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中国古代史考纲详解
![中国古代史考纲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081b231ef78a6529647d53f0.png)
百家争鸣(背景、地位、各家主张)
B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战国七雄(名称、影响)——秦统一的客观原因
A
商鞅变法(目的、内容、影响)——主观原因
A
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都城识图)
A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内容、巩固措施、影响)
B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秦的暴政——秦亡根本原因(表现)
A
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时、地、人)
A
文字狱(目的、含义)
A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目的、特点、影响)
B
从海禁到闭关(从清初到乾隆演变过程、闭关政策的原因、/影响)
B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西学的传入(时间、使者、内容、影响)
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
C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C
(二)中国古代史
主题
要点
水平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
原始农耕(时间、标志、意义、中国原始农业的特点、典型遗址)
A
炎黄传说(价值)
A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A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文献中的夏特征3点)
A
二里头遗址——(地点、特点、意义)
A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A
豪强地主(表现、影响)
A
第11课割据和分立
赤壁之战(时、地、人、结果)
A
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三个政权的时、地、人、评价三国鼎立)
A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线索、南朝、北朝、北魏统一的时间、哪个民族)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含解析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1f7fa233687e21ae45a933.png)
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目标定位·明考向明确考向把握主线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本讲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
古代商业总趋势是不断发展,但比较缓慢,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中国的社会转型。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水平较高,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前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经济的繁荣考纲要求商业的发展主干梳理·理思路基础排查理一理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宋朝: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商业空前繁荣。
6.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1)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加大。
(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1)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长安、某某、某某、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新兴大城市①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②表现:某某、某某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1)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某某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
(3)两宋:同亚非许多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某某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清代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特许某某“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历史练习册第三册答案
![历史练习册第三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8c071ea300a6c30c229fe3.png)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基础练习 1.960 契丹 陈桥驿 2.考试制度 殿试 弥封 3.B 4.D 5.C 6.D71.宋神宗 制置三司条例司 2.司马光 元祐更化3.C 4.C 5.A 6.A 7.D二、8、(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带来的各种后果。
(2)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王安石变法,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基础练习1.耶律阿保机 辽 2.党项族 西夏 3.B 4.A 5.C 6.B8、史料是: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评价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第18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一、基础练习1.宋神宗 制置三司条例司 2.司马光 元祐更化3.C 4.C 5.A 6.A 7.D二、8、(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带来的各种后果。
(2)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王安石变法,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基础练习1.耶律阿保机 辽 2.党项族 西夏 3.B 4.A 5.C 6.B二、拓展练习8、(1)官分南北指辽设置的从中央到地方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因办事机构分别设在皇帝宫帐的南、北两侧而得名。
(2)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为国制,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为汉制。
(3)在契丹人和北方诸族居住地实行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在南方渤海人和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居住地实行可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从而有利于辽朝的统治。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基础练习1.水稻太湖流域 2.机户江西景德镇 3.B 4.C 5.D二、拓展练习6、(1)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的状况。
如画面上树木茂盛,说明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反映了那时候江南社会比较安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描绘了南方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说明宋代南方耕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插秧与收获同时进行的情景,说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攀升到一个新高度,等等。
【高中历史】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ppt2
![【高中历史】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ppt2](https://img.taocdn.com/s3/m/f47a4ffab14e852458fb57d3.png)
“买不尽松江布, 收不尽魏塘纱。”
“湖广熟, 天下足。”
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 伽马航海比较表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 伽马
地区
西洋 航海情况
美洲
印度
比较结果
时间 次数 人数 船数
1405-1433年 7次 27800人 大船62艘(连小 船共计200多艘) 大船长151.8米, 宽61.6米 到达亚非30多个 国家和地区
1492-1504 年 4次 1500人 17艘
1497-1498 年 1次 60人 4艘(一说3 艘) 120吨,100 吨,50吨 到达印度
时间最早 次数最多 人员最多 船只最多
用明成祖的 话来说就是 “宣教化于 海外诸藩 国”, 用《明史· 郑 和传》的话 来说就是 “示中国之 富强”
樊树志—— 《国史概要》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
明朝 前期 的经 济与 政治
复兴 农村 经济
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徭役 移民屯田政策 鼓励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 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复 废中书省、丞相,权分六部 中央: 明朝前期经 济迅速恢复
调整官制 皇权的 设特务机构 强化 整顿吏治 文化专制
设内阁制度
皇帝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皇帝
财政
(三司)
行政
副 宰
军事
枢
(三衙)
卫 马 军 司 卫 步 军 司
度 盐 户 相 相 支 铁 部
密 侍 殿 侍
院
前 司
①秦:始设丞相
②汉武帝时:组成内朝和外朝 ③唐太宗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④北宋:相权一分为三,并设正副二相 ⑤明太祖时:废丞相制度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word教案 (2)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word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2bb579ea33d4b14e85246873.png)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培养运用识读历史地图的技能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概述郑和七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2.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辩证地分析其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壮观景象。
2.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体会、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之处。
培养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3、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对航线沿途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小故事。
4、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郑和下西洋是对唐宋时期开放的对外交往的继承,体现中国人放眼世界的开阔视野;2.认识到清朝的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贫困落后,为近代中国不断遭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和掠夺产生极为严重的消极后果。
【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难点:正确分析闭关政策的影响。
【课前预习】2.明朝的西洋指以西的南洋各地及印度沿岸一带。
3.1405—1433年,郑和共七次下西洋。
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
4.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积极:a.见证了大明国力,展现了技术的高超。
b.加强了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目的在于宣扬,不计;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多由官府督造或者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
随着明朝国力,远洋航海的壮举被当成而遭废止。
5.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a.严禁沿海人民擅自b.只开放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c.严格进出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
d.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
6.作为皇帝,您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您选择郑和的理由是什么呢?(从郑和的个人经历、品质、信仰以及皇帝的忧虑去分析)7.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上采取闭关锁国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我的疑惑】你在预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内容探究与活动】导入:幻灯片展示两张图片图一:《郑和下西洋邮票》和图二:《漫画:鸟笼中的君臣对话》。
七年级下册历史每课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每课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99e29413c5da50e2524d7fc7.png)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 1、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 •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鉴”的含 义是借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 从战国三家分晋到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 史 • 3、我们知道唐诗宋词元曲,其中“词”是 一种长短句。婉约派李清照和豪放派辛弃 疾 • 4、元曲,关汉卿
第6课开放与交流
• 1、唐朝首都长安有东市、西市。“市”是指 市场。 • 2、应用:以遣唐使、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史实为例,
说明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①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与科技带回日本, 推动了日本大化改新,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 大贡献。 ②玄奘西行:唐太宗时,僧人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 竺(今印度)求取佛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 的贡献。 ③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 1、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活字可以重复 使用,节省费用,提高效率。 • 2、指南针能在军事、生活、生产方面发挥 作用。指南针的发明很快运用到航海上, 有利于将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 • 3、火药唐代发明,宋代加以改进,广泛运 用于军事战争。 • 4、在棉布成为主要衣料之前,多数的中国 人主要的衣料是麻。元代黄道婆的贡献主 要在于改进棉纺织技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3、被称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的是日本。
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 1、雕版印刷的字是刻上去的,公元868年印 制的《金刚经》就是这种雕版印刷品。 • 2中国最早将火药用于军事是在唐朝。但是 中国人发明火药后,更多的是将火药应用于 烟花爆竹。 • 3、赵州桥(又名“安济桥”):隋朝李春 设计建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 桥,比欧洲早700多年。被誉为“世界建桥 史上的一个奇迹”。
闭关锁国时期的明清经济及其教案
![闭关锁国时期的明清经济及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c3f80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7.png)
闭关锁国时期,指的是明清两朝期间,除了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如越南、琉球、朝鲜)进行少量贸易外,对外实行封闭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和民间贸易,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明清经济与教案角度分析闭关锁国时期的经济状况。
一、明清经济概况明朝经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南方,其中江浙地区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明朝初期,晚明末年,皆有改革措施。
明初期经济较为繁荣,主要是通过和南洋国家的贸易而得到了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在宦官朱权的刻意推动下,开拓了西域贸易,向中亚各国出售中国丝绸、瓷器、香料、药材等物品,换取马匹、宝石、珍珠、金银等,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民族压迫、经济萎靡,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处于低谷。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的建立,给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契机。
清朝初期采用的是“农本主义”政策,提倡农业生产,注重经济建设,亲自到各地勘察水利灌溉工程,要求官员赈灾又防灾,发展棉绸和蚕桑业,充分利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潜力,逐渐恢复了经济。
二、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在明朝后期和清朝初期,统治者对外围的扩张愿望不强,外交政策过分保守,封锁海路,使得民间贸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这种锁国封建思想,使国家与外界的联系停滞,经济发展得不到外来资金的支持,自然"日间一寸,胃口却一丈",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2.制度因素明清时期的封建土地制和农民的地主专制制度,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减弱。
同时,为了维持封建制度下的权贵阶层,各级官僚实行均田制中的政令性分田,使得耕作土地过少难以为继。
每个农户只有几亩地,不能集中经营,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无法搞起大规模、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也就失去了发展经济的动力。
3.自然因素中国自然地理面积辽阔,而且自然条件的分布十分不均衡。
虽然中国既有北方的宽广平原,又有南方的湿润热带,但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不相同。
加上很多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蝗虫灾害、疾病等,反复不断,致使农业生产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也造成了国民经济向海洋开放发展的不利影响。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范围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b730b9ea998fcc22bcd10d17.png)
A
B
A
B
A
A
B
A
A
A
A
A
A
A
A
A
A
B
A
A
B
B
A
A
A
B
A
B
备注:
学习水平按两个累积的层次分为知道、理解。
“知道”用A表示,指在文字或表象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在与所学内容的情境、文字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能再认、回忆所学历史知识或辨别真伪、判断是非。
“理解”用B表示,指在概念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在与所学内容的情境大致相同,但表述方式或文字不同的情况下,能通过思考完成任务,通常表现为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所学的内容,或作出合理的解释。
(1)丝绸之路的全盛:张骞通西域、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长安是国际大都会
(2)东亚文化圈
A
B
A
A
B
A
B
A
A第三分册内容源自水平层次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
第22课元朝的统一
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第25课康乾盛世(上)
第26课康乾盛世(下)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1)宋朝的建立:北宋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2)文官体制
(3)科举制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改革的举措
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1)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澶渊之盟
(2)金与南宋的对峙: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与绍兴和议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范进中举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范进中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52cf6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e.png)
商酌( zhuó)带挈( qiè )轩敞 ( xuān ) 忌讳 ( huì )解元(jiè )
辨析多音字与形似字。 ( tiě )请帖
贴 ( tiē )帖服 ( tiè )字帖
揖( yī )作揖 缉( jī )通缉 辑( jí )编辑 葺( qì )修葺
(zhènɡ )挣钱 挣
(zhēnɡ )挣扎
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 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趋 炎附势,足见 封建社会的世 态炎凉。
1.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油滑圆滑、趋炎附势、道貌岸然、 老奸巨猾。 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 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 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 展作铺垫。
2.两部分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 概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 发展 再发展 高潮 结局
考中秀才 借钱应试 喜极而疯 屠户治疯 乡绅拜访
屠户道贺
屠户受赠
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最感兴趣?以小组为单位 表演这个人物所涉及的情节,并结合具体的词句分 析人物形象。
读课文思考:
1.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产生了怎 样的变化?
2.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应了什么?
反应了当时官 场结党营私、官官 勾结、相互舞弊的 事实。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应出当时 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阿谀,对无 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 下的世态炎凉。
1.范进在中举前后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范进中举前后对照
中举前
中举后
每日小菜饭 猪油两三回 吃 饿了两三天 没有早饭米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 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是中国古典 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作者根据切 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画士大夫的精神面 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 批评。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 作品。
最新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新)
![最新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新)](https://img.taocdn.com/s3/m/ccb098852f60ddccdb38a08d.png)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局面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第6课戊戌变法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第13课五四运动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3课内战爆发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現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政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5课三大政造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经济体制改草第9课对外开放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四单元民族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钢铁长城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古代埃及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第3课古代印度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阴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与法兰克王国第8课西欧庄园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査士丁尼法典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第12课阿拉伯帝国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第15课探寻新航路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第18课美国的独立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第2课俄国的改革第3课美国内战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第10课《凡尔赛条的》和《九国公约》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第六单元冷战结后的世界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易组织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第三四册知识点[华师大版]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第三四册知识点[华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cb5058482fb4daa48d4b08.png)
上海市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第三、四册知识点第三分册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1、宋朝建立:960年赵匡胤陈桥驿兵变2、宋初政治、军事、科举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及其影响⑴政治: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体制,中央及地方要员由文人担任,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
影响:冗官,加重财政负担⑵军事: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军队分禁军、厢军、乡兵;实行更戍法;影响:冗兵、削弱军队战斗力⑶科举制度:隋唐创立,宋时在制度与规则方面进行改革;形式分解试、省试和殿试;制度有“弥封”、“誊录”;内容,前期以诗赋取人,后增加策论;作用:选拔人才、普及教育、传播知识两宋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对峙情况:①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②宋西夏和约1043年③南宋与金对峙靖康之变(1127年)④边境互市商品、经济、文化交流⑤蒙古政权成吉思汗忽必烈元海上丝绸之路⑴背景:①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②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③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④造船业发达和航海技术提高。
⑵状况:①南宋时,出现广州、泉州、明州三大外贸港口。
②官府设立市舶司管理贸易。
③输入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织品、瓷器、茶叶等。
④以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等。
⑶影响:增收入,传文明。
1、活字印刷:⑴时间:北宋庆历年间⑵人物:毕昇⑶传播:13世纪,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
2、火药武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武器的国家,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宋代火药配方渐趋成熟。
:笔记体科学著作,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元代政治机构①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②地方: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宣政院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1、明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①废丞相,结束1600年的宰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确立内阁制度,成为协助皇帝的决策机构,是皇权的组成部分②建厂卫等特务机构;整顿吏治2、农民起义与明亡(1644年)①明政权的内忧(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外患(满洲、清)②李自成西安大顺张献忠成都大西康乾盛世①政治:内阁军机房军机处(雍正)辅助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②民族关系:对外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对内平定准噶尔回部叛乱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藏的统治;设台湾府③经济:耕作技术,作物品种的引入农产品商品化家庭手工业形成商品集散地④思想: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政策⑤文化《古今图书集成》类书《四库全书》丛书△经济:海禁、朝贡贸易;明后期开放,广州、宁波;澳门成为东西方经济枢纽,将中国纳入世界性贸易网络;中国处于出超、白银流入;清“迁海令”;康熙设海关;闭关锁国乾隆只开广州一地△军事国防:明中期“倭患”;葡萄牙人占澳门;荷兰人占领台湾西学的传入⑴代表人物:利玛窦⑵内容:基督教神学、西方自然科学、欧洲人文学术。
初中历史明朝的政治教案
![初中历史明朝的政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ff538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e.png)
初中历史明朝的政治教案主题:明朝的政治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变化,理解明朝政治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明朝政治的主要改革措施、明朝政治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明朝政治的复杂性和特点,发展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相结合,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明朝时期的政治景象,引导学生了解明朝政治的发展历程。
二、讲解明朝政治制度(15分钟)1. 介绍明朝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架,包括皇权至上、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等。
2. 分析明朝政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对明朝政治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讲解明朝政治改革(15分钟)1. 介绍明太祖、明太宗等皇帝的政治改革措施,包括廉政、裁官、监察体制等。
2. 分析这些改革措施对明朝社会的影响,鼓励学生思考改革对社会的意义。
四、讨论明朝政治对社会的影响(15分钟)1. 让学生自由讨论明朝政治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等方面。
2.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明朝政治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让学生理解明朝政治的复杂性和特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写一篇文章或制作一份PPT,总结明朝政治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板书设计】明朝政治制度- 皇权至上- 官僚制度- 科举制度明朝政治改革- 廉政- 裁官- 监察体制明朝政治对社会的影响- 政治稳定- 社会繁荣。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1cba13f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83.png)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局面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XXX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会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长久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配合来感触感染历史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位隋唐时期:繁华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二单位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代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交际通第三单位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度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度的巩固和发展第19课清代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代君主的强化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怒潮第6课戊戌变法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XXX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XXXXXX的黑暗统治第四单位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第13课五四运动第14课XXX诞生第五单元从XXX合作到XXX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第16课XXX开辟井冈山道路第17课XXX长征第六单位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20课正面疆场的抗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3课内战爆发第24课群众解放战争的胜利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八年级下册第一单位中华群众共和国的建立和現固第1课中华群众共和国建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政革第二单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产业化的起步和群众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5课三大政造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第三单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经济体制改草第9课对外开放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四单元民族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钢铁长城第16课自力自主的宁静交际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六单位科学手艺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学手艺的成就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九年级上册第一单位古代亚非文化第1课古代埃及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第3课古代印度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阴第4课希腊城邦和XXX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第三单位封建时代的欧洲第7课XXX的兴起与法兰克王国第8课西欧庄园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査士丁尼法典第四单位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度第11课古代日本第12课阿拉伯帝国第五单位步入近代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第15课探寻新航路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第六单位本钱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第18课美国的独立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群众的对抗斗争第2课俄国的改革第3课美国内战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第二单位第二次产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9课XXX与十月革命第10课《凡尔赛条的》和《九国公约》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五单位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第19课亚非拉国度的新发展第六单元冷战结后的世界第20课结合国与世界易组织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第22课不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中国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ca78a20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2.png)
《中国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6年修订)课程编号:310012英文名:The Civilization History of China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前置课:无后置课:世界文明史学分:2学分课时:36课时主讲教师:皋于厚选定教材: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课程概述:《中国文明史》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而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主要讲述中华民族从远古至当代追求文明的漫长历程,展示中国人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等方面所创造的辉煌成果。
本课程从文明史自身固有的知识性、趣味性入手,系统地讲述中国文明发展的线索和对中国文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探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文明发展的特点,介绍中西方文明与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
并通过对中西方文明的差异的比较,揭示中华文明的特点、发展规律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总结中国数千年来三个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目的: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所创造的灿烂文明为目的,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系统地考察中国古代历史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和中国国情,了解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贡献和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前人的文明成果中汲取历史智慧和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教学方法:一、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注意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的结合,典型事例的分析与理论探讨的结合,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的结合。
突出重点,充分注意讲授内容的充实、新鲜和生动,并通过课堂提问、组织课堂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独创性的见解,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初经济恢复的原因和措施;理解加强皇权是朱元璋政治统治的一大特色,以及这一特色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2.、结合图像和文献,归纳整理实例特征;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整理明初经济恢复的措施,理解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经济政策的原因,并进而认识汉、唐、明等朝开国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与这些王朝日后强盛之间的关系。
2、通过比较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特征,学会归纳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发展趋势的方法,并认识这一发展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朱元璋在明朝开国时期的有关史实,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恢复和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所在,同时也是国家强盛的基本要素。
认同专制皇权的强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重点难点重点: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难点:皇权加强的措施和影响三、教学过程导入:请大家阅读第六单元序言P27思考:我们从中可以汲取哪些信息?明清两朝是大一统的王朝,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1、政治的大一统,君主专制的极盛;2、经济的大一统,经济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繁盛;3、对外的大一统,从海禁逐步走向闭关4、疆域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5、思想的大一统,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盛行;6、文化的大一统,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这一切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的社会特征。
思考:出现大一统局面的内外因是什么?内因:1、明朝是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清朝是满族入关建立的王朝,为了加强巩固统治的需要;2、是明清处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后期阶段,体现出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
外因:自明清始,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体;2、欧美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中国世界领先的地位逐步被取代;3、欧美的西殖东来,从反面促使明清统治者逐步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进一步导致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朝的皇帝们如何在经济、政治两方面实现他们的大一统理想的。
首先,是经济——(一)、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南京)。
仔细观察《明太祖朱元璋画像》P28,请同学简介朱元璋,证明“人不可貌相”的道理所在。
汉族,原名重八。
安徽凤阳县人,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
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朱元璋成功秘诀:(主要前2点)(1)、网罗天下名士。
如:刘基、章谥、叶琛、宋濂、冯国用、冯胜等。
(说明气量大,充分发挥能者的智慧,用别人的脑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高招,高招也!)(2)、恪守“九字方针”。
“九字方针”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一方针是开国功臣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建立根据地;广积粮——物质储备;缓称王——低调,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因为有实力的人都想做皇帝)(3)、打造“铁军”。
(4)、打好关键战役。
如灭了在武昌称汉王的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治国理想:建设一个经济繁荣、依法治国、政治清明的社会。
(1)、发展生产,阜民之财(2)、节约开支,省民财力(3)、节省工役,减轻负担(4)、宣传教化,加强法治(5)、打击贪官,澄清吏治朱元璋有理想,决不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脚踏实地去做,而且说到做到,做得漂亮,做得精彩!2、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请大家阅读本目,归纳明初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
(1)、措施A、鼓励垦荒,复兴农业经济下令农民归耕,承认由农民开垦耕种的皇帝归农民自有,并减免徭役和赋税。
B、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屯田调集无田农民到地广人稀的地区屯种,并配法耕牛、农具。
C、鼓励种植桑、麻、棉的经济作物农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为丝、棉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工商业的措施改善了官营手工业工匠的劳作状况,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E、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复与兴建使洪涝成灾的情况得以改观。
问题讨论:明朝初年朱元璋采取“休养生息”经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一、朱元璋出身农民,知道下层农民的疾苦,他是按照农民的方式来建立大明王朝。
二、朱元璋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知道官逼民反的道理以及农民起义的力量。
三、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朝初年社会经济衰落凋敝,出现大量抛荒土地的局面。
(2)、意义:明朝前期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
明朝初年朱元璋采取“休养生息”经济政策导致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直接导致大明王朝的强盛。
(耕地增加、税粮增加和人口增加等)阅读P29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今嘉善魏塘镇)纱。
从以上谚语中,你能得出什么历史信息?1、“苏湖熟,天下足。
”——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超出北方,成为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2、说明一是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二是在此基础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汉、唐、明历史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王朝的强盛与王朝初期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经济恢复和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所在,同时也是国家强盛的基本要素。
(适当介绍汉——马论——刘邦采纳“居马上可以打天下,而不可以治天下;唐——舟论——李世民采纳“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明——鸟论——朱元璋采纳“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经济发展,民富国强,为巩固成果,明朝的皇帝们开始在政治上加强集中对国家和人民的统治权,而且做得非常过分,正是这种政治上的权力垄断,导致封建王朝不断地走向衰落。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封建大地主在政治上的为所欲为——(二)、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1、加强皇权的目的:为了稳固统治从秦、汉确立皇帝制度后,皇权不断加强,至明、清而达到顶峰。
朱元璋继位后,为了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下面请大家阅读本目,归纳明朝加强皇权的具体措施。
2、加强皇权的措施(5个方面)(1)、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个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2)、设立殿阁大学士(朱元璋)(3)、确立内阁制度(明成祖)A、职责——起草照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B、实质——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问题讨论: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有何本质区别?区别:前者是封建内阁,无实权,后者是资产阶级内阁,有实权。
联系:明朝的内阁制度是近现代西方内阁或议会制度的渊源。
(4)、设立厂卫制度。
(特务机构,无空不入,法外行事,腐朽透顶)A、锦衣卫B、东厂C、西厂D、内行厂(5)、注重整顿吏治A、高级官员——受御史台监督B、中下级官吏——定期考核C、贪官——60两银子以上者,斩首(按2006年的比例,1两银子=330元人民币,60两银子=19800元人民币)3、加强皇权的影响(1)、终结了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2)、中央和地方权力集皇帝于一身,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空前强化;(3)、使明朝前期的官场比较清廉。
(三)、小结练习与测评1、有,主要是抚百姓,因为他是由农民起义而得天下,深知官逼民反的教训。
具体表现: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初社会经济衰落凋敝,出现大量抛荒土地。
朱元璋致力于复兴农村经济,下令农民归耕,承认由农民开垦耕种的荒田归农民自有,并减免徭役和赋税。
同时,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屯田政策,多次调集无田农民前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屯种。
为使屯田顺利推行,政府向屯田之家配发大量耕牛和农具。
朱元璋还鼓励农民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责令地方官督促,从而优化了农产品结构,为丝、棉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初政府还推行一些有利于工商业的措施,改善了官营手工业工匠的劳作状况。
此外,政府还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复与兴建,元末水利失修、河滥成灾的情况得以明显改观。
经明初的一系列措施,明朝前期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
2、秦朝中央设三公,确立君主集权的统治;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明朝罢去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包括六部在内的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于一身,总揽决策、行政大权,形成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趋势:皇权逐渐强化,相权趋于消失的态势。
3、明内阁权力仅仅限于批答之权,而批答又必须得到皇帝的面授后才能拟定,只相当于文书的职能。
可见,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自行其是,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具有拟定、审查和执行的权利不可同日而语。
说明了相权消亡,皇权强化的实质。
探索与争鸣明代是继元朝蒙古统治后,恢复汉族传统政治的再建。
然而,由于朱元璋全面强化专制政权,废丞相,设内阁;屠戮功臣,建立厂卫,使得政治局面全盘恶化。
比如,厂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政府司法部门之上,并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
况且,厂卫特务的活动遍布各地,上至文武重臣,下及平民百姓,都被列为侦缉对象。
中国历史上,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明朝皇帝确实开了一个恶例。
可能与朱元璋本人生性疑忌的个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集权政治即将走到尽头的大趋势是一致的朱元璋的一生充满神奇色彩。
他从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发展为一个专制王朝的帝王。
请大家思考:我们如何评价朱元璋?(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要按照历史的眼光去评价)(四)、作业1、练习与测评P322、探索与争鸣P323、预习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P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