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7b6c5167e21af45b207a875.png)
5 《学衡》派 以 1922 年 9 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马肃�吴宓曾留学美国� 寝馈西洋文学�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 持一个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某些偏激弊病 不无中肯批评�但保守立场使他们看不清历史变革趋势�梅写有《评提倡新文化者》�吴《论新文化运动》� 胡《评“尝试集”》�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学转型的突变形式。鲁迅发表《估学衡》以揭破此派“学贯中 西”姿态下的窘迫�此外�许多拥护者写文迎击批驳“学衡派”的保守立场。
6 文学研究会
1921 年 1 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圣陶等 12 人� 后发展为 170 多人。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 《戏剧》月刊�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200 多种�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 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 题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倾向于 19 世纪俄国和欧洲的 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3dbedf6f1aff00bed51e36.png)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1942年5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
当时解放区文学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也存在不少问题。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克服错误观点,让文艺给民族解放战争以更大助力,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
先由毛泽东作了"引言"的发言,经过作家三次讨论,毛泽东作了"结论"的发言。
"引言"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
《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
《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
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发生在抗战中期。
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已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
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
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
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573b2f80975f46527d3e1fe.png)
93 华汉地泉三部曲及重版序阳翰笙长篇《地泉》(《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反映了大革命后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知识分子到工人的激烈变化,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缺乏文学描述。
1932年重版时,由瞿秋白,郑怕奇,茅盾,钱杏邨与作者自己分别写了五个序言,对这种充满“革命浪漫迪克”文学从各自角度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显示了作家认识上的进步,提出新兴文学应唾弃概念化公式化弊病,否定将人物描写变成时代精神号筒的简单化写法,坚决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94 革命的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倡导时期,创作方面存在幼稚倾向,其中突出的是“革命浪漫蒂克”情调,在思想意识上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感伤情绪,在艺术方法上带有公式化概念弱点,作品有华汉的《复兴》,蒋光慈的《短裤党》,这一现象受到鲁迅的批评,而后引起革命作家注意,像张天翼,丁玲,艾芜,沙汀等,不再把作品作为政治概念的图解,而是从生活出发,以真实反映现实,来激发人们批判和改造旧世界的热情,从而提高了革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
95 革命+恋爱小说英雄儿女的革命+恋爱,是普罗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一时成为流行。
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面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其中孕育了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某种对生活片面的理解与表达,但它曾影响了一代青年走向革命道路,说明它和时代节拍,即便是带有浓重理念痕迹的故事与人物也能投合一部分知识青年兴奋追求光明的共同心理。
96 左联青年作家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的涌现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时代而向前迈进。
丁玲《水》,张天翼《二十一个》,沙汀《法律外的航线》曾称为“新写实主义”势头。
他们扫除了概念化描写身边琐事风气,造成左联文学崭新地位,逐渐摆脱了“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力图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结合,以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塑造人物典型,注重环境典型化,体现独特生活藏量,语言储备与艺术个性造成小说风格多样化。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3d55cd3968011ca200910e.png)
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
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
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
"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
"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
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革命的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a494ae9998fcc22bcd10d6b.png)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周作人,沈雁冰,许地山,叶圣陶等12人,后发展为170多人。
重要会刊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 1921年6月在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
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该社成员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以1925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3、新月社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成员大多是欧美留学生。
代表刊物有:《诗镌》、《晨报副刊》、《新月》。
他们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而又称“新格律诗派”,在诗作上有建树的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雨等人。
4、问题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圣陶,庐隐,王统照,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广泛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不足之处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新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资料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新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033e5c8c8d376eeaeaa313e.png)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钱理群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 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钱理群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 作家、代表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e27a0f3968011ca2009115.png)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n“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鲁迅《估学横》,批驳。
n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n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4c541d84693daef5ef73d9f.png)
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1、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5、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和知识分子形象。
6、阿Q的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述其产生的原因。
7、《呐喊》和《彷徨》的艺术特色
8、鲁迅杂文的基本内容。
9、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郭沫若
第一节 生平和创作道路
一、童年和中学时代(1892-1913)
二、留学日本和创造社的早期活动(1914年1月-1925年5月)
①同国民党政权的斗争
②对帝国主义的揭露
③社会文化批评
④对人民和革命的歌颂
二、杂文的艺术特色
1、典型性
2、形象性
3、讽刺和幽默
4、作品呈现的“永远的‘现在时’的幻觉”(张旭东)
复习题:
1、鲁迅的主要生活经历和创作概况。
2、鲁迅前期思想的特点。
3、《呐喊》和《彷徨》的内容特色。
4、《阿Q正传》、《药》、《风波》等小说中的辛亥革命描写
2、对文学史的贡献
①使浪漫主义成为新文学的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
②较早地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
③率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④积极地进行了新文学的创作实践。
三、与封建复古主义者的斗争
1、与“学衡派”的斗争
2、与“甲寅派”的斗争
复习题:
1、文学革命的起因。
2、试评胡适、陈独秀在文学革命中的文学主张。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f4fc4001f69e3142329421.png)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n“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鲁迅《估学横》,批驳。
n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n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三十年名词解释
![三十年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644d40c3169a4517723a346.png)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晚清文学革命运动(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历史的文学观念论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新青年》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双簧戏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小说)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后期创造社)(新诗)新月社(后期新月社)(散文)美文语丝社(戏剧)其他(鲁迅)莽原社未名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现实主义思潮特征浪漫主义思潮特征现代主义思潮特征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胡适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理性精神的显现;感伤情调的流行;个性化的追求;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一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发展&演变:无产阶级文学vs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文艺”左联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革命文学”的倡导革命文学的论争左联左联代表刊物文艺大众化运动左联青年作家群普罗文学革命的浪漫蒂克(革命+恋爱小说)华汉《地泉》及重版唯物辩证创作方法自由人和第三种人论争两个口号论争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新月论:人性论天才论左翼—| 性灵文学:| 京派:战斗力的美vs“和平静穆”的美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京派;海派;左翼特征:①题材与表现角度的开拓;②叙事的时代和中长篇小说的发展;③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④对心理刻画的重视;⑤个人风格、名族风格、时代审美特征的形成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国统区:国民党统治的区域文协解放区:共产党领带的敌后根据地沦陷区: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地区沦陷区文学上海“孤岛”:1937.11-1941.12 孤岛文学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民族形式的论争现实主义与主观战斗精神的论争 / 文学与抗战的关系第二章小说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周译小说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文学研究会)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许地山宗教题材小说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主情主义“自序传”抒情小说零余者一“左联”和左翼小说/社会剖析小说左翼小说太阳社东北作家群二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京味小说大河小说三海派小说/现代派和现代诗派心理分析派新感觉派 30年代小说特征一暴露与讽喻/“前线主义”小说《围城》二体验与追忆/七月派小说三通俗与先锋/南玲北梅后浪漫主义小说新鸳鸯蝴蝶派四现实与民间/荷花淀派山药蛋派 / 战国策派第三章新诗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诗界革命)作诗如作文式的经验主义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自由体诗北大歌谣研究会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湖畔诗人小诗体冯至的诗歌特色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三美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纯诗象征诗派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中国诗歌会歌谣化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后期新月派)三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现代派汉园三诗人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七月诗派二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九叶诗派新诗戏剧化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街头诗运动第四章散文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随感录”作家群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美文)周作人的散文特点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冰心体 / 白马湖作家群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自叙传抒情小说)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语丝社)现代评论派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论语派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鲁迅风”杂文创作三“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开明派四报告文学与游记/一报告文学的勃兴/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野草杂文作家群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第五章戏剧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进化团新剧春柳社国剧运动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上海民众戏剧三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爱美剧小剧场运动四“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一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上海艺术戏剧社剧联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①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广场戏剧②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到新歌剧新秧歌运动③40s末: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⑴历史剧创作的繁荣;⑵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⑶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第六章通俗小说一民国旧派小说/二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一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二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三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一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二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三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第七章鲁迅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二说不尽的阿Q/三《野草》与《朝花夕拾》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三《故事新篇》: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第八章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二《女神》的艺术想像力、形象特征与形式/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第九章茅盾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二茅盾的小说成就/三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第十章老舍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第十一章巴金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二《家》的杰出成就/三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第十二章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三文学理想的寂寞/第十三章曹禺/318一从《雷雨》到《原野》/二《北京人》与《家》/三曹禺剧作的命运/第十四章赵树理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三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第十五章艾青一艾青的历史地位/二独特意象与主题/三忧郁的诗绪/四诗的艺术与形式/第十六章台湾文学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现代文学:用现代文学语言及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的文学。
(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
![(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be4ac4c5fbfc77da269b193.png)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1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 《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1917年迁京,1919年借五四运动大势将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
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
《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新青年》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1918年1月号起,《新青年》改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轮流编辑,鲁迅撰稿。
3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
(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发展,新文化运动借北大学术的自由空气推波助澜,导致了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文学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9c21c0d979563c1ec4da7168.png)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点一、名词解释(5题,20分)1.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
以《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影响: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1921年6月于日本东京成立,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
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究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
该社团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峙的两大文学主潮。
3.零余者: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中国现代文学30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30年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b068da27fd5360cbb1adb7e.png)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第一个十年“八事”: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从不同角度针砭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阐述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革新的要求,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
“三大主义”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从启蒙角度抨击了旧文学之“阿谀夸张、虚伪迂阔”,认为文学与国民性是互为因果的。
学衡派以1922年1月南京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文学革命时期的守旧派,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人,相信靠传统伦理道德来凝聚中国,反感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质,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甲寅派文学革命时期的守旧派,章士钊复刊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证白话文不能取代文言文,甚至断定白话文已成强弩之末,遭到新文学阵营一致反对,纷纷从不同角度批驳甲寅。
双簧戏文学革命长岛过程中,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汇集种种旧文人对文学革命的言论,刘半农福新辩驳,在《新青年》刊登,扩大文学革命影响。
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周树人,弃医从文,《新青年》编辑,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彷徨》《呐喊》等,1930年发起成立做脸,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呐喊》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名字意指他受新文化运动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明显保留着“五四”高潮期奋起呼唤的特色。
《狂人日记》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百花短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开端。
《阿Q正传》鲁迅《呐喊》,展现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有特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章回体,典型人物阿Q、赵太爷、吴妈、王胡、假洋鬼子……《野草》散文集,以诗的意向呈现作家这时期内心的紧张,与对绝望的反抗。
《朝花夕拾》10篇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作家步入中年后,对自己家乡和早年生活往事与道路的“反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学研究会(人生派)五四时期,由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在北京成立的反帝反封建进步文学社团,主张“文学为人生”,引领现实主义思潮,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重要】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
![【重要】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ee1081c43323968011c9240.png)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1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 《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1917年迁京,1919年借五四运动大势将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
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
《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新青年》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1918年1月号起,《新青年》改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轮流编辑,鲁迅撰稿。
3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
(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发展,新文化运动借北大学术的自由空气推波助澜,导致了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文学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全)](https://img.taocdn.com/s3/m/afc567114a7302768e99394a.png)
1.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2.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
其内容可以概括几个方面:文学内容上,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科学民主,反对封建礼教与迷信,文学形式上,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在文学理论主张上,提倡“为人生”、“表现人生”的写实文学,反对脱离生活,浮华颓废的封建文学,同时大量译介外国文学。
3."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https://img.taocdn.com/s3/m/d1c0aeeee009581b6bd9eb89.png)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名词解释1 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
代表人物为当时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
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2 国剧运动: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
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纯粹艺术"的倾向;在戏剧表现上,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预言"再过几十年大部分的中国戏剧,将要变成介于散文、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的形式"。
——他们的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
3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
“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同时,“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也产生较大影响。
4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成因:一是“五四”思想启蒙造就了思考的一代,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讨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二是受易卜生等欧洲与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倡为人生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1c5f0c69eae009581bec59.png)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86d9c28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d.png)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近百年来中国出现的以现实生活为素材的文学作品。
三十年是一个具体的时间段,指1980年代至2024年代的三十年。
这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大特殊时期,对中国整个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受到极大限制,许多作家、艺术家受到打击、迫害,文学作品基本上停滞。
1980年代,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的现代文学开始逐渐复苏。
2.文学的自由与个体价值的探索:198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复苏的关键时期,作家们开始敢于表达个人的想法、体验,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独立见解。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样化,创作思路也更加开阔,关注个体的价值与人权问题,如《红高粱》等作品。
3.小说的繁荣:1980年代至今,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创作形式之一、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复杂的社会背景,成为表达个人及社会关注的重要媒介。
其中,《丰乳肥臀》、《妻妾成群》、《梦回大清》等作品都取得了较大的影响。
4.频繁的文化转型:在这三十年间,中国经历了许多文化转型,包括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等。
这些转型为作家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社会背景。
他们通过文学的方式反映和探讨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和挑战。
5.青春与成长:许多中国作家在这三十年间以青春与成长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创作,通过描写年轻一代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追求、困惑、挣扎和成长。
如《围城》、《红楼梦》等作品都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反映了这一时期年轻人的心理和现实。
6.女性文学的崛起:这三十年间,中国女性作家开始崭露头角,她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关注点,呈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中的角色转变、挣扎与追求。
她们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家庭与事业平衡,如亦舒、莫言等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模拟试卷四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目录1.创造社2.语丝/语丝社3.文学革命论4.左联5.文学研究会6.七月诗派7.九叶诗人8.新月社9.第一次文代会10.延安文艺整风运动1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2.文协13.《文学改良刍议》14.人的文学15.新青年1,创造社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
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2,《语丝》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梁遇春、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
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一般指刊物的编辑者及主要撰稿人。
该刊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
由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主编。
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川岛、刘半农、章衣萍、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等。
周刊发表杂感、短评、随笔为主,兼及其他形式的文艺创作和有关社会、历史的研究文章。
语丝社以鲁迅为代表,在反对封建思想、反击复古逆流的斗争中,在围绕北京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抨击北洋军阀统治,揭穿所谓“正人君子”帮闲面目的斗争中,以及后来在革命文学的讨论中,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被泛称为语丝派的人们的立场、思想倾向各有不同。
早在北京时,周作人、林语堂主张所谓“费厄泼赖”,不打“落水狗” ,鲁迅曾立予批驳。
3,《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作者陈独秀,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左联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
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
"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5,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等十二人。
后来陆续发展成员170多人。
他们将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还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主张文学为人生。
很多成员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解释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
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研究会简章》),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於现实主义。
文学研究会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
6,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
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
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
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
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
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
7.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40年代后期的上海诗坛,有9位青年诗人围绕着《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新诗的繁荣进行着辛勤的耕耘。
他们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和穆旦。
他们诗歌创作也体现出较为鲜明的特征,因他们的作品合集《九叶集》而得名,被称为“九叶”诗人/诗派。
“九叶”派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刻意追求“思想知觉化”和哲理化。
所谓“思想知觉化”,就是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微妙感受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之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为此,他们常常在诗中采用象征、拟人、暗示等手法,并把深刻的哲理熔铸在艺术形象中。
他们的艺术探索对自由体新诗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8,新月社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
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9,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开幕,7月19日闭幕,会期共17天,中间有若干次休会,实际开会时间为11天左右。
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会上,郭沫若作了题为《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周扬、茅盾分别作报告总结了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工作。
大会明确了今后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指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必须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表现工农兵生活,为工农兵服务。
大会最后通过了《宣言》,产生了全国性的文艺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和周扬任副主席,并成立了全国文联和文协等各个下属专业协会。
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
这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
从此,中国文学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10。
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运动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
1941年5月开始,1945年4月结束。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的正确领导,使中国革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但是,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思想,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尚未肃清,党内仍然存在着党风不正、学风不正和文风不正的问题。
而且,抗日战争以来,共产党吸收了一大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分子入党,许多非无产阶级思想被带进了党内,为党内错误思想的滋长提供了新的土壤。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为了统一全党思想,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领导全党进行了整风运动。
1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包括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解放日报》正式发表,1953年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在于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诸如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歌颂和暴露的问题等。
12.文协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
"文协"还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13.文学改良刍议见书P6页14.人的文学"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