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姓氏起源家族名人
国学宝典《百家姓》:郝姓
国学宝典《百家姓》:郝姓【基本简介】郝[郝,读音作hǎo(ㄏㄠˇ)]或he。
《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从音壑(he)。
(注:郝本读作he,郝字读hao是由于方言变化,且仅在河北、北京一带,全国解放后普通话改革,因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统一读作hao。
然晋、陕、鲁、豫、四川及南方未学普通话的人至今仍读作he。
)郝字古体为“赤邑”(见《康熙字典》),即左边为赤,右边为邑。
邑为城池乡堡村落。
(类似姓字还有郑、邓等等)【姓氏起源】郝姓,源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源流一郝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又称郝省氏或赫胥氏),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载:“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
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
”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在炎帝神农氏又叫郝骨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大臣,曾帮助太昊治理部落。
郝氏家谱关于郝乡的记载,在南朝梁武帝时任江夏郡太守的郝廻写的“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中称:“郝氏出于赫胥,为太昊佐臣,曰郝省。
”“本风姓,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
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盩厔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
”赫胥氏也称华胥氏,属伏羲母华胥氏族,属于风姓的一支(伏羲氏族为风姓)。
到了商朝晚期,郝骨氏有个裔孙叫作郝骨期,被商王武乙封在郝邑(今山西太原),于是郝骨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氏,亦称郝氏。
到了殷商末期,郝邑被姬姓周族首领古公亶父所占有,成为周族生息之地。
古公亶父,就是周太王。
周太王率族人居住在郝邑,周边的北狄族人常来侵犯,周太王为了避免流血冲突,遂率部离开郝邑,向西南迁徙到歧山脚下(今陕西宝鸡歧山一带),在渭水平原地区开始逐渐壮大起来。
传到周太王之孙姬昌,成为殷商四大诸侯中的西伯侯,最后其子周武王成功地*了殷商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西周王朝,到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晋国,郝邑归晋侯所有。
郝姓起源、郝氏起源、郝姓名人
郝姓起源郝姓的起源是出自商末的地名。
传说远古时代的太昊,相传即伏羲氏(又传说他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
太昊的佐臣郝骨氏,辅助太昊治理部落。
到了商朝末期,郝骨氏的裔孙期,被商帝乙封在太原郝乡。
于是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氏,就是郝氏。
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载:“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
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
”除此之外,郝姓中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血统。
据《姓氏考略》记载“乌桓有郝氏,又唐时土蛮有郝、杨、刘三姓。
望出太原、京兆”。
乌桓也作乌丸,古族名,东胡族的一支,秦末东胡遭匈奴击破后,部分迁乌桓山,因以为名。
乌桓族以游牧射猎为生,汉武帝以后归附汉,活动在我国北方。
乌桓族中就有一些以郝为姓的人。
唐代南方蛮族中也有以郝、刘、杨为姓氏的。
可见,除了商朝末期以地名为姓氏的郝氏外,古代北方及西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郝姓。
历史名人历史上郝姓的著名人物有不少,秦有上卿郝晏,相传是期的后裔,其孙郝援,任太原守。
西汉有以廉洁闻名的郝子廉;郝贤,以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从大将军击匈奴,封众利侯;郝党,封亭乡侯。
东汉有郝孟真,善方术,曹操使其领诸方士。
三国魏有杂号将军郝昭。
西晋有匈奴人民起义领袖郝散,曾进攻上党(今山西襄垣东),诛杀官吏。
隋末有农民起义首领郝孝德,于大业九年(613年)聚众数万人起义,曾攻打章丘,又活动于黄河以北,后归瓦岗军,封平原公。
唐代有高宗朝宰相郝处俊。
宋代有画家郝澄,还有画家郝士安、郝锐。
金国有郝守宁;金末有山东红袄军首领郝定。
元代有泽州、陵川(今属山西)人郝经,他家贫好学,甚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任名臣,中统元年(126o 年)曾以翰林诗读学士使宋。
他的文采不俗,治学务求实用,著作有《续后汉书》、《太极演》、《通鉴书法》等。
明末有学者郝锦、农民起义军将领郝摇旗。
清代有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他长于名物训诂考据学,撰有《尔雅义流》、《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现在,郝姓在以人口数量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88位。
2018-2019-郝姓在百家姓排名及来源-精选word文档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郝姓在百家姓排名及来源每一个姓氏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所以那么重要的事情你们姓郝的朋友们当然应该要关注一下了。
本文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郝姓在百家姓排名及来源,欢迎大家阅读!旧百家姓排名:77新百家姓排名:88郝姓的起源是出自商末的地名。
传说远古时代的太昊,相传即伏羲氏(又传说他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
太昊的佐臣郝骨氏,辅助太昊治理部落。
到了商朝末期,郝骨氏的裔孙期,被商帝乙封在太原郝乡。
于是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氏,就是郝氏。
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载:“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
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
”除此之外,郝姓中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血统。
据《姓氏考略》记载“乌桓有郝氏,又唐时土蛮有郝、杨、刘三姓。
望出太原、京兆”.乌桓也作乌丸,古族名,东胡族的一支,秦末东胡遭匈奴击破后,部分迁乌桓山,因以为名。
乌桓族以游牧射猎为生,汉武帝以后归附汉,活动在我国北方。
乌桓族中就有一些以郝为姓的人。
唐代南方蛮族中也有以郝、刘、杨为姓氏的。
可见,除了商朝末期以地名为姓氏的郝氏外,古代北方及西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郝姓。
【历史名人】历史上郝姓的着名人物有不少,秦有上卿郝晏,相传是期的后裔,其孙郝援,任太原守。
西汉有以廉洁闻名的郝子廉;郝贤,以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从大将军击匈奴,封众利侯;郝党,封亭乡侯。
东汉有郝孟真,善方术,曹操使其领诸方士。
三国魏有杂号将军郝昭。
西晋有匈奴人民起义领袖郝散,曾进攻上党(今山西襄垣东),诛杀官吏。
隋末有农民起义首领郝孝德,于大业九年(613年)聚众数万人起义,曾攻打章丘,又活动于黄河以北,后归瓦岗军,封平原公。
唐代有高宗朝宰相郝处俊。
宋代有画家郝澄,还有画家郝士安、郝锐。
金国有郝守宁;金末有山东红袄军首领郝定。
何氏家族——人口、名人、分布、迁徙、发展史
何氏家族——人口、名人、分布、迁徙、发展史何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六百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强,族人遍布全国各地,在分布上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
何氏最早的发源在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两地,而这两个地方及及邻省山东、河南境内何氏人家也很多。
其后,在山东的东海,安徽的庐江、合肥,河南的淮阳及四川的郫县,何氏均为当地望族。
何氏在早期主要分布于江淮流域及江淮流域以北地区。
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何氏由江淮迁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从而形成以中国北方为主要繁衍地带的局面。
在这一时期,何氏逐渐繁衍壮大,且形成了庐江、陈郡、东海三大郡望,在政治上与文化上出现大量高官与名人,终使何氏成为名门望族,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由于“永嘉之乱”,何氏在晋朝开始南迁,成为“入闽八姓”之一。
在隋、唐时期,何氏在中国南北地区均得以巨大发展。
尤其以南方各地繁衍为盛。
在此时期,何氏族人在各个领域均出现了十分突出的人物,同时也显示出其聪明才智。
同时,何氏在唐朝中期再次大举入迁福建,使何氏得以继续发展。
宋元时期,何氏由于身处南方且南方经济持续发展,从而也使其成为当时更大的望族,此间人才辈出,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忠义之士也屡屡出现,忠义爱国成为何氏当时的历史特色。
但到了元朝,何氏有成就的文人逐渐增多,从而文名掩蔽了政声,出现了何氏人一辈子不求闻达显要的现象。
明、清时代,何氏的发展自北向南大规模快速推进,且出现了不少钟鸣鼎食之家和世代簪缨之族,出现了何氏文化兴盛,专门人才众多,涉及领域广泛之现象,家族逐渐壮大,从而遍布于全国各地。
在当今,何氏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1%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0.5%,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氏人口的44%。
何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占全国人口的1.2%。
百家姓何姓氏的由来和名人
姓氏[何]历史来源及含家族名人
历史来源
[何]源出;
一、出自[姬]姓。
为[韩]氏音化而成,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韩。
其孙韩王安,原居韩邑(一说在山西河津县)为秦国所灭。
子孙分散于江淮之间。
江淮方言,音[韩]变[何],逐为[何]氏。
二、据《五代史》,吐谷浑族有[何]氏。
又据《唐书》所载,[何]氏为[昭武九姓]之一。
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
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何]氏。
三、汉代有[何]苗,本为[朱]氏,冒姓[何]氏,见于《汉书.五行志》所载,其后子息皆为望族。
四、又据《兰州府志》所载,元代有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余明代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朱明王朝赐姓何氏。
家族名人
何仙姑
生卒年不详。
相传为唐朝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人。
名琼。
为八仙之一,以手执荷花为特征。
何进(?~189)
东汉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
字遂高。
因异母女弟为灵帝后,故得权,拜为大将军,讨黄巾贼,以发贼党奸,封慎侯。
何太后临朝,进为太傅,后因谋诛宦官,反为所害。
地域分布
安徽卢江郡,江苏东海郡。
姓氏郝的起源
姓氏郝的起源姓氏郝的起源可有趣啦。
一、郝姓的古老渊源郝姓可是个古老的姓氏呢。
传说郝姓出自子姓,是商朝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之子子期的后裔。
那时候,子期被封于郝乡,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附近。
从那之后啊,他的子孙后代就以郝为姓啦。
这就像是一棵大树,从一个小小的种子,在郝乡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然后慢慢长成了一棵有着众多枝叶的大树,也就是郝姓家族不断繁衍壮大的过程呢。
二、少数民族中的郝姓郝姓可不仅仅只有这一个来源哦。
在一些少数民族里也有郝姓呢。
比如说,古代的乌桓族。
乌桓族在历史的长河里也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的民族。
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就改姓为郝啦。
这就像是不同河流汇聚到一起,共同组成了郝姓这个大家庭。
这部分改姓郝的乌桓族人,他们带来了自己民族的特色和文化,让郝姓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还有一些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融入郝姓家族的情况,这就使得郝姓像一个大熔炉,融合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
三、郝姓的发展与分布郝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迁徙和扩散。
在古代,因为战争、自然灾害或者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等原因,郝姓家族的人从原来的居住地逐渐向四周扩散。
现在呢,郝姓在全国好多地方都有分布。
不管是在北方的广袤大地,还是南方的青山绿水之间,都能找到郝姓人家。
比如说在河北、山西、山东等地,郝姓家族都有着相当的规模。
而且啊,每一个地方的郝姓家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家族故事和传统习俗。
就像每个家庭做的菜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一样,不同地方的郝姓家族文化也有着不一样的风味。
四、郝姓家族的名人故事郝姓家族里可是出了不少名人呢。
比如说汉代的郝子廉,他可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他为人清廉,而且非常孝顺。
他的故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郝姓家族的品德传承之路。
还有像元代的郝经,他可是个才华横溢的文人。
他的文学作品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烁着光芒。
这些名人就像是郝姓家族的骄傲旗帜,高高飘扬,让郝姓家族的人都感到无比自豪。
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郝姓子孙,要努力奋斗,为家族增光添彩。
郝姓的来源和历史
郝姓的来源和历史百家姓中郝姓的来源和历史有哪些?在《康熙字典》中,郝字古体为“赤邑”,显而易见,左边为赤,右边为邑。
郝姓氏一个有着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古来的社会,经历过时间的敲打,穿越过无数战争的消磨,郝姓依旧存在!在郝姓的身上,存在着历史的印记,是历史的活化石!话不多说,一起来看看郝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和姓郝的人口有多少的相关内容吧!一、郝姓的来源和历史1、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又称郝省氏或赫胥氏),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
2、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之子子期的封地郝乡,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3、源于匈奴族:出自十六国时期胡夏(大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郝氏的起源郝姓起源地郝姓起源及简介4、源于乌桓:为古代乌桓国姓氏。
古代乌桓国以太阳为图腾,其都城后来也以赤色为记,即今内蒙赤峰一带。
5、源于西南夷:据史籍《旧唐书·南蛮传》中记载: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6、源于党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夏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史书记载:西夏人中有郝氏。
二、郝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1、山西新绛郝氏字辈:纲墨吉绣仁升玉长成洪。
2、重庆南彭郝氏字辈:邦启登风世大文联如怀祖德永远光先。
郝姓的历史名人故事3、山东阳信西郝村字辈:正大光明殿玉思书龙凤呈祥。
4、辽宁辽阳郝氏字辈:文万庭玉广春景庆西成殿云富久贵忠永谱占魁。
5、河南商丘郝氏字辈:镕芳万德天佩永明廷克宁伯汝月来尚齐6、辽宁辽阳郝氏字辈:文万庭玉广春景庆西成殿云富久贵忠永谱占魁。
三、姓郝的人口有多少在不同时期,郝姓人哭有不同,并且在不断变化!当今的郝姓人口约四百二十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左右,是全国姓氏人口当中的第82名。
国内郝姓人口最为集中分布的三个地方是河北、山西、山东三省,其次分布于河南、黑龙江、陕西、内蒙古,这四省的郝姓又集中了30%。
河北居住了郝姓总人口的18%,为郝姓第一大省。
霍姓的历史名人
霍姓的历史名人
霍姓是中国的一个姓氏,历史悠久,人才辈出。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霍姓历史人物:
1. 霍去病:西汉名将,著名的骠姚校尉。
他擅长骑射,勇猛善战,多次征战匈奴,立下赫赫战功。
2. 霍光:西汉权臣,政治家,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
他曾任大司马、大将军等要职,对汉朝政治有着重要影响。
3. 霍元甲:近代著名武术家,爱国志士。
他精于拳术,创立了“霍元甲拳”,影响深远。
4. 霍英东:现代知名商人,慈善家。
他在经营实业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人物仅仅是霍姓历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们的故事和成就,彰显了霍姓族人的勇敢、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激发我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郝姓
郝姓一、姓氏源流郝(Hǎo)姓源出有三:1、出自子姓,为其始祖为帝乙之子子期之后,以封地名为氏。
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南)。
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
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
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省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
一说郝乡在今陕西省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
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公元前11世纪)之后。
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2、出自复姓郝骨氏所简改。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中有郝姓:①如上党、卢水、汾州郝姓出自匈奴。
②辽西郝姓出自东汉时乌恒人。
③唐时南蛮有郝姓。
④西夏人中有郝姓。
⑤元时都噜别族汉姓为郝姓。
⑥今土家、满、蒙、回、锡伯等民族均有郝姓。
得姓始祖:帝乙。
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
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
商族后来不断壮大,至契的十四世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
殷商的第二十七代君王为帝乙,他将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
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被周所灭,按当时的固有习惯,子期的后裔便以居地为氏,称郝姓。
他们尊帝乙为郝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始于商末太原郝乡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中心。
秦汉之际,郝姓人已逐渐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内繁衍播迁。
晋末,由于官职调迁,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润州丹扬(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小丹阳),传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阳徙至安陆(今属湖北省)。
胡姓的来源,姓胡的名人
胡姓的来源,姓胡的名人胡一、姓氏源流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
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
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
周代有兩個胡子國。
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
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胡子國。
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周代有異姓諸侯「胡」國,在安徽阜陽縣。
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
這兩個胡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胡母氏。
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于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
胡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
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
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
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
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還有兩個來源,其一為鮮卑族複姓所改。
據《魏書.官氏誌》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胡骨氏」(為魏獻帝之兄的姓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胡」氏。
另外,據《周書.李遠傳》所載,敕勒有胡姓。
二、遷徙分佈至於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
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
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
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
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
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
最後由福建遷居入臺灣。
臺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
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臺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三、郡望堂號【堂號】胡氏堂號主要是"澹庵堂"。
郝姓的来源,姓郝的名人
郝姓的来源,姓郝的名人本文是关于郝姓的来源,姓郝的名人,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郝一、姓氏起源:1、出自华夏部落。
2、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
3、出自复姓。
据《新唐书·宰相书·宰相世系》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一作郝省氏或郝胥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4、为古代乌桓国姓氏。
古代乌桓国以太阳为图腾,其都城后来也以赤色为记,即今内蒙赤峰一带。
乌桓国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汉文化,其人有以图腾颜色起汉姓称赤或赫,有以地为姓称郝,其中赫、郝又多误记误传,混淆起来。
5、为古代南方姓氏。
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土蛮有郝、杨、刘三姓,“世为长袭封王”。
二、迁徙分布: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
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
至于郝姓南迁,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
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郝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但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土蛮有郝、杨、刘三姓,为南方三大姓氏之一。
由于古代文字记录较少,多数人物事件皆口头流传,古音郝、何同音,加之郝字古体书写较繁,因此许多书写记录多用何字替代。
经过多年流传,南方大部分郝姓渐渐改为何姓。
现在郝姓在海外也有分布,美国、加拿大、巴西、新加坡、日本、德国、英国以及南非等国都有郝姓华侨。
三、郡望堂号:【堂号】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
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
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郡望】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姓名学的探索—分析赫姓的历史与文化
姓名学的探索—分析赫姓的历史与文化在姓名学领域中,人们常常对不同姓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研究,以了解姓氏的起源、演变以及与特定文化之间的联系。
本文将重点探讨赫姓的历史与文化,并对其进行分析。
一、赫姓的起源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赫姓作为一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研究,赫姓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部落或氏族名称。
在古代社会,姓氏往往与血缘、地域或祖先有关,通过姓氏可以追溯到一个家族或群体的历史渊源。
二、赫姓的分布与人口赫姓在中国的分布较为广泛,尤其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如河北、山东、辽宁等,赫姓人口相对较多。
此外,赫姓在韩国、蒙古等地也有一定的分布。
三、赫姓的文化影响1. 语言与文字:姓氏的发展和传承与语言和文字的使用密切相关。
在使用汉字的地区,赫姓的人通常会使用汉字来书写他们的姓氏。
而在韩国等地,赫姓的人则使用韩文字母来书写他们的姓氏。
2. 家族与族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和家族的传承至关重要。
赫姓家族往往会有详细的族谱,记录着家族的世系和重要人物。
这些族谱不仅是家族文化的传承,也是赫姓家族成员之间联系和交流的纽带。
3. 社会地位与荣誉:在某些文化中,姓氏也与社会地位和荣誉有关。
如果一个姓氏代代都有许多有声望的成员,那么该姓氏在社会中的地位就会相应提高。
赫姓在历史上也有一些杰出的人物,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为赫姓增添了荣誉。
四、赫姓的历史名人1. 赫连勃勃:赫连勃勃,字义眼,北魏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统一了北方的各个部落,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了北魏的奠基人之一。
2. 赫舍里:赫舍里,字博雅,辽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
他以其广博的学识和深入的思想探索,在辽朝的文化繁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赫尔佐格:赫尔佐格,奥地利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对历史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赫尔佐格通过他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历史和文化认知的理论和观点。
通过对这些历史名人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赫姓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也展现了赫姓的文化底蕴和影响力。
hao姓氏起源家族名人
hao姓氏起源家族名人一、姓氏起源家族名人一、姓氏起源郝姓来源有三:1、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
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
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
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
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
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
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世纪)之后。
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2、出自复姓。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
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二、迁徙分布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
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
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
总之,历史上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三、郡望堂号【堂号】“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
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
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郡望】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每日一姓氏 -胡(hu)
每日一姓氏-胡(hu)胡姓简介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读音作hú(ㄏㄨˊ),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
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3位,分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
起源于周王朝初期的封地陈国,国都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得姓始祖为舜帝后裔陈国首任君主胡公满。
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四川、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七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
其中湖北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0.4%。
下面由百姓通谱小编带领大家走进胡姓文化。
胡姓起源1.源于妫姓:出自舜帝的33世后裔妫满。
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找到了虞朝舜帝的嫡裔妫满,把长女大姬嫁给他,封之于陈之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后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淮阳),让他奉守虞舜的宗祀,以备三恪,建有陈国,侯爵,谥号胡公,因此又称胡公满、陈胡公。
陈国王族后裔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胡氏。
2.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齐宣王之弟后裔胡母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胡母氏,得姓于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执政之时,距今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即位,其后封其弟田婴于毋仰(即母乡、古无盐邑,今山东东平),田婴后成为齐国的相国,遂“远本胡公,近取母邑”,立姓“胡毋”,其后裔子孙多有称胡毋氏者,繁衍发展成胡毋氏一族。
胡毋氏的后裔族人在战国后期至秦、汉朝时期分衍为三个主要的姓氏支系,即胡毋氏(胡母氏)、胡仰氏、毋氏(母氏)。
在秦朝时期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朝时期有胡母生、胡母班等等,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
晋朝以后,胡母氏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胡氏。
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氏,因此复姓胡母氏所传日渐减少,这是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
3.源于姬姓:《韩非子·说难》记载:“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何姓的来源,姓何的名人
何姓的来源,姓何的名人何一、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
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
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
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
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2、他氏改姓。
东汉灵帝大将军何进异父弟朱苗为车骑将军,改姓何。
另有南方郝姓由于古代语音流传后来书写作何。
郝姓原为北方姓氏,亦为南方郝、杨、刘三大姓之一(见《旧唐书·南蛮传》)。
郝古音按《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从音壑。
(见《康熙》)古代语言相传较多,书写较少,南方语音音调更有曲折变化,因此郝、何同音,经过历代流传,因此南方部分郝姓渐渐被改为何姓。
3、赐姓。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鲜卑姓贺拔氏改为汉姓何氏。
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归顺明朝,世袭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氏。
4、以国名为氏。
唐朝时中亚地区有九个突厥族小国,史称“昭武九姓”。
后来内迁中原,各以国名为氏。
二、迁徙分布西汉时有蜀郡何氏,东汉时有扶风何氏,南阳何氏,魏晋时有陈郡何氏,说明四川、安徽、陕西、河南均有何姓分布。
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
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
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
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
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
明末,何斌在中国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
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中国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三、郡望陈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这一支发迹于魏晋时期。
何姓的来源介绍_何姓是怎么来的
何姓的来源介绍_何姓是怎么来的何姓的来源介绍_何姓是怎么来的何姓是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1位的姓氏,其来源有他姓改姓、源于官位、源于国名等说法。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何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源流一晋是周朝早期的一个诸侯国,第一任国君是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干。
他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被封在唐这个地方,虞的儿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见毛诗谱)。
周武王的夫人是姜太公之女,被后世尊为圣母。
周武王与妻子邑姜欢会时,曾梦见天帝对他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字叫虞,将来可把唐国封给他。
后来胎儿出生了,手心果然有个“虞”字,故起名为虞,人称叔虞。
“唐叔虞”三字中,唐是封地名,叔是排行,虞才是名,为姬姓。
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庐江何氏的“姬;韩;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志铭证实。
源流二据《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载:何姓,“铭于商朝晚期青铜器上铭文,系商王族异姓亲族的氏号”。
另甲骨文卜辞有何族参加祭祀的记载。
还有源自少数民族中的何姓。
在中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
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源流三源自他姓改姓。
《汉书;五行志》中说:东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就姓“何奈”名“虎”。
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
另外,何繜中记述的小子何当为姬姓何氏。
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
荷兰姓氏Bosman改姓何。
清末,来香港发展的荷兰裔犹太人何仕文原荷兰姓氏是Bosman汉化为何姓,Bosman的粤语发音是Boss-e-man音译为粤语是“何仕文”,另外有猜测说何仕文为表明他来自荷兰所以其汉化的姓氏为“何”与荷兰的“荷”同音。
姓赫的历史上有什么名人
姓赫的历史上有什么名人
一、姓赫的历史上有以下名人:
1、赫天浪(公元1923~今),满族,辽宁辽阳人。
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中国人民 ... 军官、基础教育家。
2、赫荣耀(公元1938~今),满族;辽宁沈阳人。
著名现代教育家。
3、赫保真(公元1904~1987),山东潍坊人。
著名国画家。
4、赫建华(公元1938~今),女;河北巨鹿人。
著名跳伞运动健将。
二、姓氏起源
源于赫胥氏,出自远古时代赫胥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著名东汉史学家应劭(公元153~196年)所著的《风俗通义》中记载:“赫胥氏之后有赫氏、赫胥氏。
”这在明朝史学家王圻(公元1530~1615年)所著的《续文献通考·氏族典》中第十一卷 ... 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间衍生姓氏的记载中也有说明:“自大騩氏至无怀氏等十九氏衍生姓氏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
”。
赫姓
汉族赫姓追根溯远,不忘祖宗,修谱续谱,代代相传。
汉族赫姓的历史很长,大约几千多年。
汉族赫姓相传是远古帝王赫胥氏的后代,是由他的称号而来的姓氏。
山东、陕西、河南一带的赫(he)姓也被称为黑(hei)。
听老人讲,我家祖籍是“小云南”,后迁到山东登州府牟平县,又迁吉林九台,最后迁到黑龙江讷河市,我父赫修业16岁到讷河,后改名赫德昌。
据史籍记载,明代洪洞大规模移民迁移区域涉及山东、北平、天津、河北、江苏、安徽、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以及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18个省500余个县区。
而大槐树移民后裔瓜葛绵延,一迁再迁,经600余年繁衍,遍及华夏大地,流向东南海外。
可以说,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祖槐寻根大槐树》,明洪武八年,洪水暴发,淹没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等数省。
洪水冲垮河堤,河水倒灌,把明朝廷的主要税源———盐场也一并冲毁。
为此,朱元璋下决心从山西大规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复盐场、发展生产,增加中原和江南人口。
迁至北方各省的记载迁民中:第15位就是赫姓。
本人赫松龄(黑)汉族,现年71岁,讷河市政府退休。
有谱书(手抄本)排辈为:永长修龄兰桂香,风和山古时泰康,吉庆亨通福如海,日升月恒文明扬。
昌盛之运春光同,松竹桐柏寿其贞,凤德龙飞百年在,治国安邦法成功。
(谱书排字在中央或下面有标示,详查“讷河黑土”博客图片影印件)赫门先远宗亲之谱册:祖先,赫应科,妻董氏生一子,二世,赫大选,妻矫氏生三子,三世,行一赫天正妻汪氏生一子行二赫山涵妻刘氏生六子行三赫四涵妻胡氏生三子四世,赫世臣、赫世卿、赫世贤、赫世勋、赫世荣、赫世爵、赫世宰、赫世祥、赫世贵哥九个共生三十二子(这辈泛世字)五世,赫仑、赫严、赫皎、赫和、赫岭、赫墣、赫皋、赫皊、赫琳、赫峭、赫严、赫崙、赫香、赫聪、赫昆、赫晓、赫崇等二十三弟兄生四十一子(这辈为单字)六世,赫守仁、赫守智、赫守忠、赫守义、赫守功、赫守伦、赫守先、赫守纲、赫守玉、赫守道、赫守正、赫守法、赫守宗、赫守经、赫守分、赫守约、赫守福、赫守矩、赫守学、赫守德、赫守业、赫守身、赫守廉、赫守章、赫守宾、赫守龙、赫守化、赫守志、赫守盛、赫守俭、赫守堂、赫守美、赫守安、赫守宁、赫守信、赫守康、赫守珠、赫守璞等四十一位弟兄生了八十一子(这辈泛守子)七世赫钧、赫诚、赫纯、赫铎、赫魁、赫伟、赫栋、赫述、赫强、赫诠、赫文、赫章、赫勋、赫祯、赫祥、赫本、赫善、赫勤、赫俭、赫官、赫宦、赫檀、赫荣、赫清、赫杰、赫俊、赫振、赫僕、赫仓、赫保、赫佩、赫修、赫全、赫傧、赫侃、赫泰、赫昶、赫瑄、赫隆、赫瑛、赫琏、赫价、赫薡、赫傥、赫松、赫槐、赫桐、赫桂、赫鼎、赫偦、赫偲、赫友、赫仲、赫恭、赫芳、赫倬、赫守、赫义、赫前、赫健、赫春、赫廷、赫亮、赫明、赫照、赫顺、赫清、赫法、赫均、赫举、赫温、赫传、赫恺、赫良、赫禄、赫财、赫富等八十一弟兄(这辈是单字)八世,赫连喜、赫连湖、赫连曾、赫连会等(这辈泛连字)九世,赫兴云、赫振云、赫喜云、赫良云、赫会云、赫春云等(这辈泛云字)十世,赫永福、赫永文、赫永泰、赫永德,从现在开始按谱书排字永长修龄兰桂香,风和山古时泰康,吉庆亨通福如海,日升月恒文明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o姓氏起源家族名人
一、姓氏起源家族名人一、姓氏起源郝姓来源有三:1、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
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
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
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
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
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
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世纪)之后。
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2、出自复姓。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
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二、迁徙分布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
至于郝
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
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
总之,历史上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三、郡望堂号【堂号】“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
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
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郡望】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四、家乘谱牒河北:藳城郝氏族谱四卷、定县定州郝氏家谱一卷、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山东:滕县郝氏族谱不分卷、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其他;郝氏历代家谱一卷、郝氏家乘(卷数不清)五、历史名人郝懿行:今山东栖霞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
他曾官至户部主事,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最久,撰《尔雅义疏》、《山海经义疏》,援引各书,考释名物,订正讹谬。
另有《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
正》等书。
郝摇旗:明清之际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一员猛将,初在军中当旗手,故而得名。
闯王牺牲后,与李锦等联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败清军。
后因在军中受歧视,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
郝经:泽川陵川(今属山西省)人,集学者、谋士于一身。
他曾在金亡后迁于河北,住在元将张柔家,得以阅读张的藏书。
宪宗时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信任。
中统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使宋,被贾似道扣留于真州(今江苏仪征)。
郝经一生著作较多,主要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
郝澄:句容(今属江苏)人,宋代画家,他所作的道释、人马,笔墨清劲,善于设色,一生努力进取,其愈后,名气也愈大。
郝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
他曾率军攻克滕、兖、单诸州,莱芜、新泰等10十多个县,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
郝孝德: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
他曾聚数万人起义,转战于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