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期末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第一语言:人来到世界获得的第一种语言。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和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或本族语)的过程和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第二语言:是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或使用的其他语言。

语言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语言能力: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属于语言的范畴。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用规则:语言的使用规则,根据一定的语境对谈话的内容、言语的语音形式、词、句式以及应对方式等进行选择的规则。语言要素+语用规则=语言知识。

语言交际能力: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是一种外在的能力,属于言语范畴。语言交际能力=言语技能+言语交际

技能。)

语言水平测试: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有专门的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客观的评分标准。有效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

语言测试:第二语言测试可分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大类。

语言成绩测试: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跟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紧密相关,可以测定受试者的学习成绩,但不一定能反

映受试者的语言水平。例如:期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毕业考试。

语言潜能测试: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测试内容:模仿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简答题。

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异同:

(1)目的不同: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知识。

后面这四点都是语言教学的:(2)教学内容A. 学习语言四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规则,保证正确性。

B. 学习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的使用规则——语用规则,以保证语言的得体性。

C. 学习言语技能:听、说、读、写。

D. 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和语言使用相关的文化要素。

(3)教学原则:语言教学应生动、有条理,理论联系实际。

(4)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师适当总结、归纳规则。

(5)教学技巧:注重与忽略的问题。

儿童语言习得中四个假说:

①刺激—反应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②先天论:LAD假说: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

“普遍语法”:即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当儿童接触到具体语言时,就会不断地通过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对“普遍语法”的参数进行定值以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后天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只是起了触发语言机制和提供具体语言材料的作用。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③认知论:代表人物: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

④语言功能论: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成人的第二语言习得中(如两条理论:语言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内容、能解决什么问题、主要的步骤是什么等。):

语言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对不同点加强教学。四个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局限: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功能。重视语际干扰,忽视语内干扰。重视预防,忽视诊断。

语言偏误分析: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偏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偏误的来源:(1)母语的负迁移。(2)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泛化”。(3)文化因素的负迁移。(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5)学习环境的影响。

对待偏误的态度: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看到偏误的积极意义;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现象,是正常的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

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

局限(1)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2)不同语种偏误研究很不平衡。(3)对偏误来源的分析陷入公式化。

中介语理论:定义: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代表人物:美国塞林克。

特点:(1)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2)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3)中介语的存在是由于偏误产生的,要掌握目的语,就要慢慢减少中介语的偏误。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其中一部分进而形成僵化。

测试的四大类型:第二语言测试可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大类。

1、水平测试:目的: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特点:有专门的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客观的评分标准。原则:有效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

2、成绩测试(课程测试)目的: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