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疾病-2017.5.20

合集下载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

标签:药物;疾病;合理用药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则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

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大约有1 000种药物可诱发药源性疾病,而且药源性疾病在临床表现、病理组织改变及实验检查等方面。

与其他疾病很少有特异性不同。

因此,药源性疾病的诊断较为困难。

1 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原因分类1.1药理作用相关类其发生常受各种药动学及药效学因素的影响,是药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发病率最高,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可以预测此类疾病。

1.2药物制剂因素药物在生产或调剂过程中,混入有毒物质,如阿司匹林合成中温度过高会产生乙酰水杨酸苷而引起过敏反应,阿托品、毛果芸香碱眼药在配制过程中pH值改变,产生分解物直接刺激组织形成慢性结膜炎。

1.3与促进微生物生长相关类广谱抗生素等抗生药物抑制或杀灭了体内特别是肠道内的敏感菌,使体内菌群平衡失调,导致耐药菌过度生长,从而引发各种继发的真菌感染及伪膜性肠炎等。

1.4与化学刺激相关类例如口服药引起的食道损伤、胃肠黏膜损伤,注射药物引起的局部肿痛、静脉炎;皮肤接触药物发生的皮炎、皮肤坏死。

1.5与药物过敏相关类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药物热、过敏性胆汁阻塞症等。

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磺胺类是最常导致过敏反应的药物。

1.6与撤药相关类这类疾病常发生于长期连续用药而突然停止给药或突然减小剂量后,再次用药不但不会加重症状,而且会使病情得到改善或治愈。

1.7患者机体方面的因素种族、性别、年龄是个体差异或同一体在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下,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会产生药源性疾病。

1.8与遗传代谢障碍相关类如6-磷酸葡萄糖(G-6-PD)缺乏症患者,服用氯喹、阿斯匹林、磺胺、维生素K等药物,即使很小剂量,都可致急性溶血;而铁血红蛋白还原酶缺乏者服用上述药物则发生高铁血红蛋白症性紫绀;血浆胆碱酯酶缺乏症患者,使用琥珀胆碱可致呼吸肌麻痹加重。

药源性疾病名词解释

药源性疾病名词解释

药源性疾病名词解释药源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药源性疾病概述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病。

这一类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其危险性较低。

第二类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或特异反应。

这类疾病较难预防,其发生率较低但危害性很大,常可导致病人死亡。

影响药源性疾病的因素一方面与病人本身状况有关,如年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生理周期、病理状况等。

另一方面与医药人员在用药过程中不当有关,如过量长期用药、不恰当使用药品、多种药品的混用等。

一般不包括药物极量所引起的急性中毒。

它的发展与化学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密切相关。

药物引起的损害,也和其他病因引起的损害一样,有其流行病学特点。

有潜伏期、发病机制、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及不同预后。

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心律失常、弥漫性肺炎、肺纤维化,暴发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皮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精神错乱、消化道出血和癌肿等,均为明确的病症。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现在常用药中许多是化学合成的,既有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又有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副作用。

因此,如果用药不当,这种副作用发生率就会不断上升,从而导致人体新的疾病,这就是所谓的“药源性疾病”。

例如一些抗生素类药物,使用不当时,可损害人体的肾脏、肝脏、视听神经等;一些利尿药也可造成低血钾症;一些安眠药则可造成人对该类药的依赖性等。

即便是中药,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不过相对少些。

例如,洋地黄,就有人发生过洋地黄中毒。

由此可见,用药治病时,有用药剂量,服用间隔时间等方面一定要遵医嘱,不可自作主张,随心所欲的服用,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药学综合知识: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什么?

药学综合知识: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什么?

药学综合知识: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什么?药源性疾病是指由于药物因素而引起的机体、器官、组织、系统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临床上可表现为一组疾病。

由于药物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的疾病称为药源性疾病,包括原发性药源性疾病和继发性药源性疾病。

前者又称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变应性鼻炎、哮喘、湿疹、荨麻疹等;后者又称药物的毒性作用或药物过量引起的毒性反应,如急性肝损害、肾功能衰竭等。

药源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类重要疾病,药源性疾病一旦发生,往往会产生严重后果,如不能及时处理和治疗,可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药源性疾病。

一、引发药源性疾病的因素1、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

如给新生儿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导致新生儿发生严重的药物性肝损害,表现为黄疸、肝肿大等。

2、用药种类过多或交叉用药。

如用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也可导致患者发生药源性支气管炎。

3、联合用药不当,如青霉素与头孢菌素合用时,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

4、用药方法不当。

如口服磺胺类药物后,未按规定方法服用而使其在尿液中溶解度降低,而在尿液中形成结晶,堵塞肾小管而造成肾损害。

5、重复用药。

有些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小诺霉素等单次使用后易造成药源性耳聋。

长期使用某一种药物可引起体内药物浓度过高而中毒。

二、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哪些?(一)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药物的一种或多种成分通过与体内蛋白结合,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机体出现异常的、过度的和不适当的免疫应答,从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过敏反应多在用药后数分钟至1~2天内发生,以皮肤粘膜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样或剥脱性皮炎等为特征。

过敏反应一般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

速发型过敏反应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迟发型过敏反应可在用药后几天甚至几周内出现,表现为全身性瘙痒、荨麻疹等。

药源性疾病发生时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药物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以调整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而恢复健康,用来防治疾病;另一方面也可引起生理,生化功能紊乱或组织结构的变化等不良反应。

药源性疾病是药物引起的疾病,它既是药源性疾病的组成部分,又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延伸。

一.药物不良反应:(一)不良反应的概念: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时或调解生理功能时所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此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过量用药所引起的反应。

)(二)不良反应的类型:1.A型不良反应:(又称剂量相关不良反应)是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导致。

与剂量有关,可预测,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

归属于此类的不良反应包括以下:(1)副作用:某一种药物常有多种作用,在正常剂量情况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称为副作用。

一般说来,副作用比较轻微,多为可逆性机能变化,停药后通常很快消退。

副作用随用药目的不同而改变。

(2)毒性反应:大多数药物都有或多或少的毒性。

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该反应可在各个系统、器官或组织出现。

药物的毒性作用一般是药理作用的延伸,主要对神经、消化、循环、泌尿、血液等系统,以及皮肤组织造成损害。

各种药物毒性性质和反应的临床表现各相同,但反应程度和剂量有关,剂量加大,则毒性反应增强。

药物引致的毒性反应所造成的持续性的功能障碍或器质性病变,停药后恢复较慢,甚至终身不愈。

(3)后遗效应:指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后遗效应时间的长短因药物不同而不同。

如巴比妥类催眠药次晨的宿醉现象,是短暂, 链霉素等可引起永久性耳聋是长久的。

(4) 继发反应: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出现的一种反应,也称为间接效果或治疗矛盾。

例如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后,由于改变了肠道内正常存在的菌群,敏感细菌被消灭,不敏感的细菌或真菌则大量繁殖,外来细菌也乘虚而入,从而引起二重感染,导致肠炎或继发性感染,尤其常见于老年体弱久病卧床患者(见肠道菌群失调症);妇科常见的念珠性,霉菌性阴道炎等:还有在大剂量使用广谱抗菌药后,可见假膜性肠炎。

第五章 药源性疾病

第五章  药源性疾病

第五章
药源性疾病
3.药源性疾病的特点 有的药源性疾病与药物用量有关——蓄积在体 内,可预测; 有的与剂量无关,难预测; 有的因长期用药致机体依赖或反馈性抑制所 致——肾上腺皮质机能因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引 起减退出现的危象。 一些药物的抗生育作用: 环磷酰胺、噻替哌、 乙烯雌酚
第五章
药源性疾病
第五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药源性疾病
1.定义 指药物成为疾病因子引起人体局部组织或 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一系列临床征 象,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严重 后果(仍是正常的用药方法和剂量,不包括超 剂量用药或误服药品引起的中毒)。
第五章
药源性疾病
2. 常见的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肝病(肝实质、间质、胆道、静脉系统、 肿痛在内): 氯丙嗪、四环素等。 药源性肾病(肾实质、间质):某些抗生素。 药源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 少,溶血性贫血等。

常见药源性疾病及防治.

常见药源性疾病及防治.
考点 提示
1.常见药源性疾病;
2.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一)药源性肾病
急性肾衰竭
非甾体抗炎药、ACEI类、环孢素
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噻嗪类(多与剂量无关)
急性肾小管坏死
最常见的药源性肾病; 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造 影剂、环孢素
答案:E
谢 谢!
答案:ABCDE
二、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原则:首先停用所有药物,然后采取抢救措施、应用拮抗药物、调整治 疗方案。
1.加强认识,慎重用药 2.加强管理 3.加强临床药学服务 4.坚持合理用药 5.加强医药科普教育 6.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例题
单 选 题
药源性疾病因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程度较严重才持续时间过长,引起 下列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不恰当的是 A. 依据病情的药物适应症,正确选用 B. 根据对象个体差异,建立合理的给药方案 C. 监督患者用药行为,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和处理不良反应 D. 慎重使用新药,实行个体化给药 E. 尽量联合用药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三)药源性皮肤病
Steven-Johnoson 综合征和中毒性表 磺胺类、抗惊厥药、别嘌醇、非甾体抗炎药 皮坏死
பைடு நூலகம்
血管炎和血清病 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管炎:别嘌醇、青霉素、氨茶碱、磺胺类、噻嗪类利尿药、丙 硫氧嘧啶、雷尼替丁、喹诺酮类和免疫抑制剂
血清病:头孢氨苄、米诺环素、普萘洛尔和链激酶
肾小管梗阻 肾病综合征
尿酸或草酸盐(抗肿瘤药引起肿瘤组织溶解形成尿酸)
药物引起的免疫机制介导
金盐、青霉胺、卡托普利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一、概述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又称药物诱发生疾病,是医源性疾病(iatrogenicdisease)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由于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逾量导致的急性中毒辣。

事实上,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定条件下产生后果。

近年来,药源性疾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因此,医务人员一定要重视各类药物可能产生的药源性疾病,合理使用药物,争取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减少到最低限度。

(一)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人们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在1870年-1890年人们成立委员会调查氯仿麻醉赞成猝死的原因,经了解才弄清楚了氯仿麻醉猝死的原因是氯仿增强心肌以茶酚胺敏感性,造成心律不齐而死。

1922件有人报道因用砷凡钠明(606)治疗梅毒时而造成黄疸。

1937年美国有107例死于磺胺酏剂,后来发现酏剂的溶液里含有二乙烯乙二醇,因制药工人不了解这个化合物的毒性,错误的使用了,进而促进了美国FDA对新药批和药上市后的管理。

实际上,人们对药物的了出现和随后广泛应用,发生变态反应药物性皮疹。

40年代以青霉为代表的多种抗生素研制成功与广泛应用,出现过敏性休克、第8对脑神经损害、肾损害肾、肾损害和骨髓抑制等。

60年代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药源性疾病又进一步展扩大。

特别是60年代的反应停()事件,即在欧洲发生了8000多例畸形婴儿的“药害”灾难;70年代心得宁上市4年左右,发现它能引起奇特而严重的“眼一粘膜一皮肝”综合征,有的患者失明,有的因腹膜纤维化导致肠梗阻而死亡。

以上两起突出事件引起极大的震惊,人们对药源性疾病的严重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警惕。

1946-1956年10年间有4000种化学俣成药,到1959年1年内就有400种化学药品。

1961-1973年6个国家上市新药有152种,目前国外上市的料药约3600多种。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

(八) 呼吸系统损害
巴比妥类、氯丙嗪、地西泮、硝西泮、
吗啡、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等用量
过大可引起呼吸抑制,氨基糖苷类抗生
素可应起呼吸麻痹,多粘菌素、杆菌肽
也可引起呼吸抑制。
青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四环素、
红霉素、磺胺类、局麻药、维生素K、抗 血清、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氨 基比林、普萘洛尔等可引起支气管哮喘。
(二)处理原则
怀疑或发现药源性疾病时首先要停止
所用的一切药物,然后找出致病药物。多
数药源性疾病有自限性特点,一般停用药
物后无需特殊处理,症状严重时,要进行
对症治疗,如果引起药源性疾病的药物已 被确认,可选用特异性拮抗剂。
抗癌药物可引起正常细胞染色体畸变,
阿斯匹林、氯丙嗪、奋乃静可引起血细
胞染色体畸变,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引
起胎儿染色体畸变,氯底芬胺可引起子
宫内膜组织染色体损伤。
⒉ 致癌作用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评定的有
致癌作用药物有环磷酰胺、已烯雌酚、
溶肉瘤素及结合性雌激素类等。
可能有致癌作用的药物有甲基苄肼、
肼、卡马西平等。
(二)肝损害
很多药物在肝药酶作用下被代谢,因此
多种药可影响肝脏功能。
引起脂肪肝及严重损害肝脏的药物有丝 无味红霉素、门冬酰胺霉素、奎尼丁、胺 碘酮、苯妥英钠等。
裂霉素、光神霉素、糖皮质激素、氯霉素、
引起黄疸的药物有氯霉素、奋乃静、氟 奋乃静、三氟拉嗪、甲丙氨脂、甲基睾丸 酮、氯磺丙脲、氯霉素、克林霉素、林可 霉素、异烟肼、利福平、氯喹、磺胺类、 甲氨蝶呤、别嘌醇、硫唑嘌呤等。
⒉ Ⅱ型(细胞毒型)变态反应
药物与体内IgG、 IgM或IgA抗体结合后,再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
� 老年病人; � 服用多种药物的病人; � 有肝肾疾病的病人; � 患有急性疾病,如贫血、哮喘、心力衰竭、肺炎等; � 有不稳定性疾病,如心律失常、糖尿病、癫痫的病人; � 需要长期应用药物治疗的病人,如阿狄森病、脏器移植患者; � 服用多个医生处方药物的病人 医师开方时应遵循的原则 :能用一种药物就不要用两种药物
药源性疾病
(drug induced disease)
定义
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异常或结构损害,并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
分类
药源性疾病按临Leabharlann 分类� 可预期的药源性疾病,特点同 A 型不良反应 (Predictable drug-induced diseases)
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所致,即和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剂量有关,可预测,发生率高, 死亡率低。
这些药物可将其置换,降血糖作用增强,引起低血糖反应。 � 氯霉素、保泰松能抑制肝药酶对甲苯磺丁脲的代谢,增强其降血糖作用明显,引起
低血糖反应。 � 降血糖药不宜与普萘洛尔合用,因其可加重低血糖反应外,并掩盖低血糖先兆症象。 严重骨髓抑制 � 甲氨蝶呤与水杨酸类、磺胺类、呋塞米合用,后者可置换甲氨蝶呤,使其对骨髓的
抑制明显增强,引起全血细胞减少。 � 别嘌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不宜与硫唑嘌呤、巯嘌呤合用。如需合用,必须减量。 听力反应 � 依他尼酸、呋塞米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在听神经损害方面有相加作用,耳聋
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抗组胺药合用,因抗组胺药可掩盖这类抗生素的听神经毒性症
状,不易及时发觉,后果严重。 易发生不良药物相互作用的病人
注意:一般所谓的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药在人体内相遇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的方式:
体外药物相互作用; * 是指在患者用药前,药物相互间发生化学或物理性相互作用,使药性发生变 化,即物理化学性相互作用。 * 本类反应多发生于液体制剂,如在静脉输液中或注射器内。 * 静脉输液中加入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可产生的沉淀反应、变色和浑浊,注入 血管内就能引起意外,应力求避免发生。 * 也可发生一种药物使另一种药物失效,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药源性疾病-医院药学概论

药源性疾病-医院药学概论
6
A型反应
与药物的常规作用密切相关 一般与药物剂量有关 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 可以预测 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
副作用 毒性作用 继发反应 首剂效应 后遗效应
7
B型反应
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 与剂量无关 通常很难预测 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
过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
8
C型反应
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多发生在长期用药后 潜伏期长 无明显的时间关系 难以预测
药源性疾病
1
主要内容
定义 发生原因 诊断 治疗 常见药源性疾病
2
药源性疾病
Drug-induced Disease
又称药物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 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因药 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起 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 既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 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 的疾病。
34
药源性肾病的防治
注意容易引起肾损害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 药物。 立即停用可疑的药物。 支持及针对合并症治疗,避免应用其他可能 过敏或肾毒性药物。 ARF:危重者透析,停药一周不缓解可酌情 应用激素。 CRF:按一般CRF原则处理。
35
NSAIDs引起溃疡的治疗
减量或 外科治疗:出血严重、穿孔
18
用药
确定用药时间及剂量与临床症状发 生的关系
时间
时间
19
询问既往史
以前用药有无过敏反应? 以前用药有无出现不适? 家里其他人有无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 ……
20
排除药物以外的因素
疾病
原发病、并发症、继发病
患者营养状况 环境因素 多种药物合用时

常见药源性疾病

常见药源性疾病

常见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那么常见药源性疾病有什么呢?下面和店铺一起看看吧!常见药源性疾病:( 1 )引起心律失常的药物①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洋地黄类、奎尼丁、普鲁卡因胺、胺碘酮、普罗帕酮、维拉帕米、利多卡因、双异丙毗胺、美西律(慢心律)及苯妥英钠等。

② 其他药物:血管扩张药(如普尼拉明、利多氟嚓、非诺地尔、节普地尔等)、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嗓、甲硫达嚓、硫利达嗓、马普替林、多塞平、阿米替林)、三环类及四环类抗抑郁药、吠喃苯胺酸、阿托品、氯唆、卡马西平、水合氯醛、拟交感胺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麻黄素等)、日受体阻断剂、西米替丁、左旋多巴、地塞米松、强的松、利尿剂、氟烷、头抱唾吩钠、环磷酞胺、阿霉素及长春新碱等。

( 2 )引起心功能抑制的药物包括日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拟交感胺药、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美西律、洋地黄、金刚烷胺、氟苯丙胺、氯喳以及含构椽酸盐的药物。

( 3 )引起心肌病的药物包括抗肿瘤药物,三环及四环类抗抑郁药、乙醇、依米丁(吐根碱)、拟交感胺药、锉盐、磺胺和苯苟二酮等。

( 4 )引起心肌缺血的药物包括叫噪美辛(消炎痛)、脑垂体后叶素、二甲麦角新碱、硝酸甘油、硝苯地平、地尔硫覃、维拉帕米、普蔡洛尔、双嗜达莫(潘生丁)、脱屈嗦、米诺地尔(长压定)、呱哇嚓、二氮嚓、酚妥拉明、婴粟碱、乳酸普尼拉明、硝普钠、乙胺香豆素、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肾上腺素、麻黄素、苯丙胺、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长春新碱、避孕药、甲状腺素等。

( 5 )引起心包炎的药物二甲麦角新碱可引起心包炎。

( 6 )引起高血压的药物①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氢氟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可影响水、盐的代谢,使钠离子停留在体内,导致血容量增加;同时激素又使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增强,促使小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

胺、磺胺类、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
钠、苯妥英钠、美沙酮、氯磺丙脲、
肼屈嗪等。
40
可待因、美沙酮 、镇痛新、保泰 松、阿斯匹林、苯丙胺、普萘洛尔、
副醛、右旋糖酐、甲氨喋呤、氮芥、
氢氯噻嗪等可引起肺水肿。
41
雌激素、曲吡那敏(去敏灵)、西
米替丁可引起肺血栓,抗肿瘤药和肾
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引起肺部继发
20
引起黄疸的药物有氯霉素、奋乃 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甲丙氨 脂、甲基睾丸酮、氯磺丙脲、氯霉 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异烟肼、 利福平、氯喹、磺胺类、甲氨蝶呤、 别嘌醇、硫唑嘌呤等。
21
(三) 肾损害
引起肾损害的抗菌药有磺胺类、四
环素类、万古霉素、林可霉素、青霉
素类、多粘菌素类、头孢菌素类、氨
药物的变态反应是与药物的药理
作用和剂量无关的一种免疫反应。
6
⒈ 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组织肥大细
胞和嗜碱细胞的IgE抗体结合后释放 的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和 花生四烯酸衍生物等导致的变态反 应。
7
临床表现为鼻炎、荨麻疹、血管
性水肿、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休克。
引起Ⅰ型变态反应的药物有青霉
36
(八) 呼吸系统损害
巴比妥类、氯丙嗪、地西泮、硝
西泮、可引起呼吸抑制,氨基
糖苷类抗生素可应起呼吸麻痹,多粘
菌素、杆菌肽也可引起呼吸抑制。
37
青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四
环素、红霉素、磺胺类、局麻药、
维生素K、抗血清、阿司匹林、吲哚
美辛、保泰松、氨基比林、普萘洛
怀疑或发现药源性疾病时首先要停
止所用的一切药物,然后找出致病药

2017执业西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考点之常见药源性疾病

2017执业西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考点之常见药源性疾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017 执业西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考点之常见药
源性疾病
常见药源性疾病有哪些你知道吗?你对常见药源性疾病了解吗?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常见药源性疾病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药源性肾病
急性肾衰竭
非甾体抗炎药、ACEI 类、环孢素【阿非还肾衰】
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噻嗪类(多与剂量无关)
急性肾小管坏死
最常见的药源性肾病;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造影剂、环孢素【俺还造两管】
肾小管梗阻
尿酸或草酸盐(抗肿瘤药引起肿瘤组织溶解形成尿酸)
肾病综合征
药物引起的免疫机制介导
金盐、青霉胺、卡托普利【金卡青棕色】
造影剂(又称对比剂,contrast media)是为增强影像观察效果而注
入(或服用)到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化学制品。

这些制品的密度高于或低于周围组织,形成的对比用某些器械显示图像。

如X 线观察常用的碘制剂、硫酸钡等。

(二)药源性肝病
药源性肝病产生机制:药物或代谢物的毒性、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干扰代谢酶等。

京师杏林药师药源性疾病

京师杏林药师药源性疾病

---------------------------------------------------------------最新资料推荐------------------------------------------------------京师杏林药师药源性疾病京师杏林药师.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是由药物诱发的疾病,属于医源性疾病的一种。

具体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出现与用药有关的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损伤与用药有关的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一、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因素(一)患者的因素年龄因素(老、幼、婴)婴幼儿肝、肾功能较差,药物代谢酶活性不足,肾的滤过及分泌功能较低,影响药物的代谢消除。

加以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力低,其血浆游离药物浓度较高,容易发生药源性疾病。

如灰婴综合症老年人容易发生药源性疾病是由于肝、肾功能降低导致药物的代谢清除率降低,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如老年人应用普荼洛尔,因肝功能减退和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可诱发头痛、眩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性别因素女性的生理因素与男性不同,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对泻药和刺激性强的药物敏感,有引起月经过多、流产或早产的危险。

药物的吸收、代谢受月经期的影响,常规剂量的避孕药和地西泮,在月经期服用则药理效应更强常规剂量的避孕药和地西泮,在月经期1 / 12服用则药理效应更强。

遗传因素异烟肼的代谢酶 N-乙酰转移酶,个体间差异很大。

慢乙酰化者服用后,异烟肼的半衰期为2~4.5h,血浆浓度为5g/ml;快乙酰化者服用后,则分别为 45~110min 及 1g/ml。

慢乙酰化型在黄种人中约占 10%~20%,在美国白人及黑人中约占 50%。

苯妥英钠由羟化酶代谢。

在羟化酶正常人群中的半衰期为 30~40h。

正常人的日剂量为600mg;而羟化酶缺乏者 300mg/d 即可引起明显的神经毒性。

胆碱酯酶有遗传性缺陷的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 重复给药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 生殖毒性试验 安全性药理学试验(一般药理学) 致癌性试验 药物依赖性试验 特殊毒性试验(过敏性、局部刺激性、溶血性)等 免疫原性试验 毒代动力学试验
药物研发不同阶段毒理学的任务
LO
--6 Months Chronic
支持Ⅲ 期临床(欧州)和 所有地区的上市
啮齿动物
非啮齿动物
--1 Month 3 Months 6 Months 6 Months
-----
--1 Month 3 Months 3 Months Chronic
-----
支持临床研究的长期毒理研究时限 (中国)
临床试验 期限
1、药物的选择性 如抗恶性肿瘤的 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 杀伤宿主功能活跃的正常细胞
2、药物的作用 如长期大剂量使用糖 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皮 肤、黏膜出现瘀斑、瘀点、出现肾上腺 皮质功能亢进。股骨头坏死?
4
3、药物的杂质 生产过程中,加入的稳 定剂、赋形剂、着色剂和原料中的杂质 都可导致ADR的发生,如胶囊染料可引起 固定性皮疹;氨苄青霉素中的蛋白质可 导致药疹
8
5.用药者的病理状况 用药者的病理 状况可影响药物不良反应。一般人对 阿司匹林的过敏反应不多见,但患有 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中,过敏的发生 率可达28%
新药临床试验
I 期(Phase I)临床试验 本期为在人体上进行新药试验的起始期,包括:
药物耐受性试验(Tolerance) 药物动力学试验(Pharmacokinetics) 生物利用度试验(Bioavailability)
2
《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2014年版)》 中指出,调查发现,医疗失误中用药错误所 占的比率在美国为24.7%,英国为22.2%,荷 兰为21.4%,澳大利亚为19.70%,加拿大为 17.3%,新西兰为9.1%。美国医疗机构每年因 用药错误死亡的患者达数千例,对患者造成 严重损害
据报道,美国从1966年到1996年的30年中, 共39个前瞻性研究表明,住院患者的严重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致死性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0.32%。仅1994年因此而死亡者 为106,000例
氯碘羟喹能引起亚急性脊髓视神经 病,在日本发生率高,而且发病较快
北欧和智利的妇女中服避孕药后发生 胆汁郁积型黄疸的较多
7
2.性别 一般说来,对药物的不良反 应,女性较男性更为敏感,如氯霉素 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方面,女性发 生率高出男性 2 倍
3.年龄 婴幼儿的脏器功能发育不全,对
药物的敏感性高,药物代谢速度慢,肾脏排 泄功能差,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所以不良 反应发生率较高,尤其对中枢抑制药、影响 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的药物较敏感。氟喹诺 酮类药物可影响关节软骨发育,激素类药物 影响长骨发育等
IV期(Phase IV)临床试验: 本期的目的是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的
新药进行社会性考察,着重于新药的不 良反应监测
9
安全性问题贯穿药物研发的全过程
LO
CE
药物发现 临床前研究
临床试验

I期
II期
III期
药品上市
CS
LO=Lead Optimization CE=Candidate Evaluation CS=Candidate Selection FHD=First Human Dose PD=Product decision
中心 核心 基础 主体 支撑
• 服务患者 • 合理用药 • 临床药师制度建设 • 临床药师工作 • 医院药学科研
不能替代临床医师,而是协助医师参与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视临床需 要和疾病 分类定位 药师专业
不能替代 护理人员 按医嘱给 病人实施 的药物治 疗,而是 指导护理 人员正确 使用工作
临床药师应全天候在临床工作,直接、实时参与临床治疗活动
此期确定可用于临床的安全有效剂量和合理的 给药方案
II期 (Phase II) 临床试验: 本期对新药疗效、适应症和不良反应进行考察,通
过随机对照试验对新药的安全有效性作出确切评价
III期 (Phase III) 临床试验: 本期为扩大临床试验,在多数医院或全国范围内
进行,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对新药的疗效、适应症、 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进行评价
§老年人由于脏器功能退化,药物代谢 速度较慢、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较成年 人更易发生不良反应。例如,青霉素在 成年人半衰期为0.55小时,而老年人则 为1小时;苯妥英钠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老年人较45岁以下的人要低26%
4.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 相同药物存在不同的反应,这是正常 的“生物学差异”现象。引起不良反 应的剂量在不同个体身上相差可达10 倍
4、药物的剂量、剂型 如安体舒通, 其剂量为100mg时,对男性乳房没有明 显的影响,当剂量为200mg时,12例服 药者中有两例出现乳房增大。氯霉素口 服对造血系统损害较大,但胃肠道外途 径用药时,对造血系统损害较小
5、服药的时间 通常,用药时间越 长,发生ADR的可能性越大,如同一剂 量下,服用安体舒通8周一内,没有出 现男性乳房增大者,但服用24周后, 发生率高达66%
6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1、种族差别 某些药物的ADR可因种族
不同而有差异。如一些药物进入体内需经过 乙酰化后被代谢,乙酰化过程有快型和慢型。 例如,日本人、爱斯基摩人慢乙酰化者很少, 而欧美白种人慢乙酰化者可达50%-60%,中国 人慢乙酰化者仅占26.5%
抗结核病药物吡嗪酰胺引起肝脏损 害的发生率在非洲黑人中约为3.6%; 而在香港人中可高达27.3%。
《中国医药导报》常务编委,《中国临床药学 杂志》、《中国药学杂志》、《中国新药杂 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杂 志》、《国际药学研究杂志》、《药学情报通 讯杂志》、《解放军药学学报》、《药物不良 反应杂志》、《今日药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2
医院药学的过去(1949年建国起至20世
纪80年代初期):主要负责调剂(中、西)、制剂 (普通制剂、灭菌制剂)、药库和医疗器械
临床药师工作职责——融入治疗团队
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药 学查房
参加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和疑难、危重患者的医疗救治,协同医师 做好药物使用遴选,对临床药物治疗提出意见或调整建议
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实施处方点评与超常预警,促进药物合 理使用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品损害的收集、整理、报告等工作 掌握与临床用药相关的药物信息,提供用药信息与药学咨询服务,向
公众宣传合理用药知识 结合临床药物治疗实践,进行药学临床应用研究;参与新药临床试验
和新药上市后安全性与有效性监测
药源性疾病的定义
Drug-Induced Disease
药源性疾病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 的固有作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等, 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 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既包括药物不 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由量变转化到质变而产生的疾病,也包 括因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用药所引起的疾病。 有时其与患者本身所患疾病较难区分,导致患者治疗时间延 长、花费增多,严重时甚至引起死亡
中国: 我国每年到底有多少药物不良病例? 目前仍然没有确切统计数据。 但据 WHO 估 计,我国每年有250万人因此住院,19 万人 因此死亡,由此每年造成的损失每年达 40 亿人民币
3
药物进入机体后,在产生药效的同 时,也会产生ADR,引起患者痛苦 或造成损害。ADR的发生受多种因 素影响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FHD
PD
Submission
药物安全性问题 6-12 年
安全性因素对药物研发的影响
药物撤出市场的原因
人体药代试验不恰当
总撤出的百分比(%)
39
临床缺乏疗效
30
动物毒性试验
11
人体副作用
10
经济因素
5
其它
5
50%以上的上市药物存在明显的毒性副作用
药物安全性评价目的的阶段性
阶段
主要内容
目的
早期发现
确定候选化合物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医院药学
仍是一个以药品供应保障为主、兼顾教学、临床 药师、科研以及其他与药品有关工作的一个学科
医院药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医改 相关政策
患者临床 用药需求
配方系统 自动化
药品零差 价实施
影响与冲击
人员专业要求 学科发展方向
服务理念改变
1
临床药学应建立 “立体化临床药学发展模式”
毒性筛选
临床前(Pro-FHD) 临床试验
安全性与主要靶器官 毒性作用谱
完成为人群临床提供 安全性的管理要求
蓄积效应及作用机制上市ຫໍສະໝຸດ 完成全部试验管理要求
上市后
确定特殊危险性/使用条 件
提高安全性
药物的安全性研究
非临床安全性研究 临床试验中的药物安全性 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
10
一、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Nolan CM,. Hepatotoxicity associated with acetaminophen usage in patients receiving multiple drug therapy for tuberculosis. Chest. 1994, 105(2): 408-411.)
案例: 因注射苯甲醇(Benzyl alcohol)成蛙脚症狀主因是臀部多次 注射引起,过量苯甲醇是罪魁禍首•
5
注射剂赋型剂问题
表面活性剂过敏/溶血 高浓度酒精溶媒输液过快,醉酒样表现 输液中一般是不允许有抗氧剂的 不少产品对溶媒不做质量控制 部分原辅料无药用品供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