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美学思想的三个本原要素[关键词]名;象;道《老子》美学思想的道学性质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论证,本文试图从《老子》美学的三个本原元素:名、象、道的分析和推论,宏观展示老子“为道”美学的基本构架。
名,无名:命名的限度《老子》美学思想的发端性的元素首先肇始于对名的范畴的深入辨析,这一点很少得到已有《老子》美学研究的特别关注。
《老子》第一章集中讨论了名的问题,提出“名可名,非恒名”的名学判断,影响深远。
在同一章再次提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进一步揭示名的内部构造和理性层次。
说名无论有、无都是一种原始元素,这就在本原之名与命名之名之间建构了分界线,这种界线规划出一种形而上学要素。
对本原之名和命名之名的分梳立论出于一个著名的定义,这是《老子》一书对美学核心问题即人的问题的追问,也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
这一定义就是对人这一万事万物美的核心的规定和命名,《老子》认为人是“有身”之物,因为人有患难;同时,《老子》又断言人是“无身”之物,因此人终能逃脱患难。
同情地理解,《老子》为人设定“无身”的规定是其“为道”哲学的必然设定,在“为道”哲学的框架内,《老子》影响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上德”论、“自然无为”论、“至和”论和“天道”论等观念得以确立,因此,人的“无身”规定牵掣着众多关键理论基地的建构和实效问题,而这一人的规定本质上又和对人这一特殊存在物的命名有关。
一般理解,名或命名本质上是一种名实配称的表象关系,这种关系的展开过程将一个事物表象为一种对象,并使得两者配称无误。
在名的内在规范中,命名中的要素有时候是不一致的关系,出现名实错位的悖论。
如人是“有身”之物和人是“无身”之物同时发生在一个命名过程和同一个名中。
从一致关系、名实配称的角度来考量,在一个命名活动中的种名和它的属名是配称的,如果不配称就意味着论证中的悖论的不可避免。
在人是“有身”之物中的人与他的属名有身、有生物之间实现着名实配称。
在人是“无身”之物的命名中,人这个种名与他的属名无生物之间缺乏配称关系。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田建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以此。”在老子笔下, 道生万物显然是在混 沌之态中完成的。我们读这段话时, 就好象 在夏日薄云的午夜伫立中庭仰望十五的月 亮一 样。如 果把 月 亮 比喻 为 “道”, 那么 “美”就是我们仰望时感受到的“月色”。
二
道, 这是老子思想中至高的哲学范畴, 也是至高的美学范畴。它本身就是最高的 美学境界, 是一切美的源头, 是万物之美之 母。它最显著的哲学境界就是它的原始性、 自然性、纯朴性和混沌性。抽象性表明它是 至高的美的普遍法则, 混沌性则表明它是 万物之美的孕育和生产者。“道”当然也就 成为了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灵魂和核心。 在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园地上, 闪烁着一 颗颗光彩夺目的美学珍宝——美学的具体 概念。它们的有机关系形成了老子美学思 想体系的丰满血肉。
·97·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 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2 期源自糊的, 所以说它又同时具有模糊之美。 西方美学大师黑格尔给“美”下的定义
是: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 黑氏 称之为绝对精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 它是黑氏哲学的最高范畴。而所谓理念, 黑 氏自谓: “理念不是别的, 就是概念, 概念所 代表的实在, 以及这二者的统一。”据此, 在提出最高的哲学本体范畴和美学本体范 畴, 以及该本体范畴的博大和伟大这点上, 老子竟比黑格尔早了 2000 多年, 而且老子 对这一至高的哲学兼美学范畴——“道”的 十分精炼( 整部《道德经》才 5086 字!) 的表 达简直令黑氏望尘莫及( 整部《美学》泱泱 达 100 多万字∀ ) 。黑格尔之《美学》无愧于 立论精深的鸿篇巨著, 而老子的《道德经》 也不愧连珠缀玉的美学经典。
道 ( 至高哲学兼美学范畴)
↓
一 ( 美的整体)
浅谈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浅谈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影响摘要]老子,道家思想及学派的创始人,其传承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同时,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美学以及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做具有重大的贡献。
在老子的哲学中,“美”是他的毕生追求并且还将“美”与他追求的最高境界——“道”相结合,诠释出了他对人性本真以及自然中的“道”的一种理想追求。
老子美学思想中展现的整体、含蓄、自然、以及柔弱性美,既表达出了其深刻的内涵,同时也对当代文学艺术中美学的发展以及现实社会的精神追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以及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老子美学思想;文学艺术;“道”;自然美;审美理想1 引言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老子美学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对中国现代的哲学与美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著名学者李泽厚曾经说过:“道家思想的发展相比于儒家思想及其他各类流派思想的发展都更注重于掌握文学艺术、审美取向以及创作标准的重要特点,这也使得道家思想对于现代文学艺术的影响更多的处于创作与审美这一层面。
”老子美学思想作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代表,他的审美思想规律被后世众多的文学艺术家逐渐转化为了永恒追求的审美思想境界[1]。
《老子》这一书籍里对于“美”的直接论述并没有多少,但有关美学思想的独到见解对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依旧影响深远。
老子追求道的同时依旧将“美”作为毕生的追求,并将二者在同一层面上有机地结合,合为“美道合一”,而从这一结合中抽离出的本质即为人性上的“真、善、美”。
老子美学中的“美”主要体现为:天得道即万物清明的整体美、深奥而灵通的含蓄美、任由万物肆意生长的自然美以及水润万物而不逐名的高洁美,而在这些美的体现中“信言不美”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由此造就出了老子独特而又深刻的美学思想及内涵,使其对于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仍具有影响颇深的现实意义[2]。
2 老子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2.1 “天得一以清”中所蕴藏的整体美得道则万物清明是诠释整体美的一种体现,而整体美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原则更在艺术创造与欣赏的审美上有所体现[3]。
老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子 以“ 道” 作为美学 的出发点和归宿, 宣告 了我 国美学系统理论 庄所强调与追 求的“ 无 言之美 ” , 其实 就是一种空 白的美 , 它和 的诞生 。老子的“ 道法 自然 ” 说集中体现 了老子 思想 的特征 , 当 后来中 国美学 的“ 意境 ” 所追 求的 以少总舵 多、 以小见 大 、 意蕴
是实存性的, 不可将它和“ 绝对概念 ” 、 “ 绝对精神 ’ 馄 为一谈。老 然规律 , “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 ( 《 老子》 三十二章) 。老子“ 自然
子指 出: “ 道生一 ,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 ( 《 老 子》 第 四十 无为 ”的思想从哲学角度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
然, 也毫不例外地表现 出老子美学思想的特征。它体现 了老子 含 蓄等 审美 特 征 是相 通 的 。 的审美观念 、 审美 认识 、 审美判断 、 审美情趣 、 审 美 目的和审美
老 子 道 法 自然 的美 学 思 想
曹勃吴
( 河北大 学研 究生 学院, 河北 保 定 O 7 1 0 o o )
【 摘
要】 老子 “ 道法 自然 的思想折射 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对于哲学 、 艺术 、 审美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了非常深远 的影响。 而美学
是哲学在艺术和审美上 的延伸, 老子的美学观念 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 “ 道” 有 着直接 的联 系。因而老子的“ 道” , 就是 以
之美。
老子美学 中最重要 的范畴也并 不是“ 美” , 而是“ 道’ ‘ 气, , _
“ 道” 之美融会 于江河湖海 , 葱翠 草 木 , 日月星 辰 等 自然 生
“ 象” , 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在我们看来 , 老子把 自然无为的 命之 中 , 然 而“ 道” 却柔弱无比, 寂 寥无 形 。 此 柔 弱 含 蓄 的 自然 之 “ 道” 作为美 的根源 。他的 自然之美的思想 , 体现了“ 道” 所派生 “ 道” , 无时不在展现着美的本身。浑成之“ 道” 所涵盖 的世 界万 的特征, 也体现了“ 道” 的自然延伸 。美的本质就是 自然之美, 老 有 不齐 之物 , 包括美的存在 , 无 不 以 自然 为 基 础 。 可 以 见 出 , 老
论_老子_道论_的美学内蕴
论《老子》“道论”的美学内蕴刘春阳陈泽阳提要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本源性的,也是本体性的,更是一种超越性的。
这种超越性的“道”不仅仅是关于宇宙自然真际的考察,其落实处还是在于现实的人生、在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在于个体生命的超越之途。
老子的“道”论不仅在于对形上本体的探讨、在于对对象世界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在于对人的生存体验的关注的结果,而这一点也正是美学的落脚点。
关键词老子道美学作为《老子》一书的核心概念,“道”的讨论延续了两千多年,本文试图沿着前人的足迹来探讨一下老子“道”论的超越性,也即美学的内蕴。
一“道”,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道,所行道也,从訾,从首,一达谓之道。
”段玉裁注说:“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
首者,行所达也。
”所谓“一达”也就是长而没有旁出的路。
许慎对“道”的解说是从造字时的本意立论的,因此“道”的初始含义就是人行的道路。
这在《诗》和《易经》中表现的比较多。
《诗经》中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小雅·采薇》)、“顾瞻周道,中心恒兮”(《桧风·匪风》)。
《易经》中说:“复自道,何其咎,吉。
”(《小畜·初九》)、“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履·九二》)、“有孚在道,以明何咎”(《随·九四》)。
由以上所列举的意思可以看出,在这里,“道”还不具有理论思维的形态或含义,不是一个用来表示“超越一切事物的具有普遍性、统一性和绝对性的观念”,“更不是与具体事物相对待可以用来解释一切的实体和本体”。
①随着思维水平的不断加深,“道”的含义也不断拓宽,不再仅仅是“道路”之意,还具有了“天道”、“人道”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意义:言说、理则或法则、方法、命令或政令、正义或公正、引导或通达等等。
②冯友兰先生说:“古时所谓道,均谓人道,至《老子》乃予以形上学的意义。
以为天地万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总原理,此总原理名之曰道。
老子的美学论述
老子的美学论述老子的美学论述犹如一座神秘而又充满智慧的宝藏,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这宝藏啊,可不像那摆在明面上的金银财宝,一眼就能看透,它需要咱们细细地去挖掘、品味。
老子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啥意思呢?就好比一场超级棒的音乐会,不是那种锣鼓喧天、震得人耳朵疼的才叫厉害。
有时候啊,那最最动人的音乐,是那种你仿佛能感受到却又若有若无的。
就像山间的风穿过竹林,你能听到竹叶沙沙作响,这声音很轻很轻,却能钻进你的心底,让你整个人都安静下来。
再看那些绘画大师的作品,真正厉害的画作不是把画面塞得满满当当的,啥都画得清清楚楚。
而是用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种意境,让你自己去想象画面背后的东西。
这就像是国画里的留白,空白的地方可不仅仅是没画东西,那是留给看画人的无限遐想空间啊。
这老子的美学啊,就是告诉咱们,美有时候不在那些表面的、华丽的东西上,而是在那隐藏起来的、含蓄的东西里。
老子还说“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这就很有意思了。
咱们生活里啊,常常觉得美和丑那是分得清清楚楚的。
漂亮的花就是美,烂掉的果子那就是丑。
可真的就这么绝对吗?一朵娇艳的玫瑰,它美是美,可要是它带刺扎了人,这美是不是就有点不那么纯粹了呢?再看那些所谓的丑东西,比如说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它虽然长得不规则,可要是放在园林里,和周围的山水一搭配,说不定就成了独特的一景,丑就变成美了呢。
这就好比一个人,外表长得普普通通,可要是心地善良、充满智慧,那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魅力可一点都不比那些长得好看的人少啊。
老子就是想让咱们知道,美和丑之间的界限可没咱们想的那么死板,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咱们再看老子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现在的生活里啊,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东西。
大街上的霓虹灯闪得人眼睛都花了,电视里各种综艺节目吵闹得不行。
咱们就像被这些东西包围着的小蚂蚁,晕头转向的。
有时候啊,过度追求这些眼花缭乱的色彩和嘈杂的声音,反而让咱们失去了真正欣赏美的能力。
浅析老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的美学思想2019-09-04摘要:⽼⼦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起始,蕴含了博⼤精深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和审美产⽣了深远的影响,本⽂从三个⽅⾯对其进⾏了粗略的论述,即:“有”“⽆”“虚”“实”之美,尚柔之美,⾃然之美。
关键词:⽼⼦;美学思想;“有”“⽆”“虚”“实”之美;尚柔之美;⾃然之美⽼⼦(约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是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者,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奠基⼈,所著《⽼⼦》⼀书对我国古代哲学和美学有着重⼤的影响。
李泽厚曾说:“道家⽐儒家及其他任何流派都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道家对后世⽂艺的影响更多在创造规律⽅⾯,亦即审美⽅⾯,⽽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作为道家的典型代表,⽼⼦的审美规律被后代诸多的艺术家转化为永恒追求的审美理想和境界,我简要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有”“⽆”“虚”“实”之美“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之⼜⽞,众妙之门。
”(《⽼⼦》第⼀章,以下凡引《⽼⼦》只注章节)“有”“⽆”“同出⽽异名”即为“道”,“道之出⼝,淡乎其⽆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之不⾜既。
”(三⼗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章)可见“道”的存在形式是⼀种“有”“⽆”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不能为感官所感知。
“道⽣⼀。
⼀⽣⼆。
⼆⽣三。
三⽣万物。
”(四⼗⼆章)“道⽣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贵德。
”(五⼗⼀章)进⽽可看到,道是宇宙之本体、本源,道⽣成万物,⼜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蕴涵于天地万物⾃⾝之中,道为⾃然⽆为、相反相成、返本复初的宇宙规律,“有”“⽆”作为基本的哲学范畴,虽⽆“道”之“⼤”,但也潜移默化地内含了以上诸意。
宋徽宗说:“有⽆⼀致,利⽤⼊,是谓⾄神。
论老子生命美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我 国古 代 有 着 丰 富 的关 于 人 性 论 的 理 论 , 岱 年 先 生 在 其 《 国哲 学 大 纲 》 性 论 一 章 中 总 结 了 中 国 古 代 丰 富 的 人 性 论 张 中 人 思 想 。然 而 , 老 子 》 书 只 字 不 提 “ ” , 《 子 》 书 来 看 , 子 是 坚 决 反 对 对 “ 性 ” 行 善 恶 区分 的 。老 子说 :天 下 皆 知 《 全 性 字 从 老 一 老 人 进 “ 美之美 , 恶 已 ; 斯 皆知 善 之 为 善 , 不 善 已 。 ( 章 ) 绝 圣 弃 智 , 利 百 倍 ; 仁弃 义 , 斯 ”二 “ 民 绝 民复 孝 慈 ; 巧 弃 利 , 贼 无 有 。 ( 九 章 ) 绝 盗 ”十 可 见 , 子是 根 本 反 对 对 人 进 行 善 恶 区分 , 他 强 调 “ 以 圣 人 常 善 救 人 , 无 弃 人 ” 二 十 七 章 ) 思 想 来 看 , 子 有 着 一 种 坚 老 从 是 故 ( 的 老
一
] 8 2
一
.
门, 竟然 被 老 子 认 为 是 天 地 根 , 见 , 子 的母 性 生 殖 崇 拜 。诚 如 杨 义 先 生 所 说 :从 母 性 生 殖 崇 拜 到 谷 神 信 仰 , 子 所 发 掘 的 可 老 “ 老
历 史 文 化 资 源 , 诸 子 中最 称 古 老 和 原 始 , 在 由此 他 触 及 宇 宙 根 本 和 人 生 的 根 本 , 宏 大 的 宁 静 中 寻 找 着 此 世 界 生 生 不 息 的 母 在 体 。 l “ ” 所 以值 得 崇 拜 , 是 因 为母 的创 生 功 能 , 母 意 识 的 实 质 是 对 母 性 创 生 能 力 的崇 拜 , 质 上 是 一 种 生 命 崇 拜 。 ”5 母 之 还 崇 本
论《老子》“自然无为”的批判性美学思想
政 治 实践 中 . 并 因其 思 想 的 深 刻博 大 而呈 现 出 一种 复 义 多 解 的形 态 。 鉴 于《 老 子》 这 一 带 有 早 期 专 著 所 特 有
的 综合 特 质 的 事 实 . 本 文 着 重从 “ 自然 无 为 ” 的思想 内 则 李泽 厚 指 出 : “ 在老子看来 . ‘ 道’ 的 自然 无 为 的原 涵、 美 学 内容 以及 美 学 价 值 三 个 方 面 , 试 图对《 老子》 则 支 配 着 宇宙 万物 .同 时也 支 配 着 美 和 艺 术 的 现 象 .
理
论
核. 深深地根植于“ 道” 的 哲 学 体 系与 “ 为无为” 的 社 会
强字之日道。 ” 那么 . “ 道 法 自然 ” 的意义也就在于“ 道” 以“ 自然 ” 为法 规 . 换 句话 说 . “ 道” 因 自然 而 然 之 性 而 独立 . 而周行 . 进 而 成 为 天 地 万 物 共 同遵 守 的 普 适 原
一
“ 为无为” 的统 治 方 略 。 “ 为无为” 是对“ 无 为” 的否定 . 更是对“ 为” 的 否 定 之 否 定 “ 无 为” 以无 功 利 为 出发
种 强 烈 的形 而 上 学Fra bibliotek性 。从 共 时 的角 度 看 . 中 国 古 典 点 。 却 带 来 了大 功 利 的 客 观 效 果 . 这 个 悖 论 鲜 明地 体
可见 , 《 老 子= 》 ‘ ‘ 自然 无 为 ” 的美 学 范 畴 , 从 根 本 上 说 是 由“ 道” 的哲 学 特 性 进 行 统 摄 的
春秋争霸 , 中原 鼎 革 . 这一 时期古 中国完成 了由
中 国 古 典 美 学 的美 学 范 畴 往 往 并 不 拘 泥 于 具 体 宗 法 制 向封 建 制 过 渡 的 社 会 形 态 的 巨 变 “ 自然 无 为 ”
道为乐魂——《老子》音乐美学思想新论
道为乐魂——《老子》音乐美学思想新论庄怡红【摘要】“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评说《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能偏离这个核心。
《老子》论道,涉及音乐的话虽然只有四旬,却体现了“道”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道”的音、声外现的思想。
“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审美的至高境界;“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审美的标准;“五音令人耳聋”是《老子》的音乐批判的准则;“乐与饵,过客止”是《老子》的音乐审美追求。
这四句话共同体现了“道为乐魂”的音乐美学思想。
“道为乐魂”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
%Taoism is the core of the philosophy of Lao-tzu. It's impossible to comment the music aesthetics in the book of Lao-tzu without the core. There are only four utterances related to music in the book, but they show that the Taoism is the soul of music and music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sound. "No sound means optimal music" is the supreme level of music aes- thetics; "Music is supposed to be harmonious sounds" is the aesthetic standard evaluated by Lao-tzu; "Noisy music makes people hearing malfunction" is a principle of music criticism; "Music, like delicious food, can stop the passers-by" is Lao -tzu's aesthetic chase for ideal music. The four mentioned utterances imply that Taoism is the soul of music, which is the essence of Lao-tzu's music philosophy.【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6页(P110-115)【关键词】遭;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作者】庄怡红【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5;J609.2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浅析老子的思想
浅析道家自然之美的审美气象【摘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所遵从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
基于此基础上的美学体系就是道家的自然美学。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论,庄子的美则集中体现在对逍遥之境的追求。
【关键词】道家自然之美见素抱朴大巧若拙虚静无为逍遥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其后有庄子。
其基本观点是以自然作为宇宙之本源,以道法自然作为人生之要义,老子的“道”论隐藏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论,庄子认为美源于“道”的根源性,庄子的美集中表现为其对自由逍遥之境的追求。
一.老子的自然美学观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二十五章),既然“道”是万事万物的源头,那它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美学的源头。
老子把自然无为的“道”作为美德根源的这种自然美的思想,体现了“道”所派生的特征,也体现了“道”的自然延伸。
因此,美德最高境界即为自然之美。
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以其哲学思想作为基础的,因此,其自然美的内涵体现在见素抱朴、大巧若拙和虚静无为三个方面。
1.见素抱朴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返璞归真,表现在审美观上就是要把自然无为,真朴淡然作为艺术的最高生命,审美的最高境界。
因此自然美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朴素,不需要任何的人工雕饰。
老子反对色彩的张扬,音律的繁杂,口味的丰富,因为这些事物只注重形式和感官上的刺激,过分的雕琢出了华丽的外表,使人无法保持一颗宁静平实、自然纯朴的心,不合自然之美。
老子赞成的是“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老子》第十九章)都是自然而然,未经人工加工过的东西。
而这恰恰是“道”的特性和表现形式。
老子所主张的见素抱朴之美,不是指活在一种绝对不变的自然状态,而是与事物单纯的外在美相对而言的。
老子对美德追求不局限于对外在的易逝的感官快乐,而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精神的自然之美。
2.大巧若拙(《老子》第四十五章,王弼注曰:“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一造为异端,故若拙也。
”不造为异端就是指崇尚自然之美,天工之美。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被认为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代表,其核心概念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也被称为“顺势而为”。
老子认为,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涉,也不要过度追求功利,而是尊重事物本来的面貌。
他认为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以“无心”的态度去做事,顺从事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地干预。
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抱着一种放松、闲适的心态,不要过于紧张,不要过于执着,不要强求结果,而是顺着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做事,发挥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老子的美学思想老子的美学思想是无为思想的体现,他认为美是一种自然的、无心的状态,也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状态。
他认为美不是人为地追求,而是自在地存在,不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在的存在。
在老子看来,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有其美的存在和表现,我们只需要做到顺应其本来面貌,就能够感知到其中的美。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都是从它而来的,万物都有其本来的面貌,我们只需要抱着一种超然的、无心的态度去看待,就能够领略其中的美。
老子更加强调“道法自然”的思想,他认为世界是一个自发自然的存在,而非由人类主宰。
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子主张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发挥事物的本来面貌,达到一种自然、无心的状态,这就是真正的美。
我的感悟在我看来,老子的无为概念和美学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快节奏、高压力、功利主义泛滥的现象比比皆是,让我们很难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
而老子提出的无为思想,则可以成为我们面对种种困难时的一种指导思想。
以无为的心态去做事,不仅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还可以让我们更加聆听自然的声音,感知生活中的美好。
而且,它还对我们的精神健康有很大的好处,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种平静、宁静和自由。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无为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全部,有时候我们需要付出我们的努力,去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创造新的美的存在。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论文摘要:“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美学思想的重要观点,它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以及世间万物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吸收老子美学思想的精髓并把它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
绪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音乐美学思想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是与希腊,印度音乐美学三足鼎立的一门音乐学科。
当谈及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时,人们免不了会提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本篇文章我仅代表个人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谈一些自身的体会。
一·老子的简介及“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意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致力于“柔弱”“无为”的个人道德修养。
其主要着作《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着作。
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老子视其为化生万物的法则,其中包含了对美的重要规律即自由与必然,和目的与合规律的理解。
所谓的自然,即自来如此,本性如此。
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毫无作为,而是指道孕育,衣养万物,并顺物之性让其充分发展,此外不再另有目的与作为。
“无不为”是说道由“无为”而成就了万物生命和世界之美,最终达到目的。
老子认为:人只有处处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取得自由。
深刻的意识到了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的统一。
如在《道德经》第34章这样说:“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为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不名有,不为主”指道化生万物而不另有别的追求,它不以造物主自居。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完全遵循万物之性而让其生长,此外不另有自己的目的与作为。
此即“无为”而正是由于“无为”道又达到了“无不为”成就了万物的生长和世界之美“成功遂事”最终达到了目的。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方向。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设计美学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他的《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设计美学的思考和观点,以下将对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进行浅析。
首先,老子关注的是自然的美。
在老子看来,自然是至美的存在,而人类的行为和设计应该以自然为榜样。
他强调无为而治和无为而行,认为真正的美学应该追求无为而得的境界。
这种无为的境界并不是放弃行动或者怠惰,而是指人人追求自然的本真,像大自然一样自然流露出美。
其次,老子的设计美学强调“道”的概念。
在《道德经》中,老子以道作为哲学思考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无限多样性和变化性的本质。
设计应该追求与道相符的美,并体现出道的自然和谐,以达到万物产生的本源和平衡的境界。
老子还认为,设计应具备柔性和谦逊的品质。
他提出了“柔”的概念,认为柔弱胜刚强,柔顺胜强硬。
这种柔性体现在设计中,就是要遵循事物的规律和特性,注重“适应自然”的原则,不违背自然的本质。
同时,设计师还应具备谦逊的品质,不要炫耀自己的才华和功绩,要尊重自然和谐的力量。
此外,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还关注平衡和对比的原则。
他提出了“两仪”和“一阴一阳”的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对的对立面构成的,而平衡便是这种对立的统一、设计中,应该注重对比与平衡,不仅要表达出事物的差异性和对立性,也要使它们达到和谐的统一,创造出美的大和谐。
此外,老子的设计美学还关注细节和整体的关系。
老子认为细节决定成败,强调在设计中注重细致入微的处理和雕琢。
他认为细节是构成整体的基础,只有在细节的处理上下功夫,才能创造出完整而和谐的整体。
最后,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的关系。
老子认为人应该效仿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设计中,需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不要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共生共荣。
同时,设计也应该以人为本,追求人类的精神和身体的和谐。
浅谈老子_道法自然_的美学思想
[108]浅谈老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张 晴(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摘 要]中国历代的艺术家和美学家大都直接或间接谈到“自然”这个审美理念。
东汉蔡邕认为“书肇于自然”;南朝萧衍认为,书法要“合自然之理;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要“同自然之妙有”;唐代王维认为,绘画是“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宋代董逌认为,绘画“成于自然”、“合于自然”;明代文征明认为,绘画要使“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
这些不胜枚举的“自然”概念及其论述,追本溯源,都是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在书画艺术上的充分体现。
[关键词]老子;“道法自然”的提出;“道法自然”的美学内涵;“道法自然”的审美意义作者简介:张 晴(1982- ),女,江苏徐州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画美学。
一、“道法自然”的提出“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老子美学的核心范畴,老子的美论就是建立在其道论的基础上的。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
《老子・二十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力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二十五章》。
老子认为,“道”在恍惚之间虚灵地呈现,在深晦朦胧中,有精微可感的显现。
这种呈现真确而值得信赖,自古以来,其名不去。
“道”是宇宙本体、万物产生的根源和运作变化的规律。
“道”作为宇宙根本和宇宙规律的总称,统摄了天地的运转、万物和人事的变化。
“道”先于天地万物而在,高于神鬼上帝,超越感官存在,名言不能表达,自本自根,无始无终。
“自然”一词最先出现在《老子》中,是《老子》首创的概念。
陈鼓应认为,“自然”的观念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
[1]《老子》提到“自然”一词共有五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1. 老子的美学思想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以“道”为核心,以“无为而治”为基本原则的一种审美观念。
他认为,一切美的事物都是“道”的体现,而“道”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自然界的本源,包含着宇宙的真理,是一切美的根源。
老子认为,美是以“道”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原则的一种审美观念,它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老子认为,美的本质是“无为而治”,而“无为而治”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老子认为,美的根源是“道”,而“道”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一切美的根源,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因此,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以“道”为核心,以“无为而治”为基本原则的一种审美观念,它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2. 老子的自然观老子的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有任何静止的状态。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完美的循环,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没有任何静止的状态。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它不断变化,没有任何止境。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过程,它没有任何绝对的正确或错误,只有不断变化的规律。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它没有任何有形的物质,只有无形的能量。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宇宙的过程,它没有任何固定的规则,只有不断变化的规律。
3. 老子的美学原则老子的美学原则是以自然为基础,以谦逊、宽容和自然的方式来实现美。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形式,而人类的行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以及遵循自然的规律的行为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老子认为,美的表现形式应该是谦卑的,宽容的和自然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此外,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把自然作为一种榜样,以自然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而不是强加于自己。
最后,老子认为,人们应该以谦卑的态度来面对自然,因为这是一种崇敬的态度,而不是自大的态度。
老子美学观点
老子美学观点老子的道理不是关于美学的,但它的基本思想,尤其是一些重要命题,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根源。
关于理解美的性质的命题如下:1、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指自然,而是指事物真正存在的方式,意思是任其自然。
根据老子的观点,事物有自己的本性,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存在方式就是美。
事实上,老子是在谈论真正的美。
“道法自然”意味着生态,强调“道法自然”,这意味着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在此基础上,他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2、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最高的美应该是感官无法把握的。
这是一个与“道”相连的领域。
它有无限的光,但看不到它的光,无限的伟大,但看不到它的形象,无限的美,但闻不到它的声音。
这种美需要用心直接理解。
“大音希声”和“大象无形”所描绘的“恍惚”氛围也与艺术形象相连。
艺术形象应该是虚拟的,应该是模糊的。
这不仅是因为它只是生命的反映,而不是生命的实体,也是因为它需要给接受者一个重新创造的空间。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主张美是真的。
他说“信言不美”,这是指人为多余的装饰。
老子认为,真相和真理可以在没有装饰的情况下被他人信任。
4、无为无不为老子把这种东西按照自己的本性存在,运动的状态叫做“无为”。
只有当人们的主观意图符合“真理”,即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时,主观的“善”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善”。
这样,“善”的实现就是“真理”实现的产物。
实现的“善”在日常生活中被称为“好”,这就是美。
美是客观真理与主观善相统一的产物。
老子通过他的哲学表现出来的审美理想包括崇尚空灵、宁静、软弱、朴素等。
“空灵”主要体现在老子以“虚无”为主的宇宙观中。
虚与实存在,虚与光,虚与现。
这是中国意境理论的精髓;“宁静”是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简单性(相对于强烈的色彩)、自然(与雕刻相左)、温柔(违背雄强)、微妙(不同于浅薄)等特征;老子“柔”哲学的核心是对生命的关注。
老子看到新事物(最重要的是新生命)在其初始阶段具有弱点,认为只有弱点才有希望和发展的可能性。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其哲学思想体系涵盖了道家、政治学、伦理学、心灵哲学等多个领域。
而其最为人熟知的思想便是“无为而无不为”。
这一思想不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当代仍然对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进行探讨和感悟。
一、什么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是指,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将其归于自身的本性,而不是强行干预,并让自己处于藏而不露的状态。
这里的“无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不强行干涉自然规律,让自然的力量自行发挥。
以此来达到“无不为”的境界,即使不做事也能完成事。
二、对“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1. 追求自然之美“无为而无不为”反映了老子对自然之美的追求,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美的,一切违背自然的行为都是不美的。
这使我想到了人类追求美的本性,人们所赞美的事物,总是具有某种自然或真实的美感。
而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来处理自己的活动,我们也可以追求这种自然之美。
2. 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我们应该要先认真对待,利用自身的能力和技能去克服困难。
追求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也需要我们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逐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更好地引导、发挥自身的潜能。
3. 追求心灵上的平静在现代社会,人们总是忙于工作和生活,烦恼不断,而“无为而无不为”却告诉我们,要追求心灵上的平静。
在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下工作和进行自身的活动,这样能够让人们的心态更加平和,有利于整体思考和判断,也有利于人们的自然成长和发展。
4. 意识形态的拒绝在现代社会,人们总是追求更高效率和更高价值的生产过程,但这种追求往往是建立在意识形态的垄断和权力的集中上的。
而“无为而无不为”却告诉我们,过多的干涉反而会引发该事物的反弹,造成一定的损失。
因此,这一美学思想的思考,最终是拒绝意识形态的独断式解释,避免人们的优越性和失误。
老子的美学观点
老子的美学观点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老子提出了独特的哲学观点,包括关于美学的思考。
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强调了个体人生与宇宙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他看来,美是来自于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调和,是人类和自然之间协调的产物。
老子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本性,而最大的美就是这些本性的自然表现。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事物本身的自然状态和变化,才能体会到最真实、最美丽的形态。
在老子看来,人类应该通过减少欲望、回归自然来达到真正的美。
他提倡人们回归本真,追求内在的美,满足于自然状态下的生活。
他把简朴、自然、适度等美学观点融入了其思想体系,反对奢侈、浪费、攀比等社会现象。
总的来说,老子对美学的思考强调了道、自然和内在的美。
他主张尊重生命,追求自然和谐,反对过度的物质追求和人为干预破坏自然的行为,这些看法对于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广为传承。
除此之外,老子对于审美的观点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上。
老子认为,世间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美学上不应该简单地采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老子还提倡不言之教,即用无言的方式来感悟美的存在。
他对于艺术和文学的看法强调了超越语言和视觉的美学意义。
比如,在《道德经》中,他用抒情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体现出从自然美中提炼出的哲学思考。
总之,老子在美学上的思考强调了道、自然、内在的美和超越语言的美学意义。
他主张通过减少欲望、回归自然来达到真正的美的境界,体现出一种反传统、反权威的审美立场,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老子文艺美学思想
“大音希有,大象无形”:老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老子“大音希有,大象无形”的文学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艺史上,具有巨大而深刻的思想。
老子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着眼于文艺的审美特性以及文艺的创造过程,特别是对文艺创造的主体修养问题,从心理、生理等角度作了多侧面、多角度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道的思想境界统一起来。
老子注重的是研究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老子对文艺和美学的项献主要有二:一是,对“象”的论述;二是,对“虚静”的论述。
前者是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的描述;后者是从心理的角度对审美主体所提出的要求。
而这两方面又都是建立在以“自然之道”为中心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的。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所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道”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既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又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人不能用主观的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这种自然规律,而应当无条件地顺从这种自然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绝对尊重自然规律,却又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故而他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智”,对人为的文艺也持否定态度。
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从中,看似老子好像认为,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排除美和艺术。
实则不然,在老子看来,声色犬马之乐是美而不是实用,它们引起的是美感,而不是生理上的快感。
“圣人为腹不为目”就是实用的东西,它产生生理快感,为目,就是美的东西,它产生美感。
老子对美的否定,只是否定它的形式美。
他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信美不言,美言不信”“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丈夫处共厚,不居其薄;处于实,不居于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注重美的真正内涵。
他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味”是一种审美的享受,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9·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2 期
时, 老子认为:“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 而美 之者, 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 不可得志于 天下。”谈到语言时, 老子认为:“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在此, 他追求的“恬淡为上”及 “信言”都同他理想中的美好社会完全一 致。
善, 即符合“道”的具体行为。它是老子 在《道德经》里频频使用的一个美学术语。 凡 是符合“道”的具体行为, 均可评价为 “善”。因此,“善”也是老子审美判断的一个 关键词。 老子评价“善与不善”, 都是以其 “道”为至高标准的。 尽管善的具体表现各 异, 但综其内容, 不外乎老子之“道”及其 “小国寡民”理想。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故几于道”。 即: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 具备 水的一切品性, 所以最接近于“道”。在陕西 楼观台老子说经台前, 有一处“上善池”。当 地传说,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 (公元 1283 年) 春, 此地发生千年不遇的流疫, 百 姓死亡甚众。 当时楼观台的监院张致坚晚 上梦见太上老君 (即老子) 告诉他说:“山门 前有块石板, 石板下有泉水一眼, 泉内有吾 炼就之丹药, 可治民疫。”张监院醒余命小 道士果得一眼泉水, 远近百姓饮后 2 小时, 病疫即退。 3 年后, 元朝翰林院学士、大书 法家赵孟兆页游览楼观台, 听到这个故事深 为感动, 就亲书“上善池”3 个大字以为纪 念。至今, 此碑犹存。“上善池”3 个大字端 丽动人, 气韵妩媚, 圆熟沉著, 颇显“道”意。 我们知道, 水具有自然无为、滋润、阴柔、哺 育、生命等美德, 是大河农业文明⑧的命脉。 老子论述了不少具体的为善之道, 如“善 行, 无辙迹; 善言, 无瑕谪”、“善数, 不用筹 策”, 及“善用人者为之下”等, 可是,“夫唯 道, 善贷且成”。 老子追求的是完善的社会 境界。“善”这个美学术语, 老子使用的范围 十分广泛, 岂止是适用于艺术美, 而且更适 用于社会生活的一切美。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美学 道 中华文明
老子不仅是中国商周时代一位伟大的 哲学家, 而且是一位集大成的美学家。他的 美学思想博大精深, 影响及今, 对中国美学 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不仅如此, 他的美学思 想还对中国所有美学门类的艺术创作产生 了永恒的指导, 具有基本原则的经典性价 值。 他的美学思想的确达到了中国美学史 上空前的高峰, 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华 彩独放的地位。
·98·
不可能成其为美人杨贵妃。 所以清代文学 家张潮给美人下的定义是:“所谓美人者, 以花为貌, 以鸟为声, 以月为神, 以柳为态, 以玉为骨, 以冰雪为肤, 以秋水为姿, 以诗 词为心, 吾无间然矣。”⑥值得指明的是, 老 子《道德经》中的“一”, 哲学上有时也用作 “道”的同义词。“二”指阴阳之美。即: 美的 整体是由阴阳两种美的元素或美的属性结 构而成的。即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以及这 二种美的比例。例如, 商代著名青铜器司母 戊鼎, 它那庞大端庄的器型显露出了孔武 有力的阳刚之美, 同时其深深的器腹和凝 穆的气质, 又令人不由得想到成熟处女的 阴柔之美, 而这二种美的结合竟是那样的 浑然为一, 天衣无缝。“三”是指阴阳交合状 态。即美学元素阴同阳交合的混沌状态。在 这一阶段或层次上, 具体的特殊的美的事 物虽然即将临盆, 但是我们还看不清它的 眉目。“三生万物”, 指的正是具体的美的事 物的产生。 从“道”这个至高美学范畴到每 一个具体美产生这一四步曲的过程, 可用 一个简单的图式表示如下:
道 (至高哲学兼美学范畴)
↓
一 (美的整体)
↓
二 (美的二元素: 阴、阳)
↓
三 (美之二元素的交合状态)
↓
万物 (各种具体美的产生)
关于道生万物的原始状态, 老子自己 是这样描述的:“道之为⑦物, 唯恍唯惚。 惚 兮恍其中有象, 恍兮惚其中有物; 沓兮冥其 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自古及今, 其 名不去, 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奥妙、玄妙。 老子曰:“道者, 万物 之奥。”它与“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 妙之门。”换言之,“道”具有一种普遍美的 属性, 即: 玄奥。 玄奥, 是一种不可解的美, 也是“道”自身所固有的美。同时, 玄奥又是 万物之美的源头, 也即万物之美从玄奥这 个普遍美的源头流出。万物之美, 即具体的 美, 老子也称之为“妙”。 在此, 老子似乎表 述了道→玄奥→妙这样一个美学意链。 中 国审美文化中常用的术语, 如: 奥妙、玄妙、 美妙、妙不可言等等, 皆由此出。过去, 我们 仅仅把它们当做一些形容词语来看, 孰不 知这正是老子美学思想体系中重要而美妙 的美学概念呢! 玄奥、奥妙、玄妙这三个美 学观念, 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是这种美的境 界很高, 不可解说, 给人以神秘莫测的美 感; 二是这种美的术语。 老子说: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其意思是, 真实的 话不一定动听, 而动听的话不一定真实。这 是一个流行的警句。其实, 老子认为那些纯 朴真实的话才是真正美的。在美学问题上, 他显然是反对矫揉造作、违背自然本性的。
美、善、信, 老子的这 3 个美学术语, 同 我 们 现 在 进 行 审 美 评 判 时 的 口 头 禅“真、 善、美”可以说是一样的。 近代西方美学家 夏夫兹博里 (TH E EA RL O F SHA FT ES2 BU R Y, 1671- 1713) 即认为“凡是既美而 又真实的也就当然是愉快的和善的。”⑨
美)。 例如, 当我们走入西安永泰公主的墓 道口时, 一边往里走, 一边会不由地感到十 分奥妙。当然, 在此能够勾起我们美感的因 素不止一个, 像长长的墓道、墓道两侧的壁 画及陪葬品、墓道微微的倾斜度、墓道底部 雕凿精美的石椁等, 然而“奥妙”这一美感 却是一个综合的总的感受, 并不是由某一 或某些因素勾起的, 而是由整个永泰公主 墓勾起的。
“道”虽然本身就是至高的哲学范畴兼 美学范畴, 具有美的普遍属性, 然而“道”之 美并不就此止步, 作为万物之美的源头, 它 是怎样演化出万物之美的呢? 老子是这样 解释的:“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 物。”“万物抱阴而负阳, 冲气以为和。”不难 看出,“道”生万物之过程, 也即“道”生万物 之美的过程。 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层次关 系和数理关系。 老子用一、二、三这 3 个自 然数共 12 个字十分简明精炼地表达了他 关于“道”生万物之美的思想。那么, 关键是 这里的“一、二、三”究竟指什么? 我们知道, “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可以指最大 (如: 一 元复始; 且天之生物也, 使之一本) , 也可以 指最小 (如: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一刹靡停, 三念齐住) , 更可以指任何一种 事物 ( 如: 一 生 一 代 一 双 人, 争 教 两 处 销 魂)。 笔者认为, 此处之“一”当指整体之美 或美学之整体。因为大凡一个美的事物, 首 要者是它的整体美。例如: 我们说杨贵妃是 美人, 这是因为杨贵妃整个人美, 如果她其 它方面都很美, 就是头上不长头发, 则其绝
田建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以此。”在老子笔下, 道生万物显然是在混 沌之态中完成的。我们读这段话时, 就好象 在夏日薄云的午夜伫立中庭仰望十五的月 亮一 样。 如 果 把 月 亮 比 喻 为“道”, 那 么 “美”就是我们仰望时感受到的“月色”。
二
道, 这是老子思想中至高的哲学范畴, 也是至高的美学范畴。 它本身就是最高的 美学境界, 是一切美的源头, 是万物之美之 母。它最显著的哲学境界就是它的原始性、 自然性、纯朴性和混沌性。抽象性表明它是 至高的美的普遍法则, 混沌性则表明它是 万物之美的孕育和生产者。“道”当然也就 成为了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灵魂和核心。 在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园地上, 闪烁着一 颗颗光彩夺目的美学珍宝 —— 美学的具体 概念。 它们的有机关系形成了老子美学思 想体系的丰满血肉。
一
老子最高也最原始的哲学范畴和美学 范畴就是“道”。“道”是一切事物的源头, 是 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生成的基本法 则。“道”具有体和用两方面的属性, 这二者 总是统一在“道”自身上。 以“道”作为宇宙 一切事物之本体而论,“道”当然也是美学 的基础, 是唯一至高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美 学范畴。一切美都从这个“道”的源头产生。
·97·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2 期
糊的, 所以说它又同时具有模糊之美。 西方美学大师黑格尔给“美”下的定义
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②理念, 黑氏 称之为绝对精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 它是黑氏哲学的最高范畴。而所谓理念, 黑 氏自谓:“理念不是别的, 就是概念, 概念所 代表的实在, 以及这二者的统一。”③据此, 在提出最高的哲学本体范畴和美学本体范 畴, 以及该本体范畴的博大和伟大这点上, 老子竟比黑格尔早了 2000 多年, 而且老子 对这一至高的哲学兼美学范畴——“道”的 十分精炼 (整部《道德经》才 5086 字④) 的表 达简直令黑氏望尘莫及 (整部《美学》泱泱 达 100 多万字⑤)。 黑格尔之《美学》无愧于 立论精深的鸿篇巨著, 而老子的《道德经》 也不愧连珠缀玉的美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