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案

合集下载

2009年全国高考江苏语文试题答案

2009年全国高考江苏语文试题答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⒈【参考答案】B项“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考查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注意读音与意义的相关性。

【解析】延续近两年命题思路,完全落实在多音多义词的辨读上,应当说没有难度。

各组每对读音分别是A.diào/tiáo jiàng/xiáng sâ B.xǐng/shěng tà/tuò qiàn/xi ān C.juàn/quān bó chóng/zhòng D.pǐ yuâ/lâ píng/bǐng⒉【参考答案】C A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项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病句主要采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主要采用主观性试题。

【解析】命题者还是将第2题留给了病句考查,这与之前出炉的诸多模考卷取向不同。

可考查的成语似乎已“弹尽粮绝”,模拟卷又不停地“围追堵截”;病句可灵活采用新鲜语料,对学生表达能力考查要求又较高,“去成语留病句”的命题思路当在情理之中。

A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项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⒊【参考答案】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主要考查扩充语言成分、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压缩语段主要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

2009年全国高考江苏语文试题

2009年全国高考江苏语文试题

2009年全国高考江苏语文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融上人兰若①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从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融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融上人”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

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自流鸟儿自在飞翔,“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

要点:概括形象,具体分析。

2.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2分)②以响衬静。

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

(2分)③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

“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2分)要点:指出手法,分析效果。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柳宗元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清代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

”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也自得其乐,实际上曲折地表达被贬谪的幽愤,字里行间隐含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

(2分)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

(2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8分)山行项斯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江苏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有答案

江苏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有答案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题练习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次韵几复①和答所寄黄庭坚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

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书更曲肱。

作个②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

【注】①几复:即黄几复,诗人好友。

时几复由南四会至汴京,作者亦由德州德平调汴京。

两年前作者曾写《寄黄几复》一诗。

②作个:这个。

1.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分)2.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请简要概括。

(6分)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3~4题。

(11分)洗竹简诸公同赋敖陶孙舍①东修竹密如栉,一日洗净清风来。

脱巾解带坐寒碧,置觞露饮始此回。

平林远霭开图画,西望群山如过马。

诗翁意落帆影外,孤村结庐对潇洒。

百年奇事笑谈成,向来无此苍龙声。

闲身一笑直钱万,剜粉劖②青留姓名。

【注】①舍,诗人的朋友陈元仰家。

②劖,砍去。

3.“平林远霭……对潇洒”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5分)4.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在岘山建羊公碑。

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写到“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结合末四句比较二者所表现的人生志趣的异同。

(6分)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5~6题。

(11分)夜过鉴湖戴昺推篷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苏轼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5.《夜过鉴湖》中“推篷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5分)6.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在湖上泛舟,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11分)踏莎行贺铸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7.分析上阕“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景物描写的作用。

(5分)8.赏析下阕“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妙处。

2009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9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调.度/宏观调.控降.解/降.龙伏虎搪塞./敷衍塞.责B.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C.圈.养/可圈.可点喷薄./厚古薄.今重.申/老成持重.D.臧否./否.极泰来乐.府/乐.不思蜀屏.蔽/屏.气凝神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

(4分)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

谁的环境好,“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池效应”指:▲4.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汇编及答案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汇编及答案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汇编及答案(09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鉴赏】这二十八字。

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

“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

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

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

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

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

“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答案】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

2004-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赏析专题(全国新课标) 教师版

2004-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赏析专题(全国新课标) 教师版

2004-2012年高考诗歌赏析专题【全国新课标卷】(20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答: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方法点拨】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江苏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诗歌赏析专题

江苏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诗歌赏析专题

江苏省2004-2012年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诗歌赏析专题(2012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

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

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

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解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

同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评点]此诗鉴出得好,节省阅读时间,又包罗选修所学,学以致用,命题者实为有心人!(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200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试题与答案02

200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试题与答案02

200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试题与答案02-------------------------------------------第12页============================================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⒑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屈原《离骚》)⑵,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⑶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⑷,。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⑸综一苇之所知,。

(苏轼《赤壁赋)⑹,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残阳如血。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参考答案】⑴又重之以修能⑵吾尝跂而望矣⑶蓝田日暖玉生烟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⑸凌万顷之茫然⑹雄关漫道真如铁苍山如海【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解析】今年的名句名篇默写,课外内容考查今人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雄关漫道真如铁”和“苍山如海”两句,一反前五年命题常态,应当说出乎绝大部分师生的预料,考生手足无措理所必然。

这想必是命题者突出模拟试题重围的“灵机一动”吧,只是此举一出,来年考生的背诵更将陷入茫茫苦海了。

好在高中课内4分“又重之以修能”“吾尝跂而望矣”“蓝田日暖玉生烟”“凌万顷之茫然”初中课内2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致还能收入囊中,差可告慰考生。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上善若水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20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

20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

20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调度/宏观调控降解/降龙伏虎搪塞/敷衍塞责B.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纤不染C.圈养/可圈可点喷薄/厚古薄今重申/老成持重D.臧否/否极泰来乐府/乐不思蜀屏蔽/屏气凝神【答案】B【考点】识记字音【解析】读音辨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记忆,部分词语也可以根据词义和词性来辨别读音.【解答】A.diào/tiáo,jiàng/xiáng,sè;B.xǐng/shěng,tà/tuò,qiàn/xiān;C.juàn/quān,bó,chóng/zhòng;D.pǐ,yuè/lè,píng/bǐng.故选:B.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答案】C【考点】病句辨析修改【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解答】A.搭配不当,“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可以删去“要克服”;C.表述正确;D.成分残缺,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删去“由于”。

(2004-2009)江苏卷高考诗歌鉴赏(教师版)

(2004-2009)江苏卷高考诗歌鉴赏(教师版)

(2004-2009)江苏卷高考诗歌鉴赏1.(2004)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明确】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明确】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解析】能力层级为E级。

(1)解答此题,关键是写出边塞地名和征人的戍边生活,就能说明“为什么说是一首边塞诗”。

(2)解答此题,能够理解“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特点,就能把握题意。

回答时要扣住“岁岁”“复”,“朝朝”“马策”“刀环”,“白雪”,“黑山”等进行思考归纳。

2.(2005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明确】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解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

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明确】清冷、幽静;孤独、寂寞【解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专题汇编—诗歌鉴赏5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专题汇编—诗歌鉴赏5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专题汇编—诗歌鉴赏5新高考新题目2009-06-01 1225江苏省2009届高考模拟试卷汇编——古诗鉴赏专题江苏省淮安市2009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调研考试三、古诗鉴赏(10分)⒐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吴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

长安多杏树。

⑴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4分)⑵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江苏省淮安市2009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三、古诗鉴赏(10分)⒐⑴(4分)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

(2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2分)(乐景的介绍为1分,的感受为1分)【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⑵(6分)①惜春之情(1分)。

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1分);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1分)。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1分)。

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1分);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1分)。

③故国之思(1分)。

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1分),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1分),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三点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给6分,但每点必须附带分析。

具体到每点,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2分)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李宣远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摘要逐题解析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摘要逐题解析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摘要逐题解析第一大题(语言文字运用题,共15分)第1题,考查语音(选择题,3分)。

此题难度有所降低。

考查的还是一字多音的辨析。

每个选项3组。

共涉及到12个字。

分别是“调、降、塞、省、拓、纤、圈、薄、重、否、乐、屏”。

没有什么冷僻的字,都是平时生活中常用的字。

预计,明年语音题还会考,也还会沿续这样的例题思路。

因此复习时,以多音字的辨析为重点。

第2题,辨析病句(选择题,3分)。

语病类型涉及到:1、成分残缺。

A中“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中“事件”后缺“发生”。

D中“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由于”放在“青少年”前面,使句子主语残缺。

2、搭配不当。

A中“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句中“频率”“增加”搭配不当。

3、不合逻辑。

B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存在的问题”是“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而不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

该题难度适中,病体也不怪诞。

只要考生达到训练要求,都能得分。

以后复习辨析病句,不要做偏怪的题,要把重点放在语法水平的提高上,做到从理性上认识病句。

单纯的多练,学生负担重,效果不明显。

第3、4题,是语言运用题。

语言运用,是命题者的“自留地”。

可以在考试大纲的范围(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内,较自由地创新。

形式活泼多样,往往有新题型。

第3题(4分)是根据提供的材料,提取信息,给“洼地效应”下定义。

属于“压缩语段”中的下定义。

题意是综合环境好,资金、项目、技术这些生产要素就会向这里集中,就像“洼地”由于地势低,四周的水就向这里集中一样。

看懂题目做起来也不难。

第4题(5分),根据语境(参观地震博物馆后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和运用修辞手法(排比)的要求,写一段话。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详细答案(word下载)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详细答案(word下载)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详细答案(word下载)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调度/调控降解/降龙伏虎搪塞/敷衍塞责
B.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
C.圈养/可圈可点喷薄/厚古薄今重申/老成持重
D.臧否否极泰来乐府/乐不思蜀屏蔽/屏气凝神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选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答案解析:A.极端气象事件("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
B.存在的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不合逻辑,"存在的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
D.由于(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

2009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全解全析

2009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全解全析

2009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全解全析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析】范成大书扇的原作已佚,姜夔这首次韵却留下了石湖悠然意远的风致。

淳熙十四年(1187)的夏天,姜夔从湖州赴苏州谒见范成大。

范的生日是六月初四,姜夔创作歌曲《石湖仙》为他祝寿:“……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

浮云安在,我自爱、红香绿舞。

”这首书扇次韵,与词意相关,盖即一时所作。

这28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笔画难以表现的情韵。

虽然范成大晚年营建的石湖别墅,经过七八百年的桑田沧海,早已化为劫灰,但石湖这片水域和湖堤上的九环洞桥依然存在,诗中的意境多少还可得到点印证。

可以想象,姜夔当年造访石湖,是坐船来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密,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流出来的浮萍。

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郎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得不到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而退隐石湖。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调度/宏观调控降解/降龙伏虎搪塞/敷衍塞责B.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C.圈养/可圈可点喷薄/厚古薄今重申/老成持重D.臧否/否极泰来乐府/乐不思蜀屏蔽/屏气凝神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

(4分)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

谁的环境好,“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池效应”指:▲4.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

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

(5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书沈通明事汪琬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

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

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

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是时通明杜门久矣。

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解析(2)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解析(2)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解析(2)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解析七、作文(70分)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

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

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解析】品味:根据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旧:尝试滋味;品尝:经专家品味,认为酒质优良。

仔细体会;玩味:他经过细细品味,才明白了那句话的含义。

(物品的)品质和风味:由于吸收了异味,茶叶品味大受影响。

新:同格调和趣味;品味高雅。

认真地观察生活,体会其中的意义和乐趣,这就是品味。

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书一文。

都会使你有所领悟。

只要你认真去观察,细心去体味,就会发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件事的深刻意义,就会发现自然景物也蕴含着人生道理,一书一文都会是你获得享受和启迪。

时尚:当时的风尚;一时的习尚仿照当时宫廷妇女服装的样式和时尚品味+时尚【优秀作文】从时尚走到经典提起时尚,人们往往会把它与眼下正流行的网络歌曲、80年代后作家等一批新兴概念起来。

而说到经典,人们又多会想起《白毛女》《红楼梦》这些昔日的流行。

那么,从时尚到经典,究竟要走多少路程呢?它们又是否矛盾呢?下午茶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一种社会时尚,当时贵族绅士,名媛淑女都爱在下午三四点钟品一小杯茶,吃几块甜点,下午茶也就成为英国民众普遍的时尚,从伦敦地铁的咖啡馆到曼彻斯特乡间的啤酒店,都可以找到下午茶的踪迹。

如今,有着百年历史的下午茶早已成为都市白领的一种时尚。

昔日的经典依旧时尚。

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也算得上是从时尚走到经典的一个例子。

拍摄于1995年的《泰坦尼克》是美国电影史上耗资最多的电影。

上映后立刻风靡全球,大街上随处可见它的海报,印有男女主人公画像的服饰更是屡见不鲜。

2009高考语文江苏卷(附答案详解)

2009高考语文江苏卷(附答案详解)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解析卷)语文江苏省淮安市阳光学校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调度/宏观调控降解/降龙伏虎搪塞/敷衍塞责B.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C.圈养/可圈可点喷薄/厚古薄今重申/老成持重D.臧否/否极泰来乐府/乐不思蜀屏蔽/屏气凝神【参考答案】B项“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考查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注意读音与意义的相关性。

【解析】延续近两年命题思路,完全落实在多音多义词的辨读上,应当说没有难度。

各组每对读音分别是A.diào/tiáo jiàng/xiáng sè B.xǐng/shěng tà/tuò qiàn/xiān C.juàn/quān bóchóng/zhòng D.pǐ yuè/lè píng/bǐng⒉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参考答案】C A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项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江苏省高考语文2004――2009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含答案)).

江苏省高考语文2004――2009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含答案)).

五、 (18分 (200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 21题。

草堂·诗魂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 草堂而杜甫草堂, 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 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 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 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 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 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 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 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茎兰兰担 i 尘萱苎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 ! 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 从开元到天宝, 《壮游》 , 《三吏》《三别》 , 《 jb 征》 , 《秋兴八首》 , 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 ! 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 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 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 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 ! 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案
04:(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05: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清冷、幽静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答:“为拂绿琴埃”
06:(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07:(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08:(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09: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