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第七章分子发光
分子发光分析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某些物质的分子吸收一定能量后,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以光辐射的形式从激发态回到基态,这种现象称为分子发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为分子发光分析法。
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又称为冷光(ColdLight),它是在没有任何光、热或电场等激发的情况下,由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光辐射。
化学发光分析(ChemiluminescenceAnalysis)就是利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发光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高灵敏度的痕量分析方法。
化学发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极高的灵敏度:荧光虫素(LH2)(luciferin)、荧光素酶(luciferase)和磷酸三腺苷(ATP)的化学反应可测定2×10-17mol/L的ATP,可检测出一个细菌中的的ATP含量。
2.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由于可以利用的化学发光反应较少,而且化学发光的光谱是由受激分子或原子决定的,一般来说也是由化学反应决定的。
很少有不同的化学反应产生出同一种发光物质的情况,因此化学发光分析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3.仪器装置比较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分光和光强度测量装置,一般只需要干涉滤光片和光电倍增管即可进行光强度的测量。
4.分析速度快:一次分析在1min之内就可完成,适宜自动连续测定。
5.定量线性范围宽:化学发光反应的发光强度和反应物的浓度在几个数量级的范围内成良好的线性关系。
基本原理化学发光是基于化学反应所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其中一种产物的分子的电子被激发成激发态分子,当其返回基态时发射一定波长的光,称为化学发光,表示如下A+B→C﹡+DC﹡→C+hυ化学发光包括吸收化学能和发光两个过程。
为此,它应具备下述条件:1化学发光反应必须能提供足够的化学能,以引起电子激发。
2要有有利的化学反应历程,以使所产生的化学能用于不断地产生激发态分子。
3激发态分子能以辐射跃迁的方式返回基态,而不是以热的形式消耗能量。
化学发光反应的化学发光效率ΦCl,取决于生成激发态产物分子的化学激发效率Φr利激发态分子的发光效率Φf这两个因素。
仪器分析分子发光分析法讲课文档

第三十五页,共57页。
五、荧光和磷光分析仪器
(一)荧光分析仪器
——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池、 检测器和显示器组成。
第三十六页,共57页。
I0
I
光源
第一单色器
液池
检测器
ex
第二单色器
与分光光度计有两点不同
em
①两个单色器
团 • 由于基团的 n 电子(孤对电子)的电子云与
苯环上的 轨道平行,共享了共轭 电子, 扩大了共轭体系,使荧光波长长移,荧光强 度增强
第二十五页,共57页。
(2)减弱荧光的取代基
-COOH 、 -NO2 、-COOR 、-NO、-SH 吸电子基 团, 使荧光波长短移,荧光强度减弱 • 芳环上被F、Cl、Br、I 取代后,使系间窜跃加强, 磷光增强,荧光减弱。磷光相应增强,这种效应为 重原子效应。
2. 无辐射去激
外部转移—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或溶质分子的 相互作用产生能量转移,荧光或磷光减弱或消失 • 振动驰豫(VR)—同一电子能级中,从较高振动能 级到较低振动能级的过程 • 内部转换(IC)—相同的多重态之间的转换 S-S • 系间窜跃(ISC)—不同的多重态之间的转换S-T 发生系间窜跃电子需转向,S1—T1间进行,比内 部转换困难
第八页,共57页。
VR S2
IC
VR
S1
VR:振动驰豫 IC:内部转换 ISC:系间窜跃
ISC T1
S0
S0
吸光 吸光
第九页,共57页。
3.辐射去激—荧光和磷光产生
• S1或T1 发光 S0 这种过程叫辐射去激
(1) 荧光:
第7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第7章分子发光分析法7.1 内容提要7.1.1 基本概念分子发光分析法——分子吸收一定的能量跃迁到较高的电子激发态后,在返回基态的过程中伴随有光辐射,这种现象称为分子发光,以此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为分子发光分析法。
光致发光——物质吸收光能而激发发光的现象,称为光致发光。
电致发光——物质吸收电能而激发发光的现象,称为电致发光。
化学发光——物质若吸收化学反应能激发发光,称为化学发光。
生物发光——发生在生物体内有酶类物质参与的化学发光称为生物发光。
单重态——一个所有电子自旋都配对的分子的电子态称为单重态,用“S”表示。
三重态——在激发态分子中,两个价电子自旋平行的电子态称为三重态,用“T”表示。
图7-1 单重态系三重态激发示意图无辐射跃迁——当激发态分子返回基态时,如果不伴随发光现象,则此过程称为无辐射去激或无辐射跃迁。
它包括:振动驰豫、内转换和系间窜跃。
振动驰豫——同一电子能级内,激发态分子以热能交换形式将多余的能量传递给周围的分子,并由高能级回到低能级的跃迁,称为振动驰豫。
内转换——同一多重态的不同电子能级间发生的无辐射跃迁称为内转换(或内转移)。
系间窜跃——不同多重态之间的无辐射跃迁称为系间窜跃。
分子荧光——分子从S1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至S态各振动能级时所产生的辐射光称为分子荧光。
图7-2分子荧光、磷光光谱产生过程示意图斯托克斯位移——分子发射荧光的波长总比激发光长,能量比激发光小,这种现象称为斯托克斯位移。
分子磷光——当受激分子降至S1的最低振动能级后,如果经系间窜跃至T1态,并经T1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S态的各振动能级,此过程辐射的光称为分子磷光。
延迟荧光——某些物质的分子跃迁至T1态后,因相互碰撞或通过激活作用又回到S1态,经振动驰豫(VR)到达S1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发射荧光,这种荧光称为延迟荧光,也叫慢速荧光。
荧光激发光谱——固定发射光(第二单色器)波长,改变第一单色器(激发光)波长,获得以激发光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发射光强度为纵坐标的谱图,即为荧光激发光谱。
仪器分析-第7章 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的能级与跃迁和元素的特征谱线 1. 基态第一激发态, 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吸收光谱 2.第一激发态基态 发射出同样频率的辐射。 产生共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发射光谱 3.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 特征谱线 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分析线。 利用待测原子蒸气对同种元素的特征谱线(共振 线)的吸收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原子吸收光谱位于光 谱的紫外区和可见区。
(二)原子吸收光谱轮廓与变宽
☺ 1、吸收定律 强度为I0 的单色平行光通过厚度为l的原子蒸气,其 中一部分光被吸收,透过光的强度I服从吸收定律:
I0 原子蒸汽 l I
I I 0 e
( k l )
K是基态原子对频率为的
光的吸收系数。它与入射 光的频率、基态原子密度 及原子化温度等有关。
第一节
一、原子吸收的历史发展
概述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待测基态原子蒸 气对特征谱线的吸收而建立的一种分析方法。 发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 –1802年Wollaston发现太阳光谱的暗线;
太阳光
暗 线
–1859年Kirchhoff和Bunson解释了暗线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大气层中的钠原子对太阳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若采用一个连续光源(氘 或钨灯),即使是用高质 量的单色器入射可得到光 谱带为(0.2nm)的高纯光。 原子吸收线半宽度(10-3 nm, 即便是全部吸收)。由待测 原子吸收线引起的吸收值, 仅相当于总入射光强度的 0.5% [(0.001/0.2)×100%=0.5%], 原子吸收只占其中很少部 分,使测定灵敏度极差。
原子吸收光谱仪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虽 然种类很多,但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锐线光源 原子化器 主要组成部分
2020届化学竞赛仪器分析部分第七章 分子发光分析(61ppt)

Molecular luminescence analysis
室温下,大多数分子处于最低能级(基态),处 于基态的分子吸收能量(光能、化学能、电能或热 能)后被激发为激发态,激发态不稳定,将很快衰 变到基态,若返回到基态时伴随着光子的辐射,这 种现象称为“发光”。
22.03.2022
22.03.2022
内转换
振动弛豫 内转换
S2
系间窜越
S1
能
T1 T2
量
吸 收
发
射
外转换
荧
光
发 射 磷 振动弛豫 光
S0
l3
l 22.03.20221
l 2 l 2
荧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多为 S1→S0跃迁),发射波长为 l’2的荧光;10-7~10-9s。
发射荧光的能量比分子吸收的能量小,荧光的发射波长比吸
吸收光谱是物质分子由基态激发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的 各振动能层形成的。其形状决定于第一电子激发态中各 振动能层的分布情况。
荧光光谱是激发分子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 层回到基态中各不同能层形成的。所以荧光光谱的形状决 定于基态中各振动能层的分布情况。
基态中振动能层的分布和第一电子激发态中振动能层 的分布情况是类似的。 因此荧光光谱的形状和吸收光谱 的形状极为相似。
22.03.2022
第一节 荧光和磷光光谱法
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分子能级比原子能级复杂;每个分子中都具有一系列 严格分立相隔的能级,称为电子能级。在每个电子能级 上,都存在一系列的振动、转动能级。 通常用S和T分别表示单重态和三重态 用S0表示基态; 第一、第二、…电子激发单重态 S1、S2… 表示; 第一、第二、…电子激发三重态 T1、T2 … 表示。
第七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1

s 10 (
7
ex
em
)
式中,λex、λem分别为最大激发光和最 大发射荧光波长(nm)。 其物理意义:荧光未发射之前,在荧光 寿命期间能量的损失。斯托克斯位移越大, 激发光对荧光测定的干扰越小,当它们相 差大于20nm以上时,激发光的干扰很小, 可进行荧光测定。
(2)分子磷光 当受激分子降至S1的最低振动能级后, 如果经系间窜跃至T1态,并经T1态的最低振 动能级回到S0态的各振动能级,此过程辐射 的光称为磷光。 磷光的波长比荧光更长些,其寿命通 常在10-4~10秒间。图3.1为分子荧光和磷 光产生示意图。
(3)取代基效应 影响不明显的取代基有-NH3、-R、-SO3H等.-CN 取代的芳烃通常都有荧光. 取代基的位臵也有影响,对位、邻位取代增强荧 光,间位取代抑制荧光。 双取代和多取代基的影响较难预测,取代基之间 如果能形成氢键增加分子的平面性,则荧光增强.两 种性质和作用不同的取代基共存时,其中有一个起主 导作用。 不论何种类型的取代,随着共轭体的增大,其影响 相应减小。
(3)取代基效应 取代基的种类和位臵对荧光体 的荧光光谱和强度有较强的影响。 给电子取代基加强荧光,如:-OH,-OR,-CN,NH2,-NHR,-NR2,-OCH3等。 得电子取代基通常使荧光减弱,使磷光加强。 例如:>C=O、-COOH、-NO2、-SH等。 另外,芳环上取代上F、Cl、Br、I之后,使 系间窜跃加强,其荧光强度随卤素原子量的增加而减 弱,磷光相应增强,这种效应称为重原子效应。
• 分子荧光和分子磷光属于光致发光,是由 两种不同发光机理过程中产生的。 • 普通荧光在光照停止后几乎立即停止,而 磷光寿命较长,往往能延续一段易测出来 的时间后停止。
第二节 分子荧光分析法
仪器分析课件第7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2. 无辐射跃迁
当激发态分子返回基态时,如果不伴有发光现象, 该过程称为无辐射去激或无辐射跃迁,该过程包括振
动弛豫(VR) 、内转换(IC)和系间窜跃(ISC)。
小结:分子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通过辐射 跃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等方式失去能量; 传递途径
荧光强度 If正比于吸收的光量Ia和荧光量子效率 : • If = I a • 由朗-比耳定律: Ia = I0(1-10- b c ) • If = I0(1-10- b c ) = I0(1-e-2.3 b c ) • 浓度很低时,将括号项近似处理后: • If = 2.3 I0 b c = Kc
离状态改变,则荧光波长和荧光强度也会发生改变。
(2)温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大多数荧光物质的溶液随着温度降低,荧 光效率和荧光强度将增加;反之,温度升高荧光效率则下
降。
如荧光素的乙醇溶液在 0º C 以下每降低 10º C ,荧光效 率增加3%,冷至-80º C时,荧光效率为100%。
这是因为温度降低时,溶液中分子的活动性减弱,溶
• 化学发光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激发物质产生
的光辐射。
• 发生于生物体的化学发光,称为生物发光。
• 利用化学发光而建立起来的方法,称为化学发光
分析法。
7-5-1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化学发光是吸收化学反应过程产生的化学能,而使反应 产物分子激发所发射的光。任何一个化学发光反应都应 包括化学激发和发光两个步骤。
• 分子受光子激发后,由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回到基态的任 一振动能级伴随的光辐射称为分子荧光。
• 激发态分子从第一激发三重态 回到基态伴随的光辐射称为 磷光。 • 分子受化学能激发后产生的发光现象称为化学发光。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化学专业)课程编码:B100713090学时:48 学分:3开课学期:第五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一、课程教学目的仪器分析是化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测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状态和进行科学研究与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
课程内容既有成分分析又有结构分析,既有无机分析又有有机分析。
它是从事化学、生物、地质、环境等学科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初步具有应用此类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仪器分析的教学目的:1、配合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种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有关概念;2、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主要分析对象;3、掌握各种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重点掌握仪器主要操作参数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4.通过各种仪器分析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素养。
二、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了解仪器分析的概况,仪器分析的特点和局限性,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掌握仪器分析方法的内容和分类教学内容:1. 仪器分析的特点和局限性,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2. 分析仪器的组成3. 仪器分析方法的内容和分类。
教学重点:仪器分析方法的内容和分类教学难点: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第二章光谱分析法导论教学目标:了解电磁辐射性质掌握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教学内容:1.光学分析法的有关基础知识2.理解光学分析法分类3.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4.光学分析仪器。
教学重点:光学分析法分类,光学分析仪器构成。
教学难点:普朗克方程第三章原子发射光谱法教学目标:了解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光源,摄谱法和光电光谱法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教学内容:理解原子发射光谱仪、等离子体、电弧和火花光源,摄谱法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原理、原子发射光谱定性定量方法教学重点:原子发射光谱原理、等离子体光源,内标法定量原理教学难点:原子发射光谱原理、内标法定量原理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法教学目标:了解原子化原理技术,仪器构造,干扰及消除理解试样原子化技术,原子吸收分析中的干扰效应及抑制方法,原子荧光光谱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

荧光量子效率 f =
发荧光的分子数
激发态分子总数
f 是一个物质荧光特性的重要参数,反映了荧光物 质发射荧光的能力, f 越大,荧光越强,在0~1之 间
若以各种跃迁速率常数来表示
f
Kf K f Ki
Kf 为荧光发射过程的速率常数——取决于 物质的化学结构 ∑Ki 为非辐射跃迁的速率常数之和——主要 取决于化学环境,也与化学结构有关 分析上有应用价值的荧光化合物的荧光效 率在0.1~1之间
OH
_ O
例:—苯酚 无荧光 有荧光
另外,表面活性剂也会影响荧光强度和特性
四、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用强度为I0的入射光,照射到液池内的荧光物质 时,产生荧光,荧光强度If 用仪器测得,在荧光 浓度很稀 (A<0.05)时,荧光物质发射的荧光强度If 与浓度有下面的关系 If = f Ia= f (I0- I ) I 为吸收的辐射强度 a I0 A lg I = I010-A I0为入射光强度 I I0 I If = f (I0- I010-A ) 荧光池 = f I0 (1-10-A ) If荧光
基态单重态 S0
S0, S1, S2, S3分别代表基态, 第一, 二, 三激发单重态
单重态分子具有抗磁性,激发态的平均寿命约为10-8
若分子中电子跃迁过程中伴随着自旋方向的改变, 由基态单重态→激发三重态,净自旋 0。这种跃 迁为禁阻跃迁
第一激发三重态 T1 基态单重态 S0
自旋平行
T1、T2、T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激发三重态
- SO3H等
三、环境对荧光、磷光的影响
1. 溶剂的影响 同一荧光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可能表现出 不同的荧光性质 一般来说,溶剂的极性增强,荧光波长长移, 荧光强度增大 2. 温度的影响——低温下测定,提高灵敏度 因为辐射跃迁的速率基本不随温度变,而 非辐射跃迁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大多数荧光 物质都随溶液温度升高荧光效率下降,荧光强 度减弱。 温度对磷光影响更大
分子发光分析法

H C H C
C H C H
φF=0.75
φF=0.03
反式二苯乙烯 强荧光物质
平面构型
顺式二苯乙烯 非荧光物质
非平面构型
空间位阻对荧光发射的影响
立体异构体对荧光发射的影响
小结
强荧光的有机化合物具备下特征: • ①具有大的共轭π键结构; • ②具有刚性的平面结构; • ③具有最低的单重电子激发态为S1为 π * →π型; • ④取代基团为给电子取代基。
④火焰化学发光 a.一Βιβλιοθήκη 化氮在富氢火焰上燃烧时产生强的火焰化
学发光;二氧化氮事先还原为一氧化氮。
H+NO→HNO* HNO*→HNO+hν(660~770nm) b.挥发性硫化物(SO2、H2S、CH3SH、 CH3SCH3等)在富氢火焰上产生蓝色发光。 SO2+H2→S+H2O S+S→S2* S2*→S2+hν(350~460nm)
光学分析法
光谱法 原子光谱法 原 子 吸 收 光 谱 法 原 子 发 射 光 谱 法 分子光谱法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非 光 谱 法
红 外 光 谱 法
分 子 发 光 分 析
分子发光分析法
物质的分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后,其电子 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如果在返回基态 的过程中伴随有光辐射,这种现象称为 分子发光 (molecular luminescence),以 此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即利用物质分 子被激发后具有激发发光特性建立的分 析技术,称为分子发光分析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
式中:F:荧光强度 K:仪器常数 Φ:样品的荧光效率 I0:激发光强度 ε:是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 C:物质浓度 L:样品池的光径
荧光与化学结构的关系
仪器分析分子发光分析法课件

分子发光:
M + 能量
光致发光:
M + hv
M*
M + hv
M*
M + hv'
第七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第一节 分子荧光、磷光产生基本原理 第二节 荧光光谱与基本特征 第三节 荧光产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第四节 影响荧光强度的环境因素 第五节 分子发光光谱仪结构流程 第六节 定量分析方法
共轭体系越大,荧光量子产率越高,向长波方向 移动。
化合物
苯 萘 蒽 丁省
量子产率φF 0.11 0.29 0.46 0.60
λex(nm) 205 286 365 390
λem(nm) 278 321 400 480
第三节 荧光产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三)、 刚性平面结构 1. 减少分子振动,减小外转换。 2. 增大分子吸光截面,增大摩尔吸光系数。
第一节 分子荧光磷光产生基本原理
(一)、非辐射跃迁
1. 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以热能量交换形式由 高振动能级至低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跃迁。发生振动 弛豫的时间10 -12 s。
S2
hv
S0
e
第一节 分子荧光磷光产生基本原理 2. 内转换:相同多重度的电子能级中, 相等能级间的 非辐射能级交换。发生内转换的时间10-12 s。
外转换使荧光或磷光减弱或“猝灭”。
第一节 分子荧光磷光产生基本原理
(二)、辐射跃迁
1. 荧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 级→基态各振动能级,发射时间约为10-7~10-9 s 。
发射荧光的能量比分子吸收的能量小,波长长。
S2
S1
T1
hv
hv′
S0 e
分子发光分析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通常以辐射跃迁方式或无辐
射跃迁方式再回到基态。
辐射跃迁:荧光、磷光的发射。
无辐射跃迁:振动弛豫(VR)、内转化(ic)、
体系间窜跃(isc)等。
4
三重态能级低于单重态 (Hund规则)
激发单重态:分子吸收能 量,电子自旋仍然配对, 为单重态,称为激发单 重态,以S1,S2…表示
一、概述 定义:某些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时,由于吸收了 反应时产生的化学能,而使反应产物分子激发至 激发态,受激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便发出 一定波长的光。这种吸收化学能使分子发光的过 程称为化学发光。利用化学发光反应而建立起来 的分析方法称为化学发光分析法。 特点:p62
27
第三节
化学发光分析
二、基本原理 (一)化学发光反应的条件: 能快速释放出足够的能量。化学反应必须提 供足够的激发能,激发能主要来源于反应焓。 要有有利的化学反应历程,使化学反应的能 量至少能被一种物质所接受并生成激发态。 激发态能释放光子或能够转移它的能量给另 一个分子,而使该分子激发,然后以辐射光子的 形式回到基态。
23
第二节
磷光分析法
四、室温磷光 由于低温磷光需要低温实验装置,溶剂选择的限制 等因素,从而发展了多种室温磷光法(RTP)。 (1)固体基质室温磷光法(SS-RTP) 此法基于测量室温下吸附于固体基质上的有机化合 物所发射的磷光。所用的载体种类较多,有纤维素载体 (如滤纸、玻璃纤维)、无机载体(如硅胶、氧化铝) 以及有机载体(如乙酸钠、聚合物、纤维素膜)等。理 想的载体是既能将分析物质牢固地束缚在表面或基质中 以增加其刚性,并能减小三重态的碰撞猝灭等非辐射去 活化过程,而本身又不产生磷光背景。
《仪器分析》教案5-分子发光分析法

《仪器分析》教案5-分子发光分析法第一篇:《仪器分析》教案5- 分子发光分析法第8章分子发光分析法8.1教学建议一、从光谱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和方法入手,在了解分子发光分析特点的基础上,介绍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组成、常规测定方法及应用。
二、在比较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分析法的基础上,介绍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分析特点与应用。
8.2主要概念一、教学要求:(一)、掌握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二)、掌握荧光与磷光分析仪器的结构组成、常规测定方法及应用;(三)、掌握化学发光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二、内容要点精讲第一节荧光分析法一、概述分子荧光分析法是根据物质的分子荧光光谱进行定性,以荧光强度进行定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荧光分析的特点:灵敏度高:视不同物质,检测下限在0.1~0.001mg/mL之间。
可见比UV-Vis的灵敏度高得多。
选择性好:可同时用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定性。
结构信息量多:包括物质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光强、荧光量子效率、荧光寿命等。
应用不广泛:主要是因为能发荧光的物质不具普遍性、增强荧光的方法有限、外界环境对荧光量子效率影响大、干扰测量的因素较多。
二、基本原理1、分子荧光的产生处于分子基态单重态中的电子对,其自旋方向相反,当其中一个电子被激发时,通常跃迁至第一激发态单重态轨道上,也可能跃迁至能级更高的单重态上。
这种跃迁是符合光谱选律的,如果跃迁至第一激发三重态轨道上,则属于禁阻跃迁。
单重态与三重态的区别在于电子自旋方向不同,激发三重态具有较低能级。
在单重激发态中,两个电子平行自旋,单重态分子具有抗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0-8s;而三重态分子具有顺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为10-4~1s以上(通常用S和T分别表示单重态和三重态)。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通常以辐射跃迁方式或无辐射跃迁方式再回到基态。
辐射跃迁主要涉及到荧光、延迟荧光或磷光的发射;无辐射跃迁则是指以热的形式辐射其多余的能量,包括振动弛豫(VR)、内部转移(IR)、系间窜跃(IX)及外部转移(EC)等,各种跃迁方式发生的可能性及程度,与荧光物质本身的结构及激发时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等因素有关。
分子发光分析法概况课件

分子发光分析法的优缺点
优点
高灵敏度
分子发光分析法通常具 有很高的灵敏度,能够 检测出低浓度的目标物
。
选择性
某些发光分子可以与目 标物发生特异性反应, 从而提高分析的选择性
。
操作简便
分子发光分析法通常操 作简单,所需仪器设备 相对简单,便于现场快
速检测。
缺点
背景干扰
发光分析法容易受到环 境背景光的影响,如日 光、荧光等,导致检测
01
02
研发能够延长发光分子寿命 的技术,以减少检测过程中
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03
04
克服背景干扰
研究和发展能够有效排除背 景光干扰的技术和方法,以 提高检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
拓展应用领域
进一步探索发光分析法在环 境监测、生物医药、食品安 全等领域的应用,以满足更
广泛的需求。
06 结论
总结分子发光分析法的概况与重要性
结果不稳定。
发光衰减
某些发光分子的发光强 度会随时间衰减,影响 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成本较高
某些高灵敏度的发光分 子和仪器设备成本较高 ,限制了其在某些领域
的应用。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提高灵敏度和选择性
延长发光寿命
进一步研发具有更高灵敏度 和选择性的发光分子,以满 足更低检测限和更高准确性
的需求。
新型的分子发光分析方法和技术不断 涌现,如荧光免疫分析、荧光偏振免 疫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等。
02
分子发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分子发光的过程与机制
01
分子发光是指分子吸收能量后,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再由激 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光子的过程。
02
仪器分析分子发光课件

分子发光仪器分析的应用
环境监测
利用分子发光仪器分析技术检测水体、大气等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 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
生物医学研究
利用分子发光仪器分析技术检测生物体内的生物分子、细胞等,如 DNA、蛋白质等,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食品安全检测
利用分子发光仪器分析技术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添 加剂等。
化学分析
利用分子发光仪器分析技术对化学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无机 物、有机物等。
04
分子发光仪器分析技术的前景
分子发光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01
02
03
自动化与智能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分子发 光仪器分析将更加自动化 和智能化,提高分析速度 和准确性。
高通量与高灵敏度
发展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 分子发光仪器,满足大规 模和复杂样品的分析需求 。
分子发光仪器分析的分类
荧光光谱法
利用荧光物质在特定波长光激发 下发出特定波长的荧光,通过对 荧光光谱的分析,实现对物质成
分和结构的分析。
化学发光法
某些化学反应能够释放出特定波长 的光子,通过对化学发光光谱的分 析,实现对物质成分和结构的分析 。
生物发光法
某些生物体能够发出特定波长的光 子,通过对生物发光光谱的分析, 实现对生物体成分和生理状态的分 析。
食品安全领域
用于食品成分分析、添加 剂检测以及农药残留检测 等,保障食品安全。
分子发光仪器分析技术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高灵敏度与特异性、复杂样品处 理、仪器小型化与便携化等。
机遇
随着新材料的发现、纳米技术的 应用以及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分 子发光仪器分析技术将迎来更广 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些分子在跃迁至T1后,通过热激活有可 能再回到S1的各个振动能级,然后再由S1 的最低振动能级弛豫回基态而发射荧光, 此称延迟荧光。
以上荧光、磷光产生过程可用Jablonski图 来说明。
7.2分子荧光、磷光和化学结构的关系
一、荧光量子产率(量子产率或荧光效率)
三、无几化合物的荧光
除过渡元素的顺磁性原子会发生线状荧光 光谱外,大多数无几盐类金属离子在溶液 中不能产生荧光(无辐射跃迁)。但某些 金属螯合物(配合物)却能产生很强的荧 光。
产生过程:①配体吸收光能产生π→π*
②配体将能量转移给金属离子导致d→d*或 f→f*,③由d*→d或f*→f弛豫回低能级产生 荧光。
例如:苯环与双键的共轭体系、酰基苯衍 生物及杂环类衍生物等。
2.大多数荧光物质在激发光照射下吸收能量, 首先经历π→π*或n→π*产生激发态分子, 经振动弛豫或其它无辐射跃迁,在发生 π*→π或π*→n产生荧光。
其中π*→π产生的荧光强度大于π*→n (∵π→π*的ε大)。但是在发生n→π*跃迁 时,紧接着产生系间窜跃,最后从π*的T1 态弛豫回π的S0态,产生更强的磷光。
φ=
发射荧光的分子数
激发分子总数 =
发射光量子数 吸收光量子数
kf = kf+∑ki
kf—荧光发射过程的速率常数。其大小主要 取决于化学结构;
∑ki—为其它有关过程的速率常数的总和。 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化学环境,同时与结构 有关。
二、荧光、磷光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
1.荧光、磷光的产生是光致发光,目前,我 们常用的激发光波长范围在紫外-可见光区, 即200~800nm,且主要为紫外光。因此, 产生荧光、磷光的有机化合物主要为不饱 和共轭结构的分子。
处于三重态分子的能量低于相应单重态分 子,但通常第一激发三重态的一个振动能 级几乎与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的能量相同,因此,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 最低振动能级有可能通过系间窜跃至第一 激发三重态,在经过振动弛豫回到激发三 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以光的形式弛 豫回到基态,发射磷光(寿命10-4~10s或 更长)。T1→S0属禁阻跃迁,速度慢。
2,2‘-二羟基偶氮苯
NN
OH HO
N
8-羟基喹啉
OH
7.3影响光致发光的因素
一、环境对光致发光的影响
1.荧光强度(IF)与溶液浓度(c)的关系 发射的荧光强度应正比于物质吸收的激发
光的光强,即
IF = K’(I0-I) 又由比尔定律I0/I=10 -εbc并 代入上式得:
IF = K’I0(1-10 -εbc)
第七章 分子发光—荧光、磷光
和化学发光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分子发光研究的对象, 了解分子发光产生的机理,理解分子发光 的影响因素。掌握分子发光的一些基本概 论,基本仪器结构及定量分析法。
本章主要内容
7.1分子荧光、磷光光谱法 7.2分子荧光、磷光和化学结构的关系 7.3影响光致发光的因素 7.4分子荧光、磷光光谱仪 7.5分子荧光、磷光光谱的应用 7.6化学发光光谱法简介
①
将①式展开,(参见教材139页)
当εbc<0.05时,式展开中后面项可忽略不 计,则
IF =2.303 K’εbcI0 当I0时
IF =Kc
由上述过程可知,在稀溶液中, IF 和c成线 性关系。在较高浓度下,由于分子之间相
互作用增强,碰撞几率增大,导致自熄灭。
又由于基态分子增多,产生自吸。结果导
在溶液中测定物质荧光时,要注意溶剂中 杂质的荧光以及溶剂的拉曼光谱可能干扰 荧光的测定。消除方法:①选用高分辨率 的仪器,②测定溶剂的拉曼峰,在荧光光 谱中加以校正。
7.1分子荧光、磷光光谱法
一、分子荧光、磷光光谱法概述
分子发光
①荧光 fluorescence
②磷光 p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sphorescence
→ 光致发光
③化学发光 chemiluminescence
光致发光可表示为:
无辐射跃迁
hν
M
M*
If
Ip
化学发光可表示为:
A+B
C+D*
hν
分子荧光光度法、磷光光度法和化学发光 法主要用于定量分析,灵敏度高,线性范 围宽,用于测定痕量的无机物和有机物, 一般可达ng·mL-1。但是,由于方法的高灵 敏度,基体干扰严重。因此,发光法可作 为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的检测器。
和吸收光谱相比,分子发光除了在定量分 析方面应用外,还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
总的来说,分子发光法的应用不如分子吸 收光谱法,主要是能产生发光的物质较少。
二、分子荧光、磷光的产生
1.分子的单重态和三重态
根据保里原理,处于分子同一轨道的两个 电子自旋方向相反,自旋量子数I分别为 +1/2和-1/2,其代数和S=0(总自旋量子 数)。自旋多重性2S+1=1,称单重态,用 S(singlet)表示。
由洪特规则,ES1>ET1
单重态分子具有抗磁性,三重态分子具有 顺磁性。
2.荧光、磷光的产生
在室温下,大多数分子均处于基态的最低 振动能级,当分子吸收特征辐射后可以跃 迁至S1或S2中各个不同振动和转动能级产 生吸收,通过无辐射跃迁,它们急剧(1015s)降落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 级后再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时,以光 的形式驰豫,所发出的光称为荧光(寿命 为10-5~10-8s)。S1→S0属允许跃迁。因 此,荧光光谱的形状和激发光的波长无关。
致IF 和c不成线性关系。
2.溶剂极性的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溶剂介电常数的增大,物 质的荧光峰的波长越长,荧光效率φ越大。
∵溶剂介电常数增加(即极性增大), π→π*跃迁越容易,因此,激发态分子增多, φ↑,λ红移。
另外,在含有重原子如CH3CH2I, CBr4的溶 剂中,φ↓,荧光强度减小,但磷光强度增 强。
大多数具有偶数电子的分子(氧分子例外) 在室温下都处于单重基态S0,若受能量作 用被激发,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自旋方向保 持不变为激发单重态。
若电子跃迁过程中自旋方向发生改变,自 旋多重性2S+1=3称为激发三重态,用T (triplet)表示。三重态又称亚稳态。第一 激发态用S1或T1表示,以后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