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导论文字版

合集下载

朱立元美学第一编美学导论

朱立元美学第一编美学导论

朱立元美学第一编美学导论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第一节审美现象一、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艺术欣赏在本质上一种高级审美活动二、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审美现象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或者换言之,它应当是主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审美关系。

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蒋孔阳在《美学新论》对审美关系的论述: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

这是突出强调了审美关系中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性特征。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这一自由有两层意思:一是外在的自由,是从外在事物实际的功利关系束缚中超越、解放出来;二是内在的自由。

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蒋孔阳关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四个特点的看法正确的揭示了审美关系与其他种种关系的主要区别,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一般来说,审美现象就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的。

1、审美对象:是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科学等多种多样的对象。

审美对象中与主体及其没敢相对应的结构是多层次的,分为形式层、意蕴层、意蕴层后面更深沉层面,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

2、审美主体:是进入审美关系的人及其美感。

审美主体的构成层次与审美对象的构成层次是对应的。

分为形式层、意蕴层和“存在”。

3、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层次:静观关系、对话关系、存在关系。

四、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所谓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指的是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从来都不是如此,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存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它们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

☆审美现象历史性的理解具有哪些意义?1、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审美现象。

美学导论复习提纲

美学导论复习提纲

美学导论复习提纲美学导论一、术语解释:1.美感经验:所谓美感经验,从心理感受上说,就是审美活动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在这一刻,你的整个生命仿佛被一种神奇的光所照澈,你的身心仿佛被凝结、聚集在这种瞬间状态中,你仿佛被眼前的景象、形象所震慑、吸引,这使你暂时忘记了此外的一切,既包括你的俗常生活和操劳,也包括利益的计算和得失的考虑,整个地凝神关注于此情此景之中,在那里流连忘返。

2.表演:所谓的表演通常是指把看不见的、秘密的或内在的东西呈现为可见的和外在的。

3.美:美处于相对统一和平衡的矛盾状态。

它的形式特征是柔和、和谐、安静和优雅。

就美而言,它给人一种轻松、愉悦、放松的美感。

4.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认为移情是把人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它抓住了审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征,缺陷是否定审美对象的客观性。

5.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和培养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

6.巫术直觉:它是原始人类通过生命活力的普遍可交流性与周围世界进行直接的、前理性的交流方式。

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活生生的形象,而人类,就像这些充满生命活力的活生生的形象一样,被普遍的生命活力所支配。

7.赋形活动:就是作为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审美活动具有一种符号化的能力,赋予事物、纷繁复杂的感性材料以及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以符号形式的活动。

8.喜剧:喜剧作为美的一种形式,是指那些体现一定社会意义,反映先进与美好、落后与丑陋的冲突,以颠倒、自相矛盾、非理性的形式表现本质的荒谬现象。

9.直觉说:也称表现说,代表人物是克罗齐,认为直觉是抒情的表现,直觉就是艺术,也就是美,把艺术从周围的事物中孤立出来,认为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没有功利,没有概念和逻辑,不是道德活动等,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和形式主义的。

美学概论文字版

美学概论文字版

美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美学:是一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理解这一定义的两个要点:*其一,强调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了“动物”具有审美能力。

*其二,这一概念突出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不是其他的关系。

二、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1、美学学科的萌芽,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什么是美”*2、美学学科的创立,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一书。

*美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的情感领域*3、美学学科的提升,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是通达人类自由境界的唯一途径。

美学的学术品格得到提升。

* 4 、美学学科的科学化马克思:不仅提出了许多著名而又科学的美学论断,而且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持,也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四、美学研究的方法1、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上而下”的方法,这主要适用于19世纪中叶以前,另一类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多见于19世纪中叶以后。

*自上而下的方法:“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又称哲学思辨,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

这种方法把审美现象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加以探讨,从某种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

*自下而上的方法:又称经验描述,是19世纪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者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者侧重于主体内在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的外在和表面,强调吸收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

*2、几个具体研究方法*第一,社会学方法。

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探讨美的起源、本质和特征等。

把审美现象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习俗风气等联系起来考察,从中探讨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的变迁等问题。

理论代表人一: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说:种族、时代和环境哥特式建筑何以在十四、五世纪大规模地出现在欧洲?理论代表人二: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人论世谈文学*第二,心理学方法。

美学导论 (2)

美学导论 (2)

美学导论复习1.李商隐的《锦瑟》p104 杨艺的《泪》p105 从两首诗的美的特征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泪》杨亿锦字停杼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垅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拭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多情不等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论述:1)美具有客观存在性,具有物的尺度的完善性。

美是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

美是一个感性具体的存在。

让我们去听听那悠远的晚唐之音。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

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晚唐政乱飘摇,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旋涡并成了牺牲品。

《泪》是一首伤春之作,前3联列举历史上6件与悲哀有关之事,写6种泪。

——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垄水回肠后,更听巴猨拭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2)美具有形象的可感性。

美,不是不可捉摸的。

凡是美,都可以直接被人们的感官感知,都具有形象。

如李诗中的人间美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而宋诗《泪》中列举历史上6件与悲哀有关之事,写失宠、别离、伤逝、怀德、绝域怀乡与英雄末路等6种泪。

美与形象是结合在一起的。

3)美符合人的尺度,与人有内在同一性,具有感染性。

任何事物的美,都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给人一种享受和陶醉。

美是一个整体,它与人的尺度是相互依存的,有内在统一性,美的感染性也是从这种统一中表现出来的。

“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

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泪》最后一联写出了诗人感伤身世之泪。

4),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客体形式中必然包含着符合自己形式的内容。

第一章 美学导论

第一章 美学导论

浙江理工大学课程教案(第一讲)教学内容一、为什么要学习美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爱美也要知美知美“所然”更要知美“所以然”。

美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有着密切关系的科学。

1.通过掌握美的规律,能够增强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自觉性,提高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从形式上来说。

审美能力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别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

2.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从内容上来说。

审美观与伦理观、真理观一起构成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审美观是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和评价。

审美观直接指导着人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

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胸怀崇高的审美理想,明辨美丑善恶的界限,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3. 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工作。

从思维上来说。

普通美学是与特殊的专业美学如文学美学、戏剧美学、电影美学、电视美学、服装美学等不同的美学,它主要阐述各专业美学所共有或共通的带有普遍性的美学问题。

它超越各专业美学,提供给人对社会人生、艺术、自然等方面的总体认识。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二者从基底分手,回头又在塔尖结合”。

2001年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时,组织了名为“艺术与科学”的展览,又邀请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发表了一次露天演讲,题目叫做《物理与美学》。

千余名清华学子参观了展览,聆听了演讲。

杨振宁博士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侃侃而谈物理研究中的美学发现和审美乐趣,以及自幼受到的中国美学思想熏陶对其物理研究及一生的影响,听者为之倾倒,为之动容。

有学子慨叹:从来没有想过,美学离我们这么近!实践证明,掌握美学理论知识和提高审美能力,不仅有助于文科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工作,而且有助于理工农医类学生的学习和工作。

张法 美学导论 笔记

张法 美学导论 笔记

张法美学导论笔记张法的《美学导论》是一本介绍美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发展历程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本书的笔记:1.美学定义: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哲学学科,它关注美的本质、起源、表现形式以及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评价。

2.美的本质: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它是人类对事物的形式、色彩、声音等方面的审美评价。

美是多元的,不同的文化和个体可能对美有不同的标准和理解。

3.美的起源:张法认为,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美有着深刻的感悟,这种美感逐渐发展成为审美活动。

4.美的表现:美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自然景观、艺术作品、音乐、舞蹈等。

美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5.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评价:人类对美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美的理解有所不同,这也反映在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上。

例如,古希腊时期的人重视和谐与秩序,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则更加关注个性与创新。

6.美学的研究方法: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分析、历史研究、心理学分析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美的实质和内涵。

7.美学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美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已经开始探讨美的本质问题;中世纪时期,美学成为了神学的一部分;文艺复兴时期,美学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美学则更加注重审美经验的分析,强调个体在审美过程中的主体性。

8.美学的意义:美学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美的本质,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品味。

通过学习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9.美的表现:美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自然景观、艺术作品、音乐、舞蹈等。

美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10.美的分类:美的分类包括自然美(如山水、花鸟)、人文美(如建筑、雕塑)、艺术美(如绘画、音乐)等。

11.美学的基本问题:张法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美”、“如何认识美”和“如何评价美”。

美学导论

美学导论

一、美不等于美学什么是美学,我们不妨从一个最有趣的现象开始:每个人都知道美,很少人知道美学,人人追求美,很少人追求美学。

美,很早就出现了。

千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里就有了壁画,中国出土山顶洞人的装饰品,还有各种语言文字中的“美”字,是没的存在和审美意识存在的最确切的和最有力的证明。

中国的甲骨文里有“美”字,英语里有beatuiful,各国的语言里都有“美”这一词汇的出现。

词汇是现实的反映,有美字的存在,就说明有美存在。

人们也会用美来谈论和感叹他们认为美的事物。

《左传》昭公元年,吴公子季札观当时朝廷之乐和各国之乐,每看完一段,谈一段开头,每次的开头都是“美哉!”然而,严格的说,刚才我们说到的这些,只是涉及到了美,而不是美学。

什么是美学?如果我们拿这个问题让不同的美学家来回答,我们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现在我们来看看三个不同的答案:1.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

2.美学是艺术哲学。

3.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

(我想问下,这三个答案中,大家支持哪一个答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个答案。

答案1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这个最容易让不懂美学的人认同,因为它逻辑上最没有问题。

这个答案,也被不少从西方到东方的权威辞典所选取。

比如《大英百科全书》(1964年版)说:“它是关于美及其在艺术和自然领域中表现的认识”。

日本的《广辞苑》(1984年版)说:“阐明自然和艺术中美之本质与结构的学问,它以美的一般现象为规定对其内外条件和基础发展进行阐明规定。

”但是,这个答案在中国,最不为人所选取。

因为,从表现上看,这个定义只是同义重复,说了等于没有说;从深层面来看,人们会进一步问“美”是什么。

这又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讲清楚的。

答案2美学是艺术哲学。

这时西方美学史上较多的一批美学家的观点。

比如说黑格尔。

但是对此人们要问两个问题:一是这个定义把艺术意外的美学文派排除在美学之外是否合理;而是艺术哲学与艺术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美学概论美学导论

美学概论美学导论

美学概论美学导论美学概论是学习和研究审美及艺术的理论和哲学基础的学科。

它涉及到各种形式的艺术、审美经验和感知,以及审美判断和观点的形成。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美学概论的重要内容:美的定义、美学理论和美的意义。

首先,美的定义是美学概论的核心内容之一、美学学科中,美的定义有诸多不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取决于观察者的主观感受。

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为客观美学。

另一些人认为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是个体心理的产物。

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为主观美学。

还有一些人认为美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对美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

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为相对美学。

其次,美学理论在美学概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美学理论包括各种对美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包括哲学美学、心理美学、社会美学和符号学美学等。

哲学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和属性的学科,主要关注美的定义和价值。

心理美学是研究人类对美的感受和感知的学科,主要关注审美经验和感受的产生过程。

社会美学是研究美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作用和影响的学科,主要关注美的社会意义和功能。

符号学美学是研究符号与美的关系的学科,主要关注艺术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

最后,美的意义是美学概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美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美可以带给人们愉悦和享受的感受。

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等美的存在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其次,美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对美的观察和欣赏,人们可以培养出对艺术和美的敏感和理解,进而在自己的创造中运用美的元素。

最后,美还具有深远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美被用来表达和传递文化、价值观和历史记忆,同时也被用来反映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和文化发展。

综上所述,美学概论是对美的研究和理论的学科,涉及到美的定义、美学理论和美的意义。

通过对美的研究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美在个人、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美学导论

美学导论
第一讲 导论
• 1、什么是美学 • 2、在中西比较中确立中国美学和艺术的特 征 • 3、居间的象:中国美学和艺术的秘密 • 4、中国美学的范畴系统 • 5、中国美学的发展脉络 • 6、中国美学的思想资源 • 7、中国美学的现代化进程
美学词源考证(一)
• 一、西文中的本来意思 • 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A. G. Baumgarten, 1714-1762)于1735年首 先使用,其拉丁文的写法是aesthetica,鲍 姆嘉通用它来翻译希腊文aisthesis,其本义 是感觉或感性认识。英文通常写为 aesthetics或esthetics
墨竹图Ink Bamboo 藏吉林省博物馆 纸本墨笔 60x30
郑燮(Zheng Xie, 1693-1765)
衙斋竹图 Bamboo in Government Office 藏徐悲鸿纪念馆
与具象和抽象艺术相应的西方美 学理论
• 1.再现论或者模仿论 • 2.表现论或者创造论
与半具象半抽象艺术相应的中国 美学理论
文同( 文同(Wen Tong, 1018-1079) ) 墨竹图( 墨竹图(Ink Baboo) )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绢本墨笔 131.6x105.4
李衎, 李衎 Li Kan, 12451320
竹石图 Bamboo and Rocks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163.5x102.5
文征明, Wen Zhengming,1470-1559
庞贝城壁画:酒神狄俄尼索斯
Angel of the Fifth Trumpet
基督和天使
乔托:笃信(约1306)
马萨乔:三位一体(约1427)
三位一体透视分析
波拉尤洛:圣塞巴斯提安殉难(1475)

美学概论美学导论

美学概论美学导论
鲍姆嘉通、康德: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 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 黑格尔: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的艺术; 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是生活。

返回
中国当代美学界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观点
朱光潜: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美学 是艺术哲学; 洪毅然: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美学是 关于美的规律的学问; 蒋孔阳: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 审美关系; 李泽厚: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 美和艺术的科学。
返回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自上而下”的方法 ; “自下而上”的方法 ; 体验—反思—思辨的方法 。

返回
“自上而下” 的方法

即把美的范畴和观念,作为最高原则和逻辑起 点,用形而上学的方法,通过美概念的运动, 自上而下地演绎、推导出一切审美现象,形成 美学概念体系(从抽象到具体的、以思辨方式为 主)。英国的培根喻之为“蜘蛛吐丝织网式”的 玄学思辨方法。代表:柏拉图、普罗丁、康德、 黑格尔以及现当代的表现主义美学、存在主义 美学、现象学美学、直觉主义美学、新托马斯 主义美学和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等。
返回
第二节 美学史的简要回顾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状况;
现代美学的重要转变

返回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到16世纪) ; 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十九世纪) ; 语言学阶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 二十世纪60年代) ; 文化学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 。

返回
认识论转向


在人们理性精神的光辉的照耀下,哲学逐渐从 关注作为世界总体的存在转向关注人本身对世 界的认识、人获取真理的途径、过程和方法, 人如何确定知识的可靠性、真理性,等等,哲 学的重心也就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 关注“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它要求在 对世界作出判断之前,应先对认识的可靠性和 可能性作出回答。代表学派:英国经验主义、 大陆理性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

1美学导论

1美学导论
《韶》乐“尽善尽美” 《武 》乐“尽美而不尽善” (孔子)
西方: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和谐=杂多+比例(适 当的数量关系 )
适合于直观的事物,也适合理性事物
既可以是人的外在形式,也可以是人的内 在精神、天体运行的神秘秩序。
• 苏格拉底:美和善同义,一个事物适合另 一种事物
柏拉图:现实的美、感性的美、相对的美 超现实的美、理性的美、绝对的美
惠施的立场 庄子的态度
主体与对象的相互作用揭示了自我与世界 的根本统一性。
解释学的关怀
对话 :对艺术品的欣赏时: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民族所表现的风格不同;艺术家的 表现
实际上还加入了人要表达的意念、主题的
需要
主客关系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入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自然事物的存在为我们的审美提供了素材和 条件,只有审美者亲自地观赏它,这个景 物才展现出来。
“美” :作为物质的自然景物/艺术品和人相 互作用产生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 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 子·秋水》
人体是左右对称,所以人偏爱对称的形象 人与宇宙都是以黄金比例为基本原则的
美作为价值表现: 美存在的事实证明在于人“感受”到了美, 形象性如何从其他属性中独立呈现出来? 对象对于审美主体的意义和价值被关注, 美是作为人类的表现和可能性被理解
审美人类学 审美文化学 审美个性
审美人类学
人类对某些感性形式的直觉方式和情感感 应模式——基于人类具有相同的有机体组 织和共同的基本生存经验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哥拉)
美作为感性形式:
“当一个对象单纯因为它的形式在我们心 中引起快感,而不引起占有的欲望,它是 美的” (康德) 人“感觉”到了美,美是一种愉悦/快感— —不因为感官的享受而来的快适,也不是 获得新知识的愉悦——它的形式

美学导论

美学导论

第一章美学导论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

但是,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或禅宗美学思想,都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认识与知觉的统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思想始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伦语·颜渊篇》)。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和同情心”,但是儒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墨家学派主要以重生产的实用美学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墨子佚文》)补充了儒家重人而忽视物的不足,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道家则进一步形成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补充了儒家的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略个性自由的不足;法家则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道也,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文雅·释诂》)补充了儒家重礼仪而忽视社会变革的不足。

两汉在先秦基础上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一是以《淮南子》为代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儒、法各家的美学思想;一是以杨雄为代表,继承发扬了思想中合理进步的因素,同时又表现出不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气概。

两汉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从人物品藻开始,波及诗、文、画、山水、庭院等。

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以及艺术家大量涌现,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

在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两汉艺术繁荣与发展迅速,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还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王羲之的书论,陶渊明的诗及《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

现代美学导论

现代美学导论

现代美学导论导论美学是一门探讨美的本质、美的价值以及美的体验的学科。

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现代美学关注的是当代社会中的美学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现代美学的特点、发展和影响。

一、现代美学的特点1. 多元化的审美观:现代美学反对传统的统一审美标准,认为美是多样化的,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独特的。

现代美学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多样性,鼓励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美。

2. 艺术的自由表达:现代美学强调艺术家的自由创作和表达,主张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个性和创新。

艺术家可以选择多种形式和媒介进行表达,可以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规范。

3. 强调观念的重要性:现代美学注重作品背后的观念和思想,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观念的表达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作品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态度。

二、现代美学的发展1. 启蒙时代的影响:现代美学的发展与启蒙时代的思想密切相关。

启蒙时代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反对传统的权威和束缚。

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对美的定义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超越,提出了新的美学观念。

后现代主义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不稳定性,认为现实是多元的、相对的。

这种观念对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科技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媒介和表达方式。

数字艺术、网络艺术、虚拟现实等新兴艺术形式的出现,使艺术与科技融合,呈现出新的审美体验和表现形式。

三、现代美学的影响1. 丰富了审美体验:现代美学的多元化和个体化特点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中寻找自己喜欢的美,享受到更多样的艺术体验。

2. 推动了艺术创新:现代美学强调艺术家的自由表达和创新,促使艺术家们勇于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和形式。

这种创新精神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3. 反思传统观念:现代美学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

美学导论1

美学导论1

美学导论1美学导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内容要点:第一节美≠美学1.美的普遍存在美的体系2.美学的定义答案1: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大英百科全书》答案2:美学是艺术哲学(黑格尔)答案3:美学是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李泽厚)3.美学的困难(柏拉图)第二节美如何成“学”1.西方美学成“学”的三个基础基础1:对事物本质追求(最早、最重要基础)基础2: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源于古希腊人)基础3: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2.中国在三个基础上不同特征第三节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1.从柏拉图到鲍姆加登到康德、黑格尔2.西方美学的三套模式模式1:从美的本质到所有美的现象(自然、社会、艺术、科学、制度......),以现象-本质为基本结构;模式2: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以主体-客体为基本结构;模式3: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以美-艺术作为基本结构,从哲学上说,一般-典型为基本结构3.现代以后的转变第四节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1.“美学”中文的定型2.中国美学的三阶段3.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倾向20世纪80年代重要现象是,当中国学人发现西人以严密的逻辑否定了美的本质之后,在有分量的美学著作中,谈美的本质的人就越来越少,走向了寂境了。

第五节美学如何存在1.美学的种种困难困难1:发展多舛困难2:自身混乱困难3:逻辑矛盾困难4:名实悖论2.美在虚实之间3.美学的基本问题重点:美学的历史和美学的基本问题难点:aesthetics(美学)的字义显示的美学的内在的复杂性美学的基本问题和结构第二章什么是美内容要点:第一节柏拉图之问1.柏拉图之问的根据2.柏拉图之问的意义3.柏拉图之问的悖论第二节美的本质的追求历史1.西方发展路线柏拉图(理式)→亚里士多德(形式)→普罗提诺(一的光辉)→阿奎那(完整、形式、光辉)→文艺复兴(形式)→英国经验主义(感官快适)→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休谟(心理构造)→柏克(物的感性)→狄德罗(关系)→康德(合目的的形式)→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特征1:两种根本特征2:主客观的“关系”对美的重要性特征3:从一般联系到一种辩证关系特征4:从一般客观到个人主体特征5:三大定点的确立形而上根据理念(客观事物)形式△快感(主体心理)2.苏联发展路线3.中国发展路线第三节“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1.从图像论看美的本质的无意义2.从词性看美的本质的迷误3.从句型看美的本质的虚幻第四节言说“美”的三种新方式1.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2.海德格尔的美的不可言说3.巴尔塔萨的美在相遇第五节美如何在重点:关于美的本质的发展路线难点:对美的本质的否定和关于美的本质的三种新论第三章美怎样获得内容要点:第一节美:从何谈起1.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态度:认识态度、功利态度、审美态度2.事物固有的三种属性属性:知识属性、实用属性、审美属性3.从审美心理学到审美现象学第二节美:基于心里距离1.从虚静开始的心理距离2.心理距离中主客双向加括号的过程和内容3.心理距离的结果:美=美感的两个公式美=客体形象+主体美感美感=客体的美+主体的快感第三节美:呈现为直觉形象1.直觉的理论2.直觉的内容:直觉形象与形象直觉美=客体形象+主体美感=直觉形象美感=客体的美+主体的快感=形象直觉3.直觉之“境”及其审美主客体的统一第四节美:表现为内模仿和移情1.心理完形:从主体改变客体2.内模仿:主体遵从客体3.移情:主体变成客体移情是以内模仿为基础移在客体上面的情感的性质总与客体自身的性质或性质的某方面有同质之处移情讲的是由主体移向客体,突出的是主体作用移情是主客体的浑然合一第五节美:体现为主体同构1.完形理论中“力的式样”的同构2.中国理论中“天下一气”的同构3.同构的内容第六节美:走向意义深处1.艺术作品与审美知觉2.艺术审美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客体方面,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质料为艺术形象,在主体方面,是从审美知觉到艺术呈现。

美学导论文字版

美学导论文字版

美学导论第六章第五节美,在变像中凝结讲课思路:1.划分文章结构,分析段落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脉络;2.利用关键词串联法以点带面和顺口溜增强授课的趣味性,加强记忆的深度,对本节内容形成整体掌握;3.推荐阅读书籍帮助学生做课外的延伸,养成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讲课方式:1.口头授课为主2.小组讨论为辅讲课工具:教材+课件演示+传统板书文章结构划分:第一部分(第1段):青铜文化概述第二部分(第2—8段):分析饕餮形象,重点:重组变形第三部分(第9—10段):人兽关系:饕餮吃人到人乘猛兽第四部分(第11段):青铜纹饰仪式的二重性第五部分(第12段):关于美正式产生的异议并猜测原因关键词:青铜文化饕餮重组变形人兽关系和谐思想一、第一部分(第1段):青铜文化概述(一)青铜文化的大致发展:(板书其时间轴)兴起时间:4000年前持续时间:15个世纪最光辉时期:从商到西周(3600年前—2770年前)(二)青铜器的类型类型繁多(农、礼、兵、食、酒、盥、水、乐、杂、车等)→礼器和兵器→礼器(最与意识形态和美学相关)(三)青铜器的纹饰对于美学来说,在青铜礼器中,饕餮形象是当时最激动人心、最能负载那宇宙整合力量的形象。

在15世纪的演变中,是重组变形和人兽关系这一形式法则构成了青铜纹饰变化史中的主旋律。

而两种形式变化都与饕餮形象有关。

结论:饕餮形象是理解青铜时代思想史和美学史的关键。

二、第二部分(第2—8段):分析饕餮形象,重点:重组变形提出问题(第2段):从夏王朝的一统天下开始的青铜时代,以饕餮形象为中心的重组变形和人兽关系反映的又是什么样的规律呢?方式:说课人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一)从对饕餮形象的分析看(第3、4段)1.饕餮是:①一种非常狰狞的兽型头像②一种文化想象的产物③饕餮两字的意符都有“食”,饕餮与吃有关。

如:【成语】:贪如饕餮【拼音】:tān rú tāo tiè④中国上古文化的特点:饮食在仪式中的重要地位⑤吃与政治安定、天下太平的关系:引用《左传》《国语》《国语》的逻辑:味和—气和—心和—政和2.铸着饕餮形象的鼎(第4段)①在功能上是盛饮食的器具②鼎是王权的象征③它的主要功能是具象的,指向的是实实在在的政权。

设计美学导论

设计美学导论

1、现代人的环境需求表现为回归自然、尊重文化、高享受和高情感的多元性、自娱性与个性化。

2、平面艺术设计是利用视觉符号和形式语意按照审美的基本规律进行艺术设计的审美表达。

3、何谓艺术设计的真实性与倾向性?艺术设计的真实性,是指艺术设计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美所达到的正确程度。

艺术设计的倾向性,是指艺术设计师的社会思想、美学观念、生活经历、内在情感在设计中的体现,也就是从设计中表现出来的、艺术设计中体现出来的社会思想、美学观念、生活经历、内在情感的总和以及与设计固有的客观意义的有机融合。

倾向性是建立在艺术设计真实性的基础上,包含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4、艺术设计的典型性则是指艺术设计形象以及它鲜明独特的个别性概括社会的某些本质、规律所达到的深度、广度以及艺术设计造诣上的精美程度。

艺术设计的典型性包括艺术设计材料与装饰的典型性,地理环境的典型性,民族风格的典型性。

衡量各类不同的艺术设计作品的典型性,有不同的侧重点。

5、因此艺术设计作品就是能给社会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审美需要。

6、艺术设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1、对时代与年代的张显,即有时代特色,又有年代特征。

2、美感与快感的交流,包括心理的、生理的、精神的、物质的、人性的、兽性的。

3、吸收与提纯的取舍,即取众家之长,融汇贯通。

4、融合创新的互动,即仿古不泯。

5、宽泛与单一的把握,即以窄求宽、触类旁通6、流动与静止的调控,即审美流、审美域、形式美、意识流。

7、艺术设计师的生活经验包括直接生活经验和间接生活经验。

8、创作个性就是一个艺术设计师区别于其他艺术设计师的主观方面的各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明显特征的审美总和。

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审美观和艺术设计修养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的社会经验、思想情感、个人气质、审美理想以及创作才能的结晶。

9、艺术气质分为四种:多血质、抑郁质、胆汁质和粘液质。

10、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审美表达方式和其他任何表达方式一样,其可贵和有价值之处就在于一种“原创性”和“本源性”。

美学导论(2012版大字版) 2

美学导论(2012版大字版) 2

美学导论一.名解:什么叫美学从对象上讲,美学就是研究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对审美活动进行系统专门反思的一门学科。

从方法上讲,美学是一门综合思辨、实证、体悟,具体采用“理想类型法”来进行研究的学科。

(“理想类型法”,实为“纯粹类型法”,就是通过建构理想的类型或纯粹的类型来理解研究对象的方法。

所谓理想类型,就是达到理想状态的类型。

)二.简答:关于美学对象的美学史基本看法(1)美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的对象是美,美学就是研究美的一门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它的优点在于不把美学限定在艺术范围之内,考虑到了艺术活动之外的“美”,使日常生活、科技活动等非艺术领域中的审美现象也可以被纳入美学研究的范围。

但是,这种观点现在受到了普遍的怀疑。

一般认为,它有两个基本的缺陷。

其一,它很容易导致“美学的泛化”。

“美”字的含义过于模糊,把美学的对象限定为“美”,宣称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很容易给人以什么也没有说的感觉,甚至造成把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纳入美学的范围,混淆了美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导致美学似乎什么都研究但又什么都没有研究,即美学学科的泛化。

其二,它很容易导致“美学的幻化”。

“美”作为形容词本身最多只与事物的“属性”(如红黑、方圆、大小)有关,但一旦把它变成名词而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人们就非常容易把它“实体化”,出现实体与属性的混淆,把作为属性的美变成作为实体的美,导致无数空洞无物的“美学问题”(例如所谓“美本身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使美学误入歧途,流于概念游戏。

(2)艺术第二种基本观点认为美学的对象是艺术,美学是艺术哲学,是对艺术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的研究。

把艺术作为美学的对象仍然存在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把艺术与审美等同起来。

美学不等于艺术学。

(3)审美活动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的对象是审美活动,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审美活动论”是受苏联晚期美学(如鲍列夫美学)影响提出、在目前中国美学界最为流行的一种主张。

美学导论精简版

美学导论精简版

美学导论精简版第三节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一. 本质——现象1.毕达哥拉斯学派:数2.柏拉图:?什么是美?(《大希匹阿斯》,《会饮篇》)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上给?美?确定一个恰当的内涵。

二.从客体到主体鲍姆加登用德文Aesthetica使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鲍姆加登对美学上的贡献:在于他把审美感性这一完全被排斥在理性认识范围外的东西纳入到了理性认识的范围。

三. 泛美对象到艺术技艺合一——技艺分离——艺与科学纠缠——艺术独立,在18世纪。

两个方向:一是美与心理的关系,在感性认识的完善中去研究美;二是各门艺术的统一性,在艺术对客体世界的典型化中去研究美。

第一种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把前一个方向体系化了。

第二种黑格尔用《美学》把后一个方面体系化了。

西方的发展史中,有三套美学:1.从美的本质到美的现象,以现象——本质为基本结构;2.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以主体——客体为基本结构;3.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以美——艺术作为基本结构,从哲学上说,是以一般——典型为基本结构。

第4节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三条主线:一是西方本土,二是日本,三是苏联第一阶段:1949年前王国维:将美学一些词汇引入中国(美学、美感、审美、美育、优美、壮美)。

朱光潜:以《文艺心理学》和《谈美》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是美学。

这是一种中国文化以前没有过的知识形态。

第二阶段:1949—1976首先解决美的本质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是马列主义的方法,即首先认定事物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还是唯心,是客观还是主观。

代表人物及主张:1.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2.美是主观的(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4.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第三阶段:1978年后两种现象:1.中国美学一方面表现为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即在美的本质上前进并将之体系化,另方面又力图吸收西方新思想以使这种体系化建设更全面。

2.西方美学不认同中国美学的美的本质的基础构建,中国美学开始认同西方美学的逻辑观点。

美学导论第十二讲 (标准版)

美学导论第十二讲   (标准版)

•后现代的一切都在标记领域,都是可以虚拟的符号,
都服从审美化。后现代在总体上具有审美化的外观。
罗蒂-伦理生活审美化的构想
•后现代伦理生活是在语言领域(而不是在实践领域)中进行
的词语丰富和词语创新的“生活”。
•两种典范:十足诗人(the strong poet)旺盛的艺术创造力 讽刺家(the ironist)高雅的审美趣味 •从真实的刚性的实践领域向虚拟的柔性的语言领域转移,可 以被视为是一种生活的审美化进程。
诗歌欣赏
杰克逊高地 木心 五月将尽
夕阳射亮玻璃
草坪湿透,还在洒 蓝紫鸢尾花一味梦幻, 都相约暗下,暗下 清晰 和蔼 委婉
连日强光普照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路树荫 呆滞到傍晚 红胸鸟在电线上啭鸣 天色舒齐地暗下来
不知原谅什么
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那是慢慢地,很慢
绿叶藂间的白屋
尼采-现实是审美地解释地构成的
•现实是被“造就”的:事实是“与事实有关的”。
•全球性的审美化
艺术和审美突破了传统的美的艺术的范围,开始进入广大 的现实生活。 美学成为一种更宽泛更一般的理解现实的方式。
谢谢观看!
•现实的产生是通过虚构的方式进行的,即通过直觉、基 本意象、导向隐喻、幻想等等形式发生的。 •冲破了个别和一般世界的界限:如果说现实是生产的结 果,那么可变世界的突现就必须得到认真考虑。 •威尔什、舒斯特曼、内哈马斯:尼采是后现代哲学的鼻 祖。
全面的审美化
•科学被审美化了。 费耶阿本德:科学行事与艺术都根据样式(style)来工作。 卡尔松:在科学进程中审美在一定程度上扮演标准的角色。
艺术的自律性而区别于前现代美学 ;后现代美学又以突破
审美和艺术的自律性而区别于现代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导论
第六章第五节美,在变像中凝结
讲课思路:
1.划分文章结构,分析段落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脉络;
2.利用关键词串联法以点带面和顺口溜增强授课的趣味性,加强记忆的深度,对本节内容形成整体掌握;
3.推荐阅读书籍帮助学生做课外的延伸,养成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讲课方式:
1.口头授课为主
2.小组讨论为辅
讲课工具:
教材+课件演示+传统板书
文章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第1段):青铜文化概述
第二部分(第2—8段):分析饕餮形象,重点:重组变形
第三部分(第9—10段):人兽关系:饕餮吃人到人乘猛兽
第四部分(第11段):青铜纹饰仪式的二重性
第五部分(第12段):关于美正式产生的异议并猜测原因
关键词:青铜文化饕餮重组变形人兽关系和谐思想
一、第一部分(第1段):青铜文化概述
(一)青铜文化的大致发展:(板书其时间轴)
兴起时间:4000年前
持续时间:15个世纪
最光辉时期:从商到西周(3600年前—2770年前)
(二)青铜器的类型
类型繁多(农、礼、兵、食、酒、盥、水、乐、杂、车等)→礼器和兵器→礼器(最与意识形态和美学相关)
(三)青铜器的纹饰
对于美学来说,在青铜礼器中,饕餮形象是当时最激动人心、最能负载那宇宙整合力量的形象。

在15世纪的演变中,是重组变形和人兽关系这一形式法则构成了青铜纹饰变化史中的主旋律。

而两种形式变化都与饕餮形象有关。

结论:饕餮形象是理解青铜时代思想史和美学史的关键。

二、第二部分(第2—8段):分析饕餮形象,重点:重组变形
提出问题(第2段):从夏王朝的一统天下开始的青铜时代,以饕餮形象为中心的重组变形和人兽关系反映的又是什么样的规律呢?
方式:说课人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
(一)从对饕餮形象的分析看(第3、4段)
1.饕餮是:①一种非常狰狞的兽型头像
②一种文化想象的产物
③饕餮两字的意符都有“食”,饕餮与吃有关。

如:【成语】:贪如饕餮【拼音】:tān rú tāo tiè
④中国上古文化的特点:饮食在仪式中的重要地位
⑤吃与政治安定、天下太平的关系:引用《左传》《国语》
《国语》的逻辑:味和—气和—心和—政和
2.铸着饕餮形象的鼎(第4段)
①在功能上是盛饮食的器具
②鼎是王权的象征
③它的主要功能是具象的,指向的是实实在在的政权。

这个具象就是饕餮。

(二)饕餮形象的重组变形(第5—8段)
观点句(第5段):饕餮形象,没有生物学原型,而是人的心灵以重组变形的方式创造出来的。

①重组变形的含义
②饕餮形成的逻辑系列(李济先生)
③以文物举证:现陕西省博物馆馆藏的西周青铜器上的饕餮,明显地由四部分组成
结论:饕餮的形成可以由两种或更多的动物组成。

观点句:饕餮有一基本的核心图案
①从具象讲,其基本格局
②从构成趣旨上讲,它要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素构成一个完美整体。

③从历史上讲,存在浑然整一的饕餮形象。

结论:在饕餮的演化中不存在形式逻辑似的由各部分组成浑一整体,或由浑一整体分化为各部分的历史序列,而是遵照中国思维:一个核心,多种图式。

过渡句(第6段):饕餮的重组变形包含了浑然整体和部分组成整体两类现象,二者的合一又正好对应了中国上古和谐思想的演化。

①上古的和谐思想来源:音乐、饮食
②和的思想最典型地体现:五行图式和八卦图式
③中国和的思想要而言之:一、有一个中心;二、处理对立关系运用的是“对立而不相抗”的融合、定位、互补原则;三、有一种容纳万有,使之规范的宇宙气魄(举例论证:中华民族由小到大)。

重复强调:饕餮的重组变形正从艺术形式上透出了这种和的思想。

以中国和的思想要言为原理进一步阐释说明:饕餮的浑然整一形象暗含着一种中心化原则,饕餮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动物组成暗含的是包容融合原则,作为构成成分的动物不断变化显示了包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正如五行和八卦可以按很多方式排列,可以化为多种指涉一样。

(第7段)承接上一段的例子,由中华民族由小到大引出青铜纹饰这一象征符号,得出结论:
结论1:饕餮的演化之一是由两条夔龙组成表明了饕餮与龙的密切关系
结论2:就青铜纹饰来说(前提),龙的形成恰好与饕餮的形成是同一个思维方式和艺术法则,即由和的思想为指导的重组变形。

(第8段)和思想的一个引申:夏王朝一统天下和治理天下的手段:武力+和(饕餮形象体现处理对立关系运用的是“对立而不相抗”的融合、定位、互补原则)
三、第三部分(第9—10段):人兽关系:饕餮吃人到人乘猛兽
(一)饕餮纹饰的另一重大现象:饕餮吃人(由点及面,其实是引出人兽关系)
1.饕餮吃人:
①实物佐证:司母戊鼎有其型
②专家引证:张光直提出人神沟通说
2.问题:为什么作为沟通人神的纹饰在青铜文化中采取这种构图,
而在此前和此后都没有这种构图?
探因:中国文化从原始到理性演化的逻辑链
①原始图腾文化阶段:人兽同质、合二为一(举例论证)
②青铜文化阶段:人兽有别、人神沟通仪式重要;
动物的神秘力量明显大于人的;
人神沟通方式多样:举例论证:战国西门豹时期河伯娶妻③后青铜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人兽关系变为人乘兽
人兽关系的新变化:动物力量明显低于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明:人乘兽关系图式包含的两重意义:
①动物为人所征服
②在人的世界里因人乘猛兽,由兽的神性而体现出人的神性
人乘猛兽的主流意识在现实转化中变成朝廷整体的美学设计,如:中国服饰的严格规定性
第四部分(第11段):青铜纹饰仪式的二重性
青铜纹饰包含的仪式二重性(第11段):
①一方面它服务于仪式的现实目的
②另一方面它有形式上的超现实想象,它通过想象某种超现实的图像—饕餮,来达到自己的现实目的。

青铜器对美的发生学来说,有两点重要的意义:
①社会性质发生了本质变化并不意味着美的性质发生了本质变化
②夏王朝的建立,应同时是朝廷冕服的完成,正像鼎意味着一统天下,冕服意味着垂衣裳而天下治,关于朝廷冕服的结论也适用于青铜器。

第五部分(第12段):关于美正式产生的异议并猜测原因
转折性观点(12段):
提出问题:如果冕服在夏代完成,而青铜从夏代才开始,那么,把美的正式产生定在夏初就有了问题。

推测原因:初步猜测只能是,冕服与青铜纹饰有不同的文化分工。

本节内容顺口溜:青铜文化有兴辉,铜器类型繁多样,礼器与美最相关。

青铜纹饰属饕餮,重组变形主旋律,一个核心多图式,
对应和谐思想说。

人兽关系有变化,饕餮吃人在沟通,
人乘猛兽有博弈。

纹饰仪式二重性,形式美感得解放。

推荐阅读书籍:
①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②刘纲纪:《美学与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彭富春:《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④张法:《20世纪中西美学原理体系比较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⑤章辉:《美学原理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局限——评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

⑥张弘:《存在美学的构筑》,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⑦张法:《后实践美学的美学体系——评杨春时的《美学》,《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⑧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突破之途初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⑨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