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喻芬芳编印【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①初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②正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指导思想:1956年规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3)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任务是参政议政。
(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3)意义: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第2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在本单元内容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生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已有初步了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破坏。
但经过重建民主与法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的坚实的政治基础,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外交往来的成功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课标要求:(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设计图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刘少奇冤案;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夺权。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
重点:“文化大革命”中法制遭破坏的表现及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的历程。
难点:(1)“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2)如何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关系二、说学情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8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2、教学过程中首先播放《开国大典》部分影像资料,播放毛泽东向世人宣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话语,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PPT,视频
讲授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影像,引导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一部宪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进行分析和归纳。
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图片和材料,以及问题设计,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讨论回答。
PPT,视频
研讨
分组合作研讨: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议会制有何区别?《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有何联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新中国的成立有关史实和历史意义;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有关史实和意义。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新中国成立和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过程;通过情景激趣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比较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史料、史识、史观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历史观点的方法。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开国大典》部分影像资料,播放毛泽东向世人宣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话语,
通过观看影像和图片,体会开国大典的深远而重大的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教师点拨、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总结评价等多种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9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3、借助问题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外经验相结合。通过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各自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一方面认识三大制度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建立的,是中国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自觉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法治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1、新中国建立了哪民主制度?
2、新中国是怎样建设民主制度的?
3、新中国为什么能建设这些民主制度?
带着上述问题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搜集、整合材料的能力
合作探究
设置相关史料,创设情境,学生思考,合作探究完成以下思考题:
1、如何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播放《开国大典》节选视频,提供相关史料。
请思考:新中国的政权特色?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播放《开国大典》节选视频,
二、法制建设——1954年宪法,提供关于宪法条文的史料。
依据材料,说明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原则?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
小组讨论总结
三、引导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学习教材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师提问:那么,究竟建立了一个怎样的新中国呢?
学生回答:(民主、独立、统一、富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在政治上如何建设新中国。
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
讲述新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5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3)通过课堂中“走进历史”、“感悟历史”、“论从史出”等环节学习,培养学习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从而使历史学习为现实服务。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播放自制多媒体资料《图说历史》,感受跌宕起伏的五千年文明史,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十分钟时间,分成四组,以、【视频资料】《开国大典》,进行情感教育,这是让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激动地一刻,挺直了腰杆的中国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灵活运用情境教学和材料教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历史。
2、 利用课件展示大量的历史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大量 的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注重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
(2)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3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讲授:合作探究问题设计1、了解人大制度2、用美国的两党制来导入,使学生一开始就对中西方的政党制度产生区别,对于难理解的政协的性质、职能等方式,材用合作形式。
通过PPT展示“申纪兰:全国唯一的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并通过问题设计,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展示PPT图片,美国两党政治的竞争图片,转入中国的政党政治。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组织答案的能力看材料合作探究1 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2根据第二段对话,你能说出全国人大的职权吗?它在我国处于什么地位?3人大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第三段对话中发扬民主和实行集中各体现在哪里?PPT展示“申纪兰的图片及问题设计探究:对于“民主集中制原则”“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与西方议会制的不同”等问题,学生不理解,所以本环节,我设计了合作探究与合作学习,设计了合作探究与合作学习,通过多媒体PPT展示出问题,更好的理解内容合作探究通过PPT课件展示出合作学习的材料小结学生通过填空对本课进行小结展示结构图中国的民主是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的民主;学生通过填空对本课进行小结展示结构图中国的民主是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的民主;学生通过填空对本课进行小结展示结构图中国的民主是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通过PPT展示新中国初期在政治、科技、经济等方面的成就。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2)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2)【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的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
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商代的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中国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秦朝至清朝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呢?讲授新课:一、开国大典(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在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后,国民党败北逃亡。
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加紧进行新中国成立的各项筹备工作。
于是在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文,思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怎样的准备?学生答:(1)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纪元等事项。
材料:国旗的确定,是在广泛征求设计图案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时提出国旗应征图案有3个条件:一要有中国特征;二是要含有中国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等因素;三要有政权的特征,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并且要庄严整洁,一目了然。
通过一个月的征集,共收到近3000副图案,在9月25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进行到第五天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约请各方人士,包括郭沫若、马寅初、徐悲鸿、马思聪等召开座谈会,当时著名的剧作家田汉看中了第32号图案:在红色的旗面上,镶有一大四小五颗黄星,顶端有镰刀斧头,经过讨论,毛泽东决定把镰刀斧头去掉,最后决定以五星红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岳麓版必修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的曲折发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理解三大政治制度所体现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难点: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的选择,认识三大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课型:高一新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展示材料——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延安“窑洞对话”黄炎培:“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然后扣题设问:根据材料指出“这条新路”是如何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的?“这条新路”能不能让我们“跳出周期率”?用“窑洞对话”导入既紧扣了本节主题又形成了思维冲突,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窑洞对话”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探索又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抉择和中共的智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年级:______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________【课标要求】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学习难点】如何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自主学习】第一章:民主之基——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准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间、地点、内容2、成立:3、意义:第二章:民主之魂——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一)法律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结合材料和教材,思考:“五四宪法”的目的、内容、性质、原则、历史意义。
(二)制度建设:三大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老干妈”的传奇故事我叫陶华碧,1947年,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七岁那年,听村里的老人们说什么“宪法”、“人大”、“人大制度”,什么意思啊?我也搞不清楚,没文化,真可怕啊。
生活虽然艰辛,但是我自食其力,自主创业,创办了“老干妈”辣椒酱。
终于,“老干妈”规模越做越大,生意越来越好,街坊们纷纷来我的工厂里干活,他们都说日子终于好过了,我也成了纳税人,和街坊们聊天时老是听到他们说要选人大代表了,我就去问了儿子,终于明白了人大代表是干什么的,突然有一天,邻居们都纷纷表示要选我当人大代表。
在大家的支持下,经过村、县、市、省的层层选拔,我当上了贵州省的人大代表,2012年,我参加了两会,我们在3月4日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推选吴邦国为主席团常务主席,通过了大会日程,决定了大会副秘书长,我们还表决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听取和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等等。
最新-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 精品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一、课标及三维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复习回顾:___________年10月1日,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的代议制政体大多实行三权分立,___________行使立法权,___________行使行政权;政党制度大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
1917年10月,俄国爆发___________,起义成功后建立世界是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俄政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统一;政党制度实行_________________党一党执政。
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归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四.巩固训练:基础检测: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B、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胜利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最早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文献是:A、1949年人民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B、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56年的中共“八大”决议D、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A、上层集中B、基层民主C、分权与制衡D、民主集中制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A、1949年新中国成立B、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C、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5、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规定了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B、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C、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能力提升: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法律依据:A、《论人民民主专政》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下列不属于民主党派参政基本任务的是:A、参加国家政权B、确定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C、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3、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原则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起来的4、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村民民主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2018年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万钢和无党派人士陈竺分别担任科技部和卫生部部长。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2 岳麓版
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假如你是德州市十二届人大代表,请问:(1)你履行什么职责?(2)这个职责的来源是什么?(3)履行这个职责有什么重要意义?(4)请你给人大提个——议案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展示成果,教师点拨,通过这个探究活动层层深入理解人大制度的意义。
合作探究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我在讲授本课的时候使用了多媒体技术,我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就先播放了一系列历史图片,图片的播放,加上我对图片的说明能立即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授课中,我播放了开国大典等历史资料,目的是让学生能融入历史中,通过营造历史情境,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产生自己对历史问题以及相关政治问题的感悟。在讲解民族区域自治问题的时候,我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猜测不同的民族,这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非常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我按 照“设计学案,学生自学;任务驱动,探究学习;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本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够将新课程理念有机的融入到教学之中,恰 如其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扮演引路人的角色,通过精心的设计,将学生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案得到了很 好地使用,学案的精心设计对学生的预习进行了有效的指导,这是本课的一大特点;本课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教师把历史课的知识进行了拓展和迁移,把政治学科的相 关知识也补充到历史课中,使学生加深了对新中国政治的理解。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6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教学环节(如:导
入、讲授、研讨、探究、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播放音频《开国大
典》,同时ppt展示
新中国建立的相关
图片,并配以教师编
写的导入语:“伴着
《义勇军进行曲》,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
告成立,由此开创了
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人民迎来了当家作
主的新社会,为了
建立社会主义新型
民主政治制度中国
共产党领导中国人
民进行了不懈的努
力。
今天让我们一起
走进第21课新中国
的政治建设。
”
欣赏图片,
观看视频
《开国大
典》,培养
情绪,进入
状态
课前用多媒体出示新中国成立的有关图片引
起学生关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和认知需求,为正式上课的切入做好铺垫。
下
面是部分图片:
上课播放影视文件:《开国大典》导入新课。
下面是视频截图:。
【历史】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程目标: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如何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正式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 几个概念的辨析(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3. 代表的产生方式和组成情况(1)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2)组成情况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4. 历史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5. 发展历程(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发展①. 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初步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②. 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3)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4)结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③. 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即“文革”时期)(5)表现:形同虚设,名存实亡。
十年间未召开一次普选④. 恢复、发展阶段(1976— )(6)恢复前提:文革的结束(7)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活动:加强立法、推动民主和法制建立、并进行对外合作思考: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能得出什么经验教训?6. 经验和教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顺利进行,如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挫,人民的民主权利就会受到践踏,国家政治生活就不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岳麓版必修1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探究问题二:请归纳说明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制定的目的、内容、宪法的性质和意义。
目的:保证政治上从新民23))确规立定了了我 人国 民的 的政 权治 力制 和度 义和 务政府组织原则
(4)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
1947年建立 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
从图片上可见,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实施在政治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坚强了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全面发展。 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维护国家 的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 ①国情②中国共产党长期民主革命斗争的经验积累 (2)内容 (3)前提 国家统一领导下 (4)依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实施 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6)作用 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实现了民族平等
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1956年建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探究问题三: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区别。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主 要区别?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后来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 展历程?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 确立了人民代表制度。
政 治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制度建设)
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制度建设) 设
构建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开国大典、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发展情况。
二、能力与方法1、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2、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内在关系、建立的意义和特征。
3、学生通过课前网络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课堂的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探索,培养学生联系社会实际、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学习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度民主的政治体系。
它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
2、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逐步完善。
树立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增强学生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义。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高度民主、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立的原因、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自学导引】一、开国大典问题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时、地、任务、内容?问题2:为什么说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体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特色?问题3: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二、第一部宪法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目的、性质、内容和意义是什么?问题2、要求学生分析部分宪法条文,回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怎样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2)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
(3)宪法颁布有何意义?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⒈确立⑴时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与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
⒉曲折发展⑴1957年,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了的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⑵十年“”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⑶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人大加强工作,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在中国现实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⒈确立⑴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专制独裁的历史,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⑵经过①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②19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和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制度的确立。
⑶组织形式:是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一届人大之后,政协成为、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⑶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调动了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⒉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的方针,做为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得到了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拥护。
⒊挫折⑴1957年的斗争扩大化,使很多民主人士被错划为右派,无法参政议政,严重破坏了多党合作制度。
⑵“”时期,民主党派停止活动,政协工作限于瘫痪。
⒋恢复和发展⑴“”结束后,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得到恢复,并得到了新的发展。
⑵1992年,党提出与各党派“,, , ”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⒈基本内容:在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⒉实施⑴《》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⑵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对自治区的类型、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区内的民族关系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⑶1954年,第一部《》对这一制度做了更明确的说明。
⑷到1956年,我国已建立了大省级自治区,余个自治州、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已经初具规模。
⑸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重新得到落实。
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⒊作用:这一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
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也日益繁荣与发展。
【重难诠释】⒈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⑴对人民大会制的理解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占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人民不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而且也要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不仅应该是法律上、原则上的“主人”,而且应该是政治现实中的主人。
②选民民主选举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这样,由选民通过民主选举程序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由他们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也就构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③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
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我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主要通过两大途径来实现:一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二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这些国家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由此可见,无论在国家机构的建立还是运行过程中,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④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选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我们可以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归纳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⑵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本质区别①阶级本质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②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按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合一原则组织和活动;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和活动。
③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则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
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在长期有政权建设实践中创立的,它是在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因此最适合中国的国情,也最有生命力。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
根据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规定,我国各级人大代表都由选民通过直接或者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各级人大代表必须对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负责,受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有权依法撤换自己选出的代表:人大代表必须深入选民中了解他们的意愿,及时向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报告自己的工作,听取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人大代表有权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讨论和决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等等。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权力。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这一规定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国家权力与人民权力的统一。
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充分表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权力的行使和实现过程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要保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能保证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将国家机关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有序化,从而既保证中央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保证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
具体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权力。
凡全国性的重大问题,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由它授权的国务院作出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则有权决定地方性的重大事项,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还可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盛自治区、直辖市,省会所在地的市,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可制定地方性法规;等等。
⒉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⑴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形式第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政协是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代表人物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第二,中共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召开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通报重要情况,就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候选人名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名单,同各民主党派进行协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第三,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人大代表在各级人大中以人民代表的身份参政议政和发挥监督作用;第四,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和县以上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领导职务;第五,推举符合条件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检察、审判机关的领导职务。
⑵特点中国的多党合作制既不同于有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也根本不同于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而具有一些显明的特征。
第一,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
虽然共产党同其他民主党派在法律上是完全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但在政治上,各个民主党派是接受共产党领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