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305b58bd64783e08122b06.png)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主备赵德霞一、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目标(1)抓住体裁特点,注意关注文章的片段、细节描写。
本单元是你们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个现代文散文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
通过学习,要了解叙事写人散文的特点。
是“散文”,意味着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关于写人记事的,所选材与人、事有关,所选材料大多是体现事件意义、反映人物个性特点的关键片段,这些片段由线索贯穿。
(2)理清文章思路、线索,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
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3)品味不同文章的语言风格,由“品文”继而“品人”,体味文章情味,感受作者人格魅力,得到思想熏陶,以及精神引领。
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思考作者如何在人物的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感情倾向;领悟时代的精神和人生的意义,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读《纪念刘和珍君》,感悟鲁迅刚正不阿的品格,以及他作为革命者远见卓识的睿智;学习《小狗包弟》感悟巴金先生的忏悔意识,“三省吾身”高尚品质;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感悟梁实秋先生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并将此种敬爱之情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影响社会,感染同龄人。
(4)阅读鉴赏学习中,有意识地关注“表达交流”板块中的写作部分——记叙要选好角度、写人要凸显个性。
可以在学习文本时有意识地提出这方面的问题,以便与同学进行探究学习,了解写作技法。
二、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学习目标通过“品文”达到“品人”的目的。
品文包括品味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情、写作手法和语言艺术等;品人,主要指品鉴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作者。
从品文与品人的关系看,品文是品人的基础,品文在先,品人在后。
(1)诵读课文,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及死难经过,概括刘和珍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情感。
并能联系现实,对刘和珍等青年之行为有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材料散而不乱的原因,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
高一语文教案《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高一语文教案《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475930bb4cf7ec4bfed06c.png)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习时数】 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感知文本,理清思路一、温故知新:1、填空:屈原,名___,字___,战国时____国人。
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_____和______。
主要作品有《》、《》、《》、《》等,汉代刘向以这些作品为主合编成《》。
2、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其文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类迩而见义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忘却的纪念》中鲁迅对遇难的左联五烈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残害革命者的反动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照本文,思考作者对待为革命而牺牲者有怎样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1、作者:阅读《创新设计》41页“作者简介”,回顾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背景:参看《创新设计》41页“背景简介”,了解刘和珍等参与的爱国活动。
3、预习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创新设计》41页“边读边练”。
三、合作探究:(1)概括段落大意,板书: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2)文章一共7小节,为什么单是写作缘由就用了两节来说?参见《创新设计》42页“边读边思”1。
(3)文中对刘和珍做了怎样的描写?她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参见《创新设计》42页“边读边思”2。
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29416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f.png)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2.背景链接1926年初,帝国主义军队派军舰进驻大沽口,企图干涉中国人民如火如荼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行动。
当时北平的女子学校学生向当局请愿,要求驱逐外国舰只,并且要求驱逐破坏女子学校安定的杨荫瑜、章士钊等人,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
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
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
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洗涤.()桀骜..()..()租赁.()尸骸.()叱咤屠戮.()浸渍..()寥.落()菲薄..()芳菲.()风尘仆仆.()前仆.后继()攒.射()惩创..()长歌当.哭()锐不可当.()2.解释下列各词:长歌当哭:桀骜不驯:殒身不恤:3.分析文章总体思路(1)课文七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2)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六、七部分又起什么作用?【课堂导学】一.默读一、三、四、五部分,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行事性格二.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doc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f39d0f8caaea998fcc220eea.png)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整体把握刘和珍形象,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揣摩重点语句,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一一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扌甚;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 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695c9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d.png)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
2.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3.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步骤:1.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的态度和观点。
第三章: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内容:1. 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步骤:1. 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如何纪念刘和珍君的态度和观点。
第四章:刘和珍君的影响和启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从刘和珍君的事迹中汲取启示。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2e73f8360cba1aa811da89.png)
隆化一中高一语文备课组导学案设计《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一课时【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完成本学案前先反复朗读这篇课文,勾画标记重点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2、 仔细阅读学案上作者及背景,记忆相关知识,认真完成相关训练。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速读、精读法在合作探究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和珍等人的革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导学过程】1、 自主学习(滴水穿石,夯实基础)1、 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愚鲁之人应快做),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三闲集》《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其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运合写悼念鲁迅的挽联,上下联各有两字缺漏。
请根据内容用鲁迅的两个文集名补全。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 。
2、写作背景 见练习册。
3、自读课文,梳理重点字音:寥落( ) 洗涤( ) 不惮( )不恤( ) 尸骸( ) 桀骜 ( ) 屠戮( ) 浸渍( ) 赁屋( )黯然( )喋血( )攒射 ( ) 惩创( ) 荫庇( )菲红( ) 菲薄( )4、解释下列字词:长歌当哭:出离愤怒:殒身不恤:桀骜不驯:5、再读课文把握文章总体思路。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ace0e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f.png)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想深度的文章。通过深入阅读和感知,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和对反动势力的愤怒控诉,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对青年的期望和信任。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刘和珍的纪念,更是对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A. 五四运动B. 三一八惨案
C. 北伐战争D. 抗日战争
3.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A. 记叙B. 议论C. 抒情D. 描写
二、填空题
1.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文集__________。
2.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__________之一,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__________岁。
鲁迅在文章中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展现了刘和珍的勇敢、坚定和爱国精神。他描述了刘和珍在请愿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她面对反动势力时所展现出的无畏和坚定。这些描写使得刘和珍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她的非凡魅力和崇高品质。
鲁迅在文章中也对反动政府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暴行,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这些批判使得读者能够深刻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难点
三、预习检测题
四、中心思想
五、段落划分
六、写作手法
七、读文感知
八、经典语句解读
九、预习检测题答案
一、学习目标
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刘和珍君的深切怀念与高度赞扬,感受其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一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0a21964933687e21af45a978.png)
一、自主预习
1、引桥知识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
2、预习导引
写作背景:1926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端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爱国青年都是在当时遇害的。
教、学之思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一
备写人:审核人:
课题:记念刘和珍君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积累字词。
2、诵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3、文章第五节对府门喋血进行了详写,了解这一场面描写作用。
使用说明:
1、查阅资料、工具书结合注释,完成自主预习。
2、通过诵读课文、合作探究,体验作者情感。
学习过程:
四、师生总结
第二次评阅人:时间:
学习笔记
鲁迅,浙江绍兴人,字豫才、豫亭,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
《热分》
《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doc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doc](https://img.taocdn.com/s3/m/e64de5b4a8114431b90dd8f5.png)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一、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划横线词语含义:“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二、合作探究1、“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2)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3)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试从鲁迅作品中查阅出相关资料深化你对课文的理解o2、如何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3、理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99在文中的作用三、当堂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1)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
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沛。
(2)矿路学堂最使他满意的是平等的空气。
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外加一点《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是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之类,但还有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德语和体操,过去所未曾学习过的科目。
至于生理学,虽然并不讲授,却可以看到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
比较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他已经悟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
(3)他以非常浓厚的兴致,学习这些课程,尤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
一本英国赖耶尔的《地学浅说》,就不知给了他多少惊奇和喜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他的讲义, 都用毛笔抄写得十分细致和工整,插图则用铅笔绘制,也一样的精密。
(4)凡是新课程,都得使用洋课本,这些课本对于中国的情况是无从顾及的。
为此,他常常联系对比中国矿冶的实际,在《金石识别》一类的边页上写下批注,补订其中的纟比漏和错误。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da727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67.png)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刘和珍和鲁迅的生平宁主要成就;2. 理解《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意义;3. 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4.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二、导学内容1. 刘和珍和鲁迅的生平宁主要成就;2. 《记念刘和珍君》的主题和意义;3. 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4. 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生平宁主要成就,了解他是中国摩登文学的奠基人之一;2. 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是鲁迅的妻子,是他一生的知己和支持者;3. 提问:你们对鲁迅和刘和珍的了解有哪些?你们认为他们对中国文学、思想有何贡献?第二步:进修《记念刘和珍君》1. 讲解《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2. 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对偶等;3. 讨论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4. 提问:你们觉得鲁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为什么选择以记念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第三步:拓展阅读1. 让学生阅读鲁迅其他作品,比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深入了解他的文学成就;2. 分组讨论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3.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评判。
第四步:总结提升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鲁迅的作品,开拓文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怎样的?他的思想对当代有何启迪?四、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
在今后的进修中,应该继续关注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不息拓展阅读领域,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936404cc7931b765ce15fa.png)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记叙散文的含义以及特点2、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这篇记叙散文的学习,学会归纳一篇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特点及其表现手法,可以运用到平时的写作当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接受鲁迅地思想感情的陶冶,接受鲁迅先生嫉恶如仇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等精神。
还要学习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清全文的感情线索,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关键的句子。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体会文中关键句子包含的深刻涵义。
【教学方法】品读,讲解,讨论,提问【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教科书【课时安排】4课时【课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徘徊....长歌当.哭菲.薄踌躇桀骜..黯.然噩.耗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绯.红和蔼殒.身不恤.【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人,他被毛主席称为是骨头最硬的人,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没错,他就是鲁迅。
新中国成立以后,曾有人私底下问过毛主席:“如果鲁迅现在还活着,您会怎样对待他?”毛主席是这样回答的:“他要不就不说,要不就把他抓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统治者来说,鲁迅是多么大的一个威胁。
他用他那睿智和远大的目光,把统治者的阴谋统统展现在人民大众的面前,丝毫不肯妥协,这样的一个人,让那些统治者对他恨之入骨,除之而后快。
那么,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记叙散文—《记念刘和珍君》。
二、简略地介绍一下鲁迅,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和刘和珍的相关事迹。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定稿教师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定稿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6a9f1510a6f524ccbf858b.png)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维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3、深入理解文章中一些词句的丰富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高考目标]学会从文章情境出发深入理解文章中一些词句的丰富内涵。
预学案一、提问:说一说本文作者——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二、课本字音拾补徘徊..chóu chú肆无忌惮.dàn喋.血dié①..fěi bó踌躇..pái huái菲薄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抹杀(mǒshā完全勾销,一概不承认)查资料,了解时代背景1926年3月,奉军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航使入天津大沽口,制造了大沽口事件。
之后,日本联合英美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并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种种无理条件,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声讨日英美等国的罪行。
会后,到段政府前请愿。
当游行队伍来到段政府国务院门前时,遭到军警的排枪射击和大刀破杀,当场打死47人,伤200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d30f2eaf45b307e87197ce.png)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针对在文章中起结构作用的句子
4.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通过分析修辞方法及其效果进而理解句子的原本意思
检测案
1.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B、睚眦(zì)里弄(lòng)泥淖(nào)长歌当(dàng)哭
C、夯(hāng)筑匹(pǐ)配请贴(tiě)力能扛(káng)鼎
D、璞(pū)玉囹圄(yǔ)漱(shù)口殒(yǔn)身不恤(xù)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廖落 桎梏 玷辱桀骜锋利B.愠色 鼓泄惨淡陨身不恤
C.黯然 苍桑 尸骸鄙陋没世D.罗网 屠戮 绯红长歌当哭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再研读完成导学案。牢记,不熟读文本不做导学案。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文中标出来,并填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
1.理解“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a1fced102de2bd96058893.png)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字,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十六种。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三、解题文题中的“记”相当于“纪”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
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
“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
四、背景资料“三·一八”惨案,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展开了。
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游行。
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
刘和珍等到就是此时遇难的。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b1e12faf45b307e87197ed.png)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学参考0927 1757《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整体把握刘和珍形象,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揣摩重点语句,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读写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请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踌躇黯然噩耗尸骸虐杀攒射辗转呻吟不惮和蔼陨身不恤长歌当哭二、导入课文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引导学生阅读注解①,补充介绍背景知识: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
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鲁迅先生忍无可忍,遂写此文。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
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字句,整体把握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学参考1130 1441《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目标难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 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1.朗读法2.讨论法知识链接: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
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
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鲁迅曾经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正在发生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作出最迅速的反应,并及时得到社会的反响。
因此,它是鲁迅这样的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与他所处的时代保持密切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
鲁迅又说,杂文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并因此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
鲁迅一生都在战斗,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民族的奴役、阶级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老人对少年的摧残、强者对弱者的侵犯,等等)。
他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个人的意气,而是为了中国与人类的“将来”,因此他的一切批评“实为公仇,绝非私怨”。
鲁迅的15本杂文集,就是从五四前后到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就是一部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
而作为一个作家,鲁迅更为关注的是在历史事变背后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应与变动。
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
”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
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一.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二.探索背景:本文是一篇悼念性抒情散文,写于1926年4月1日,是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烈士而写的。
1926年初,正在中国大地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的一场大革命形势很好,帝国主义扶植的北洋军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危机四伏。
为了帮助盘踞东北的奉系军阀进关消灭倾向革命的冯玉祥将军统率的国民军,日本帝国主义于1926年3月12日开出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被迫反击。
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八国公使,以最后通牒方式向北洋政府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无理要求。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北京各界人民于3月18日在天安门集会,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政府拒绝八国通牒。
段祺瑞执政府竟令卫队开枪射击请愿群众。
当场死47人,伤123人,鲁迅的学生刘和珍也在遇害之列,是为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反动政府走狗文人诬蔑请愿群众为“暴徒”,是“自蹈死地”等等;并将杀人的罪责推在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噩耗传来时,鲁迅正在写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
刚写完三节,听到惨案消息后,他怒不可遏,感到“已不是什么写‘无花的蔷薇’的时候了”。
因此,在《无花的蔷薇之二》的后六节里,鲁迅将“投枪”与“匕首”的锋芒直接指向反动政府。
他写道:“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未所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他还在文章的末尾特地注明写的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就这次惨案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
4月1日,又写了情文并茂的《记念刘和珍君》。
(这几篇文章均见于《华盖集续编》)。
三、读准字音徘徊pái huái长歌当哭dànɡ菲薄fěi bó踌躇chóu chú桀骜jiã ào黯然àn噩耗â肆无忌惮â喋血diã攒射cuán屠戮lù和蔼ǎi浸渍zì殒身不恤yǔn xù洗涤dí绯红fēi尸骸hái四、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为什么一再强调?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3、试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4. 试归纳总结全文思路:五、互动探究思考一: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思考二:从全文来看,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六.课堂练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理清一、二部分的写作思路,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边读边思,互动探究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材料1.“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材料2.“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刘半农)思考: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2.揣摩这些划线词语的表达意义: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独——徘徊——前来——正告—很爱看——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为什么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4.“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 ——为什么?5.“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理解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材料:“必须睁了眼看,这样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论睁了眼看》7.下面三句在的感情表达上有何不同?(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8.“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第一句话,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第三句话又否定,这样是否矛盾?为什么?9.“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这样写有何作用?10.注意这些划线虚词的表达作用:(1)“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