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大比例日趋协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大比例日趋协调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国民经济结构不断充实调整优化升级的60年。6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以及城乡和区域结构在不断调整中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产业结构以农为主、所有制结构单一、分配绝对平均主义、城乡分割等不合理状况得到了根本性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大大增强,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历史性变迁。

一、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以农业为主向一产、二产和三产协同发展的转变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发展滞后。在整个产业构成中,农业居主导地位。195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1.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20.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28.2%。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为83.5%,第二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为7.4%,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为9.1%。我国经济结构基本上处于以农业为主的阶段。

60年来,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在不放松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重视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到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1952-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1.0%持续下降至11.3%,下降了3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8%逐步升至48.6%,上升了2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8.2%升至40.1%,上升了1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建国初期确立的“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城乡人口隔离的户籍制度,既造成了大量就业人口束缚于农

业和农村,也造成了阻碍劳动者在企业、行业、产业和区域之间转移的藩篱。改革开放以后,乡镇工业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加上政府推出的各式各样的扶持和扩大就业的工程,促进了就业结构的大调整。80%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相当比例的人口转而从事工业和服务业。1952-200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83.5%下降至39.6%,下降了44.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7.4%升至27.2%,上升了19.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9.1%升至为33.2%,上升了24.1个百分点。

二、农业内部结构实现了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转变

建国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非常落后,农业生产表现为对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过度畸重的单一结构。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异常突出,种植业以外的其他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农业内部比例极度不协调。在之后近30年时间里,由于人口快速增长造成的巨大压力,农业生产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和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政策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基本上仍停留在“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结构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体制等多方面改革,以杂优水稻技术为主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步得到普遍推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带来了市场需求的巨大引力,以及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农业生产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粮食供给短缺的状况,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从单一的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开始向提高食物结构和品质转变,促进了从分散经营的小生产向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和经营一体化等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化经营转变。60年来,我国已经基本改变了过去“农业-种植业-粮食”的高度单一和效率低下的结构模式,向“优质、高效、全面发

展的”的新型结构模式转变。

农业生产内部结构显著调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显著提高。农业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85.9%下降为2008年的48.4%,下降了37.5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1952年的1.6%、11.2%和1.3%提高到2008年的3.7%、35.5%和9.0%,分别提高了2.1、24.3和7.7个百分点。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进展明显。粮食、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种植面积比由1952年的89.2∶9.0∶1.8转变为2008年的68.3∶27.8∶3.9,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明显提高。畜产品构成中,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52年的94.2%下降到2008年的63.5%;牛羊肉则由1979年的5.74%上升到13.6%;禽肉等也由1985年的5.80%上升到了22.9%。禽蛋、牛奶等的产量快速增长,在畜产品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

农产品品质结构大为改善。农产品品质结构从单纯追求数量的增加,逐步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农业部初步统计,2008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优质率分别为74%、68%、51%和72%,其中,水稻、小麦、玉米的优质化率比2001年分别提高了38.9、19.5、24.9个百分点,大豆优质率比2002年提高了24.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更加注重生态产品的开发,全国安全农产品已初步形成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在渔业方面,精养以及高附加值海淡水产品养殖得到大力发展。

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明显优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格局逐步形成。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新疆棉花产业带。2008年,棉花、小麦、大豆、油菜籽、玉米产量前5位的省区占全国产量的比重达79.7%、75.3%、66.5%、63.4%、53.3%,分别比1981年提高21.8、19.4、8.1、3.4和4.5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