生命是可敬可亲的,死亡是可悲可喜的。
触动灵魂的心曲—分析《入殓师》

触动灵魂的心曲——浅析《入殓师》对电视编导的启示有位老师曾说过,编导就是一个“杂家”,什么都要掌握一些。
我理解的“编导”——“编”,指的是剧本或节目的编剧;而“导”.指的是电视艺术的导演艺术或导播艺术。
出色的编导,正是着力于一部作品的“编”与“导”两个关键环节,而《入殓师》这部电影,则为我们很好的做出了诠释。
时隔54年,日本人凭借《入殓师》重新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浓浓的温情色彩谈起一个让人忌讳的话题,赢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与赞誉。
《入殓师》这个名字首先给人一种疏离与恐惧,但是看过之后却会几乎没有人不被这样一部反映生活的影片打动。
没有华丽的制作,没有宏大的场面,那么是什么吸引并融化了我们?影片《入殓师》讲述的故事并不曲折复杂。
一个大提琴演奏家在失业后误打误撞地成为一名入殓师,替死者擦身、换衣、化妆,给死者的家属还原一个个生命最后的美丽,为死者踏上一个新的旅程而送别。
在这份受外人误解的工作中,他找到了自信、久违的亲情和人生的意义。
从编创的角度来讲,《入殓师》的成功绝非偶然。
首先,它选材于生活中一个不易被人关注的行业,从一个新鲜的、陌生的领域,带着观众走入一场独特的生命体验。
其次,死亡的主题是很多日本导演最擅长的话题。
而对于生死的思考,也是日本最核心的民族文化之一。
日本人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死观,既与日本的自然灾害有关——地震、海啸、台风等发生频发,日常生活常处在“危机”中。
另一面,千年流传的“物哀”的文化精神在日本人的深入人心,“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是日本人追求的至高的生命境界,所以才会有炫美优雅却花期短暂的樱花被推举为日本的国花。
另外,电影的编剧小山薰堂为了成就影片的真实情境,亲身走访了寺庙的主持、葬礼会场的工作人员,细细了解相关知识,还对两位专业入殓师进行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采访,根据这些一手的材料创作剧本。
创作源于生活,编导所谓“编”,就要用“作家”的眼睛观察生活,从而对社会生活,社会前景进行深入的思索,而艺术正是一种对现实生活诗意的描述。
浅析影片入殓师

不平凡的旅程浅析影片<入殓师> 一个经历坎坷的男人,一份不被世人所接受的职业,导演用不寻常的艺术手段,既阐释了入殓师这份职业,更重要的是在讲述导演对生与死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感叹.从叙事上来说,本部影片采用了插叙和倒叙的方式,片段由一次入殓仪式开始,引出男主角之前的人生经历并且慢慢的交代了男主角的家庭已经小时候的经历,等这一切都交代完毕后,导演将影片切入现在时,接着开头继续往下讲述故事。
插叙是对故事主体更好的补充,如果没有插叙和倒叙的部分,观者不会了解到男主角的家庭,不会了解到男主角前几年的人生经历和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的原因,既是补充,也是铺垫,讲述以前的经历让观者更加了解到男主角身上所承担得故事和复杂的心理,使得男主角的形象在观者眼中更加丰满更加生动。
而入殓的部分则是影片的主要线索,多次的入殓牵引出来的不仅仅是男主角接受这份职业到感受到这份职业内涵的过程,还是男主角人生感悟的牵引,随着职业的深入男主角对人生的感悟更加翔实,具体点就是对之前往事的释然和对现在困扰的解脱。
这样的叙事结构,使得故事的发展更加自然,循循渐进,不会让观众产生突兀的感觉,也更利于氛围的塑造和感情的积淀。
这部影片不得不提的就是久石让的音乐。
本部影片的音乐大多是有生源音乐,大提琴或者留声机,而所有的音乐都是大提琴的声音,大提琴的音色恰恰配合了男主角当时的心情与心境,稳重缓慢的音乐,透露着悲伤,而这种悲伤不是大起大落也不是一泻千里的,而是细水长流般的缓缓散出,让观众渐渐的去感受主角心中的那份沉重和悲伤,没有丝毫做作的感觉,纯贴切自然的流出,让观众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而单单的音乐只是在听觉上给观众冲击,配合上缓慢的运动镜头,低调的摄影,配合男主角缓慢的动作或者周围静谧的环境,给观众以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双重冲击,这样的设定,除了让当时导演更有利于表现当时的气氛,更是为本片的感情基调确定了下来,依照这个基调,导演一开始就用这个方式去铺垫,直到最后达到感情上的高潮。
《入殓师》影片分析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得时刻,送别故人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这是一部唯美的片子,如同一幅水墨画,平淡委婉,温柔细腻。
100分钟的温情流淌,叙述了人生最后路程的意义:死亡不是结束,而是重生的轮回。
《庄子》中有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生死是一种自然,也是一种必然,无法改变。
面对生,人们总是充满希望,面对死,人们内心总是充满恐惧。
导演泷田洋二郎用温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冷暖以及家庭的悲欢,丝丝入扣,使影片在生活气息上透视出人性的光辉,让观众从影音中感悟另一种人生。
影片开场,漫天雪雾铅色忧愁,大地归于平静,一片萧条景色中缓缓驶来的汽车被逐渐晕染出来,这样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场景使人一下陷入深思,心情随之沉重了起来。
大悟旁白:小时候的冬天,没有记忆中这么冷,从东京回到乡下已经两个月了,精炼的独白,为故事设置悬念。
静美的画面,伴随着高音区钢琴忽隐忽现,纯净的音乐,涤荡着人们内心深处薄弱的情感,不协和和弦的逐渐增多,为影片奠定了一种沉重,阴郁的气氛。
男主人公大悟进入我们的视线,面前的雨刷左右摇摆,钢琴在低音区不断重复,体现出男主人公内心的压抑与纠结。
配乐大师久石让将音乐置于与画面平行的位置,没有明显的音画同步,却使音乐着力刻画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感染观众的听觉,听这音乐入耳,心灵似乎也不再沉眠。
影片在叙事上是完整的叙事结构,以倒叙的方式来讲述。
开篇是小林大悟成为入殓师之后,已经接受并尊重自己的工作,行为神色上已经是个合格的帮助他人以最美姿态踏上旅程的入殓师了。
在沉稳的大提琴背景音乐下,主人公大悟用一双慈悲的手和尊敬的心,开始为一个美女进行入殓仪式。
由于入殓师极其温柔体贴、细致入微,逝者的身体不曾有丝毫的暴露,在如此精致细腻如行为艺术般的入殓仪式中,逝者作为人的尊严得到了最高体现,生者的心也得到了极大的安抚,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而死亡,则表现出其另外一面:美丽而又引人沉思。
对死亡的美学阐释品评电影《入殓师》

对死亡的美学阐释品评电影《入殓师》摘要:泷田洋二郎的《入殓师》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并非偶然。
“死亡”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命题,透过“入殓师”的视角观察不同的死亡,凝视逝者周围充满爱意的人们,在此中参悟人生、生命、亲情、友情、爱情和尊严,是本部影片蕴含的深意所在。
正如哲学家对生死进行思考一样,对死亡命题的反思,让电影附上了一层浓浓的哲理意味。
关键词:死亡生命亲情一、电影的叙事著名的法国评论家安德烈?巴赞指出:“要了解电影较好的方法是知道它是如何说故事的。
”显然,影片中条理化的故事编排,严肃中略带喜剧效果的叙事,缓慢而紧凑的节奏,绵长而感人至深的情感。
有效地抓住观众的胃口。
电影是从小林大悟进行入殓仪式开始的,此时的小林已经能独挡一面,对入殓仪式进行熟练的操作。
在榻榻米上安放的自杀身亡的女子,净素的面孔,分明像个正安详入睡的美人。
可是在入殓的过程中,大悟却发现这女子是个男儿身。
意外的尴尬给影片添加了喜剧效果。
却并不抹杀其深刻的一面。
命运似乎在有意地开玩笑,毫无痛苦的脸上,隐藏了多少沉重与不得已。
我们不得而知。
人生如戏,就此铺开。
故事在这时,用插叙的方式,开始追述。
男主角小林大悟原是管弦乐团的大提琴手。
为了更好的进行演奏他买了一把昂贵的大提琴。
然而对梦想的美好憧憬与寄托,在乐团老板的一声“解散”中,嘎然瓦解。
无奈之下,他只好将大提琴卖掉,与妻子美香回到山形的乡下重新生活。
一则“不问年龄、酬劳优厚、上班时间短、正式职员、帮助旅行”的NK代理广告吸引了大悟的应征。
在对社长好不看履历就予以录用的疑惑中,大悟才知道所谓的“NK”是“入殓(NouKan)”的缩写,“帮助旅程”实际上指的是是入殓的工作。
尽管万般不情愿,迫于生计与无奈,大悟还是隐瞒妻子,做了这份工作。
大悟的工作并不顺畅,第一位客人是在公寓中去世了两周才被发现的孤苦老人,受不了腐尸所发出的恶臭,大悟狂吐不已。
回家的途中,大悟到儿时常去的澡堂努力地洗去入殓时残留的尸体腐臭的味道。
电影《入殓师》看生命美学

电影《入殓师》看生命美学一.日本人生死观进展的历程生命观和死亡观构成生死观,其将一个民族和国家对于生死的看法反映出来。
由于民族特性和历史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等相关因素对其的影响,日本人将一个与其他民族有区分的独特生死观形成。
日本人是已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死观也经受了简单而漫长的进展过程。
《古事记》是日本最早的文化作品,最先描述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古事记》中记载:高天原所代表的是“生命”,而相对立的黄泉国代表的则是“死亡”。
该书中,高天原与黄泉国属于对立的两个世界,既是相互对立的两种状态,又象征着生和死。
在《古事记》中,第一次运用神话故事将古代日本人朴实的生死观诠释给我们,这一时期的生死观,学者们称这为“他界观”[2]。
我国佛教传入到日本以后,日本人生死观具有很大的变化。
对于生死如一的佛学思想日本人们开头接受,也就是死和生是统一的有机体。
这个思想将古代日本人的生死对立观点打破了,为现代日本人生死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社会在快速地进展,现代日本人生死观也具有新的变化,但是,在日本人脑海中,至纯至美的生死态度还是根深蒂固的,从而使日体人独特的生死观形成[3]。
二.从电影《入殓师》看日本人的生命美学(一)生死自然轮转,真情形影相随。
依据自然的规律,生命运行生而复死,万物都是这样。
死者入殓的过程中,全部的人都凝视着入殓师手下曾经鲜活的面孔,能够最终一丝生命的光荣绽放出来。
入殓师完整地呈现出死者的面貌,使亲人和伴侣们能够见到死者最美的一面,将全部人对其的情感承载。
小林是影片中的仆人公,阴差阳错地开头了入殓师的工作,既可怕又无望,甚至没有让深爱的妻子知道。
但是,随着一次次的入殓仪式,从僵硬的死者身体上,他却看到鲜活的亲情,使他对于入殓师工作的意义真正懂得了:使没有生命的一具尸体将真情散发出来,成为传递生者与死者情感沟通的使者[4]。
《入殓师》整个剧情都是将真情诠释,有效运用入殓仪式将各种家庭的情感结构呈现。
仆人公小林自身对于年幼时生父抛弃母亲和自己很难安心,小林对于这个心灵上的创伤始终念念不忘,对于父亲不负责的举动他无法原谅,但是,他又期盼能够得到父爱。
让死亡如秋叶般静美——从电影《入殓师》看生命意义深处的美

让死亡如秋叶般静美——从电影《入殓师》看生命意义深处的美很多日本影人善于在影片中解读死亡和人生,将一种东方式的情感和思考以及细腻绵长的内质贯穿其中,并不断传递出直抵心弦、温暖人心的力量。
《入殓师》则更为突出一些,可谓别具风味,当然它也有着悲恸沉郁、哀婉缅怀的调子,但其在光影流转之间点缀着诸多轻松且温情的段落,让如此沉重的命题闪烁出一丝丝或荒诞或和煦的色彩。
如那个脸上印满女眷亲吻的沉睡棺中的老爷爷,再如当入殓师小林大悟为一位奶奶亡者着白袜时,其孙女表示奶奶最后想要穿上白色长统袜,她笑着和大悟一起为奶奶穿袜,那笑容与此时融洽的气氛相得益彰,仿佛超越了生死的悲戚。
我们知道,艺术作品只有用审美知觉去感知,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因此,《入殓师》虽着力于表现死亡,但其目的却是为了迎接生,为了颂咏生的美好和恒远。
第一阶段,在客体方面,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质料变为艺术形象,而主体方面,是从审美知觉到艺术呈现。
为此,片中多次出现了鸟群与飞的场景,仿佛昭示着自然界的周而复始、生机无限。
甚至在澡堂婆婆去世后火化时,在炉子开启的瞬间,小视窗中火光一片。
蓦地,燃烧着的棺木转为水边百鸟翩然的勃勃景象。
诚然,死亡具有不可避免性,但其后更多的是新生,即便是灰烬也能滋养万物复苏,一切终归融于自然,这便是生命永恒的意义。
一如奋力回溯至出生地浅溪中产卵而后死亡的鱼儿一般,其历程具有强烈的宿命感,甚至有那么点生命短歌的意味。
而女主角美香腹中孕育的新生命则暗示出更多的希望,尤其是最后未问世的新生命和往生祖父之间的“碰触”方式——代表心意的小石头曾攥在亡者手中,将来会传递到新生儿稚嫩的手中。
第二阶段,在客体方面,是艺术形象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在主体方面,是从呈现到在现。
片中有关入殓的戏份有很多,每场依情节需要而侧重点略有不同,其中那场令懵懂入行的大悟彻底入迷的入殓被呈现得精准而细致,社长对亡者做入殓时所流露出的关切态度和庄重举止,令大悟对这个独特的职业开始痴迷——但见社长那双温暖宽厚的手轻柔地抚着亡者冰冷晦暗的面部和发僵扭曲的指关节,其动作如此轻巧柔和,仿佛生怕惊醒了熟睡中的人,令观众分明感受到了一种至亲般的关怀。
入殓师赏析

入殓师赏析第一篇:入殓师赏析入殓师赏析“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
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
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这句简单的话语选自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得主----日本著名电影《入殓师》。
该片虽然没有《阿凡达》一般炫目的3D效果,没有《泰坦尼克号》一般震撼心灵的爱情故事,但是依旧深入人心,为人好评,原因为何?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赏析:一、简单的故事,真挚的感情。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喜欢拉大提琴,在一个乐团中担任大提琴手。
但是由于乐团解散,为求生计,不得不带着妻子回到乡下的家里。
再次谋生,却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聘用为入殓师。
所谓入殓师,就是为已逝的人化妆然后盖棺的工作。
刚开始,大悟很不适应甚至反感想到辞职,同时也遭到了妻子和朋友的嫌弃和厌恶。
但是,一次入殓仪式后,死者所表达的感激,以及社长在举行仪式时的那种淡定与庄重,深深感染了他。
也许是对死亡有了更深的认识,大悟不在逃避,反而爱上了这个职业。
然而,很不幸的,朋友的妈妈去世,他当着妻子和朋友的面,亲自为朋友的母亲化妆更衣,送她上路,这深深感染了所有人,也让他得到了大家的理解。
就在他沉浸在与妻子复合的喜悦时,有消息传来说在他小时候抛弃他的父亲去世,留了遗物给他。
怀着复杂的心情,大悟和妻子来到了父亲身边。
也许有恨,也许有怨,但他内心深处充满着对父亲的爱。
含着泪,他亲手为父亲入殓,也释放了压抑在内心深处已久的阴郁,获得了一次新生。
影片看似只是在讲一个男人的工作生活经历,却在这平凡却不平淡的故事中,流露出极为真挚的感情。
如一丝丝暖暖的细流,流淌于心间。
无论是他与妻子的相爱分离复合,与老板的不解理解敬重,还是与父亲之间的复杂感情,都是那样的真实,让人觉得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却用平凡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位观看者。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细微之处见真情吧。
二、小故事,大道理。
我想看完这部影片,我们在感动于大悟与妻子与父亲的真挚感情的同时,对生与死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
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负责人的特写镜头——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
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
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节奏的缓慢处理。
远景镜头是比较含糊的一个概念,有时是与全景相当,所以就不展开说了。
大远景主要是拍外景的,可以显现场景之所在,给人一种空间的参考架构,这类镜头主要是用在具有宏大叙事的作品中,这部作品用大远景镜头主要是在大悟决定搬回乡下,然后用大远景拍了乡下的景色,再将景框逐渐缩小,变成远景、全景、中景和特写,将大悟的独白与影像配合起来,谈到母亲时就特写拍了母亲的遗照。
寥寥可数的大远景镜头也是从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环境的狭小,这也是日本电影常见的选择,他们更趋向于表达小人物、小故事。
而中景和全景是较重功用性的镜头,往往是用来做说明性镜头、延续运动或者对话镜头,而且在《入殓师》中中景镜头主要是二人镜头,这些镜头给人一种亲密的感觉、贴近但是保持一种平等的心理距离。
如大悟因为第一次接触入殓师工作后被一具腐烂的尸体所惊吓,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他一个人在深夜里拉起了大提琴,镜头也是以中景和全景为主,配以部分特写镜头,而且特写镜头主要是手和石头,没有突出大悟的表情,而是以琴声代替。
电影最后当大悟亲手为父亲入殓,也是主要以他的动作的中景或全景镜头代替他的感情,然后适当运用几个特写镜头拍下他流到鼻尖的泪水,也没有用到大特写,观众在他小心翼翼的动作中就可以感受他内心流淌的感情,这些中景和全景镜头的镜头语言的运用,就使故事的叙述更加温和、真实,容纳更多细节,使之细腻感人,彷如静静的流水将感情注入观众心田,可以不经意地打动观众,而不是刻意地。
这部电影的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也是比较细腻的。
这部电影主要是利用明显的光源如窗户外的光线、室内的灯光,没有明显的人工化和高反差灯光效果,使这部电影的摄影风格倾向于现实主义——自然。
不过,很多室内场景的光线都选择了偏黄色,所以,也就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效果。
比如,大悟被解雇后的一段镜头,是选择了黄昏时的窗口位置进行拍摄,大悟就坐在光与影的交界处,脸部时而明亮时而昏暗甚至一半明一半暗,这就很好地暗示了他内心挣扎的感情,梦想破碎了,但是他自己也知道也许以大提琴为职业是一种负担,他仍在犹疑是否该彻底放弃大提琴。
但是,这部影片最能体现光影细腻之处的还数大悟在曾经是小咖啡店的老家里拉大提琴的一段,咖啡店常有的橙黄色的灯光还有窗外的暗黄路灯与青黑的夜色、使光影层次丰富自然,有时光影甚至是在大悟与大提琴上随着乐声而动的效果,而且电影以一盏灯光从暗黄到亮黄,在画面上移动变化的效果,过渡到大悟小时候的记忆画面。
这一处理更有一种心理暗示:小时候的回忆其实是相当快乐的。
电影前面的部分色彩都比较单调,这也与选择了冬天作为故事开始为时间起点有关,而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画面的色彩也丰富起来,包括社长在一间满是绿色植物的房间里喝茶的片段,包括白天鹅与蓝天还有田野的的画面,而到了尾声的色彩更是缤纷起来,因为春天到了,花开了。
比如大悟那怀孕的妻子在店外浇花的场景,淡粉色的樱花盛开,飘落,红色、橙色、白色的郁金香花在阳光下呈现出透明的质感——这也是新生植物的独特之处,这一切都使画面的色彩丰富而且富有新的生命力,这也暗示了生命轮回不息的道理。
乃至大悟为父亲入殓的一段,色彩也是丰富的,玻璃门透过的明亮的光线与门外的隐约的蓝色与粉色,还有盖着父亲的被单也是色彩丰富的,这明亮的光线似乎与叙事形成了对比,但是其实也不然,因为生命依然在继续,大悟解开了心结,而且已经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
二、声音:音乐成为线索之一黑泽明说:“电影的声音……不仅加强,而且数倍地放大影像的效果。
”在这里,我主要是从音效与音乐两方面探讨声音在这部电影中所发挥的功能。
音效的主要功能是制造气氛的——声效师通过对每个镜头所配的声音的声调、音量、节奏等控制来制造电影所需的气氛。
《入殓师》在混杂着车轮转动碾过路面的声音的钢琴声中开始,车轮的转动声渐渐清晰,而且声音低沉压抑,观众似乎是在慢慢等待车子过来,然后乘上了主角的车,这时,车轮声消失了,钢琴声开始了主部旋律,作为观众的我们听到了主角的独白。
这一音效的处理,自然地引入画面,而且也为整部片子的缓慢而颇为沉重的叙事风格做好了声音的准备。
音乐,在这部电影中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也是文本发展的线索之一。
在《入殓师》中,有四首重要的音乐:最重要的是反复出现的久石让《Memory》(结尾曲是这首曲子的变奏曲),还有就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舒伯特的《Ave Maria》和作为表现生与死主题的音乐《Beautiful dead》。
久石让作为电影大师宫崎骏和北野武的音乐搭档,其配乐以极简主义风格的钢琴曲著称,也正好体现了日本简约的审美传统,在他为《入殓师》创作的这首《Memory》,大提琴声在轻轻的钢琴声中忧伤地响起,缓缓地流淌,静静地哭泣,几乎是大提琴的弦一拉动,感染力就直入观众内心。
当然,这首曲子的作用远不止是打动人心,它还充当了主角大悟的记忆线索之一,充当他感情的依托。
《Memory》是大悟那位在他六岁时就抛弃妻与子的父亲最喜欢的曲子,承载了小时候在父母前拉奏此曲的记忆,承载着对父亲的远去的记忆,只是,他已经记不起了父亲的样子了,这其实比恨一个人更悲哀——记不起来了。
在他的琴声中,有一种执着的感情,与其说怨恨父亲,更多是渴望父亲的爱,他被想记起来又怕记起来的矛盾心情束缚着。
大悟第一次接触入殓师工作后被一具腐烂的尸体所惊吓,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也是这一晚,他一个人拉起了小时候用的大提琴,拉的正是《Memory》,为什么他会在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世界受到冲击时选择这首父亲喜爱的曲子?我认为这在这里,这一首音乐已经成为他的感情的依托之一,小时候拉这首曲子时父母的自豪笑容是他美好回忆的一部分,寻求蕴含在这首曲子中的父亲的记忆反而能令他暂时摆脱现实中所发生的不愉快或者恶心经历,他有一种回归到避风港的安心感。
在他拉琴的时候,父亲的记忆也渐渐浮现,尽管,父亲的摸样依然很模糊。
直到,电影的尾声,他亲手为父亲入殓,就在父亲临终前紧握的石头掉落下来,《Memory》的琴声也开始悲哀地哭泣,乐声渐渐强烈,暗示记忆已经被唤醒,被压抑的感情得到了解放,乐声即将结束时他捧着父亲苍白的脸,那些儿时的记忆再次重现,只是这一次,当他明白到父亲其实一直想见自己时,他不再抑制自己的记忆,他想起了记忆中父亲的模样,他得到了失去的父爱,虽然父亲已经踏上了另一段安稳的旅途。
这一片段,声音就只有琴声,却已经成为最好的台词,音乐本身已经把感情充分表现出来。
而且,这有一种前后呼应的作用,对父亲的记忆从模糊到清晰,父亲对儿子未曾忘记的牵挂,正是一种人类情感的回归。
所以也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在2008年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电影奖正是因为与当年获奖的作品一样都以人性的回归为题材。
《Memory》的变奏曲出现了两次,比原曲的节奏要明快要强烈。
一次是作为结尾曲出现,另一次出现则是在《Ave Maria》之后,音乐由《Ave Maria》的C大调流畅地过渡为了G大调,旋律也就变得明快开阔了,变奏曲中不仅有钢琴声,还加入了更丰富的弦乐效果,将《Memory》的低沉转变为一种生命的张力,注入了希望。
此事电影的叙事完全是由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主导,看着大悟卖力地为人入殓、在原野上拉大提琴与一个人吃着简单的餐食,还有他看着天鹅与春天的画面,使人不再感受到悲伤,而是感受到生命不息的哲理。
另外这段曲子终结时,大悟在家门口发现妻子已经回来,这段音乐自然就把故事引向了积极的发展方向了。
电影片名出现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响起。
在气势渐渐恢宏的管弦乐声人声合唱:“朋友们,再要不要这种痛苦的声响……”导演选择这首第九交响曲,又名《欢乐颂》的曲子显然是有用意的,贝多芬失聪后依然憧憬着人类的光明与幸福,他的第九交响曲中每一个音符都是用人类生命的尊严与信仰谱写的,无论失去什么,遇到什么苦难,人类活着需要尊严——他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他有实现自己价值的权利,他应该尊重别人与被人尊重。
这也是《入殓师》主旨的一部分,入殓师所做的是就是让一个人死去也有尊严,让他安稳地踏上另一个世界的旅途。
而从更具体的作用来说,导演选用《欢乐颂》正式开始故事的叙述,也与主角大悟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演奏完这首作品就被解雇了,梦想破灭,回到乡下。
但是,最终,这一苦痛也使得大悟重新认识了自己,对生死也有新的看法,他最终是找到了幸福的。
在大悟与社长和同事三人一起过圣诞节时,他为两人拉了一首舒伯特的《Ave Maria》,我听过很多版本的《Ave Maria》,唯独这次的大提琴声让人有一种悲凉感。
社长和同事都有一段充满伤痛的往事,琴声似乎勾起了他们的回忆。
在这部片子中,《Ave Maria》少了宗教音乐的庄严与神圣感,反而更接近舒伯特创作之始所用的故事给人的凄苦而美丽的感觉:纯洁的少女为了代父赎罪,向玛利亚祈祷。
这首音乐,不仅在电影文本中是控制了两位听者的情绪——使之沉默、使之忧伤,也控制了观众的情绪,使人也陷入了回忆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