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行为矫正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矫正

第一章

1、行为(名词解释):指的是个体任何可观察到的或者可测量的动作或者活动包括个体外部的动作和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个体外部的动作。

2、行为矫正(名词解释):依据学习的原理来处理问题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行为改变:个体行为在本质上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和客观环境影响在随时改变。

3、问题行为的类型:

虽然问题行为在生活中表现繁多,范围很广,但大体都可归为以下三大类:

①行为不足,人们期望的行为(良性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五岁儿童很少与同伴交流;

②行为过度,人们所不期望的行为(不良行为)发生太多,儿童上课时经常侵犯把别人;

③行为不当,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10岁儿童叫爸爸为“老兄”;

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

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为:

①问题行为是习得的,其完全是个体后天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②各个问题行为是分别习得的,其分别是在其特定环境中,进行了某种特定学习的产物;

③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其是在不良的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了某种不恰当的学习的结果;

④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行为矫正的实质就是指导个体重新学习,以使问题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

5、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

通过对学者的概括和总结,行为矫正有以下五个特点:

①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②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③行为矫正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④行为矫正重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⑤行为矫正强调对行为的测量;

第二章

1、行为的获得律和消退律(课本17—18)

获得律: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建立起来的。

消退律: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变的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进本规律(填空)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

3、影响观察学习的主要因素?(简答)

①榜样与示范;②观察与模仿;③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

4、替代强化:观察者如果看到榜样成功(被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加产生同样行为倾向;如果看到榜样失败(被惩罚的)行为,就会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因此,对榜样行为的强化,便可以替代性的影响观察者的学习。

5、自我强化: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的评价反应,会调节他们将表现出哪些可观察到的习得行为。个体倾向于做出自我满意的行为,拒绝那些自己厌恶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强化。

第三章

1、功能评估:是一种搜集行为资料并分析其行为功能的过程,也就是收集和分析与问题行为的发生油罐的前提和后果的过程。

2、问题行为的功能:

①社会性正强化,问题行为由他人给予的正强化所维持,儿童因哭闹得到父母的关注;

②社会性负强化,问题行为由他人给予的负强化所维持,成人通过抱怨逃避劳动;

③感觉性正强化,问题行为由内在感觉刺激或行为后果本身所维持,强化的结果不是由他人做出的,如爱扔玩具的小孩子,因为喜欢听玩具掉在地上的声响而经常扔玩具;

④感觉性负强化,当由于目标行为的发生自动减少或消除了作为行为结果的消极刺激时,感觉性负强化就发生了,暴饮暴食可以减少个体的不愉快的情绪,不愉快情绪的减少又消极强化了暴饮暴食;

3、功能评估的方法(填空)

①调查法;②观察法;③实验法

第四章

1、目标的界定和分析应包括三点:①明确指出命名的全部行为问题;②注明行为改变的方向。是增加某一行为,还是减少某一行为;③确定成功的标准。

2、界定和分析不需要的目标行为

对于不良行为的界定,除了需要检验其特定性之外,还应判断该目标行为是应予消除、减少还是限制。

行为应予消除,是指使该行为尽可能永远不再发生或不再出现。

行为应予减少,是指使该行为的发生概率下降,或发生强度减弱。

行为应予限制,是指行为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因此应将其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之中。

3、界定和分析需要的目标行为

良好行为作为目标进行界定时,同样需要符合特定性的要求,并应进一步界定该行为是应予加强、发展还是扩展。

行为应予加强,是指目标行为并没有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经常发生,为此应设法增加其发生的次数或出现的频率。

行为应予发展,是指当事人当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会他如何动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

行为应予扩展,教会当事人在其他有关情境中也能表现出良好行为。

4、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

①倒返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原理要会背)典型的模式是A-B-A-B。A代表基线,B代表实验处理,第一个A代表在没有实验处理的情况下,观察问题行为的出现率。第一个B代表实验处理(矫正、干预、介入)阶段问题行为的出现率。第二个A代表当实验处理显出效果后,把实验处理取消,使程序回到没有实验处理的基线状态,也就是倒返期。第二个B代表第二次引进实验处理后的行为变化情况。

②多重基线设计(包括三个:跨主体的多重基线设计、跨行为的多重基线设计、跨情境的多重基线设计填空题)

③逐变标准设计

④交替治疗设计

第五章

1、强化(名词解释):就是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

2、强化物(名词解释):就是指能起到强化作用的事件或者刺激,也就说,它的呈现可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3、正强化(了解):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了刺激的出现或刺激强度的增加,并且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概率过程。

4、负强化(了解):就是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刺激的消失会刺激强度的降低,并且结果也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概率。

5、连续强化:就是当所需要的目标行为一旦发生,就予以强化。

6、间歇强化:就是一种偶然的(或间歇的)而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也就说,行为发生后,有时能得到强化,有时则得不到强化。

7、强化物的类型(填空):消费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反馈性强化物。

8、普雷马克原理:当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各种活动时,有些活动的被选率较高,有些活动的被选率则较低,并通过实验证明:高概率的行为可以强化低概率行为。也就是,如果先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