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教案设计1

合集下载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学案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学案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考纲要求1.以立体几何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2.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垂直关系的简单命题.1.直线与平面垂直(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直线l 和平面α内的__________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 与平面α垂直,记作__________.(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①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__________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②结论: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用符号可表示为:⎭⎪⎬⎪⎫a ∥b a ⊥α⇒__________.(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①由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知: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__________直线. ②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用符号可表示为:⎭⎪⎬⎪⎫a ⊥αb ⊥α⇒__________.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即a ⊥α,a ⊥β⇒α∥β.(4)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2.平面与平面垂直(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两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__________,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__________,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简述为“线面垂直,则面面垂直”,记为:⎭⎪⎬⎪⎫l ⊥βl ⊂α⇒__________. (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用符号可表示为:⎭⎪⎬⎪⎫α⊥βα∩β=l m ⊂αm ⊥l⇒__________.1.“直线l 垂直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是“l ⊥α”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2.边长为a 的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BD 折成直二面角,则AC 的长为( ).A.2aB.22aC.32a D .a3.(2012北京模拟)已知如图,六棱锥P­ABCDEF的底面是正六边形,PA⊥平面ABC.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CD∥平面PAF B.DF⊥平面PAFC.CF∥平面PAB D.CF⊥平面PAD4.设α,β,γ为彼此不重合的三个平面,l为直线,给出下列命题:①若α∥β,α⊥γ,则β⊥γ;②若α⊥γ,β⊥γ,且α∩β=l,则l⊥γ;③若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α垂直;④若α内存在不共线的三点到β的距离相等,则平面α平行于平面β.上面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5.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平面ABC,AC=BC=AA1=2,∠ACB=90°,E为BB1的中点,∠A1DE=90°,求证:CD⊥平面A1ABB1.一、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例1】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AB⊥AD,AC⊥CD,∠ABC =60°,PA=AB=BC,E是PC的中点.求证:(1)CD⊥AE;(2)PD⊥平面ABE.方法提炼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常用方法:(1)利用判定定理;(2)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3)利用结论:a∥b,a⊥α⇒b⊥α;(4)利用结论:a⊥α,α∥β⇒a⊥β.请做演练巩固提升1,3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例2】 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MA ⊥平面ABCD ,PD ∥MA ,E ,G ,F 分别为MB ,PB ,PC 的中点,且AD =PD =2MA .(1)求证:平面EFG ⊥平面PDC ;(2)求三棱锥P ­MAB 与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之比. 方法提炼1.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主要方法是判定定理,通过证明线面垂直来实现,从而把问题再转化成证明线线垂直加以解决.2.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是解决有关垂直证明题的指导思想,其中线线垂直是最基本的,在转化过程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线面垂直是纽带,可以把线线垂直与面面垂直联系起来.请做演练巩固提升2要善于挖掘图形中存在的关系及添加辅助线【典例】 (12分)(2012课标全国高考)如图,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垂直底面,∠ACB=90°,AC =BC =12AA 1,D 是棱AA 1的中点.(1)证明:平面BDC 1⊥平面BDC ;(2)平面BDC 1分此棱柱为两部分,求这两部分体积的比. 规范解答:(1)由题设知BC ⊥CC 1,BC ⊥AC ,CC 1∩AC =C , 所以BC ⊥平面ACC 1A 1.(2分)又DC 1⊂平面ACC 1A 1,所以DC 1⊥BC . 由题设知∠A 1DC 1=∠ADC =45°, 所以∠CDC 1=90°,即DC 1⊥DC .(4分) 又DC ∩BC =C ,所以DC 1⊥平面BDC .又DC 1⊂平面BDC 1,故平面BDC 1⊥平面BDC .(6分) (2)设棱锥B ­DACC 1的体积为V 1,AC =1.由题意得V 1=13×1+22×1×1=12.(8分)又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体积V =1,(10分) 所以(V -V 1)∶V 1=1∶1.故平面BDC 1分此棱柱所得两部分体积的比为1∶1.(12分)答题指导:解决垂直问题时,还有以下几点容易造成失分,在备考时要高度关注: (1)缺乏空间想象能力,找不出应该垂直的线和面; (2)对几何体体积、面积及线面角的计算不准确;(3)不善于挖掘图形中存在的关系,缺乏通过添加辅助线解题的能力.另外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解题过程的规范,并且要善于使用数学符号进行表达.1.已知α,β为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直线m α,那么“m⊥β”是“α⊥β”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A.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存在直线平行于平面βB.如果平面α不垂直于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C.如果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β=l,那么l⊥平面γD.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所有直线都垂直于平面β3.如图,正方形ABCD和四边形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EF∥AC,AB=2,CE=EF =1.(1)求证:AF∥平面BDE;(2)求证:CF⊥平面BDE.4.(2012北京高考)如图1,在Rt△ABC中,∠C=90°,D,E分别为AC,AB的中点,点F为线段CD上的一点.将△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F⊥CD,如图2.图1 图2(1)求证:DE∥平面A1CB;(2)求证:A1F⊥BE;(3)线段A1B上是否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说明理由.参考答案基础梳理自测知识梳理1.(1)任意l⊥α(2)①相交直线②b⊥α(3)①任意一条②a∥b2.(1)直二面角(2)垂线α⊥β(3)m⊥β基础自测1.B2.D 解析:取BD的中点E,连接AE,EC,则BD⊥AE,BD⊥EC,∠AEC是直二面角的平面角,即∠AEC=90°,在Rt△AEC中,AE=EC=2a2,于是AC=AE2+EC2=a.3.D 解析:A中,∵CD∥AF,AF⊂面PAF,CD⊄面PAF,∴CD∥平面PAF成立;B中,∵ABCDEF为正六边形,∴DF⊥AF.又∵PA⊥面ABCDEF,∴DF⊥平面PAF成立;C中,CF∥AB,AB⊂平面PAB,CF⊄平面PAB,∴CF∥平面PAB;而D中CF与AD不垂直,故选D.4.①②解析:③中l∥α也满足;④中α与β可能相交.5.证明:连接A1E,EC,∵AC=BC=2,∠ACB=90°,∴AB=2 2.设AD=x,则BD=22-x,∴A1D2=4+x2,DE2=1+(22-x)2,A1E2=(22)2+1.∵∠A1DE=90°,∴A1D2+DE2=A1E2.∴x= 2.∴D为AB的中点.∴CD⊥AB.又AA1⊥CD,且AA1∩AB=A,∴CD⊥平面A1ABB1.考点探究突破【例1】证明:(1)∵PA⊥底面ABCD,∴PA⊥CD.又AC⊥CD,∴CD⊥平面PAC.而AE⊂平面PAC,∴CD⊥AE.(2)∵PA⊥底面ABCD,∴PA⊥AB.又AB⊥AD,∴AB⊥平面PAD.而PD⊂平面PAD,∴AB⊥PD.①又由∠ABC=60°,PA=AB=BC,得PA=AC.∵E是PC的中点,∴AE⊥PC.由(1)知AE⊥CD,∴AE⊥平面PCD.∴AE⊥PD.②由①②,得PD⊥平面ABE.【例2】 (1)证明:由已知MA⊥平面ABCD,PD∥MA,得PD⊥平面ABCD.又BC⊂平面ABCD,所以PD⊥BC.所以BC ⊥DC .又PD ∩DC =D ,因此BC ⊥平面PDC .在△PBC 中,因为G ,F 分别为PB ,PC 的中点, 所以GF ∥BC ,因此GF ⊥平面PDC . 又GF ⊂平面EFG ,所以平面EFG ⊥平面PDC .(2)解:因为PD ⊥平面ABCD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不妨设MA =1, 则PD =AD =2,所以V P ­ABCD =13S 正方形ABCD ·PD =83.由于DA ⊥面MAB ,且PD ∥MA ,所以DA 即为点P 到平面MAB 的距离,V P ­MAB =13×12×1×2×2=23,所以V P ­MAB ∶V P ­ABCD =1∶4. 演练巩固提升1.A 解析: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知若m ⊂α,m ⊥β⇒α⊥β,反之则不一定成立.2.D 解析:对于命题A ,在平面α内存在直线l 平行于平面α与平面β的交线,则l 平行于平面β,故命题A 正确.对于命题B ,若平面α内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则平面α与平面β垂直,故命题B 正确.对于命题C ,设α∩γ=m ,β∩γ=n ,在平面γ内取一点P 不在l 上,过P 作直线a ,b ,使a ⊥m ,b ⊥n .∵γ⊥α,a ⊥m ,则a ⊥α,∴a ⊥l ,同理有b ⊥l .又a ∩b =P ,a ⊂γ,b ⊂γ, ∴l ⊥γ.故命题C 正确.对于命题D ,设α∩β=l ,则l ⊂α,但l ⊂β. 故在α内存在直线不垂直于平面β,即命题D 错误. 3.证明:(1)设AC 与BD 交于点G .因为EF ∥AG ,且EF =1,AG =12AC =1,所以四边形AGEF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AF ∥EG .因为EG ⊂平面BDE ,AF ⊄平面BDE , 所以AF ∥平面BDE . (2)连接FG .因为EF ∥CG ,EF =CG =1,且CE =1, 所以四边形CEFG 为菱形. 所以CF ⊥EG .所以BD⊥AC.又因为平面ACEF⊥平面ABCD,且平面ACEF∩平面ABCD=AC,所以BD⊥平面ACEF.所以CF⊥BD.又BD∩EG=G,所以CF⊥平面BDE.4.解:(1)因为D,E分别为AC,AB的中点,所以DE∥BC.又因为DE⊄平面A1CB,所以DE∥平面A1CB.(2)由已知得AC⊥BC且DE∥BC,所以DE⊥AC.所以DE⊥A1D,DE⊥CD.所以DE⊥平面A1DC.而A1F⊂平面A1DC,所以DE⊥A1F.又因为A1F⊥CD,所以A1F⊥平面BCDE.所以A1F⊥BE.(3)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理由如下:如图,分别取A1C,A1B的中点P,Q,则PQ∥BC.又因为DE∥BC,所以DE∥PQ.所以平面DEQ即为平面DEP.由(2)知,DE⊥平面A1DC,所以DE⊥A1C.又因为P是等腰三角形DA1C底边A1C的中点,所以A1C⊥DP. 所以A1C⊥平面DEP.从而A1C⊥平面DEQ.故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得A1C⊥平面DEQ.。

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 (1)

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 (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直线与平面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既是线线垂直的拓展,也是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同时它也为研究线面角、二面角、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等内容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因此它不仅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也是空间中点、线、面位置关系的核心内容.本节课主要研究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以及它们初步应用,在此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无限转化为有限”“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互相转化”等数学思想.判定定理的教学,尽管新课标在必修课程中不要求证明,但通过定理的探索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以及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二.学情分析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中的平行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从学生能力来看,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有以下两个:1.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让学生认识到线面垂直是用线线垂直来刻画的,逐步形成概念体系,体会其中的转化思想,这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设计教学时,首先通过一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具体形象,然后将其抽象为几何图形,再用数学语言对几何图形进行精确的描述,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合理性.2.用定义去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是不方便的,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多数学生找到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简便方法,这需要一个较好的载体,去引导学生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同时完成对定理条件的确认.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折纸试验,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且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摆出反例模型,对定理的两个关键条件“双垂直”和“相交”进行理解和确认.三.目标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理解线面垂直的定义,归纳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应用.2.通过线面垂直定义及定理的探究过程,感知几何直观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3.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透事物间相互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以及它们的初步应用.教学难点是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的理解和对判定定理的探究.四.教学策略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法:问题引导、启发探究和归纳总结相结合学法:教学手段:教学流程:五.教学过程Ⅰ.创设情境生活中有很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实例,你能举出几个吗?①如教室内直立的墙角线和地面的位置关系,桌子的四只脚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等.②将书打开直立于桌面,观察书脊与桌面的位置关系.活动设计:学生举例,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中一些线面垂直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情况.【设计意图】从实例到图片,直观感知直线和平面垂直的位置关系,从而建立初步印象,为下一步的数学抽象做准备.数学源于现实,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抽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Ⅱ.观察归纳自主探究Array(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锥的形成过程.我们经常说“立竿见影”.在阳光下观察直立于地面的竿及它在地面的影子.如果某一时刻,你发现竿与影所成的角不是直角,是否可以断定竿发生了倾斜?问题1:①竿所在直线和地面影子所在直线是什么位置关系?②竿所在直线和地面内任意一条直线是什么位置关系?问题2:一条直线与平面垂直时,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你觉得怎样能用你学过的知识给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直线l与平面α垂直时,它们惟一的公共点P叫做垂足.活动设计:多媒体演示:①圆锥的形成过程;②旗杆与它在地面上影子的位置变化.【设计意图】结合几何直观感知,学生就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获得思路,利用转化的思想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并让学生体会到线面垂直的本质是直线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垂直.问题3:①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是否与这个平面垂直?②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不垂直,那么这条直线是否与这个平面内的任何直线都不垂直? ③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是否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设计意图】在问题3中,解释“无数”与“任何”的不同,并说明线面垂直的定义既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又是性质,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可以相互转化,给出常用命题:通过对概念的辨析,深化理解,同时得到线面垂直的一个性质.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探究:准备一个三角形纸片,三个顶点分别记作A ,B ,C .如图,过△ABC 的顶点A 折叠纸片,得到折痕AD ,将折叠后的纸片打开竖起放置在桌面上.(使BD 、DC 边与桌面接触)问题4:①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 与桌面所在的平面α垂直?②由折痕AD BC ⊥,翻折之后垂直关系,即AD CD ⊥,AD BD ⊥发生变化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定理:与此平面垂直.用符号语言表示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个方面归纳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讨论交流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课程标准》中不要求严格证明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只要求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注重合情推理.因而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过程中,安排学生动手实验,讨论交流、为便于b a b a ⊥⇒⎭⎬⎫⊂⊥αα图1D CA B图2DBAααα⊥⇒⎭⎬⎫⊥⊥=⋂⊂⊂l n l m l P n m n m ,,,Cab\αmnAB C D αAA 'BB 'C 'DD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自己发现结论,并通过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产生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思考:如图,有一根旗杆AB 高8m ,它的顶端A 挂有两条长10m 的绳子,拉紧绳子并把 它的下端放在地面上的两点(和旗杆脚不在同一条直线上),C D .如果这两点都和旗杆脚B 的距离是6m ,那么旗杆就和地面垂直,为什么? 练一练:1.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①三角形的两条边; ②梯形的两条边; ③圆的两条直径; ④正六边形的两条边.试问这条直线是否与平面垂直,并对你的判断说明理由. 2.判断正误:如果三条共点直线两两垂直,那么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两条直线确定的平面. ( )Ⅲ.数学运用 深化认识例题: 已知:b a //,α⊥a .求证:α⊥b .证明:在平面α内作两条相交直线m ,n . 因为直线a α⊥,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知,a m a n ⊥⊥.又因为b ∥a 所以m b ⊥,n b ⊥.又因为α⊂m ,α⊂n ,m ,n 是两条相交直线, 所以α⊥b .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与一个平面垂直,则另一条也与该平面垂直.练一练:1.如图,空间中直线l 和三角形的两边AC ,BC 同时垂直,则这条直线和三角形的第三边AB 的位置关系是( )A .平行B .垂直C .相交D .不确定2.探究:如图,直四棱柱////ABCD A B C D -(侧棱与底 面垂直的棱柱称为直棱柱)中,底面四边形ABCD 满足什么 条件时,///A CB D ⊥?AVBC K【设计意图】通过对例题和习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正、逆向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灵活运用线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进行线线垂直和线面垂直之间转化的能力. 同时,例题为我们提供了判定线面垂直的又一种方法. Ⅳ.回顾反思 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线面垂直的定义线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作业布置: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正方体''''ABCD A B C D -中,棱'BB 和底面ABCD 垂直.(2)正三棱锥P ABC -中,M 为棱BC 的中点,则棱BC 和平面PAM 垂直.2.如图,圆O 所在一平面为α,AB 是圆O 的直径,C 是 圆周上一点,且PA AC ⊥, PA AB ⊥,求证: (1)PA BC ⊥; (2)BC ⊥平面PAC ;(3)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如图,在三棱锥V ABC -中,VA VC =,AB BC =.求证:VB AC ⊥.D'B'DBAM PABA C EF K V 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那么另外一条直线也与此平面垂直.变式引申 如图,在三棱锥V ABC -中,VA VC =,AB BC =,K 是AC 的中点.若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试判断直线EF 与平面VKB 的位置关系.【设计意图】小结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的活动过程,重点和难点所在,另一 方面,更是对探索过程的再认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升华,对思维的反思,可为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提供经验和教训.六.板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2:2.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教案1

高中数学必修2:2.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教案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教案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从熟知的生活中的事物中提炼、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进而结合图形用抽象化的数学语言总结、表述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2.教学难点: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运用。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四、教学过程设计定义形成部分师:同学们,我们先观察一下以下的图片,说出旗杆与地面、显示器的侧边与桌面有什么位置关系?师:请同学们再看看门的边缘与地面是什么关系呢?师:经过我们的观察,我们发现旗杆与地面、显示器的侧边与桌面,门的边缘与地面都垂直的关系,不过我们现在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分析、研究这些事物,我们先观察第1个图。

将旗杆(是许多事物的代表)看成直线l ,将地面(也是许多事物的代表)看成平面α,今天就来研究直线l 与平面α垂直的有关知识。

定义:如果直线l 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 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 ⊥α.直线 l 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 的垂面.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的公共点P 叫做垂足。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设计意图: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关系。

再通过把地面看做平面α,旗杆看做l ,有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完成抽象与具体之间的相互转换.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那我们来看看以下的说法正确吗? ①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垂直。

αα⊥⇒⎭⎬⎫⊥l m l m 内任一直线是平面②直线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能判定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吗?③若a⊥α,b⊂α,则a⊥b。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详细教案 )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详细教案 )

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壶关一中杨贺强教材分析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中,垂直是相交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位置关系。

它不仅应用较多,而且是空间问题平面化的典范。

直线与平面的垂直问题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桥梁和纽带,可以说线面垂直是立体几何问题的重要考点之一。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确直线与平面垂直在立体几何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1、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使用三种语言(文字、图形、符号)描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4、探究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讨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教学过程一、回顾复习,情境导入已经学过的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垂直是相交时的特殊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直线与平面垂直有很多感性认识,比如,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大桥的桥柱与水面的位置关系等,都给我们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印象。

二、新知探究(小组活动):(一)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问题1:(由第1小组学生回答)你能给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吗?回忆一下直线与直线垂直是如何定义的?设计意图:两直线垂直有相交垂直和异面垂直,而异面直线垂直是转化为两直线相交垂直,实质上是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让学生回忆直线与直线垂直的定义,旨在由此得到启发:用“平面化”的思想来思考问题,即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问题2:(由第2小组学生回答)结合对下列问题的思考,试着给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

(1)阳光下,旗杆AB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多少?(2)随着太阳的移动,影子BC的位置也会移动,而旗杆AB与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否会发生改变?(3)旗杆AB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B1C1的位置关系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叙写定义,并建立文字、图形、符号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判定方法判断直线与平面是否垂直。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方法和性质。

2. 利用几何模型和实物道具,直观展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关系。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4. 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直线、平面垂直的相关概念。

2. 讲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是指直线在平面上的投影为一点。

3. 讲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1)利用垂直线段判定法:若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线段垂直,则该直线与平面垂直。

(2)利用垂线判定法:若直线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平面垂直。

4. 讲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线段长度相等。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线段构成的角为直角。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判定方法判断给出的直线与平面是否垂直。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方法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其运用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价其合作与交流能力。

七、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作业,分析其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听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建议和意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1教案及说明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1教案及说明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1教案及说明教案标题: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几何关系,掌握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判断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应用该知识解决相关几何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2.运用垂直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2.灵活应用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黑板、彩色粉笔、教材、实物模型等;2.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垂直关系的思考:什么是直线与平面垂直?在生活中能够观察到哪些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1.讲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当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为直线的端点,并且直线不在平面内部时,称直线与平面垂直。

2.示范如何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以图示为例,讲解判定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三、小组讨论与合作(2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讨论学习,并运用判定方法判断给定的直线与平面是否垂直;2.学生讨论后向全班汇报结果,并理清判断思路和方法。

四、巩固与拓展(20分钟)1.在黑板上列举不同形式的题目,让学生一一判断是否直线与平面垂直,加深学生对垂直关系的理解;2.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题目,相互出题训练。

五、课堂练习与总结(15分钟)1.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2.通过小组交流,学生总结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设计几道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题目,并写出解题思路。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判定方法。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设计题目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教案

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教案
思路2 例1 (2007山东高考,文20)如图11(1),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 中,已知DC=DD1=2AD=2AB,AD⊥DC,AB∥DC.
(1) (1)求证:D1C⊥AC1; (2)设E是DC上一点,试确定E的位置,使D1E∥平面A1BD,并说明理 由. (1)证明: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 连接C1D,如图11(2).
如图10,四面体A—BCD的棱长都相等,Q是AD的中点,求CQ与平面 DBC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图10 解:过A作AO⊥面BCD,连接OD、OB、OC,则可证O是△BCD的中心, 作QP⊥OD, ∵QP∥AO,∴QP⊥面BCD. 连接CP,则∠QCP即为所求的角. 设四面体的棱长为a, ∵在正△ACD中,Q是AD的中点,∴CQ=. ∵QP∥AO,Q是AD的中点, ∴QP=,得 sin∠QCP=. 点评: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本节的又一重点,作线面角的关键是 找出平面的垂线.
和斜足的直线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
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的相互位置类同于两条相交直线,也
需要用角来表示,但过交点在平面内可以作很多条直线.与平面相交的
直线l与平面内的线a、b…所成的角是不相等的.为了定义的确定性,我
们必须找到一些角中有确定值的,又能准确描述其位置的一个角,这就
是由斜线与其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作为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容易发现,当且仅当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时,AD所在直线与桌面所在的
平面α垂直.
如图4.
(1)
(2)
图4
所以,当折痕AD垂直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时,折痕AD与平面α不垂
直,当折痕AD垂直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时,折痕AD与平面α垂直.
③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用文字语言表示为:

2.3(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2.3(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学设计)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院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2)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3)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正确性的认识;(2)经历面面垂直到线面垂直再到线线垂直的思维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形成空间思维意识,会用图形和符号表达空间图形,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及应用.难点: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的两个性质定理的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法: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猜想与证明.(2)教学用具:长方体模型四、教学设计(一)复习回顾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2、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设问: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则可得到什么结论?若两条直线与同一个平面垂直呢?(三)师生互动,新课讲解1、思考引出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思考1:观察长方体模型中四条侧棱与同一个底面的位置关系.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棱AA1、BB1、CC1、DD1所在直线都垂直于平面ABCD,它们之间是有什么位置关系?思考2:已知直线a ⊥α 、b ⊥α、那么直线a 、b 一定平行吗?(一定)我们能否证明这一事实的正确性呢?证明:假定b 不平行于a,设O b =⋂α, b ’是经过点O 的两直线a 平行的直线.a ∥b ’, a α⊥,∴ b ’ α⊥即经过同一点O 的两直线b ,b ’都与α垂直,这是不可能的,因此b ∥a.定理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会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是否垂直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
(2)加强学生空间与平面之间的转化意识,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其判定定理
2.教学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理解
三、。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教案设计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地位:前面已经研究了线在面内,线面平行这两种线面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线面垂直是对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延续与完善;同时线面垂直又是连接线线垂直与面面垂直的纽带,是空间中垂直关系间转化的重心。

作用:通过对线面垂直位置关系的研究,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进而能够解决“数学中的空间几何问题”。

2、学情分析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初步感知部分空间线面位置关系,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提高,对研究空间元素位置关系的思维脉络尚未成形,力求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有一个新的飞跃。

3、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简单应用;教学难点:①判定定理的探索与归纳;②判定定理及定义在解决垂直问题中的交互与转化。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理解线面垂直的定义,归纳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定义和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线面垂直定义及定理的探究过程,感知几何直观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通过判定定理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学习习惯。

三、教法、学法分析依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设置情境,引领分析,总结归纳;学法是学生探究,感悟,归纳。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设计如下:(一)情境创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首先借助问题情境从线面平行的研究流程入手,寻找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明确这节课将“怎样研究”,然后通过多媒体观看神十发射现场,引导学生观察,如果把运载火箭抽象成一条直线,它与地面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再结合天安门广场的旗杆与地面的垂直关系,直观感知线面垂直,然后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线面垂直的例子,如教室内的墙角线与地面,路灯与地面等,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

21-22版: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创新设计)

21-22版: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创新设计)

15
课前预习
课堂互动
课堂反馈
题型二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例2】 如图所示,Rt△ABC所在平面外有一点S,且SA=SB
=SC,点D为斜边AC的中点.
(1)求证:SD⊥平面ABC; (2)若AB=BC,求证:BD⊥平面SAC.
@《创新设计》
16
课前预习
课堂互动
课堂反馈
@《创新设计》
证明 (1)∵SA=SC,D为AC的中点,∴SD⊥AC. 在Rt△ABC中,AD=DC=BD,又SA=SB, ∴△ADS≌△BDS.∴SD⊥BD. 又AC∩BD=D,∴SD⊥平面ABC. (2)∵BA=BC,D为AC的中点,∴BD⊥AC. 又由(1)知SD⊥BD, ∵AC⊂平面SAC,SD⊂平面SAC,且AC∩SD=D, ∴BD⊥平面SAC.
.
①若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则l⊥α;
②若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垂直,则l⊥α;
③若直线l不垂直于平面α,则α内没有与l垂直的直线;
④若直线l不垂直于平面α,则α内也可以有无数条直线与l垂直;
⑤过一点和已知平面垂直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11
课前预习
课堂互动
课堂反馈
@《创新设计》
解析 当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平行直线垂直时,l与α不一定垂直,所以①不正 确;当l与α内的一条直线垂直时,不能保证l与平面α垂直,所以②不正确;当l与α 不垂直时,l可能与α内的无数条平行直线垂直,所以③不正确,④正确;过一点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平面,所以⑤正确.故填④⑤. 答案 ④⑤
26
课前预习
课堂互动
课堂反馈
@《创新设计》
【训练3】 如图,在三棱台ABCDEF中,平面ACFD⊥平面ABC,∠ACB=∠ACD =45°,DC=2BC. (1)证明:EF⊥DB; (2)求直线DF与平面DBC所成角的正弦值. (1)证明 如图, 过点 D 作 DO⊥AC,交直线 AC 于点 O,连接 OB. 由∠ACD=45°,DO⊥AC,得 CD= 2CO.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2.不利因素
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线面垂直的定义比较抽象,平面内看不到直线,要让学生去体会“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有一定困难;同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不易想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片、实例的观察,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体会知识产生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授课题目
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二章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其初步运用。其中,线面垂直的定义是线面垂直最基本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它是探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基础;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充分体现了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的转化,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又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的飞跃,是非常重要的。
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例:要求学生将书打开直立于桌面,观察书脊与桌面的位置关系,老师利用班级优化大师随机点名连麦。
线面垂直定义比较抽象。通过课前收集的大量图片,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增加线面垂直的感性认识。
环节二:
新课讲授
2.归纳概念,剖析夯实
用希沃白板的在线授课模式出示问题:
⑴思考:一条直线与平面垂直时,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希沃白板演示:旗杆与它在地面上影子的位置变化.
老师利用班级优化大师随机点名连麦。
⑵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

必修二 2.3 线、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教案

必修二 2.3 线、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教案

必修2 2.3 线、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案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知识梳理1、线与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并且和这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问: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是否与这个平面垂直?2、线与面垂直的判定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3、射影定理一条直线PA和一个平面α相交,但不和这个平面垂直,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平面的斜线,斜线和平面的交点A叫做斜足。

在斜线上取一点(除斜足外)向平面引垂线PO,过垂足O和斜足A的直线AO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上的斜影。

斜线与斜影所构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因此线与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是。

如果这个平面内有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的斜线的斜影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条斜线垂直。

(正方体中经常用)4、过一点有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

过一点有个平面和一条直线垂直。

二、例题如右图,已知R t△ABC所在平面外一点S,且SA=SB=SC,点D为斜边AC的中点。

(1)求证:SD⊥平面ABC;(2)若AB=BC,求证:BD⊥平面SAC。

三、练习1、如图,AB是⊙O的直径,PA垂直于⊙O所在平面,C是圆周上不同于A、B的一点,过A作AE⊥PC,再过E作EF⊥PB。

求证:PB⊥AF。

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个数是()①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则l⊥α②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一条直线垂直,则l // α③如果直线a不垂直于平面α,则平面α内没有与直线a垂直的直线④如果直线a不垂直于平面α,则平面α内也可以有无数条直线与直线a垂直A、0B、1C、2D、33、空间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那么它的对角线()A、相交且垂直B、不相交也不垂直C、相交不垂直D、不相交但垂直4、如图,S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SA⊥SB,SC⊥SB,SA⊥SC,H是△ABC的垂心。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一、教案概要1.教学目标: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2.教学重点:掌握垂直的概念和性质。

3.教学难点:掌握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4.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

5.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内容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性质。

2.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平面垂直的事物,引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和性质。

2.讲解与示范(20分钟)通过黑板、投影仪或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特点和性质。

3.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30分钟)(1)垂直的定义:直线与平面相交的角为90度。

(2)判定方法:根据两个性质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

性质1:过直线一点且垂直于直线的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性质2:过直线与平面有2点的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通过讲解与示范,让学生理解垂直的定义和两个判定方法。

4.练习与巩固(30分钟)根据教师提供的习题和案例,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检验学生对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方法的掌握情况。

五、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并强调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和性质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通过练习和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互动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2.3(1)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2.3(1)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学设计)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2)掌握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使学生感知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概括结论.(2)经历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取新知.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应用.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探究.三、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思考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现象,例如:“旗杆与地面,大桥的桥柱和水面等的位置关系”,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然后让学生回忆、思考、讨论、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思考2:将一本书打开直立在桌面上,观察书脊(想象成一条直线)与桌面的位置关系呈什么状态?此时书脊与每页书和桌面的交线的位置关系如何?思考3: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意义是什么?并通过分析旗杆与它在地面上的射影的位置关系引出课题内容.(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1、借助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感知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用“平面化”的思想来思考问题:从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平行等的定义过程得到启发,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呢?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概括其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如图1,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公共点P叫做垂足.并对画示表示进行说明.Lp图12、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问题:虽然可以根据定义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但这种方法实际上难以实施.有没有比较方便可行的方法来判断直线和平面垂直呢?(2)师生活动:请同学们准备一块三角形的纸片,我们一起来做如图2试验:过△ABC 的顶点A 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 ,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 、DC 与桌面接触),问如何翻折才能保证折痕AD 与桌面所在平面垂直?AB D C图2(3)归纳结论:引导学生根据直观感知及已有经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进行合情推理,获得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学案

《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学案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案自主探究学习以立体几何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判定,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会用定义和判定定理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关系. 掌握线面角的定义及求解.1.如果直线l 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直线l 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 α⊥. l 是平面α的垂线,α是直线l 的垂面,它们的唯一公共点P 叫做垂足.2.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符号语言表示为:若l ⊥m ,l ⊥n ,m ∩n =B ,m ⊂α,n ⊂α,则l ⊥α名师要点解析要点导学1. 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简称“线面角”,它是平面的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的夹角. 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几何法一般先定斜足,再作垂线找射影,然后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解,可以简述为“作(作出线面角)→证(证所作为所求)→求(解直角三角形)”. 通常,通过斜线上某个特殊点作出平面的垂线段,垂足和斜足的连线是产生线面角的关键.2. 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是{}|090αα︒︒≤≤. 【经典例题】【例1】三棱锥P ABC -中,PA BC PB AC ⊥⊥,,PO ⊥平面ABC ,垂足为O ,求证:O 为底面△ABC 的垂心.【分析】可证O 为三角形ABC 的两条高线的交点. 【证明】连接OA 、OB 、OC ,∵ PO ⊥平面ABC , ∴ ,PO BC PO AC ⊥⊥. 又 ∵ PA BC PB AC ⊥⊥,, ∴ BC PAO AC PBO ⊥⊥平面,平面,得AO BC BO AC ⊥⊥,, ∴ O 为底面△ABC 的垂心.【点拨】此例可以变式为“已知PA BC PB AC ⊥⊥,,求证PC AB ⊥”,其思路是接着利用射影是垂心的结论得到OC AB ⊥后进行证明. 三条侧棱两两垂直时,也可按同样的思路证出.【例2】如图,ABCD 是正方形,SA 垂直于平面ABCD ,过A 且垂直于SC 的平面交SB 、SC 、SD 分别于点E ,F ,G ,求证:SB AE ⊥,SD AG ⊥.【分析】本题考查线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 以及线线垂直和线面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由于 图形的对称性,所以两个结论只需证一个即可. 欲证SB AE ⊥,可证⊥AE 平面SBC ,为此须证BC AE ⊥,SC AE ⊥,进而转化证明⊥BC 平面SAB ,⊥SC 平面AEFG . 【证明】∵SA ⊥平面ABCD ,⊂BC 平面ABCD , ∴BC SA ⊥. 又∵ABCD 为正方形, ∴AB BC ⊥. ∴⊥BC 平面ASB . ∵⊂AE 平面ASB , ∴AE BC ⊥.又∵⊥SC 平面AEFG , ∴AE SC ⊥. ∴⊥AE 平面SBC . 又∵⊂SB 平面SBC ,∴SB AE ⊥,同理可证SD AG ⊥.【点拨】 (1)证明线线垂直,常用的方法有:同一平面内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三垂线定理与它的逆定理,以及与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垂直就与另一条垂直.(2)本题的证明过程中反复交替使用“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的相互联系,充分体现了数学化思想的优越性.《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案4自主探究学习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面面垂直的判定,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直二面角”、“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会用判定定理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关系,会用所学知识求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1. 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二面角. 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记作二面角AB αβ--. (简记P AB Q --)2. 二面角的平面角:在二面角l αβ--的棱l 上任取一点O ,以点O 为垂足,在半平面,αβ内分别作垂直于棱l 的射线OA 和OB ,则射线OA 和OB 构成的AOB ∠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3. 定义: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记作αβ⊥.4. 判定: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名师要点解析要点导学1. 二面角l αβ-- 的大小(1)二面角l αβ-- 的大小是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的,以点O 为垂足,在半平面,αβ内分别作垂直于棱l 的射线OA 和OB ,在做二面角的平面角时,一定要有“OA ⊥l ” ,OB ⊥l ;∠AOB 的大小与点O 在l 上位置无关.(2)当二面角的平面角是直角时,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2. 自二面角内一点分别向两个面引垂线,它们所成的角与二两角的平面角互补.【经典例题】【例1】已知两条不同直线m ,l ,两个不同平面α,β,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l 垂直于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则l ⊥α;②若l ∥α,则l 平行于α内的所有直线;③若m ⊂α,l ⊂β且l ⊥m ,则α⊥β;④若l ⊂β,α⊥l ,则α⊥β; ⑤若m ⊂α,l ⊂β且α∥β,则m ∥l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把你认为正确命题的序号都填上) 【分析】①若l 垂直于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则l ⊥α,正确;②若l ∥α,则l 平行于α内的所有直线,l 与α还有可能异面;③若m ⊂α,l ⊂β且l ⊥m ,则α⊥β,α与β还有可能平行或不垂直的相交;④若l ⊂β,α⊥l ,则α⊥β,正确;⑤若m ⊂α,l ⊂β且α∥β,则m ∥l ,m 与l 还有可能异面;【解】①④【点拨】根据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进行判断.【例2】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是1CC 的中点,求证:1A BD BED ⊥平面平面.【分析】可证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角.【证明】连接AC ,交BD 于F ,连接1A F ,EF ,1A E ,11A C .由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易得11A D A B =,ED EB =,F 是BD 的中点, 所以1,A F BD EF BD ⊥⊥,得到1A FE ∠是二面角1A BD E --的平面角.设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2,则222221126A F A A AF =+=+=,2222213EF CE CF =+=+=,2222211119A E A C CE =+=+=.∴ 22211A F EF A E +=,即1A F EF ⊥,所以1A BD BED ⊥平面平面.【点拨】要证两平面垂直,证其二面角的平面角为直角,这也是证两平面垂直的常用方法. 此题由几何图形的特征,作出待证的两个垂直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案4自主探究学习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有关性质,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线面垂直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名师要点解析要点导学1.线面垂直性质定理的符号语言:,//a b a b αα⊥⊥⇒2.如果两个平面都和一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经典例题】【例1】三棱锥P ABC -中,三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PO ⊥平面ABC ,垂足为O ,求证:O 为底面△ABC 的内心.【分析】可证点O 到底面△ABC 的三边的距离相等.【证明】作PD AB ⊥于D ,PE BC ⊥于E ,PF AC ⊥于F ,连接OD 、OE 、OF . ∵ PO ⊥平面ABC ,∴ ,,PO OD PO OE PO OF ⊥⊥⊥,,,PO AB PO BC PO AC ⊥⊥⊥ .又 ∵ ,,PD AB PE BC PF AC ⊥⊥⊥,∴ ,,AB PDO BC PEO AC PFO ⊥⊥⊥平面平面平面. 得 ,,OD AB OE BC OF AC ⊥⊥⊥,∴,,PDO PEO PFO ∠∠∠为三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即得PDO PEO PFO ∠=∠=∠,∵ PO 边公共, ∴ PDO PEO PFO ∆≅∠≅∠,得 OD OE OF ==, 又 ∵ ,,OD AB OE BC OF AC ⊥⊥⊥. ∴ O 为底面△ABC 的内心.【点拨】这里用到了证明垂直问题的转化思想,即“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 上述结论对于一般棱锥也成立,即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均相等,或棱锥的顶点到底面各边的距离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内切圆的圆心.【例2】在四棱锥ABCD P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棱⊥PD 平面F PB PB EF PC E DC PD ABCD 于点交中点,作是⊥=,,.(1)证明:EDB PA 平面//; (2)证明:EFD PB 平面⊥; (3)求二面角D PB C --的大小.【分析】(1)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在平面EDB 中找与P A 平行的直线;(2)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在平面EFD 中找与PB 垂直的两条相交直线;(3)先依据二面角的定义找出二面角D PB C --的平面角,再证明并求出来.【解】(1)证明:连接EO O BD AC ,连结于交. 因为底面ABCD 是正方形,所以AC O 是的中点. 在PAC ∆中,EO 是中位线,所以EO PA //. 而EDB PA EDB EO 平面且平面⊄⊂,EDB PA 平面//∴.(2)因为ABCD DC ABCD PD 底面且底面⊂⊥,DC PD ⊥∴,又DC PD =,PD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而DE 是斜边PC 的中线,PC DE ⊥∴ ①同理可得BC PD ⊥.因为底面ABCD 是正方形,有BC DC ⊥,PDC BC 平面⊥∴.而PDC DE 平面⊂,DE BC ⊥∴ ②由①和②推得:PBC DE 平面⊥. 而PBC PB 平面⊂,DE PB ⊥∴,又E EF DE PB EF =⊥ 且,EFD PB 平面⊥∴.(3)由(2)知D PB C EFD DF PB --∠⊥是二面角故,的平面角. 由(2)知DB PD EF DE ⊥⊥,.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a DC PD a ==,则,a BD PD PB a BD 3222=+==,,ABCD PE FABCDP EFOa PC DE a DC PD PC 2221,222===+=, 在a aa a PB BD PD DF PDB Rt 3632,=⋅=⋅=∆中, 在23sin ==∠∆DF DE EFD EFD Rt 中,, 33ππ的大小为,二面角D PB C EFD --=∠∴.【点拨】依据题目条件,寻找联系,实现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垂直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案自主探究学习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了解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面面垂直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名师要点解析要点导学面面垂直性质定理用符号语言表示为:若αβ⊥,l αβ=,a α⊂,a l ⊥,则a β⊥.【经典例题】【例1】下面有4个命题:①与同一个平面平行的两条直线平行;②与同一条直线垂直的两条直线平行;③与同一个平面平行的两个平面平行;④与同一个平面垂直的两个平面平行;其中正确的命题有 【 】A .4个B .3个C .2个D .1个【分析】①不正确,与同一个平面平行的两条直线还可能相交;②不正确,与同一条直线垂直的两条直线还可能异面;③正确,由平面平行的性质可知;④不正确,与同一个平面垂直的两个平面还有可能相交.【解】D【点拨】根据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的性质进行判定.【例2】已知两个平面垂直,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有【】①一个平面内已知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任意直线;②一个平面内的已知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③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④过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点做交线的垂线,则此垂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A. 3个B.2个C. 1个D .0个【分析】①不正确;②正确;③不正确;④正确.【解】B.【点拨】根据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的性质进行判定.。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

选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1课时)一、课标要求本节课是人教A版必修二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垂直的定义;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二、教材分析人教A版:《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共2课时,内容包括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两部分,均为概念性知识。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内容以“垂直”的为主线展开,“垂直”在定义和描述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空间中垂直关系的相互转化。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是学生在已有“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直线与直线垂直定义与判定”的基础上,又一次接触空间位置关系,是对垂直关系的再认识,是学生认知在维度和深度上的又一次拓展。

本节课采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学习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其初步运用。

线面垂直的定义是线面垂直最基本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它是探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基础,同时,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充分体现了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的转化。

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又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

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的飞跃,是非常重要的。

人教B版:教材从空间中任意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一般定义入手,来研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问题。

除此之外,以线段所有垂直平分线构成的集合作为与线段垂直的平面,是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的一个亮点。

普高:在介绍垂足的概念时,从直线与平面平行入手得到直线不可能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从而得到只有直线与平面相交的特殊情况垂直时,唯一的公共点即交点,即为垂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线线平行的性质定理(即例题1).
(二)能力训练点
1.要善于应用平移手法将分散的条件集中到某一个图形中进行研究,特别是辅助线的添加.
2.讲直线和平面垂直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把直线和平面关系转化为直线和直线的关系.如直线和平面垂直,只须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的两条相交直线,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的应用.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定理的证明过程实质是应用转化思想的过程:立体几何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的问题来解决,线、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来解决.转化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立体几何的证明和解题中,是一种常用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1)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的任何一条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个平面垂直.
(2)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掌握线线平行的性质定理:
若a∥b,a⊥α则b⊥α.
2.教学难点:在于线、面垂直定义的理解和判定定理的证明;同时还要解决好定理证明过程中,辅助线添加的方法和原因,及为何可用经过B点的两条直线说明“任意”直线的问题.
3.教学疑点:判定定理的条件中,“相交”是关键,“两条”也是一个重要条件,对于初学立体几何的学生来讲,是不好理解的,教师应该用实例说明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三、课时安排
本课题共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略)
五、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1.空间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三种:相交直线、平行直线、异面直线)
2.经过一点和一条直线垂直的直线有几条?
(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可知:经过一点有无数多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3.空间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直线在平面、直线和平面相交、直线和平面平行.)
4.怎样判定直线和平面平行?
师:我们已经知道,判定直线和平面平行的问题可以转化为考察直线和直线平行的关系.今天我们转入学习直线和平面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直线和平面垂直,这个问题同样可以从两条直线垂直的关系入手.
(板书课题:§1.9直线和平面垂直)
(二)猜想推测,激发兴趣
1.教师演示课本上的实例并指出书脊(想象成一条直线)、各书页与桌面的交线,由于书脊和书页底边(即与桌面接触的一边)垂直,得出书脊和桌面上所有直线垂直,书脊和桌面的位置关系给了我们以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形象.从而引入概念:一条直线和平面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互相垂直,直线叫做平面的垂线,平面叫做直线的垂面.
2.指出: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和一条直线垂直.平面的垂线和平面一定相交,交点叫做垂足.
3.说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画法及表示.
师:要证明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若每次都要证明这条直线和平面上每一条直线都垂直,显然是很麻烦也不必要的.让我们先看看木工师傅是如何判断一根立柱是否和板面垂直的方法:用曲尺检查两次(只要两次,但曲尺靠板面的尺,两次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立柱、板面都和曲尺的两条边完全吻合,便可断定立柱和板面垂直.从中你能得到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吗?(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推测)
(三)层层推进,证明定理
指导学生写出已知条件和结论,并画出图形如右:
求证:l⊥α
师:你如何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呢?
生:根据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只需证明该直线和平面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即可.
师:设g是平面α的任意一条直线,现在只要证明l⊥α就可以了.对于平面α不经过点B的直线,可以过点B作它的平行直线,所以,我们先证明l,g 都经过点B的情况.
(生思考证明方法,教师在原有图形上适时添加辅助线,并对下列问题根据需要作提示.)
1.l、g是相交直线,要证它们垂直,实际上已经转化为平面几何中的垂直证明问题,可以考虑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直线l上点B的两侧分别取点A,A′,使AB=A′B.
2.直线m、n和线段AA′是什么关系?
(m、n垂直平分AA′)
3.从结论看,直线g与线段AA′应当有什么关系?(g垂直平分AA′)4.怎样证明直线g垂直平分线段AA′?
(只要g上一点E,有EA=EA′)
5.过E作直线分别与m、n交于C、D,连结AC、A′C、AD、A′D,则有:AC=A′C、AD=A′D,由此能证明EA=EA′吗?
(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
(学生叙述证明过程,教师板书主要步骤.)
参看右图并作如下说明:
1.当直线g与m(或n)重合时,结论是显然的.
2.如果直线l、g有一条或两条不经过点B,那么可过点B引它们的平行直线,由过点B的这样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就是直线l与g所成的角,同理可证这两条直线垂直,因而l⊥g.
3.要判断一条已知直线和一个平面是否垂直,取决于在这个平面能否找出两条相交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至于这两条相交直线是否和已知直线有公共点,是无关紧要的.
这样我们有了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板书)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4.强调定理中“两条”和“相交直线”这两个条件的重要性,可举下面两个反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1)将一块木制的大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AC放在讲台上演示,这时另一条直角边BC就和讲台上的一条直线(即三角板与桌面的交线AC)垂直,但它不一定和讲台桌面垂直.
(2)在讲台上放一根平行于大三角板直角边AC的木条EF,那么三角板的直角边BC也垂直于EF,但它不一定和讲台桌面垂直.
(四)初步运用,提高能力
例1 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同一个平面.
分析:首先写出已知条件和结论,并画图形.
已知:a∥b,a⊥α(如图1-68).
求证:b⊥α,
要证明:b⊥α,根据判定定理,只要证明在平面α有两条相交直线m、n与b垂直即可.
证明:在平面α作两条相交直线m、n,设m∩n=A.
说明:
1.本例可以作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又一个判定定理.这样,判定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可以用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两条相交直线来证明,也可以用这条直线的平行直线垂直于平面来证明.
2.课本书写的证明过程比较简洁,最好要求学生按照本教案示例书写.练习(课后练习2)求证:如果三条共点直线两两垂直,那么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两条直线确定的平面.
已知:OA⊥OB,OB⊥OC,OC⊥OA.
求证:
OA⊥平面BOC,OB⊥平面AOC,OC⊥平面AOB.
证明:(以证明OA⊥平面BOC为例,目的是强化书写格式)
(五)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这个定义最初用在判定定理的证明上,但用得较多的则是,如果直线l垂直于平面α,那么l就垂直于α的任何一条直线;对于判定定理,判定线、面垂直,实质是转化成线、线垂直,从中不难发现立体几何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
六、作业
作为一般要求,完成习题四1、2、3、4.
提高要求,完成以下两个补充练习:
1.如图1-70,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的中点,G是EF的中点,现在沿AE、AF及EF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一个空间图形,使B、C、D三点重合,重合后的点记为H,那么,在这个空间图形中必有
[ ]
A、AH⊥△EFH 所在平面
B、AD⊥△EFH所在平面
C、HF⊥△AEF所在平面
D、HD⊥△AEF所在平面
答案:选择(A)
∵AH⊥EH,AH⊥FH,
∴AH⊥平面EFH.
讲评作业时说明:应用折叠不变性设计的本题,目的是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转化”思想方法;折叠问题要注意应用折叠前、后平面图和立体图中,各个元素间大小和位置关系不变的量.
2.如图1-71,MN是异面直线a、b的公垂线,平面α平行于a和b,
求证:MN⊥平面α.
证明:过相交直线a和MN作平面β,
设α∩β=a′,
∵a∥α.
∴ a∥a′
∵ MN是a、b的公垂线,∴MN⊥a,于是MN⊥a′.同样过相交直线b和MN作平面γ,
设α∩γ=b′,则可得MN⊥b′.
∵a′、b′是α两条相交直线,∴MN⊥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