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和椎管内肿瘤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病人的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b79c12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c.png)
焦虑和抑郁管理
家庭和社会支持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焦 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采取适当的心理干 预措施。
鼓励患者家属和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参与护 理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
病人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 需求,提供科学合理的 饮食建议,保证营养摄
入。
休息与活动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休息 和活动时间,避免过度
疲劳或缺乏运动。
预防并发症
关注患者的口腔卫生、 皮肤清洁等细节,预防 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疼痛管理
关注患者的疼痛状况, 采取适当的疼痛控制措 施,如药物治疗、物理
治疗等。
病人康复护理
01
02
03
04
康复训练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肢 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等。
定期评估与调整
应对突发情况
在手术过程中,如遇突发情况,如大出血、心脏 骤停等,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确保病人安全。
术后护理
监测病情
术后密切监测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肢体活 动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疼痛护理
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采取有效的疼痛控制措施,如药物治疗、物 理治疗等,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人对手术的认知和配合度。
术前准备
协助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如心电 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告知 病人术前注意事项,如禁食、禁
水等。
术中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如心率、 血压、呼吸等,确保手术安全。
协助医生手术
根据手术需要,为医生提供必要的手术器械和药 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肿瘤的形成与扩散
颅内肿瘤及颅内椎管肿瘤血管性疾病
![颅内肿瘤及颅内椎管肿瘤血管性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a7a4a78e01f69e31423294a7.png)
颅内肿瘤
发病部位
颅内肿瘤
手术适应症
非分泌性肿瘤体积较大引起视力视野障碍 垂体腺瘤卒中 经溴隐停治疗不能控制的PRL腺瘤 GH腺瘤 原发性ACTH腺瘤
颅内肿瘤
发病部位
颅内肿瘤
放射治疗
GH腺瘤较敏感,其他不敏感 垂体微腺瘤可以r-刀治疗
颅内肿瘤
发病部位
颅内肿瘤
40%起病时死亡。 因此,颅内动脉瘤被称为“脑内定时炸弹”
路边炸弹?
颅内肿瘤
病因学说
先天学说: 脑的动脉分支处存在先天性中层缺陷 (薄弱
点)
后天学说: 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动力改变。 外伤 感染
颅内肿瘤
动脉瘤的发生率
尸检发现率:0.2~7.9%(1-2%) 临床发病率:8~24例/10万/年
星型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室管膜瘤 髓母细胞瘤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颅内肿瘤
星型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瘤
颅内肿瘤
星型细胞瘤
颅内肿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颅内肿瘤
室管膜瘤
颅内肿瘤
髓母细胞瘤
颅内肿瘤
发病部位
颅内肿瘤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颅内肿瘤
脑膜瘤
好发部位 双重血供
颅内肿瘤
发病部位
颅内肿瘤
垂体肿瘤
重体力劳动 情绪激动 咳嗽 大小便 大量饮酒 1/3无明显诱因
颅内肿瘤
颅内动脉瘤分类
(1)按其血管来源分为 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 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
(2)按其大小分为:小型动脉瘤(直径≦0.5cm);一般 动脉瘤(直径0.5~1.5cm);大型动脉瘤(直径 1.5~2.5cm);巨型动脉瘤(直径≧2.5cm )。
颅内与椎管内肿瘤PPT讲稿
![颅内与椎管内肿瘤PPT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ffca34b2b4daa58da1114a83.png)
第一部分
颅内肿瘤 Intracranial tumors
20-50岁为最多
少年儿童
后颅窝, 中线肿瘤
(髓母细胞瘤, 颅咽管瘤)
成人 大脑半球
(胶质瘤, 脑膜瘤, 垂体瘤, 听神经瘤)
老年
胶质瘤, 转移瘤
1200
神经胶质瘤的年龄别发生数
1000
胶质母细胞瘤
800 星形细胞瘤
600
• 症状: 听神经, 面神经损害
后组颅神经损害 对侧锥体束症阳性 同侧感觉障碍 小脑共济失调
• 岩骨薄层CT可见内听道口扩大 • MRI囊性或囊实性表现,肿瘤部分可进入
内听道
• 治疗:手术、放疗
颅咽管瘤 Craniopharyngioma
• 先天性肿瘤,儿童、
少年多见
• 鞍区病变的症状体
征
• 囊性肿瘤占70%,
维瘤 4、垂体前叶肿瘤10-12% :垂体腺瘤 5、先天性肿瘤:颅咽管瘤5 % 、畸胎瘤 6、血管性肿瘤:血管网状细胞瘤 7、转移性肿瘤 8、侵入瘤:颈静脉球瘤、鼻咽癌侵入 9、未分类的肿瘤
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 局灶性症状 根据病变的所在部位
引起颅内压增高
1.肿瘤体积 2.肿瘤周围脑水肿 3.脑脊液循环梗塞 4.静脉回流障碍
垂体腺瘤 Pituitary adenoma
• 良性肿瘤,起源于垂
体前叶
• 以内分泌障碍及视力
视野改变多见
• 微腺瘤(<1cm),大
腺 瘤 (1-3cm), 巨 腺 瘤 (>3cm)
• 治疗:手术、药物
(泌乳素瘤应用溴隐 亭)、放疗(微腺瘤 及术后放疗)
听神经瘤 Acoustic neuroma
【外科学】颅内和椎管内肿瘤考点总结
![【外科学】颅内和椎管内肿瘤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6e7da2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61.png)
【外科学】颅内和椎管内肿瘤考点总结●颅内肿瘤●胶质瘤最为常见,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0%~5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50岁年龄组多见,4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小脑幕上下之比为2:1●脑肿瘤发生率最低的脑叶是枕叶●病因学●病理学分类●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头痛●晨醒、咳嗽和大便时加重,呕吐可缓解●呕吐●喷射状●视神经乳头水肿●三联征——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定位症状●破坏性症状●中央前后回肿瘤可发生一侧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额叶肿瘤常有精神障碍●枕叶肿瘤可引起视野障碍●顶叶下部角回和缘上回可导致失算、失读、失用及命名性失语等●语言运动中枢受损可出现运动性失语●肿瘤侵及下丘脑时表现为内分泌障碍●四叠体肿瘤出现眼球上视障碍●小脑蚓部受累时肌张力减退及躯干和下肢共济运动失调,小脑半球肿瘤出现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脑干肿瘤表现为交叉性麻痹。
●压迫症状●鞍区肿瘤可引起视力、视野障碍●海绵窦区肿瘤压迫Ⅲ、Ⅳ、Ⅵ 和Ⅴ脑神经,病人出现眼险下垂、眼球运动障碍、面部感觉减退等海绵窦综合征●癫痫●老年和儿童颅内肿瘤特点●老年以幕上脑膜瘤和转移瘤多见●儿童以发生在中线区肿瘤多见,幕下以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多见,幕上以颅咽管瘤为多●诊断●头部CT和MRI扫描●CT具有快速,无创,定位定性好等优点,所以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诊断颅内肿瘤的辅助检查,但最佳的检查方法是MR I●PET●活检●治疗●药物抗癫痫治疗●降低颅内压●术前有癫痛病史者术后一般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 3 个月,对于术前无癫痫发作病史的幕上肿瘤病人无需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术后一般应用抗癫痫药物 2 周。
●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生殖细胞瘤,淋巴瘤对放射线高度敏感;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脊索瘤、星形细胞瘤低度敏感●全脑、全脊髓照射●瘤内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适合于脑深部直径<3cm的肿瘤●化学药物治疗●替莫唑胺是治疗胶质母细胞瘤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一线化疗药物●二线化疗药物:卡氮芥、环己亚硝脲、VP16、VM26及铂类药物●弥漫性胶质瘤●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皮层下白质内●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胶质瘤是所有脑肿瘤中,发病率最高、治疗最为复杂和难以治愈的是胶质瘤●MGMT启动子甲基化预示烷化剂(替莫唑胺等)化疗敏感;microRNA-181是预测预后的可靠分子标志物,提示替莫唑胺化疗敏感●弥漫性胶质瘤都会复发,肿瘤复发后的治疗仍是医学难题。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病人的护理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病人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956e424f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2c.png)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病人的护理学习目标1.了解颅内肿瘤及椎管内肿瘤的病因、病理生理。
2.熟悉颅内肿瘤及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3.掌握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病人的护理措施。
导学案例病人,女,60岁,因间断性头痛、头晕5年,加重伴恶心、呕吐7日,抽搐发作1次入院,病人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前额部钝痛,发热或咳嗽时疼痛加重,7日前因生气后头痛加重,并抽搐一次,发作时意识丧失,小便失禁,眼球上翻,持续3min后自行缓解。
入院后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头颅CT显示右额部有占位性病变,考虑为“神经胶质瘤”。
问题:1.护士应从哪些方面评估病人?2.病人存在哪些主要的护理问题?3.病人的主要护理措施包括哪些?一、颅内肿瘤颅内肿瘤又称脑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肿瘤之一,可分为原发性颅内肿瘤和继发性颅内肿瘤两大类。
原发性颅内肿瘤发生于脑组织、脑膜、脑神经、垂体、血管及残余胚胎组织等;继发性颅内肿瘤是身体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到颅内的肿瘤。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多见,男性略高于女性。
儿童和青少年颅内肿瘤病人以后颅窝和中线部位的肿瘤多见,如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等。
成年颅内肿瘤病人多为胶质细胞瘤,其次为脑膜瘤、垂体瘤和听神经瘤等。
老年颅内肿瘤病人多为胶质细胞瘤和脑转移瘤。
(一)病因与病理颅内肿瘤的发病原因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一样,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表明,细胞染色体上存在着癌基因以及各种后天诱因,均可导致颅内肿瘤的发生。
诱发颅内肿瘤的后天因素包括电磁辐射、神经系统致癌物、过敏性疾病和病毒感染等。
头部外伤与脑膜瘤形成有关联。
胚胎发育中一些细胞或组织残留在颅内,分化生长成肿瘤,如颅咽管瘤、脊索瘤和畸胎瘤等。
颅内肿瘤发病部位以大脑半球最多,其次为蝶鞍、鞍区周围、小脑脑桥角、小脑、脑室及脑干。
一般不向颅外转移,但既可在颅内直接向邻近正常脑组织浸润扩散,也可随脑脊液的循环通道转移。
脑瘤的预后与病理类型、病期及生长部位关系密切。
(二)分类1.原发性颅内肿瘤1)神经上皮组织肿瘤来源于神经上皮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又称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0%~50%。
医学影像-颅内、椎管内肿瘤(临床医学)
![医学影像-颅内、椎管内肿瘤(临床医学)](https://img.taocdn.com/s3/m/7e70f029700abb68a882fb4d.png)
病因
先天性或遗传性因素 电离辐射是目前唯一明确的诱发胶质瘤和脑膜 瘤的危险因素 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 射线 颅脑放射可使脑膜瘤发生率增加10%,胶质瘤 发生率增加3~7%
分类: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中枢神经系 统肿瘤的分类
1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起源神经上皮组织 2颅神经和脊神经肿瘤 3脑膜的肿瘤:起源脑膜 4 淋巴和造血组织肿瘤 5 生殖细胞肿瘤 6 鞍区肿瘤 7 转移性肿瘤
鉴别诊断
脑脓肿 结核瘤 脑寄生虫病 慢性硬膜下血肿 脑血管病 良性颅内压增高
术前评价
MRI扫描并增强是诊断颅脑肿瘤的首选检查, 尤其是后颅窝肿瘤和增强不明显的肿瘤 CT对骨质、钙化和出血显示比MRI好 CT/MRI结合便于对肿瘤的定性、定位,制定详 细的治疗方案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利用能发射正电 子的11C,13N,15O等同位素,测量组织的代谢活 性蛋白质的合成率,以及受体密度和分布等, 提供人体代谢和功能的图像 活检:定性困难时
桥小脑脚肿瘤:患侧耳鸣,听力下降、后组 颅神经功能障碍等
各种肿瘤由部位的不同可只引起上述 症状中的一部分,组成不同的综合 征。可以根据这些症状初步确定肿瘤 部位。
颅内肿瘤的临床诊治路径
颅高压或神经定位征患者
X线,CT,MRI (增强检查很重要)
肿瘤定位,定性
定性困难者根 据情况选做 PET,活检等
颅内、椎管内肿瘤
南方医院神经外科 潘军
神经外科学
用外科学方法,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外伤 感染 肿瘤 血管病 先天性疾病
癫痫功能
脑血管病 []
外伤感染等
第一节 颅内肿瘤
概述 ※发病率10—12/10万人口 ※ 50%为恶性 ※年龄:20—50岁,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但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https://img.taocdn.com/s3/m/cf48a6a4be1e650e53ea992a.png)
2
病因
➢ 尚不完全清楚
可编辑ppt
3
分类(WHO和北京神外研究所法)
➢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如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 管膜瘤,胶质母细胞瘤,松果体肿瘤,神经节细胞肿瘤,髓母细 胞瘤
➢ 脑膜的,脑膜瘤、脑膜肉瘤 ➢ 神经鞘细胞肿瘤 神经纤维瘤 ➢ 垂体前叶肿瘤 ➢ 先天性:颅咽管瘤,囊肿,胆脂瘤,畸胎瘤,错构瘤,肠源行囊肿 ➢ 血管性。血管网织细胞瘤 ➢ 转移性 ➢ 临近组织侵入到颅内 颈静脉球瘤等 ➢ 未分类的
➢
1、头痛、恶心、呕吐、头痛多位于前额及颞部,为持续性头痛
阵发性加剧,常在早上头痛更重,间歇期可以正常。
➢
2、视乳头水肿及视力减退。
➢
3、精神及意识障碍及其他症状:头晕、复视、一过性黑朦、猝
倒、意识模糊、精神不安或淡漠,可发生癫痫,甚至昏迷。
➢
4、生命体征变化:中度与重度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常引起呼吸、
➢
1、小脑半球:患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减弱或无
张力,膝腱反射迟钝,眼球水平震颤。
➢
2、小脑蚓部:躯干性和下肢远端的共济失调,行走
时两足分离过远,步态蹒跚,或左右摇晃如醉汉。
➢
3、脑干:交叉性麻痹,中脑病变:动眼神经麻痹;
桥脑病变:眼球外展及面肌麻痹,面部感觉障碍以及听觉
障碍;延髓病变:舌肌麻痹、咽喉麻痹、舌后1/3味觉消
➢ 包括星形细胞瘤(含多形胶质母细胞 瘤)、少支胶质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胶 样囊肿等。其发病率合计约占颅内肿瘤总 数的35~45%左右。
可编辑ppt
22
(一)星形细胞瘤
➢ 分Ⅰ~Ⅵ级。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Ⅰ级者,在成 人多在大脑白质浸润生长,原浆型与纤维型两类。肿瘤组 织呈灰白色或灰黄色,硬度如橡皮样,一般无出血坏死, 但可呈囊性变,为囊内含有瘤结节,另一种为肿瘤内含有 囊肿。儿童的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儿童多先表现为 颅内压增高。X线片少数可发现肿瘤钙化影象。Ⅱ级者属 分化不良的星形细胞瘤,或称星形分母细胞瘤。两型的病 程进展较缓。星形细胞瘤Ⅲ~Ⅳ级即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恶性程度高,常见于中年之后,多位于大脑半球,并侵犯 基底节与丘脑,血管丰富,易出血,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 从而致病情突然恶化,病程多较短。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整理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ebd430c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4.png)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整理●颅内肿瘤●概述●病理学分类●组织学病理诊断+基因特征的“综合诊断”新模式●标准化的诊断术语如“弥漫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髓母细胞瘤-WNT激活型”●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原因:脑瘤占位、瘤周脑水肿、脑脊液循环受阻●头痛:多晨醒、咳嗽和大便时加重,呕吐后可暂时缓解●呕吐:多清晨呈喷射状发作●视神经乳头水肿●神经功能定位症状●原因:肿瘤直接刺激、压迫和破坏脑神经●破坏性症状●中央前后回肿瘤——一侧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额叶肿瘤——精神障碍●枕叶肿瘤——视野障碍●顶叶下部角回和缘上回——失算失读失用及命名性失语●语言运动中枢——运动性失语●下丘脑肿瘤——内分泌障碍●四叠体肿瘤——眼球上视障碍●小脑蚓部——肌张力减退及躯干和下肢共济运动失调●小脑半球肿瘤——同侧肢体共济失调●脑干肿瘤——交叉性麻痹●压迫症状●鞍区肿瘤——视力视野障碍●海绵窦区——肿瘤压迫Ⅲ、Ⅳ、Ⅴ、Ⅵ脑神经——病人出现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面部感觉减退减退等海绵窦综合征●癫痫●脑肿瘤病人癫痫发病率高达30%-50%●与肿瘤部位有关●缓慢生长的脑肿瘤癫痫率>迅速生长的恶性脑肿瘤●脑电图检测到癫痫发作期的棘波、棘尖波有诊断价值●老年和儿童颅内肿瘤特点●老年人脑萎缩,颅内空间相对增大,颅内压增高不明显,以幕上脑膜瘤和转移瘤多见●儿童以发生中线区肿瘤多见,幕下以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多见,幕上以颅咽管瘤多见●诊断●头部CT和MRI扫描●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活检●治疗●药物抗癫痫●降低颅内压●术前有癫痫病史,术后一般药物抗癫痫3个月●术前无癫痫病史,幕上肿瘤病人无需预防性使用,术后一般药物抗癫痫2周●手术治疗●切除肿瘤、降低颅内压和解除对脑神经的压迫●微骨窗入路、神经导航、术中磁共振、唤醒手术、术中电生理监测等●放射治疗●高度敏感:生殖细胞瘤、淋巴瘤●低度敏感: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脊索瘤、星形细胞瘤●方法:●全脑、全脊髓照射:易种植的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胚胎性肿瘤●瘤内放射治疗:适用于部分囊性颅咽管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X刀●化学药物治疗●替莫唑胺:胶质母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一线化疗●卡氮芥或环己亚硝脲、VP16、VM26及铂类等:恶性胶质瘤二线治疗●弥漫性胶质瘤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治疗最复杂,难以治愈●将IDH突变和染色体1q/19q缺失状态作为胶质瘤临床病理分型●脑胶质瘤复发过程发挥重要作用:PTPRZ1-MET融合基因,预后不良●O⁶-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预示烷化剂(替莫唑胺等)化疗敏感●胶质瘤中微小RNA家族microRNA-181是预测预后的分子标志物,提示替莫唑胺敏感●分型●低级别星形细胞瘤(WHO Ⅱ级)●发病高峰中青年25-35●多位于大脑半球,以额叶、颞叶多见●星形细胞瘤生长缓慢,平均病史2-3年,缓慢进行性发展●癫痫为首发症状,头痛●诊断:●CT低密度脑内病灶,占位不明显,无明显瘤周水肿●MRI肿瘤一般不强化,与脑实质分界不清,少数可呈囊性●治疗:手术治疗●明确组织学和分子病理诊断●缓解占位效应,改善症状●降低瘤负荷,延缓生长●预防肿瘤恶变●未能完全切除或年龄>40,术后辅助性放疗●高级别星形细胞瘤(WHO Ⅲ/Ⅳ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GBM)●发病高峰中老年,间变性~46岁,胶质母~56岁●高级别胶质瘤生长迅速,病程短,间变肿瘤平均病程15.7个月,GBM5.4个月●颅内高压+局灶性神经症状●GBM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星形细胞瘤●原发性:PTEN突变、EGFR扩增和或超表达等●继发性:IDH突变和TP53突变,由Ⅱ级或Ⅲ级星形细胞瘤恶变而来●诊断:●CT呈低密度或不均一密度混合灶,占位效应明显,伴瘤周水肿●MRI上90%-95%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可伴囊变,出血,肿瘤形态不规则●治疗:●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放疗化疗●原则:保留重要神经功能前提下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目的:瘤细胞减容,缓解占位效应和明确组织学和分子病理诊断●新诊断的间变性胶质瘤标准化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放疗,根据肿瘤MGMT甲基化状态考虑是否给予替莫唑胺化疗●GBM标准化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放疗+替莫唑胺同步化疗●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Ⅱ/Ⅲ级)●发病高峰30-40岁●肿瘤生长较缓慢,平均病程4年,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确诊:IDH突变+1q/19q联合缺失●最显著影像特征:钙化●浸润性生长倾向,呈灰红色,质地柔软,界限清楚●治疗方案:手术切除+化疗联合治疗;若发生间变可给予放疗。
临床医学外科学课件颅内和椎管内肿瘤
![临床医学外科学课件颅内和椎管内肿瘤](https://img.taocdn.com/s3/m/9e4c5c2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b.png)
康复治疗与护理
手术治疗
对于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 方法;对于恶性肿瘤,手术切除配合 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放化疗
根据病情需要,配合使用放疗和化疗 药物,以杀死癌细胞、缩小肿瘤体积、 缓解症状。
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肢体功能训练、 语言康复、心理辅导等。
效果和生活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对于部分椎管内肿瘤,尤其是转移性 肿瘤,药物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 段,如化疗、放疗等。
在手术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生活质量。
介入治疗
对于椎管内血管性肿瘤或某些特殊类 型的肿瘤,介入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 的治疗方式。
05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头部和脊柱的影像学 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肿瘤。
注意症状
留意自己是否有头痛、恶心、 呕吐、视力模糊、肢体无力等 症状,这些可能是肿瘤的早期 信号。
避免危险因素
避免长时间接触放射线、化学 物质等可能导致肿瘤形成的危 险因素。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 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而颅内肿瘤则无这些表现。
03
注意事项
在诊断颅内肿瘤时,应注意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避免误诊和漏诊。同
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以明确诊断。
诊断标准与评估指标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为颅内肿 瘤。
评估指标
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肿瘤的恶性程度、治疗效果等指标,以指导治疗和 预后评估。
外科学-第十九章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第二十章 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
![外科学-第十九章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第二十章 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5ad17b82b90d6c85ed3ac671.png)
1.最新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16)正式将肿瘤分子遗传学特征纳 入了病理学分类。 2. “整合诊断(integrated diagnosis)” 模式:组织学诊断+分子病理。
例如:“弥漫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 “髓母细胞瘤-WNT激活型”等。
外科学(第9版)
三、临床表现
外科学(第9版)
(四)前庭神经施万细胞瘤
➢ 习惯称为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为良性肿瘤。 ➢ 肿瘤源于前庭神经上支Schwann细胞,发生在内听道段。 ➢ 临床症状三联征:同侧神经性听力下降、耳鸣和平衡障碍。 ➢ CT扫描呈现内听道扩大呈喇叭口状,伴骨质破坏;MRI扫描显示内听道
(三)垂体腺瘤
3.诊断
MRI是目前诊断垂体腺瘤的首要方式,鞍区动态增强扫描可发现垂体微腺瘤。结合垂体 腺及靶腺内分泌化验,可临床诊断垂体腺瘤。
4.治疗
➢ 并非所有垂体腺瘤均需手术治疗。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可抑制催乳素分泌,为 PRL瘤首选的治疗药物。
➢ 经鼻蝶微创切除是治疗垂体腺瘤的主要术式。手术适应症:①非功能肿瘤体积较大引 起 视力障碍;②垂体腺瘤卒中;③药物治疗无效或副作用不能耐受的PRL瘤;④GH瘤; ⑤ACTH瘤;⑥伴脑脊液漏的垂体瘤。
圆形或卵圆形强化肿瘤。
第二节
椎管内肿瘤
外科学(第9版)
(三)垂体腺瘤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局部压迫症状和内分泌异常分泌症状。 ➢ 局部压迫症状
肿瘤增大直接压迫视神经引起视力、视野障碍。 ➢ 内分泌障碍相关症状
肿瘤异常分泌垂体激素导致相应内分泌症状,如肢端肥大、女性 病人停经泌乳、男性阳痿、库欣综合征等。
垂体腺瘤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ppt课件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52bf4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c.png)
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
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是未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早期 诊断可以及早发现肿瘤,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成本,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如何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 是十分必要的。
,可沿肢体放射至远端。
感觉障碍
肿瘤压迫脊髓可导致感觉异常 或感觉消失,通常表现为肢体
麻木、刺痛或感觉丧失。
运动障碍
肿瘤压迫脊髓可导致肌肉无力 、肌肉萎缩和肢体瘫痪等运动
障碍症状。
大小便障碍
肿瘤压迫马尾神经可引起大小 便失禁或尿潴留等症状。
椎管内肿瘤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 以发现肿瘤并了解其位置、大小和形 态。
硬膜外肿瘤
起源于椎骨、韧带和椎旁 软组织,常见类型包括脂 肪瘤、神经鞘瘤和脊膜瘤。
髓外硬膜下肿瘤
起源于脊髓外硬膜下的肿 瘤,常见类型有神经胶质 瘤、脑膜瘤和神经纤维瘤。
髓内肿瘤
起源于脊髓实质内的肿瘤, 常见类型有星形细胞瘤、 室管膜瘤和胶质母细胞瘤。
椎管内肿瘤的症状和体征
01
02
03
04
疼痛
肿瘤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可引起 疼痛,通常表现为放射性疼痛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ppt课件
目录
• 肿瘤概述 • 颅内肿瘤 • 椎管内肿瘤 •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的预防和保健 •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的未来研究方
向
01
肿瘤概述
肿瘤的定义
01
肿瘤
指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
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 ppt课件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c819a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5.png)
(五) 颅咽管瘤
先天性肿瘤,儿童、青少年多见 位于鞍上区,向第三脑室生长, 压迫视交叉 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脑积水
颅咽管瘤 病理
镜下:瘤细胞由磷状上皮式柱状上皮组成, 有的排列成牙釉质器官样结构。
大体:肿瘤多为半囊半实,深褐色液体, 内含胆固醇结晶,瘤壁有钙化。
临床表现
1、视力视野障碍: 视力下降,视野缺损
儿童发病情况
1、颅内肿瘤在全身各系统肿瘤中占 第7位仅次于血液病的发病率。
2、在12岁以内儿童是第一位死因。 3、后颅窝和中线肿瘤居多,髓母细 胞瘤、颅咽管瘤、松果体瘤。
肿瘤生长方式
(1)扩张性:界限清,压迫为主. (2)浸润性生长:界限不清,压迫. (3)多灶性生长:多灶性症状.
肿瘤病因
不清 (1)遗传学因素 (2)物理因素 机械损伤和射
生长部位:
1、硬膜外:神经鞘瘤、脊膜瘤、血管 瘤、皮样及上皮囊肿、脂肪瘤、转 移瘤
2、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脊膜瘤 3、髓内: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
临床表现
1、刺激期:根性痛,带状分布,加腹压加重, 夜间痛,平卧痛
2、脊髓受压期:脊髓传导束受压 脊髓半切综合症 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神经元瘫, 触觉、深感觉减退对侧病变平 面下2-3节段痛温觉丧失
多形胶质母细胞瘤
部位:半球 年龄:成人 界限:不清 生长方式:浸润 恶性程度:未分化癌,高度恶性 治疗方式:手术+放疗+化疗 预后:平均生存8—12个月
(二)脑膜瘤
部位:矢旁、凸面、蝶嵴、鞍结节、 嗅沟、后颅窝
年龄:30—50 岁高峰 界限:清楚,有包膜,可侵犯颅骨 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 治疗方式:手术(病变硬膜+颅骨全切除) 预后:良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形性胶质
母细胞瘤
女性53岁 胼胝体膝部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脑转移瘤
女性 41岁 乳腺癌脑转移 F/41 Breast cancer with brain metastases
颅内肿瘤的发生特点
颅内肿瘤多发生于20-50岁年龄组。 小儿——后颅窝和中线部位肿瘤多见, 如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 成人——胶质细胞瘤、脑膜瘤、垂体瘤、 听神经瘤 老人——胶质细胞瘤和转移瘤
1.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 2. 脑膜的肿瘤:脑膜瘤、脑膜肉瘤 3. 神经鞘细胞肿瘤:听神经鞘瘤、三叉神经鞘瘤 4. 垂体前叶肿瘤:垂体腺瘤 5. 先天性肿瘤:颅咽管瘤、畸胎瘤 6. 血管性肿瘤:血管网状细胞瘤 7. 转移性肿瘤 8. 邻近组织侵入到颅内的肿瘤 9. 未分类的肿瘤
颅内肿瘤的分类
语言,眼球震颤; ② 小脑蚓部肿瘤:步态不稳,行走不能。 ③ 桥小脑角肿瘤:眩晕、耳鸣、进行性听
力下降、Ⅴ、Ⅶ颅神经麻痹,后期Ⅸ Ⅺ后组 颅神经麻痹。
各类不同性质颅内肿瘤的特点
(一)神经胶质瘤
1.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是最常见的神经胶质瘤,恶性 程度较低,约占颅内肿瘤40%,多见大脑半球,中青年多见, 因界限不清,手术难切尽,术后易复发,应辅以防化疗,5年 生存率30%。
(一)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与体征
1. 头痛:随病情渐进性加剧,幼儿、老 人头痛发现较晚
2. 呕吐:喷射性 3. 视乳头水肿:幕上肿瘤出现晚,幕下
肿瘤出现早 4. 其他:头晕、视力减退、复视、意识
改变、大小便失禁等
头痛
呕吐
视乳头水肿
(二)局灶性症状与体征
一类是早期的刺激症状如癫痫、疼痛、抽 搐。
一类是晚期的正常神经组织挤压和破坏而导 致功能丧失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
各类不同性质颅内肿瘤的特点
(二)脑膜瘤(meningioma) 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0%,
多良性,病程长,女性与男性之比为2:3,发 病高峰30-50岁,多见于矢状窦旁和大脑凸面。 脑膜瘤包膜完整,双重供血,术中出血多,手 术多可切尽,预后好。<3cm可行X刀γ刀治疗。
各类不同性质颅内肿瘤的特点
5. ③感觉障碍:为顶叶肿瘤常见症状;
6. ④运动障碍;
7. ⑤失语症;
8. ⑥视野损害。
不同部位颅内肿瘤临床表现的特点
鞍区肿瘤 ① 视力视野改变; ② 眼底视乳头萎缩; ③ 内分泌功能紊乱。
松果体区肿瘤 颅内高压出现早,双眼上视困难,儿童性
早熟。
不同部位颅内肿瘤临床表现的特点
后颅窝肿瘤 ① 小脑半球肿瘤:肢体共济障碍,爆破性
颅内肿瘤的分类
脑实质内肿瘤 Meningioma脑膜瘤 Pituitary adenoma垂体腺瘤 Neurinoma神经鞘瘤 Craniopharyngioma颅咽管瘤 Epidermoid Cyst表皮样囊肿 Chordoma脊索瘤 metastasis转移瘤 ……
颅内肿瘤的分类
脑室内肿瘤 Ependymoma室管膜瘤 papilloma乳头状瘤 Meningioma脑膜瘤 …..
最早出现的局灶性症状有定位意义。如额叶 前部的精神症状、中央前回刺激性癫痫及破坏 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中央后回对侧半身感觉 异常。
不同部位颅内肿瘤临床表现的特点
1. 大脑半球肿瘤的临床表现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最多见胶质瘤,其次是脑膜瘤和转移瘤。常见
症状:
3. ①精神症状:额叶肿瘤;
4. ②癫痫发作:额叶、颞叶、顶叶肿瘤常见;
发病部位
大脑半球发生脑肿瘤的机会最多。不同性质的肿瘤 好发部位不同: 星形细胞瘤、胶质细胞瘤——大脑半球的皮层下 室管膜瘤——脑室壁 髓母细胞瘤——小脑引部 脑膜瘤——与蛛网膜颗粒分布一致,多见于矢状窦旁和 大脑凸面 神经鞘瘤——桥脑小脑角 垂体腺瘤——鞍区
临床表现
主要包括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与体征 局灶性的症状与体征
2. 少突胶质瘤:占胶质瘤的7%,多见于大脑半球白质,生长慢, 瘤内有钙化。
3. 室管膜瘤:占胶质瘤的12%,好发儿童、青年,多见于侧脑室、 四脑室、三脑室。
4. 髓母细胞瘤:高度恶性,好发2~10岁儿童,长于小脑蚓部突 入四脑室。
5.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占胶质瘤的20%,大脑半球额顶颞叶多 见。
生长激素腺瘤(GH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ACTH 瘤)等,有混合型腺瘤。 如肿瘤直径分—— <1cm,限于鞍内生长称微腺瘤,确 诊靠CT或MRI及血清激素水平测定,肿瘤直径 >1cm, 突破鞍膈为大腺瘤,>3cm 为巨腺瘤。
不同垂体腺瘤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特点
概述:
颅内肿瘤(Intracranial Tumors)为神经外科常见 病,分原发和继发二类, 原发性颅内肿瘤
肿瘤发生于脑组织、脑膜、脑神经、垂体、血管 和残余胚胎组织。年发病率7.8-12.5/10万人。男性 略多于女性,幕上多于幕下。 继发性颅内肿瘤
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或侵入颅内,以肺癌脑转移 最多见,主要经血流到颅内。
颅内肿瘤的病因
病因不明。 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癌基因 和抗癌基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遗传、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等 因素可诱发肿瘤的发生。
颅内肿瘤的分类
根据肿瘤发生的解剖部位、组织来源、 形态学特点和生物学特性分类:(参照 1992年WHO分类和1998年北京神经外科研 究所分类)
颅内肿瘤的分类
(三)垂体腺瘤 (pituitary adenoma) 是最多见的鞍区肿瘤,来源于垂体前
叶的良性肿瘤,肿瘤直径<1cm为微腺瘤, >1cm为大腺瘤,>3cm为巨腺瘤,症状 包括内分泌功能紊乱、视力视野改变和 颅内压增高。
垂体腺瘤的分类
既往按肿瘤细胞染色特性——嫌色性、嗜酸性、嗜碱性 目前为细胞分泌功能分类法——泌乳素腺瘤(PRL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